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小步子原则名人名言 正文

小步子原则名人名言

时间:2024-10-03 08:16:44

一、理论依据程序

教学是斯金纳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理论而设计的教学模式。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通过小白鼠的迷箱实验,强调学习是反应概率上的变化,强化影响了行为发生的概率。由动物的学习而推断人的学习,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在促进学习者学习时,要不断地给予强化,促使学习者向着学习目标迈进。

二、基本做法

(1)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

(2)按照这些小单元的逻辑顺序排列起来,构成由易到难的很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

(3)通过教学机器和程序教材及时呈现,要求学生做出应答反应(填空或写答案)或选择反应,学生回答问题后立即得到反馈。

三、基本原则

1.积极反应原则

是指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积极反应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做出某个反应后,给予强化或奖励,以巩固这个反应,并促使学生作出进一步的反应。

2.小步子原则

是指教材内容被分解成很多小单元(也叫小步子),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后进行。

3.即时反馈原则

即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立即给予反馈。学生每完成一个小步子,便立即呈现学习结果,并马上进入第二个问题。

4.自定步调原则

程序教学基本上是一种自学程序,允许学习者按自己的情况来确定掌握材料的速度。

5.低错误率原则

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学生出现错误的反应,错误率低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程心得体会【1】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最近的网上学习,更觉得自己一无所知。这次的微课设计学习,就是对我的一次“头脑风暴”。它能更好的让我们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中进行,而知识的吸收与掌握则在教室外。学生需要克服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往往并不在现场。如果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环境颠倒过来,学习的有效性将发生怎样的改变?

通过对于微课的学习和体验,我认为微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方式,有很多重要意义:

1. 微课是一种浓缩型课程,时间简短,知识点明确,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自助餐”式的学习体验。无论是学习新知识,还是课后复习,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性地学习某些知识难点或者技能,并且可以反复学习,针对性强,灵活性强,学习时间充足,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2. 因为微课时间十分简短,在10分钟以内,并且主题明确,只有一个,可以使学生在这段时间里把注意力全部集中起来,不易分神。

3. 互联网发展是大趋势,尤其是移动终端的快速崛起,网上学习、手机学习或许会成为日后的主流学习方式,而微课正是适应了这种改革趋势,走在发展前沿。

4. 微课程可以促成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学生们可以自定学习计划,按照自己的步调来安排学习内容,自己搜索,自主检测,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元认知能力。

5. 微课时间的简短催促和鼓励教学者在设计和呈现微课时学会简洁。

总之:通过最近的不断学习,自己的收获非常丰富,再接下去的学习中一定会再接再厉,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成绩。

微课程心得体会【2】

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全市教科研人员“微课程”培训,聆听了黎加厚教授的《翻转课堂与微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整体设计》的专题报告,受益匪浅。

一、培训形式新颖,印象深刻

培训课程安排科学、紧凑、合理,它不同于传统的说教式、

二、快速变化的世界,催促教育方式的改变

你知道吗?2010年互联网上的信息数量接近1百万亿亿,这超过了人类过去五千年信息的总和。

你知道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大约每2年翻一番,当大学生学习到第三年时,他们在第一年所学习到的东西有一半已经过时。

你知道吗?2010年最需求的10种工作岗位在2004年还根本不存在。

年青一代急需掌握全球化经济时代新技能,作为教师,有三种技能必须教给学生:

1.我们需要教学生学会处理海量信息。2. 我们需要从幼儿园就开始教学生全球交流。3.我们需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懂得如何自我导向学习。

黎教授用了一个简短的PPT《你知道吗?》向老师们展示了我们所身处的快速变化的世界,以及我们不得不随之改变的教育方式。

三、翻转课堂,你准备好了吗?

1、对于“翻转课堂”的启迪

(1)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流程。过去是学生在课堂上齐步走,学习新知识;课后自主学,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而颠倒教室则是课前自主学,课堂中教师因材施教,或开展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在课前学到的新知识与技能。

(2)翻转教师颠倒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事实上,目前教师里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很难落到实处。而颠倒教师做到了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做到了“因材施教”。

(3)翻转教师颠倒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传统教室里,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而学生是接收者,学生总体上是被动地学习。而在颠倒教室里,学生是主动的自主学习,教师是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

2、微课程设计--21世纪教师技能

“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微课程制作的建议:时刻注意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一个微课程只讲一个知识点;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有提示性的信息;微课程是整体教学中的一个元素,注意整体的设计;有恰当的提问;结束时,有一个总结;用字幕的方式做适当的补充;让孩子养成在学习单的指导下看视频的习惯;在学习单上,将微课程与相关的信息资源联系起来;开始一门课程时,清楚地告诉学生课程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让学生了解主讲老师的信息,激起对老师的好感;借鉴可汗学院的教学方法、理念、策略;学习其他领域的设计经验。

3、翻转课堂中师生角色转变

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是:辅导员、助学者、引导者、帮助者;

教师需要掌握新的教学技能:(1)微课程设计;(2)学习单设计;(3)根据学习反馈实时调整教学;(4)课堂教学组织技巧

翻转课堂中学生角色是:主动学习者、自我导向学习;遇到学习困难可以随时向老师和同学求助,无错误积累;

学生是基于理解的学习。

4、翻转课堂需要学习分析系统的支持

学习分析系统:实时反馈学生信息,清晰呈现全体学生的学习地图,帮助教师为学生度身定制教学。

5、数字化教育环境中,教学方式转变的四项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Progressive):小步子-不停步-朝前走(微变革)

(2)目的性原则(Objective):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个性化)

(3)适切性原则(Relevance):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结合本校、本学科、不同教师、学生的差异性)

(4)变革性原则(Transform):创新性、对旧的教学模式的扬弃和颠覆。

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这次的培训学习虽然告一段落了,但我觉得这才是开始,还有许多新理念、新技术等着我去了解、去探索。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满足教研工作的需求。感谢这次培训,感谢黎加厚教授,它让我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激发了我内心再学习的欲望!

微课程心得体会【3】

微课——这个校本教研新形式的产物时,我觉得挺困惑的。我有空就进入教师网学习,看看里面的微课,看多了我就悟出了道。“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论文摘要: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高校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如何构建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激励机制,各类高校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文章在分析我国部分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现状的基础上,借鉴斯金纳强化理论,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如何发挥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势,构建鼓励广大高校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激励机制;如何提高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实现高校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新时期我国高校管理者函待探究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这一理论对我们探索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建设也有启示意义。

一、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现状

(一)激励机制缺乏对教师需求的分析及灵活性

一些高校在制定激励政策时,往往忽略对教师需求的分析,简单认为教师有着相同的需求,而忽略了他们在年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倾向等方面的差异,没有建立起多维交叉的激励体系。如有些教师努力工作希望得到出国进修的机会,结果只被授予优秀教师的荣誉奖励;有些教师想成为教学型的教师,但是科研重任不得不使他们放弃这种职业规划。

大部分高校奖励时间、内容缺乏灵活性。一般只有年底和教师节才开表彰会,激励内容也仅是评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等。平时即使发现有教师表现很优秀,也要到既定的日期给予既定的荣誉,这样的激励缺乏时效性,使得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二)注重从制度层面建立教师激励机制,但还不够完善

高校管理者希望通过制度建设,引导教师进行有序的竞争,实现奖优汰劣、人尽其才的目的,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比较多的是采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如以自主理财为核心的学院制改革、以岗位聘任为抓手的人事制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学院的办学活力和广大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很多学校实行岗位级别制,根据不同的职称划分不同的岗级,再按照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行评定,岗级津贴相差很大。这种制度的目的就是通过拉大差距,形成竞争氛围。

这种激励制度改革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如职称评定的基本要求是论文和课题,管理者往往以论文数量和发表刊物的等级以及申报课题的等级来量化评定教师的工作业绩,容易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和唯文章、课题为重的倾向。事实上,教师工作并不都是可以量化的,如教师的工作态度、奉献精神和教学质量等。此外,教师岗位等级的设置如何做到公平合理也颇受争议,同职称的教师在岗级上的差距会使部分教师受挫,尤其是对那些长期致力于教学而不能晋升职称的教师。因此,管理者必须思考在激励制度改革中如何满足教师多样化的精神需求。

(三)物质激励受到重视,但缺少有效的可持续的激励方式

对于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奉行“精神万能”“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念而言,物质激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至少承认了知识的价值和人才的价值。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公平是发挥激励作用的基础。目前许多高校正在实施高薪引进人才计划,但是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而言,这样的做法有可能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也可能挫伤现有教师的积极性,是一种新的不公平。另外,根据奥尔德弗的ERG三种需要理论,基于生存需要的物质激励方法,只能满足教师低层次的生存需求,仅仅靠物质投人来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忽略了教师需求的多样性,特别是教师对工作本身的兴趣和强烈动机没能得到有效的激励,最终也无法圆满实现组织要求。

(四)激励机制尚缺少有效的绩效评估

对大多数教师来说,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反馈到绩效评估中去,看不到努力与绩效的关系。以超课时酬金为例,目前大多数高校是按照岗级或职称确定相应的工作量,完成核定工作量可以获得相应级别的津贴,额外的课时可以获得超课时费。这种分配制度比以前的固定工资制度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部分教师只注重量而忽视质。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运用委托一代理模型得出结论:如果工人的努力不仅决定产品的数量,而且决定产品的质量,如果是重要的但又难以监督,那么计件工资制是不适用的。当前不少高校的课酬设计不科学原因也在于此,教师的努力不能反映到绩效评估中,自身的人力资本得不到承认,抑制了工作积极性。

二、斯金纳强化理论对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建设的借鉴意义

(一)强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强化理论,也称修正理论,是斯金纳在对有意识行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行为主义理论。斯金纳认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的行为,当行为结果对他们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强化的方法可以作如下分类:

1.积极强化。积极强化是通过刺激来增加行为可能性,如提高薪酬、评优、晋升职务或职称、表扬、优先申报课题等,这些举措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表示了肯定,从而提高了教师进一步努力工作的动力。

2.消极强化。消极强化是通过一种刺激中止而引起行为可能性增加,如避免使用批评、处分等举措消除对教师产生的不愉快后果,同样可能引起教师的积极教学和科研行为。

此外,强化过程中会有自然消退的现象,这是一种取消正常强化,对某种行为不予理睬的结果。斯金纳十分强调惩罚与消极强化的区别,认为惩罚是用某种带有强制性的、危险性的结果来消除某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是压制行为;而消极强化是“发动行为”。惩罚可能会使教师偶尔自己发现怎样教学、怎样备课等,但是并没有受到教育。

(三)斯金纳强化理论的行为原则

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所谓强化因素就是会使某种行为在将来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任何一种“后果”。例如,当某种行为的后果受到奖励时,就增加了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2.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人们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经历不同,需要就不同,强化方式也应有所差异。如有的人重视物质奖励,有的人重视精神奖励,为此就要区分情况,给予其不同的强化。

3.小步子前进。对于人的激励,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切实可行的目标,同时,将目标进行分解,当完成每个小目标时都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总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地激励可以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4.及时反馈。斯金纳认为,一个“操作一反应”过程发生后,如果得到及时强化,操作力量便会增加;如果强化不及时,刺激的效果就会丧失大部分。要取得最好的激励效果,就应该在行为发生后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方法。

5.积极强化比消极强化更有效。在强化手段的运用上,应以积极强化为主,同时,必要时也要对坏的行为进行惩罚,做到奖惩结合。

三、完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对策

(一)以人为本,建立积极强化为主、消极强化为辅的激励机制

斯金纳认为积极强化比消极强化更有效,而且从以人为本的观点出发,积极强化的使用也更符合人力资源的管理方法。因此,应以积极强化为主、消极强化为辅进行激励,全面发挥强化理论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劳动热情和工作动机,最大化地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做到奖功罚过、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使先进受到奖励,后进受到鞭策,形成人人争先的竟争局面。俗话说“小功不奖则大功不立,小过不戒则大过必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分析需求,坚持物质强化和精神强化相结合

高校教师是典型的知识型员工,他们的需要层次高、成就需要强烈,这些特点决定了管理者要分析教师的需求、兴趣,注重对教师心理、行为的.深入研究,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症下药。

目前,我国高校较多地采用物质奖励,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物质激励使得高校的激励成本越来越高,而且激励的效果越来越不明显。斯金纳认为,在物质强化激励的基础上渗透精神强化可以更有效地固化他们的积极行为。比如当教师取得优秀成绩后,一方面给予物质奖励;另一方面通报表扬,进行事迹宣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管理者要在兼顾一般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教师各个层次需求的强化物予以强化。比如青年教师要明确职业方向,中年教师要强调工作中的成就感和成果的积累,老年教师要重点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

(三)坚持“小步子”原则,引导教师实现可持续的专业发展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教师结合学校组织的发展,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由于高校扩招,教师工作量加大,很多教师为应付繁忙的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而疲惫不堪。为此,管理者要引导教师设立一个明确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同时将目标进行分解。比如职称作为教师专业水平的物化表现,对教师的激励导向作用非常明显,晋升高一级职称可以作为教师的远期目标,管理者就可以按照职称评审的要求设计年度科研、教学考核指标,督促教师把几年的任务分解到每一年来完成。这种小步子方法体现了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内在强化和外在强化的统一。

此外,管理部门还要强化终身学习观念,因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就是终身教育的过程。对积极参加培训,提高学历、获得证书的教师.特别是把学到的知识积极应用于教学、科研、管理实践中的教师,要及时给予强化奖励,形成一种良性、自主的学习氛围。

(四)及时反馈,增加教师激励机制的时效性

根据斯金纳强化理论,行为出现后强化越及时效果越明显。例如,当教师努力工作并及时被评为优秀教师后就增加了其积极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当教师课题申报成功后就会更积极地进行申报等。教师在做出某种行为后,即使是领导者表示“已注意到这种行为”,这样简单的反馈也能起到积极强化的作用;而如果领导者不注意,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小甚至消失。强化理论并不是对职工进行操纵,而是使职工有机会在各种明确规定的备择方案中进行选择。因而,强化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激励和人的行为改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