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关于王道与仁政的名言 正文

关于王道与仁政的名言

时间:2025-01-10 05:06:4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2.通过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3.体会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明白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这样一个伟人,我们称其为"亚圣",有谁知道老师说的是谁呢?他和他的弟子共同写就了一本著作——《孟子》,他提出了"仁政、王道"的观点,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善论",这与后来的主张"性恶论"的荀子的观点截然相反。今天我们就要学一学出自孟子之手的一篇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来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板书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过渡语:现在就让我们打开书,走进课文。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思考如下问题。

思考:本文具体讲了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课文主要通过列举6个人物(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而这6个人又都有相同点,即都是出身低微,但最终经历过磨难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伟业,从而得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

3.精读课文,体会道理

(1)同学们,让我们再用心地读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语句,我们一起探讨、解决。(学生自读自悟,小组交流,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并解答)。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明确: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此句说明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伟业,必须要经历磨难的考验,必须使自身具备超乎常人的素质。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该如何理解?

明确: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该句从个人延伸到国家,道理相同。最后全篇的末句再次将本文的观点明确了出来。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明确: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即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

(2)针对问题,探究体悟。

①本文在讲述一个道理的时候,为什么在开篇先列举了6个人物的事例?

明确:列举了6个人物的事例,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使得道理的得出更加有说服力。

②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伟业,成为一个出色的人,应该经过哪些考验呢?

明确:"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曾益其所不能",才能使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从而使这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

4.拓展延伸,体会道理

结合课文,体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结合生活实际,畅谈自己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明确:学生自主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5.小结作业,升华情感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明白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课下同学们再去搜集有关名言警句类的故事,并将读完之后的感想写出来,字数400-60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读出感情和韵律,读出美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借助文言翻译的有效方法,正确地翻译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故事内容,感悟文章所给予的思考,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学习古人推理论证的论证方法,体会孟子说理文章的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读出文章的感情和韵律,读出美感。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学习古人推理论证的论证方法,体会孟子说理文章的特色。

教学方式:

诵读、疏通、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习情境创设:

青蛙的故事导入:

一只青蛙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在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不过这次水还没有开,青蛙躺在里面,觉得挺舒服的,洗了个热水澡。最后,青蛙熟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生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很好,其实,古时候有个学者早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谁?对,孟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你们对孟子了解多少?

(学生讲关于孟子的方方面面,畅所欲言)

最后师总结孟子的信息,用大屏幕放映,并请一个学生读,加深大家的印象。

二:读,初步感知文本:

通过齐读,对比读,评价读,让学生对文本有个整体上的感知,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读出停顿、节奏,读对字音,读出韵律和美感。

教师激情澎湃的范读课文,让学生有个模仿的对象。

(意图:不选择录音,主要是想让学生觉得老师能读得这么好,我也可以,而不是认为录音当然读得好,而我不行)。

三:译,深入探索文本:

在翻译之前,引导学生回忆老师教过的翻译的方法,如:“补”、“留”、“换”、“删”、“调”、“变”,“直译”和“意译”等方法。在翻译是要求同学们把老师教过的方法用起来。在次过程中,如遇问题,则可以通过请教同桌,前后桌和老师来解决问题,再无法解决,就写下来,留于全班解决。

翻译要求:认真,高效。

(在这一环节,老师准备了本课的重点字词的解释,以备学生在提出问题和没有问题时(考学生的材料)落实重点词句用。)

所有的难点解决,重点落实后,要

四:研读文本,探索中心:

师:不错,同学们读的很好,说明你们很有悟性。那么,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很好,一下子就找到了,那么你们能不能找到证明这个论点的论据呢?

生:六个人物事例,作为事实论据。

追问:是哪六个人?能不能说说他们的故事呢?(引导翻译:讲出他们的故事,就是翻译的过程)

追问:这句话是什么句式?

生:排比句

师:好,那请同学们根据排比句的句式来朗读这句。

意图:用排比句的句式特点,引导学生朗读,读出排比句的气势磅礴,体会说理的气势。

要求当场背诵下来。

师:用这六个人的事例,说明了什么?(用这个问题引出另一个论据)

生:“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追问:作何解释?(引导翻译)

从句式特点引导学生郎读,读出音律美。排比则要读出说理的那种不可辩驳的气势,体会孟子说理文章的特色。并要求当场成诵。

师:这段里面讲了很多逆境成才的例子,你能否用“  举于 ”的句式再举几个实例。(生讨论)

师:文中还用了什么论据来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人恒过......喻”

这段话的解读,要求学生根据前面“译”“读”“背”的模式,让学生离开老师的直接指导,去理解文本,探明中心。

师:于人如此,那么一个国家如何?

生:“入......,出......,过恒亡。”

要求学生根据刚才的“译”“读”“背”的模式,理解文本,探明中心。

追问:你能否也举几个因为安乐死亡的国家?

生:纣王、隋炀帝造京杭大运河等

五:总结:

师:这篇文章论证周密,说理气势磅礴,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生: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追问:你对于本文的观点有什么看法?对你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

意图:这道题的设计是开放性的,要求学生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没有正确答案。

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课后举行小小辩论赛,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其历史进步性。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方法】

边讲授边巩固、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县)。童年受母亲严厉教导,立志成才。长大后师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徒,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政论、民贵君轻说等。中晚年带领门徒游历各国,宣传其学说,但屡屡受挫。于是退而与门徒坐而论道,合著

二、简介孟子名言,指出孟子思想对世人的影响

孟子思想传承了两千多年,其思想瑕瑜互现,精华糟粕并存,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敬人者,人恒爱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男女授受不亲等,但其思想影响至今。

三、简介本文涉及的`时代背景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魏到梁惠王在位时已由强变弱。为富国强兵,恢复并扩大疆土,梁惠王大量招贤,孟子也慕名前往。本文为其二人第三次交流节选,围绕民不加多的提问,孟子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措施。

四、听完名家朗读录音,给本文生字词注音

王好(hào)

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衣帛(yì bó)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庠(xiáng)序

饿莩(piǎo)

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教师讲解相关重要字词句并逐段检查。

五、课文分析

1、在第一自然段中,梁惠王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2、在2~4自然段中,孟子认为民不加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想一想,五十步笑百步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4、在第5自然段中,孟子认为开始实行王道的基础条件是什么?

5、在第6自然段中,孟子认为在王道之始的基础条件后,还应该实施什么措施才能称王天下?

6、讨论: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7、孟子在最后一段是怎样批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用了什么方法?

8、讨论: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评价其开发自然资源的主张。

六、知识巩固

1、通假字:

⑴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⑵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⑶ 涂有饿莩

2、词类活用:

⑴ 填然鼓之

⑵ 树之以桑

⑶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⑷ 谨庠序之教

⑸ 然而不王者

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3、特殊句式:

⑴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⑵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⑶ 是亦走也

⑷ 非我也,兵也

⑸ 未之有也

⑹ 申之以孝悌之义

⑺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4、古今异义:

⑴ 寡人之于国也

⑵ 河内凶

⑶ 请以战喻

⑷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⑸ 弃甲曳兵而走

⑹ 或百步而后止

⑺ 邻国之民不加少

⑻ 斯天下之民至焉

五、一词多义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寡人之于国也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数口之家

2、扶苏以数谏秦王

3、数罟不入洿池

1、然而不王者

2、王道之始也

3、梁惠王曰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系向牛头充炭直

1、寡人之于国也

2、申之以孝悌之义

3、驴不胜怒,蹄之

1、非我也,兵也

2、穷兵黩武

3、是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4、草木皆兵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3、日出江花红胜火

4、予观夫巴陵胜状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1、本文结构内容:

于国尽心 民不加多

问政(1):民不加多的疑问 梁惠王

邻国不用心 民不加少

民不加多的原因(2~4)五十步笑百步喻梁惠王与邻国

国君一样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保民──王道之始

议政:民加多的措施(5~7)施仁政

教民──王道之成

除虐政 涂有饿殍、罪岁不罪己

2、本文写作特色:

语录体议论性散文。语言逻辑严谨,气势磅礴,善用比喻辩论是非。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以下是“孟子中的

1)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2)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3)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稿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氵孛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4) ”斯言殆欲使後人深求其意以解其文,不但施於说《诗》也。今诸解者往往摭取而说之,其说又多乖异不同。

5)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6)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7)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8)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9)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10)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1) 惟有贤者然後乃得乐此耳。谓修尧舜之道,国家安宁,故得有此以为乐也。不贤之人,亡国破家,虽有此,亦为人所夺,故不得以为乐也。

12)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13) 孟子言凡欲天子之万乘者,且於其内取千乘,而为天子之诸侯;欲诸侯之千乘者,且於其内但取百乘而为之大夫,是亦不为少矣,何必交相争夺,慕多为胜耶?

14) 王如知此不足以相笑,王之政犹此也,王虽有移民转粟之善政,其好战残民与邻国同,而独望民之多,何异於五十步笑百步者乎。

15)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16)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7)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18)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9)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0)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1)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22)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23)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24) 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述之道。

25)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26)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7)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28)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9)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30)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31)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2)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33)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34) 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35) 有风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36)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37)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38) 如千乘夺取万乘,百乘夺取千乘,然後为饱足也。

39)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40)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41) 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父母;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

42)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43)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44) 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45)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6)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47)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

48)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49) 贤者而後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50)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51) 则天下归之,以政伤民,民乐其亡,以梃服强,仁与不仁也。

52) 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