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蒋勋说红楼梦里的名言 正文

蒋勋说红楼梦里的名言

时间:2025-01-11 21:53:33

《蒋勋细说红楼梦》是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蒋勋 。

内容简介

这是蒋勋老师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反复阅读《红楼梦》三十多遍后的系列讲座录音集,蒋勋从美的角度,从情感出发梳理《红楼梦》文本中渗透出的细微感觉。蒋老师完全超越了考据,满足的不是人们的好奇心,而是与你生命的对接。走进蒋勋老师的《红楼梦》私家讲堂,细细品味,会感觉正在阅读自己的一生。

蒋勋老师曾获台湾广播界主持人最高奖——“金钟奖”,他的声音具有宗教般的感染力量,难怪曾有陌生人对他说:“你前世在庙里捐过一口钟,所以这一世会有很好的声音。”一度吸引林青

作者简介

福建长乐人。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赴法国留学,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

蒋勋先生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林青

一本青春之书

首先要声明,我不会碰太多的红学。因为我觉得红学简直像大海一样,你掉进去就再也爬不出来了。我的很多学生现在还在修研究所的《红楼梦》,他们到最后都碰不到任何跟小说有关的东西,全是在外围打转,比如作者是谁,家世如何,这个叫做红学考证。我觉得考证不是不重要,可是当胡适之这些人做了红学考证以后,也使这里面产生了一个矛盾。我相信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它就是小说,它读起来很好看。我们要读进去,它跟我们人生之间有一种对话,不一定非要把它当成研究工作来做。可在中国过去的文化道统当中,一般人觉得,任何一本书如果能够流传,一定有文以载道的意义。文是文章,道是道统。可以承载一个道德的意义,一本书才有流传的价值,像《四书》、《五经》,后来发展出所谓的《十三经》,都有一个很重大的文化使命。可是小说这样的东西只是茶余饭后消遣用的,从来没人把它当成重要的东西。可是《红楼梦》又太好看了,文以载道的文人读到这样一个茶余饭后的小说,他体会不到在酒楼茶室里听人说书的快乐,就要给它找到另一个理由。

我看到几个很有趣的版本对《红楼梦》的考证,他们牵强附会地说,《红楼梦》是讲反清复明的故事。有一个学者,就专门说里面哪个人的原型是明朝末年反清的哪一个人。《红楼梦》变得很奇怪,有点像一个公式,每个人都可以套用自己所要的东西。譬如说那个学者,他们家族里面世世代代大

我读了这几个版本的考证后,觉得非常有趣。我想《红楼梦》这本小说在历史上最特别的`东西,就是任何的一个个案套用进去它都可以合理。那么,到底这个小说包含了一些什么东西呢?后来我因为读了一些跟红学考证有关的书籍,慢慢觉得它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作品。我想,古代喜欢看《红楼梦》抄本的人,根本不在意它是不是文学,它会不会被放到文学系作为研究的对象,而重要的是它这么好看,好看到你十二岁看它,三十岁又看它,四十岁还看它。在不同的年龄去看《红楼梦》,竟然会得到不同的感觉。

小时候我妈妈一方面禁止我看《红楼梦》,一方面又说这本书真好看。大人的世界其实非常矛盾。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好奇怪,你不准我看,可是你自己又说好看得不得了,所以,那时候躲在棉被里用手电筒照着看《红楼梦》的经验,我相信母亲说不定也有。

《红楼梦》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是青少年的禁书。我特别讲青少年,是我希望大家了解到,这本书其实是写青少年的一本书,可它一直被误解。尤其是今天变成古典文学之后,每个人都觉得它大

被忽略了的青春王国

大观园里,

在封建社会里,人是没有青春可言的。我们没有西方文化里那个叫做青春的东西,像希腊文化被歌颂的青春。我小时候读的唐诗宋词,或者被父亲逼着背的朱子治家格言,其实都是非常历史的东西。我不明白,在我们的文化里面为什么要给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加上这么沉重的东西?现在回想我在国中时读到的东西,比如岳飞的《满江红》、韩愈的《师说》等,其实都是非常沉重的道统文化的东西。

什么叫青春?青春其实是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它有一种浪漫。它刚刚对于人世间的情感有萌芽的时候那种梦幻的、幻想性的世界,那个部分在中国完全被压抑了。其实,在那个年龄应该读罗米欧与朱丽叶的。可是我记得,当时家里觉得我可以去读《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完全是搞政治的东西,那种心机跟谋略的东西,我想比我们现在搞政治的人还要深沉厉害。可是十二三岁怎么会懂这个东西?《西游记》好读,里有很多超现实、好玩的东西。《水浒传》呢,你读了之后大

其实我们少掉一个东西,就是我刚才提到的《红楼梦》里的青春之歌。这样一个对于刚刚发育、生理上刚刚萌芽,对性别刚刚有认识的青春梦幻的东西,我们的文化里面始终没有鼓励过。《红楼梦》之前其实是有的,比如像《西厢记》。可是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记得吧,有一次贾宝玉和林黛玉偷偷躲在一个花树底下,读的就是《西厢记》。可后来两个人不是闹

到现在为止,我很少看到我们的文化当中有描写青少年的作品,包括性觉醒,可以写到这么真实。在《红楼梦》第五回里,能看到对贾宝玉第一次性体验的描绘,而现在的文学里都没有那么真实。所有学校课程都回避谈这个问题,而这小说几乎全部谈到了。我一直有一个很大的愿望,《红楼梦》应该是在年轻的世界里面重新活过来的一个文化。

1、生活的美学是对过去旧有延续下来的秩序有一种尊重。如果尊重消失,人活着再富有,也会对拥有的东西没有安全感。——蒋勋《品味四讲》

2、生命里有真正的追求,就大胆地出走!真正的艺术家,不会把自己置放在安逸、有保障的固定生活里,不会是紧紧抓着腐鼠不放的鸱鴞,要大胆飞出去,飞去广阔的世界。日复一日的原地踏步,只会增加生命的腐烂萎缩,只有不断出走,不断重新出发,才能保有活泼、健康而年轻的生命力,也才感受得到真正创造的快乐,感受得到真正的美。

3、我们或者沮丧,或者无奈,或者毫无缘由热泪盈眶,只是因为刹那间心里什么久未开启的地方忽然被触动了。我们刹那间懂了什么,却说不清楚。我们同时看到了生与死,看到了盛旺与凋零,看到了繁华与幻灭,看到了洪荒与劫毁,看到了终始与因果,如此就在眼前——蒋勋《此时众生》

4、在匆忙紧迫的生活里,感觉不到美。当艺术变成一种功课,背负着非做不可的压力、负担,其实是看不见美的。我喜欢东方古老的哲学家老子的比喻,他说,一个杯子最有用的,是那个空的部分。——蒋勋《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5、少年时的狂热浪漫一过,我们大约都有一种觉悟,知道自己不过是个凡人,英雄的慷慨悲歌实在离我们太遥远。如果我们有沧桑,我们的沧桑也只是生活中琐细的一点点辛酸吧?并不是什么可歌可泣的悲怆或剧痛。——蒋勋《忘言书》

6、我们性格里都有林黛玉和薛宝钗,我们永远都会在两种性格之间矛盾。林黛玉带着不妥协的坚持死去,薛宝钗懂得圆融,跟现世妥协活下来。我们要内在有自我的坚持,在外又能与人随和相处,能在这两者间平衡,真是大智慧。

7、这些似乎熟悉又不熟悉的风景。熟悉,是因为萍水相逢,我与风景,不过都在流浪途中。不熟悉,是因为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告别,那车窗外不断飞逝而去的风景与岁月,我何曾留住任何一点一滴。——蒋勋《无关岁月》

8、“他知道自己一清如水,所以不在意世俗里沸沸扬扬的传闻。有人性上小小的缺陷,也有人性上小小的欲望。他们在完成他们自己,同时又很真性情。他要做一个单纯的、真性情的自己。有时候我觉得,我要跟这些年轻的生命学更多的东西,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世俗里,我们经历了太多人与人之间权谋的争斗,慢慢会失去对人最单纯的善和美的信念。”——蒋勋《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9、平常要累积,才能提领自如。

10、如果你关心的是结局,是答案,是目的,你就读哲学;但如果你觉得过程可能比答案还要迷人,你就读文学。人精神上的快乐与物质上的快乐,需要平衡。没有绝对精神上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物质上的.快乐,走向极端的任何一边,都可能导引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蒋勋《读经典》

11、有时候你会发现,速度与深远似乎是冲突的,当你可以和自己对话,慢慢地储蓄一种情感、酝酿一种情感时,你便不再孤独;而当你不能这么做时,永远都在孤独的状态,你跑得愈快,孤独追得愈紧,你将不断找寻柏拉图寓言中的另外一半,却总是觉得不对;即使最后终于找到“对的”另外一半,也失去耐心,匆匆就走了。“对的”另外一半需要时间相处,匆匆来去无法辨认出另外一半的真正面目。——蒋勋《孤独六讲》

12、坦荡得一如清水时,就会看到最美的东西。

13、美的本质就是创造力。比如说一个美术馆,过去的观念是说摆一张画或一个雕刻。可是现在到大英博物馆,你看他最早介绍人类文明,是一个用石头打出来的手斧,当时的人有一个观念,他用这个观念,用他的手,他的技术,在一个材料上做出他要的样子。艺术史的起源其实是从这里起源,它是创造,动物的世界没有创造,动物不会用工具,人是第一个会用工具的,美的本质上根本在讲创造,与我们世俗上所说的美不完全一样。

14、我是落日里发呆的一头石狮,看到夜色四合,看到繁华匆匆逝去,不发一语。——蒋勋《吴哥之美》

引言:作为一个红楼迷,除了看红楼梦之外,对于红楼梦衍生出来的东西我都很喜欢看,听蒋勋也听得津津有味。

这是蒋勋老师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反复阅读《红楼梦》三十多遍后的系列讲座录音集,蒋勋从美的角度,从情感出发梳理《红楼梦》文本中渗透出的细微感觉。蒋老师完全超越了考据,满足的不是人们的好奇心,而是与你生命的对接。走进蒋勋老师的《红楼梦》私家讲堂,细细品味,会感觉正在阅读自己的一生。

蒋勋老师曾获台湾广播界主持人最高奖——“金钟奖”,他的声音具有宗教般的感染力量,难怪曾有陌生人对他说:“你前世在庙里捐过一口钟,所以这一世会有很好的声音。”一度吸引林青霞每周一次飞到台北,只为了听蒋勋老师讲《红楼梦》。

蒋勋,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长乐人。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后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1.蒋勋的角度很新颖,有点台湾人小清新的感觉。以前看大陆人研究红楼的资料,都很严肃,用成年人的视角研究红楼诸人。蒋勋完全把他们视作十几岁的小孩看待,是非对错和善恶评价较少。比如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蒋勋的'理解是袭人一直像妈妈或者姐姐那样照顾宝玉,宝玉也很依恋袭人,可是有一天宝玉不需要她照顾,跑去找湘云黛玉梳洗,袭人就很受伤。这样的理解我觉得比袭人想控制宝玉啦、袭人不喜欢黛玉所以不愿意他们接近啦这类的观点更能引起我的认同。其实我听到这一段的时候顺便琢磨了一下婆媳关系^_^

2.蒋勋的基本功还不扎实。其他答主都有提到蒋勋的错漏之处,我不重复了,基本上熟读红楼的人一听就能听出来。我个人感觉蒋勋对诗词的理解还有待提高。比如蒋勋解释宝玉在搬入大观园之后写的诗“梨花满地不闻莺“时,说这事描写秋天过了梨花落满地的景象。我当时听到这里是简直想抓住蒋勋的衣领把他摇醒:秋天哪里有梨花!!!这分明是写冬天下雪了,落在地上的雪花洁白如梨花。宝玉这句应该是化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蒋勋有书画功底,又游学中外,在讲红楼中加入了个人阅历,听听很长见闻。

4.现实生活中很难碰到喜欢红楼能在一起深聊的人,听蒋勋就像和老友闲聊,还是很开心的。每一个读者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红楼梦,蒋勋也不例外。大家不要纠结他对红楼诸人的喜恶了,我想没有人能碰到事事都和自己观点一模一样的人啦。

总结:《红楼梦》里描写的宝黛爱情,并不是什么抽象的异性吸引,而是在他们叛逆思想的发展中描写他们的爱情。叛逆思想、爱情、家族命运这三方面有机组织于《红楼梦》的艺术情节之中,这是《红楼梦》爱情描写的一个突出特点,完全突破了传统小说戏曲中那种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老套子,其结局也不再是千篇一律。

林黛玉比她同时代的一般贵族妇女的思想要高出一筹。她无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道德规范,喜欢读书写诗,表现了出众的才华。她跟贾宝玉一样,最爱读《西厢记》《牡丹亭》等统治者不许看的“邪书”,从中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以致一些曲词烂熟于心,说话时竟不自觉地脱口而出。她爱贾宝玉,从不劝贾宝玉去读书应举、立身扬名。在她身上闻不到一般贵族妇女常有的那种夫贵妻荣的庸俗气味。思想上的一致,对于人生道路的共同的认识和选择,是他们爱情的坚实基础,因此就具有了新的、更加深刻和进步的时代内容。

建立在叛逆思想基础上的宝黛爱情,必然与家族利益发生尖锐的对立,因而为家族统治者所不容。宝黛爱情在封建势力的高压下曲曲折折地发展,最后遭到毁灭。曹雪芹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在前八十回已经清清楚楚地预示了这个悲剧结局必将到来,现今在市面上流通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无名氏所续的后四十回虽然将各个人物的性别描写得与原著大相径庭,结局也不尽符合曹雪芹在前80回的隐射,但至少保留了这个结局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