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
诸葛亮虽身为蜀国丞相和三军统帅,军政大权在握,却是廉洁奉公的表率。他教育儿子要进行品行高尚的养成,即要用俭朴的生活来养德,用淡泊富贵来树立大志,用静心学习增长才干,用振奋精神来革除享乐怠惰,等等。诸葛亮正是这样做而实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诸葛亮的这种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岳飞
岳飞是中国古代将帅中廉洁奉公,为人师表的楷模。他从严治军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严以律己。岳飞提出过国泰民安的两个著名口号:“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他身体力行,严守一不贪财,二不爱色,三不娶妾,四是山河未复滴酒不进的“四不”规定。他个人的日常生活极其清苦。他平常的饭菜大多是主食加一个菜。有一次,岳飞吃到一种名叫“酸馅”的食品,他觉得味道不错,尝了几个以后,就叫随从收起来留到下顿再吃,以免浪费。岳飞在16岁时娶的一位刘姓夫人,因他从军远离,家乡沦陷后,生活无着,被迫转嫁。南渡以后,岳飞另娶了一位李姓夫人,夫妻之间的感情甚笃。他的部属同事们曾出于对岳飞这位主帅的尊敬,出钱买了一个年轻美貌的土族女子,送给他做姬妻。岳飞未曾见面就婉言谢绝了。在当时的南宋士大夫社会官吏多是三妻六妾和“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临安作汴京”的环境中,岳飞能如此洁身自好,真是清淡如水,廉洁为镜,高风亮节,实在难得!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母劝子廉
东晋西征大将军陶侃做浔阳县吏时,曾主管县衙鱼肉及精美食品供应。有一回,他派人送一瓦锅鱼制品给母亲谌氏。谌氏原封未动让人退回,并附信一封:“你做县吏,送给我公物,不但不能使我受益,还会增加我对你的担忧。”她规劝儿子要公私分明,为政清廉。在母亲的教导下,陶侃反思自己,改过自新,后来以政绩显著闻名于世。
妻劝夫廉
古时,东关临池司马孟宗在外做渔官时,因妻子爱吃鱼,他便把腌鱼寄给妻子。其妻却将鱼如数退回,并附言说:“你做渔官,却把腌鱼寄给我,别人如何看呢?”为此,她三年不吃鱼,司马孟宗从此也恪守清廉。
兄劝弟廉
清顺治年间,侯抒愫任潍县知县时,操守清正。大商人郭某遭了官司,有十多个官员为其说情,侯抒愫都闭门不见。侯抒愫为官清正与其哥哥的劝导是分不开的。当初,侯抒愫任知县时,其哥哥侯抒恽就劝戒说:“我们家世代清白,你如果贪一文钱回来,我就不认你这个弟弟了。”
老劝新廉
明朝有个兵部尚书叫王廷相。有一次,他给新上任的御史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他坐轿外出,走到半路下雨了。雨后再上路时,一个穿着新鞋的轿夫小心翼翼,后来还是一不小心踩到了水洼里,鞋面被弄脏了。于是,这个轿夫便不再顾惜新鞋,再遇到泥水,便满不在乎地踩上去。御史是负有弹劾、纠察官员过错之责的人,王廷相讲的这个故事,其中的寓意很深,是劝戒御史引以为戒,坚持防微杜渐,以保清廉本色。
下劝上廉
金海陵王执政时,刘焕任任丘县县尉。任丘县县令是个贪财的人,刘焕遇事就提醒他“收敛贪财之心,少干贪占之事”。这个县令还能听进他的劝告,与刘焕共事期间真的多干实事,不搞贪占。后来,朝廷考核官员时,县令受到奖赏。县令置酒感谢刘焕:“你有廉慎之德,使我获得了奖赏,感谢你的提醒和规劝。”
晏婴一裘
春秋齐景公时,齐国的良相晏婴一生崇尚节俭。他平日粗茶淡饭,妻室只着布衣,从不奢望丝绸。晏婴自己有一狐裘,一直穿了三十年,别人讥笑他,他却泰然处之。景公称赞他勤政廉洁,并赐给他千金之裘,但他却坚辞不接受。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勿延誉归己,勿诿过于人;勿徇私废公,勿贪渎纵欲。
10、与声色犬马零距离难免失足,同清正廉洁相坚守方可成材。
11、得志时贵在清醒,失意时重在平衡。
12、识时务清廉政务,通人情不徇私情。
13、领导者的角色:在人民面前是公仆,在工作面前是表率,在腐败面前是利剑。动摇理想信念,必然迷失方向;追求骄奢浮华,终将逸豫亡身。
14、立德行善勤为先,富民安邦心所系。
15、法到严时生廉政,官到清时更爱民。
16、失去监督的权力,就像无舵的航船;失去节制的私欲,就像决堤的洪水。
17、为官应立“公仆志”,从政最贵“爱民心”。
18、廉洁奉公公平公正方显公仆本色;执政为民民情民生应是为政所系。
19、执政为民,民心所向;掌权为己,自取灭亡。
20、在官唯明,理事唯平;处世唯清,待人唯诚。
21、管涌如不堵,能决防洪之长堤;贪欲如不除,可毁为官之大志。
22、勤政廉政政通人和,亲民爱民民康物阜。为官禁权力与金钱握手,做人倡正直与廉洁相拥。
23、惩治腐败为民心之所向,敢于执法乃兴国之关键。
24、秉公执法威自显,善听民言政更廉。
25、浮华虚荣是堕落的序言,廉政敬业为成功的宝典。
26、用好手中的权力靠的是责任,带好身边的人员靠的是品行。
27、谁对腐败者同情,就是对老百姓绝情。
28、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学习,清清白白为官。
29、维护公平得人心,伸张正义顺民意。
30、任劳任怨,献身事业无悔;诚心诚意,服务群众有情。
31、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拒腐蚀永不沾,牢记“两个务必”;除私心为民众,甘当人民公仆。
32、维护公平得人心,伸张正义顺民意。
33、任劳任怨,献身事业无悔;诚心诚意,服务群众有情。
34、清正廉洁无所畏惧,坚持原则人心凝聚。
35、视事业重如山,看名利淡如水。
36、官为轻,民为重;权为轻,责为重;名为轻,德为重;利为轻,义为重。
37、位不必尊显,期于无负国家;功无须丰伟,要在全意为民;才毋望八斗,重乎勤勉力行;德勿求皆碑,惟有不懈修身。
38、做事当于世有益,为人应求心所安。
39、从政,应德厚才高身正;治国,当吏清法严政明。
40、好学近乎智,知耻近乎勇;清廉近乎威,公平近乎明;勤勉近乎才,为民近乎忠。
41、立党为公贵在公平公正,执政为民旨在民富民安。
42、戒贪,贪则无品;戒骄,骄则无知;戒惰,惰则无进。
43、与民同乐乃万乐之本,为民办事乃万事之先。
44、矜持规矩,慎作方圆。党心是旗,民心是尺。
45、心诚不在酒宴盛,事实何须文墨多。
46、官以廉生威,人以德立身。
47、宁做清官甘苦一生,莫当tan官遗臭万年。
48、是真公仆当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做好党员切莫忘民族兴衰乃大端。
49、立党为公树公心修浩然正气,执政为民听民声养鱼水情怀。
50、心里装着群众,民声托起你;心里只有自己,民怨湮没你。
51、社会不会无缘无故地厚待一个人,除非他自己向社会证明,他是值得社会对他厚待的。
52、读书是修身之道,守廉乃为官之德。
53、德不善则弊显,行不俭则祸生;品不端则怨长,言不实则信失。
54、正党风要靠铁面倡廉,合民意更须无私执政。
55、党员依照“准则”行,不越雷池一步;领导牢记“宗旨”干,莫离民众半分。
56、官大品高,心系百姓安危冷暖;位尊情浓,体察民众酸甜苦辣。
57、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58、行政为公莫怕吃亏,为民造福莫怕吃苦。
59、人无骨气五尺肉,心不染尘千秋魂。
60、民有公论,身闲性懒莫从政;法无私情,品劣心贪休做官。当记苍生苦,不忘鱼水情。
61、高山流水洁有情,清风明月廉无价。
62、立德是领导干部执政为民之基,有德是领导干部立身为官之本,修德是领导干部洁身自好之源,守德是领导干部建功立业之方。
63、笋生瘠土仍怀节,竹揽长空更虚心。
64、为人谦和智则广,为官廉洁威自高。
65、贪婪,是走向腐败的通行证;自律,是坚持廉洁的安全阀。
66、功高不泯忠贞志,位尊更坚公仆心。
67、知取舍,求同存异,志可行也;知明暗,弃恶扬善,品可标也;知偏正,秉公废私,名可昭也;知清浊,拒腐守德,心可安也。
68、做人一生,道德是根本,为官一任,廉洁是根本。
69、勤以为民,廉以养德;淡以明志,静以修身。
70、民心似海,应珍惜点滴之水;权重如山,勿滥用半捧之土。
71、贪心由微而起,贪不遏则害人害己;嗜欲因纵而虐,欲不止则迷心毁身。
72、做官如航行--当以公正为船,廉政为舵,勤政为帆。
73、执政莫忘本,得志莫骄纵。
74、正气是人的`形象,骨气是人的脊梁,朝气是人的希望,勇气是人的力量。
75、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勤者不贫,廉者不腐。
76、勤以为民,廉以养德;淡以明志,静以修身。
77、出于公心自会宠辱不惊,两袖清风始能正气凛然。
78、源清流自洁,身直行始正。
79、做事最怕生贪欲,为官最难秉公心。
80、多闻己过,广达民情。
81、为政之要,贵在得人;得人之要,贵在用人;为官之要,贵在清廉;清廉之要,贵在砺人。
82、太阳在选择中上升,流星在选择中下沉,人生的辉煌和沉沦,常常取决于一念之间。
83、为官莫贪婪,贪婪如飞蛾赴火;处世勿侥幸,侥幸是以身试法。
84、赤胆忠心为党,廉洁奉公行政,呕心沥血为民,鞠躬尽瘁奉献。
85、眼睛一旦盯住金钱,心灵便会失去光芒。
86、一双铁肩,一颗义胆,一身正气,任劳任怨替国肃贪;一副柔肠,一腔热血,一片真情,全心全意为民谋利。
87、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常怀律已之心,常修从政之德。
88、人以德为本,官以民为基。
89、谋事之基要实,方成大业。成事之道要正,才能远行。
90、做“公仆”情系百姓,当“清官”勤廉为本。
91、铜臭铸就镣铐,清廉闪亮人生。
92、公生明,廉生威。
93、不折不扣的反腐倡廉,实实在在的勤政为民。
94、常闻贪欲丢性命,但能守廉得民心。
95、正心为本,修身为基,秉公执法,勤政为民。
96、心似秤办事公平平似水,人如镜自律廉洁洁如玉。
97、为政重在廉,做人重在诚,说话重在信,办事重在实。
98、诚实不虚伪,敬业不图名,坦言不奉承,廉洁不贪利。
99、一身正气人品如山,克勤克俭两袖清风,胸怀似水任劳任怨。
100、财欲、物欲、人欲、贪欲是腐败之源;公开、公正、公平、公心乃廉政之基。
【教学背景】
2012年11月6日,李宗玲名师工作室在我校开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讨活动”围绕古诗词教学,我选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归园田居》其三上了一节研讨课。课标上讲: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位。”虽然课标给出了古诗词教学的定位,但操作性不够。何况大部分老师教学的重点只停留在读读、写写、背背层面,只是迎合考试而为,也没有注重初中与高中这两个学段的有效衔接,我感觉这也是李宗玲老师开展古诗词教学研讨的初衷。明确初中学段古诗词应怎样教,既能达到课标的要求,又能注重学生的长远效用。这首诗是陶渊明田园式的代表作。描绘了诗人劳动中纯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自然流露。学生很容易读懂,难点在于诗人想表达的心境。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我必须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巧妙结构教学框架,精心设计教学细节,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化难为易,激发学生参与互动,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把这首诗定位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感受诗的语言美,给学生以画面感;让学生学会对话,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难点辅以多媒体出示诗人背景及诗歌要求。一节课,学生读书、思考、积累、感悟有机地融为一体,既学习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又达到了学生考试的要求。同时学生还得到了思想的启迪。达到了课标的要求,其乐融融。
导入新课:
师:让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假设:假如你是一个千万富翁,叱咤商界多年,有一天,你累了,你关掉手机和电脑,离开办公室,带着至亲去“隐居”,请问此时你最大的追求是什么?你如何设计自己的隐居生活?
生:
师归纳:
《归园田居》其三板书课题
一、朗读诗歌,积累字词,学法指导。
一、通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畅;(自由读)
二、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个人读)
三、再读: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
【出示幻灯片】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荷:扛着。
沾:(露水)打湿。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
二、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而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月亮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享受其中的乐趣。
赏析诗歌:
三、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淳朴自然、恬静淡远、宁静闲适。
赏析诗歌:
四、品味诗歌的意境美。(结合作者背景资料)
【幻灯片】五斗米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幻灯片】东晋时代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陶渊明 :早年: “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明确:
洁身自好、安贫乐道
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师明确:
他是真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厌恶。是对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和逃避现实不一样。
意境: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意象)结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你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
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
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
师: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那么你怎么看?
【幻灯片】教师提供专家的看法: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我的看法是: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 “大济苍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
他是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
五、小结:陶渊明先生的作法不一定值得效仿,但是他点明了一种人生态度,引起我们的思考。这已经足够了!对于诗歌的学习,西方有句名言:“诗歌是不可以翻译的”,但是乔布斯的一句话却能体现我们对于诗歌学习的态度:As with all matters of the heart, you’ll know when you fing it.(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
拓展阅读:作者简介
人物生平
陶渊明(365—427),东晋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他的评价还有隐逸诗人,靖节先生。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后世评价
陶渊明-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 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简朴的 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 陶渊明在中国几乎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上过中学的都学过他的《桃花源记》,很多人会随口念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老师还会给我们讲他“不为五斗米折 腰”的故事。然而要进一步对他说些什么,恐怕就有点困难了。一个人之所以成为 那样的人,总得有很多因素的影响造成。若要更进一步了解这位隐逸诗人,知道他 的生平、多读他的诗文,是必不可少的。
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时更名为潜。谥号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就是现在的江 西九江。曾祖陶侃做过晋朝的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父亲都做过太守。但在陶 渊明的少年时代,家族的显赫已经成为历史。有时候日常生活所需也出现危机。陶 渊明年轻时徘徊于仕与隐之间。在那个年代,做官是所有文人的入世之道;正所谓 学而优则仕。然而看样子陶渊明是不大喜欢做官的。二十九岁那年,他做过江州祭 酒的小官,但很快就“不堪吏职”辞职不干了。此后一直在家隐居,直到中年后迫 于生计又一度出门任职。当他在做彭泽令的时候,他因不想“束带”去见督邮,说 了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然后又辞官归隐了。这一次是真正地归 隐田园,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从他的事迹可以看出他是个生性热爱自然,不喜拘束的人。正如他《归田园居》中 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这样的人让他去做官 ,每天逢场作戏官场酬酢,定是难受得很。当他真正抛弃了所谓的“功名利禄”之 后,一个无限舒展的世界向他敞开了。从他的诗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的精神 世界迈向了另一个层次: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随 口念来,让人心向往之。
东晋是乱世之末,又是佛教风行、崇尚名士风度的时代,因此,才会造就出陶渊明 这样超越世俗的田园诗人。唐以来的许多大诗人,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 陆游,都是非常推崇陶渊明的,在艺术创作和人生态度上也深受其影响。陶渊明的 诗文代表了关于“人的.觉醒”,也就是说,人不光要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也非常 重要。当我们再次念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的时候,便感到了一 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舒展。
陶渊明出身于落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 (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