植树节相信大家都知道,就快要到了,我们大家一起看看下面的'关于植树节古诗,欢迎阅读。
关于植树节古诗
★ 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白居易
★ 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李梅。——白居易
★ 大地回春,植树造林,植树诗话,启迪后人,植树爱树,绿化家园。——李华★ 大将西征人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左宗棠
★ 东风二月苏堤路,树树桃花间柳花。——苏东坡
★ 奉乞桃树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杜甫
★ 更作世间儿女态,乱栽花竹养风烟。——王安石
★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门口,墟里上孤烟。复直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
★ 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栽松遍后院,种柳荫前墀。——白居易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里,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
★ 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冯玉祥★ 柳枝经雨重,松色带烟深。——张谓
★ 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渐作惠化传。——柳宗元
★ 楼东一株树,枝叶拂青烟。桃树我所栽,别来向三年。——李白
★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
★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陶渊明
★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苏东坡
★ 生态平衡说,当今大课题。林稠花有信,土固水无泥。四野千山绿,周天万类齐。全民勤垦植,伊甸乐园兮。——《植树节遐思》
种树
——【唐】于鹄
一树新栽益四邻,野夫如到旧山春。
树成多是人先老,垂白看他攀折人。
诸徐卿觅果栽
——【唐】杜甫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
种柳戏题诗
——【唐】柳宗元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观种树
——【唐】孟郊
种树皆待春,春至难久留。
君看朝夕花,谁免离别愁。
心意已零落,种之仍未休。
胡为好奇者,无事自买忧。
中国古代文人也大力提倡种植树木,大多有着博大的情怀,既关心江山社稷,又关注民生疾苦,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能为人们接受和传诵。他们不仅追求文化素养,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中植树便是重要一项。
李白诗歌以豪放见长,其中描写壮丽山河、朋友真情之中自有豪情万丈,但他也有细腻的情思。“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从中可以看出,李白也曾经种过树,虽然只是一棵桃树,并且自栽种以后就没有去浇水治虫服侍它,但是李白心中还是记挂这棵树的。虽说这首诗并不是写种树的经历,但他对这棵桃树的深情厚谊还是跃然纸上。
有“诗圣”之称的杜甫,诗中更多描写底层民众的生活,有着莫大的悲悯情怀。他不仅在作品中抒发这样的情感,在生活中也亲自参与劳动。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来到四川成都筑造草堂,为了居住环境的优美,曾四处寻找树苗。杜甫在诗中描述找寻苗木的情景,“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求得苗木以后,杜甫亲自栽种,并写下自己植树感受:“独绕虚斋径,常待小爷柯。幽荫成颇杂,杂木剪还多。”从中可以看出,杜甫不仅自己植树,还精心规划、细心伺弄、耐心修剪,俨然就是一位优秀的老农。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不仅本身姓柳,而且也痴爱柳树。说来也巧,他又到柳州任刺史,带领百姓在柳江西岸大面积种植柳树,还因此作了一首含有很多“柳”字的诗:“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说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但是他并不是为了爱柳而种柳,诗的下半部分说出了他为民造福的崇高情怀,“垂荫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留下植树诗的诗人还有很多,例如白居易以种树为乐,“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李梅。”“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栽松遍后院,种柳荫前墀。”都显示了其爱树植树的情怀。苏轼少年时曾种松树数万株,并在诗中写道:“我昔少年日,种树满东岗。初移一寸土,琐细如稻种。”现在杭州西湖著名景点“苏堤春晓”,就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带领百姓修浚西湖,在湖堤上种树留下的。
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动员群众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和植树月,共称为国际植树节。一起来看看有关于植树节的'古诗吧!
《观种树》孟郊
种树皆待春,春至难久留。
君看朝夕花,谁免离别愁。
心意已零落,种之仍未休。
胡为好奇者,无事自买忧。
《紫藤树》李白
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
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
《种树》于鹄
一树新栽益四邻,野夫如到旧山春。
树成多是人先老,垂白看他攀折人。
《植树》董奉
阳春三月到,太阳当空照。
鸟儿喳喳叫,花儿对我笑。
带上小水桶,扛上小铁锹。
提着大铲子,肥料不可少。
挖个小土坑,栽上小树苗。
用土把坑填,用水把苗浇。
指数有造林,欢乐可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