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陈寅恪名言警句书法 正文

陈寅恪名言警句书法

时间:2024-09-26 05:25:21

1、平庸的人最大缺点是常常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富兰克林

2、无声无息地了却一生是平庸的。——荷马

3、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萧伯纳

4、如果你富于天资,勤奋可以发挥它的作用;如果你智力平庸,勤奋可以弥补它的不足。——乔·雷诺兹

5、庸才之所以平庸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愚昧而固执。——爱默生

6、我们不必羡慕他人的才能,也不须悲叹自己的平庸;各人都有他的个性魅力。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而加以发展。——松下幸之助

7、这种落于俗套的高贵和风雅是再平庸低劣不过的。——雨果

8、平庸的生活使人感到一生不幸,波澜万丈的人生才能使人感到生存的意义。——池田大作

9、许多虚伪的人用粗暴来掩饰他们的平庸;你碰撞他们一下吧,他们就像用别针扎着的气球一样,瘪了。——巴尔扎克

10、人生是艰苦的。对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夜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时连最强的人都不免于在苦难中蹉跎。——罗曼·罗兰

11、不为平庸而生。——塞涅卡

12、只有平庸的人们的生活才是空虚和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13、感情淡薄使人平庸。——狄德罗

14、有的人本领平庸,但做事尽心竭力,他们比那些本领出众但做事敷衍塞责的人强。——简·奥斯丁

15、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阻碍,即将永远保持其满足和平庸的状态,那么他将既愚蠢又糊涂,像母牛一样地逸然自得。——布朗

16、突然一个人降临这世界。一个人吸气和呼气,心脏不停的扩展和收缩,一个人睡眠和清醒,生命不停的拓展和衰弱,突然一个人消失这世界。——埃克哈特·托利

17、凡是自强不息者,最终都会成功。——歌德

18、只有去追求,理想的“蓓蕾”才能怒放枝头;只有去追求,青春才会心中永驻。——佚名

19、咬住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20、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阿基米德

21、有了精神的实验和观测作为研究的依据,想像力便成为自然科学理论的设计师。——廷德尔

22、只要心还在跳,就要努力学习。——张海迪

23、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

24、惟有真理,才是我该誓死捍卫的。——卡特赖特

25、生活也同寓言一样,不是以它的长短来衡量,而是以它的内容来衡量。——小塞涅卡

26、最穷的是无才,最贱的是无志。——福楼拜

27、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

28、理想是世界的主宰。——乔·吉·霍兰

29、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奥斯特洛夫斯基

30、成功没有定义,而是一股动力。——李立群

31、耐心和持久胜于激烈的狂热。——拉封丹

32、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海伦凯勒

3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4、人不是仅仅为了爱而生存的;难道男人的全部目标就是为了控制某一个女子,而女子的全部目标就是为了左右某一个男子吗?从来不是!——赫尔岑

35、使时间充实就是幸福。——爱默生

36、我已经给自己选定了道路,我将坚定不移。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37、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38、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雪莱

39、正义是美德的最高荣誉。——西塞罗

40、平庸的生活使人感到一生不幸,波澜万丈的人生才能使人感到生存的意义。——池田大作

41、胜人者有力,自强者胜。——《老子》

42、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43、为了享有自由,我们必须控制自己。——任尔夫

44、失去了真,同时也失去了美。——别林斯基

45、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朱熹

46、到了热血沸腾、理智允许的时候还不敢挺身向前的人,就是懦夫;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后还在冒进的人,就是小人。——海涅

47、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泰戈尔

48、世界上的事物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付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巴尔扎克

49、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

50、劳动能唤起人的创造力。——列夫·托尔斯泰

51、被克服的困难就是胜利的契机。——丘吉尔

52、坏习惯像饼子,碎了比保存起来好。——英国

53、所谓青春,就是心理的年轻。——松下幸之助

54、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55、人之因此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王夫之

56、我读的书愈多,就愈亲近世界,愈明了生活的意义,愈觉得生活的重要。——高尔基

57、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5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

59、耐心是高尚的秉性,坚韧是伟大的气质。无论何人,若是失去耐心,便失去了灵魂——培根

60、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程颐

61、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美德。——乔叟

62、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63、要达成伟大的成就,最重要的秘诀在于确定你的目标,然后开始干,采取行动,朝着目标前进。——博恩·崔西

64、一切活动家都是梦想家。——詹·哈尼克

65、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66、希望虽是不可依靠的东西,当时能使我们通过坎坷,走到人生的终点。——罗什夫科

67、最困难的职业就是怎样为人。——荷塞·马蒂

68、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尼采

69、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70、世界上最快而以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

71、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萧伯纳

72、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必须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而且要不惜任何代价把这种能力发挥出来。——博宾斯卡

73、辛苦劳动几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易珍明

74、成功的奥秘在于目标的坚定。——迪斯雷利

75、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是幸福的。——佚名

76、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77、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

78、水果不仅需要阳光,也需要凉夜。寒冷的雨水能使其成熟。人的性格陶冶不仅需要欢乐,也需要考验和困难。——布莱克

79、健康的价值,贵重无比。它是人类为了追求它而惟一值得付出时间、血汗、劳动、财富,甚至付出生命的东西。——蒙田

80、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生

81、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82、脱离劳动就是犯罪。——列夫·托尔斯泰

83、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84、坚强者能在命运风暴中奋斗。——爱迪生

85、对于时间,不去在意它,不去珍惜它,你终究会发现,这是你一生中最大的错误。——佚名

86、立志没有所谓过迟。——波多维斯

87、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居里夫人

88、成功是结果。而不是目的。——福楼拜

89、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鲁迅

90、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雨果

91、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

92、青春时光转眼即逝。——贺拉斯

93、机会不但会造出小偷,也会造出伟人。——佚名

94、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迪生

95、如果不献身给一个伟大的理想,生命就是毫无意义的。——何塞黎萨尔

96、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李白

97、对等工作的严肃态度,高度的正直,形成了自由和秩序之间的平衡。——罗曼·罗兰

98、看清别人容易,看清自己困难。——彼得巴勒

99、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

100、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歌德

101、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洛克威尔

102、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保持一块洁白无疵的净土。要是想认真完成一项必要的事业,为人既要灵活,又要有一副铁石心肠。——泰戈尔

103、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鲁迅

104、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谚语

105、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萧绎

106、流水在碰到底处时才会释放活力。——歌德

107、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韦伯斯特

108、混混噩噩的生活不值得过。——苏格拉底

109、我相信我们应该在一种理想主义中去找精神上的力量,这种理想主义要能够不使我们骄傲,而又能够使我们把我们的希望和梦想放得很高。——居里夫人

110、爱情原如树叶一样,在人忽视里绿了,在忍耐里露出蓓蕾。——何其芳

111、我们必须调整我们的生活形态,使黄金时代藏在未来的老年里,而不藏在过去的青春和天真的时期里。——林语堂

112、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巴金

113、真理的最伟大的朋友就是时间,她的最大的敌人是偏见,她的永恒的伴侣是谦虚。——戈登

114、愉快的笑声,是精神健康的可靠标志。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的乐观,对工作的愉快,对事业的兴奋。——爱因斯坦

115、虚妄的欲望会将切实的理想打得粉碎。——印度

116、等待的时候,我会心烦气燥。但我还是会等,我不会匆忙地就去做些什么。——王菲

117、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118、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能克服任何恐惧。因为,请记住,除了在脑海中,恐惧无处藏身。——戴尔·卡耐基

119、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雨果

120、丈夫当为黄鹄举,下视燕雀徒啁啾。——王士祯

121、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地办事。——歌德

122、过于求速是做事上最大的危险之一。——培根

123、一切幸福,都是由生命热血换来的。——王烬美

124、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

125、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可以为了理想壮烈的.牺牲,成熟男人的标志的可以为了理想卑贱的活着。生活就像宋祖德的嘴,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个倒霉的会是谁。——钱小样

126、人就像一粒种子,各方面都要健康。——袁隆平

127、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红。——刘凤诘

128、人到中年才能深切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责任和问题,反省到人生的究竟,所以哀乐之感得以深沉。——宗白华

129、真诚的人,不会恨人。——拿破仑

130、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歌德

131、幸福没有明天,也没有昨天,它不怀念过去,也不向往未来,它只有现在。——屠格涅夫

132、马作的卢飞快,共如霹雳弦惊。——辛弃疾

133、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些都是科学研究成功所需要的其他条件。——贝弗里奇

134、男儿不展同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

135、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车尔尼雪夫斯基

136、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乃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黑格尔

137、甘心做奴隶的人,不知道自由的力量。——贝克

138、伟大的思想能变成巨大的财富。——塞内加

139、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施耐庵

140、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高尔基

141、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董必武

142、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海明威

143、我是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袁隆平

144、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萧伯纳

145、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

146、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张载

147、最严重的浪费就是时间的浪费。——布封

148、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149、不断的奋斗就是走上成功之路。——孙中山

150、成功是战胜艰难险阻的奋斗结晶。——史密斯

151、活着就要学习,学习不是为了活着。——培根

15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李白

153、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

154、文学表达与文学思维并不是一回事,前者能让一个有成就的企业家更有魅力,而后者却能让一个有魅力的企业家失去成就。——刘建强

 

【国学大师陈寅恪】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关于陈寅恪的传奇故事,就一直在清华园里流传着。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们一再讨论——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è)”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被称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1925年,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当时的清华是个留美预备学校,留美预备学校来办国学院,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学来建设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三位导师性格各异,但都大名鼎鼎。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

陈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所推荐,他因为了解陈寅恪的博学而推崇备至;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陈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校长说,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怎么能连这些都没有呢?梁启超说:“没有学衔,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啊?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梁启超还说:“这样的人如果不请回来就被外国的大学请去了。”清华的校长最终怎么做出决定的,无从考证。但事实是,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接到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刚刚年满36岁。

一年后,陈寅恪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他很幽默。因为四大导师中的梁启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王国维是末代皇帝的读书顾问,于是陈寅恪就给学生们送了一副

令师生们惊叹的是陈寅恪的博学。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他在课余分析各国文字的演变,竟把葡萄酒原产何地,流传何处的脉络,给学生讲述得一清二楚。他上课时,连清华的教授们也常来听。有人称他为“活字典”,也有人称他是“教授的教授”。

当时,冯友兰先生是大学者,名气比陈寅恪响亮得多,但冯友兰在陈寅恪面前也是毕恭毕敬、以学生自居,这连当时的学生们都能感觉到。

当年的华北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是本国培养的学者,另一派是有留学经历的。本土派认为,洋派不懂国情,你的学问再高,也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中国问题。留洋派就觉得本土派太迂腐,眼光太狭,不掌握现代化的工具,因而两派互相瞧不起。但不管是哪一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这在学术界堪称传奇。

游学海外13年带回的却是东方学

早年的湖南原本是保守闭塞之地,在洋务运动中却突然开风气之先,兴学、办报、开矿、建工厂,这得益于当时的湖南巡抚陈宝箴。陈宝箴有个助手,也就是他的儿子陈三立,父子俩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原因是他们在湖南率先变法。

陈寅恪就是这陈家的第三代。这一年他9岁。家国大难之后,陈宝箴携家带口回了江西老家,陈三立索性专注于

父亲陈三立不要孩子应科考、求功名,在陈寅恪13岁时就把他和哥哥送去了日本。自小博闻强记,打下坚实旧学基础的陈寅恪,因此并行不悖地接受了西方文化。

后来陈寅恪因病从日本回国,考入复旦公学,这是上海的一所新式学堂,相当于现在的高中。陈寅恪成绩优秀,掌握了德语、法语。两年后的1909年,陈寅恪毕业,他带着复旦公学的文凭,也是他平生唯一的一张文凭,登上了去西洋的轮船。父亲陈三立赶到上海,送别陈寅恪。他把父辈两代人变法图强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陈寅恪一辈子以家族为荣,念念不忘自己的身世,也终生背负着家、国的使命。他辗转游学13年,从德国到瑞士、后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他学物理、数学,也读《资本论》。13年里,他总共学习了梵文、印第文、希伯莱文等22种语言。

陈寅恪在德国读书,都没有要学分。人家上课他跑去听,听了做笔记,他自己注册的是印度学系,他就在那儿自己读书,没事去听课,完全是一种文人

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跟当时中国地位低下的现实完全相反,跟国内批判传统文化、****孔家店也完全不一样。他后来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应“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就是以这样一种感受作为基础的。

开辟国学研究新领域

陈寅恪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也接受了严格的西学训练,但他从不满足,仅梵文一项,就先后学了10年。当时中国学术正处在逐渐走向国际学界这样一个转轨的时候,在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启超、王国维的鼎力支持下,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的比较研究。

1932年夏,清华大学中文系招收新生。陈寅恪应系主任之邀出考题。不料他出的题目非常简单。考题除了一篇命题作文,最奇怪的'是只要求考生对个对子,而对子的上联,又仅有三个字:“孙行者”。陈寅恪拟定的标准答案是“王引之”、“祖冲之”。一个名叫周祖谟的考生,给“孙行者”对出的下联是“胡适之”,用的是当时最时髦的人物胡适的名字,十分有趣,出乎陈寅恪的预料。

用“对对子”这样的文字游戏,来作为堂堂清华大学的招生试题,当时很多人还是难以理解,也有人误以为这是以旧学的看家本领向新文化挑战。其实,陈寅恪自有他的一番深意。当时很多学者都并不清楚真正的中国语文的特色在什么地方,陈寅恪觉得用对对子这个方法,其实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中国传统语文的真正特色,尤其是跟印欧语系的区别在哪里。陈寅恪关注的是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对民族传统语文充满自信。

每逢上课,陈寅恪总是抱着很多书,吃力地走进教室。他讲授佛经文学、禅宗文学的时候,一定是用黄布包着书来的;而讲其他的课程,他带来的书则是用黑布包裹着的。他的讲课旁征博引,只要是从国学院毕业的学生,都成了后来的大家。其中有语言学家王力、敦煌学家姜亮夫、历史学家谢国桢、考古学家徐中舒、文献学家蒋天枢等等。

登上中古史研究高峰

就在这个时候,陈寅恪把目光投向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也就是学界通称的“中古史”。这是陈寅恪第一次学术转向,其中当然有很多原因,而最大的因素就是与抗战有关。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22天,日军逼近清华园车站,北平即将不保。父亲陈三立这时已85岁了,这位在上海“一·二八”十九路军抗战时,梦里狂呼“杀日本人”的老人开始绝食了。五天后,陈三立死了。

为父亲守灵的那些晚上,陈寅恪久久地斜卧在走廊的藤躺椅上,一言不发。这时,陈寅恪由于高度近视,又用眼过度,右眼视网膜剥离,已经看不清东西了。医生告诉他需要手术,但做了手术就需要相当时间的休养。陈寅恪最终选择了不做手术,就是说,为了离开沦陷区,他放弃了复明的希望。

陈寅恪做学问的方式不是做卡片,而是在书上随读随记,也就是古人说的“眉批”,眉批上写满了他的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北平沦陷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但赶到长沙,还没等到这些藏书,便又匆匆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可是当书到长沙,竟悉数被焚毁在战争的大火中。书烧毁了,而他随身带着的常用的、备用的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部分竟也被盗走了。这意味着,他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他积攒的记忆了。“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就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这是两本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著作。陈寅恪写书的种种细节,至今仍被后世记忆着。在四川李庄的时候,邓广铭先生住在陈寅恪的楼底下,傅斯年对他说,陈先生如果有什么事一跺地板,你就马上跑上去。有一次邓广铭跑上去,看见陈先生躺在床上呻吟,说我要快死了,我这个身体快不行了,我坚持不住了。但是他又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牛津大学1939年曾正式聘请陈寅恪担任该校汉学教授,并于此后数年一直虚席以待。因为他们认为,陈先生是当时“最优秀的中国学者”。

【陈寅恪的

文人薄命,才女亦然。

《论再生缘》

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 陈寅恪经典语录

《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

好鸟难同命,芳莲寡并头。生憎绿沉管,玉指镇双钩。

《柳如是别传》

律令性质本极近似,不过一偏于消极方面,一偏于积极方面而已。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早岁偷窥禁锢编,白头重读倍凄然。夕阳芳草要离家,东海南山下巽田。 陈寅恪名言

《柳如是别传》

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

盖古者兵法起于井田,自周衰,王制坏而不复。至于府兵,始一寓之于农。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压帽花开香雪痕,一林轻素隔重门。抛残歌舞种愁根。 遥夜微茫凝月影,浑身清浅剩梅魂。溶溶院落共黄昏。

《柳如是别传》

唐之初期其乐之承隋亦犹礼之因隋,其系统渊源,盖无不同也。若其后之改创及直接从西域输入者则事在本章主旨范围之外,故置不论。 陈寅恪经典语录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一切都是小事,唯此是大事。碑文中所持之宗旨,至今并未改易。

《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

东山葱岭意悠悠,谁访甘陵第一流。送客筵前花中酒,迎春湖上柳同舟。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灰劫昆明红豆在,相思廿载待今酬。

《柳如是别传》

旧籍于礼仪特重,记述甚繁,由今日观之,其制度大抵仅为纸上之空文,或其影响所届,止限于少数特殊阶级,似可不必讨论,此意昔贤亦有论及者矣。 陈寅恪名言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隋唐职官之名号任务,其渊源变革记载本较明显,而与此章有关之隋唐制度之三源复已于前章详悉考论,其涉及职官者尤为易知,故此章仅择其要点言之,其余可从简略。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自太祖至高祖初,其内外百官屡有减置,或事出当时,不为常目,如万骑、飞鸿、常忠、直意将军之徒是也。旧令亡失,无所依据。太和中,高祖诏羣寮议定百官,着于令。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明末清初,魏际瑞、丘维屏等九人讲学于江西宁都翠微峰之易堂,世称“易堂九子”,清人彭玉雯辑其著述为《易堂九子文钞》十九卷,序中所谓取易堂九子集而读之盖此。

《赠蒋秉南序》

此隋定乐兼采梁陈之又一例证也,此部乐器中既有琵琶、箜篌,是亦有胡中乐器,然则亦不得谓之纯粹华夏正声,盖不过胡乐之混杂输入较先者,往往使人不能觉知其为输入品耳。 陈寅恪经典语录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律因于隋开皇旧本,隋开皇定律又多因北齐,而北齐更承北魏太和正始之旧,然则其源流演变固了然可考而知也。兹就《唐律》中略举其源出北齐最显而易见之例数则,以资参考。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明末人作诗词,往往喜用本人或对方或有关之他人姓氏明著或暗藏于字句之中。斯殆当时之风气如此,后来不甚多见者也。今姑不多所征引,即就钱柳本人及同时有关诸人诗中择取数例,亦足以证明此点。

《柳如是别传》

红碧装盘岁又新,可怜炊灶尽劳薪。太冲娇女诗书废,孺仲贤妻药裹亲。食蛤那知天下事,然脂犹想柳前春。(河东君次牧翁“冬日泛舟”诗云:“春前柳欲窥青眼。”)炎方七见梅花笑,惆怅仙源最后身。 陈寅恪名言

《柳如是别传》

寅恪四十年前常读希腊梵文诸史诗原文,颇怪其文体与弹词不异。然当时尚不免拘于俗见,复未能取再生缘之书,以供参证,故噤不敢发。荏苒数十年,迟至暮齿,始为之一吐,亦不顾当世及后来通人之讪笑也。

《论再生缘》

柳如是,明末清初人,家境贫寒,幼年被卖与官宦人家,后沦落青楼。其人不仅貌美,还能诗会曲,能书擅画,为人风流放诞,不被陋俗所羁,敢于追求人生幸福,且明于民族大义,远胜当时许多高官巨儒,堪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女子。

《柳如是别传》

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至若追踪前贤,幽居疏属之南,汾水之曲,守先哲之遗范,托末契于后生者,则有如方丈蓬莱,渺不可即,徒寄之梦寐,存乎遐想而已。呜呼!此岂寅恪少时所自待及异日他人所望于寅恪者哉?

《赠蒋秉南序》

然则府兵之性质,其初元是特殊阶级。其鲜卑及六镇之胡汉混合种类及山东汉族武人之从入关者固应视为贵族,即在关陇所增收编募,亦止限于中等以上豪富之家,绝无下级平民参加于其间,与后来设置府兵地域内其兵役之比较普遍化者,迥不相同也。 陈寅恪经典语录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高楼冥想独徘徊,歌哭无端纸一堆。天壤久销奇女气,江关谁省暮年哀。残编点滴残山泪,绝命从容绝代才。留得秋潭仙侣曲,(陈卧子集中有秋潭曲,宋让木集中有秋塘曲。宋诗更是考证河东君前期事迹之重要资料。陈宋两诗全文见后详引。)人间遗恨终难裁。

《柳如是别传》

1、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灵魂。

2、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3、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4、春宵絮语知何意,付与劳生一怆神!

5、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

6、好鸟难同命,芳莲寡并头。生憎绿沉管,玉指镇双钩。

7、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

8、我认为不能先存对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9、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10、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人物介绍】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陈寅恪不仅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渊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有《诗存》问世。其平生著作,经过他的学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已于1979年编纂成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陈寅恪自1926年留学回国后,就任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是当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之后,成为清华大学唯一的中文系“合聘教授”,在师生中享有“盖世奇才”、“教授的教授”、“太老师”等称誉。在清华校园里,不论是学生还是教授,凡是文史方面有疑难问题,都向他请教,而且能一定得到他满意的答复。大家称他为“活字典”、“活辞书”。他讲课时,研究院主任吴宓教授是风雨无阻,堂堂必到的听课者;其他如朱自清等水准很高的教授,也常到教室听他讲学。哲学专家冯友兰,当时任清华大学秘书长、文学院长,可每当陈寅恪上《中国哲学史》课时,冯先生总是恭敬地陪着陈寅恪从教员休息室走出来,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听他讲课。他讲授的课程主要有《佛经翻译文学》《梵文文法》《两晋南北朝史》《唐史》《唐代乐府》《唐诗证史》等。

陈寅恪对学生的爱护无微不至,对学生生活乃到毕业后就业问题,也非常关心。他认为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问的最好方法。做论文,要求新资料、新见解。他从不要求学生用死记方法,而是鼓励思考,他更反对“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桃李满天下”,对陈寅恪来说,当之无愧。他为国家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其中不乏如季羡林、蒋天枢等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