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红色书籍故事名言 正文

红色书籍故事名言

时间:2024-11-15 13:46:57

季羡林的名言名句爱国

1、 楼门外的人行道,不光是扫,而且是用肥皂水洗。人坐在地上,决不会沾上半点尘土。德国人爱清洁,闻名全球。德文里面有一个词儿 Putzteufel, 指打扫房间的洁癖,或有这样洁癖的女人。 Teufel 的意思是“魔鬼”, Putz 的意思是“打扫”。别的语言中好像没有完全相当的字。我看,我的女房东,同许多德国妇女一样,就是一个不折不扣“清扫魔鬼”。 ——季羡林 《留德十年》

2、 《世说新语·任诞等二十三》第一条就讲到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常集于竹林之中,肆意酣畅”。这是一群酒徒。其中最著名的刘伶命人荷锹跟着他,说:“死便埋我!”对死看得十分豁达。实际上,情况正相反,他们怕死怕得发抖,聊作姿态以自欺欺人耳。 ——季羡林 《季羡林谈人生》

3、 四十年代中叶的香港同今天的香港,有相同的地方,就是地少人多,但是不相同的地方却一目了然:那时的香港颇有点土气,没有一点文化的气息,找一个书店都异常困难。走在那几条大街上,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头顶上那些鸽子窝似的房子中闹声极大,打麻将洗牌之声,有如悬河泻水,雷鸣般地倾泻下来;又像是暴风骤雨,扫过辽阔的大原。让我感觉到,自己确确实实是在人间,不容有任何幻想。在当时的香港这个人间里,自然景观,除了海景和夜景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可看的。因为是山城,同重庆一样,一到夜里,万灯齐明,高高低低,上上下下,或大或小,或圆或方,有如天上的星星,并辉争光,使人们觉得,这样一个人间还是蛮可爱的。 ——季羡林 《一生的远行》

4、 虽然在清华大学时都是同学,但因行当不同,接触并不多。此时却被迫聚在一起,几乎都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我们闲坐无聊,便上天下地,胡侃一通。我们都是二十三四岁的大孩子,阅世未深,每个人眼前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堆满了玫瑰花,闪耀着彩虹。我们的眼睛是亮的,心是透明的,说起话来,一无顾忌,二无隔阂,从来没有谈不来的时候,小小的车厢里,其乐融融。也有一时无话可谈的时候,我们就下象棋。物理学家王竹溪是此道高手。我们五个人,单个儿跟他下,一盘输,二盘输,三盘四盘,甚至更多的盘,反正总是输。后来我们联合起来跟他下,依然是输,输,输。哲学家乔冠华的哲学也帮不了他。在车上的八九天中,我们就没有胜过一局。 ——季羡林 《一生的远行》

5、 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季羡林 《一生的远行》

6、 我能逃,然而,寂寞又跟上我了呀! ——季羡林 《寂寞》

7、 此外,我还旁听了或偷听了很多外系的课。比如朱自清、俞平伯、谢婉莹(冰心)、郑振铎等先生的课,我都听过,时间长短不等。在这种旁听活动中,我有成功,也有失败。最失败的一次,是同许多男同学,被冰心先生婉言赶出了课堂。最成功的是旁听西谛先生的课。西谛先生豁达大度,待人以诚,没有教授架子,没有行帮意识。我们几个年轻大学生——吴组缃、林庚、李长之,还有我自己——由听课而同他有了个人来往。他同巴金、靳以主编大型的《文学季刊》是当时轰动文坛的大事。 ——季羡林 《此情可待成追忆》

8、 "“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 ——季羡林"

9、 “吐火罗文残卷只有中国新疆才有。原来世界上没有人懂这种语言,是西克和西克灵在比较语言学家W.舒尔策(W.Schulze)帮助下,读通了的。他们三人合著的《吐火罗语语法》,蜚声全球士林,是这门新学问的经典著作。但是,这一部长达五百一十八页的煌煌巨著,却决非一般的入门之书,而是异常难读的。它就像是一片原始森林,艰险复杂,歧路极多,没有人引导,自己想钻进去,是极为困难的。读通这一种语言的大师,当然就是最理想的引路人。 ——季羡林 《留德十年》

10、 谈到口试,我想在这里补充两个小例子,以见德国口试的情况,以及教授的权威。 19 世纪末,德国医学泰斗微耳和( Virchow) 有一次口试学生,他把一盘子猪肝摆在桌子上,问学生道:“这是什么?”学生瞠目结舌,半天说不出话来。他哪里会想到教授会拿猪肝来呢。结果是口试落第。微耳和对他说:“一个医学工作者一定要实事求是,眼前看到什么,就说是什么。连这点本领和勇气都没有,怎能当医生呢?”又一次,也是这位微耳和在口试,他指了指自己的衣服,问:“这是什么颜色?”学生端详了一会,郑重答道:“枢密顾问(德国成就卓著的教授的一种荣誉称号)先生!您的衣服曾经是褐色的。”微耳和大笑,立刻说:“你及格了!”因为他不大注意穿着,一身衣服穿了十几年,原来的褐色变成黑色了 ——季羡林 《留德十年》

11、 “在没有出国以前,我虽然也知道留学生的泄气,然而终究对他们存着敬畏的观念,觉得他们终究有神圣的地方,尤其是德国留学生。然而现在自己也成了留学生了。在柏林看到不知道有多少中国学生,每人手里提着照相机,一脸满不在乎的神气。谈话,不是怎样去跳舞,就是国内某某人做了科长了,某某做了司长了。不客气地说,我简直还没有看到一个像样的.人.。 ——季羡林 《留德十年》

12、 这里斗争的对象也是外交代表。我们去见外交特派员郭德华,商谈到上海去的问题。同在西贡一样,船期难定。这就需要特派员大力支持。我们走进他那宽敞明亮的大办公室。他坐在巨大的办公桌后面,威仪俨然,戴着玳瑁框的眼镜,留着小胡子,面团团如富家翁,在那里摆起架子,召见我们。我们一看,心里全明白了。俗话说“不打不成相识”,看样子须要给他一点颜色看。他不站起来,我们也没有在指定的椅子上就坐,而是一屁股坐到他的办公桌上。立竿见影,他立刻站起身来,脸上也有了笑容。这样一来,乘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季羡林 《留德十年》

13、 第三派可以陶渊明为代表。他的意见具见他的诗《神释》中。诗中有这样的话:“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此举?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他反对酣酒麻醉自己,也反对常想到死。我认为,这是最正确的态度。 ——季羡林 《季羡林谈人生》

14、 一个人要想精通本国语和外国语,必须付出极大的劳动;穷一生之精力,也未必真通。可是要想达到一般交际的目的,又似乎非常简单。洋泾浜姑无论矣。有时只会一两个外国词儿,也能行动自如。 ——季羡林 《留德十年》

15、 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季羡林 《季羡林谈人生》

16、 我也算是一个研究佛教的人。我既研究佛教的历史,也搞点佛教的义理。但是最使我感兴趣的却不是这些堂而皇之的佛教理论,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一些迷信玩意儿,特别是对地狱的描绘。这在正经的佛典中可以找到,在老百姓的口头传说中更是说得活灵活现。这是中印两国老百姓集中了他们从官儿们那里受到的折磨与酷刑,经过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后形成的,是人类幻想不可多得的杰作。谁听了地狱的故事不感到毛骨悚然、毛发直竖呢? ——季羡林 《季羡林谈人生》

17、 我一辈子考试的次数成百成千,从小学一直考到获得最高学位,但我考试的运气好,从来没有失败过。这一次又撞上了喜神,北大和清华我都被录取,一时成了人们羡慕的对象。 ——季羡林 《此情可待成追忆》

18、 梦里遇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季羡林

19、 在旧中国,清华西洋文学系名震神州。主要原因是教授几乎全是外国人,讲课当然用外国话,中国教授也多用外语(实际上就是英语)授课。这一点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夷考其实,外国教授几乎全部不学无术,在他们本国恐怕连中学都教不上。因此,在本系所有的必修课中,没有哪一门课我感到满意。反而是我旁听和选修的两门课,令我终生难忘,终生受益。旁听的是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选修的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就是美学。 ——季羡林 《此情可待成追忆》

20、 "时光流逝,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 叹息时多。 ——季羡林"

21、 但是,我从来也没有想到,把这些轻梦或者噩梦从回忆中移到纸上来。我从来没有感到,有这样的需要。我只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伏在枕上,让逝去的生命一幕一幕地断断续续地在我眼前重演一遍,自己仿佛成了一个旁观者,顾而乐之。逝去的生命不能复归,也用不着复归。但是,回忆这样的生命,意识到自己是这样活过来的,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来了,风风雨雨都经过了,一直到今天,自己还能活在世上,还能回忆往事,这难道还不能算是莫大的幸福吗? ——季羡林 《一生的远行》

22、 这几年,我们家庭的经济情况颇为不妙。每年寒暑假回家,返校时筹集学费和膳费,就煞费苦心。清华是国立大学,花费不多。每学期收学费40元;但这只是一种形式,毕业时学校把收的学费如数还给学生,供毕业旅行之用。不收宿费,膳费每月6块大洋,顿顿有肉。即使是这样,我也开支不起。我的家乡清平县,国立大学生恐怕只有我一个,视若“县宝”,每年津贴我50元。另外,我还能写点文章,得点稿费,家里的负担就能够大大减轻。我就这样在颇为拮据的情况中度过了4年,毕了业,戴上租来的学士帽照过一张相,结束了我的大学生活。 ——季羡林 《此情可待成追忆》

23、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 ——季羡林 《听雨》

24、 ”在没有出国以前,我虽然也知道留学生的泄气,然而终究对他们存着敬畏的观念,觉得他们终究有神圣的地方,尤其是德国留学生。然而现在自己也成了留学生了。在柏林看到不知道有多少中国学生,每人手里提着照相机,一脸满不在乎的神气。谈话,不是怎样去跳舞,就是国内某某人做了科长了,某某做了司长了。不客气地说,我简直还没有看到一个像样的”人”。到今天我才真知道了留学生的真面目!”这都是原话,我一个字也没有改,从中可见我当时的真实感情。我曾动念头,写一本《新留西外史》。如果这一本书真能写成的话,我相信,它一定会是一部杰作,洛阳纸贵,不卜可知。可惜我在柏林呆的时间太短,只有一个多月,致使这一部杰作没能写出来,真要为中国文坛惋惜。 ——季羡林 《一生的远行》

25、 那种极其困难的环境中,人生乐趣仍然是有的。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绝不会只有痛苦。这就是我悟出的禅机。 ——季羡林 《留德十年》

26、 我认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季羡林 《季羡林谈人生》

27、 蒙田说:我们不可能将爱情放在友谊的位置上。“我承认,爱情之火更活跃,更激烈,更灼热……但爱情是一种朝三暮四、变化无常的感情,它狂热冲动,时高时低,忽冷忽热,把我们系于一发之上。而友谊是一种普遍和通用的热情……再者,爱情不过是一种疯狂的欲望,越是躲避的东西越要追求……爱情一旦进入友谊阶段,也就是说,进入意愿相投的阶段,它就会衰弱和消逝。爱情是以身体的快感为目的,一旦享有了,就不复存在。” ——季羡林 《季羡林谈人生》

28、 德国民族是异常勤奋智慧的民族,办事治学一丝不苟的彻底性名扬世界。他们在短短的一两百年内所创造的文化业绩,彪炳寰中。 ——季羡林 《留德十年》

29、 记得鲁迅先生说过:“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这同中国古代一句有名的话,完全是一致的:“食色性也。”食是为了解决生存和温饱的问题,色是为了解决发展问题,也就是所谓传宗接代。 ——季羡林 《季羡林谈人生》

30、 养生无术是有术 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我并不绝对反对适当的体育锻炼。锻炼但不要过头。一个人如果天天望长寿如大旱之望云霓,而又绝对相信体育锻炼,则此人心态恐怕有点失常,反不如顺其自然为佳 。 常见有人年才逾不惑,就开始挑食,蛋黄不吃,动物内脏不吃,每到吃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窘态可掬,看了令人失笑。以这种心态而欲求长寿,岂非南辕而北辙! 我个人认为,第三点最为重要。对什么事情都不嘀嘀咕咕心胸开朗乐观愉快,的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则设法解决之,有困难则则努力克服之,决不视芝麻绿豆大的窘境如苏迷庐山般大,也决不毫无原则随遇而安,决不玩世不恭。“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季羡林 《季羡林谈人生》

31、 英国人常以英文自傲,他们认为,口叼雪茄烟而能运用自如的语言,大千世界中只有英文。因此,在西方国家中,最不肯学外国语言的人,就是英国人 ——季羡林 《一生的远行》

32、 我们六个中国学生此时被迫聚在一起,几乎都成推心置腹的朋友。我们闲坐无聊,便上天下地,胡侃一通。我们都是二十三四岁的大孩子,阅世未深,每个人眼前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一无顾忌,二无隔阂,从来没有谈不来的时候,小小的车厢里,其乐融融。也有一时无话可谈的时候,我们就下象棋。王是此道高手。我们五个人,单个儿跟他下,一盘输,二盘输,三盘四盘甚至更多的盘,反正总是输。后来我们联合起来跟他下,依然是输输输。哲学家乔的哲学也帮不了他。 ——季羡林 《留德十年》

33、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季羡林"

34、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 ——季羡林

35、 1985年,李肇星当上外交部发言人,他向季羡林先生请教发言人该怎么说话。 季先生说:说话要注意两点,第一假话不说,第二真话不全说。 ——季羡林

36、 "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季羡林"

37、 西贡地处热带。我从来还没有在热带呆过,熟悉热带风光这是第一次。我们来到的时候在当地算是春末夏初了,骄阳似火,椰树如林,到处蓊郁繁茂,浓翠扑人眉宇。仿佛有一股从地中心爆发出来的生命力,使这里的植物和动物都饱含着无量生机。说到动物,最使我这个北方人吃惊的是蝎虎子(壁虎)之多,墙上爬的到处都是这玩意儿。这种情景我以后只在西双版纳看到过。还有一种大蜥蜴,在不知名的树上爬上爬下,也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用小树枝打它,它立即变了颜色,从又灰又黄变得碧绿闪光,难道这就是所谓变色龙吗? ——季羡林 《一生的远行》

38、 他也竟让我们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充当《季刊》的编委或特约撰稿人,名字赫然印在杂志的封面上,对我们来说这实在是无上的光荣。结果我们同西谛先生成了忘年交,终生维持着友谊,一直到1958年他在飞机失事中遇难。到了今天,我们一想到郑先生还不禁悲从中来。 ——季羡林 《此情可待成追忆》

39、 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季羡林

40、 我想,现在遍布五湖四海的清华校友也无不如此。清华的一切成就我都感同身受。眼前清华蒸蒸日上的局面,我老汉看了也不禁“漫卷诗书喜欲狂”了。我相信,清华将同像北大这样的友校一起,永葆青春,永远充满了活力,阔步向前,巍然立于世界名校之林,为我们伟大祖国增添无量光辉。 ——季羡林 《此情可待成追忆》

41、 我从不把自己估计过高,我甘愿当一个平凡的人,而一个平凡的人,如果美欧金光闪闪的博士头衔,则在抢夺饭碗的搏斗中必然是个失败者。 ——季羡林 《留德十年》

42、 才到故乡的时候,树丛里还残留着一点浮翠,离开的时候,就只有淡远的长天下一片凄凉的黄雾了。 ——季羡林

43、 山林本身不懂什么饥饿,更用不着什么安全感。当全城人民饥肠辘辘,在英国飞机下心里忐忑不安的时候,山林却依旧郁郁葱葱,”依旧烟笼十里堤”。我真爱这样的山林,这里真成了我的世外桃源了。 ——季羡林 《一生的远行》

44、 热带的天气必有与之相适应的热带的衣着,这在妇女衣装上更为明显。越南妇女的穿着非常有特点,有点类似中国的旗袍,但都是用白绸子缝制的。唯一的不同之处是开衩极大,几乎一直到腋下。裤子都是用黑绸子缝制的,上白下黑,或者里黑外白,又由于开衩大,所以容易飘动。年轻倩女,迎着热带的微风,款款走来,白色的旗袍和黑色的绸裤,飘动招展,仿佛是黑白大理石雕成的女神像,不是兀立不动,而是满世界游动,真是奇妙的情景!她们身上散布出青春的活力,使整个街道都显得生气勃勃。这是一种东方美,西欧国家是找不到的,越南以外的东方国家也是找不到的。 ——季羡林 《一生的远行》

45、 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 ——季羡林

46、 但是,北大和清华,对我来说,却成了鱼与熊掌。何去何从?一时成了挠头的问题。我左考虑,右考虑,总难以下这一步棋。当时“留学热”不亚于今天,我未能免俗。如果从留学这个角度来考虑,清华似乎有一日之长。至少当时人们都是这样看的。“吾从众”,终于决定了清华,入的是西洋文学系(后改名为外国语文系)。 ——季羡林 《此情可待成追忆》

47、 学生中国共两派的斗争是激烈的,详情我不得而知。我算是中间偏左的逍遥派,不介入,也没有兴趣介入这种斗争。不过据我的观察,两派学生也有联合行动,比如到沙河、清河一带农村中去向农民宣传抗日。我参加过几次,记忆中好像也有倾向xx的学生参加。原因大概是,尽管xx不抗日,青年学生还是爱国的多。在中国知识分子中,爱国主义的传统是源远流长的,根深蒂固的。 ——季羡林 《此情可待成追忆》

48、 美丽安静的清华园也并不安静。国共两方的学生斗争激烈。此时,胡乔木(原名胡鼎新)同志正在历史系学习,与我同班。他在进行革命活动,其实也并不怎么隐蔽。每天早晨,我们洗脸盆里塞上的传单,就出自他之手。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尽人皆知。他曾有一次在深夜坐在我的床上,劝说我参加他们的组织。我胆小怕事,没敢答应。只答应到他主办的工人子弟夜校去上课,算是聊助一臂之力,稍报知遇之恩。 ——季羡林 《此情可待成追忆》

49、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50、 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 ——季羡林

【拓展阅读】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我是一个最枯燥乏味的人,枯燥到什么嗜好都没有。我自比是一棵只有枝干并无绿叶更无花朵的树。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

我读的书可谓多而杂,经、史、子、集都涉猎过一点,但极肤浅,小学中学阶段,最爱读的是“闲书”(没有用的书),比如《彭公案》《施公案》《洪公传》《三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志》《说岳》《说唐》等等,读得如醉似痴。《红楼梦》等古典小说是以后才读的。读这样的书是好是坏呢?从我叔父眼中来看,是坏。但是,我却认为是好,至少在写作方面是有帮助的。

至于哪几部书对我影响最大,几十年来我一贯认为是两位大师的著作:在德国是亨利希·吕德斯(HeinrichLders),我老师的老师;在中国是陈寅恪先生。两个人都是考据大师,方法缜密到神奇的程度。从中也可以看出我个人兴趣之所在。我禀性板滞,不喜欢玄之又玄的哲学。我喜欢能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而考据正合吾意。

吕德斯是世界公认的梵学大师。研究范围颇广,对印度的古代碑铭有独到深入的研究。印度每有新碑铭发现而又无法读通时,大家就说:“到德国去找吕德斯去!”可见吕德斯权威之高。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摩诃婆罗多》从核心部分起,滚雪球似的一直滚到后来成型的大书,其间共经历了七八百年。谁都知道其中有不少层次,但没有一个人说得清楚。弄清层次问题的又是吕德斯。在佛教研究方面,他主张有一个“原始佛典”(Mrkanm),是用古代半摩揭陀语写成的,我个人认为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欧美一些学者不同意,却又拿不出半点可信的证据。吕德斯著作极多。中短篇论文集为一书《古代印度语文论丛》,这是我一生受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这书对别人来说,可能是极为枯燥的,但是,对我来说却是一本极为有味、极有灵感的书,读之如饮醍醐。

陈寅恪

在中国,影响我最大的书是陈寅恪先生的著作,特别是《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寅恪先生的考据方法同吕德斯先生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说空话,无证不信。两人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常想,寅恪先生从一个不大的切入口切入,如剥春笋,每剥一层,都是信而有征,让你非跟着他走不行,剥到最后,露出核心,也就是得到结论,让你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你没有法子不信服。寅恪先生考证不避琐细,但绝不是为考证而考证,小中见大,其中往往含着极大的问题。比如,他考证杨玉环是否以处女入宫。这个问题确极猥琐,不登大雅之堂。无怪一个学者说:这太Trivial(微不足道)了。焉知寅恪先生是想研究李唐皇族的家风。在这个问题上,汉族与少数民族看法是不一样的。寅恪先生是从看似细微的问题入手探讨xx和文化问题,由小及大,使自己的立论坚实可靠。看来这位说那样话的学者是根本不懂历史的。

在一次闲谈时,寅恪先生问我:《梁高僧传》卷二《佛图澄传》中载有铃铛的声音——“秀支替戾周,仆谷劬秃当”是哪一种语言?原文说是羯语,不知何所指?我到今天也回答不出来。由此可见寅恪先生读书之细心,注意之广泛。他学风谨严,在他的著作中到处可以给人以启发。读他的文章,简直是一种最高的享受。读到兴会淋漓时,真想“浮一大白”。

中德这两位大师有师徒关系,寅恪先生曾受学于吕德斯先生。这两位大师又同受战争之害,吕德斯生平致力于Molnavarga之研究,几十年来批注不断。“二战”时手稿被毁。寅恪生平致力于读《世说新语》,几十年来眉注累累。日寇入侵,逃往云南,此书丢失于越南。假如这两部书能流传下来,对梵学国学将是无比重要之贡献。然而先后毁失,为之奈何!

我最喜爱的书

我在下面介绍的只限于中国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不在其中。我的专业书籍也不包括在里面,因为太冷僻。

一、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这一部书,很多人都认为它既是一部伟大的史籍,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我个人同意这个看法。平常所称的《二十四史》中,尽管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哪一部也不能望《史记》之项背。

《史记》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水平,司马迁的天才当然是重要原因;但是他的遭遇起的作用似乎更大。他无端受了宫刑,以致郁闷激愤之情溢满胸中,发而为文,句句皆带悲愤。他在《报任少卿书》中已有充分的表露。

二、《世说新语》

这不是一部史书,也不是某一个文学家和诗人的总集,而只是一部由许多颇短的小故事编纂而成的奇书。有些篇只有短短几句话,连小故事也算不上。每一篇几乎都有几句或一句隽语,表面简单淳朴,内容却深奥异常,令人回味无穷。六朝和稍前的一个时期内,社会动乱,出了许多看来脾气相当古怪的人物,外似放诞,内实怀忧。他们的举动与常人不同。此书记录了他们的言行,短短几句话,而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三、陶渊明的诗

有人称陶渊明为“田园诗人”。笼统言之,这个称号是恰当的。他的诗确实与田园有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名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从思想内容上来看,陶渊明颇近道家,中心是纯任自然。从文体上来看,他的诗简易淳朴,毫无雕饰,与当时流行的镂金错彩的骈文迥异其趣。因此,在当时以及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对他的诗的评价并不高,在《诗品》中,仅列为中品。但是,时间越后,评价越高,最终成为中国伟大诗人之一。

四、李白的诗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这一点是谁都承认的。杜甫对他的诗给予了最高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白的诗风飘逸豪放。根据我个人的感受,读他的诗,只要一开始,你就很难停住,必须读下去。原因我认为是,李白的诗一气流转,这一股“气”不可抗御,让你非把诗读完不行。这在别的诗人作品中,是很难遇到的现象。在唐代,以及以后的一千多年中,对李白的诗几乎只有赞誉,而无批评。

五、杜甫的诗

杜甫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千余年来,李杜并称。但是两人的创作风格却迥乎不同:李是飘逸豪放,而杜则是沉郁顿挫。从使用的格律上,也可以看出两人的不同。七律在李白集中比较少见,而在杜甫集中则颇多。摆脱七律的束缚,李白是没有枷锁跳舞;杜甫善于使用七律,则是带着枷锁跳舞,两人的舞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文学批评史上,杜甫颇受到一些人的指摘,而对李白则绝无仅有。

六、南唐后主李煜的词

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传留下来的仅有三十多首,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仍在江南当小皇帝,后期则已降宋。后期词不多,但是篇篇都是杰作,纯用白描,不作雕饰,一个典故也不用,话几乎都是平常的白话,老妪能解;然而意境却哀婉凄凉,千百年来打动了千百万人的心。在词史上巍然成一大家,受到了文艺批评家的赞赏。但是,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美后主有佛祖的胸怀,我却至今尚不能解。

七、苏轼的诗文词

中国古代赞誉文人有三绝之说。三绝者,诗、书、画三个方画皆能达到极高水平之谓也,苏轼至少可以说已达到了五绝:诗、书、画、文、词。因此,我们可以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最全面的伟大天才。论诗,他为宋代一大家。论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笔墨凝重,大气磅礴。论书,他是宋代苏、黄、米、蔡四大家之首。论词,他摆脱了婉约派的传统,创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

八、纳兰性德的词

宋代以后,中国词的创作到了清代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名家辈出,风格不同,又都能各极其妙,实属难能可贵。在这群灿若列星的词家中,我独独喜爱纳兰性德。他是大学士明珠的儿子,生长于荣华富贵中,然而却胸怀愁思,流溢于楮墨之间。这一点我至今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释。从艺术性方面来看,他的词可以说是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胡适之先生给予《儒林外史》极高的评价。诗人冯至也酷爱此书。我自己也是极为喜爱《儒林外史》的。

此书的思想内容是反科举制度,昭然可见,用不着细说,它的特点在艺术性上。吴敬梓惜墨如金,从不作冗长的描述。书中人物众多,各有特性,作者只讲一个小故事,或用短短几句话,活脱脱一个人就仿佛站在我们眼前,栩栩如生。这种特技极为罕见。

十、曹雪芹的《红楼梦》

在古今中外众多的长篇小说中,《红楼梦》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是状元。中国其他长篇小说都没能成为“学”,而“红学”则是显学。《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大家族的衰微的过程。本书特异之处也在它的艺术性上。书中人物众多,男女老幼,主子奴才,五行八作,应有尽有。作者有时只用寥寥数语而人物就活灵活现,让读者永远难忘。读这样一部书,主要是欣赏它的高超的艺术手法。那些把它政治化的无稽之谈,都是不可取的。

红色书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1

每当读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会沉浸在浓厚的书香中,仿佛置身在和煦的阳光下,感受到一份舒心的温暖。

“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想起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立为座右铭的文字出自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本著作是由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而成的。他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在病床上卧榻三年,历经数次艰苦磨难后才终于造就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不朽名作。当一位英国记者采访他时,问道“为什么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书名”,他回答:“钢铁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坚硬,才能什么都不畏惧。我们这一代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在不断艰苦磨炼中锻炼自己,并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不颓败。”这是多么令人亢奋的回答啊,奥斯特洛夫斯基先生用朴实的语言和文字激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每当我读起这本不朽名作时,我的心就久久不能平静。可以说,这本书对我的震撼是极大的。他仿佛有种巨大的魔力,把人完全笼罩在专属于他的阳光下,让人无法自拔,又备感温暖,给人心灵上极大的鼓舞,让人拥有无限的力量。

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保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了响亮回答。当疾病无情夺走他的健康时,他没有颓败,更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其实保尔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品质……为理想而献身、永不退缩的高尚品质。正是这样的品质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他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他们在成长路上勇敢无畏。因为他们知道,保尔的精神一直在自己的身旁,不断给予自己无穷的力量!

读着书中的文字,仿佛一阵清风拂过,那风中夹杂着浓郁的书香的味道;一闭眼,那味道便布满了整个心房,柔柔的、暖暖的……

红色书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2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我读了好几遍,感触很深。读时的心情是随着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命运而起伏,细细品味着这本书,品味着保尔的精神,越发觉得我们应从保尔精神中汲取营养,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记得书中有段名言脍炙人口:“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人的一生是应该这样来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他在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本书和这段话让我明白:人生如同炼钢!

没有一个人甘心平平庸庸的生活,因为即使是小草也在努力着为春天增添一丝绿色,希望在春回大地的彩卷上留下自己的身影。但是却未必人人都会炼就一块好钢。

那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铁”变成“钢”,只有一种途径——炼!有人说保尔是天生的英雄,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天生的英雄的。保尔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完全是由于自身的努力——在艰辛的小时侯,面对母亲的责骂和神父的冤打,他没有胆怯;在战火纷飞的战场,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没有后退;在疾风暴雪的建设工地,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劳动强度和饥寒,他没有倒下;在双目失明、疾病缠身的情况下,面对书稿丢失、身体每况愈下的无情打击,他仍没有屈服,终于从一个出身贫苦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具有崇高理想、高尚品格和顽强作风的共产主义战士。人生,可以说是一段曲折而坎坷不平的路。在人生的旅途中,你会遇到重重的困难,要去面对失败的打击和不被人理解的痛苦等等。但是,这一切都是短暂的。在突破障碍、战胜困难后,回顾走过的道路,我们就会领悟到,那是磨炼人生的火焰。多少英雄、伟人,都是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锻炼出来的,正如人们常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红色书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3

书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对我们有益的好书,也有破坏我们思想的坏书。今天,我读了一本好书,名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书中讲述了保尔·柯察金曲折的一生,他小时候被神父赶出学校,12岁在厨房里干活,后又被厨头子打伤,在哥哥的帮助下,在发电厂当锅炉工助手,后来听说沙皇被推翻,结识到朱赫来这个朋友,参加了红军,在战斗中,右眼瞎了,脊椎骨有个洞,但保尔用自己的毅力活了下来,并在以后用笔和纸继续“作战”,写出了《暴风雨所诞生的》这本书,但在邮稿的途中被弄丢,由于没有底稿,他因此又写一遍,他这种意志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比起保尔·柯察金那谁也摧毁不了的毅力,我就像一只小蚂蚁,根本比不上。要我每天写日记,我就要发疯;要我每天叠被子,最多坚持两天;要我天天放学回来就写作业,我早忘到九霄云外了;要我……。我只有一件事可以坚持下来,那就是星期五晚上下楼找小朋友玩。我的毅力远远不抵保尔·柯察金。他要做一件事就要做到底,任何困难都挡不住,就像他写的稿子一样,丢了还能再重新想,继续写。对他来说这只是一件小事,而对我来说,就像太阳从西边出来,不可想象。记得有一次寒假,我妈妈让我早晨早起,我第一天起床时间是6:30起,第二天6:50,第三天7:00,第四天竟然10:00。唉!哪里能坚持几天呀,我的毅力差多了,而保尔·柯察金是绝不会这样的,他的毅力是千凿万凿,也不会垮一点,这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磨练的。

谁都知道钢铁是经过几千万度的高温后再冷却后形成的,而保尔·柯察金的坚强不屈可以比钢还硬。俗话说:“滴水穿石,绳锯木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保尔·柯察金这种坚强又不软弱的精神,不可能是一天,一周,一年所形成的,这种精神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困难所赐给击败它们的强者的一份礼物。人的一生不可能遇不到挫折,困难。遇到就要想办法征服它战胜它,坚强就是它们的克星,你要胆怯就成了他们的手下败将,只有超越它们,你才能成功。记得小时候学走路,老是摔倒,我开始想放弃了,可是妈妈说,不要放弃要坚持,后来我终于学会走路了。

人生的两大难关就是毅力和坚强,你要胜了这两个障碍,胜利就在你的眼前。

红色书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4

理想,是每个人一生的向往和追求。

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就会像大海中一条无桨的小船,随波逐流;如果一个人有理想,但是目标不明确,就会半途而废,一事无成;一个人有理想,然而目标明确,就会坚韧不屈,实现理想,最终造福于社会。

文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就是一位有理想的热血青年。书中展示了从1915-1930年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保尔年幼家贫失学,他很小的时候就是打工仔,因为一位水兵的引导,走上了革命之路——他参加了红军,拿起马刀,与战友们向敌人发起十余次冲锋。那闪闪发亮的马刀,狠狠地往敌人扎去。然而,命运总是这么捉弄人,在他站在人生的最顶峰的时候,一颗炸弹,炸伤了他的肉体,也炸毁了他的革命之路。他一次次地挣扎着,想要重新驰骋战场。可命运,却无情地回绝了他的请求。他也曾想到一死了之,可为了革命,他活了下来。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开始了创作。革命之路,就在这小小的房间里筑造起来。

读完这本书,我思绪万千。保尔在人生的道路上波涛起伏,但是,他凭借着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战胜了生活中的困难。“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激励人心的话,我想它将陪伴我的一生,时时刻刻地鞭策着我,让我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做出更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有云:“钢铁是在熊熊大火和骤然冷却中炼成的……我们这一代也是在斗争和艰苦中考验中锻炼出来的。”这句话蕴涵了比生命更深层的意蕴。当遇到困难时,不要气懈,仔细体会,钢铁是在经过大起大落后炼成的。

红色书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5

文中的主角保尔·柯察金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他十二岁的时候就开始做杂工,后来又去参军,在他失明瘫痪后,他也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斗争,而是选择拿起笔开始自己新的奋斗历程。我们生活的年代和国家相对于那时候的保尔来说幸福的多,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凭空出现的吗?不,是有许多像保尔·柯察金一样的人去奋斗,去用汗水和鲜血去拼,才有我们如今幸福美满的生活。可我们并没有珍惜,我们生下来就是父母的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我们只是心安理得的享受着这一切。有的同学,觉得学习上有困难,于是沉溺于网络游戏之中,整日浑浑噩噩,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有的同学,觉得生活上有困难,于是终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自己的学习生活被打扰,还影响了周边的同学。现在的我们,缺少的就是保尔的不怕困难,遇到了困难不肯放弃的精神。

很多人面对一点点小小的困难或是挫折,就觉得做不到,退缩或是害怕不前。谁又知道,挫折和困难也是磨练能力的一种方法,就像老话说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经历过这些磨难,怎么得来洗净铅华被磨练得强大无比的自己?再者说,和保尔相比,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所以有什么理由唉声叹气、止步不前的呢?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我被书中的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们不应该虚度自己最宝贵的时光,在当下,我们最大的任务是学习。不负韶华的方式就只有努力和认真,达到了自己想要的高度之后,就会看到,自己以前认为是一直阻挡前行的巨石,也不过是脚边一颗不起眼的石子。在那以前认为终日灰蒙蒙的天空上,出现了一道最美丽最闪光的彩虹。

红色书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6

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看到保尔柯察金以及当时大批的革命青年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在革命斗争的熔炉中百炼成钢的故事,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中有这么一句话:“人在痛苦中,只有一样能挽救他,那就是感受到人民需要他,知道他的生存并非无益。”是的,一个人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和追求,有了高尚的`生活目的,才不会被生活中的困难、不幸所压倒,才会在斗争中坚强起来?成熟起来,理解人生?热爱人生。谈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一定会想到那熊熊的高温炼炉。的确,我们每个人如同生铁,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好比是炼炉,铁成钢,只有靠一种途径—炼!

保尔的一生是十分曲折的。她决不是一个天生的英雄,而是通过自身斗争,在战斗?劳动、工作的种种困难中磨炼,从而由一个出生贫寒,而且身患重疾的少年成为了一名具有崇高?坚强意志和刚强性格的共产主义战士。保尔不仅在革命是受到了数不尽的迫害和排斥,当他因伤退伍,双目失明,身体瘫痪,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仍然是那样地顽强不屈,把笔作为武器,开始新的生活。

朋友们,当你面对漫长的人生之路,面对五光十色的世界,你在想什么?你准备怎样适应?是否和我一样也曾经感到过困惑呢?而保尔的故事无疑是一只催化剂,为我们前进的步伐注入新的动力。虽然现实生活中未必在要求我们像保尔那样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去攻占一个城堡,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保尔的那样为人类进步和解放而无私奉献的精神;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仍是我们在学习中应该具有的。

书,给了我们启示,带我们思索,然而思索之后更重要的是去实践那遥遥的期待,走完悠悠的路程。让生命在求索中探路脚踏实地的淳朴,让青春在搏击中展示独特风采,让人生在奉献中蔓延成为美丽的诗行!

红色书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7

为梦想而拼搏,为理想而奋斗,为责任而挺胸,为庄严而挺立。

保尔.柯察金的坚韧,他的勇敢,他的勇气,他的品质,他的一切都令我无不佩服,当然最佩服的是他的坚强。

我记得他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的生命很宝贵,而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不应虚度年华而悔恨,不也不应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时能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大部分人都不甘心平平庸庸的生活,因为即使是小草也在努力着为春天增添一丝绿色,希望在春回大地的彩卷上留下自己的身影。但是却未必人人都可以练就一块好的钢。那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家的脑海里可能会出现烈焰熊熊的炼钢场面。其实,人生就如同炼钢!没有什么东西是与生俱来的,“铁变成钢,”只有一种途径——千锤百炼。

有人说保尔是天生的英雄,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天生的英雄。保尔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完全是由于自身的努力。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没有后退;在疾风暴雪的建设工地,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劳动强度和饥寒,他没有倒下;在双目失明、疾病缠身的情况下,面对书稿丢失,他仍没有屈服,最终从一个出生贫苦的少年,磨砺为一名具有崇高理想、高尚品格和顽强作风的共产主义战士。

说到这里,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是有谁想过,保尔.卡察金他以前的生活却是那么艰辛。而我现在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比如说我吧,有时候摔倒了总想让人来扶,为此我感到十分的愧疚。人生的道路是崎岖的,保尔的坚强、乐观、无私,都将鼓舞着我们勇敢的接受磨练,成为一块坚硬的钢。

阅读这本书,品味坚强与自信,让我们为未来艰苦奋斗吧!

红色书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8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主要讲的内容是:保尔柯察金从一个不懂事的少年到成为一个忠于革命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再到双目失明却坚强不屈创作小说成为一块坚强钢铁(是指他的精神)的故事。这是一部带有自传味道的小说,它赞扬了在绝望的命运中仍坚强不屈,向命运挑战的精神,鞭鞑了那些只会作威作福的资本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陋,表现出了作者所代表的当时无产阶级对受压迫命运的抗争精神。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解释这部作品的标题时说:“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作者在塑造保尔这一形象时,用内心独白、书信、格言警句,揭示了这一形象的内心的全部复杂性和成长过程。

保尔的形象是社会主义青年一代中最光辉最典型的代表。这也就是为什么保尔柯察金这个名字能够响彻世界各大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能够成为青年生活教科书的根本原因。同时,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来看,这部小说都可以称为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而就它对读者影响的力量和深度来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这本书很增长我们的见识。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每个人都要拥有顽强的毅力,树立崇高的理想,造就优良的素质,在正确的目标中去理解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

而如今,我们首先要努力学习,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在苦难中学会坚强,用顽强的毅力去迎接挫折,迎接美好!保尔的形象总是那么高大,就像一座灯塔,照亮我的人生,帮我拨开迷雾,引导我不断地前进。所以,我也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实现人生的价值,理解人生的意义,扼住命运的喉咙。不由地,我的耳边又响起了那熟悉的话语:“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红色书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9

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确实,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知识的总统,多读书,可以让我们增加知识,多读书,可以让我们治愈愚昧,多读书可以让我们明志养德。

前不久,我读了一本对我影响深远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此书描写了保尔·柯察金作为一个普通工人的儿子,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严峻生活,把对旧生活自发的反抗改变为自觉的阶级意志。保尔的成长不是“性格的自我发展”,而是“钢是在熊熊大火和骤然冷却中炼成的……我们这一代也是在斗争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

小说不仅通过一个接一个的困境来塑造这位主人公,还通过激动人心的独白、发人深省的警句格言直抒这种赤诚情怀。一次,保尔来到烈士墓前悼念为革命而牺牲的战友时,曾默默地想到:“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读完这部名著,我为保尔的精神所震撼,保尔的那种把崇高理想和每一个具体行动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那种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勇于进取的精神,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保尔的经历让我知道了,一个人只有为梦想而活,他才是真正的活着,一个人只有努力地去拼搏,才会得到他所想要的收获。这本书还告诉我,面对人生挫折,要学会勇敢和坚强,虽然我不能做到像保尔那样,但我至少可以向他看齐。

所以,我们要以书为友,读好书,可以让我们在文字中寻求真理,汲取战胜挫折的力量;读好书,可以洗涤心灵、陶冶情操、塑造我们的品格;读好书,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在缺陷中寻求完美。朋友,与书为友吧!

红色书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10

今年暑假,我怀着期盼的心情看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保尔·克察金是一个非常有毅力的人。他小时候总是被老师赶出教室,结果只读了三年的书就打算自己去别的地方打工赚钱。后来就成了一名军人,打仗的时候,他被敌人砍了好几刀,医生检查后说:“你以后将会全身瘫痪。”结果全身瘫痪之后他又双目失明,左手也不听使唤,他只有靠右手和听觉来写作,就因为坚持不懈,才写出了《暴风雨的女儿》这本书。他的命运十分坎坷,但都没有放弃,凭着顽强的毅力活下来的。记得文中有保尔曾这样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一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人类而斗争。这一句话说明了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做得好,做得有意义,这样以后想起来也不会觉的后悔。我的生命意义都在于为解放全人类上了。保尔·克察金与病魔斗争时能胜利,就是因为保尔做什么事情都坚持不懈,如果失败了也不会气馁,继续做。

此时此刻,我深受启迪,明白了一个人应该珍惜生命,有意义地度过每一天。让我不禁想到雨果说过:“谁虚度年华,青春就会退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古今中外,也有许多名人,并不是一步登天的,他们遇到搓折,便会坚持不懈勇敢面对,磨练自己的意志,例如: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30年得时间,司马迁编写《史记》也用了20多年……他们都有着顽强的毅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我们应该向保尔·柯察金学习,因为我们有时候碰到一点小问题就放弃,所以做人就应该向保尔一样,因为保尔正直,坚强伟大,不怕困难,勤奋进取,吃苦耐劳。

红色书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11

都说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这句话一点不假。这个寒假,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如痴如醉。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便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所说过的话,这样千古流传的名言教育着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应该坚持不懈地冷静解决问题……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述的是,从小在苦水中长大的保尔早年丧父,家里穷,从小就出来打工的保尔受尽欺凌,他一直不断的为国家奉献自己,经历千辛万苦仍然以顽强的意志战胜自己后来与妻子居住并开始了写作生涯。

保尔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无私奉献;把崇高理想和每一个具体行动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他不畏任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勇于进取,艰苦创业;他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值得让我们学习。

我从保尔,联想到了我自己。回想以前,妈妈不知从哪儿弄了一套增高操回来,她本来让我每天多练几遍,这样对我将来有好处,她对我说:“现在外面什么都讲形象,如果去应聘没有一米六,那就不好办了。”可是,我在妈妈善意的“絮絮叨叨”下,仍然不把妈妈说的话当成一回事,每天随便应付地做一次,有时还拖拖拉拉的。

现在的我羞愧极了,我真不应该不听妈妈的话好好锻炼,好在后悔还来得及,否则这件事还将像鬼魂一般纠缠我多久呢?我是应该要培养自己的毅力和决心了。

现代社会,总不会像旧社会一样,成天打仗,百姓不得安居乐业,而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更不会像保尔一样艰苦困难,但是城里的孩子们总是缺乏锻炼,所以我们更应该学习保尔的精神,从小事做起,担当起自己要长大的责任!

红色书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12

在世界文学长河中,有一颗闪亮的星星,它叫做保尔。

保尔,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以自己为原型,塑造的一位具有钢铁般意志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出身贫穷,从一个贪玩具有反抗精神的小男孩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战士。保尔的经历和精神,让无数人动容,也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建设者保尔为了筑路的事。在深冬的季节,保尔和同志们忍受物资的紧缺、环境的恶劣和敌人的骚扰,全心全意地修铁路,为了前线同志们物资的供给,起早贪黑地参与劳作。天还没亮,保尔就带领小组的成员,任劳任怨地工作着。当朱赫来看到大家忙碌的身影时,不禁感叹: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在保尔经历了四次死里逃生与车祸后,他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他陷入了短暂的心情低谷,但他又振作了起来,用笔作为自己的武器,开始了新的战斗——文学创作。

我陷入了深思:这是需要多么强大的心才能承受住这一路的荆棘与巨浪。这是需要多深沉的爱,才能克服常人所无法想象的困难,守护自己的信仰。我也想到了自己,每当体育锻炼的时候,我总是拈轻怕重,不行!不能再这样了。我暗暗下定决心:我要向保尔学习,像保尔一样活着,也要有钢铁般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无论体育锻炼如何艰辛,我都要坚持下去……

小说中,保尔有过三段恋情:少年的初恋冬妮娅,美丽纯洁,曾是保尔理想的恋人,但因为阶级立场不同,他耗不起这样的爱情,毅然选择了决裂。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样东西,能凌驾于自由与爱情之上,这就是我的信仰。”当我读到保尔对爱情的抉择时,我脑海中蓦然闪现出了这么一句话。在保尔的观念里,对革命的信念就是凌驾在其他东西之上的。

我相信,会有一颗星星会永远在文学上熠熠生辉,它就叫做——保尔!

一、书籍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原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

二、作者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长大后成为一名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

三、写作经历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或《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

四、《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25篇

第1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200字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和爱丽丝梦游仙境,如此不同,又如此相似。对斯诺来说,那次红色中国之旅是他生命中仅有一次的神奇体验。一个外国人,竟然和万里之外东方古国的农民、战士、革命领导人有了联系,产生了羁绊,这大概就是一期一会的缘分吧。

至于我,我仿佛也跟着斯诺一道,走进大西北的窑洞,看见一顶顶帽子上的闪闪红星。外国读者读本书,会赞叹,会惊讶,会满足好奇心。而对我来说,这就是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真真切切的故事,先辈们的故事,我们是他们结出的果实。

斯人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他们欢笑,流泪,战斗过,现在接力棒传到我们手里了。

第2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300字

这是自己第二遍读这本书,却给了自己更不一样的感触。正是这位勇敢的美国记者用客观真实的笔端记录了此前被世人诸多误解的“红色世界”,在那里,尽管满是贫瘠的物质条件和艰苦的斗争,但更多的是看到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精神光辉,看到那些共产党人所代表着的未来中国的希望。

真的细看了这本书后,你才会真真正理解为什么那个时候成千上万的人,尤其是年轻人都跟随着一起干革命。他们每个人都在为着民族的前途在奋斗,那种意义感绝不仅是打土豪分田地所得的经济解放。看完全书,你会不自然地想着那一辈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知今日生活的不易。当然,如今社会中也有新形势下的种种弊端和问题,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最应当学习的就是老一辈共产党人的那种奋斗精神,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更应这样。

第3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400字

如果中国没有解放,在一个个充满枪声、炮声的日子里,百姓是多么痛苦啊!我想你们都在繁华的城市生活,我们今天的幸福,谁又想过这些都是怎么来的呢?这些都是谁得来的呢?

这都是工农红军得来的。这几天我怀着好奇地心情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这本书用讲故事的形式,勇猛战斗,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战胜敌人,在失败中不灰心,不气馁,在途中帮助过许多百姓,深受百姓的爱戴。

这本书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官帽山上的300多名红军被敌军重重围困。红军团长许光达突然看见有一条长长的藤罗,马上带领300多名红军战士用藤罗顺利下官帽山。红军战士用智慧和勇敢突围了。

还有一个故事:夏明翰在1921年成为共产党员,1928年,由于叛徒的出卖,夏明翰不幸被捕。夏明翰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起义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从这两个故事中让我知道了红军战士们以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胜利的凯歌,为中国人民事业立下了不朽功绩。红军的精神,是一笔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做祖国的栋梁之才。

第4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500字

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穿过国民党的防线,进入华北地区的红色区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采访红军的西方记者。作为记者,他想去那是自由地探寻真相。在这片他逐渐了解并热爱的土地上,他目睹了中国饥荒爆发和腐败的人地社会现象。

要前往西北的苏区,他必须穿过蒋介石政权的重重封所锁,这段旅程因而险象环生。但是斯诺有非常多的问题他想要找到答案——中国共产党是一些什么?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他们真的准备和蒋介石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他们运用的是怎样的军事战术?没有任何人确切地知道答案,所以斯诺为了解答他和其他人心中的疑惑,不畏险阻进入了苏区。

斯诺为我们展示了一群有血有肉的红军战士和那些伟大仔领袖人物。他描述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其出身和他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通过访谈与对话,他还搜集到大量有关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并在这个作品中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此外,他还深入红军战和根据地老百姓之中,对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军事策略、和红军战士们的生活,和陕北根据地的社会制度,教育等情况做了广泛的调查,让全世界知道了为什么红军没有任何军事物资却能继续生存并扩大队伍。

这正如“红星”这个字其含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第5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600字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作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十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作者为我们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当时红色中国的状况,使我们身临其境。斯诺为我们不带党派之见地对红色中国的政治局面做了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报道。

一个外国人却与当时的红色中国产生了羁绊,他本没理由为了这些冒险来到中国,他究竟为何要这么做?我想,他是想让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被人铭记吧。

他为我们介绍了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徐海东、徐特立等人的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则是毛泽东的故事。

他从小便是一位用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坚毅且好学的孩子他曾和伙伴们自主地进行体能训练,为良好的身体情况打下了基础。我想这些也是他能成功领导中国走下胜利的原因。

明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目标同是打败日本,夺回红色中国,为什么毛泽东却选择了共产党呢?

我想这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一些细微之别

共产党认为中国人民不应该内斗,应该联合起来对抗,并对联盟的条件做出了退让。他们还善待农民和工人,绝不抢他们一分钱。而国民党却在不断地攻打自己人——也就是“赤匪”,而且,对于日兵的态度却是不断的退让。

读完《红星照耀中国》我懂得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所以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当下,且要努力向未来迈进,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时代。

第6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80年前,红色的中国布满谜团。一位美国记者斯诺单枪匹马前往中国,与中国共D的领导交流,也介绍了红军的故事。

毛泽东、朱德、彭德怀……一个个领导人,虽出身卑微,但凭着努力与坚持成为领导人。他们朴素,只为百姓,丝毫没有领导的架子,与战士们同甘共苦,正是他们,壮大了红军。

毛泽东是一个精通中国历史的学者。他博览群书,一丝不苟,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天才型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斯诺评价说,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认为他有点粗俗。”是的,就是这样一个“粗俗”的人,让中国站立起来!他,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他,就是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布满沼泽的草地上,有着他们顽强的身影;在漫天飞雪的雪山上,有他们坚定的脚印。他们就是红军。

他们翻过了十八座山脉,经过十二个省份,占领六十二座大小城市,突破十个地方军阀的包围,顺利闯过六个不同民族地区。有些地方是中国军队几十年都没有走过的。

斯诺说:“红军长征是军事史上最伟大的业绩之一,成吉思汗西征东归,汉尼拔翻过阿尔卑斯山的壮举与红军长征相比,就像一场假日远足,不值一提。”他们敬业,认真,藐视一切困难,敢于竞争,敢于胜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就是红军精神!

当我们在明亮的屋子里,当我们安心的学习,也许没有意识到,现在的美好生活,建立在无数革命先驱的生命上,让我们努力读书,报效祖国!

第7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读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我感受颇深。

毛泽东,我们伟大的领袖。一个平易近人,富有幽默感、朴素的人。在长征途中,毛主席和他的夫人只是住在两间窑洞中,四壁简陋,空无所有,仅仅挂了一些地图。虽然他做了十年的红军领袖,千百次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可是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只是一卷铺盖和几件随身的衣物。他一点也没有领导的架子,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伙食普通,衣着简朴。

毛泽东认真研究哲学,一丝不苟。有一阵子作者向他采访共产党的党史,中途一次一个客人带来几本哲学新书给他,于是他要求作者改期再谈。在接下去的三四天中,他专心读书,似乎其他什么都不管了。他是一个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的人。

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他坚持不懈,不屈不挠,不是一下子就这样的。少年时代的他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在学校刻苦读书,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锻炼他们自己。他们知道中国的未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艰难困苦的能力。

毛泽东是一个重感情,有着相当深邃感情的人。当他讲到在战争死去的同志或由于饥荒引起的大米暴动中的死人事件时,他的眼睛总是湿润的,他和红军战士们共进退,因为有了他卓越的指导,红军变得更加强大。

读了书中的三四篇,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我知道了好多事情,里面的情节深深影响了我。

第8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我喜欢听些老故事,尤其是那些红色故事。而《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就收录了许多红色故事,我来详细谈谈其中长征的故事。

年,蒋介石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为什么只说第五次呢?因为前四次的围剿都被这支在华南六年的部队——红军给击败了。可这次蒋介石动用了90多万兵力,这对红军来说无疑是场灾难,就在这迫在眉睫的情况下,毛泽东等领袖宣布让红军约9万人的主力部队北上延安,这就是有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先突破了敌人的阻击,他们在金沙江遇到了彝族,因为红军善于与人民交流,刘伯承将军也会些彝族语,于是和谈后的彝族人民与红军一起对抗共同的敌人。林彪先锋队强渡了安顺场,此后一支两支的部队陆续渡过了河,但这样的速度无法使红军快速全部的渡岸,于是召集30位英雄组建敢死队抢夺泸定桥,准备强渡大渡河。泸定桥已经被敌人拆去了木板,这三十位英雄冒着炮火爬过了铁链,铺好了桥,使红军到达了四川境内,后又爬过了一万六千尺的大雪山,过了荒无人烟的炮铜岗,于1935年进入了川藏边界的大草地。过草地是红军最艰难的时刻,因为大草地上的少数民族并不了解红军,便远远地后撤,红军有钱而无法买粮,且不说饥饿,草地上更多的是天灾,但红军却战胜了这些天灾人祸成功进入了延安。

这些故事虽然只是被寥寥数笔的记下,但这个历史却依然那么令人赞叹,这伟大的军事行动是敌人永远无法做到的,因为敌人沾沾自喜时,红军已经度过了大渡河,敌人还在计划时,红军已经完成了会师。正如毛主席的一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第9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最近,在老师的推荐下, 我阅读了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它真实地采访当时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不但如此,作者斯诺还贴近农民、工人以及红军,详实、准确地描绘了当时苏区的社会情况。宛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这本书让不在苏区的人们正确,清晰地了解到当时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方方面面: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

斯诺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有趣的太多,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红小鬼的话。当一个红小鬼给斯诺端来水,斯诺更正之前的“喂”的称呼,改称“同志”道谢。“那个少年先锋队员大胆地看着我,‘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这些孩子当时大概十二三岁。不难看出,即使在那段艰苦的岁月中,人们虽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但是精神生活却无比丰富。这些青年人作为长征中的大部分,用自己年青的视角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征程。我想红军长征之所以能够胜利,是因为这股“青春力量”。有数据显示,长征时红军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青春”无论在任何时代作为任何东西,都是一股强有力的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巨大。青年引导着历史前进的方向。梁启超就曾说过“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是一个充满战火硝烟的年代,《红星照耀中国》著作就是在那样一个时期完成的。而我们这一代生长在和平年代的人,更应该去阅读这本书,去了解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第10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读完全书,埃德加.斯诺冒着风险只身前往苏区进行采访,为西方世界带来了苏区红军的真实信息。而掌握了官方的国民党用宣传机器经常歪曲事实。所以埃德加斯诺的访问对世界了解当时的苏区和红军以及红军领导人有了很大的贡献。

不知道这本书有没有进行删改,在读了《毛泽东传》后,基本内容是相符的,又或许《毛泽东传》也借鉴了斯诺的书。

最近读的三本书《毛泽东传》、《邓小平时代》、《红星照耀中国》都跟中国近现代史有关,跟共产党有关,因此也对党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共产党是怎么成立、发展、壮大和夺取政权的脉络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这本《红星照耀中国》是埃德加斯诺以访问苏区的时间顺序撰写的他在苏区四个月的见闻,书中有对红军政策的描述,还有相当一部分介绍了主要的领导人的事迹,包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林彪等。书的最后是其对中国革命的主观分析,包括国际国内形式,国共的关系,苏联对中国影响,日本的侵略等。

总的来说,书的内容没有太多惊艳的冲击,毕竟很多事件已有所了解,对这个美国记者尽量客观尊重事实的职业操守还是有几分信任的。

第11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生命旅程,愿智慧之光照耀一生。

《红星照耀中国》,一本真实描述红色中国的著作。埃德加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述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点一滴,描绘了坚忍不拔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战士,英勇卓越的革命斗争,以及熠熠生辉的革命理解。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行举止,构成了传神而又立体的影像,令读者无不身临其境,为之动容。作品没有过多的政治说教和歌功颂德,写得富有生活气息,很有趣味,读来轻松愉快,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精神风貌。

那个时代的共产党,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传奇。或许他们十分孤独,但却在幽暗的历史隧道中闪闪发光。时间会印证真相,功过有后人评判。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国土,而当权者却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号,把屠刀指向人民。整个中国都处于水深火热,这种时候迫切需要有人,站出来挽救危局,这个人无疑是毛泽东领导下的共产党。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地参加革命,参加共产党(尤其受此书影响,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奔赴中国战场)。正如夏明翰诗所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因为这是一个有理想的政党。

而共产党是人民的队伍,得民心者得天下。共产党的胜利,从某个角度折射出当时蕴藏在民众思想里的智慧之光,这是正义的力量,也是中国的希望。

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争取解放,支持独立的道路上,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遗忘及背叛!

第12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状况。

作者透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状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仅在政治好处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述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西行漫记》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作家社此次推出中译本七十周年纪念珍藏版的《红星照耀中国》,获得译者董乐山先生家属独家授权。书中首次汇集1937年英文初版、1938年中译本初版、1939年英文修订版等三个早期不同版本中的所有珍贵图片。

新版《红星照耀中国》的图片安排,以1937年、1938年、1939年三个不同版本危险后顺序,前面版本中已用图片,后面不再出现。凡英文原版中的图片,则尽量援用最初说明,以使读者了解该书与西方读者最初见面时的原貌。

第13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有一首歌唱的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如果中国没有解放,在一个个充满枪声、炮声的日子里人民的生活是提心吊胆,担惊受怕。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他是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来到动乱的中国在报社工作。埃德加斯诺常年跟随红军共同生活,并时常和中央的领导面对面交流,他与中央主要领导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此书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文学作品,埃德加,斯诺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十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我读到了,书中大官僚家庭的儿子周恩来先后就读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先后在法国英国,德国学习。先后组织了上海罢工,八一起义,是党的创始人,是著名的革命组织者,无私的忠诚于党国。我读到了四十岁的毛泽东在长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国民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红军的成长不仅呈现了他个人的成长轨迹,而且呈现了红军的成长历程。

他们,虽然出生不同,但却有着相同的遭遇。大批年轻的红军战士刚毅坚韧,勇敢顽强,忠贞不二,坚定如一,充满格斗信仰和牺牲精神,为国家而战。

《红星照耀中国》可以让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所受过的苦难、牺牲,今天的幸福来自多少人昨天的血汗,才能铸造今天的辉煌。

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感受中国红军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第14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在英语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

《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在《红色照耀中国》中,作者用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善良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同时,作者在书中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读这本书,我了解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的生平经历,我仿佛亲眼看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付出的艰辛,我知道了“真正的”红军的生活,我还知道了“红小鬼”,我又为那些经历战争和被白军剥削的老百姓深感同情,我“亲身经历”了那次的西安事变……《红星照耀中国》真切地让我们再次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进行革命的伟大光辉历程,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和英雄壮举。

读《红星照耀中国》之前,我对当年的战争一知半解;读《红星照耀中国》之后,我也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引用书中“中文重译本序”中胡愈之的一段话:“今天在又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变的日子里,为了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大踏步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进,重读这样一本书是值得的。”

第15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这是伟大革命家毛泽东的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读书可以赋予人丰富的知识色彩。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红色的略呈灰灰的书的色调,立即给人以“红色”的感觉,更兼有历史的厚重感。

翻开书本,心就平静下来了,平铺直叙、娓娓道来他的西部之行,而一个个鲜活人物跃然纸上,一幅红色苏区斗争图浮现在眼前。作者运用欧美作家善用的描写的手法,以平视的角度,朴实的笔触给我们讲述着那段历史。朴实的语句却将东西方文学的区别体现的淋离尽致,当时这样的文章应该算作新闻或通讯了,而在今天就是一部传记了。

“在我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这是对伟人毛泽东的描写——是一个喜欢憨笑的人。

西路军的很多故事、当然也包括很多女红军战士惨烈经过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在中国革命史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当年的残酷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红军精神。让我们现在拥有了如此安宁的生活。我们现在所获得的一切都是鲜红血液换来的,为了这些,我们不得不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吧,珍惜今天所拥有的,跟一位美国人——斯诺一样深爱这片红色土地或者说更爱这片土地,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第16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埃德加·斯诺,他是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来到动乱的中国在报社工作。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在他的一生,除了为欧美报刊写过通讯稿以外,她完成了十一本著作,其中极大部分是和中国问题有关的。一九七一年回到瑞士以后,他还写了《漫长的革命》一书,由于抱病在身,没有作最后的审订。可见,他把中国看得如自己的母国一样。

假如中国没有解放,还像从前那般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话,我们是不是像待捕的羔羊一样,颠沛流离,无处定居。而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都是红军为我们赢来的。他们用坚韧不拔的毅力战胜敌人,在失败中不灰心,永不气馁,才能迎来这和平安宁的盛世。毛泽东、彭德怀、徐海东、周恩来……他们是一个又一个的领导人,凭着一份救国救民的执念,壮大了红军,造就了今天。他们身先士卒,与红军同甘共苦,不为利益,只为百姓们能够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不为功名,只为让中国人不再遭受别国人民的欺辱。红军战士们用他们的汗水,用他们的鲜血,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一首首胜利的凯歌。他们的精神在激励着我们,我们要像他们一样为祖国争光。

我们要向红军战士们致敬!向中国共产党致敬!向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领导人致敬!向无私奉献的人们致敬!红军战士宛如一颗颗红星,照耀中华大地,照暖了,老百姓的心灵,照醒了现代人的灵魂,让中国走上了繁荣富强之路。红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美好世界,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付出我们的实际行动,让中国走上世界巅峰。

历史是痛苦的,历史是不堪回首的,历史是耻辱的,即便如此,这段历史我们也不能忘记,即使不会再次发生,我们仍要铭记历史,我们要背负着历史带给我们的耻辱,带给我们的教训,带给我们的光荣为祖国做更多的贡献。

第17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红星照耀中国》出自美国的作家埃德加-斯诺之手。全书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根据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所见所闻而做的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状况。

斯诺经实地采访,用真实而生动的笔调描述了诸多红军将领及领袖非凡的人生经历,其中以毛泽东为首的几人极具代表性。

文中写道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十四小时,而身体却身份健康,生命时刻充满活力,身体仿佛如铁打的一般。这一切都得益于小时候在田里干过农活。毛泽东从小喜欢读书,熟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十八岁的时候他在校六个月后退学,给自己拟定了自修计划,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并且自始至终都执行着。每次他都是图书馆一开门就进去,到了闭门才出来。期间他努力研习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

红军是一支战无不胜,无坚不摧,英勇顽强的人民军队,这无疑在红军长征中体现了出来。红军真正实现了官民平等这一体系。

在书中,斯诺还对国民党进行了狠狠地驳斥,驳斥了他们一向对外宣传共产党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的这种行为。他在书中对毛泽东大为赞赏:毛泽东是一个精通中国就学的且极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对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作者在书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如一颗闪耀的红星照耀着中国的西北,且必将照耀全中国。”几十年后也却如作者所说,共产党以如一颗红星,照耀了全中国,让中国走向了富强繁荣的道路。

我们生于和平年代,没有令人颤栗的炮火声在耳边轰鸣,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学会感恩,向在中国前进道路中的革命烈士感恩,若没有他们,何来如今的幸福。

红星闪闪耀中国,长城巍巍护中华。

一寸山河一寸血,百万青年百万兵。

愿“长征精神”永存在每个中国人民心中。

第18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八十年前,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埃德加斯诺,来到中国某报社工作。他常年跟随红军生活,孤身一人,探索红色中国革命,将其所见所闻真实记录,汇编成一部纪实性报道作品。

手捧《红星照耀中国》,曾经的一幕幕历史画面,如画卷般徐徐展开。书中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看后却令人惊心动魄,震撼不已: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祖国的领土,敌人残忍的屠刀指向人民,整个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就在国难当头时,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开始挽救危局……

中国工农红军与敌人斗智斗勇,顽强作战,通过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敌方多次包围,摆脱险境,四渡赤水河,勇夺泸定桥,飞渡金沙江……红军的有勇有谋让我叹服,他们不得已进行的大规模转移——-二万五千里长征,可谓历史奇迹,体现出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素质,几乎无人再敢小瞧这只骁勇善战的军队,无人再敢轻视这股不可/抵挡的力量。

在作者笔下,仿佛能听到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嘶哑却嘹亮的呐喊声、看到许多杰出的革命前辈们镇定自若,部署着作战计划、无数仁人志士在战火纷飞的根据地,用火一般的热情,百折不挠的进行着革命工作……他们都在坚持着自己心中崇高的革命信仰!

这部书是一部浸满鲜血的历史图册,它让我们明白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所经受的苦难和牺牲,懂得我们如今的和平幸福生活,来自昔日中国革命前辈们的浴血奋战。这部书的魅力,就是描绘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军队顽强拼搏、不屈不挠、英勇卓绝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赞颂了领袖人物的伟大,让我们重温了中国共产党令人骄傲的历史!

当年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新中国的建设,更需要我们继承革命精神,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征程中焕发出新的光芒,让闪亮的革命红星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第19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在《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斯诺在其中写到了未来的红军------“红小鬼”。

“红小鬼”们是英勇的、勇敢的。在“他告诉我,他今年十五岁,四年前在南方加入红军”中体现那些“红小鬼”都是自愿加入红军的,大部分是因为地主或放债人压迫,都没有田地可以种的。

“红小鬼”们在少年先锋队中有各自的职位。比如:少年先锋队队员在红军里当传令员、伙夫、号兵、侦探、无线电收发员、挑水夫、宣传员、演员、马夫、看护、书记、甚至教员!我有一次看见一个这样的少年在一幅大地图跟前向一班新兵讲解世界地理。这写出了他们为红军、革命拼命地学习,不怕牺牲,有热烈的求知欲。

“红小鬼”们不怕苦不怕累。在“‘长征很困苦吧?’我冒昧的问。‘不苦,不苦。跟同志们在一起,什么长征都不苦。我们革命的少年不能想到事情苦不苦,我们只能想到当前任务。如果它要我们走一万里,我们就走一万里,它要我们走两万里,我们就走两万里!’”体现。写出了他们是有革命在心中的,一心向红军。

“红小鬼”们对自己的职责很负责。在“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他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中体现。说明“红小鬼”还是忠于红军的。

“红小鬼”们很乐观,无忧无虑。在“他们永远是愉快的、乐观的,他们不管行军的倦怠,一碰到人就向他问候:‘好呀!’”他们还有坚忍、苦干、活泼的精神。

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将士!

第20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13岁的宝贝女儿给我来电话,说初二老师要求的,她和我都要同时写一篇《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这本书以前叫《西行漫记》,我读过。这是斯诺的一部惊世骇俗的通讯名著,记录着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长征和团结抗战的故事。但是时间久远了,书中的一些细节我有的记不太清楚了。

因为热爱孩子的缘故,其中的一个细节我很清楚。那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战争中,有一群“红小鬼”在闹革命。他们以极其顽强的、现代孩子简直无法想象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和敌人、和艰难困苦的恶劣环境斗争。

斯诺在书中写到:“在开了枪眼的雉堞上刚兜了一半,我就遇见了一队号手——这时总算在休息,这叫我感到高兴,因为他们的响亮号声已接连不断地响了好多天了。他们都是少年先锋队员,不过是小孩子,因此我停下来对其中一个号手谈话时就采取了一种多少是父辈的态度。他穿着网球鞋、灰色短裤,戴着一顶褪了色的灰色帽子,上面有一颗模模糊糊的红星。但是,帽子下面那个号手可一点也不是褪色的:红彤彤的脸,闪闪发光的明亮眼睛,这样的一个小孩子你一看到心就软了下来,就象遇到一个需要友情和安慰的流浪儿一样。我想,他一定是非常想家的吧。可是很快我就发现自己估计错了。他可不是妈妈的小宝贝,而已经是位老红军了。他告诉我,他今年十五岁,四年前在南方参加了红军。”

斯诺采访了这名红小鬼。他继续写到:“我(红小鬼)的家在福建漳州附近。我平时上山砍柴,冬天就采集树皮。我常常听村里的人讲起红军。他们说红军帮助穷人,这叫我喜欢。我们的家很穷。一家六口,我的父母和三个哥哥,我们没有地。收成一半以上拿来交租,所以我们老是不够吃。冬天,我们烧树皮汤喝,把粮食省下来作来春的种子。我总是挨饿。有一年,红军来到漳州附近。我翻过山头,去请他们帮助我们的家,因为我们很穷。他们待我很好。他们暂时把我送到学校去读书,我吃得很饱。几个月以后,红军占领了漳州,来到我们村子上。地主、放债的和做官的都给赶跑了。我家分到了地,用不着再缴税缴租了。家里的人很高兴,都称赞我,我参加了红军,那年我11岁。我的两个哥哥也参加了红军。”

斯诺继续写到:“红军里有许多象他一样的少年。据共产主义青年团书记冯文彬说,在西北苏区一共有少年先锋队员约四万名。单单在红军里谅必有好几百名: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之间的少年,他们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象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少年先锋队员在红军里当通讯员、勤务员、号手、侦察员、无线电报务员、挑水员、宣传员、演员、马夫、护士、秘书甚至教员!有一次,我看见这样一个少年在一张大地图前,向一班新兵讲解世界地理。我生平所见到的两个最优美的儿童舞蹈家,是一军团剧社的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从江西长征过来的。

我继续在斯诺的书中读到:“你可能会想,他们怎样能经受这样的生活。已经死掉或者被杀的,一定有不少。在西安府污秽的监狱里,关着二百多名这样的少年,他们是在做侦察或宣传工作时被捕的,或者是行军时赶不上队伍而被抓的'。但是他们的刚毅坚忍精神令人叹服,他们对红军的忠贞不贰、坚定如一,也只有他们这样意志很坚定的人才能做到。”

后来曾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耀邦同志和著名的解放军开国上将——当时的娃娃司令就是这些红小鬼中最杰出的代表。

我逐字逐句重温了书中的这段文字,温故而知新,我再次被80年前的红小鬼的朴素的故事震动了。现在的孩子,吃的穿的玩的想的和80年前的红小鬼相比,简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可以说,现在孩子的生活就是80年前的孩子抛头颅洒热血为之艰苦奋斗的理想。

暂时合上《红星照耀中国》这本惊世名著,我和宝贝女儿以及她的妈妈,我们一起商议,达成共识:

一、在安静的环境下,用半年的时间,我们都默默的一字不漏的诵读该书两次。

二、半年后我们都以书中最感人的人物形象为主题来讲故事给街坊邻居和同学朋友听。

三、我们都养成勤俭节约和热爱劳动的习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同事,在先烈们开创的和平、阳光、自由和幸福的环境下珍惜生命努力学习,做社会需要的能人。

《红星照耀中国》博大精深,高山仰止。我的感悟很多很多,但是最大的希望就是:我的孩子和中国千千万万的孩子一起,要像80年前红小鬼一样,为中国的和平崛起而努力奋斗。

第21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布满层层迷雾,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冒险进入那里,去看清迷雾后的真相。一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红色革命根据地——苏区。经过访问与调查,迷雾背后的真相终于向外界揭开,他将在此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用平实、质朴的文字将这段历史记录了下来。

在书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许多红军革命人物,有精力过人、一丝不苟的毛泽东,也有头脑冷静、不屈不挠的周恩来,有让地主乡绅闻风丧胆的贺龙,也有吃苦耐劳、真诚坦率的彭德怀,有沉默谦虚、与士兵同甘共苦的朱德,也有尽职尽责、认真传授知识的徐特立,有极其真诚、四肢灵活的徐海东……这许许多多的革命人物共同构成了这个红色中国的颗颗红星,在革命的夜空中闪闪发光。

这些优秀的革命人物都有火一样的爱国热情,在他们的成长过程都曾或经历或目睹了劳动人民遭遇的各种不幸与艰难,为了不让更多的人遭遇不幸,他们共同选择了革命道路!他们都出身平凡,却都有救国救民的意识。身为领导人,却与苏区的劳动人民和红军战士同甘共苦,从不摆架子,不为名利,只为解放中国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日子。

朱德相貌平平,长得不高,却十分结实,身子像铁打的一样。他天性温和,而且沉默谦虚,作为红军的总司令,而是和战士们打成一片,像亲兄弟一样,从不摆架子。他也常和兄弟们坐在一起,向兄弟们讲话都要脱下帽子,和他们讲故事,一起打球。他吃苦耐劳,和士兵们同甘共苦,闲下来时也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日常生活中像是没有脾气,但对待工作的时候却认真严苛,尽职尽责。他可以说是红军中非常优秀的一位领导人,正像文中所说的那样:“毛泽东是这一斗争的冷静的政治头脑,朱德是他的热烈的心,以行动赋予了他生命。”朱德是一个深受爱戴的人,他为人民的解放而斗争,他的名字已被历史所铭记。

此外,作者也介绍了红军战士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上红军大学,可以学习读书写字,可以看红军剧社的演出,也可以踢球、比赛……对此,作者都曾亲身参与其中。关于长征,作者也写了整整一篇。我知道了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他们有坚定的信念,不怕苦不怕累,坚持不懈,终于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成功会师。他们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我也要向他们学习,不怕吃苦,延续长征精神。

如今,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共产党就似一颗红星,永远照耀着中华大地!

第22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他好象同中国其他地方的胆怯的农民不属于一个族类,一双炯炯有神的快乐的眼睛含着一种挑战的神情,还有一定的吓人气派。”看到这句话,我不禁“噗”的一声笑出来,一面为这位美国作者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新奇而笑,一面又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的“神”而大为震动。迫不及待地向后翻去。

埃德加·斯诺所写的《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通过他的描述,我看到了一个此前虽有所了解却并不熟知的延安根据地。当面对误解和扭曲,红色中国的领导人敞开胸襟,热烈的欢迎这个远方而来的不速之客。无拘无束的告诉他他们所知道的一切。然后信任地通过这个青年,告诉全世界,在世界东方的战场上,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生的故事。

在这里,西北的漫天黄沙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民主之风;滚滚的硝烟暂时退却,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军民一心的生活景象。他们坚定、执着、深邃而不乏快乐和幽默,他们是为了幸福而战的勇士,他们更是活生生的、与普通人无异的市民。

不同于其他书籍上描写的民生凋敝,也不同于历史上讴歌的艰苦卓绝的抗争,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优秀中国共产党领袖、是一群敢爱敢恨,真心的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它深切让我认识到了共产党与人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感情源自于对祖国的热爱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并坚持这条路走下去。或许这就是中国在党的领导下在历史的洪流中日益富强,走向民族复兴道路的根本原因。

2008年5月12日,整个中国都为之沉默了。在这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昨天还是一片如花似玉的景象,夏天的勃勃生机刚刚弥漫开来,就被一场突如其来的8。0级大地震毫不留情的摧毁成一望无际的废墟。数万人的生命就在那一瞬间一命呜呼!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在地震爆发后的当天,年过六旬的温总理,在第一时间内奔赴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孩子们挺住,我是温爷爷。”面对随时可能发生五六级余震,每一次震动都有可能导致一些断残的墙体进一步坍塌滑落。尽管如此,温总理仍然执意要爬上废墟堆,亲自拿着喇叭凑近缝隙向埋在里面的孩子们喊话。这一刻,我被深深的感动了。这一句普通的话,不仅蕴含着一个长辈对晚辈的关心和关怀,倾注更多的是鼓励孩子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树立战胜灾难的信心,让他们早日走出灾难的阴影。这一句普通的话,不仅是一个爷爷对孙子的疼爱和怜悯,表现出更多的是用温情去抚慰孩子们受伤的心灵,让他们重拾亲人的温暖。这一句普通的话,不仅展现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的至爱之情,而蕴藏更多的是,当看到人民遭受苦难时的一种“爱之切”和“痛之切”,想要大声告诉灾区人民一声,你们不是在孤军作战,还有温总理和全国人民,只要坚持住,就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中国式平民总理,这个头衔不仅代表了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更表现了在党的阳光下,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创建一个没有贵贱、为人舍己、和谐平等的社会。这不正是共产主义所追求的吗?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过去留给我们的是深切的追念,但未来只留给我们一个模糊的背影。

未来并非循规蹈矩,而是要我们在党的阳光下,发扬与民同乐、以群众为重的优良传统,用手中的画笔为和谐、繁荣的社会增光添彩,为大同的理想而执着追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第23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80年前,红色的中国布满层层谜团。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这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革命战略根据地。他探索红色中国,将所见所闻一点一滴的真实记录,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

近日,我重读经典,内心依旧澎湃不已。整本书以斯诺的第一视角,生动丰富地描述了红色根据地大大小小的人物与事件,他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运用文字的力量将这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斯诺的语言很平实,他没有添加过多的修饰性的词汇或者一些美化的文笔,即使朴实无华,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特点。他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如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彭德怀、徐海东等,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叙述,如苏区教育(比如红军大学)、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国民党政府的暴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横亘在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有了更具象的把握,对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我亡国之祸的革命先驱更加心生敬畏。

斯诺对革命者的描写狠狠地驳斥了国民党,书中是这样描述毛泽东的:“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对周恩来的着墨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除此之外,还有黄埔军校毕业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林彪;使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贺龙;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洛浦、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等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通过他的叙述,我仿佛看到无数仁人志士在战火纷飞的根据地,用火一般的热情与铁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挠,自信乐观地坚持着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他们是一群有气质、有风度、有抱负、有力量的领导者!

一幕幕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令人激动不已。毛泽东夜晚在灯前认真摆弄飞蛾、百姓们“似乎毫不例外地都在从容不迫地从事田间劳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嘶哑却嘹亮的呐喊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苏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队、一段令我们自豪与骄傲的历史。

本书一经发表,就产生了了巨大的反响。它驳斥了国民党刻意扭曲的宣传,向世界人民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革命。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读完这本书后,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即使到了今天,它的影响力依然不曾消减。

斯诺写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全世界。80年后,正如书中所言,革命事业已经照耀了全中国,而中国也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当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最完整的教育,当我们还在为各自的人生纠结忙碌着,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红星照耀中国》提醒着我,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第24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以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完成本书的写作。作为一名西方记者,斯诺所站的是一个公正客观的角度去描述当时人民百姓的生活和心理状态。除此之外,还表现出了红军及其领袖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状况。这本书可以说是让人们可以进一步的去了解当时十分神秘的中国的红色革命。并且,他把自己在红色区域的所见所闻都一点一滴的记录下来。后来汇编为《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的内容丰富而且生动。

1936年,中国革命与战争最凶猛、最危险的时期,斯诺孤身一人冒险穿越南京国民党军队的新闻封锁,长途跋涉来到西贝苏维埃地区,寻找红色中国。故事都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更是让我对当时的人民、红军、毛泽东等等都有了崭新的可谓是颠覆性的认识。

在苏维埃社会一节中,有两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共产党在西北所以受到群众拥护,其当前的基础显然不是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而是有点象孙逸仙博士的主张:耕者有其田。”;二是“有一件事可以说明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有基础的,那就是在所有老苏区里,警卫工作几乎全部由农民自己组织起来担任的。”

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结的那样,正是由于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农民才会主动组织起来保卫自己的红色政权;也正是由于秉承了这样的理念,共产党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得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不断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

在我的认知范围中,当时的人民一定都受到了思想的禁锢并且十分保守,甚至可能有些木讷。但是事实却是截然不同的。他们中的许多人也会进行批评和抱怨,这无疑就是他们言语自由开放最直接的证据。大部分农民团结一致,并且看好“苏维埃”和“红军”,以此证明他们思想觉悟是很高的,有共同的追求,有目标,并且坚定不移的支持着自己的信念。对比当今,我们貌似更缺乏精神信念这一块儿,这是我们所欠缺的地方。

这本书中所描绘的红色中国,与我们教科书上所学到的是有许多出入的。相比之而言,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靠。

说道红军,就不得不提军队。在斯诺看来,他感受到了红军高度的政治觉悟,认为红军是中国唯一的一支从政治上来说是铁打的军队。在真正的红军一节中,作者这样描写到:“他们向来都同士兵并肩作战,团长以下都是这样。一位外国武官这样说,单单是一件事情就可以说明红军拥有极大优势的敌人的作战能力。这就是红军的军官们习惯说的:“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弟兄们,向前冲!”。同样是六个字,差别却是很大的。第一种是把自己与士兵放在了同一个位置,与士兵们心连心。

提到红军,另一个比提的就是长征了。电视里所演的长征真的是惊心动魄、惊险万分。红军通过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敌人的重重围堵,摆脱危险困境。无论是四度赤水河、勇夺泸定桥、飞度金沙江等等都显示了红军的有勇有谋。当时,当他们面对一些少数民族的人民时,当当地人民对他们闻所未闻,他们仍旧是勇往直前,他们的功绩、作为都帮助他们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是吸引了一部分人来参军。这足以证明了中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和感召力。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次武装巡回宣传,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世界,非凡的心里素质,而这些也仅仅占了全书的一小部分。也可以说,红军的长征也仅仅占了中国革命的一小部分。

第25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华民族正处于苦难之间,这种苦难来自于她的两个收养的孩子的内斗,和强大近邻的觊觎。

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党章党旨都源自西方,西方文化的舶来品在中国生根发芽,成为了在华夏大地争夺统治权利的两大党派。即便在日本暴露出其对中华民族的强烈的侵略欲望时,两党依旧争斗不已。

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国民党的胞弟的身边,在斯诺的想法里,这个弱小的政党,将会在其兄弟面前会很快覆灭,斯诺由此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自己可能是见到他们的最后一个外国人。因此,这个即将失败的政党,也许会有一些被记录的必要。

一九三九年六月初,斯诺正式踏上前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旅程。不得不佩服一个外国人的勇气,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所说到的:“为了要探明事情的真相,难道不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吗?我发现我同这个脑袋正好有些联系,但是我的结论是,这个代价不算太高。”我相信这种危险程度并没有被夸大——在斯诺刚进入苏区不久,外界就流传出斯诺遇害的消息。

这种勇气,在今天依旧值得称赞。他在苏区停留了四个多月,为我们带来了价值极高的报告文学。得以让我们在现在,通过一个外国人的眼睛,了解共产党早期的模样。

全书三十万字,共分十二章,介绍了中共多位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徐海东、李德等人。斯诺注重于领导人们的私人经历,因为在斯诺的采访中发现,诸多中共领导人对于自己的经历是不在意的,当他们成为一名苏维埃主义者时,当他们参与到中国红色革命的洪潮中去时,他们已经完全融入集体中去了,在他们口中再难听到“我”、“他”等字眼了,他们的表述往往变成“委员会决定……”、“根据会议……”等等,似乎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已经在集体决议中得到充分体现了。斯诺每每刻意地询问关于他们自己当时的看法,他们已经说不出所以然了。而且,斯诺也在中共领导人的身上发现了一些相同的特质:他们几乎都是贫苦人家出生;他们从小便表现出抗争精神;他们在身居高位的时候,依旧保持着平易近人的品质。这些特质使得斯诺如沐春风,并与诸多的领导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另外,书中也描绘了许多普通的红军战士。个性各异,却都淳朴可爱,保持着单纯简单的信仰。他们或许不知道什么是马列主义,但是,他们知道是谁分了土地打倒地主,他们愿意跟随这些人,去解放全天下受压迫的农民。正是在这种纯洁质朴的革命信仰下,他们爬雪山,过草地,追随红星踏过万里长征。

书中也穿插介绍了红军的成长历史和目前的形式和政策。从蒋介石发动的五次围剿,到刘志丹在西北开创苏区。我们都可以从这些记录中感知到中共发展的不易与容易。“不易”来自于国民党的镇压和打击;“容易”来自于底层人民的支持和欢迎。在这么多年的国共斗争中,红区不断的扩大,我们可以推断出,易与不易,愈来愈取决于人民自己的选择,而非执政党的意愿。中共能够赢取人民的支持,在斯诺看来,主要是两大政策的实施:土地改革,建立统一战线抗日。在这两点下,人民认识到了共产党才是真正可以救国救民的政党。

在书的最后,介绍到了斯诺采访结束不久就发生的震惊中外的事件:西安事变。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扣留在西安,以兵谏的形式来要求蒋介石答应抗日的请求,建立统一战线。斯诺将所有挖掘出来的细节全都详细地叙述出来。以客观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了真实的历史事件以及之后略显荒谬的处理方式——我是指蒋介石为了顾及自己的颜面所做出的可笑行为。

斯诺的文字优美,风格诙谐,严肃的报告文学中也能透露出一点轻松,正经的纪实文学中也有着玩笑般的描述。在这种愉快地阅读氛围中,将那个年代的共产党的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

浮躁生活的我们,对当下的一切充满了质疑与否定,我们似乎已经不是斯诺笔下生活在苏区的那群农民,对共产党交口称赞。但我们何妨,去读读这本书,轻松自在。看看最苦难的日子里,它最可爱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