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名言两个字花样写法 正文

名言两个字花样写法

时间:2024-12-18 22:24:26

红楼梦 简介1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其原名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高鹗续(一说是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红楼梦 简介2

一部《红楼梦》道尽了一个封建大族的兴衰沉浮,从头至尾,让人慨然哀叹。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通过对两玉一钗之间感情纠葛的描写,表现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动。结构宏大、情节委婉、细节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声口毕现,堪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仅由一部小说,就衍生出了一个学派,实在让人佩服。那么这个写出如此佳作的作者,他又是个什么样的人,最后又是如何离世的呢?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原名为曹霑,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字芹圃,号芹溪、梦阮。公元1715年生于南京,公元1763年去世,享年48岁,可谓是英年早逝。祖籍辽阳,约十四岁时随家人迁居北京。曹雪芹是内务府汉军旗人,出身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曹雪芹祖父曹寅,曾为康熙的侍读,据传还和康熙一起擒拿过鳌拜,很得康熙器重,后来官至江宁织造。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曾做过康熙的乳母,与康熙的情分自不必说。应该说在康熙朝时期,是曹家最显赫的时期。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顒、叔父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六十多年。织造专为宫廷采办丝织品和各种日用品,官阶虽不高,但却是肥缺,一般而言非皇帝亲信万不能充任。

雍正五年是一个分界线,雍正五年前,曹家的富贵权势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生长在这样的富足家庭,曹雪芹早期的生活极为讲究奢华。那个时候的曹雪芹和很多富家子弟一样,精通各种奇巧玩意儿。所以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各种精致事物的描写。正是这样富贵金窝,才能将养出曹雪芹那样素性放达,爱好广泛的性质。他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

雍正五年后,是曹家也是曹雪芹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曹家在宦海风波中翻了船,被下旨抄家,曹家迅速衰落,从一个钟鸣鼎食之家跌落至平凡人家。如此迅速的转变,让曹雪芹尝尽苦痛,在以后的日子饱尝人世间的辛酸。但幸而,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如此瑰宝,让我们看见了当时的繁华。

曹雪芹的死亡时间,一直是后世人争论的焦点。但关于他怎么死的,却大概下了定论。晚年的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潦倒,常举家食粥酒常赊,靠朋友接济过日子。这个时候他已经开始着手撰写《红楼梦》了,但后来他幼子因患天花,不治身亡,曹雪芹悲痛至极,伤怀成疾。也有人说,其子是不甚跌入河中淹死的,但患痘而死更为准确。总之不管因为什么而死,总之这个孩子的死让曹雪芹被忧成疾,最后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病死在床上。这期间还有说,曹雪芹患病之后,将《红楼梦》的手稿丢失,有此打击下,病情加重,加之没有钱看病,最后凄惨而死。脂砚斋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也就是说,曹雪芹死前还没有将《红楼梦》完成,这位文学巨匠就这样留下未完成的心血,离开了人世。死时年仅四十多岁,死后由众亲友一起凑钱安葬,埋在荒坡上。生前寂寞,死后凄凉,可哀可叹。

红楼梦 简介3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

作品还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作者在写出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也流露出惋惜和感伤的情绪,蒙有一层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红楼梦 简介4

曹雪芹(约1715~1763),名沾,字梦阮,出身贵族世家,经历了一个封建富豪家庭盛极而衰的过程。少年时代的豪华生活,使他熟悉了贵族大家庭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人情和世态。晚年的贫困潦倒,使他能够更清醒地、深刻地观察生活,看清剥削阶级的腐朽和罪恶。有了这样一个认识生活、理解生活的基础,再加上他的进步的思想意识,良好的艺术修养,认真的创作态度,正确的创作方法,才使他有可能创作出《红楼梦》这部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创作高峰的杰作。全书共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写,后40回大家都认为是高鹗续写。高鹗的续书虽然在思想高度和艺术成就上与前80回有差异,但基本上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并使全书的故事完整无缺,得以在广大读者中间广泛流传。

《红楼梦》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从繁荣走向衰败的故事。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是这个故事的中心。作者的高明在于,他没有表面地、简单地表现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从人物思想性格的深处,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去挖掘这一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充分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残酷虚伪和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罪恶。作品的主题也没有局限在个人爱情悲剧本身,而是围绕着中心事件,展开了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描绘了一幅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说明了整个封建社会已是千疮百孔,摇摇俗坠。深刻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政治吏治、婚姻制度、伦理关系,悲愤满腔地控诉了封建主义的残酷无情和灭绝人性,大胆锐敏地预示了封建社会和封建统治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在中国,《红楼梦》被评价为剖析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鸳鸯、晴雯、贾政、贾赦、贾珍、贾琏等一大批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贾宝玉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他生活在腐朽、虚伪的封建大家庭里,由对它的怀疑、憎恨发展到弃家出走,与封建统治阶级彻底决裂。他反对封建主义生活道路,对贵族生活的厌倦冷漠,是他反封建叛逆性格的最高表现。贾宝玉性格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轻蔑、憎恨封建的世俗男子,同情、热爱受封建主义压迫与蹂躏的女子,表现出明显的民主思想。贾宝玉性格的反封建主义意义还突出地表现在对真挚爱情的追求上。宝黛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个社会悲剧。

林黛玉是一个和贾宝玉志同道合的封建叛逆者的形象。在她身上,一定程度地体现了封建社会里妇女的不幸命运,反映了他们勇于反抗和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但她性格中有着贵族小姐的矜持和脆弱。宝玉、黛玉是作者最心爱的两个中心人物。与宝黛截然相反,宝钗是照着封建正统思想塑造的一个形象,在封建主义制度没落时期,她也是一个悲剧形象。

作者还怀着正义、同情和爱惜的感情,塑造了晴雯、鸳鸯等一大批如同过江之鲫的丫环形象。她们大多善良、纯洁、有理想、敢于反抗、坚决大胆地追求幸福生活。这些被压在最底层的丫环形象的成功塑造,是作者民主思想的进一步显示,在当时很有进步意义。

书中作者还真实、深刻地描画出贾赦、贾琏、贾珍、王熙凤等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的丑恶嘴脸。在他们身上集中了剥削阶级荒淫无耻、贪婪凶残、阴险毒辣的特点。其中“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王熙凤,留给读者的印象最深刻,是中国小说画廊中特色鲜明的著名典型形象。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这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三国演义》和《水浒》中写的大多是英雄人物,这些人物的斗争故事本身就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红楼梦》是探索到人物灵魂的深处,描写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不同的典型。另外,它还是以日常生活和爱情题材来塑造人物形象的。《红楼梦》中日常生活场景描写生动逼真,并巧妙地与刻划人物相结合;语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些都对后代人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广的影响。《红楼梦》在诗词、戏曲、绘画、建筑、园林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文化的悲剧、人生的悲剧融为一炉,显示出小说内容的博大精深和主题思想的多元意蕴。具体说来,《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及他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是《红楼梦》的情节主线,也是作品的.灵魂,以至作者称小说为“悲金悼玉的《红楼梦》”。宝黛爱情是一种经过长期共同生活的相互了解,建立在叛逆思想一致的基础上的新型爱情,正包含了强烈的反对封建礼教和习俗,追求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的民主性精华,因此木石前盟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是腐朽的传统礼法所不能容许的爱情的悲剧和专横的封建势力所不能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相比而言,金玉良缘更合乎贾府的家族利益,更合乎封建家长改造宝玉的意愿,“德言工容”俱佳的宝钗理所当然地成为宝二奶奶的理想人选,象征着知己知心的木石前盟被象征着富贵结合的金玉良缘所取代。但宝玉的悬崖撒手,使得宝钗在得到有名分而无实质的婚姻之后不久就变为弃妇,她同样不是胜利者却反而成了封建婚姻制度的殉葬品,无疑也是一场悲剧。

二、女子悲剧。作者在书中虚构了一个与污浊现实有所疏离的大观园,它实际上是与“须眉浊物”相对立的众女儿的精神乐园与理想世界,但发生绣春囊事件之后,大观园也迅速走向毁灭。生活于此的女儿们尽管出身地位各有差异,性格品德和思想意识也不一致,但她们都充溢着青春之美和生命之光。作品形象地展示出这些“异样女子”在各自不同的遭际中被摧残、被扭曲、被蹂躏、被吞噬的悲剧命运,以及殊途同归于“薄命司”的苦难历程,无论贵者贱者强者弱者叛逆者卫道者,她们处于封建末世的男权社会,都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最后都无可挽回地一起走向“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终极归宿。大观园的女儿悲剧是青春、美、爱和一切有价值的生命被毁灭的悲剧,这表明这个社会的腐烂和不合理已经到了被整体否定的程度了。

三、家族悲剧和社会悲剧。《红楼梦》以贾府的衰落过程作为一条重要的副线,贯穿起史、王、薛等各大家族的没落,描绘了上至皇宫、下至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从而客观上显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荣宁二府功名奕世、赫赫扬扬历经百年,却由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走向“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之衰,表演了一出“树倒猢狲散”的家族悲剧。小说揭示出这一家族必然崩溃的深刻原因:物质生活上穷奢极侈,导致坐吃山空;精神生活上腐化堕落,导致后继无人;家族内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再加上安富尊荣者多,运筹谋划者少,即使没有抄家之类的外来冲击,它也难以维持下去。贾府的由盛而衰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实际上就是它所寄生的封建社会的缩影,因此《红楼梦》又是一出巨大的社会悲剧。生于康乾盛世的曹雪芹,能透过表面的繁荣,看到封建末世不可逆转的衰亡之势,反映了他对时代脉搏的深切感受。

四、人生悲剧。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核心人物,最引人注目之处是他突出的叛逆性格,以及他身上透露出来的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反封建意识和人道主义思想。他生长在功名富贵之家,却极为鄙视功名富贵。他生活在科举是正途出身的时代,却极端鄙弃科举制度。他处在封建伦理观念巩固等级制度森严的环境里,却痛斥八股文为“饵名钓禄”的工具,讥讽“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忠臣,也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因此,在正统者和卫道者眼中,他自然是不折不扣的“似傻如狂”的“混世魔王”。他身为大观园里的“金凤凰”,从小在女儿国中长大,他不但对众女儿不加以轻视和玩弄,反而格外同情和尊重,以至于为她们“爱博而心劳”。其“水泥骨肉论”更是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公开挑战,是对封建礼教的一个有力冲击,这种态度实际上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否定。他虽然与封建秩序格格不入,但又对周围环境无可奈何,他虽然满怀希望寻求新的出路,但又无路可走,所以他的人生备感痛苦、困惑。当他目睹了发生在身边的一幕幕丑剧和悲剧后,对人生和尘世有了更多的独特感悟,产生了浓厚的失落感和幻灭情绪,出家就成为他唯一的归宿,正如鲁迅所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说不尽的《红楼梦》 不表英雄话常人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永恒话题。西方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的说法,据说原是歌德的话。在中国,《红楼梦》也是说不尽的,已经说了二百多年,今后还要说下去。中国古典小说有所谓“四大名著”,实际上这4部著作的成书过程以及在类型和内涵上,均存在很大差异,价值也不相等,应该辨明。准确地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是经几个朝代、许许多多人的集体创作,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只是最后完成者。《红楼梦》则完全不同,它一无依傍,完全是平地起高楼,是曹雪芹一个人的、独出心裁的天才创作。鲁迅先生说过:“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据我思考,《红楼梦》至少有如下3个方面的大突破。

第一,由追求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到描绘真实生活情态的突破。《三国演义》大到“赤壁鏖兵”,写得大开大合;小到“蒋干盗书”,写得绵密入微。《水浒传》大到“三打祝家庄”,写得机关迭出;小到“宋江杀惜”,写得曲折有致。《西游记》写妖魔鬼怪,磨难百出,吸引着任何年龄的读者。人们读这些小说,无不被其故事情节所吸引,为“欲知后事如何”而废寝忘食。

在《红楼梦》里,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这里没有什么曲折离奇的情节,大如“秦可卿出丧”、“贾元妃省亲”之类,小如“良宵花解语”、“静日玉生香”之类,生活是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恰如作者说的“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完全以生活的本然情趣取胜。

第二,由彰显社会伦理教化,到展示人的天然性情的突破。中国传统文化从其形成伊始,就是伦理政治型文化,因此道德教化无所不在。以《三国演义》来说,刘备的“仁”,关羽的“义”,赵云的“勇”,孔明的“智”等等,都在为社会树立“典型”;甚至曹操的“奸诈”,周瑜的“褊狭”,刘禅的“懦弱”等,也都有“反面教员”的意味。

《红楼梦》则正如空空道人所说,“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这些异样女子即是大观园群芳,她们或贵或贱,或刚或柔,或傲或谦,或敏或讷,都禀性善良,天真烂漫,整日簪花斗草,吟诗作赋,对即将到来的家族败落的厄运毫无觉察,保持着人的生活的“原生态”。

第三,由演绎类型化模式,到塑造个性化典型的突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叙述的是英雄传奇故事,着意刻画的是横空出世的传奇英雄。如关羽是忠义的化身,不能有任何错误和缺陷,“汉封侯,宋封王,清封大帝”,是和“文圣”孔子并列的“武圣”,无比崇高。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借东风”之类的情节已经使他成为呼风唤雨的神人,读者对他须仰视才可见。武松、鲁达都是除暴安良的非同小可的英雄,几乎完美无缺,和普通人有距离,因而可敬而不可亲。美猴王上天入地,除妖灭怪,威风凛凛一路杀往西天,当然更是英雄。

相反,读《红楼梦》时,我们就像回到现实世界。养尊处优的史老太君自然高贵,但宽容和善,喜欢刘姥姥,和这个农村穷老太婆很谈得来,并不相距十万八千里。王熙凤这个桀骜不驯、有权有势、令荣宁二府下人望而生畏的年轻贵妇,我们似乎也不陌生,仿佛在哪里见过。钗、黛、湘等贵族小姐自然有身份,但个个性情鲜明,在读者眼中仍是常人。至于像焦大那样喝大酒、吹大牛,以当奴才骄人的下等人,在生活中随便都可找出来,令人可喜的是曹雪芹把着墨不多的他都写得那么活灵活现。正如鲁迅所说:“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的“实在是不可多得”的评价,是对《红楼梦》为中国小说创作开创之新局面的准确肯定。

《红楼梦》叙述的是中国社会的真故事,刻画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物。凤姐、宝钗一流的人物,在我们日常生活里是可以遇见的,但赵云、武松一类的典型在普通生活中到哪里去找?

《红楼梦》的最动人之处就在于这些日常人物的遭际和命运。作曲家王立平在为87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谱写完《葬花词》的曲子后,感慨深沉地说:“一首《葬花词》就是一首《天问》。”我忝列这一版电视剧的编剧之一,当即接上说:“岂止是《葬花词》,整个一部《红楼梦》都是《天问》,是一部关于人的命运的《天问》!”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回里空空道人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一块大石上,从头到尾读完《石头记》,发现“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窃以为这里大有深意。空空道人和石头对话时又提出:“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年纪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

作者有意隐去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因为书中蕴含的主旨和审美对象,即“事体情理”,无代无之,无地无之,超越时间,也超越空间,是永恒的存在。这个主旨不容易领会到,所以作者才有“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喟叹。《三国演义》《水浒传》的作者是不会有这样的担心的。《三国演义》开头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感慨,同类的感喟在历代咏史诗中并不少见,词虽然精彩,但不算新鲜。

曹雪芹的担心并不多余,现在还有某些所谓“揭秘”式的《红楼》研究,不但要限定其时空,还有把它限定在某些人或某些事上,那实在是对《红楼梦》艺术生命的扼杀。

《一人一个红楼梦》:把重心放回《红楼梦》

在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因剧情、演员等问题成为争论焦点时,大型人物系列纪录片《一人一个红楼梦》却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考和宽广的外延让很多人重新把关注的重心放回到《红楼梦》这部作品本身上。

《红楼梦》是一部经典文学名著, 古今中外几代人熟读它、热爱它。《红楼梦》成为一种文化,它的根基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直在民间慢慢延伸。《一人一个红楼梦》把目光对准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红楼痴梦人,是一次从民间视角对“红楼”文化的解读,而不再是红学家们眼中的红楼梦。“一人一个红楼梦”,相同的一部作品,却因不同的人读出了完全不同的感受。在已经播出的这部电视系列片中,几位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红楼迷”展示出的不同的人生观,令人诧异。

本身就是一个传奇的、年纪最大的“黛玉”陈爱莲,一直梦想给曹雪芹西山故事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曹雪芹纪念馆馆长李明新,在婚礼上装扮成黛玉模样的红楼学者曹立波,著名学者、大观园的筹建人黄宗汉,来自韩国从未想过能与《红楼梦》发生联系的造型师李嘉子,担任了20年大观园导游的马雪丽……《红楼梦》丰富了他们的人生,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但它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内容的丰富,而在于它对人的命运、人生意义的描述。一本书能够如此吸引人、改变人,让如此多的人不惜放弃生活中的很多东西终其一生关注它,这正是《红楼梦》能够成为经典的原因。

这部60集的大型人物系列片讲述了60个“红楼”痴梦人对《红楼梦》的热爱、他们与《红楼梦》之间的传奇故事、他们与《红楼梦》的不解情缘。这60位主人公来自社会的各个领域,他们的特殊经历把这部系列片构筑成一个立体的透视“红楼文化”在华人世界所产生深刻影响的舞台,从而展现出当代人对《红楼梦》这一旷世巨著的挚爱与珍惜,同时也带动更多观众对经典文化的关注。

揭秘《红楼梦》隐写文人的铁证

《红楼梦》问世之后,成为文人竞相阅读和研究的对象。对于《红楼梦》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形成“红学”。“红学”学派主体可分为索引派和考证派(自传派或可称家事派)。 《红楼梦》并非自传,但也非以下几种观点:与清宫有联系的贵族家事说;顺治与董小宛的故事;康熙政治说;刺杀雍正说等。而是隐写明清之际文人。

证据如下:

一、第一回明言 “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己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则书中女子是隐写真人。士的一个意思指读书人。而甄士隐本是一读书人。

二、《红楼梦》又言“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故曰“贾雨村”云云”。则贾雨村的话是是闺阁昭传的钥匙。贾雨村言当指第二回贾雨村对冷子兴的话。其中“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一句情痴情种与逸士高人并称。说明作者以情痴情种象征逸士高人。

三、曹雪芹把女子与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相关联是《红楼梦》隐写文人的铁证。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 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 不向东风怨未开。

高蟾此诗中以碧桃、红杏象征以功名为目标的文人。芙蓉象征洁身自好的文人。碧桃、红杏借帝王而扬名,芙蓉生不逢时,但并不改变自身,以求功名。总之碧桃、红杏与芙蓉在高蟾诗中是指两种类型的文人。

《红楼梦》多处直接、间接把女子与高蟾诗之碧桃,红杏,芙蓉联系在一起:

《红楼梦十二曲——虚花悟》“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

李纨所居稻香村(浣葛山庄)“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十七回)。林黛玉居室潇湘馆“这个院子里头有没有个桃杏树”。六十三回“除了他(黛玉),别人不配做芙蓉”。六十三回探春所得签“日边红杏倚云栽”;四十回湘云道“日边红杏倚云栽”。

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一诗碧桃、红杏、芙蓉写文人这是曹雪芹必然所的,而《红楼梦》把女子与高诗关联,所以红楼梦隐写文人是必然的。

四、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暗示《红楼梦》隐写文人

木石前盟之木指柳,木石前盟即石柳之恋。石柳暗喻杨朱,这源于《孔雀东南飞》(见《<孔雀东南飞>主题创作时代作者》一文)。木石之盟表示对自我、人的尊重。金玉良缘:金锁为财富的象征,玉模拟秦始皇传国宝玺,是权力的象征。金玉之缘象征对权力与财富的追求。

五、绛纱帐的引用和强调贾宝玉居室悬着红绡帐。红绡帐又名扶风帐,本为庄学思想家马融居室或学堂之帐。

二十六回写贾宝玉怡红院内“只见小小一张填漆床上,悬着大红销金撒花帐子”。

好了歌“红绡帐里卧鸳鸯”。

七十八回耒文中“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

七十九回黛玉道:“原稿在那里?倒要细细一读。长篇大论,不知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中间两句,什么‘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这一联意思却好,只是‘红绡帐里’未免熟滥些”。这里“‘红绡帐里’未免熟滥些”是点睛之笔。说明耒文红绡帐原型为扶风帐。

《后汉书.马融传》:“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这是绛帐、绛纱帐的出处。后人命名当年马融讲学处为绛帐,即纪念此事。

“未免熟滥些”是指多篇诗、曲引用了绛帐,扶风帐。《孔雀东南飞》“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元代《同窗记.山伯千里期约》楼台会“绣屏锦缛销金帐”;元李好古《沙门岛张生煮海》“似鸳鸯并宿在销金帐”。尤其是明汤显祖《牡丹亭》中多处言及扶风帐、绛纱。

《红楼梦》借黛玉之口对红绡帐的强调暗示用的是本意:庄学文人的居室,学堂。因此说明《红楼梦》隐写文人。

六、七十八回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和其前的话

七十八回“如今若学那世俗之奠礼,断然不可;竟也还别开生面,另立排场,风流奇异,于世无涉,方不负我二人之为人。况且古人有云:“潢污行潦,蘋蘩蕴藻之贱,可以羞王公,荐鬼神。’原不在物之贵贱,全在心之诚敬而已。此其一也。二则诔文挽词也须另出己见,自放手眼,亦不可蹈袭前人的套头,填写几字搪塞耳目之文,亦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使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戚。况且古人多有微词,非自我今作俑也。奈今人全惑于功名二字,尚古之风一洗皆尽,恐不合时宜,于功名有碍之故。我又不希罕那功名,不为世人观阅称赞,何必不远师楚人之《大言》、《招魂》、《离骚》、《九辩》、《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等法,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设譬寓,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

文中言耒文“远师楚人之《大言》、《招魂》、《离骚》、《九辩》、《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等法,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设譬寓,随意所之,信笔而去”。但《芙蓉女儿诔》文体与所列文目之文没有关系,因此当为师其内在内容。而所列之文都是写文人的,因此耒文实际是祭奠文人。因此《红楼梦》隐写写文人。

《芙蓉女儿诔》文体拟写《滕王阁序并诗》,只不过把七言律诗换做楚辞形式。而《滕王阁序并诗》本是文人感怀。说明《红楼梦》隐写写文人。

《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风月在《西游记》为清风明月。《红楼梦》开头拟写《西游记》,则对清风明月连称了然于胸。所以说《红楼梦》写明清之际文人。

(杨军康 原题:红楼梦说 一 《红楼梦》隐写文人的铁证)

细品《红楼梦》中人:沉醉湘云

《红楼梦》对主要的女性角色都有关于相貌的描写,很奇怪就是史湘云没有。张爱玲猜测是作者改稿时删了,没有在合适的地方补上,这多少有点道理。不过幸亏还有一句比拟之辞,“蜂腰猿背、鹤势螂形”,让人略可推想。她的样子大概是腰细腿长,肩宽臀丰---居然是现代模特的身材!

史湘云应该是健康状况很不错吧。她爱笑爱闹,慷慨豪爽,这和身体好是有关的。她又贪吃肉,说“腥膻大吃大嚼”,做起诗来才能“锦心绣口”,这也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现。贵族小姐大多娇娇怯怯,含羞带涩,史湘云与众不同,格外招人喜爱。

《红楼梦》里写过一些唯美的场面,经常入画的,一是黛玉葬花,一是湘云醉卧芍药圃。葬花的场景凄凄切切,是林妹妹常有的调子,湘云和花在一起,却是热烈明畅。

那是62回,她喝醉了酒,自顾在假山后头一块青石板凳上睡着了。众人去看她,只见她“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将她推唤搀扶起来,她还在睡梦嘟嘟嚷嚷说酒令,“泉香酒冽,醉扶归”什么的。

还有一处写到湘云的睡态,是贾宝玉在黛玉房中所见,也是两人对照:那黛玉是“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湘云呢,“却一把青丝,托于枕畔;一幅桃红绸被,只齐胸盖着,着那一弯雪白的膀子,撂在被外,上面明显着两个金镯子”。

古代诗词向来喜欢写美丽的女性的睡态,这时女性之美成为一种赏玩的对象,漂亮的文辞中总是有程度不等的性暗示的内容,它给予作者、读者以心理的满足。《红楼梦》这些情节毫无疑问是从诗词的传统中转化过来的。但作者写史湘云是那样一个明媚鲜丽的女子,她就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纯任天然地绽放,令人不能生出亵渎的意念。这实在是《红楼梦》里特别动人的文笔。如果这些画面并非纯为虚构而和曹雪芹对往事故人的回忆有关,他在那一刻应该格外顾恋人生。

读书粗糙的人会想当然地认为,史湘云明快的性格源于其优越的生活条件,其实情形不是如此。她倒确实是生于“金陵世勋”史侯家,祖父是贾母的哥哥。但史湘云还在襁褓之中,父母就去世了,她是由袭封侯爵的叔叔抚养的。贾母因为怜惜她,常把她接到贾府来住。

史家的情况在故事展开时到底怎么样,小说里没说,但无论如何不是很败落。然而湘云的二婶婶却是个苛薄的女人,为了省钱,她让湘云在家里做针线活,时常会做到三更。对她的用度,那位婶婶也扣得很紧。37回写湘云想要在大观园诗社做东,薛宝钗就劝她:“一个月统共那几串钱,你还不够盘缠呢!你婶子听见了,越发抱怨你了。”

还有个细节很有趣:31回写史湘云到贾府来,天热,却穿着很厚重的衣服。王夫人说: “也没见穿上这些作什么?”史湘云回答:“都是二婶婶叫穿的,谁愿意穿这些。”这是二婶婶为了在贾府那里充面子,表明史家对湘云是好的,不管天气怎样,也要让她穿给贾母她们看。而对湘云来说,这不是累赘的问题,它表明了她的生存状态有多么可笑。“富贵又何为?”湘云的判词劈头就这样写。那个富贵的家庭同她一点关系也没有。

跟幼年丧母的林黛玉相比,湘云从来就没有感受过父母之爱;作为大观园的“外来人”,她和贾母的关系也比不上黛玉亲近。可是当黛玉在那里敏感地哀叹“风刀霜剑严相逼”时,湘云却神采飞扬,废话连篇,自顾作乐。这并非是愚钝,而是既然无奈,莫若忘怀。

湘云的结局,大致是曾经有一场美满的婚姻,却很快守寡。作为预言的曲词说:“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我们可以将这视为湘云本人的语气:生命处在不可知的“运数”之中,幸福是抓不住的东西,悲伤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她宁可做一个快乐的宿命论者。

红楼梦 简介5

红楼梦主要人物介绍

林黛玉: 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因母亲去世,又无亲生兄弟姊妹作伴,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 情节:1.初进荣国府 (显示出超过同龄人的精细和心机) 2.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菊花诗社一节 林黛玉所作几首 皆为上品 被列为第一 ) 3.曾重建桃花社 (为全书中最后一次诗社 也是大观园彻底衰败前的中兴 ) 4. 黛玉葬花 (诗、歌、画、情,皆为全书之绝 ) 5.凹晶馆联诗(林黛玉和史湘云的凹晶馆联诗 为全书意境最优美的联诗) 6.林黛玉焚稿断痴(林黛玉一缕香魂随风去) 7.探宝钗黛玉半含酸(黛玉吃醋) 8.潇湘子雅谑补余香 9.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10.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王熙凤 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王熙凤是贾府的实际当权派。她主持荣国府,协理宁国府,而且交通官府,为所欲为。这是个政治性很强的人物,不是普通的贵族家庭的管家婆。情节:1.大闹宁国府2. 毒设相思局3. 弄权铁槛寺4. 协理宁国府5. 第三回托内兄如海酬训教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第一次亮相)6. 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7.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8. 第四十四回 变生不测凤姐泼醋 喜出望外平儿理妆9. 第五十四回 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10. 第七十二回 王熙凤恃强羞说病 来旺妇倚势霸成亲

贾宝玉,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王、富贵闲人。由神瑛侍者脱胎而成,对绛珠仙草有灌溉之恩,因此有还泪一说,出生时口含一块玉,是贾府的宝贝,他曾说女儿都是水做的骨肉,从小在女儿堆里长大,喜欢亲近女孩儿,与林黛玉的爱情是世间少有的纯纯之爱。他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情节:1.《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2. 20回宝玉替麝月篦头3. 宝玉出家 4. 第三回托内兄如海酬训教 (与林第一次见面)5. 宝玉挨打6. 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7. 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8. 国府归省庆元宵9. 第二十一回 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10. 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夜月如水

红楼梦 简介6

大概跟黛玉宝钗有点关系的人都会毁誉参半,喜欢的觉得莺儿善解人意聪明灵巧,不喜欢的觉得她世故奸滑一如宝钗,无论是喜欢还是厌恶,对莺儿本身,似乎并不关心,只是与因为她与宝钗挂上了关系,于是得到了些关注。

莺儿是宝钗的贴身大丫头。作为大丫头,其身份地位在屋内算是最高的了,也是很忙碌的。首先,要照管小姐的饮食起居,行虽未必一定跟在身边,但也要了解小姐的行踪,一旦有事发生知道到哪里找人。二要保管小姐的衣物钗环,一应物品包括银钱,小姐是不可能自己保管这些东西的,三要照管屋里的小丫头们,分派工作,四要照管外头的婆子们。总之,小姐的大丫头就是这屋里的一个管家,在内处理大小事物,在外也代表这个小姐的形象。

《红楼梦》的人物命名十分新雅有趣且寓有深意。这在最早的脂砚斋批语里就已指出。早期评点派人物周春也说:“盖此书每于姓氏上着意,作者又长于隐语庾词,各处变换,极尽巧妙,不可不知。

莺儿,而且她姓黄,一只黄莺儿,我记得提到她名字的红学家们曾经提到了:“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在《红楼梦》众多的婢女中,莺儿并不是作者泼墨浓彩的描绘对象。在太虚幻境中,并没有她的册子。对于她的介绍,第三十五回中通过她与宝玉的对话而有所知。“宝玉一面看莺儿打络子,一面说闲话,因问他:‘十几岁了?’莺儿手里打着,一面答话说:‘十六岁了。’宝玉道:‘你本姓什么?’莺儿道:‘姓黄。’宝玉笑道:‘这个名姓倒对了,果然是个黄莺儿。’莺儿笑道:‘我的名字本来是两个字,叫作金莺。姑娘嫌拗口,就单叫莺儿,如今就叫开了。’”其实,“金莺”二字读来并不拗口,宝钗之所以要给莺儿改名,可能和她的名字、金锁及所谓的“金玉姻缘”有关。“宝钗”这一饰物是由金属制作的,因此,宝钗的名字里暗含着一个“金”字。而且,宝钗她还有一个和尚送给她的单等有玉的才配的金锁,于是,“金”,“玉”二字便成为贾府里让人比较敏感的字眼。“金莺”的“金”恰恰暗犯了她的“金”。但宝钗她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自然不会以此为由而是假以“拗口”为由将“金莺”改作“莺儿”,使这一姓和名连在一起给人乖巧可爱的感觉而掩盖了她给莺儿改名的真实动机。”

据百科全书记载:“黄莺,生活在茂密的灌木丛中,是所有鸣禽中唱得最动听的鸟儿,歌声千变万化。无论白天、夜晚,都能听到它们的歌声,尤其是在明亮的月夜。”在《花间集》中写鸟多达352处,涉及20多种鸟类,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黄莺,足见诗人与词人对其的喜爱。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莺还具有及第放榜之意,比如登科词中缘题而发的“喜迁莺”。毛文锡曾有咏物词《喜迁莺》:“芳春景,暖晴烟,乔木见莺迁。传枝偎叶语双关,飞过绮丛间。锦翼鲜,金毳软,百啭千娇相唤。碧纱窗晓怕闻声,惊破鸳鸯暖。”词缘题而发,写黄莺于芳春之时双飞和鸣,其声可闻,其态可睹,其色可亲。另有“碧梧桐映纱窗晚,花谢莺声懒。”“斜阳似共春光语,蝶争舞,更引流莺妒。”山鸟迟飞,黄莺懒啼或妒美,无情之鸟似有情。宝钗身边的丫头名为莺儿,这对于宝钗的命运而言是有一定寓意的。清人解盫居人《石头记臆说》说:“莺儿姓黄,谓其巧言如簧也。倩莺儿打络子以络通灵宝玉,明是遣巧言如簧者以笼络宝玉之心内。”洪秋蕃《红楼梦抉隐》也说:“莺儿,善为枝上啼以惊人梦醒之鸟,宝钗教令笼络宝玉,即游扬其主之美以唤醒梦梦之之,故曰莺儿,而氏以黄。或曰:黄金莺,黄金缨也,宝钗用以络玉,故名,亦通。”

《红楼梦》两个女主角所用的丫鬟不约而同都取的鸟名,正所谓“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莺儿本名黄金莺,因为宝钗嫌拗口,就单叫莺儿了。宝钗身上戴着黄金锁,身边跟着黄金莺,但她对金子却没什么好感,嫌金锁累赘,戴在衣服里边,嫌丫鬟名字里的金字拗口,特意去掉。去掉了金的莺儿真正成了一只高飞欢唱的黄莺,可惜宝钗能去掉丫鬟名字里的金,却去不掉锁住自己的金。与她那端庄谨慎的女主人不同,莺儿的个性是活泼俏皮的,讲话也是直来直去毫无顾忌。我曾说过一个合格的贴身丫环不但要做好保姆,也要能与小姐的优缺点互补,做好陪衬人。紫鹃就是黛玉的最佳陪衬人,莺儿则是宝钗的最佳陪衬人。钗与黛的性格迥异,连她们的丫鬟也是如此。黄色的莺儿和紫色的杜鹃在色彩上是一种鲜明的暖色和冷色的对比,在性格上也是如此。性格的形成是由于环境的熏陶,书里描写的紫鹃是聪慧敦厚循循善诱的,能以巧妙真诚的言辞入情入理地规劝黛玉而不刺激她。而莺儿好像没怎么劝过宝钗——因为宝钗自己看起来比谁都想得开,只有她去劝别人的,倒是莺儿自己有时会使点小性儿。黛玉的丫鬟紫鹃雪雁,名字及具悲剧色彩,泣血杜鹃、雪中孤雁,暗示了黛玉得悲剧命运。《冬夜既事》中有这样的诗句:“松影一庭唯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梨花者,雪花也。红楼梦常常以雪指薛。宝钗将来结局,势必孤凄。翩翩黄金莺,不知道又飞上哪处枝头?同样,黄莺儿的这一隐喻也暗示了宝钗的婚姻悲剧。夫妻分离不相见。诗中的少-妇与丈夫分离还是客观上的原因,而宝钗和宝玉的不相见却是主观的。对于宝钗来说,这悲剧更加深了一层。

贴身丫环应该都是眼快心明的聪明人,对自己主子的性格心思揣摸得没有十分也有八-九。宝钗的才志是极高的,可用鸿鹄来比喻。便如她的诗意——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只可惜,宝姐姐的东风始终没有吹了来,她也就被留在了宫墙之外。这样的宝姐姐对等级是分的极清楚的,素有贤慧识大体之称的她是不会把太多的心思感情暴露给她的丫环。所以,即使莺儿是她的贴身丫头也不能是她的心腹(如平儿),更不能和她论及情同姐妹(如紫鹃)。莺儿与宝钗的关系永远是分明的主仆关系,宝钗用她来笼络宝玉身边的每一个人,却从不将她当作心腹来看待,莺儿在宝钗面前对与错都是不敢回嘴的。她是不敢和宝钗放肆的,更不能说什么体己话的,是看见宝钗微微一个蹙眉,或轻轻一声呵斥便就得懂得分寸,吞下委屈,退到一边的人。

宝钗不但“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而且“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她对各房都是很笼络的,连贾环赵姨娘那边也照看到了,对宝玉房里更是上心了,上至袭人,下至连宝玉都不识的小红,外至茗烟她都安排了人笼络,而莺儿却与其主人不同,小说第20回中,贾环在宝钗那里与莺儿赌钱赖账,“宝钗见贾环急了,便瞅莺儿说道:‘越大越没规矩,难道爷们还赖你?还不放下钱来呢!’”“莺儿满心委屈,见宝钗说,不敢则声,只得放下钱来,口内嘟囔说:‘一个作爷的,还赖我们这几个钱,连我也不放在眼里。前儿我和宝二爷顽,他输了那些,也没着急。下剩的钱,还是几个小丫头子们一抢,他一笑就罢了。’宝钗不等说完,连忙断喝。”之后“又骂莺儿”。小说第五十九回中莺儿又因为柳条一事与宝玉房中的婆子发生了不睦。通过这些,我们也可以看出莺儿她很率真,并不是一个世故的丫头,倘若也像宝钗一样地四面逢迎,那她也不会去得罪贾环和宝玉房中的婆子了。虽然率真,但莺儿并不是一个不懂礼数之人,小说第三十五回,“玉钏便向一张杌子上坐了,莺儿不敢坐下。袭人便忙端了个脚踏来,莺儿还不敢坐。” 脂砚斋批语中指出,“宝卿之婢,自应与众不同”与玉钏相比,莺儿显得更加谨慎矜持。宝钗时时以礼教来提醒别人,为人处事方面也做得相当成功,但她自己身边的丫头莺儿却很是率真。儒弱的迎春有个历害丫头司棋,胸有城府的宝钗也有个率真单纯的丫头莺儿,曹雪芹这样的安排实在巧妙。

莺儿虽然孩子气,但是心灵手巧。如果要评选大观园里第一巧丫鬟,晴雯和莺儿铁定是冠军的争夺者。莺儿首见小说第七回,在宝玉眼中,“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莺儿娇媚可爱,心思细巧,小说有好几处描写到她既精于手工工艺,又富有审美情趣。她一出场就是同宝钗一起描花样子,第三十五回莺儿打络子一段,更显出她审美眼光的不俗,她对络子与所装物品间颜色搭配的见解,恐怕至今也为工艺家们所津津乐道。第五十九回,她与蕊官在柳堤边走边编花篮一段,令人赏心悦目,“他却一行走一行编花篮,随路见花便采一二枝,编出一个玲珑过梁的篮子。枝上自有本来翠叶满布,将花放上,却也别致有趣。”就连黛玉也夸她:“怪道人赞你的手巧,这顽意儿却也别致。”看来莺儿果真是一个心灵手巧之人。而紫鹃虽也以聪慧著称,却并没有类似可炫耀的巧手案例。难道紫鹃不如莺儿聪明?或者黛玉不如宝钗会调-教丫鬟。

我想真正的原因是要想成为出众的巧手丫鬟,必须要有时间和精力去不断钻研与练习。如紫鹃袭人这样的丫鬟可能整天忙于照顾和安慰多病多灾的主人,即使做针线,顶多也只限于缝衣服绣花这类平常活计,而不可能有时间去钻研打络子和界线这些不常见的技艺。而晴雯和莺儿平时都是被自己的主人宠爱与纵容惯了的,没那么多家务活的压力,空闲较多,加上本人又很灵巧,于是逐渐成长为巧手丫鬟了。

宝钗对于丫鬟似乎确实比较纵容,她生病时还坚持描花样,身边只有莺儿陪着,而香菱则在外边玩。宝钗本人生活俭朴,不好奢华打扮,不讲究吃穿,还经常跟丫环一起做针线,甚至帮助袭人做针线,可见她是个凡事喜欢亲力亲为的小姐,在这样的小姐手下,体力工作不会很繁重。所以书里宝钗身边的丫鬟,莺儿和香菱多数时候都是快乐自在的。然而亲力亲为的小姐不但喜欢独立干活,多半也喜欢独立思考,心里有主意,外边却不跟任何人说,所以做丫鬟的永远摸不透她的心思。莺儿虽然跟宝钗相处得很好,但她似乎从来不曾真正理解她的女主人。

中文名:莺儿

性别:女

国籍:中国

职业:丫鬟

莺儿,《红楼梦》中薛宝钗的丫头。因薛宝钗嫌金莺拗口,改叫莺儿。她甚是乖巧,薛宝钗在观看通灵宝玉,念著玉上所镌之文"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时,她马上想到这和小姐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她手特巧,擅长打络子、编花篮等,还颇懂色彩的搭配。薛宝钗嫁给宝玉后,她就成了薛宝钗的陪房丫头。

莺儿之巧

综述

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小姐,调-教出来的丫鬟也不一样。凤姐作威,平儿作福;探春理直,侍书气壮;惜春心冷,入画受屈;迎春懦弱,司棋性烈;黛玉飘逸,紫鹃明-慧;湘云豪爽,翠缕直言;宝钗端庄,而她的贴身丫鬟莺儿活泼,灵巧。.

嘴巧所在

宝钗把宝玉落草时衔着的那块美玉上面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念了两遍,引起了要去倒茶的莺儿的注意,宝钗问她发呆的缘故,她马上说:"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一听,非要看宝钗的。宝钗递给了宝玉。宝玉看后,说:"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制止了她(八回)在这里,莺儿的作用在于提醒宝玉在意"金玉良缘"的说法。她虽然没有说完,可后面无非是"必须錾在金器上,以后找个有玉的方能婚配"。莺儿是个聪明女孩子,她知道宝钗的心思,时刻不忘在宝玉面前说她主子的好话。宝玉跟她闲聊时说道:"宝姐姐也算疼你了。明儿宝姐姐出阁,少不得是你跟去了。"莺儿抿嘴一笑。宝玉笑道:"我常常和袭人说,明儿不知那一个有福的消受你们主子奴才两个呢。"宝玉露骨的一句话,莺儿不但不恼,仍是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三十五回)莺儿要说的宝钗的"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因宝钗的出现戛然而止,但是,我们已经可以从宝钗的言谈举止猜出来。这也是曹雪芹"不写之写"的手段。

但是,这张巧嘴,虽然与有"巧嘴"之称的晴雯的锋利不同,发起脾气来,也一样不饶人呢!二十回中,贾环跟莺儿赌钱赖账,宝钗喝斥她,莺儿满心委屈,口内嘟囔说:"一个作爷的,还赖我们这几个钱,连我也不放在眼里。前儿我和宝二爷顽,他输了那些,也没着急。下剩的钱,还是几个小丫头子们一抢,他一笑就罢了。"虽然贾环是"主子",自己又寄住人家,她却据理力争,可见她的耿直,不善逢迎,这一点与宝钗迥异。春燕阻止她折柳条子编花篮,莺儿道:"别人乱折乱掐使不得,独我使得。自从分了地基之后,每日里各房皆有分例,吃的不用算,单管花草顽意儿。谁管什么,每日谁就把各房里姑娘丫头戴的,必要各色送些折枝的去,还有插瓶的。惟有我们说了:'一概不用送,等要什么再和你们要。'究竟没有要过一次。我今便掐些,他们也不好意思说的。"她理直气壮,伶牙俐齿,说得头头是道。气得春燕的姑妈拿春燕出气,莺儿拦着:"我才是玩话,你老人家打她,不是臊我吗?"莺儿劝说不成反臊了一鼻子灰,便赌气说:"你老人家要管,哪一刻管不得,偏我说了一句话就管她了。我看你老管去!"春燕母亲骂春燕,她说:"那是我们编的,你老别指桑骂槐。"(五十九回)她不胡搅蛮缠,有见识,敢担当,有话就说,即使得罪了人,也不在乎。莺儿的奴性没有袭人深厚,也没有晴雯那样夹枪带棒,生起气来,也是尊称不离左右,一口一个"你老",可见莺儿的娇憨可爱。

手巧所在

莺儿不只嘴巧,而且心灵手巧。莺儿是打络子的能手,单看三十五回她跟宝玉交谈时说到的花样、色彩搭配等就可知道。正打着,宝钗就来了,她说:"这有什么趣儿,倒不如打个络子把玉络上呢。"宝玉听了,喜之不尽,一叠声便叫袭人来取金线。莺儿的梅花络是很出名的,她编的花篮,博得了黛玉的由衷赞赏:"怪道人赞你的手巧,这玩意儿却也别致。"可见,莺儿手巧,不是浪得虚名。

红楼梦 简介7

蒋玉菡是忠顺王府的戏子,和宝玉关系很好,两人是在宴席上认识的。后来蒋玉菡逃离忠顺王府,导致忠顺王府找到宝玉,宝玉挨打。依据高鹗的描述,后来袭人嫁给了蒋玉菡。

蒋玉菡简介

中文名称 蒋玉菡

外文名称 Jiang Yuhan

出 处 《红楼梦》

民 族 汉

国 籍 中国

妻 子 花袭人

职 业 戏子

别 名 琪官

好 友 贾宝玉

《红楼梦》人物,忠顺王府戏班演员,擅唱小旦,小名琪官(一作棋官)。贾宝玉曾以玉玦扇坠和袭人所给松花汗巾相赠,蒋玉菡回赠以北静王所赐茜香国女国王贡奉的大红汗巾。贾府彻底败落后,蒋玉菡娶宝玉房中大丫头袭人为妻。

人物评说

一部小说的结尾,最后的重大情节,往往是作者画龙点睛,点明主题的一刻。一般论者皆认为第一百二十回宝玉出家是《红楼梦》最后结局。亦即是说佛道的出世哲学得到最后胜利,因而有人结论《红楼梦》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大团圆的格式,达到西方式的悲剧效果。这本小说除了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到第一百二十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开场与收尾由甄士隐与贾雨村这两个寓言式的人物,“真”“假”相逢,儒道互较,做为此书之楔子及煞尾外,其写实架构最后一节其实是蒋玉函迎娶花袭人,此节接在宝玉出家后面,实具深意。一方面宝玉削发出家,由一僧一道夹着飘然而去,宝玉的佛身升-天,归彼大荒,青埂峰下。而他的俗身,却化在蒋玉函和花袭人身上----二人都承受过宝玉的俗缘,受过他肉体俗身的沾润----宝玉的俗体因而一分为二,藉着蒋玉函和花袭人的姻缘,在人间得到圆满的结合。宝玉能够同时包容蒋玉函与花袭人这一对男女,其实也是因他具有佛性使然。佛性超越人性----他本身即兼有双性特征――本无男女之分,观世音菩萨,便曾经过男女体的转化。宝玉先前对秦氏姊弟秦可卿、秦钟的爱恋,亦为同一情愫。秦可卿----更确切的说秦氏在太虚幻境中的替身警幻仙姑之妹兼美----以及秦钟,正是引发宝玉对女性及男性发情的人物,而二人姓秦(情)又是同胞,当然具有深意,二人实是“情”之一体两面。有了兼美的引发在先,乃有宝玉与袭人的云雨之情,有了秦钟与宝玉之两情谴绪,乃有蒋玉函与宝玉的俗缘缔结。秦钟与卖油郎秦重都属同号人物,都是“情种”一也就是蒋玉函及宝玉认同及扮演的角色。

因此,宝玉出家,佛身升-天,与蒋玉函、花袭人结为连理,宝玉俗缘最后了结----此二者在《红楼梦》的结局占同样的重要地位,二者相辅相成,可能更近乎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佛家与儒家,出世与人世并存不悖。事实上最后甄士隐与贾雨村----道士与书生----再度重逢,各说各话,互不干犯,终究分道扬镳。《红楼梦》的伟大处即在此,天上人间,净土红尘,无所不容。如果仅看到宝玉削发出家,则只看到《红楼梦》的一半,另一半则藉下一节结尾时,有了新的开始。作者藉着蒋玉函与花袭人完满结合,完成画龙点睛的一笔。这于世俗的一半,是会永远存在的。女娲炼石,固然情天难补,但人世间又何尝没有其破镜重圆之时。一悲一喜,有圆有缺,才是真正的人生。蒋玉函与花袭人最后替贾宝玉完成俗缘俗愿,对全书产生重大的平衡作用----如果这个结局不重要,作者也不会煞费苦心在全书埋下重重伏笔了。

事实上以《红楼梦》作者博大的心胸未必满足与小乘佛法独善其身的出世哲学。宝玉满怀悲悯落发为僧,斩断尘缘,出家成佛,,但大乘佛法菩萨仍须停留人间普度众生。蒋玉函最后将花袭人迎出贾府,结成夫妻,亦可说是作者普渡众生悲愿的完成吧。这又要回到《占花魁》这出戏对全书的重要涵义了。前述《卖油郎独占花魁》,秦重对花魁女怜香借玉的故事近乎宗教式的救赎,作者挑选这一出戏来点题绝非偶然,这不只是一则妓-女赎身的故事,秦小官至情至性以新衣承花魁女醉后的秽吐,实则是人性上的救赎之举,秦小官以至情感动花魁女,将她救出烟花。同样的,蒋玉函以宝玉俗世化身的身分,救赎了花袭人,二人俗缘,圆满结合,至少补偿了宝玉出家留下人间的一部分憾恨。佛教传人中土,大乘佛法发扬光大,而大乘佛法人世救赎,普渡众生的精神,正合乎中国人积极人世的人生观。

四美男之一

《红楼梦》中贾宝玉有句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宝玉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然而《红楼梦》中有四位男性:北静王、秦钟、柳湘莲、蒋玉函,宝玉并不做如是观。这四位男性角色对宝玉的命运直接、间接都有影响或提示作用。四位男性于貌则俊美秀丽,于性则脱俗不羁,而其中以蒋玉函与贾宝玉之间的关系最是微妙复杂,其涵义可能影响到《红楼梦》结局的诠释。《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窥见“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有诗写道:

枉自温柔和顺 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 谁知公子无缘

此诗影射花袭人一生命运,其中“优伶”即指蒋玉函,可见第一百二十回最后蒋玉函迎娶花袭人代宝玉受世俗之福的结局,作者早已安排下伏笔,而且在全书发展中,这条重要线索,作者时时在意,引伸敷陈。第二十八回,《蒋玉函情赠茜香罗》,冯紫英设宴,贾宝玉和蒋玉函初次相见,席上行酒令,蒋玉函手执木樨吟道:“花气袭人知昼暖。”彼时蒋玉函并不知有袭人其人,而无意间却道中了袭人名字,冥冥中二人缘分由此而结。少刻,宝玉出席,蒋玉函尾随,二人彼此倾慕,互赠汗巾,以为表记。宝玉赠给蒋玉函的那条松花汗巾原属袭人所有,而蒋玉函所赠的那条“血点似的大红汗巾子”,夜间宝玉却悄悄系到了袭人的身上。蒋玉函的大红汗巾乃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为北静王所赐,名贵非常。宝玉此举,在象征意义上,等于替袭人接受聘礼,将袭人终身托付给蒋玉函。第一百二十回结尾篇,花袭人含悲出嫁,次日开箱,姑爷见猩红汗巾,乃知是宝玉丫头袭人,而袭人见姑爷的松绿汗巾,乃知是宝玉挚友蒋玉函,红绿汗巾二度相合,成就一段好姻缘。而促使这段良缘者,正是宝玉本人。

袭人在《红楼梦》这本小说以及在宝玉心目中都极占分量,而宝玉却将如此重要的身边人托付给蒋玉函。《红楼梦》众多角色,作者为何独将此大事交托蒋玉函,实在值得深究。蒋玉函原为忠顺亲王府中忠顺王驾前所蓄养的优伶,社会地位不高,在小说中出场次数不多,而作者却偏偏对这样一个卑微角色,命名许以“玉”字,此中暗藏玄机。《红楼梦》作者对角色命名,“玉”字绝不轻易赐予,小红本名红玉,因为犯宝玉之名而更改,即是一例。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象征,论者早已著书讨论,在众多复杂的诠释中,玉至少象征人的性灵、慧根、本质等意义,已是无庸怀疑。而小说人物中,名字中凡含有玉字者,与宝王这块女娲顽石通灵宝玉,都有一种特殊缘分,深具寓意。

除了宝玉以外,《红楼梦》中还有其他四块玉。首先是黛玉,宝、黛二玉结的是一段“仙缘”,是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爱情神话,也是一则最美的还泪故事。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乃是性灵之爱,纯属一种美的契合,因此二人常有相知、同类之感。黛玉是宝玉灵的投射,宜乎二人不能成婚发生肉体关系,唯有等到绛珠仙草泪尽人亡魂归离恨天后,神瑛侍者才回转太虚幻境,与绛珠仙草重续仙缘。第二块玉是妙玉,有人猜测宝玉与妙玉之间,情愫暧昧。事实上宝玉与妙玉的关系在《红楼梦》的主题命意及文学结构上都有形而上的涵义。妙玉自称“槛外人”,意味已经超脱俗尘,置身化外。而宝玉为“槛内人”,尚在尘世中耽溺浮沉。而结果适得其反,宝玉终于跨出,修成正果,而妙玉却堕人淖泥,终遭大劫。宝玉妙玉的关系是身分的互调,槛外与槛内的转换,是一种带有反讽性的“佛缘”。妙玉目空一切,孤僻太过,连村妪姥姥尚不能容,宜乎佛门难入。而宝玉心怀慈悲,广爱众生,所以终能成佛。

红楼梦 简介8

秦可卿,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之一。她有双重身份:在人间,她乳名可卿,谐音“情可倾”,是营缮郎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女儿,宁国府重孙贾蓉的原配,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温柔和平,被贾母赞为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但因爬灰、养小叔子两件丑事曝光,使她年轻早夭,她的丧礼极其豪华,给宁国府埋下了重大祸患;在仙界,她是太虚幻境警幻仙子的妹妹,乳名兼美,意为兼钗黛之美,表字可卿,谐音“情可亲”,原是个钟情的首坐,管的是风情月债。秦可卿身份特殊、出场极少,留下了一堆悬案,成为红学界热议的对象。关于她的死,有病逝、自缢两种说法,其中,脂批[霪]丧天香楼、命删天香楼影响最大。关于她出身养生堂,原本无疑义,自从刘心武揭秘她的原型为“胤礽家无名公主”,也引起了很多争议。

篇一:五年级下册书法教学设计

第一课 上下结构(一)

教学内容:上下结构〔一〕的书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上下结构的书写。并掌握“上宽下窄型”、“上窄下宽型”两种类型的范字书写方法,培养学书的审美能力。

2.让学生在自主、会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新知。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书写态度、养成养好的书写习惯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上下结构字的形态特征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激趣寻入

1.出示两幅左右结构的字。一副端庄,一副结构分散。思考:同学们在书写左右结构时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什么?

2.交流。

3.过渡: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上下结构的书写法。

二、示范实践

1.借助多媒体边演示边讲解

“音”“替”“官”“古”这些字上宽下窄。

“孟”“思”“号”“志”这些字上窄下宽,要处理好上下两部分的比例。

2.练习,每个字描两遍

三、巡视

巡视指导、及时发现书写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纠正。

四、点评

1.自评:同学们将书写的内容与例字进行比较作一下自评对书写满意的字进行画点。

2.实物投影互评

3.实物投影互评。(根据“真确、勺称、美观”的书写要求行综合评价。)

五、深化练习

把“音”“官”“孟”多个字再练习遍。

第二课 上下结构(二)

教学要求:

1.掌握上中下结构的两种类型——中宽型和中窄型的字的书写要领。

2.练习书写上中下结构的字。

教学重点:处理好上、中、下部件的宽窄关系。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写上中下结构的字。

二、指导

1.出示小黑板。

2.学生观察字形。

3.讨论交流。

⑴中宽型:这一类型字的上、下两部分较窄,而中间部分则较宽。如“菩””字的“艹”、“口”部写得较窄,而“立”部则写得较宽。

⑵中窄型:这一类型字的上下两部分较宽,而中间部分则写得较窄。如“意””字的“立”、“心”部写得较宽,而“日”部则写得较窄。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写。

6.分析常见病因。

⑴ 中宽型:① “立”部过窄。 ②“艹”、“口”部过宽。

⑵ 中窄型:①“立”、“心”部过窄。 ② “日”部过宽。

三、练习

练习书写其它上中下结构的字。

四、总结,概括本课内容。

第三课 左右结构(一) 教学目标:

1.学会认真读贴,分析字型特点,学习临贴方法。

2.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明确要求。

二、学习新课。

1.出示范字:相 傅

2.观察这些字的字形特点

3.交流

(1)左右相等:这一类型的字左右两部分宽度基本相等,如“相”字的“木”与“目”所占的宽度基本相等。

(2)左窄右宽:这一类型的字左半部较窄,而右半部较宽。如“傅”字的单人旁较窄,而右部则较宽。

三、书写实践与练习指导

1.教师范写,强调笔画书写方法。

2.巡视辅导学生练习书写(强调坐姿)

四、教学评价。

1.指导自我评价。

2.检查学生书写情况。

3.教师小结。

第四课 左右结构(二)

教学目标:

1.学会认真读贴,分析字型特点,学习临贴方法。

2.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明确要求。

二、学习新课。

1.出示范字:倒 砌

2.观察这些字的字形特点

3.教师小结并板书:中宽型 中窄型

三、书写实践与练习指导

1.范写,强调笔画书写方法。

(1)中宽型:这一类型的字左右两部分较窄,而中间部分较宽。重点指导“倒”的书写。

(2)中窄型:这一类型的字左右两部分较宽,而中间部分较窄。重点指导“砌”的书写。

2.巡视辅导学生练习书写(强调坐姿)

四、教学评价。

1.指导自我评价。

2.检查学生书写情况。

3.教师小结。

第五课 半包围结构(一)

教学内容: 半包围结构(一)

教学目标:

1.观察、讨论、评论、练习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左下包右上、 左上包右下、 右上包左下三种包围结构的字。并学会左下包右上、 左上包右下、 右上包左下三种包 围结构的字的写法。

2.本课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及创造力。

3.本课教学,创造出一种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喜欢学习。

教学重难点:

三种包围结构字的特征及写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田字格、奖品等。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

1.书法作品欣赏(营造一种写字的意境及氛围)

2. 在上课之前,老师先对大家提几点要求:(激励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不断进取)

(1)写字姿势要端正

(2)上课要认真观察,积极思考

(3)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根据每位同学的表现发给奖品,奖品分为:最佳进步奖、最佳作品奖、最佳发现奖、最佳创作奖。

一、情景导入(得出课题)

1.出示 :迷 建 逢 历 辰 度 度 戒 成 咸

2. 这些字是什么结构呢?

3. 课题《半包围结构》(学生齐读)

二、归类探究(得出半包围特征)

1. 你能将这些字分一类吗?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类?

2.引出包围特征(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左下包右上、 左上包右下、 右上包左下 )

3.练习反馈:根据包围的特征这九个字可以分为左下包右上、 左上包右下、 右上包左下三种,下面请大家判断以下九字分别属于哪种半包围结构?

过渡:大家已经能够准确地辨别出半包围的三种特征,这三种包围结构的字究竟怎么写呢?我们一起来讨论:

三、讨论归纳(得出半包围结构字的写法)

(一)分析 “迷 建 逢”三个字

媒体出示:迷 建 逢

1.提出问题:请大家从这三个字的形状、空白及主要笔画三个方面仔细观察一下,并说一说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如有疑问可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回答情况,教师及时引导及鼓励。(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多方面的,也可能是不太合理的,教学中尽量多引导,多鼓励,尽量体现民主,宽容这样的一种境界)

3.媒体演示:(学生根据演示情况补充说说想法,并完整地来说一说)

4.小结:根据大家的回答,老师编一首儿歌

5.教师示范(边示范边讲解书写要领)

6.集体练习(每个字写一遍)

(二)分析 “ 历 辰 度 厥”

媒体出示: 历辰 厥 度

1. 请大家也根据前面的观察方法(形状、空白、主要笔画)来仔细观察一下,说说这五个字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篇二:五年级书法课

一、学情分析

本人任教五年级的书法课,虽然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通过练字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书法学习,所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书法指导有一定的难度。学习中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要从最基础的书法入门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书写习惯,能熟练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尤其需要教师着重指导用笔方法。

二、教材分析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几千年的衍变、发展、积淀,群星璀璨,名家辈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人类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因此,书法学习是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弘扬我中华民族文明的突出体现,写好汉字不仅具有展示、欣赏和收存价值,而且又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书法课要讲究字形、运笔、结构、章法四美,显然将其提升到一个艺术高度来认识来衡量。

三、学习目标

1、书法课的学习要有人文性

素质教育目标学习要面对全体,使学生在多方面得到发展,书法学习作为培养特长一面来讲,要让学生了解书法的重要性,晓知并学习古代名人学有所成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艺术之感情和奋发向上的信心,从小养成喜好、爱好艺术的良好习惯,并且既学本领,又学做人。

2、书法学习要有针对性

学习过程中,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图人人都能当小书法家,但求个个参与,书写水平都有所提高。其中还必得注重发现和培养人才,要注意选拔出类拔萃之优生作为培养对象,给他们机会,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书写技能,真正使他们的特长得到发挥,为他们的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书法学习要有持久性

欲获得某一知识、技能,并非三两日可成,必有时日来保证。“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必须具有持久性。学习书法不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要磨练学生的耐性。

4、书法学习要具有兴趣性

书法本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艺术,下有根上无顶,无人书写水平达到顶峰。小学阶段的书法学习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传统的四种格体,初步认识真(楷书)、草、隶、篆,大致区分各体的字形特点,尤其是了解楷书中柳、颜、欧三体,倡导积极尝试、习练爱好之精神,让学生观赏一些书法刊物,开阔眼界、欣赏佳品、品评杰作、学会审美、勤学苦练、效仿名人,以此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平时注意用毛笔示范学生,引导学生在“看、识、品、学、练”五点上下功夫。经启发诱导,渐渐使学生被书法艺术的美所吸引,情不自禁地步入书法之门。

四、采取措施

自来学艺均有百日之功,无论成效大小,观其自晓。时久习练,可以使眼高手自高,功到自成,耗日太多使学生情绪低落。可也不能急于求成,对小学生来说,要使他们循序渐进,初见成效,也有以下的方法: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自己喜爱的字体去练;

(二)按字形的目标,正规严格去指导习练;

(三)学会比较和鉴别的方法;

(四)学习生掌握运笔和写字的章法,一步一步练习,分步检查书写效果强化过关。

五、学习重难点

1、培养学生的`正确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

2、了解文房四宝。

3、掌握毛笔楷书横、竖、撇、点、捺、横折的写法。

4、对书法作品有基本的欣赏能力。

第一课字形特点

学习目标:

1、掌握长、短、方、圆这四种字形的构字规律与写法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 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培养学生书写名人名言的格式,以及如何珍惜时间。

学习用具:

小黑板、卡片。

学习过程:

一、出示例字,揭示课题。

1、出示小黑板:身 之 正 会

2、齐读,这四个字的字形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

第一个字属于长形字。

第二个字属于短形字。

第三个字属于方形字。

第四个字属于圆形字。

今天我们来学习“字形特点 (一)”。

二、指导书写。

1、出示卡片:身

〈1〉仔细观察,这个字怎样写才好看?

〈2〉学生边议论边试写。

〈3〉指名学生发言,谈谈自己试写的感受。(即:怎样写好“身”字) 〈4〉指一名学生上台边说边写。

〈5〉师生评议。

〈6〉学生自由练习同一类的字三个。

2、出示小黑板:(贴有写字的图片)

想一想:这些字个有什么特点?如何写好它们?

字形较短:血 之

字形较方:正 画

字形较圆:会 香

3、名人名言行款练习。

〈1〉学生读一读,讲讲这句话的意思。

〈2〉分析名人名言的书写格式。

〈3〉学生试写,目标注意语句中的长、短、方、圆不同字形的写法。

4、师小结。

三、学生进行钢笔字练习。

第二课字形特点 (二)

学习目标:

1、掌握大、小、偏斜三种字形的写字规律,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品质,规范书写的习惯。

3、继续练习名人名言的书写行款。

学习准备:写有字的小黑板。

学习过程:

一、出示字例,导入新课。

1、出示小黑板: 天 口

2、齐读。想: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3、仔细观察,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所占比例的大小有何区别?

4、指名说,老师板书:字形较大字形较小

二、指导书写。

1、较大字形:

〈1〉要点:撇、捺或长横、长竖要舒展。

〈2〉老师写:发

〈3〉生试写:天年

2、较小字形:

〈1〉要点:要写在格的中心位置,字中的笔画较短。

〈2〉师边将边示范:白

〈3〉学生试写: 口 日

3、偏斜字形:

〈1〉左斜字 主笔不可过于左斜。

〈2〉范写:夕 勿

〈3〉学生试写。

〈4〉右斜字主笔不可过于右斜。

〈5〉范写:戈 飞

〈6〉生试写。

三、名人名言行款练习。

篇三:小学五年级毛笔书法教案

第一课 笔法

教学内容:笔法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毛笔。

2、通过蘸清水的各种笔法的演示,让学生体会和掌握笔毫在点画中的各种变化。

3、认识和运用各种笔法。

过程与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书法艺术是我们民族的一块瑰宝。

教学重点

1、掌握中锋用笔

2、体会和控制笔毫在点画中的各种变化

教学难点:藏锋、回锋的讲解和掌握

教学用具:干净的毛笔一支,清水一杯,米字格毛边纸

教学过程:

一、执笔

1、对毛笔的认识

我们谁都见过毛笔。在我国,创造毛笔的历史已经有五六千年了。据文物考证,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毛笔。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毛笔实物,是1954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的战国楚墓中出土的毛笔。毛笔的笔头一般都是兽毫做的,柔软而有弹性,它能写出轻重浓淡、干湿枯润、方圆多变的笔画来,也正因为如此,毛笔书写才富有魅力。

(1)毛笔的种类

根据笔毫原料及性能,毛笔可分为硬毫笔、软毫笔和兼毫笔。硬毫笔主要是用黄鼠狼尾毛或兔毛等制成(又叫狼毫、紫毫),特点是弹性大、硬度强,写出来的笔画劲利挺健。软毫笔主要选用羊毛或鸡毛制成(又叫羊毫、鸡毫),特点是弹性小、柔软湿润,写出来的笔画丰满而富有变化。兼毫笔在一支笔内兼用了软硬两类笔毫,其性能介于硬毫笔和软毫笔之间,刚柔相济,软硬适中(如白云笔)。

按笔头的大小来分,毛笔可以分为大字笔、中字笔和小字笔。比大字笔大的还有提笔、斗笔、揸笔等。 依据笔毫的长短,毛笔还可以分为长锋笔、短锋笔。

毛笔有大小,笔毫有长短,种类繁多,要根据不同的字体和写字的大小,以及个人习惯进行选择。

(2)毛笔的构造

毛笔由笔杆和笔头组成。笔头细分起来又分笔锋、笔腹、笔根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在书写过程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笔画中最细的部分和出尖儿的部分是笔锋写成的,笔画中等粗细的部分是用笔腹写出的,笔画最粗的部分是用笔根写出的。

(3)毛笔的选择

无论什么种类的毛笔,都要求质量要好,选料制作精良。衡量毛笔质量的标准是四个字,即:尖、齐、圆、健。“尖”指锋颖尖,笔锋收得拢。“齐”是指笔毫化开后,捏扁起来看锋颖齐整。齐说明选毫纯净,制作精良。“圆”指笔头圆锥体规整饱满。圆则笔毫能聚中,可八面出锋。“健”指笔锋劲健,富有弹性。

具有以上四种特质的笔就是好笔,所以“尖、齐、圆、健”被称为毛笔“四德”。

(4)毛笔的“四面八方”——如米字格中“米”字所指的八个方向。

笔毫为锥体,分“四面八方”——习字本或毛边纸中的米字格正好能反映它的“四面八方”。

(5)毛笔的使用与保养

新毛笔要用温水浸泡,让它慢慢化开。不可性急用蛮力捏开。每次用后必须洗干净,吸去一部分水分,将笔锋理齐顺,使锋颖聚拢中正,然后套上笔帽或者悬挂起来。毛笔保养得好,利于书写,延处长使用寿命。

2、执笔法

人们普遍采用的执笔方法是五字执笔法。五字执笔法也叫“拔镫法”。它的特点是五指齐力,既可紧执笔管,又舒适自然,便于书写。五字执笔法将执笔的方法及五个指头的职责作用概括为五个字,即:擫、押、钩、格、抵。 擫,即用大拇指指肚贴住笔管左侧,与食指相对用力。

押,食指中关节上突,指尖下倾,用指头的指肚处触管,与拇指相对用力。

钩,中指弯曲,与食指轻轻相并,指尖下倾,指肚触管,钩住笔管向掌心方向用力。

格,无名指爪肉交界处抵住笔管,用力与中指基本相对。

抵,小指自然弯曲,贴在无名指旁边,辅助无名指用力。

五字执笔法适合拿一般大小的毛笔写字。如果是用提笔、斗笔写擘窠大字,那么执笔方法又有所不同。执提笔、斗笔要将笔管靠在虎口或者食指根部骨节处,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散开在前后左右包抓住笔管。

3、书写方法

(1)用腕法——枕腕法、悬腕法、悬肘法

(2)发力法——运指法、运腕法、运肘法

(3)执笔——执笔高的字飘逸,适宜定行草或草书,但易浮滑;执笔低的字沉稳,适宜写篆、隶、行、楷,但易呆扳。

(4)身法——坐势、立势

4、墨色的分类

墨分五色——浓墨、淡墨、枯笔、涨墨、渴笔

小结;

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低年级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板 书 设 计

毛笔的种类----硬毫笔、软毫笔和兼毫笔

毛笔的构造-----笔锋、笔腹、笔根

毛笔的选择-----尖、齐、圆、健

执 笔 法-----擫、押、钩、格、抵。

书写方法----用腕法 发力法 执笔

课后反思:

通过第一堂课的学习,我对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没有学习书法的基础,连基本的抓毛笔的姿势都不会,因此本节课对学生的坐姿,以及对毛笔的种类,构造,保养,抓笔姿势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学生对书法艺术的魅力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在好奇中期待新的知识。

第二课 用笔技法的基础训练

教学内容:用笔技法的基础训练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藏锋、回锋、中锋。

2、通过蘸清水的各种笔法的演示,让学生体会和掌握笔毫在点画中的各种变化。

3、认识和运用各种笔法。

过程与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书法艺术是我们民族的一块瑰宝。

1、掌握中锋用笔

2、体会和控制笔毫在点画中的各种变化

教学难点:藏锋、回锋的讲解和掌握

教学用具:干净的毛笔一支,清水一杯,米字格毛边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课双姿

二、导入

(一)用锋与用毫

毫——长而尖锐的毛。笔毫即是毛笔中兽毛的部分。

锋——刀剑等器械的锐利或尖端部分。笔锋即是笔毛中的尖端部分。

我们今天来认识和运用笔法。笔法,就是正确地使用毛笔的方法,亦即笔毛在点画中运行的方法。中国的书法,有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篆书有《大盂鼎》、《散氏盘》、《峄山刻石》;隶书有《礼器碑》、《张迁碑》、《史晨碑》;楷书有颜、柳、欧体;行书有《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帖》;草书有《十七帖》、《书谱》、《自叙帖》??等等。如此林林总总,数目繁多,有如浩瀚星海中的颗颗明星,熠熠生辉。如此众多的书法作品,面貌不同,神采各异,但它们都是优秀的传世书法作品,它们肯定有相同的东西和最本质的东西。这相同的东西和最本质的东西,就是笔法、结体、章法、墨法。现在我们就讲笔法。

1、毛笔的“四面八方”

大家肯定很奇怪,这节课我们为什么要带一杯清水来。我们这节课的目的是要学习笔法,是要体会和掌握笔毫在点画中的各种变化。如果是蘸墨汁来写,笔毫和线条都是黑的,看不清笔毫的变化。而蘸清水,我们不但能写,而且还可以清楚地看到笔毫的各种变化,只是笔画干得比较快。

我们学书法,手中的毛笔就像武打小说中武士手中的剑一样,各种招式、各种笔画全由它出来。笔毫为圆锥体,分“四面八方”,就像是地理学中的方位一样(用米字格说明),也分四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分成八方——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左上方、右下方、右上方、左下方。习字本或毛边纸中的米字格正好能反映它的“四面八方”,中间的交点就是笔心,米字格也能反映出八种基本笔画的走向。这“四面八方”也正是米芾的“八面出锋”的用笔方法,毛笔的八个面都用到了。

2、中锋、偏锋、侧锋

中锋,即蔡邕《九势》中所说的“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锋运笔所产生的线条,能给人以一种浑厚、饱满、圆润、富有立体而有质感的艺术效果。初学书法,务必从此入门,才能得到精妙的用笔。同学们按“四面八方”的方向、走向练习中锋用笔。

偏锋,即运笔时笔锋在点画的一面,而笔身又在另一面运行,运笔时笔毫卧倒像拖地板一样平拖过去。它所表现的点画往往扁平、浮薄,墨不入纸。初学书法时最好不要用这种偏锋方法来写字,而大多数初学书法者因不懂用笔方法,多数都是写出偏锋的字。

如何由偏锋转为中锋?——注意转动笔杆以调成中锋。

3、笔法的分解

写每一个笔画都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笔法。

(1)起笔——起笔有三种笔法:顺锋、侧锋、藏锋。

顺锋是锋尖儿方向与笔画的方向在一条线上,而方向相反,开始尖细,越来越粗。

侧锋和顺锋相同的地方都是锋尖儿外露,所不同的是,侧锋要有个转折顿挫的过程,落笔后经过转折再入正轨。 藏锋要把笔锋裹藏在笔画里,不露锋尖,“欲右先左,欲下先上” ,只是比侧锋多了个逆笔和转折的动作。

(2)行笔——行笔有铺毫、平移、提按和转折。

铺毫就是把笔毫铺展在纸上,使每根笔毫都发挥作用。行笔时笔毫铺开,两侧锋毫的轨迹,构成了笔画外沿的线条形态。这种运行状态就是“中锋行笔”。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笔画圆润丰满。

平移就是笔毫在纸上不作上下的运动,而仅作平等于纸面的中锋移动。平移的线条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可作直线或

提笔和按笔指的是行笔时将笔管提起或按下。提笔运行写出的笔画比较细,按笔运行写出的笔画比较粗。经过提按的变化,笔画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富于节奏和韵律

转笔和折笔是两种笔画变换方向的方法。转笔是在行笔时逐渐转过笔锋,形成弧线。折笔是在行笔时先提笔,然后再按笔、转笔变换方向,折笔其实是横画和竖画的组合。

(3)收笔——收笔有回锋、放锋。

回锋是笔画结束时把笔锋回收在笔画之内,不露锋尖儿。放锋是在收笔时把笔管逐渐提起,使笔收拢,让笔锋放出去,使锋尖儿露出。

4、笔法的综合运用,体会线的表现内涵以及线形的情感意义

以逆起回收法练习横画的写法——藏锋起笔→中锋运笔→回锋收笔。

横的外形:粗 — 细 — 粗

用力感觉:重 — 轻 — 重

速度感觉:慢 — 快 — 慢

(二)墨法

墨分五色——浓墨、淡墨、枯笔、涨墨、渴笔

三、作业(要求:笔毫不能短于3.5厘米,至少用笔腹处书写)

1、蘸墨汁,分别写三遍各种笔法(于旁边注明笔法名称),体会和控制笔毫的形状和方向。

2、蘸墨中加水,体会墨分五色所带来的笔墨情趣。

3、用逆起回收法写横画五遍,体会各种笔法的综合运用。

板书设计:

一、毛笔的“四面八方”

二、中锋、偏锋、侧锋

三、笔法的分解

起笔——顺锋、侧锋、藏锋

笔画 行笔——铺毫、平移、提按、转折

收笔——回锋、放锋

四、笔法的综合运用

课后反思

通过演示,讲解,让学生自己相互探讨,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书法知识,大部分同学能够认真的对陌生的书法知识有接受的勇气,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领悟较慢在笔法的分解上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不断地讲解和练习。不足之处是很多学生上课时行为习惯不好,需要长期抓,长期督促,影响了课堂进度。

第三课 基本笔画练习:(横的写法)

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1、掌握两种横的写法和用法2、知道笔画的完成过程;3、掌握顿笔的起收笔方法。

过程与方法:讲解法、示范法、对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祖国传统书法艺术之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科学态度,和上课对待工具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长横和短横的写法

教学难点:1、顿笔的写法;2、长横和短横的弯曲度以及弯曲方向。

学具预备:毛笔、墨汁、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永字八法的讲解:历代以来,一说到汉字楷书的笔画,一般会提到永字八法。永字八法其实就是包含在“永”字里面的八种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钩、折、提。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这八种笔画在“永”字中的位置。

(这八种基本笔画就好比建房子的地基,只有地基打好了,上面的房子才稳当,可见基本笔画在楷书种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种基本笔画——横的写法)

1、教师出示基本笔画“一”(横)。

教师示范并口述横的书写要领:重下笔——轻行笔——重收笔。

2、师小结并导入下节。

二、熟悉不同的横画。

1、出示PPT1:上 二 三 七

2、说说这些字的横画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横有长横、短横、斜横之分。

三、练写主笔是长横的字,把握长横的写法。

过渡:有人这样写长横,你当评委,你看看怎样来写好汉字当中的长横呢?

1、书写“二”、“三”。

(1)“二”:上横短,下横长。短横写在田字格上半格,长横写在田字格下半格,两横间隔要适当,不要靠得太近或离得太开。

(2)“三”:第一横和第二横都是短横,第三横是长横。第二横的位置应在横中线上。三横之间间隔要均匀,笔顺规则是从上到下。

2、出示卡片

1: 旦 旦 旦

哪个“旦”字好看?为什么?

3、师范写“旦”字,并讲清书写要领

出示规则:长而平稳、略带斜势。

4、学生在练习本上练写“旦”字。

(教师巡视,给坐姿端正、握姿正确、字又写得好的学生加分。)

5、你能再举几个主笔是长横的字吗?

有人怎样写出示卡片

(见小黑板) 上、世、甘、止 、万、有、布、右

6、师生小结:横长的字,竖要短。横长的字,撇要短。

7、教师小结:写主笔是长横的字,不但要留意写好长横,还要留意些什么?(设问)还要留意些处理好长横和相临笔画的关系,整体考虑才能把字写得端正美观

8、每组挑两个练写一遍。请两生上前板演(音乐伴写)。

9、同桌互评后,指名评议存在哪些问题。投影展示优秀作业。

四、练写多横的字,体会横画的参差有别,长短相映。

教师出示PPT3

工、亚、天、来(士)??

王、羊、春、青(言)??

隹、美、垂

1、设问学生这些字有何特点?上下有两横的、三横的、四横的,引导学生归纳特点:(见PPT)

2、组中任选两个,每个各练写1遍或重点练习一字。(放音乐)

3、小组评议后推荐本组优秀者上台板演。(重点是横与横之间是否等距,横是否长短有别。)

4、教师小结

引导语:对梁实秋散文,可以看出作者小处着眼,大处落笔,纵横生发,笔触较为恣肆,却颇有絮语散文的特色, 在写法上,虽以议论为主,但广泛运用记叙抒情手法,造成杂文小品文调优雅清丽、描写生动、巧喻联珠、情韵悠长的特点,下文是性能收集他的一篇散文《衣裳》,我们一起阅读了解吧。

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衣裳常常显示人品”;又有一句:“如果我们沉默不语,我们的衣裳与体态也会泄露我们过去的经历。”可是我不记得是谁了,他曾说过更彻底的话:我们平常以为英雄豪杰之士,其仪表堂堂确是与众不同,其实,那多半是衣裳装扮起来的,我们在画像中见到的华盛顿和拿破仑,固然是奕奕赫赫,但如果我们在澡堂里遇见二公,赤条条一丝不挂,我们会要有异样的感觉,会感觉得脱光了大家全是一样。这话虽然有点玩世不恭,确有至理。

中国旧式士子出而问世必需具备四个条件:一团和气,两句歪诗,三斤黄酒,四季衣裳;可见衣裳是要紧的。我的一位朋友,人品很高,就是衣裳“普罗”一些,曾随着一伙人在上海最华贵的饭店里开了一个房间,后来走出饭店,便再也不得进去,司阍的巡捕不准他进去,理由是此处不施舍。无论怎样解释也不得要领,结果是巡捕引他从后门进去,穿过厨房,到账房内去理论。这不能怪那巡捕,我们几曾看见过看家的狗咬过衣裳楚楚的客人?

衣裳穿得合适,煞费周章,所以内政部礼俗司虽然绘定了各种服装的式样,也并不曾推行,幸而没有推行!自从我们剪了小辫儿以来,衣裳就没有了体制,绝对自由,中西合壁的服装也不算违警,这时候若再推行“国装”,只是于错杂纷歧之中更加重些纷扰罢了。

李鸿章出使外国的时候,袍褂顶戴,完全是“满大人”的服装。我虽无爱于满清章制,但对于他的不穿西装,确实是很佩服的。可是西装的势力毕竟太大了,到如今理发匠都是穿西装的居多。我忆起了二十年前我穿西装的一幕。那时候西装还是一件比较新奇的事物,总觉得是有点“机械化”,其构成必相当复杂。一班几十人要出洋,于是西装逼人而来。试穿之日,适值严冬,或缺皮带,或无领结,或衬衣未备,或外套未成,但零件虽然不齐,吉期不可延误,所以一阵骚动,胡乱穿起,有的宽衣博带如稻草人,有的细腰窄袖如马戏丑,大体是赤着身体穿一层薄薄的西装裤,冻得涕泗交流,双膝打战,那时的情景足当得起“沐猴而冠”四个字。当然后来技术渐渐精进,有的把裤脚管烫得笔直,视如第二生命,有的在衣袋里插一块和领结花色相同的手绢,俨然像是一个绅士,猛然一看,国籍都要发生问题。

西装是有一定的标准的。譬如,做裤子的材料要厚,可是我看见过有人在光天化日之下穿夏布西装裤,光线透穿,真是骇人!衣服的颜色要朴素沉重,可是我见过著名自诩讲究衣裳的男子们,他们穿的是色彩刺目的宽格大条的材料,颜色惊人的衬衣,如火如荼的领结,那样子只有在外国杂耍场的台上才偶然看得见!大概西装破烂,固然不雅,但若崭新而俗恶则更不可当。所谓洋场恶少,其气味最下。

中国的四季衣裳,恐怕要比西装更麻烦些。固然西装讲究起来也是不得了的。历史上著名的一例,詹姆斯第一的朋友白金翰爵士有衣服一千六百二十五套。普通人有十套八套的就算很好了。中装比较的花样要多些,虽然终年一两件长袍也能度日。中装有一件好处,舒适。中装像是变形虫,没有一定的形式,随着穿的人身体变。不像西装,肩膊上不用填麻布使你冒充宽肩膀,脖子上不用戴枷系索,裤子里面有的是“生存空间”;而且冷暖平匀,不像西装咽喉下面一块只是一层簿衬衣,容易着凉,裤子两边插手袋处却又厚至三层,特别郁热!中国长袍还有一点妙处,马彬和先生(英国人入我国籍)曾为文论之。他说这钟形长袍是没有差别的,平等的,一律的遮掩了贫富贤愚。马先生自己就是穿一件蓝长袍,他简直崇拜长袍。据他看,长袍不势利,没有阶级性,可是在中国,长袍同志也自成阶级,虽然四川有些抬轿的也穿长抱。中装固然比较随便,但亦不可太随便,例如脖子底下的钮扣,在西装可以不扣,长袍便非扣不可,否则便不合于“新生活”。再例如虽然在蚊虫甚多的地方,裤脚管亦不可放进袜筒里去,做绍兴师爷状。

男女服装之最大不同处,便是男装之遮盖身体无微不至,仅仅露出一张脸和两只手可以吸取日光紫外线,女装的趋势,则求遮盖愈少愈好。现在所谓旗袍,实际上只是大坎肩,因为两臂已经齐根划出。两腿尽管细直如竹筷,扭曲如松根,也往往一双双的摆在外面。袖不蔽肘,赤足裸腿,从前在某处都曾悬为厉禁,在某一种意义上,我们并不惋惜。还有一点可以指出,男子的衣服,经若干年的演化,已达到一个固定的阶段,式样色彩大概是千篇一律的了,某一种人一定穿某一种衣服,身体丑也好,美也好,总是要罩上那么一套。女子的衣裳则颇多个人的差异,仍保留大量的装饰的动机,其间大有自由创造的馀地。既是创造,便有失败,也有成功。成功者便是把身体的优点表彰出来,把劣点遮盖起来;失败者便是把劣点显示出来,优点根本没有。我每次从街上走回来,就感觉得我们除了优生学外,还缺乏妇女服装杂志。不要以为妇女服装是琐细小事,法朗士说得好:“如果我死后还能在无数出版书籍当中有所选择,你想我将选什么呢?……在这未来的群籍之中我不想选小说,亦不选历史,历史若有兴味亦无非小说。我的朋友,我仅要选一本时装杂志,看我死后一世纪中妇女如何装束。妇女装束之能告诉我未来的人文,胜过于一切哲学家,小说家预言家,及学者。”

衣裳是文化中很灿烂的一部分。所以裸体运动除了在必要的时候之外(如洗澡等等),我总不大赞成。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每天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有时候逗先生开玩笑。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公事,乐得敷敷衍衍。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地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了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林琴南致蔡了民书》是他讲得最为眉飞色舞的一篇。此外如吴敬恒的《上下古今谈》,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以及张东荪的时事新报社论,他也选了不少。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地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吃惊的是,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吧,否则怎能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徐先生介绍完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已经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

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巴巴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我离开先生已将近50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地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梁实秋语录

自由人

“褴褛的衣衫,是贫穷的罪过,却是乞丐的袍褂,他的职业的优美的标识,他的财产,他的礼服,他公然出现于公共场所的服装。……没有人肯过问他的宗教或政治倾向。他是世界上唯一的自由人。”话虽如此,谁不到山穷水尽谁也不肯做这样的自由人。只有一向做神仙的,如李铁拐和济公之类,游戏人间的时候,才肯短期的化身为一个乞丐。

──《雅舍小品·乞丐》

柔韧之妙

莎士比亚有一名句:“‘脆弱’呀,你的名字叫做‘女人!’”但这脆弱,并不永远使女人吃亏。越是柔韧的东西越不易摧折。

──《雅舍小品·女人》

高峰

譬如登临,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回头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头也不回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再仔细看看,路上有好多块绊脚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脸肿,有好多处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蛙。……这种种景象的观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

──《雅舍小品·中年》

陈酿

我看见过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轻的时候愣头愣脑的,浓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桃子,上面还带着挺长的一层毛。他们是未经琢磨过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他们的生活像是在饮窖藏多年的陈酿,浓而芳冽!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

──《雅舍小品·中年》

鸟的苦闷

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溜达(现在这样有闲的人少了)。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

──《雅舍小品·鸟》

不老

理想的退休生活就是真正的退休,完全摆脱赖以糊口的职务,作自己衷心所愿意作的事。有人八十岁才开始学画,也有人五十岁才开始写小说,都有惊人的成就。“狗永远不会老得到了不能学新把戏的地步。”何以人而不如狗乎?

──《雅舍小品续集·退休》

生气

希腊哲学家哀皮克蒂特斯说:“计算一下你有多少天不曾生气。在从前,我每天生气;有时每隔一天生气一次;后来每隔三四天生气一次;如果你一连三十天没有生气,就应该向上帝献祭表示感谢。”减少生气的次数便是修养的结果。

──《雅舍小品续集·怒》

破落户

每一个破落户都可以拿了几件旧东西来,这是不足为奇的事。国家亦然。多少衰败的古国都有不少的古物,可以令人惊羡,欣赏,感慨,唏嘘!

──《雅舍小品续集·旧》

沉默

有道之士,对于尘劳烦恼早已不放在心上,自然更能欣赏沉默的境界。这种沉默,不是话到嘴边再咽下去,是根本没话可说,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寂然,惟迦叶破颜微笑,这会心向笑胜似千言万语。

──《雅舍小品续集·沉默》

会心的微笑

“蒙娜丽莎”的微笑,即是微笑,笑得美,笑得甜,笑得有味道,但是我们无法追问她为什么笑,她笑的是什么。……会心的微笑,只能心领神会,非文章词句所能表达。

──《雅舍小品续集·读画》

能造树么?

又有一位诗人名Kilmer,他有一首著名的小诗──《树》,有人批评说那首诗是“坏诗”,我倒不觉得怎么坏,相反的“诗是像我这样的傻瓜做的,只有上帝才能造出一棵树”,这两行诗颇有一点意思。人没有什么了不起,侈言创造,你能造出一棵树来么?

──《雅舍小品续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