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语部分(共24分)
(一) 按要求写出下列成语(8分)
1、 含有动物名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表示知识渊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给下列成语找出相对应比喻意思的成语(8分)
一箭双雕( ) 飞蛾投火( )
水落石出( ) 画蛇添足( )
虎头蛇尾( ) 掩耳盗铃( )
过河拆桥( ) 螳臂挡车( )
(三) 照样子,成语接龙(8分)
例:洗心革面 -→ 面目全非 -→ 非同小可-→
1、 握手言欢 -→ ( ) -→ ( )-→ ( ) -→ ( )
2、 人一己百 -→ ( ) -→ ( )-→ ( ) -→ ( )
二、常用语部分(共24分)
(一) 照样子,写出你平时积累的名人名言(4分)
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毛泽东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将下列习惯用语的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填出来(10分)
出其不意--( ) 翻手为云--( )
福无双至--( ) 捡了芝麻--( )
智者千虑,终有一失--( )
( )--一波又起 ( )--败事有余
( )--弃之可惜 ( )--后无来者
( )--焉得虎子
(二) 把下列歇后语的后半部分填出来(10分)
猫哭耗子--( ) 太阳底下点灯--( )泥菩萨过河--( ) 狗咬吕洞宾--( )猪鼻子里插大葱--( )太平洋的警察--( )大姑娘上轿--( ) 起重机吊鸡毛--( )水中捞月--( ) 千里送鹅毛--( )
三、古诗文部分(共22分)
(一) 填写下列古诗和古文句子的上句或下句(10分)
1、 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南朝四百八十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遥望洞庭山水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世人若被明月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雪夜归人。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非经过不知难。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映日荷花别样红。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朋友相处心连心。
(二)按要求填写下列表格(12分)
作者 朝代 题目 名句
白居易 《忆江南》
王冕 《墨梅》
于谦 《石灰吟》
宋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课内外阅读部分(共30分)
(一)“华山”是我国五岳中的`__岳,《咏华山》写的是__朝宰相______七岁时咏诗一事,他咏的这首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有关华山传说的课文是:《__________》,这个传说选自神话故事《_________》,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古代神话故事还有许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三顾茅庐》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中的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
其余三部名著是:
1、《_______________》其中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2、《_______________》其中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3、《_______________》其中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三)请在下面歇后语的括号内填上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1、( )的居处--开门见山
2、( )误闯白虎堂--单刀直入
3、( )用兵--以一当十
4、( )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5、( )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6、( )断案--铁面无私
7、( )七十二变--神通广大
8、(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借用三句宋词来概括和表述读书治学的三种境界:起先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然后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实际上是说治学所需的精神和胸怀。第一是说要甘于寂寞,不怕孤独,同时要目光远大,敢为人先,对自己严要求、高起点。第二是说要意志坚定,百折不挠,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毫不动摇。第三是说要谦虚地对待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不可自恃高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要活到老,学到老,探索到老。还有湖北省松滋市教研室的王世发先生“效颦”王国维先生的办法,借用几句现成的古诗来表述,提出读书的三种境界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第一境界也。大雪纷飞的冬天,一位老渔翁不怕寒冷,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独自划着小船在江上垂钓。读书与此情境颇为相似。读书,要静下心来,耐住寂寞,不怕孤独,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第二境界也。
诗人陶潜在喧嚣的尘世,却生活得如此安静,主要是他能保持一颗远离世俗的心,自己虽然在东篱下采菊,但内心早已和南山融为一体了,因此一切都感觉那么美好。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欣然忘食,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融!读进去了,便会书中有我,我在书中,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这是一种“物我合一”的读书境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第三境界也。泰山被尊为“五岳”之首,博大而崇高,你登泰山极顶,你就会感到其他。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当你读到一定的程度,你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你的心胸就会豁达、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然物外的至上境界。这两位先生说的三种境界,其中的道理不必详说,凡成就大学业者,必有大精神,也必有大胸怀。我认为,王国维概括的“古今之成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其实,又何止是学问、事业,整个的人生仿佛也是如此的三段论:一要生存,要有衣食住行,即自然的生存;二要发展,要有事业,要有独立个性的行为,即社会的生存;三要超越,要找到自己的本性,然后依着这本性而生活,即灵的生存。然而,王国维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说,稍加推究,仍不能发现其个性痕迹。
比如第一境就不仅有面对无限学海的选择和下定决心,且有他自己所说的“悲壮”在内,这尤其适合于从政、从军未成大业者转而攻学术者,而不完全适合一般学人。而且这样的三种境界,就不能说是一种优雅或者情趣了,把读书人看作这样的孤独、清苦和寂寞,让读书人望而生畏。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东晋诗人陶渊明说得好:“好读书不求甚解”,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样的读书境界可以说是人生的乐事了,把书作为一种玩物来欣赏把玩,如临碧池,如沐春风,乐到极处,忘乎所以。宋代的大词人李清照与他的夫君赵明诚,在读书上与陶潜先生英雄所见略同。他们夫妇只要发现了好书,就是典当衣物也要买来。每一天夫妇在饭后饮茶时,必要说一句书中话,然后夫妇猜在哪一本哪一页,猜中者先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对此曾有精彩的描述:“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易安居士夫妇读书读到这种快乐境界,真令我等读书人羡慕不已。董桥先生对读书的领悟更高一筹,他把读书比做听雨,真可以说是一种优雅的极致了:“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在董桥先生看来,读书就如同听街前的点滴细雨,是一种韵味,是一种悠闲,是一种情致,更是一种乐趣。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林语堂的读书观更见读书人的真性情,主张读书需要有一种优雅、轻松、自由的阅读境界。在这种读书境界中,至少包含了两个因素,一个是读书的艺术性,另一个是读书的自由性。读书是一种率性而读的乐趣,一个人在读书时,心灵应该是自由的,生命应该处于和谐的状态,这种读书时的心境使阅读本身成为了生命的享受和乐趣。这是一种纯然的、无功利性的、诗化的阅读生活。林语堂先生把臻于这种读书精神的境界,称之为艺术。他的《读书的艺术》一文,便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这种对于读书精神的认识。他说:“什么才叫做真正的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兴之所至,兴趣盎然,兴味到时,拿起书来就读,乐在其中了;或在暮春之夕,与你们的爱人,携手同行,共到野外读《离骚》,或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籍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他对于那种为功利而读书的人嗤之以鼻的:“现在你们手里拿一本书,心里计算及格不及格,升级不升级,注册部对你态度如何,如何靠这书本骗一只较好的饭碗,娶一位较漂亮的老婆。这还能算为读书,还配为读书种子吗?”林先生的读书观是一针见血的,他认为读书与治学是两码事,切不可混淆了,才会有读书的真乐趣、真性情。我以为,这种读书境界好。北朝李谧曾经说的那种“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北城”的读书,实在太累了,把读书视为经国之大业,就失去了读书的乐趣和优雅。作为一个庸常的普通读者,是可以把林语堂的这些关于读书的艺术精神的观念,移用于自己的读书生活之中的。所以,我感到,读林语堂先生这样谈读书的著作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亲和感,它不仅提供了我多读、多写的启示,更成为我的读书生活的一种精神范本。
还有人用比喻的手法把读书人分为不同类型,以表述不同的读书层和境界。我觉得这既形象丰满而又意味无穷。现归纳并略加评议如下:
(1)书虫,就是不唯俗,不从俗,心无旁骛,只争朝夕地读书求知。历年来,“书虫”的名声不那么好,几乎成了“迂腐”、“无用”的别名。说某个人是个“书虫”常带着一些贬意。尤其是近年来,精神与崇高被日益消解,世俗的倾向,使得不少人逃离书斋,放弃“价值”,热衷“价格”,不愿沾书虫气了。其实,“书虫”是一种品位、一种品质。无需什么道场和行头,只需心有所依,以鲜活的生命,面对没有生命的文字,囿于文字组构的方雨世界,探求人类绵延千载的浩瀚历史,用平凡的血肉之躯,感知天才伟人的不朽思想和灵魂。在此过程中,贫穷与华贵,高尚与卑微,均得到暂时的平等。容身的陋室或宫殿,茶馆与赌场,都远遁于遥远的虚无间;心中积郁的块垒与迷茫,都溶解于春色秋波中,在一个全新的世界里,有形的生命得以开阔,污浊之气得以荡涤,心灵得以净化和滋养。所以,我说,“书虫”是一种外王内圣的高贵群落,是从俗世的喧器、扰攘和利禄中走向洁净、悠闲和诗意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甘做“书虫”,也就是卫护一种自尊、自爱、自重和自信。在现实生活中,能一意孤行,以夸父逐日般的勇气和意念从书籍中寻觅人生要义的人,实在是把精神看得比物质更重、把心灵的陶冶看得比肉欲的享受更重、把恬静看得比豪奢更重的人“书虫”,在“物质胜利法”的年代,唯一的缺憾,就是比较清贫,不可能像“飞虫”那般“潇洒”,像“蛀虫”那般“富有”,但他们却会为自己从书中汲取的知识感到自豪和满足;相反,利禄丰裕的人,却可能像唐诗所说的“浮名浮利过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
(2)书奴。古人谓之寻章摘句者也。评介书籍,多从修辞造句,谋篇布局、华章美文角度支去考虑,似在森林中寻佳木,抚其枝干,赏其枝叶,啧啧称奇,至于书之内涵几何,观点成否,则退居其次,概不深究。书奴对世事无洞察之功,心无定见,书云彩亦云,心随书走,终被书所虑,恰似盲人摸象,摸着一面,不及其余,未窥书之全貌,而惑于片面偏论。
(3)书鬼。据书载:唐代诗人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王勃在宴席上写《滕王阁序》时,气恼了宴主阎都督之婿吴子章。他早经宿构,却被王勃夺了头彩,明知才不及他,也忿然不平,在王勃《藤王阁序》刚作完之时,就称早已见过此文,也是从头到尾背了一遍,仅序后七言律诗一首不曾防住,才露了马脚。我想那吴学士不是鬼才是什么?时下有人读书不怎么样,却有几分鬼才,读书如观景,走一城,失一地,凭蜻蜓点水之功,猎一鳞半爪之词,神侃起来天南海北,无所不知,深究书中之理,则索然无言了。
(4)书仙。又有散仙和正宗仙家之之分。散仙者身无重负,心无沉思,闲暇这余,顺手拈来,一目十行,顷刻一本,随手一扔,哈哈一笑;或者睡前灯下,半卧半坐,一书在手,眼过心迷,三页不过,鼾声已起。此等读家,岂非仙人!正宗仙家则就无此福气了,他们或有惑求解,或心存高远,书中探源,字里求根,博采众长,苦酿甜蜜,把精选之书前翻后看。世人知其知之甚广又颇有见地,不解其中苦乐之味矣。
(5)书神。凌空取势,一眼见底,只有森林不见草木,追根求源,透地三尺,不仅了解书之观点要意,而且能够发掘作者对问题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久之则万书之理存乎一心,千人思维集于一身,集众家丰富正确之思维方式,有神明洞察万物之功力。正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所揭示,“山愈险,景愈美,,而游者愈少”,随读书境界上升,人也越来越少了。以上这五种读书人,我认为,就阅读本身而论,能做书神固然要得,做书虫理应受到称赞,退做书奴也无不可,有书鬼、书仙之才,各得其所,也无可厚非。读书是一种雅事、乐事,正因为其乐无穷,才引得一代代读书人如痴如醉。此等如痴如醉的读书人,古时谓之“书痴”,是个雅称;如今则改为“书呆子”,不无鄙夷的意思。“书呆子”,喜欢读书做文章,而不肯牺牲了自己的兴趣,和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业,去博取安富尊荣,自有其乐趣,也许还可以说是其乐无穷。可能这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不合时宜,但读书实在是学人的真情趣。正如喝酒,浅饮取其清雅,微醺获其放纵,酩酊大醉得有“见了皇帝不磕头”的豪迈气概,顺势而取,自得其乐,也就是了。所谓幸福,也就“一江春水向东流”了。幸福实际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活状度和心境。清贫与淡泊,未必就不是一种人生,一种所得,一种幸福。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一个俗欲汹汹噪声嚣嚣的年代里,能做到不贪、不占,不为金钱所动,已属难能工巧匠可贵;且还要在这不贪不动的同时,箪食瓢饮,不浮不躁,“众人皆醒唯我独醉”地安贫乐道,当那些自恃是聪明人,在投机取巧中捞取好处时却是一个傻瓜,其人格与人品多么崇高!
以上的读书境界,教会了我如何读书,如何处理书与人生的关系。在我的读书生活中,还摸索、总结、概括出自己读书要有的境界:(1)革命导师们的读书境界。如马克思、毛泽东、周恩来、鲁迅式的等,他们读书不仅为自己,更为天下。马克思读了书写《资本论》,让天下的有革命倾向的人生出实际的革命念想;周恩来少年时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读外国书译外国书,有为中国人“盗天火”的神圣感。这个读书的最高境界是只有一代伟人或哲人才能达到的。香港散文家董桥用毛泽东三段词来比喻的读书三境:一曰:“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风雪迷漫”写出学海之苍茫。“十万工农下吉安”则目标明确,气势浩荡,颇合决心读书时的境界;二曰:“四海翻腾云水恕,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这四句,表现读书过程中十荡十决,斩关夺隘,所向披靡之豪壮。三曰:“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往事”三句写“神驰八极,心游万仞”。末两句写此后的光风霁月、清渚白沙、思想认识升华的别开生面。这确实选得好,大气磅礴,别是一番兴味。这种境界用于今天更合新世界潮流,更富时代精神。(2)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重要的是,要“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理解为不要“死读书”,这样就能“会意”。读书务求“会意”,清代有位诗人就说过,“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知味”与“会意”是一个意思。“会意”可以有大小之别,概括言之就是能诱发恻隐之心等美好情愫产生的联想。(3)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最生动的例子是曹禺1930年进入清华大学后利用三年的时间读遍了清华园图书馆中从古希腊悲剧到奥尼尔的所有世界戏剧的经典名著,之后,也是在清华园图书馆内于1933年写成了《雷雨》。这种读书境界,是我漫无际涯的读书生活中,永远牵引的灵魂的灼目灯塔。虽然这种读书境界很高,但并不是高不可攀,只要经过自觉努力之后是可以达到的。所以,为了追求和实现读书的高境界,我常以“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作为我和书的关系,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作为我读书的写照。放眼看看今天,文化精神在萎缩,谈论读书境界,似乎也成了一种奢侈的事情。功利化、商业化、低俗化、快餐式的阅读,在今天越来越成了趋势,而那种超然的、艺术化了、澡雪了灵魂和情感的读书生活,仿佛只能留在了我们记忆里去品味、体悟了。然而,没有高尚的读书境界的读书生活,究竟该是一种怎样的枯燥、乏味、刻板的读书啊!古罗马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摘引了这样一句名言:“文字使人死,精神使人生”。寻求一种读书的境界,往往决定了一个阅读者对于书籍的选择态度,对于读书方式的追求,对于读书目的不懈的探寻,和对读书对于生命和人生的.精神作用的终生体验。可以说,读书境界是读书人生的精神依托,是能够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静下心来坚持读点书,享受一点沉思的快乐。为了追求和达到读书的高境界,我认为在读书过程中切实做到如下要求:
读书的方法
有人不禁要问,读书用眼看就是了,怎么还要有方法?其实,读书方法大有讲究。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早年家里很穷,少年时代打工糊口,工作之余,常去图书馆借书,而且阅读速度极快,几天就要借还一大迭书。曾下决心,将图书馆的书全部读完。于是,他就从第一个书架的第一本书读起,依次读下去。以爱迪生的毅力而言,他完全可能成年累月地一直读下去。图书馆人员很奇怪,就问他:“你是怎样看书的”,他说:“我是把图书馆的书挨着个借下来翻着看的”。图书馆人员就告诉他:“读书要有选择,也要有好的方法。读书要有目标,没有目标,收获就不大,因为时间有限呀!”。爱迪生这才迷途知返,从此按照图书馆人员的指导,正确地读了好多书,专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从而为他今后的科学发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一生有几千项发明,最终成为闻名于世的发明大王。如果他当年不迷途知返,真的成年累月地要读完一个图书馆的书,那他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就,很可能就是一个有脚的书橱。所以,读书要有好的方法。
借鉴前人的读书方法,必将大得读书之益。我搜集到一些名人名家的读书方法,现列举如下:
孔丘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則殆。
子思的“五之法”:博学之,審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王充的“古今法”:知古不知今谓之陸沉,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
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三国董遇读书利用“三余”:“老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即要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学习。
苏东坡读书要分“三步”:第一步是抄一段,第二步是用三个字为题,第三步是用一字为题,别人只要提出某段的头一个字,他就能背出来。他谪居黄州时,每次读《汉书》都作“提要”。
欧阳修以文章闻名于世。他的经验有“三多”:多读好文章;多练习写作;多和朋友商讨。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昧的无过于朱熹。《朱子语类》中有《总论为学之方》一卷和《读书法》两卷。朱子不但现身说法,而且也总结了荀子以来的读书经验,最能指点门径。
徐锡麟以“三心”、“两结合”为特点读书法。“三心”即专心、细心和恒心。“两结合”即读书同修身养性相结合、读书同锻炼身体相结合。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他仍常到书室外散步、打拳、做体操,以调剂读书生活节奏。
马克思读书有“博、记、读”三字秘诀:博,就是博览群书;记,就是折书角、划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就是朗读、熟读,熟读成诵即读出声来。
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总结自己长期创作的经验认为: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毛泽东在校读书坚持“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琐事,不谈男女方面的事。他的“见缝插针”法,说的是充分利用各种时间来读,早上起床读、晚上躺下读、外出视察在车上也要读。
鲁迅酷爱读书,并且讲究读书的的“三性”,即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三味”,即平知、获趣、致雅;“三法”,即背书法、抄书法、设问法。还有准确把握诗词的“三意”:即意绪,意象,意境;吟诵时或苍劲或激越或飘逸或悲切或低回。
李公朴说从书中跳出来“三条路”:一条是读活书(读书之有物的书);一条是活读书(动脑筋勤思考);一条是读书活(读书联系实际)。
徐特立读书有“三法”: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书摘抄法。
茅盾经常采用“三式”读书法:第一遍,鸟瞰式,形成初步印象;第二遍,精读式,品味作品妙处;第三遍,消化式,汲取种种精华。总之,读书要用心,方法要灵活,脑筋要勤转。
翦伯赞学习经典著作有三法:一是通读;二是重点读;三是做笔记。
张五常主张书分“三读”:大意、细节、重点,即第一读是快读,读大意,但求知道所读的一章究竟是关于什么问题。快读就是翻书,跳读,读字而不读全句,务求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翻得惯了,速度可以快得惊人。读大意,快翻两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的翻一次好;第二读是慢读,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在这第二读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铅笔在页旁作问号,但其它底线或记号却不可用。第三读是选读,读重点。强调记号是要到这最后一关才加上去的,因为哪一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而需要先经两读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没有经过一快一慢,选重点很容易会选错了。选择书本阅读是极其重要的。好的书或文章应该重读又重读,平凡的一次快读便已足够。
以上,古今名人读书大都有自已独特的方法。还有一些以数字命名的读书方法,别有意味。如:
一箭双雕读书法:现代哲学家艾思奇早年在日本留学时,除了钻研他喜欢的功课外,还必须学习日文等课程。他虽手不释卷,仍感到时间不足。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学到更多的知识呢?他买了一本日文版的《反杜林沦》一边学日文,一边学哲学。而后,又买了德文版的《反杜林论》。这样,哲学、日文、德文三方面同时并进,既把《反杜林论》这本书读透了,日文和德文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为此,他把这种读书方法称为“一箭双雕”。
两书对看读书法:清代学者黄本骥认为读古书时应该两本对照着看,以便从对比中得到更多的收获。虽然黄氏这种读书法限于读古书,且要求两书之间有相同内容的记载,但这种两书对看读书法与现代比较读书法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步读书法:第一步是概要了解读物的内容;第二步是在掌握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重点的内容作深入的钻研,以求真正领会;第三步是将全书融会贯通,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了解其精蕴,吸取其精华。三步读书法是我国历代学者所推崇的读书方法。
五步读书法:近年,国外流行一种“五步阅读法”,即概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等。这种五步读书法,最早出现于美国衣阿华大学,后来,美、英和欧洲各国都普遍采用。国外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读书法符合人们读书中的一般思维规律,有助于理解书本内容和增强个人记忆力。五步读书法过程是:概览:这是读书的第一步,就是根据学习的要求,首先浏览一下书的提要、目录、内容梗概,大体了解这本书是否为自己所需;发问:指阅读后通过思考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这一阶段,要读书中各章节的标题以及章节承上启下的内容,一边粗读一边提问。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己的钻研。阅读:如果说浏览、发问敲开了书本知识的大门;阅读则是登堂入室。阅读就是从头到尾细读,对重要、难解部分反复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也就是边读、边思考、边圈点、边画杠杠。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写眉批写心得,做读书笔记。以保存“知识印象”;复述:即“回忆印象”,如俗话说的“过电影”。离开书本。回忆书中的内容,看自己发问题目上否获得了正确的理解。这是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方法,也是巩固记忆的手段;复习:指经常复习减少遗忘,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一般在复述后一、二天内进行,隔一段时间再重复一次,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又能温故而知新,从中获得新的体会。
“十说”读书法:一本说。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二分说。现代学者梁启超把所读的书分为二类:精读与浏览;精读的再分二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三遍说。中国作家茅盾认为,读一本书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鸟瞰,即通读;第二遍精读,即细嚼;第三遍消化,即弄通。四多说。伟人毛泽东提出,读书要四多:多读,多写,多问,多想。五到说。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读书“三到”之说(口到、眼到、心到);现代文学家胡适加上“手到”;现代文豪鲁迅再加上“脑到”。五到俱全,乃读书良方。六字说。法国哲学家卢梭把读书归纳为“六字”:储存、比较、批判。七录说。明代文学家张溥之书房命名为“七录斋”。每读一篇佳作,必抄录之。录完,默读一遍便烧掉;再抄,再默读。反复七次,永志不忘。八面说。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自称读书“八面受敌”。一本书分作几次读,每一次探究一个方面,方方面面掌握了,自己写文章就能多角度联想,挥笔自如。九审说。现代文学史家陈中凡研读古书“审谛九事”:别真伪,识途径,明诂训,辨章句,考故实,通条理,知家法,察史实,知流别。十目说。清代学者阮元生平读书治学甚勤,曾表示:“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余晒之。夫必十目一行,始是真能读书也”,从而道出了其读书的诀窍。对一般性知识图书,可以粗看略看。而对重要的图书典籍则一定要认真仔细、一字不苟地精研细读。
一、议论文开头、结尾的重要性
高考议论文要求考生在关键处多制造些亮点,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精心设计开头、结尾是
清代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一般说来,考场作文要简洁、明快、新颖、别致,切忌长篇大论。好的开头应具备两个特点——短小、漂亮。短小,便于让读者了解论点或论题,从而把握全文中心;漂亮,才能吸引读者。“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爆竹之起爆,何等干脆利落!不可拖泥带水,拖沓冗长。爆竹是吸引人的,把人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去,好的文章开头,也应如此。
亮丽的开头固然能使人眼前一亮,引发一睹为快的念想;精彩的结尾亦能让人难以掩卷,拍案叫绝。好的结尾或总结全文,突出中心;或戛然而止,干净利索;或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二、好的开头的标准和结尾的基本要求
优秀的高考作文,它们的开头大都具有短、雅、快的特点:快速入题,开篇切题,文字简约,新颖别致,文采斐然。由此看来,好的考场作文开头一般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快速引出主题;二是要语言凝练,短小精悍,力争控制在50字左右;三是要有文采,有意蕴。
好的开头的标准:
第一,要明。要一下子让读者知道你要说什么,也就是让读者了解你的论点或论题。要让读者知道你在谈哪方面的问题,开篇知其旨意。
第二,要美。只有美,才能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文章开头的美,主要指技巧美, 第三,要简。简洁是明朗的保证。有的考生在写材料作文时,好把原材料复述一下,这就太罗嗦了。既要从原材料说起,又不能复述原材料,怎么办?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对原材料 “一言以蔽之”——高度概括;另一个是选取原材料中一句有代表性的话,让读者知道原材料大致是个什么意思就行了,千万不要太多地引述原材料。
议论文结尾的基本要求:①点明中心。②首尾呼应。③富有意蕴,即有丰富的内涵,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开头结尾的较高要求--有文采
无论是精彩的开头,还是靓丽的结尾,都要求有文采。文采指的是什么呢? “有文采”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所谓“有文采”,就是语言美,富有感染力、震慑力、穿透力。文采从哪里来?从生动的用语、灵活的句式、漂亮的修辞等方面来。
(1)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在选用词语时,应尽量选择那些具体、生动、形象、鲜明,内涵丰富的,能调动人感官体验的词语,而少用那些抽象、概括,不疼不痒的词语。句子有长短、整散之别;语气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之异;结构有常式、变式之不同。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表达效果。要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选用句式,不能呆板地运用一、二种句式。
(2)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我们学习各种修辞方法,学了就要用。比喻、拟人,可使语句形象生动;对偶、排比,可使语句容量大,有气势,且有整齐美;设问、反问,可引人思考、增强穿透力。
(3)文句有意蕴。文句凝练、含蕴,有丰富的内涵,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可营造深邃的意境,可富含深刻的哲理,这就叫“有意蕴”。
四、议论文开头几种种形式
1、直入式(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也叫开篇点题法)
就是文章开头不转弯抹角,直截了当地点明写作主题。这样的开头讲究要言不烦,片言明旨,寥寥数语即能概括全文内容,明题旨,摄魂魄。
例如《不要轻易说“不”》的开头:
人是脆弱的,经历太多的风浪,总有一天会慢慢枯萎,但千万不要轻易对生命说“不”,因为我们内心里潜藏着的,还有一种精神的力量,它支撑着我们在荒野中踽踽前行。(2008年高考广东卷优秀作文)
【点评】 本开头先以“人是脆弱的,经历太多的风浪,总有一天会慢慢枯萎”作铺垫,进而笔锋一转提出中心主旨:“但千万不要轻易对生命说‘不’,因为我们内心里潜藏着的,还有一种精神的力量,它支撑着我们在荒野中踽踽前行。”观点简洁而有力度,开篇即给人强烈的感染力。
再如:2003年北京试题《转折》一位考生这样开头
“林中的通幽曲径,因为那些曲曲折折的转变才富有诗意与浪漫。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往往是情节一波三折,才会让人回味,尤有余香。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东西因转折而愈发显得美丽。”(点题)
2、引入式(叙述一段故事,创设一种情境(设置情景法),引用一句
(1)传神逼真的场景刻画,或故事情节,可用来渲染、烘托气氛,这样开启文章,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迅速地进入阅读的氛围之中。
例如《国殇之后,唯有坚强》的开头:
北纬31度,东经103.4度,汶川,一个全国人大都不熟悉的地名闯入了我们的视野。
5月12日,原本是极其普通的一天。孩子们正坐在课桌前,商店老板们正在纳客,出租车司机驾驶着车辆,做工的、种田的、炒股论经的、开会筹划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常态。
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动山摇,震垮了四川汶川,也摇动了半个亚洲。 这一刻,山崩地陷,江河呜咽。(2008年高考四川卷优秀作文)
【点评】 本开头运用了设置情景法,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来临前的平静的常态生活和地震袭来那一刻的地动山摇、山崩地陷进行了对照性的描述,让人读之如临其境,从而真切地感受到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之巨大、深重。
(2)引用与文章主旨相关的诗词、名言、警句、歌词等作为文章的开头,能引起读者广泛而丰富的联想,体现作者积累的广博和思想的厚度。
如:2003全国考题四川一位考生的《试去眼前的浮尘》的开头
“浮尘障目,看清流常为浊水,观蓝天常成阴霾,眺绿野常似荒漠。 “情感萦心,每易欺于谎言,偏于成见,惑于谗巧。
“要看清世界,须拭去眼前的浮尘;欲明白事非,须放下心中的偏见”(观点) 再如:《禅悟》的开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当五祖弘忍听到这首诗的时候,毅然把宗位传给了慧能——这个曾被称为小蛮的弟子,也缔造了六祖慧能普度千人的神话。(2008年高考山东卷优秀作文)
【点评】 本开头引用慧能的诗,切合题目“禅悟”,进而展开更深一步的分析和论证,开头非常巧妙自然。
又如《细微深处》的开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传诵千古的诗篇在细微深处传达出那腔思乡情怀。(2008年高考上海春招卷优秀作文)
【点评】 本开头引用张籍这首以描写细节来抒发乡情的
再如《五月粽香传》的开头:
“氹氹转,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五月初五系龙舟节呀,阿妈叫我去睇龙船??”磁带在转,很旧的歌了,但我仍喜欢这种古老的味道。外面下着雨,打湿了西关的石板街,落入了水珠,朦胧了荔枝湾,敲响了竹叶??而这种气息,究竟能传递多少代呢?它能生生不息吗?(2007年高考广东卷优秀作文)
【点评】 本开头巧妙地用一曲西关童谣入文,荡漾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令人如闻其声,如归故里。在读者浮想联翩、荡起情感的涟漪之际,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思考——“这种气息,究竟能传递多少代呢?它能生生不息吗?”扣题很准且发人深思。
3、修辞式(运用修辞法)
排比句,句式整齐,气势充沛,极富感染力;比喻句、拟人句,形象生动,新颖别致;设问句,则让读者一开始便生发好奇感,产生阅读兴趣。总之,运用修辞法设置文章的开头,使读者开篇即能体味到飞扬的文采。如此精彩的开头犹如美女的眼睛,立即能摄人魂魄。
例如《人之常情》的开头:
有的人为了权力地位不停地“奋斗”,以至贪欲无限——人之常情嘛; 有的人为了金钱物质委身于权贵豪门,抛弃了自尊——人之常情嘛;
有的人为了保全性命屈从于邪佞淫威,出卖着灵魂——人之常情嘛?? (2008年高考天津卷优秀作文)
【点评】 本文开篇运用了一组排比,并且采用了反话正说的修辞,开篇有气势且出语不凡,见解犀利。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针砭世态中为人所不齿的行为,为下文树立正面形象和观点埋下了伏笔。
又如2008年高考浙江卷:
城市是妻子,乡村是母亲。
城市细致而又宁煦,是妻子手中暖融融的毛衣,是万家灯火中的一抹温馨;乡村粗糙而又温暖,是妈妈手上厚厚的老茧,是万籁俱寂时的一声叹息。
【点评】 本开头用了两个新颖别致的比喻句,把城市比做妻子,把乡村比做母亲,对“城市”“乡村”的感受十分真切,而对这种感受的描述又是如此形象生动,使人读之耳目一新。
4、对照式(正反对照,集中论点)
如:2003全国高考题江西一位考生的《公则生明》一文的开头
朱鎔基总理将“公则生明,廉则生威”这句话作为他的人生信条。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公正无私,威严廉洁的高大形象。
“公则生明”,单单四字,意蕴深远。公正,不偏私地想问题、办事情,则处理问题明智正确;反之带主观色彩,便不能公正无私地认识和处理问题。而人往往
带主观色彩,难以对事物做出正确深刻的认识,所以做到公则生明并非易事。(观点)
又如:
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有所造就、取得成功的人,没有不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反之,那些懒惰昏庸的人,就难得成就事业。由此,我们可以说:勤则成事,惰则败业。(《说勤》)
再如:
一位孔繁森,光芒四射,人们提起他的名字,总是与伟大、光明、进步联系在一起。一位xxx,臭名昭著,人们提起他的名字,总是与贪婪、黑暗、丑陋联系在一起。两个人都走完了人生。但一个永存人间,一个早已被人唾弃。人生的价值,在两人的鲜明对比中,不是已经显现出来了吗?(《说“价值”》)
【点评】运用对比引入式,可直接帮助人们判断是非曲直,上下优劣,利弊得失,很快步入论述的主题。
5、置疑式(设问、设置悬念——提出观点)
设置悬念或连用问句,让读者一开始便生发好奇感,也是一种很好的开篇方式。 例如《好奇心》的开头:
为什么?
两个人都长年纪了,相距不过几米的距离,有什么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 每次去奶奶家,这件事总是会勾起我的好奇心。(2008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
【点评】 本文题目为“好奇心”,作者在开头连用两个问句巧妙地点明了自己的“好奇”,也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既点了题也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可谓一箭双雕。
又如:2003年北京一位考生写《转折》的开头
人是在不断发展的。发展的道路由我们自己来选择。穷途末路时,怎么办?是绝望且大哭,还是试着来一次转折?
有诗为证:“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路至尽头时,不妨来一个恰当的转圈,说不定能有坐看云起的洒脱与自在。
“观景如此,为人处事亦当如此”(观点)
6、巧用题记式
题记是在文章题目下面、正文之前的文字。它或牵引内容,或揭示主旨,或交代下写作缘起,或渲染气氛,一个精彩的题记或生动形象或富含哲理,能使文章锦上添花。
例如《我们的信念,我们的选择》的开头:
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
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我们努力。——毕淑敏
2003年,那一场没有硝烟的“非典”战争,我国人民凭着坚定的信念战胜了;2007年底,突如其来的冰雪席卷了南方众多省市,我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地战胜了残酷的.冰雪;2008年,大地无情的一次震动,时间被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大地无情人有情,我国人民依然团结奋斗,凭着必胜的信念,让人们的心不再颤抖,让人们以足够的爱和勇气战胜这场震灾!(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优秀作文)
【点评】 作者选用了作家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中的一段话稍作改造,作为题记,很好地诠释了“选择,让生命发光;信念,让奇迹产生”的主题思想。 (议论文)结尾方法及训练
五、议论文结尾的几种形式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 议论文的结尾是伸延文意收束全文的关键,是对论点的充分显示和升华,也是衡量考生写作水平的标尺。结尾方法异彩纷呈,我们在写作议论文结尾时要联系文章的题目、开头、中心论点等,讲究一定的技巧,力求收到理想的效果。要知道,作文的题目、开头和结尾是阅卷老师最为关注的,它们往往会在阅卷老师脑海里留下一个总体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考生作文的分数高低。
好的结尾一要收束全文;二要简洁有力;三要激励读者,发人深省;四要呼应开头,照应前文。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议论文的结尾呢?下面介绍几种形式:
1.戛然而止,干脆利落式
文章结尾重在自然简洁,议论文主要是对所论之事的剖析和推理,当阐述的事理已经说清,文章就可戛然而止,意完语完,不结为结,显得干脆利落。 例如2007年河南高考满分作文《我心飞翔》的结尾:
让我们展开心灵的翅膀吧!愿我心飞翔,穿越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去拥抱那份鱼翔浅底的空灵,去拥抱那份蝶舞花丛的自由,去拥抱那份雁游碧天的豪迈! 我心飞翔。奇迹无处不在!
【点评】文章以“我心飞翔”为标题,用抒情的笔调来写充满哲理思考的内容,意境博大,胸襟开阔,思路敏捷流畅,用词优美,文采飞扬。大量使用比兴手法,由蜗牛、小溪、绿叶,到中外历史,深情饱满,理性十足。结尾深情地发出号召,戛然而止。
又如2004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语言是沟通的钥匙》一文的结尾:“一言以蔽之,请好好运用语言的钥匙,让沟通直接到达心坎上。”
2.水到渠成,卒章显志式
为帮助读者把握和理解文章的的论证思路和进一步增强论证的力量,我们可以在本论部分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于结尾处自然而然地归纳出中心论点,给读者以深刻、鲜明的印象。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在分析、阐明了为什么要“改造”和怎样“改造”我们的学习之后,用三句话自然地结束了全文: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三句话,水到渠成,进一步肯定了“改造”,很自然地收束起来。
如2007年高考满分作文《走自己的路》结尾:
“请以宽容的目光对待我的坚持,请让我走自己的路。”就是这种手法,显示了作者的构思和驾驭语言的扎实功夫。高考满分作文《语言是沟通的钥匙》一文的结尾:“一言以蔽之,请好好运用语言的钥匙,让沟通直接到达心坎上。”
3、首尾圆合,画龙点睛式
这是指依据议论文的结构特点,联系题目、开头、中心论点等来设计文章的结尾,使之与论题、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谨严,强调并凸现文章的主旨。这类议论文的结尾部分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所在。
如秦牧《青年人应该怎样选择生活道路》一文,就是在结尾时点明中心论题的: 青年人应树立共产主义理想,选择正确生活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