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性格决定人生古代名言 正文

性格决定人生古代名言

时间:2024-11-17 22:16:14

《论语今读》重新译注了《论语》,并围绕今日如何读《论语》这个中心,写下了自己的评论和注释以供参考。下面给大家分享论语今读的

论语今读读书笔记1

学生时代的我,对“之乎者也”的国学望而生畏,但是读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是越读越有味,听李泽厚先生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以微言释大义,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令人颇有感悟。我想,很多读者应该和我一样,不在意它是不是纯粹的孔子的论语,在意的是,这本书带给我们大家思想上的冲击——“礼”、“仁”。

联系自己的教学育人工作,有所触动。《论语》的真谛是要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心灵上需要的快乐。全书主要讲述了孔子的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立身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的言论、配以李泽厚先生的解读,书中每一个片段都使我们在处事做人上有所启迪。

孔子一直十分重视学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表明着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默默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推崇的,所适应这瞬息万变的世界所必须具备的。孔子对于学习也提出了很多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话已是我们从小背到大的

“学而时习之”,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我们对孔子的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

《论语》文中还多处提到了仁爱,可见,在孔子的心中仁爱的重要性。它也无声地提醒着我们:对学生要充满仁爱。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更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教学要重启发引导,实施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必须抓住合适的时机、把握好“度”,针对那些“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因势利导、启发点拨,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希望通过主动学习来掌握它。另外,还要不断学习,完善自我。只读书学习而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死书,死读书。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精神疲惫,就成为“纸上谈兵”。

《论语》中还有着诸多关于做人、人格塑造、治国安邦等至今看来仍然睿智无比的描述。我想其中的做人、处世与学问这些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授业、还要传道,既要教书,还要育人。我们教师作为文化传播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担,就让我们追随圣人的足迹,牢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训导,抱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好自己的教书育人事业。

相信只要我们深刻体会《论语今读》中孔子的精辟言论和李泽厚先生的解读,并将其作为行动准则,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创新、实践、反思,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论语今读读书笔记2

孔子与《论语》所代表的儒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内核的“心魂”所在。千年以来,对《论语》的解读浩若繁星。步入现代,今人对《论语》解读最有分量的是李泽厚先生(以下简称先生)所著的《论语今读》(以下简称《今读》)。这本书不是对《论语》进行快餐式、布道式、鸡汤式的误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认认真真读过一遍《今读》,尽管有不明白的地方,却足以让读者找到作为人本个体和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认同,真正地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同时,先生还从文化的角度剖析现代社会的问题的成因。因此,《今读》不仅是对《论语》的解读,还融合了先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入思考。本文就对先生的主要观点以自己的理解进行简要梳理。

何为今读

今读,以现代人的视角,倾听千年智者内心的声音,做法无非两种——解构与重建。

解构什么?解构中国式的“政教合一”。千年以来,儒学是中国式“政教合一”的文化内核,经历了多次重要演变。根据典籍记载,最初儒学是古代巫术演化而来,在祭祀过程中,氏族族长(也就是祭司)是唯一有资格与“天”交流的,而交流的过程就是娱神跳舞。在娱神的过程中,祭司产生的诸多情感(这种情感很神秘)不断分化被抽象为“诚”、“仁”、“敬”、“恕”等典型儒学词汇,正如子曰:发乎情,止乎礼。这代表人类精神文化层面的觉醒,人类的发展立足于人本身而非人格神祇。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发展到了汉代,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该学说并没有创造出类似于“上帝”、“安拉”等具有人格的神祇,但是“天人感应”影响、统辖古代政治的方方面面。皇帝如古代祭司一般,是国家政治领袖,是社会道德领袖,也是宗族宗教领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每逢大灾,皇帝要下罪己诏,所谓“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灾害如“天”降下的罪罚,只有皇帝(祭司)能够承受了。到了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兴起。“理学”依然否认人格神祇,坚持“天理人欲”的人本心性论,却展现出“天人合一”不可违抗的道德律令,规范古代社会的各个阶层。这些都表现出儒家伦理(人)秩序—自然(天)秩序结构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来规范人的身心活动。具体的表现就是将伦理道德(如修养、情感)和社会秩序(如体制、规范)融为一体。而在这套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运行的过程中,伦理道德(私德)和社会秩序(公德)无法区分,无法理顺,如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遂令不从”。一旦伦理道德强加于社会秩序,价值观就会扭曲,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会发生“道德绑架”,为什么会产生“大义灭亲”,为什么出现“假道学”,为什么在今天探讨法律问题依然会陷入道德评价的“怪圈”,为什么在抵制海外不良企业的时候某些公民会做愚蠢的事情等等。[①]

重构什么?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儒学不可能再回到过去,以旧有方式传播于社会中,要批判继承。而批判继承的前提就是重构,将儒学道德性、宗教性、伦理区分开来。儒学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否认人格神祇,却影响着世间方方面面,是不可违抗的道德律令,形成中国式的“政教合一”。先生认为,重构儒学,不需要再创人格神祗,而要转变为文化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例如“天地君亲师”,“天地”是带有宗教意味的超自然非人格存在,“君亲师”是古代政治、伦理、纲常。重构,就是要将“天地”带有宗教意味的超自然非人格存在进行转化,消除伦理中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引导的内容。由此,“天地君亲师”则变成了家族亲属、师生朋友、家园乡土的精神归宿。重构儒学,回归人本位,还原儒学活泼、自然、现实的本来面目,所展望的只是普通平凡人的身心健康、充分发展和自己决定命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李泽厚语)

乐感文化

乐感文化是先生在1985年春在一次题为《中国的智慧》演讲汇总提出的',收录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由于中国氏族血亲传统,加以小农经济不断巩固的社会结构,使中华文化更关注现世,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性格和中国人特有的一种心理结构。

《论语》开篇首章便体现了这种性格与心理结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用白话文来讲,就是学习有益的知识并时常实践,收获一种快乐;与远方来的朋友一起畅谈人生理想,交流经验也是十分快乐的事情;没有人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怒,这不才是君子么?(李泽厚先生译)从文义来看,因为学习并时常实践,所以感到快乐,让人的感情升华。作为群体当中的个体,与其他个体交流精神感受,也感到快乐。在人群中,虽然没有人知道,但是也没有感到不开心。该篇向世人展示的是一种乐感的生命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强调人的主体,立足于一个世界、现实世界,赋予人在自然中的本体地位,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乐观积极的心理结构和民族性格。先生指出中国人很注重现世的努力和幸福:“从古代到今天,从上层精英到下层百姓,从敬酒礼仪到行拳猜令(酒文化),从促膝谈心到摆龙门阵(茶文化),衣食住行都展示出中国文化庆生、乐生、肯定生命和日常生存中去追寻幸福的特征,尽管深知人死神灭,犹如烟火,人生短促,人世无常,中国人却仍然不畏艰难而生活。”

立足于现实世界、一个世界,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诸如日本“耻感文化”、基督教世界“罪感文化”最大的不同。孔子的世界观就是立足于现实世界,承认一个世界,因此孔子“不语乱、神、鬼、力”,也总说“敬鬼神而远之”,却一定告诉大家要敬祖敬贤。后世儒家对“天”的探讨止于“感应”,更玄的道家虽然抬出一个无所不能、视万物为刍狗的圣人,但最后还要实现“天人合一”。而基督教世界的“罪感文化”设定另外一个世界,人有原罪生来是赎罪的,还创造一个人格神祗。比如,一个人犯了罪去教堂找神父忏悔,经历了一些仪式后,罪就被上帝知道并且将心灵“净化”了(这是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激烈批判的,宗教裁判不能代替世俗裁判,如此正义得不到实现)。可见,基督教世界的人们可以将自己的精神寄托于另一个世界的人格神祗,根据宗教教义,人格神祗已经为世人指明方向。并且,另外一个世界变成“葬心之地”,可以在这里将精神、心灵中不纯洁的东西放下。所以基督教世界的人们在精神层面是相对轻松的。

这样来看,“乐感文化”又不总是那么喜乐,精神负担比存在人格神的文化沉重得多。在中华文化中,没有人格神祗向世人展示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什么,需要人自己去追寻,正如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追求“仁”是要靠自己的,难道要靠别人么?)而人在追寻最终目标过程中,依己不依他(人格神祗),无依无靠,没有什么可以救赎,只有靠自我不断探索,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内心悲苦,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忧从中来,正在于此。也由于此,塑造了中华文化讲求坚忍不拔的文化性格,于实践中见真知,于平凡中见伟大,从现世的人生追求精神的升华,赋予人生积极的意义。中华文化也因此得以代代相传,不曾断绝。

实用理性

先生认为,实用理性是中华文化又一个特征,在《论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么,什么是实用理性?先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阐述:这是一种理性精神或理性态度,坚持人的价值本位,并且具有极端重视现实实用的特点,不在理论上去探求讨论、争辩难以解决的哲学课题,并认为不必要进行纯思维的抽象。实用理性从文化层面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实用理性强调对现实的关注和经验的传授。例如对“仁”的解释,“仁”是《论语》的核心思想,出现109次。孔子的弟子问何为仁,结合具体语境,孔子每次回答都是不同的,告诉世人应当如何行事,并没有在逻辑上对“仁”进行理论分析。所以黑格尔就嘲笑说《论语》就是一本处世格言。但是这些“处世格言”却有关乎人作为本体存在的价值体认(李泽厚语)。正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正是人探索自身价值的具体表现,没有通过严密的逻辑形式来展现,而是讲授经验,就好像和蔼可亲的老者对着年轻人说起自己的人生经历,气氛自然而活泼。

极端重视经验的积累和现实的实用,使得实用理性缺乏探索精神。理性不会越界超出经验之外,缺乏严格的形式推理和抽象的理论探索。这就使民族获得和承续这中庸心理:不狂暴,不玄想,贵领悟,轻逻辑,重经验,好历史等等(李泽厚语)。所有这些,给民族文化、哲学体系、行为方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层面,实用理性在适应迅猛发展的科学之路上显得步履蹒跚。

实用理性强调现实效果,对民族性格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孟子离娄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淳于髡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符合礼法么?孟子回答:符合礼法。又问:如果嫂子溺水,该怎么办?答:应当出手援救,不救人与豺狼无异,应当权变。这种权变使得中国人变得圆融、灵活,却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为了达到现实效果,不可避免要进行变通,导致中国人对规则的淡漠。在古代社会实用理性巩固了人治基础,并不适应现代法治建设的进程。这样就又回到了“解构—重建”的问题,先生强调:“保持和发展实用理性中那种乐观而韧性的人性态度,去重建那超越伦理的准宗教的心灵境界。这样,我们或许能够突破绵延至今的政教合一,克服目前日趋严峻的道德颓丧和信仰危机。”

解构与重建,总结与展望,钻研与引申,李泽厚先生通过《今读》以其现代视角传达了千年智者内心的声音,帮助我们找到了失落已久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知道做一个中国人原来是这么美的一件事情。同时先生也清醒地看到传统文化之于现代社会的消极影响,提出了“解构—重建”的理念,警惕“民粹”对现代社会的破坏,更好地实现中华文明的转型,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论语今读读书笔记3

拜读过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后,内心激动,觉得此书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观察《论语》的角度以及其提出的很多有关《论语》的观点都是十分独特新颖而实用的,让我对《论语》有了一番新的体会。总的来说,《论语今读》主要通过以下这两方面来解构《论语》,即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学的“半宗教”性质与“半哲学”性质。说它是“半宗教”,主要缘于其雅俗共赏的普遍性、对其他宗教的包容性及“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在《论语今读》中,李泽厚先生更是称,“儒学和孔子的《论语》倒有些像西方基督教的《圣经》一书了”,“它是没有人格神、没有魔法奇迹的半宗教”;而说它是“半哲学”,则因为虽然儒学不重思辨体系和逻辑构造,但其中孔子对其学生问题的回答中处处反映了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是对理性和理性范畴的探求、论证和发现。“正因为是靠理性、哲学而不靠奇迹、信仰来指引人们,所以孔子毕竟不是耶稣,《论语》并非《圣经》。也正因为不是空中楼阁或纸上谈兵,而要求并已经在广大人们生活中直接起现实作用,所以孔子不是柏拉图,《论语》也不是《理想国》。”李泽厚先生的这句话也许正是其所试图阐述的观点所在。

然而,细品《论语今读》后,发现它所带给我的启示,绝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作者在里面所提出的很多观点,不仅向我呈现了《论语》的一副全新的面貌,让我开始摒弃以往对《论语》的不合理的偏见,试图重新辩证地去看待《论语》,而且给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注入了新的元素,我发现,《论语》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圣贤之言,它与我们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此,我将从不同方面细论我读《论语》及《论语今读》时所得的体会。

对于求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亦即,学习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就我的理解而言,此处的“学”应指掌握生活中事物运行的规律,它既囊括了我们课堂上学习到的物理、化学、音乐等科目的知识,也包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聆听到的教诲。由于经过长期实践的证明,它总是具有正确性与客观性。因此,“学而不思则罔”里的“学”是属于理性范畴的。反观“思”,思考,应指个人的对生活中事物的思考,与“学”相反,它是主观而感性的,虽然它未必总是正确,但因为它是由每一个个体独自进行的,因此它独特并且真实可感,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

光学习而不思考,则相当于盲目地接受知识。不经过自己的一番考量,别人说它对,你就认为它对,别人说它错,你就认为它错,这样所学习回来的知识,是不会在脑海里停留多久或是对人造成多大影响的,因为它来自于表面的记忆而非深刻的理解,换句话说,学了就是白学,所以即使学习了,人还是会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好像在一片茫茫大海中航行,由于缺乏方向,“思考”这艘大船是会迷路的,它有可能向任何一个方向前进,却对前方的风暴暗礁毫不知情,所以是十分危险的,要趋吉避凶,踏上正途,只能靠“学习”来当这艘大船指南针。而在《论语今读》中,李泽厚先生引用了康德的一句话来阐述这种有关学习和思考的求知观:“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的确如此。

对于交友,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论语今读》里的解释是,晏平仲很善于与人交朋友,虽然交往很久,仍然保持恭敬。“交往很久,仍然保持恭敬”,这里说的该是如何拿捏与朋友之间的距离的问题。其实只要细看,可以发现,我们在保持与朋友间的关系时所遇到的问题,归根究底似乎都总是“距离”的问题,太亲近反而刹那间反目成仇,太疏远又逐渐关系全失。难怪在香港著名作词人林夕也在他《原来你非不快乐》一书的《一件睡衣的污垢》这篇文章中写道:“拿捏与人之间的距离,比炒股更接近艺术。”

对于生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道生又谈何死,细想这一句话,觉得似乎看到孔子在对他的弟子说,与其一味掏空脑袋去研究死,还不如不把眼光放在生着的现世上,想想该如何去“生”不是比去想什么是“死”更有意义得多?还活在花季雨季当中,却把时间花在去思考“死”的问题上,是不是有点杞人忧天兼且浪费光阴了?毕竟,“生”是实在的、处于眼前的,而“死”却虚无飘渺遥远得很,至少对于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祖国的花朵而言是这样。因此在孔子的这一句话中,我所看到的是儒学思想所强调的现世意义,它鼓励人们活在当下,做好每一刻的自己,而不要沉迷于假大空的无意义的猜想当中。从这个方面理解的话,孔子的这句话是积极的、正面的,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死”真的仅仅是假大空的无意义的猜想吗?仔细思量,恐怕不是。放眼尘世,有多少人临终闭眼的一刻是完全不带一丝遗憾的?他们或许心愿未了,或许心结未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死”来得太突然,生命的意外终结使人来不及去了却心头的孽就不得不含恨而终,二是在“死”这个终结点前的长长的生命坐标上,人们不愿意花一分一秒来思考“死”这个问题,而等到白发苍苍,再也动不了的时候,才惊觉自己还有余愿未了,余结未解,才怨恨时间太匆匆,而这些愿啊、结啊,又有多少是简单到可以完满终结于人生舞台上布幕落下的短短一瞬间?因着这,大部分人撤手人寰的时候,心里头还是不踏实、不平静的。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活得好好的时候是不是有必要去想想“死”的问题从而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未知生焉知死,倒过来说,未知死焉知生似乎更加正确。以上是自己对《论语今读》一点粗浅的体会和见解。

1、成功,往往住在失败的隔壁!

2、我以为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

3、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4、现在站在什么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往什么方向移动。

5、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6、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7、凡事不要说“我不会”或“不可能”,因为你根本还没有去做!

8、伟大的事业不是靠力气、速度和身体的敏捷完成的,而是靠性格、意志和知识的力量完成的。

9、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于虚伪的过日子。

10、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性格决定命运1

有位美国记者采访晚年的投资银行一代宗师J·P摩根,问:“决定你成功的条件是什么?”老摩根毫不掩饰地说:“性格。”记者又问:“资本和资金何者更为重要?”老摩根一语中的答道:“资本比资金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性格。”

1998年5月,华盛顿大学350名学生有幸请来世界巨富沃沦巴菲特和盖茨演讲,当学生们问道:“你们怎么变得比上帝还富有?”这一有趣的问题时,巴菲特说:“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原因不在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工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习惯、性格和脾气。”盖茨表示赞同。无论是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是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好比是水泥柱子中的钢筋铁骨,而知识和学问则是浇筑的混凝土。

性格决定着一个人的交际关系、婚姻选择、生活状态、职业取向以及创业成败等等,从而基本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因此,成功与失败无一不与性格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格决定着人的一生是悲剧、平庸,还是建功立业、身世显赫。

每个人都有性格好和坏的一面,只是有的人的性格更适合在事业上的成功,有的人的性格更有利于风花雪月,有的人的性格更有助于家庭的团结,有的人的性格更有利于结交五湖四海的朋友。

性格决定了你做出的选择,如果有2个选择在你面前,谦虚的人会选择谨慎的选择,冲动的人会选择感情地选择,聪明的人会选择长远的选择,狡诈的人会选择老谋深算的选择等等。所以,性格决定选择,选择决定环境,环境又影响选择,然后,环境又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性格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更是一种资产。只要能扬长避短,选择最适合自己性格特长的事情去做,就一定会成功的。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对各种事物的不同态度,最后得出不同的结果,从而产生不同的人生境遇。如果你热衷于政治,那就不要去从事艺术之类的事情了;如果你倾心于艺术,那就远离政治吧。原因很简单,是由你的性格所决定的,否则,你会在矛盾中生存,一生都不会快乐。

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成也性格,败也性格。好性格成就你的一生,坏性格毁掉你的一生。正如西班牙大文学家塞万提斯说:“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的性格决定”。

当你陷入人为困境时,不要抱怨,你只能默默地吸取教训。没有谁的命运是一帆风顺的。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人生也是如此,有高峰,也有低谷。你要悄悄地振作起来,以期重新奋起。

社会充满不公平现象。你先不要想去改造它,只能先适应它。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成就以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尊。

永远不要在背后批评别人,尤其不能批评你的老板无知、刻薄和无能。因为这样的心态,会使你走上坎坷艰难的成长之路。

顺应自身的性格,你就能找到成功的道路;逆着自己的性格,你将与成功绝缘。一个人有属于自己的性格,每种性格都有其擅长的职业。无论哪一种性格,你都应接受它并发挥自己的天性,才能肩负起上苍所赋予的使命,才能开启通往成功的大门。

由此看来,从古至今,性格左右着人的一生。

性格决定命运2

网上经常会流传着各种各样的关于性格和气质的测试题:你容易受他人影响吗?你适合从事于创造性工作还是研究性工作的人?你是否乐于从事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你拥有怎样的吸引人的品质?有时候,我们也不禁想做一做,测一测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工作,属于什么样的性格和气质。但同时我们也会在置疑:性格和气质真的能决定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吗?而对于它们二者又有怎么样的关系呢?

“相同气质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当性格打上气质的烙印,气质就可以影响性格形成的难易和速度,而同时,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掩盖或改造气质。”社会心理学课上,老师是这样解答了我对于其中二者的关系的疑问。

同时,对于气质和性格,我查询了相关资料,社会心理学中也提到,气质是一个很古老的概念。早在公元前5世纪,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根据日常观察和人体内四种体液(血、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各人多寡不同的假设,把人的气质分为动作迅猛的胆汁质,性情活跃、动作灵敏的多血质,性情沉静、动作迟缓的粘液质,性情脆弱、动作迟缓的抑郁质。几世纪后,罗马医生哈林用拉丁语 tempevametnum 一词来表示体内4种体液的混合比例,这就是“气质”(temperament)概念的来源。

我国古代也有人从类似气质的角度把人作过分类。例如,孔子把人分为“中行”、“狂”、“狷”三类。他认为“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有人依据阴阳五行学说,把人的某些心理特点和生理解剖特点联系起来,按照阴阳的强弱——即好动或喜静的程度,把人的气质分为五种类型,即好动的太阳型、少阳型,喜静的太阴型、少阴型和动静适中的阴阳和平型。同时,他们又根据五行法把人分为“金行”、“木行”、“水行”、“火行”和“土行”五种类型。

而同时在现代又可以这样解释气质,气质指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特征(速度,稳定性,强度,指向性)在个体感情与行为中的重要表现,它是人的一种独特而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是先天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气质和性格都是个性的心理特征。虽然人的气质能使一个人的个性带上一定的色彩,但它不能决定个性的内容。决定个性内容的则是性格特征。关于性格类型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 理智型 以理智衡量一切,支配行动 情绪型 情绪体验深刻,举止受情绪左右意志型 具有较明确的目标,行动主动

(二)外倾型 心理活动外在,开朗活跃,善于交际 内倾型 心理活动内在,深沉文静,反应缓慢,顺应困难

(三) 顺从型 适应性强,易受暗示,容易接受别人意见

(四) 独立型 独立性强,不易受其它因素影响,善于发挥自己力量

当然,就如同上方所讲的那样,既然同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气质和性格,二者关系肯定十分密切。在西方,许多心理学家把性格和气质都包含在人格之中。在苏联,部分心理学家把气质包括在性格之中。例如,科瓦列夫(A.Г.Kobateb)等人指出:"气质不是人的性格中的某种外在的东西,而是有机地包含在它的结构之中。"但一般认为,性格和气质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性格相比较,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难、比较慢;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性,变化比较容易和快些。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涉及行为的内容,表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而有好坏善恶之分。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气质

我们学管理的更要注重对人员的充分利用和协调,如①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员时,应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比如在一些代表公司和企业形象的位置要安排一些气质佳,形象比较好的员工,那样才能更能体现公司的形象和地位。②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应注意气质要求的互补性③在进行人员培训时,既要注意气质要求的顺应性,又要注意气质要求的发展性

性格和气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一方面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使性格"涂上"一种独特的色彩。比较明显的是在性格的情绪性和表现的速度方面表现出来。例如,具有勤劳性格特征的人,多血质的人表现为精神饱满、精力充沛;粘液质的人表现为操作精细,踏实肯干等等。气质还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动态。例如,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比多血

质和胆汁质的人更容易形成自制力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例如,从事精细操作的外科医生应该具有冷静沉着的性格特征,在职业训练过程中有可能掩盖或改造容易冲动和不可遏止的胆汁质的气质特征。

所以,网上的那些测试题还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我们应当怎么样更好利用自己的气质和性格来为我们增加筹码呢?从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得知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常与他(她)本人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及能力等有密切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气质,性格等是一个人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求职者在择业过程中,应对自己各方面的情况作出客观且全面的自我分析。

心理学专家认为,根据性格选择职业,能使自己的行为方式与职业工作相吻合,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技之长,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本职工作。例如:理智型性格喜欢周密思考,善于权衡利弊得失,故适合于选择管理性、研究性和教育性的职业;情绪型性格通常表现为情感反应比较强烈和丰富,行为方式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故适宜于艺术性、服务性的职业;意志型性格通常表现为行为目标明确,行为方式积极主动,坚决果断,故多适应于经营性或决策性的职业。

根据气质择业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人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可是性情暴烈缺乏耐心;有人选择了记者的职业,但生性沉稳、反应迟缓。于是,原先理想的职业失去了原有的色彩。究其原因,并不是这些人能力低下,而是因为他们的气质与所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可见,气质不同不仅会影响一个人职业的选择,而且可能直接影响到具体工作的成败。所以,求职者应根据自己的气质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现在处在大二下学期,马上就要步入大三的我们,对于二年后的毕业找工作,既充满着激动,又有些担心,社会的就业压力同时也让我们焦虑。社会心理学课让我们学到了关于气质和性格对于择业的重要性。所以,我想,我们对于择业问题也应该要深刻的根据我们的气质和性格来选择我们的职业,那样,才能让我们的兴趣和工作有效的结合起来,那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性格决定命运3

当我看到《好性格决定命运》这本书时,我第一眼就看见,封面上赫然写着一句话:“让一种好的性格伴我们成长。”让我的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刹念:虽然我并不知到其中的内容是什么,但是我这本书的内容使我产生联想。于是我不假思索的就将这本书买了下来。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到一个人的性格的好与坏是多么的重要。一个好的性格可以把人领向成功,而一个坏的性格却会把人引向堕落。好的性格就在你思绪闪过的那一刹那间,看你是否能抓住它。或许有人会说:“我之所以性格那么不好,还不是因为我有一个不完整的家。”如果用《好性格决定命运》这本书的原话来回答,那么就是:“虽然你改变不了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但是你可以努力改变现在的一切,但要长期的坚持下来,就要锻炼你的性格。”

好性格要坚持下来并不容易,所以你就要去生活中体会,领悟。虽然有人会说性格是天生的,不会改变。但是你错了,一个人如果有意志力,坚强,他是有能力改变自己的性格的,但是改变性格就要从改变自我,战胜自己心里的坎坷要做到改变性格需要明确几点:人的性格具有可塑性;性格是一种选择;

这本书中曾讲过,改变你生活的环境,或许就会改变你的性格。如果你内向,改变环境后,你或许会变得开朗许多。有时候成功也许会在那细微的疏忽之中。这本书中讲到:一位老板招聘职员,在茫茫人海中他挑中了六位高材生,可是他只能招聘一位。随后,他把那六位高材生叫了过来,让他们坐在门口的板凳上等这位老板,不一会儿,这位老板出来了,对着六位高材生说:“你们都很好!但是我只能选一位你们看该怎么办?”说完,这位老板以拿水杯的理由,故意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然后在地上扔下了一团纸,扭头走开。就在这个时候,其中的一位高材生,立刻走到了那根烟头旁边,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面,然而其他的五位高材生却无动于衷,这位老板看到了这一幕,就立刻聘用了这位捡起纸的'高材生。

就这么一个细微的疏忽,或许你就会与成功失之交臂。正因为这位高材生的好的习惯与性格,才上他迈向了成功的道路。我们现在是未来的接班人,塑造起这些好的性格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如何塑造好的性格就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

性格决定命运4

当我看到《好性格决定命运》这本书时,我第一眼就看见,封面上赫然写着一句话:“让一种好的性格伴咱们成长。”让我的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刹念:虽然我并不知到其中的资料是什么,但是我这本书的资料使我产生联想。于是我不假思索的就将这本书买了下来。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透过这句话咱们能够明白到一个人的性格的好与坏是多么的重要。一个好的性格能够把人领向成功,而一个坏的性格却会把人引向堕落。好的性格就在你思绪闪过的那一刹那间,看你是否能抓住它。或许有人会说:“我之因此性格那么不好,还不是正因我有一个不完整的家。”如果用《好性格决定命运》这本书的原话来回答,那么就是:“虽然你改变不了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但是你能够发奋改变此刻的一切,但要长期的坚持下来,就要锻炼你的性格。”

好性格要坚持下来并不容易,因此你就要去生活中体会,领悟。虽然有人会说性格是天生的,不会改变。但是你错了,一个人如果有意志力,坚强,他是有潜质改变自我的性格的,但是改变性格就要从改变自我,战胜自我心里的坎坷要做到改变性格需要明确几点:人的性格具有可塑性;性格是一种选取;改变世界从改善性格开始;改造自我以获取愉悦生活;要有不断改变的勇气;敢于正视自我的缺点;不好迷失自我;磨练坚强而成熟的性格;挑战自我;战胜自我。

这本书中曾讲过,改变你生活的环境,或许就会改变你的性格。如果你内向,改变环境后,你或许会变得开朗许多。有时候成功也许会在那细微的疏忽之中。这本书中讲到:一位老板招聘职员,在茫茫人海中他挑中了六位高材生,但是他只能招聘一位。随后,他把那六位高材生叫了过来,让他们坐在门口的板凳上等这位老板,不一会儿,这位老板出来了,对着六位高材生说:“你们都很好!但是我只能选一位你们看该怎样办?”说完,这位老板以拿水杯的理由,故意走进了自我的办公室,然后在地上扔下了一团纸,扭头走开。就在这个时候,其中的一位高材生,立刻走到了那根烟头旁边,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面,然而其他的五位高材生却无动于衷,这位老板看到了这一幕,就立刻聘用了这位捡起纸的高材生。

就这么一个细微的疏忽,或许你就会与成功失之交臂。正正因这位高材生的好的习惯与性格,才上他迈向了成功的道路。咱们此刻是未来的接班人,塑造起这些好的性格对于咱们来说十分重要,如何塑造好的性格就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

性格决定命运5

记得叔叔以前经常教导我,不管为人处事方面,还有怎么去面对这个社会上的一些人和事,面对各种各样的场合,要做怎么样的人。叔叔说一个人性格方面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叔叔确实教了我很多, 所以我就比较喜欢看一些关于人格和性格方面的书籍。自从看了有关于这方面的书籍之后,确实帮了我不少。原来性格对人们的影响会这么大,性格决定人的成功。原来性格也是起决定因素之一。要是我没读过这本书,我还不会发现呢。性格是一个人表现出的天生或者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可见性格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日常生活中的态度及行为表现都可反映出人们的性格特征。只要稍稍注意一下周围的人,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产生大致的把握。

这本书,我很早以前就看过了,确实帮到我很多,让我学会如何去观察和了解一个人的性格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人的一些内心想法等,还教会我如何用自己性格去面对什么样的人!

性格决定命运6

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也决定了每个人的命运的不同。但是,性格是不是决定命运的全部要素呢?《性格决定命运》这本书里的三位名人,最令我敬佩的,就是比尔盖茨了。

比尔盖茨,这位缔造微软公司奇迹的伟大人物。他为什么能缔造如此大的奇迹呢?他的性格使他爱上了电脑,他天生爱动脑,有很强的思维力,这些都为他以后的事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比尔盖茨不仅仅因为如此成为蝉联十三年福布斯榜榜首的伟人,还有他那毫不气馁的精神。他在经营微软公司时犯下了十大错误,但他每一次,都不会气馁,而是更加努力的去经营公司。如果他遇到一点挫折就放弃,微软公司就不可能变得如此强大,不是吗?

当然,决定命运的,也不是只有性格和精神,还要有一位知心朋友。比尔盖茨的妻子梅琳达和比尔盖茨志趣相同。比如说他们看书都会看同一本,所以他们的家庭图书馆每次购书都购进两本同样的书。在工作上,梅琳达能够帮到比尔盖茨很多地方,也能听比尔盖茨诉说工作上的困难,这给比尔盖茨莫大的鼓励。

决定命运的,不仅是性格。比尔盖茨的事例充分表现了这点。那么,让我们一起培养起好的性格,锻炼起好的精神,交一个知心朋友,成为下一个像比尔盖茨一样伟人吧!

决定命运的,不只是性格,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性格决定命运7

书中介绍了三个成功的人。金融家摩根的成功,很值得深思。有位美国记者采访摩根,问他决定他成功的条件是什么,摩根毫不掩饰地说是“性格”。可见性格在成功中起决定作用。然后记者又问他,资本和资金哪个更重要。老摩根一语中的答道资本比资金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性格。

从摩根的回答中可以知道性格对成功是多么重要,他的回答始终离不开性格。翻开摩根的奋斗史,无论他成功地在欧洲发行美国公债,慧眼识中无名小卒的建议大搞钢铁托拉斯计划,还是力排众议,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推行全国铁路联合,都源于他倔强和敢于创新的性格。如果排除这一条,恐怕有再多的资本他也无法开创投资银行这一伟大的事业。另外,这里还讲到世界巨富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演讲。当学生们问道“你们怎么变得比上帝还富有”这一兴趣的问题时,巴菲特说:“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原因不在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工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习惯、性格和脾气。”盖茨对此表示赞同。看来,无论是在工作或生活中,都是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好比水泥柱子中的钢筋铁骨,而知识和学问则是浇筑的混凝土。人生在世,很多情况下命运并不能够如想象中那样一帆风顺,荀子说:“人之命在天”主要是强调人对待天的态度,即人的命还在于如何对待天,而人对待天的态度则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现实生活中,成功与失败最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机遇,另方面就是个人的性格决定的。机会对于我们大家都是平等的,有些人就能够抓住机会,取得人生成功。

性格决定命运8

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感慨万千。正如书中所说:“性格的力量可以改变人生!”人只有努力塑造良好的性格,才能谱写美好的人生,成为生命中的真正的赢家。

《性格决定命运》这本书从不同角度、多层面告诉了我们性格与贫富、成败的关系。当然,性格不止书中所列那些。通过本书,我首先了解了什么是性格?什么是好性格?好性格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有益的事情?什么是坏性格?坏性格能给我们的生活及工作能力带来哪些影响呢?

性格是指人们在对待不同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性格正如人的面孔,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性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好性格是指能促使人事业成功,能够给人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快乐的性格。坏性格是指阻碍人的成功,使人穷困潦倒,破坏生活快乐、幸福的性格。我想,不管是谁都想拥有一个好性格,都想能够给人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快乐。在今天这个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同样的机遇同时摆在人们面前,人与人的性格不同,对待机遇的态度也不同,于是有的人能成功,有的人只能与成功擦肩而过。性格决定了人们做人做事的方法,也就决定了自己的道路和命运。

有位美国记者曾在采访银行家摩根时问:“决定你成功的条件是什么?”摩根毫不掩饰地说:“性格。”记者又问:“资金与性格何者更重要?”老摩根一语中的:“资金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性格。”可见,性格对于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有人说,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美国人威廉;詹姆士有一句名言“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可见,一个人的行为习惯长时间地影响着其自身的性格,甚至是一生的命运。

如果将青银高速比作一个立于世间的巨人,那么性格就是其浑身的骨架,知识和学问等则是从充斥于骨架上的混凝土。骨架则决定着大厦能建多高,建多壮。而这青银的骨架就是我们的厚德文化,在我看来,厚德文化就是一种习惯,一种全体青银人应该形成的良好的习惯。当我们把“厚德载道,止于至善”当成我们行动的准则,变成我们的青银人习惯的时候,我们就会去自觉的遵守,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就好像在自己的家里我们会随手关灯一样,那时候的青银必定是走向辉煌的青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