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幼儿园建构区的教育名言 正文

幼儿园建构区的教育名言

时间:2024-09-25 09:36:59

【成书背景】

海伊斯科普课程开发始于1962年。该课程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原先强调对儿童前学业技能的训练,转变为强调根据每一个儿童的发展水平去促进其发展。在此过程中,皮亚杰的理论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在第三个发展阶段,皮亚杰关于儿童是知识建构者的思想在课程中得到了体现,它强调教师应通过直接和表征的经验,以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方式帮助儿童增强认知能力。1971年,海伊斯科普课程推出了第一本介绍海伊斯科普的著作——《认知发展课程》,该书详细描述了课程的第二阶段研究成果。以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为基石,重点放在如何发展儿童的认知上,标志着海伊斯科普课程模式的初步形成。1979年,海伊斯科普推出第二本著作——玛丽·霍曼、伯纳德·班纳特和戴维·P·韦卡特合著的《活动中的幼儿》,该书从总体上描述了该课程第三阶段的研究成果,第一次把孩子的主动学习和强调知识建构作为课程的核心思想,课程不再只关注幼儿的认知,也重视幼儿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奠定了海伊斯科普课程模式的基本框架。这本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许多国家,1995年,周欣和郝和平将《活动中的幼儿》译成中文,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内容精要】

全书共十二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四章,分别阐明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学习环境布置、一日活动安排、教师集体以及教师共同制定计划。其中,第一章介绍了海伊斯科普课程的教室布置。海伊斯科普课程的设计者们认为幼儿在一个具有丰富刺激但同时又是井然有序的环境中学习效果最佳。教室被分成若干个不同的活动区(娃娃家区、美工区、积木区、安静区、沙水区、木工区、音乐区、动植物区),每个区都有一套独特的、充足的材料和活动的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能自主选择、独立自主地活动。

第二章介绍了海伊斯科普课程一日活动的安排。海伊斯科普课程一日活动的主要环节有:①计划时间,由幼儿与教师一起决定做些什么;②操作活动时间,它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核心,在这一时间中,幼儿进行他们计划的项目和活动,对材料进行探究,学习新的技能,尝试自己的想法以及组织知识经验。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指导和支持幼儿的活动;③整理和收拾时间,幼儿将操作活动时间用过的材料分类整理和放回原处;④回忆、吃点心和小组活动时间,幼儿与教师一起,回忆和表述他们在操作活动时间的活动,在小组活动时间里,幼儿则运用教师选择和提供的材料进行活动,活动中教师根据特定的关键经验观察和评价幼儿;⑤户外活动时间,幼儿和教师都参加体育活动;⑥集体活动时间,给儿童提供参与大组活动、交流和表达思想、尝试和模仿他人想法的'机会,如唱歌、做律动、演奏乐器、讨论问题等。

第三章介绍了如何形成和完善一个教师集体;第四章介绍了教师如何根据关键经验、一日生活制度、幼儿个别的情况、季节主题和节日活动以及参观郊游和后续活动来组织计划会议,共同制定教育计划。

第二部分(五至十二章)介绍了海伊斯科普课程总结出的幼儿认知发展应获得的49条关键经验及教师如何指导幼儿获得这些经验。海伊斯科普课程的设计者们认为,主动学习是儿童发展过程的核心。他们根据这一假设以及皮亚杰的关于前运算阶段儿童最重要的认知特征的论述,确定了49条关键经验,以此作为制定课程和进行评价的指标。关键经验不是创造一种围绕某些特定的概念来组织的零碎的学习和教学情境,而是利用学前期表现出来的重要智力、社会及动作技巧的活动与过程,如用各种感官主动去探索、与别人交流自己有意义的经验、玩角色游戏和装扮活动,这些关键经验用来帮助教师了解人类基本的智力过程和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添加任何活动和进一步扩大活动的范围,这使得海伊斯科普的课程架构具有弹性。

根据性质不同,这些关键经验分为主动学习、语言运用、经验和表征(分类、排序和数概念)、逻辑推理、时间和空间等几个方面,这些经验是密切联系的,在任何实际的学习活动中综合为一体,最有效的学习活动应包含一个以上的关键经验,每一条关键经验都能通过适合儿童不同发展水平的多种活动反复出现,这些活动既可以由教师来组织,也可以是儿童自发的活动。第二部分分八章分类介绍了这些关键经验,并详细说明了幼儿在这几个方面的发展特点、学习方式,而且每条关键经验的获得都有“教师的作用”、“给教师的建议”部分,详细介绍了教师如何在幼儿园一日的各种活动中帮助幼儿逐步获得这些经验,以促成他们的良好发展。

【简要评价】

海伊斯科普课程是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吸取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建立起的一种颇具特色的幼儿认知发展课程,其主导思想就是让幼儿在主动的活动中学习并获得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在我国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就是在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影响下设立起来的。海伊斯科普课程对我国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区域活动的价值。在我国幼儿园,“教师讲,学生听”的集体教学活动仍占主要地位,区域活动被当成教学活动之外的自由游戏时间,成为教学活动的补充,存在“重上课、轻游戏、少活动”的现象。而海伊斯科普课程的设计者提出,幼儿是通过自发学习来获得概念的,主动学习是儿童发展的核心,根据兴趣自由选择、自主决定是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而活动区活动是让孩子自由选择的最好的教学组织形式,所以海伊斯科普课程把活动区活动作为课程的主要组织形式,这对我们今天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极具启发意义。

2.关于区域活动的指导。在我国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指导中存在两种极端,一是高控制,一是放任自流。海伊斯科普课程的设计者认为,教师是儿童发展的支持者,其基本任务是促进儿童的主动学习,成人通过提供丰富材料和活动、帮助儿童制定并完成计划、提问和建议等方法来鼓励或促进儿童解决问题。该书详细介绍了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教师是如何帮助幼儿逐步获得关键经验的,并采用一些实际的案例加以说明,这对我们如何指导区域活动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3.关于区域活动的设置。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是附着在活动材料和环境中的。海伊斯科普课程的设计师认为,幼儿在一个具有丰富刺激但同时又是井然有序的环境中学习最佳。该书详细地介绍了不同的活动区投放什么材料、什么设备,如何通过观察孩子对材料的使用情况来调整,这也是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的地方。

【名言选萃】

幼儿自发产生的与环境的作用即是在学习,幼儿在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时,就会充分卷入到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希望幼儿能成为有智慧的问题解决者,最好的方法即是给他们大量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机会,让他们自己来理解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幼儿认识事物大多依赖于直接经验,通过摸、看、闻、尝、听、抓、举、扔、捏、切等来了解物体的各种特性,如果仅仅是看则可能造成片面的认识。

●不要替幼儿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有时在成人看来是很没有意思的事对幼儿却是重要的,不要总是考虑是不是做的对或快。

●对于儿童能通过尝试错误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成人不要替他们干。那些随时准备在儿童一有困难时就提供直接帮助的成人往往会剥夺儿童有价值的学习和建立自信心的机会。

●所有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都必须建立在物体操作的主动性经验的基础上,言语和非言语表征和“象征性”表征,皮亚杰的“标志”和“象征性”能进一步丰富这种主动性经验。

●成功的回忆活动的关键是成功的操作活动。只要幼儿参与了他们真正感兴趣和对他们具有挑战意味的活动,他们在回忆时间就会兴致勃勃地谈论他们所做的事。

●每一个幼儿都需要得到适合他或她的特定发展水平的支持:不要让儿童感觉他们手中正在干的事不够完美,或不正确。

【《捕捉儿童敏感期》经典语录】

1、我们成人并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活动唤起了儿童的感觉,但我们要去做,做一次就给孩子多一次机会。一旦这种内在的东西被唤醒,在生活中被运用,它就固定在了孩子身上。

2、儿童执拗的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构建秩序感这一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常常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但我们认为,用执拗这一概念来得更准确些。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有时会达到难以理喻的地步。我们并不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但我们确切知道,儿童的心理活动一定是有秩序的,当她没有超越这种秩序时,就会严格地执行它。很多家长难以理解儿童的执拗。当成人不能保证儿童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时,儿童必将受挫。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

3、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快儿童发现语言本身是有力量的,一句话有时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效果,或者像剑一样能刺伤人,诅咒的敏感期来了。成人很怕儿童使用诅咒词汇,一听到就反应强烈,视诅咒为洪水猛兽。儿童感受到了这些词语的力量,反而特别关注和喜欢使用这类词。

4、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给不给别人自己有决定权;拿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这是儿童交往的主要原则。到了5岁左右,儿童必然开始喜欢和他人分享物品,这是一种成长的规律。但在此之前,儿童的物品应归他自己所有,不能强迫他放弃自己的东西。但我们的许多家庭、许多学校都强制孩子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这可能是我们民族的好传统之一,但他不适用于5岁之前的孩子。

5、在孩子幼小时,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家长对此应敏感,要用一些心,让每天遇到的一些小事,都成为砌筑儿童美好情操大厦的一砖一石。

6、儿童一旦感知到某一世界,他的世界也因此扩大了。这种人类精神领域的认知会给儿童带来喜悦,这个扩大的世界就建构起了儿童的人格。

7、这就是儿童的潜力。当他长大成人,环境、氛围、机会一旦来临,着感觉就会从他心中腾飞而起。

8、儿童位置的秩序感并不是一直存在的,等到他对事物的位置“变变也行”时,他对事物的独立性及其相互关系的把握便有了飞跃。

9、跳跃的敏感期在2岁半-3岁时出现秩序一旦形成,会转化为品质体现在生活的任何方面,这就是素质。

10、5岁以后,孩子对科学实验开始感兴趣,这时他们的兴趣点并不在于学知识(这时一个巨大的误区),而在于通过实验发现事物的秘密,认识客观事物。

11、每个儿童都要经历异性朋友的敏感期,就好象童年在为未来的成人做准备。对儿童来说,异性朋友的敏感期是纯心理和精神性的。它使儿童变得向上、助人、自爱、自觉,使儿童经历快乐和痛苦,使儿童的心理意识和社会意识“上个台阶”。

12、这样的东西才能沉淀下来,组成孩子的人生。

13、执拗的敏感期过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来,接着又上升到对规则的要求。对秩序的追求上升到对审美的追求后,儿童就开始能敏锐地感知环境和氛围的变化。

14、人体差别的敏感期是人体敏感期的组成部分。男人和女人的区别表现在很多方面:生殖器官,发型和衣服,嗓音和举止,等等。对同一个概念,比如性器官,儿童的理解和成人的理解显着不同,在大人眼里,这类概念包含着很多世俗的、道德的内容,而对孩子来说,他是在客观地认识世界,这只不过是他众多认识对象中的一个,没有任何感情色彩。

15、3至4岁是儿童对色彩的敏感期,儿童喜欢认识色彩,这个时期过后,儿童就进入了涂色的敏感期。儿童涂色的过程为以后的书写作了准备,通过最初的乱涂,他的书写才会逐渐趋于规律。

16、秩序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人格,这一切来自童年,是童年早就了一个人的基本品格和素质。

17、孩子吃的目的是认识味道,了解外在,建构自我,成人则仅仅把它理解为吃,并关注节约。当成人强制性地要求儿童节约时,儿童的内心就会不断地挣扎。

18、审美的敏感期是螺旋式发展的,从对吃的东西要求完美、完整,到对所用东西要求完美、完整,再到对自我的形象要求完美,最后上升到对环境、对内在气质、对艺术品质追求完美等等。审美的敏感表现在各个方面。女孩子4岁开始出现的审美意识将影响她一声的气质和审美能力。

19、正常儿童的0岁-6岁的生命是由一个敏感期接一个敏感期组成,敏感期的连接出现组成了儿童快乐而忙碌的头6年。

20、知道孩子为什么焦虑吗?

21、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22、儿童执拗的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一种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常常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儿童秩序的敏感期呈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为了秩序的破环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孩子执拗的这个阶段可能是老师和父母最为苦恼的时期。

23、敏感期,它不是靠有意的促进和引导而来,它是不期而至的。而成人的忽视、强制则使儿童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迟。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

24、是一种无法深入了解语言内涵的焦虑。

25、儿童形成结婚的概念,表明他对性别、对自我、对异性已经有初步的感觉,作为家长和老师,对此不要大惊小怪,一定要平等地、正常地、科学地和孩子交流。

26、强制让儿童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会让他产生这样的想法:我的东西被强制性地分给了别人,我也可以强行得到别人的东西。孩子到了四五岁时必然会愿意分享,因为他的心理已经发展到了另一个层面。

27、孩子所形成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

28、理解不是特别难,但变通需要智慧和技巧。只有变通得好,才能成功解决问题,才有随之而来的快乐,怎样掌握变通的技巧,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29、儿童对一些语言敏感是一种普遍现象。但与其说儿童是对丑的语言敏感,不如说成人自己对儿童的这类语言敏感。实际上儿童对效果强的语言敏感。很多骂人的语言被儿童使用,就是因为成人反应强烈。如果成人没有反应,儿童就不感兴趣了。

【内容简介】

婴儿7个月左右出现走的敏感期.起先拒绝坐,然后开始走,上下楼梯都要自己来,哪里不平偏要往哪里撞.这可能是父母最累的时候……走的敏感期中儿童是一个自由、活跃的个体,他拥有空间的能力从此开始越来越强。

1岁半到2岁期间,儿童会有一个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床上的一丝头发,地上的一根小草……但儿童并不总是这样。

手的敏感期到来时,儿童有一个抓的过程。一把抓,二指抓,三指抓。很多成人用手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用手指夹围棋子,不会点钞……这都和童年期手的发展有关。

音乐的敏感期呈螺旋状发展。2岁的幼儿就能把握节奏;3-4岁时开始对简单而重复的旋律感兴趣;5-6岁后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自发用动作表达;6-8岁时已经能深深沉浸在音乐中……

处在身份确定敏感期的儿童,会选定一个偶像并时时模仿。“我是忍者神龟!”“我是超人!”通过吸收偶像的人格特点,儿童建构自己的人格状态,最终形成自我。

关于本书案例部分,要说明两点:一、有些案例的记录对象是发展不够好的孩子,这部分孩子我们都用了化名。二、本书收录的案例跨越10年,由于时间跨度太大,某些案例的记录者已经不详,这部分案例均以“未名”具名。

【作者简介】

孙瑞雪,女,蒙台梭利教育专家 生于1962年,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现任宁夏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宁夏妇女联合会委员、《银川晚报》特约撰稿人、银川电台特约嘉宾主持、宁夏蒙台梭利幼儿园园长、北京心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她是国内第一所蒙台梭利幼儿园的创办者,在国内外幼儿教育界颇具声望。

从1998年起为《银川晚报》“蒙台梭利科学教育方法讲座”栏目撰文,写有文章100余篇约100万字。从1995年起应邀到全国许多城市进行 蒙台梭利教育讲座,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蒙台梭利教师,相继在宁夏电视台、银川电视台、兰州电视台做过多次专题报导。2000年出版了教育学术专著《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以及合著出版《心智教育成长丛书》——《和孩子终生分享数学逻辑的快乐》上下册;《观察与创造》《想象与创造》《心灵与创造》。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反思范文(二)

我们班孩子在刚开始,感知图形的颜色时候,他们还是区分的比较好的,可是在接下来感知形状的活动中,有许多小朋友把形状和颜色混在一起了,对于图形的形状搞不清了。

我们班的小朋友他们能够分辨清楚圆形和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难一区分,后来我一一给他们讲解,他们似乎也是半懂不懂,也许由于小班幼儿入园才两个多月,一些行为习惯的训练还没到位,再加上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转移等特点,所以对于进行游戏活动的材料产生了强烈

的好奇心,以至于有小朋友拿着操作材料在参加活动,影响了活动的效果,过后一想是我在放置材料上有欠缺,考虑不周,而至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气氛还是比较活跃的,只是活动的设计上还得动一番脑筋,有待改进。

对于这次开展的教学活动,虽然有不经人意之处,但是经过这次活动前前后后摸索学习,让自己有了一定的提高,多多锻炼才会更好的成长。

小班音乐活动“小老鼠上灯台”课后反思

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还不丰富,参与活动时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形式,符合小班幼儿好奇、好模仿、好动的特点;儿歌、歌曲《小老鼠上灯台》篇幅短小,精炼,容易被幼儿所接受,针对这些特点,我设计了这一音乐游戏活动。通过幼儿自身的参与、表演,感受与同伴、老师一起玩的快乐。

小班幼儿意志还比较薄弱,如果活动过程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很难说服和强制他们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因此,我采用游戏化的方法创设教学情景,贯穿活动的整个过程。

本次活动的目标有三:一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二随音乐节奏做小老鼠爬上灯台、滚下来和躲进洞的动作。三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可以说本次活动目标的定位符合了《纲要》艺术领域的基本思想和原则。同时也符合小班幼儿的实际水平。从活动情况来看,孩子们都能达到目标要求。

“小老鼠上灯台”这个活动中,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A:激发兴趣。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来引出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孩子们的注意力很快的被我吸引过来了。B:学念儿歌、学唱歌曲。通过播放flash让孩子更加形象的感受儿歌、歌曲的节奏。动画的出现使孩子们的兴趣更浓了,他们很自然的跟着flash有节奏地学念儿歌,学唱歌曲,他们快乐的学着。当我要求孩子们跟着钢琴学唱歌曲时,有几个孩子大胆地提出让我再打开flash,他们更加喜欢跟着动画来学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动画的喜欢程度。弹了一遍钢琴后,我满足他们的要求,再次播放flash。在这过程中孩子们都能用自然的声音来演唱这首歌曲。C:引导幼儿学做动作。在这一过程中我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老师的距离,教师一句亲切的呼唤:“鼠宝宝们!我们一起来学做动作吧……”把幼儿带入了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去,幼儿很快进入角色。这一环节的展开,幼儿和老师都起到了热身的效果。为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引导幼儿讨论用怎样的动作来表现“小老鼠爬上灯台偷油吃、当听到小猫叫声吓坏了和赶快躲到洞里”的情形。我采用了让个别幼儿上来做一做,集体跟着学一学,来完成目标。孩子们想出了各种肢体动作来表现歌曲内容。他们想到了把身边的小椅子当作灯台,爬上去做偷油吃的动作,听到猫叫做滚的动作,在这时候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D:幼儿大胆跟老师一起游戏。在游戏中让幼儿扮演小老鼠,在边唱边做中,反复的感受音乐旋律和歌词,充分体验着音乐游戏带给他们的快乐。游戏中有的孩子躲到椅子背后、椅子旁,有的孩子则想到了躲进后面小桌子的底下,还有一个孩子躲到了钢琴背后。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带着孩子们进行表演,充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点,孩子们始终保持活泼、愉快的积极情绪,在轻松、自由的游戏中自娱自乐,通过他们自己的“玩”、“动”、“学”,自然的跟着老师学习儿歌内容,并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使他们真正做到玩中乐,玩中学。

活动结束后,我总结了一下觉得flash的安排使用不是最恰当,有很多时候觉得flash使用反而所播了我的手脚,当孩子们游戏的时候不应该使用flash,应该让孩子们自己边清唱边做动作,让孩子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游戏当中,这就是我的引导不到位,没掌握到关键的部分。但总的来说孩子们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兴趣都很浓厚,我自己也在这个活动中有了很大的收获。

主题教学反思

《甜甜的糖果》是托班本学期主题活动中的一个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的准备、实施及延伸活动中都根据本班幼儿的情况做了一些调整,对如何进行幼儿教师问题意识的建构做了一点尝试。

一、疑惑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教材中的备课建议是让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制作一个“糖果”。虽然,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合作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但是考虑到我们托班的小朋友人比较小而且大多数小朋友都特别活跃,如果共同制作一个糖果的话,可能场面会比较混乱,对于我这个年轻教师来说,教学活动过程中掌控起来会比较困难;另外,托班的幼儿的合作意识还不是很强烈,让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制作能达成合作的效果吗?;第三,班里有些孩子比较内向,有个别孩子又有点特殊,他们在全班总动员的过程中会被无意地忽略吗?这是疑惑之一。疑惑之二:教学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装饰糖果,教材中的备课建议是让小朋友用颜料涂画来装饰。通过平时美术活动中对幼儿表现的观察,我发现幼儿只是将颜色一个接一个地乱涂乱画,效果不好,而且以前也从事过多次这样的活动,没有新意、缺乏趣味。怎样才能更有趣一些呢?针对以上两点疑惑,我在翻阅了同类

二、实践

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法都是在不断的实践、失败、总结、再实践的过程中慢慢产生的。我对《甜甜的糖果》这个教学活动进行了第二次的备课。首先把全体制作一个糖果改成了每个孩子都来制作一个糖果宝宝。老师事先制作一个漂亮的巨大的“糖果妈妈”,在活动的导入环节,创设一个情境:糖果妈妈说:谢谢老师给我做了这么一件漂亮的衣服,可是我的糖果宝宝们还没有衣服穿,怎么办呢?这时候老师就提出一个问题:糖果妈妈有许许多多的宝宝,老师一个人来不及做漂亮的衣服给他们,怎么办呢?这样马上就能引起小朋友对为糖果宝宝做衣服的兴趣。装饰糖果宝宝的环节,我一直在思考一个有趣方法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引起他们的兴趣。突然想到孩子们对我以前给他们变的一个魔术非常感兴趣,他们始终还没有弄明白为什么白纸上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出现。我能不能把这个运用到装饰糖果宝宝的环节上呢?这样也许更有意思。于是我每个小朋友发了一些小纸团,让他们在糖果宝宝身上随意地粘贴,待会老师就会让糖果宝宝的衣服变魔术!

就像在备课时所预想的,活动中孩子们兴趣浓厚,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课堂常规及活动流程都得到了很好的掌控。但是,由于孩子的年龄及动手能力的差异,在活动过程中,有的孩子能有快有好地完成操作内容,兴趣仍然非常浓厚;有的孩子则动作缓慢,而且需要老师的帮助才能完成,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时间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对先完成的孩子提出了一个要求:你们可以去帮帮你边上需要帮助的小朋友,也可以再到老师这里来领取材料,继续制作糖果宝宝。这样一来,每一个孩子又都能继续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了。这时问题又出现了,由于临时调整了教学环节,活动持续的时间过长了。为了不影响下面的活动,我要求孩子们在贴完之后就把糖果宝宝放到老师这里来,到游戏时间我们一起来完成最后的变魔术环节。

区域活动是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教学活动有效的补充。孩子们对教学活动的热情没有因为活动的结束而褪减,因此,我便利用区域活动小组操作的优势让孩子们以组为单位,一组一组地完成最后一个“穿衣服”的环节。这样既给老师的观察提供了方便,同时也能及时地给予孩子必要的指导。《甜甜的糖果》这个教学活动完成了,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也开设了“糖果屋”的游戏,在区域内提供了更多的制作、装饰糖果的材料,让幼儿尝试用其他方法来制作漂亮的糖果,孩子们都非常喜欢。

三、反思

在托班阶段,影响教学活动开展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孩子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外界的干扰、孩子的想法、教师的组织方式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一个教学活动的效果。这些都是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应该想到,但又不一定全都能想到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观察能力、改动生成活动环节的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不仅应该专注于“如何做”,还应该认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常常做到“有效的调整”和“务实的反思”,每一阶段都对自己的反思进行整理,这样会有助于我们归纳总结教学经验,帮助我们更快地实现专业成长。

常规教育的反思

不难发现,现有的探讨一般将常规教育看成是班级管理及教育的手段,较多关注其下面的积极意义。但在幼儿园中什么样的常规才算合理,什么样的常规真正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却值得幼儿教师深思。

要去过幼儿园的人一定会看到许多老师在组织活动时整班幼儿整齐划一的小手放在小腿上坐好;体育游戏开始之前孩子们总是规规矩矩的站好听老师讲解游戏玩法。老师总是夸奖××小朋友,在活动中听指挥、不乱跑;也经常会批评××小朋友老是又跑又跳一点也不安宁。其实正常的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这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从生理上讲,孩子需要跑跑跳跳、喊喊叫叫,不能像大人一样安安静静地坐着。如果我们“强迫”他们规规矩矩,不跑不跳,他们的动作就得不到相应的发展,他们的性格也容易变得忧郁、孤僻、缺乏和别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同时孩子也是在活动中通过和周围事物的接触来认识世界,如果我们总要求孩子老老实实地坐着,他们怎能去真正接触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从而去认识周围事物呢?同时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是需要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而有的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如发现幼儿有违反常规的行为便大声喝斥,或当着全体幼儿批评、训斥,使幼儿心理受到极大创伤,久而久之极易使幼儿形成自卑、怯懦的性格,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另外许多老师将常规视为幼儿园教育有效的条件,即认为常规是教育的前提,似乎没有了这个前提,教育效果就不能保证。于是她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幼儿的常规培养上,使教师的工作重心开始倾斜。

一个幼儿违反了常规,教师就在全班幼儿面前花较长的时间来纠正,使别的孩子也不能进行活动;在进行活动区活动中,玩具没收拾好,教师也要面对全体儿童花大量的时间指错,并强调常规,最后使幼儿真正活动的时间所剩无几。活动中常规的确有它存在的必要,但幼儿真正的纪律性与自制力来自他(她)对活动的投入而非外部的约束,一味强调常规与纪律,把它当作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无异于本末倒置。值得指出的是在幼儿的常规教育中,孩子们往往得到的是“指示”,如小朋友吃饭不能说话,上课要坐好,平时要听指挥等……孩子们总是在“我说你做”中建立起各项常规,老师的话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圣旨”。孩子们也总是说“如果这样老师会批评的。”难道我们想象中孩子遵守常规的理由就应该是老师会批评吗?如果孩子们没有老师的批评就可以做任意的一件事吗?这显然是不对的。孩子虽小,但与成人一样同样有自尊心。如果老师只一味地用自己是“老师”这一角色的优越感去压倒、管住孩子,从而使孩子形成一切听从他人的习惯,而没有主见与缺乏创新意识,这显然与新时代所需的人才素质是极不相称的。

小班儿歌《手指谣》教学活动反思

上课时,我就跟孩子们说今天我们要来比一比谁的小手最能干,这时我一边敲小铃铛一边说谁的小手最能干,大家都说我的小手最能干,这样一说效果还真不错都拍起了小手,注意力也集中了,充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有的说我的小手能穿衣服,有的说我会做飞机,有的说我还会跳舞等等,都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我加重了语气,你们知道吗老师的手也很能干,“看,我变了什么”这个问题对孩子来说,是他们生活中经常会回答的问题,所以孩子的热情很好,都很积极的回应老师。如何把孩子的思路拉回来到老师这里时,老师就加重语气,使得孩子要关注接下来老师要问的问题中了。老师告诉孩子,她的手会变魔术的时候,孩子的兴趣给吸引了。学念儿歌这一环节,并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小朋友内容,而是老师做动作,请小朋友自己根据理解把儿歌的内容编出来了。学会儿歌以后,孩子对手影游戏还是很感兴趣,教师马上满足孩子这一愿望,请小朋友自己学做魔术师,边玩边说。教师就在旁边适当的引导,把孩子说的话整理一下,仿编成完整的儿歌。

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有话愿意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比如让小孩子围成一个圈子,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给幼儿提供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让他们自由畅想、表演,老师改变以往的身份以魔术师出现在孩子面前。时而用神秘的声音,时而用重重的声音吸引着孩子。给孩子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可以没有顾虑的边做边说,不怕说错,只要把自己喜欢的说出来就可以了。

教学反思-过生日

我班幼儿对过生日充满了兴趣,提起生日和生日蛋糕他们就有说不完的话题,我就利用孩子这一特点,设计了这一活动。活动的目标是通过为丁越小朋友过生日,让幼儿了解生日的意义,并通过该活动学习分享.我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以一份神秘的礼物引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好奇,再变出一个精美的生日蛋糕,将幼儿的兴趣完全调动起来,活动中,我用丁越小朋友的口吻和幼儿交流,以丁越小朋友的身份向幼儿提出问题和要求,对于发言积极、表现较好的幼儿,我会给予积极的肯定与赞赏,并会让丁越小朋友亲小朋友一下做为奖励,鼓励幼儿继续努力。当秩序稍乱时,我会用和丁越小朋友说悄悄话的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情绪都很高。

本次活动是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的,因此,活动时的秩序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偶尔幼儿也因为急于抢答问题而站起来,或在讨论问题时声音较大而略显嘈杂,此时我会用轻声和越越耳语的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以达到安静的效果,所以,整个活动进行地较为顺利。

过生日是幼儿原本就十分喜欢的,再加上这次是幼儿第一次在幼儿园、也是第一次为其他小朋友过生日,所以,幼儿们对活动更加感兴趣,都很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互送礼物并祝生日快乐时,大部分幼儿都能够主动大胆的与他人进行交流。个别较内向的幼儿在教师与其他同伴的鼓励下也能勇敢的走过去。通过此活动,幼儿懂得了生日的意义,认识到自己长大了,并学会了关心同伴,与同伴分享食物和游戏的快乐。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整个活动体现了教师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的教育方式,当幼儿的语言表达遇到困难时,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学习与人分享。

小班音乐活动反思小班音乐活动《合拢放开》

这是一首活泼富有童趣的歌曲,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音乐中感知手的动作变化和与身体接触,进一步了解身体的不同部位,从而产生愉快的情绪,歌曲的旋律主要在儿童最感舒适的音域内进行,速度为中速,,节奏平稳,节奏是音乐要素之一,这首歌曲正是运用了这样的节奏来表现游戏时的欢快的情绪,适合小班幼儿演唱。

对立学习音乐小朋友们都喜欢,不过游戏他们就更喜欢了,学习起来也很容易掌握,那我们大家一起先来做一个幼儿听有节奏的口令,用手指做合拢、放开的动作。反复做几次,交换顺序。让幼儿知道合拢就是两手合在一起,放开就是把手分开放在两边,孩子们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都表现得很积极兴奋,想知道老师到底会发出什么样的口令。在老师发出口令后,宝宝们马上做了起来。有的宝宝还会跟着老师说合拢放开。游戏是小班幼儿的最爱,它在幼儿学习中起着重要的动力作用。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则不会使幼儿感到枯燥无味,同时让幼儿体验在集体活动中的乐趣。这一环节中,运用游戏的方式直接进入教学内容。接着老师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在说说、做做中理解歌曲的内容,着个环节的分段教学法加深了幼儿对歌曲的印象,让幼儿熟悉了歌词,为后面的学唱整首歌曲做好了铺垫。带领幼儿边唱歌曲边做相应的动作。在表演歌曲中,老师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表现歌曲的欢快情绪,同时也提供给幼儿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表演演唱使听众感受音乐的艺术形象,产生联想和想象,进而达到审美的目的。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通过运用表情、动作来表现歌曲,并在表演中能有意识的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经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做到。

音乐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如今,倡导“让幼儿主动学习,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如何在你教我学的歌唱活动中发挥孩子的主体性,使枯燥平淡的歌唱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和富有儿童情趣,是人们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在这个活动中,我遵循了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学习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唱唱、听听、看看、想想、动动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

本活动意在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通过师幼互动,运用形象生动的游戏,以鼓励、赏识的方法来调动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愉快地投入到整个活动中。

有趣的线条

活动前的反思:

选择这个活动一是来源于孩子,从上学期开始我们在点心和午餐后让孩子玩挑花绳,时间长了有些孩子不在挑而是将绳子抛接和甩动。我发现绳子在下落中自然而然形成图案。可能孩子只是觉得好玩,我却得到启发何不用其来开展活动呢?既然选择这个开展活动,我就自己来玩线,发现挑花绳的线条比较硬,甩动时不容易形成图案,还有不安全的因素。于是我用毛线来尝试,比线绳更容易形成多变的图案。于是我借助于小小的毛线,设计了本次活动《有趣的线条》。

我观察和分析了孩子的具体情况,他们的语言发展教好,但是能运用描述性词语的不多,单一的思维和从他的模式频率教高。所以在开始部分就引导孩子通过转动线条图,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想象。目标也定位在“对线条图展开想像,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想像能力”上。

第一次活动后的调整:

第一次的活动中开始的图片我是提供了两张,一张是高低差异很大的线条图,另一张是比较平直的曲线图。在请孩子观察时,小朋友将两张图混在一起讲述,特别是转动后将的老师也不明白是哪一张。对于还的思考和想象有障碍,这两张的作用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上有点区别。为让孩子思考的点更明显,讲述的内容更集中,我就把另一张取消了,只提供一张线条图。在第二次活动中我觉得这样的改动是明智的,小朋友讲述和思考的点集中了,更容易发散思维,从多角度思考。

本次活动后的反思:

为孩子提供的材料“毛线”是孩子熟悉的,而且操作性强,所以幼儿在的活动中的兴趣始终是很高的,他们能积极投入甩绳、观察、讲述和从不同的方位来观思考和想象。这是对我对孩子的能力和兴趣的充分了解,同时在每次活动中都给予了孩子明确的操作要求,让他们明白要做些什么。在活动中提供的氛围是宽松的,孩子可以随意地找地方,或是坐、或是站、或是爬着,我没有制止,也没有用理想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这让孩子就有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这样孩子无拘无束那么就更能激发孩子讲的的意愿。在每次孩子操作中我给与孩子的时间也是足够,尤其是在最后一个环节创编小故事中,满足了幼儿讲述的需要。整个活动都是幼儿的自主活动,既动手又动脑,孩子们玩得高兴,说得积极,全体幼儿都能在主动的活动中获得发展。

另一个原因是运了的现代技术的手段,将不能保留的线条图用照片的形式拍下来进行保存,并让孩子有了更多观察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在电脑上这些图还可以转动,也是发展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想象。这激发了孩子观察和想象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活动之中。

对这个活动的一些思考:

1、由于毛线是在地板上操作的所以在拍摄照片时有反光,一些深色毛线形成的线条图孩子观看不清晰,如果为每个孩子提供一张白纸那么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了。

2、孩子在操作中教师应该提出让孩子相互讲述,或是让小朋友拿了毛线到客人老师那里甩动和讲述,不进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也可以让孩子有一个倾听的对象,满足他们讲述的愿望。

3、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原来的提问是第一次只要孩子说出“像什么?”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描述性的语言来说什么样的XX,可在活动中孩子的讲述冲已经大部分的在运用描述性的语言了,于是我就省略了这一环节即使调整了计划。这也是我对孩子能力的估计不足,小看了我们的孩子。这也再次提醒我孩子能力的差异很大,对于不同的孩子运用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是不同的。

4、在活动中孩子中出现了相互合作的意愿,我及时给予了肯定,如果在集体中的及时推广就更佳。这也为我今后深入开展此活动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可以让孩子来尝试双人、多人合作甩线条图进行讲述活动。

本次活动虽然结束了,可是这样的活动还将继续开展,如用毛线来制作、用毛线来绘画、用毛线运动等等。这些我将把毛线提供在区域活动中继续让孩子来探索,根据需要再组织相应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