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唐太宗魏征的名言警句 正文

唐太宗魏征的名言警句

时间:2024-09-26 01:17:45

【《资治通鉴》其书】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一代伟人毛泽东喜欢读书,他尤其喜欢《资治通鉴》,前前后后读了17遍。除了借鉴其中的用人之道,毛主席也很佩服司马光的著书毅力。

资治通鉴名言警句翻译

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翻译:都听取别人的意见就会变得明白,偏听偏信就会处于狭隘中,如同看不见一样。唐太宗的手下有很多名人,比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李绩、李靖、马周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这样一来,太宗就能从各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了。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我们也要多听一听别人的意见。

2、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翻译:只有讲诚信才能管理好民众,只有民众才能守卫好国家。赢得别人的信任是办事的基础,只有相互信任的人才能很好地配合,也是为人处世的基础。

3、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翻译:送来大礼,说话甜言蜜语,这样的人是古人所警惕的.。“无事不登三宝殿”,如果突然有人向你频频献殷勤,就要想一想他是不是有意图了。

4、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翻译:得到了财富但是行为失态,这样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不义之财不可取,君子做事情永远要正大光明,经得起别人的追问。

5、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翻译:人的本性在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就要设法改变了。但是与其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再被动变化,不如早些就做好应变的准备,未雨绸缪。

6、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

翻译:一辈子一句怨恨的话也不说,恐怕连圣人也觉得很难办到。抱怨是人的天性,但是抱怨永远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我们能把抱怨的时间用以行动,我们也就接近“圣人”了。

7、汝知稼樯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翻译:如果你能了解耕种收获的艰难,也就常能有一碗饭吃了。不知道珍惜劳动的人,难免会有饿肚子的时候,只有亲身体验过辛苦的生活,才懂得珍惜。

资治通鉴名言警句

1、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

2、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长,用其所短

3、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4、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

5、盖聪明疏通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

6、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

7、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

8、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9、秤砣虽小压千斤,以其德足以教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

10、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11、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12、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13、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14、与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15、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

16、缘木求鱼,升山采珠

17、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

18、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也

19、忧人之忧,乐人之乐

20、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21、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22、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2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5、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

26、钱用尽更来,机事一失不可复追

27、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28、物极则反,器满则倾。

29、百姓安则乐其生,不安则轻其死

30、知用兵之术,不知为天下之道

31、足寒伤心,民怨伤国

32、举大事者不顾家

33、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

34、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35、物不极则不反,恶不极则不亡

36、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37、无赏无罚,虽尧舜不能为治

38、军无赏,士不往

39、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

40、法一动摇,人无所措手足

41、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

42、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43、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强对以所不知

44、人生居世间,譬犹骋六骥过决隙

45、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46、人君之养人,在省其征役而已

47、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

48、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49、忍小忿而存大信

50、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

5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52、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53、生乃与哙等为伍

54、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

55、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56、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57、视远者不顾近,虑大者不计细

58、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59、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60、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传统名言

1、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2、仁者寿。——《论语·雍也》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5、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6、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8、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龚自珍《明良论二》

9、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10、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1、轻诺必寡信。——《老子》

1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1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6、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17、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18、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19、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20、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21、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列传》

22、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23、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24、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2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26、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27、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2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29、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3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31、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

32、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33、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36、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3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38、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39、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40、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4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4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4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44、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4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

4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4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48、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49、改过不吝。——《尚书·仲虺之诰》

5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51、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52、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5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5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5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5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57、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58、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5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60、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61、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

6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6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64、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

6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66、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67、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68、记己有耻。——《论语·子路》

69、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70、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71、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7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7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74、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75、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76、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77、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

7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79、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8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8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8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8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84、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85、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86、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8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88、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8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9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91、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92、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9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题画——竹石》

94、宽则得众。——《论语·阳货》

95、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

96、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97、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98、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君子》

9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10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01、君子和而不流。——《礼记·中庸》

10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03、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104、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10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06、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107、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108、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109、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110、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111、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112、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113、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114、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11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16、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117、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118、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119、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12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122、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3、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124、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125、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12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127、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128、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129、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130、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131、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

132、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133、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读书录》卷十

134、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135、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和魏征进行谈话时感悟到的但在那时还不是很透彻。但在魏征死后,魏征把他一生所学都教(注意这个词)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得知后,痛哭流涕很长时间后(注意,李世民把他哥哥杀了都没哭这么长时间)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句话几乎成了李世民他一生对自己规划的一个目标。当然他也做到了,算是给魏征一个交代吧。

这句话被李世民作为一生规划,我觉得这就是他流传下来的原因。这其中也有他对自己提出的“三鉴”。第一鉴“以铜为鉴”是这三鉴中最基本也是最必须的一鉴。因为如果连这点也做不到更别说后两鉴了。“看看镜子里的自己,把衣冠整理好。”这是外观上的一鉴。第二鉴“以史为鉴”是这三鉴中最最重要的一鉴。因为如果你做不到不但无法做到第三鉴甚至连第一鉴也会丢掉。“历史上的`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可以把他移走,这是一代换一代。还要用他们和自己作对照,做得错的要改正,做的对的要发扬。”第三鉴“以人为鉴”是这三鉴中最困难的一鉴。不过相信大家经受过前两鉴的洗礼对第三鉴也不是那么害怕了。来看看伟大的李世民先生是怎么做到的吧。因为李世民先生有着先天的优势(人多)还有那比较(注意)耐心的性格才做到的。“那自己和别人比看看自己有什么不足然后加以改正。”这里插两句题外话:一,上面的这些理解和原来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二,第三鉴颇有“别人家孩子”的意味。只不过是自己把自己拿去比。

终于到了把我自己拿去比的时候了。反正第一鉴我做到了,第二鉴嘛。只能说还在努力中。你呢?如果那你去比比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