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名言书法作品手书 正文

名言书法作品手书

时间:2025-01-18 04:38:30

贝叶经就是写在贝树叶子上的经文,源于古印度。是在造纸技术还没有传到印度之前的产物,

贝叶佛经简介

一千四百多年前,正值我国隋末唐初,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鼎盛时期。许多来自佛教诞生地天竺的佛教经典,经西域辗转流入中土。其中,相传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迦叶尊者手书的梵文贝叶《心经》亦由菩提达摩带到古都长安。其后,又传给慧思禅师。

小野妹子(565-625),日本飞鸟时期推古朝政治家。以遣隋使身份来到中国。公元609年,即隋炀帝大业五年,推古天皇十七年,小野妹子携此《心经》带往日本,存于日本奈良法隆寺。现作为“重要文化财”珍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生活于距今三百多年的日本真言宗高僧净严和尚(1639~1702),是少有的梵汉兼通的书法家。其书法,无论梵文汉字,均达化境。1694年,他对梵文贝叶《心经》进行临摹、校勘和重新标音。此书法作品亦作为“重要文化财”珍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英国语言学家,梵文学者穆勒(Max Muller)于1884年将此悉昙体梵文贝叶《心经》转写成天城体及罗马拼音,传至欧美等国。

贝叶佛经详解

什么是贝叶佛经?贝叶佛经就是写在贝树叶子上的经文,源于古印度。贝叶佛经相当于现在我们使用的纸张佛经,在造纸技术还没有传到印度之前,印度人就用贝书叶子书写东西,佛教徒们也用贝叶书写佛教经典和画佛像,贝叶佛经的'名字便由此而来。据研究,贝叶佛经到现在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用“斋杂”和“瓦都”两种文字写的,有的是用针刺的。贝叶佛经是研究古代西藏文化、语言文字、佛教、宗教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原始资料。

贝叶佛经写在哪里?

贝叶佛经一般都是写在哪里呢?据史料记载,贝叶佛经是用铁笔在贝多罗(梵文Pattra)树叶上所刻写的佛教经文。西双版纳发现的贝叶佛经,有巴利文本和傣文本。内容除小乘佛教经典外,还有许多传说、故事、诗歌和历史记载等。在东南亚各国,还有用缅甸文、泰文等拼写的巴利文贝叶经。

贝叶佛经所用的贝多罗树,形状很像棕榈树,西双版纳傣语称其为“戈兰”。在傣族人民心目中,“戈兰叶”(即贝叶)是运载傣族历史文化走向光明的一片神。自古以来,傣族社会所有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全靠用一片片贝叶佛经作记录世代相传,傣族人民把贝叶佛经视为全民族的宝贵财富加以保护。历史上,每座佛寺里都有一个藏经阁,傣语称“林坦”,所有的贝叶佛经都要统一保管在这里,由佛爷、和尚严格看管。未经寺主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这里带走经书。对贝叶佛经的管理也很严格,除绵纸抄写的唱本、生产生活常识、医药、历法、伦理道德,占卜、法律典籍等可以保留在村里供寨人使用外,凡佛教经典和其他内容的贝叶佛经是不允许个人带出佛寺藏入私人家中的。所以,很少出现贝叶佛经在佛寺里流失的现象。

贝叶佛经是如何保存的?

说来也奇怪,一片小小的树叶,怎么能够保存大大的佛经呢?因为贝叶佛经是用铁簪将文字刻写在贝叶上,并涂以颜料,不但字迹清晰,而且擦不掉抹不去。又由于贝叶经过水煮等工艺特殊处理,可以防虫、防水、防变形,经久耐用。这也是贝叶佛经可以保存几百年上千年的原因。

现存的贝叶佛经

目前,流传在我国的《贝叶佛经》少之又少,仅在镇平菩提寺、西安大雁塔、峨眉山、普陀山、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处存有少量版本,《贝叶佛经》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传说“唐僧”当年取回的就是《贝叶佛经》。

据介绍,《贝叶佛经》发源于印度。古印度人采集贝多罗树的叶子,用来书写佛教经文。唐代高僧玄奘西去取经,取回来的也是《贝叶佛经》。贝叶耐磨轻便,千百年后字迹仍可清晰辨认。在印度,早期的《贝叶佛经》写本几乎已失传。在中国同样已相当稀少。玄奘从印度带回来657卷《贝叶佛经》,在长安翻译佛经。这些《贝叶佛经》至今被珍藏在大雁塔中。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

王安石的书法传承与题壁的关系分

书法有过人之处,可资以炫耀者,题壁行为一般较多,所以,一手飘逸的好字,是题壁的资本。王安石传世诗文中有大量的题壁之作,同时代的人及稍后的人也有很多王安石题壁故事记载。在考察其题壁现象的同时,不免令人联想到与书法的关系,虽然王安石的书法真迹基本绝灭,但据零散的文献记载,知其书法必定有值得圈点的地方。日本学者内山精也曾著文考述、辨

一、被妖

由于党同伐异的缘故,有关王安石最原始的资料或有意“遗失”,或极尽扭曲,但把这些零散的历史记忆串联起来,并将主观色彩尽可能地删除,之后我们会发现,王安石不仅在政治上、文化上多有成就和贡献,而且隐约还可以感知这是一位人情、人性均很正常的智慧的历史人物。

历史上对王安石愈演愈烈的妖

容貌猥亵:古人讲表里如一,即言身体、服饰的整洁预示着身心的健康。朝廷百官面前的王安石不事清洁,衣服垢污,囚首丧面,虮虱毕现,如何率领朝纲、为人表率?如“不喜缘饰,经岁不洗沐,衣服虽弊,亦不浣

行为草率:《避暑录话》云:“王荆公不耐静坐,非卧即行。”[5]2583《道山清话》云:“黄庭坚尝言:‘人心动则目动。’王介甫终日目不停转。”[6]2946此二记亦言荆公浮

王安石诗有句云:“垂成忽破坏,中断俄连接。”[8]李壁注引《遁斋闲览》的攻击言辞如下:“荆公棋品殊下,每与人对局,未尝致思,随手疾应。觉其势将败,便敛之曰:‘本图适性忘虑,反苦思劳神,不如且已。’与叶致远敌手,尝赠叶诗,有‘垂成’、‘中断’之句。是知公棋不高。诗又云‘韩输’、‘误悔’,是又未能忘情于一时之得丧也。”敌者断章取义,仍套弄王安石遇事浮

王安石诗集中有多首咏棋的诗,从诗句中看得出,他不但精通棋艺,还常将棋理喻人生。若“北风吹人不可出,清坐且可与君棋。明朝投局亦未晚,从此亦复不吟诗”(卷四十八《对棋呈道原》),特定的气候下,“清坐”、“投局”、忘我,模糊了时间界限,连饮酒赋诗都遗忘在脑后。卷四十一《棋》云:“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战罢两

王安石不但爱棋、懂棋,还能从容自如,潇洒笑对输赢。卷四十二有《与

政敌视变法为祸国殃民,变法的祸端是王安石的

郑行

管成学《宋代的科技与改革初探》[10]389曾列举荆公同时代人的评语:刘世安:“其人素有德行,而天下人素尊之。”“当时天下之论,以金陵(王安石)不做执政为屈”(《元城语录》卷上)。黄庭坚:“予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三十)王严叟:“天下盛推王安石,以为必可致太平。”(《安阳集》《忠献韩魏王别录》)司马光:“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也。”(《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六十)尽觉中肯可信。

二、较为客观的书法评价

王安石的书法也常被政敌拿来说事,用来影射他政治上的一些

《黄文献公集》云:“温公《通鉴》书稿作字方整,未尝为纵逸之态,宜其十有九年始克成书。”乌呼!此所以为司马温公也。

司马温公“作字方整”,王介甫“笔迹如斜风细雨”,“方整”即言规整,而“斜风细雨”不好理解,但“斜”、“细”云云,不外是讥讽其不够端庄、规整。

朱熹《题荆公帖》云:“熹家有先君子手书荆公此数诗。今观此卷,乃知其为临写本也。恐后数十年未必有能辨者,略识于此。”[12]朱熹生活的年代,世上便少有王安石真迹流传,但这并不是因为他的书法没有流传的价值,正如内山精也所论,更多是因为政治方面的原因,消除影响的极致是扫除一切痕迹。“临写本”虽非真迹,但王安石书法的风貌尚可感知,此外,从王安石同时代人的评议中也可约略感知一二。

苏轼以之喻

三、“忙”不能成为王安石书法的特点

关于王安石书法的特点,史上最常见的评议是一个“忙”字。杨慎《升庵外集》云:“王安石字本无所解,评者谓其作字似忙,世间那得许多忙事,而山谷阿私所好,谓荆公字法出于杨虚白。又谓金陵定林寺有荆公书数百字,惜未见赏音者。何荆公字在当时无一人赏者,而山谷独称之邪?……山谷献谀于王安石乎?”[16]后世对王安石书法的观点,多本于杨慎的这段评述。

如梁章巨《退庵随笔》卷二十二《学字》:“(朱子)《又跋韩魏公与欧阳公书》云:‘张敬夫尝言,平生所见王荆公书,皆如大忙中写,不知公安得如许忙事?’余作书多潦草,读此辄如芒刺背。”如赵宧光《寒山帚谈》卷上:“书法云:作字不可急促,王介甫书一似大忙中作,不知此公有如许忙。嗟乎,可怜!忙忙作字岂惟字丑,人品亦从此分矣,可不勉乎!”

“世间那得许多忙事”、“不知公安得如许忙事”、“不知此公有如许忙”云云,用语如出一辙。“忙”起于心而显现于行为,神乱进而手忙脚乱。心之忙,则浮,急切而生乱;身之忙,则

主管签名表明态度,类今之圈阅。按《石林燕语》所记,宋时习惯有签全名者,也有像王安石一样只签一个字者。但由于王安石“性急”,往往将“石”字写成“歹”字,成为下属嘲讽的笑柄。当然这条记载无非有意丑化,未必当真。但是,从中透露出的信息,恐亦应有性格和书写习惯的关联。为使诋毁具有说服力,一般要选择能代表其人特征的习惯或故事而加以强调,但我们也可从侧面感知王安石对待书写的认真态度,虽或因性急而出现差误,但是很在意这些差误,并尽力完善改过。

邵博记载“王荆公平生只用小竹纸一种”[18]218,此记当专指书法用纸,而未必公文用纸。据此则王安石在书写时能感觉纸笔等书写工具的细微差别。按现代理论,专业人士对待工具的挑剔,实际是心、手的感觉过分敏感所致,预示其书法已

针对杨用修关于王安石书法的言论,清人

内山对黄庭坚关于王安石书法的6篇文字的关注仍来源于

黄鲁直《跋王荆公书陶隐居墓中文》曰:熙宁中,金陵丹阳之间,有盗发冢,得隐起砖于冢中。识者买得之,读其书,盖山中宰相陶隐居墓也。其文尤高妙,王荆公尝诵之,因书于金陵天庆观斋房壁间,黄冠遂以入石。王荆公书法奇古,似晋宋间人笔墨,此固多闻广见者所欲得也。

又《题王荆公书后》曰:王荆公书字得古人法,出于杨虚白。虚白自书诗云:“浮世百年今过半,校他

又云:荆公书法奇古,似晋宋间人笔墨。

又云:不着绳尺,而有魏晋风气。

又题法帖王

黄庭坚总结了王安石书法的几个特点:一则“奇古”,二则不循法度,字里行间透露出是荆公书法的赏音者。李之仪(1048—1128)《姑溪题跋》卷一有三则关涉黄庭坚与王安石书法关系的议论:

《跋苏黄陈书》:“鲁直晚喜荆公行笔,其得意处往往不能真

《跋山谷书

《跋荆国公书》:“鲁直尝谓,学颜鲁公者,务其行笔持重,开拓位置取其似是而已。独荆公书得其骨,君

黄庭坚

朱熹在认可张敬夫关于王荆公书“皆如大忙中写”的言论后,发起了议论:“盖其胸中安静详密,雍容和预,故无顷刻忙时,亦无纤芥忙意,与荆公之

新安尝言先君子好学荆公书,至于再,至于三,且跋其帖曰:恨不令先君见之,因感咽而书于后。是其因论书宜甚爱荆公矣。及观于《跋韩魏公帖》,窃又怪其不可解。有数端焉:张敬夫言载于荆公书董史书录者,曰能行其所无事;又曰本不求工而萧散简远,今而曰皆如大忙中写,与前言何其戾也!夫昔人评书工拙,未有及于忙与暇者,即使斯言果出于敬夫之口,则亦为不知书甚矣。乃新安既以敬夫为戏言,而又以

四、王安石书法的传承

苏轼、张邦基等人均以为王安石书法得之杨凝式,让我们看看杨凝式的书法特点:

杨凝式,这位生活于五代时期的大书法家,可称得上题壁书法的大师。王安石学习他的书法,应该对其行为处世以及书写习性也多有偏爱。杨凝式有题壁之嗜好,而王安石也对题壁情有独钟。《旧五代史》杨凝式本传仅36字,所强调者即是题壁的特点:“凝式长于歌诗,善于笔札,洛川寺观蓝墙粉壁之上,题纪殆遍,时人以其纵诞,有‘风子’之号焉。”[20]1172中华书局本案语用大量文字记述了杨凝式与题壁的关系,如“居洛,多遨游佛道祠,遇山水胜

《宣和书谱》等典籍称杨凝式喜题壁,久居洛阳,好游佛寺道观,两百多寺院均有其壁书,风

这则记载提出一个关联性问题:一、少师题壁真迹很多;二、“钟王”知否?给人的联想是“钟王”必定欲知、寻找杨凝式的书法真迹;而“钟王”的这种偏好必定是时人皆知的事。“钟王”者,王安石也。

杨凝式字景度,书天真烂漫,纵逸类颜鲁公争坐位帖。王安石少尝学之,人不知也。元丰六年,予始识荆公于钟山,语及此,公大赏叹曰:“无人知之。”其后与予书简,皆此等字。又海岳名言曰:“半山庄台上故多文公书,今不知存否?文公学杨凝式书,人鲜知之。”予语其故,公大赏其见鉴。

“王安石少尝学”杨凝式书,按米

“今金陵定林寺壁,荆公书数百字,未见赏音者”,这与米

不妨比较一下发生在王安石和杨凝式身上的两则小故事。先看王安石,郑行

有一回,王巩去谒他,既退,见他骑驴出门,一卒牵之而行。巩问卒道:“你带相公往何处去呢?”卒道:“如其我在前,就听我走;如其我在后,就听驴走;或者相公要停,就停下了。停下以后,相公就或坐于松石之下,或休息于田野之家,或入寺。但是行时,总带着书去的。或骑在驴背上读,或在修习的时候读。至于食,则预先以

再看杨凝式,这位题壁大师级的人物,每天清晨起来外出,仆从问去处,杨凝式说:“向东去广爱寺。”仆从不赞成,说:“不如向西游览石壁寺。”杨凝式坚持己见:“还是去广爱寺。”仆从坚持游石壁寺,杨凝式无奈道:“那就游石壁寺。”竞屈从、迁就仆从的意见,信马由缰、随遇而安。仆从坚持必定有仆从的道理,这个道理料杨凝式心知肚明,难就难在杨凝式不点破、不忤逆,而是顺从了仆从的意愿。原因应与杨凝式的题壁癖好相关。抑或寺院熟知杨凝式这种性情和习惯,以他落笔挥墨、留下手迹为荣,特意将墙壁粉刷一新,为了能争取到杨凝式的来临,寺院未必做不出收买其仆从的勾当,分

王安石的牵驴卒也罢,杨凝式的仆从也罢,都是方向去从的决定性人物。二人的性情和行为多有相近,看来,王安石对杨凝式不仅喜爱、模拟其书法,连其行为亦加模仿。

王安石书出杨凝式,并且与杨凝式一样有题壁的热情。敢于题写在公开、正式场所,彰显于世,展览于世,自信、勇气固然很重要,从书法的角度看,一则技艺高超,再则其书法也应适宜题壁。坦坦荡荡乃君子所为,敢于将内心观点、感受公诸于世,也按照古代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的传统理念,王安石题诗于公开,不正是坦荡君子的表里如一吗?

王安石书法师承杨凝式,而杨凝式书法是很适宜题壁的一种,故王安石一生的诸多题壁活动似有所解。题壁具有公开展示的特性,必定对书写者的才气、书法的质量有较高的要求,若采信历史传流下来的

当历史心平气和的时期,一切曾经的激动都将平息,一切人为的改动都将还原,因为,还原是历史责任。曾经发生过的终究难以抹杀,更何况是震撼世界、改变进程的重大事件中的至关重要的人物。中国历史中有他的一席之地,因为他导演过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

注释:

①[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三《棋隐语》,第32~33页亦记:舒王在钟山,有道士来谒,因与棋,辄作数语曰:“彼亦不敢先,此亦不敢先。惟其不敢先,是以无所争。惟其无所争,故能入于不死不生。”舒王笑曰:“此特棋隐语也。”

②仅从王安石诗集中所涉及书法部分分

文天祥的诗作介绍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英雄,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天祥的诗受当时环境的影响,充满了家国之悲,人生之恨。

文天祥画像

文天祥的诗歌内容既充满了英雄壮志,也饱含家国之悲。如文天祥《和中斋韵》诗云:功业飘零五丈原,如今局促傍谁辕?俯眉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骨肉凋残唯我在,形容变尽只声存。江流千古英雄恨,兰作行舟柳作樊。此诗共八句,充满了对“功业飘零”和“骨肉凋残”的伤感之情,作者的“英雄之恨”藏于字里行间,乃作者的“啼血”之作。

文天祥后半生主要活动就是抗元救国,在尽忠保国的同时不免疏于对家人的照顾,对此文天祥颇感自责。“堂上太夫人,鬓发今犹玄”“家山时入梦,妻子亦关情”“床前两小女,各在天一涯。所愧为人父,风物常年悲”,这一句句诗饱含了文天祥对老母亲、妻子以及儿女的牵挂与愧疚,正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不知为了救国而家破人亡的文天祥,是否曾经因为家人落下男儿之泪?

说到文天祥的诗,就不得不提到《过零丁洋》和《正气歌》,前者作于文天祥被俘押送途中,后者作于文天祥在燕京羁押期间。如今,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行”之句已成警句名言,而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他的诗一样,历数百年而不衰。

文天祥的字是什么

古人称谓繁多,光父母取的名字和官家给的封号、谥号就够多的了,偏偏古人还爱给自己改改名、字,取个“号”什么的,所以导致几百年后的现代人有点犯晕。如南宋名臣文天祥,字履善,生前被朝廷封为信国公,死后被后世追谥为“忠烈”,所以有时也被称为“文履善”“文信国公”“文忠烈公”。

文天祥

后来,文天祥又给自己取了“号”,先是“文山”,后来大概仰慕到家的清静无为,又取了个“浮沐道人”。说到这里,现代人一定觉得文天祥的名称已经不能再多了。事实上,文天祥还有一个“字”叫“宋瑞”,这“宋瑞”二字大有来头,既不是父母取的,也不是自己加的,其来历颇有故事性。

文天祥少有才名,21岁就进京赶考。不巧的是,在殿试前文天祥生病了,只好带病参考,如果一直病着,可能会名落孙山也说不定。可是,也许是老天帮忙,进考场的时候众多考生一拥而入,夹在中间的文天祥被挤出了一身汗,居然身体舒服了,头脑也清醒了。于是,满腹才学的文天祥草稿也没打,就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而正是这一万多次的文章让文天祥走入仕途,名垂史册。

按照宋朝的常规,殿试排名由皇帝亲自拍板。当时的南宋皇帝是宋理宗赵贵和,此人出身于民间,在即位之初还有点抱负,没几年就宠幸阿谀奉承的贾似道,成了南宋有名的昏君。昏君归昏君,眼光还是有一点的,当宋理宗看到文天祥的试卷时,眼前一亮,立即就钦点文天祥为金科状元。接着,宋理宗拆开“糊名”的试卷,看到考生的大名是“文天祥”,觉得很吉利,更加喜出望外,他对在场的学者王应麟说道:“此天之祥,宋之瑞也!”于是,文天祥改字“宋瑞”,文天祥字宋瑞,就是这样来的。

爱国英雄文天祥是怎么死的

自蒙古国建立起开始,欧亚大陆就渐渐成为了蒙古人的天下,而南宋则是蒙古人自北向南扩张中的最后一个障碍。面对蒙古铁蹄,不敢为亡国奴的南宋志士奋起抵抗,即使在半壁河山被占、皇帝投降的情况下,仍然涌现出文天祥等抗元英雄。那么,文天祥是怎么死的,是不是战死的呢?

文天祥抗元

文天祥是历史上著名的英杰,在当时属于主战派。公元1273年,南宋都城告急,身在外地的文天祥毁家纾难,奉诏勤王,从此开始了长达6年的.艰辛之路。公元1278年底,文天祥在吃饭的时候遇到敌军突袭,来不及躲避的文天祥和部下大多被抓住,除文天祥外,生者无几。文天祥不愿投降,先后吞龙脑和绝食自杀,都没有成功,

当时的元朝皇帝是元世祖,他在统治之初,对汉人官僚还比较重视,于是在灭了南宋之后,开始四处搜罗南宋贤良。官员王积翁推荐文天祥。文天祥说:“国破家亡,唯有以死报国。但若能得到宽容赦为道士,那么他日作为一个世俗的顾问还可以。如果接受高官厚禄,那么一个亡国的人这样求生存是不对的,而且这也代表我放弃了生平的全部抱负,要这样的人有何用呢?”王积翁不想文天祥死,就想联络其他十位宋朝的降官一起请求放了文天祥。但一个叫留梦炎的人认为不可:“如果文天祥出去之后再次抗元,那将致我们于什么境地?”于是,这件事就此作罢。

公元1279年,元世祖下令处死文天祥,过了一会儿又后悔了,可是为时已晚。就这样,一代英杰文天祥被害于大都菜市口,时年四十七岁。因此,文天祥是怎么死的,是不是战死的就很明显了。

文天祥纪念馆介绍

文天祥,江西庐陵人士,曾考取南宋状元,当官当到了宰相的位置,爵位封到了“国公”。文天祥虽然是文人出身,但是天生一副傲骨,被蒙古兵抓捕之后,宁死不降。文天祥的凛然正气不仅受到南宋百姓的钦佩,连元世祖忽必烈也很欣赏,但文天祥并不为所动,拒绝了元世祖的高官厚禄。

文天祥纪念馆

元世祖觉得文天祥这样的人不死,恐怕会影响江南的民心,于是下令处死文天祥。文天祥虽然已经死了几百年,但是他的精神却流传了下来,后人设文天祥纪念馆等场所,用来缅怀这位气节崇高的先人。纪念馆位于吉安城东,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于1992年正式对外开放。该馆占地面积百余亩,主体为一座仿宋建筑,依山势而建,气派雄浑,周围松柏耸翠,四季常青。内设展览馆,通过历史文物、雕塑、文献、图像等形式分组简介文天祥的生平和事迹。

文天祥广场

位于高邮的文天祥广场也是著名的文天祥纪念场所之一。文天祥与高邮的情缘始于南宋德祐二年,当时文天祥和蒙古议和被扣,后脱身至高邮,作《高邮怀旧》等诗,广场因此而建。

方饭亭

方饭亭乃文天祥被捕之处,后人在此建亭以表纪念。亭高9米,内置小亭安置一块石碑,刻有文天祥画像。除上述之外,在北京、江心、深圳以及南通等地均建有文天祥祠,足见文公虽死,精神永存。

文天祥公园介绍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宰相,他鞠躬尽瘁,宁死不降的精神被人们广为传诵。后人为了缅怀这位英雄人物,建立了文天祥公园等纪念场所。

文天祥铜像

在全国各地的文天祥公园中,以文山公园最有名。该园位于文天祥的家乡吉安,占地面积庞大,入园处的一尊文天祥雕像通体洁白,周边翠柏参天。该公园内的匾额和楹联均出自书法大家之手,如进门的匾额由书法家舒同题写,“正气浩然”由沙孟海手书,“文天祥纪念馆”几个大字是启功的手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则是毛主席手书。

位于广东海丰的文天祥公园因文天祥曾在此被捕而建,该园由县政府耗资近两千万元建设。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海丰被捕,旋被解至元大都,文天祥拒绝向元朝投降,最终被害。明代人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在文天祥被捕处建立一座石亭,取名“表忠亭”,后又建立方饭亭于表忠亭后,如今所见的方饭亭碑刻为即为明代遗迹。

除了内地以外,在香港也有一个文天祥公园。位于新界新田,占地30万亩,公园内有文天祥雕像,底座正面书“民族英雄文天祥”。虽说文天祥是爱国英雄,纪念不分地界,但文天祥与香港也确有渊源。南宋灭亡后,文天祥的族弟文天瑞迁居香港,经过上千年的繁衍,文氏已成为新界大族。

文天祥书法赏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文天祥在历史上以宁死不屈的精神而著称,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书法也不错。实际上,文天祥在书法上的造诣相当高,仅存的几幅墨宝被后人争相收藏,而《木鸡集序卷》是文天祥书法的代表作。

《木鸡集序卷》真迹

《木鸡集序卷》是文天祥应友人张疆所请,为其《木鸡集》写的序言。据史料记载,1273年冬,37岁的文天祥在湖南任职,好友张疆请其为自己的作品作序,于是便有了行草《木鸡集序卷》。《木鸡集序卷》首先是一篇治学的文章,其中包含了文天祥对治学的见解。文天祥认为,学习应从“难”和“严”下手,应先学《诗》,再学《文选》,才能更有进益。从书法的角度上来看,《木鸡集序卷》一气呵成,下笔如虹,气势豪迈,是行草中的佳作。

自文天祥死后,《木鸡集序卷》“失踪”了近三百年,直到明代中叶才在苏州出现,旋即被文徵明之子收购。到了明朝末年,该卷被书画家王稚登收藏,至清朝前期又被收藏家宋犖得到,辗转又成为皇宫藏品。到了民国初年,末代皇帝宣统将大批故宫文物盗出,其中就包括《木鸡集序》。解放后,《木鸡集序》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至今。

文天祥传世墨宝极少,现存的文天祥的书法作品除《木鸡集序卷》外,《宏斋帖》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而《谢昌元座右自警辞卷》则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