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教案 篇1
设计思路: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设计我的教学。
读零丁——说零丁——解零丁——写零丁
教学目标:结合“零丁”一词读诗文、探主旨、写感悟。
教学重点:结合“零丁”一词了解诗意及主旨。
教学难点:结合“零丁”一词写形象。
教学过程:
引子:课前与学生交流“零丁”一词的意义及联想。预设:教师总结“零丁”多指人的心情或处境。老师惊喜于49中同学丰富的词汇量。现在上课了,我们还学“零丁”(板书题目)。
一、读“零丁”之诗
师:题目中“零丁”又是什么意思呢?——地名零丁洋。整体意思——文天祥路过零丁洋。此时的文天祥为何会在零丁洋呢?——学生结合注释会回答“不是”,作者此时被元军俘获,是作为俘虏押解路过零丁洋的。
师:由此可见,此时的文天祥成为阶下囚,心情自然是零丁的、痛苦的。诗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创作的。那么这首诗该用怎样的感情,语调去读呢?——应该读出无比沉痛的感情,一种深深的悲凉,一种孤苦伶仃。
师:你们觉得整首诗都是这样的基调吗?——不是,诗的尾联应该读出一种高亢激昂的感情,不应再有“零丁”之感。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我们来读一读。(出示重点字词)
生(读):评价学生诵读效果,出示范读录音。——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诗情。
二、说“零丁”之事
师:我们知道,此时的文天祥已成为阶下囚,但还有好多事情未能完成,说不上何时就将走上刑场。现在我想化身文天祥把自己的一生记录下来,以示后人。请同学们帮我把“我的故事”补说完整。小组分工合作,提示:分工明确,结合注释及各联诗句。幻灯片出示故事,总结板书——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了解诗人资料,创作背景同时明了诗歌意思。
三、解“零丁”之意
师:一个“零丁”牵出文天祥的惶恐路,更道出了文天祥的零丁情,究竟是怎样的惶恐路,又是怎样的零丁情呢。在这首诗中文天祥到底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师:预设分析过程:
1.首联:回顾个人和国家两件大事。文天祥是个饱读诗书的人,参加科举,进而踏入仕途。 他与元军苦战四年,并未能挽救南宋灭亡的命运。此时,南宋大部江山已落入敌手,自己也兵败被俘。眼看大势已去,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2.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从国势上看,山河破碎,南宋王朝在元军的攻逼之下覆亡在即,一如风中柳絮。自己也是一生坎坷,当初做官曾因得罪权贵而屡被罢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如今部下将士牺牲殆尽,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一如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
3.颈联:前一句是追忆过去。后一句是慨叹眼前。诗人将地名与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巧妙地用在诗句当中,仿佛这两个地方就是诗人的写照,也有了与诗人一样的感情。用语双关。
4.尾联:他视死如归,舍生取义,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有着不屈的精神与气魄。
总结:悲伤,悲痛,悲愤,悲壮,舍生取义——再读诗歌。
师:很愉快的解说,让老师领略了同学们大胆的想象,敏捷的思维,严谨的用词。有了这些强大的支持,老师对下一个环节就更有信心了。
设计意图:明确诗歌主旨。
四、写“零丁”之人
师:我们了解了文天祥的惶恐路和零丁情。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也不禁为之动容。我们是不是也该写点什么了呢?老师渴望你们如诗的语言。
示例:
在“零丁”中我感受到国破家亡的文天祥就像风中的柳絮,四下飘散,没有归依。
在“零丁”中我感受到国破家亡的文天祥就像_______________。
师:针对仿写进行总结,老师折服于同学们睿智的头脑。你们用如诗的语言再次触摸了文天祥的灵魂——再读诗歌为自己喝彩。(酌情背诵)
设计意图:升华学生情感,训练写作能力。
结语:同学们,“零丁”是一种境遇,他可以让人困惑,可以让人麻木,可以让人消沉,但“零丁”更是一种使人涅槃的动力。正如文天祥在狱中所作的《正气歌》所说的“天地之间有正气”同时化用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词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一个具有“正能量”的人。
作业:课后查阅欣赏文天祥的《正气歌》。体会一下文天祥那一身浩然正气。
板书:略
《过零丁洋》教案 篇2
一、《过零丁洋》背景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这激情慷慨的最后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品读《过零丁洋》
二、 欣赏朗读,作者介绍,了解诗歌大意。
三、 品读《过零丁洋》佳句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四、 拓展阅读《金 陵 驿》
金 陵 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
注: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临时的住所。
1 首联中诗人选取了 、 、 、 等景物交代了自身的悲苦处境。
2 诗的首联和颔联与我们曾经学过的《过零丁洋》中的哪两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3 诗人说“山河无异”其实是 ,根据是 (用原文回答),这里用的是 。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答案要点 1.草、离宫、夕晖、孤云。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山河有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反语。 4.这首诗中诗人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联系了起来,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
五、创新作业:试比较《春望》和《过零丁洋》两诗的`异同点。
《春望》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过零丁洋》从艺术上说,此诗是大气势、大手笔。但在具体表现手段上同样是别具匠心。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则不在于艺术技巧,而是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读文天祥诗,首先应该把握这一点。
六、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七、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过零丁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熟读成诵。
2、品析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民族气节和人生哲理。
3、欣赏诗歌,学习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教学难点
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教学课型
品读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思路
朗读——品读——赏读——诵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同学们,《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史诗。英雄总在乱世挺胸而出,世事总在兴衰成败中循环。宋元交替之时,文天祥成为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的顶梁柱,然而独木毕竟难支,他几经沉浮,终被元军所俘,在被押北上途中,书《过零丁洋》诗以言志,最终英勇就义。让我们通过《过零丁洋》一诗来凭吊这位英雄吧。(投影《过零丁洋》一诗)
二、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回顾七言诗的朗读节奏。
2、自由诵读诗歌,结合注释选择每句的朗读节奏。
3、指名朗读,检查朗读时的停顿、轻重音符方面的情况。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三、品读诗歌,领略意境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齐读诗歌,分联品读。
(1)首联的两句叙事各是哪个对象?所叙何事?
交流明确:个人和国家、个人科举入仕,起兵与国家共存。
(2)颔联的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交流明确:国事危机,个人也动荡不安,国命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风飘絮”形容国 势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无力自主。
(3)颈联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如何理解“惶恐”和“零丁”?
交流明确:叙述中抒情。“惶恐”和“零丁”都语含双关,既指地名又述心情。
(4)尾联是千古名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体现什么?
交流明确:直抒胸臆。以死明志,体现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3、试齐备课文,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诵。
三、赏读诗歌,揣摩精髓
1、学生读自己欣赏的句子,谈欣赏这一诗句的理由。
2、教师整理归纳:
(1)对仗工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语含双关:“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意境悲壮昂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叙事言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诵读诗歌,延伸拓展
1、学生自由诵读。
2、指名背诵。
3、延伸拓展: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能举出类似的人物事例吗?
示例:苏武牧羊、岳飞精忠报国、刘胡兰慷慨就义
(2)你还能想起哪些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示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五、举一反三,依例自学
1、学生小结前一首诗的学习方法。
2、学生依例自学《浣溪沙》。
3、教师检查自读效果。
六、课堂总结,学法引领
《过零丁洋》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学生对文言诗文的解读能力;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反复朗读,讨论交流为主,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语: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的炎黄子孙,以不同的方式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而,王朝的更迭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每一朝代,初期都能励精图治,后来逐步下滑。所以才有人提出:生命的活力,不来自宫廷,而来自民间。毛主席说,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宋朝晚期,皇帝暗弱,昏庸无能,不思进取,很让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那样的诗人看不上眼。可是他们空怀报国之志而得不到信任。谁了解陆游、文天祥这两人?
请同学试着讲一讲,展示幻灯片。
二、朗读训练,结合写作背景,做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1、齐读,注意读间和辨析形似字。
戌xū寥liáo哀āi
戍shù戮lù衷zhōng
戊wù戳chuō蓑suō
2、听录音(2遍),注意听朗读的节奏。
3、自读、指读、齐读。
三、分析这首诗。
1、同桌互相讨论,说一说诗句的字面意思。
教师明确:
在“孤村”这样偏远的生活环境,却一点也不为个人的境遇而悲哀。
还念念不忘的,是为国家去保卫轮台。
夜深了,思绪却纵横驰骋,听到的是风声雨声,披着铁甲的战马和那刚结冰的河流,在朦胧中,便飘然入梦。
2、品味这首诗雄浑的意境,想想是什么使作者将铁马冰河与风雨大作联系在一起的?(帮助学习明确)
思考后明确:
“风吹雨”,让作者想到了“铁马”在渡过“冰河”;无眠的夜晚的壮志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只好用“梦”来满足报效祖国的愿望。
3、由这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历代名人的名作?
提示:曹操的、辛弃疾的、文天祥的……
(1)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四、学习《过零丁洋》(约分钟)
1、如果说陆游的时代,大宋的江山已成危局,到了文天祥的时代,则已是回天乏术了。但是,家贫出孝子,国乱见忠臣。也只有这样的社会环境,才能产生文天祥那样的具有高尚民族气节的伟人。
2、文天祥赶上了一个责任重大的时代,今天读他的诗,还感觉得到那份历史的沉重。
辛苦遭逢起一经——一个白面书生。
干戈寥落四周星——寡不敌众,却维持了整整四年。
3、请各位模仿老师,对以下诗句进行解读:(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用幻灯片明确答案)
————“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③山河破碎风飘絮——国土被蚕食,人民逃亡路上毫无目的。
④身世浮沉雨打萍——被欺凌的人们,正如暴雨中的浮萍。
————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⑤惶恐滩头说惶恐——在惶恐滩头,我们的逃兵曾经惶恐。
⑥零丁洋里叹零丁——在零丁洋里,可叹与我同道的人……我是孤苦零丁。
————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⑦人生自古谁无死——人总有一死,无人可以逃脱。
⑧留取丹心照汗清——让我的忠贞和赤诚,去照亮史册。
————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
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
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4、总结“解读”特点:忠实于原作,简洁的语言。
5、集体朗读一遍。
五、拓展延伸(幻灯片展示):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揭题释题:
①读题后指出,这是陆游85岁时所作的绝笔诗。也就是诗人用诗写下的遗嘱。
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2、请同学试着解释诗句的意思,再说诗的大意。
3、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
六、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一、教学情况分析:
此课是本单元的表达交流活动课。高一的学生刚学完唐诗对诗歌的对仗有所了解,课前已布置学生收集公众场所的对联和对联故事。本课设计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合作练习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
1、感受对联的艺术魅力;
2、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
3、尝试对对联。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学对对联。
难点:对联中有关平仄的要求。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
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合作练习
教学媒体:电脑
教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发源于唐代的律诗。因为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讲究对仗的,那时人们往往就单独地把这两联拿出来创作,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之情。这种文字游戏人们觉得很有趣,于是对联就发展起来了。今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各地方电视台送春联成为晚会的一大亮点。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所以在去年,对联也走入了高考题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有关对联的知识。
(二)欣赏佳联。(幻灯片2、3)
1、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2、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3、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
4、云水巴山雨文章金石声
5、斗鸡山上山鸡斗龙隐洞中洞隐龙
6、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分析:1、你知道第一副对联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吗?
明确: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采用了“谐音”修辞。
2、第二副对联相传是清朝大才子金圣叹因为文字狱被判斩,在刑场离别子女时所作。有两字也采用了“谐音”修辞,是哪两字呢?
明确:莲,梨。对联表面的意思是写莲心之苦,梨核之酸,实际上是以“莲”谐音“怜”和“连”,寓含“可怜”“连累”之意;以“梨”谐音“离”,寓含“离别”之意。准确、形象的表现了父子刑场离别时的心情,是对偶精工,文辞优美的佳联。
第一副对联叫作隐字联,第二副对联叫作谐音双关联。
3、第三副对联又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
明确:顶真。所以它就叫顶真联。
4、你们知道第四副对联是送给谁的吗?
明确:巴金。他的名字嵌入了对联中,这就是嵌字联。
5、你看出第五副对联的奥妙了吗?它写的是桂林名胜斗鸡山和龙隐洞。
明确:倒过来读也一样。这就叫回文联。
6、第六副对联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据说它的上联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政府和外国人议和时某外国代表想侮辱中国人民就挑衅地出了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而清政府中地一位书记官义正言辞地对出了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打消了侵略者的狂妄气焰。
明确:这是利用偏旁、部首相同的字组成的对联,这就叫同偏旁联。
(三)了解对联的要求。
1、看一段相声《妙联迎春》,了解对对联的要求。(幻灯片4)
2、讲解对联的要求。(幻灯片5)
A内容相对:(幻灯片6)
(1)上下联的词句要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2)上下联的内容要相反或相关。
如相声中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江山如画对大地皆春;春色满园对瑞气盈门;千山尽秀对万象更新。
B形式相同:(幻灯片7)
[1]字数相等;[2]词性相同;[3]结构相同;
[4]字不重复;[5]平仄相异;[6]仄起平落。
先分析[1]-[4]
如这副对联傍百年树读万卷书
动数量名动数量名
(动宾结构)(动宾结构)
再分析[5]-[6],意思是偶字上下相对位置,要平仄相对,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上联末字要仄声,下联末字要平声。
平声:阴平、阳平
仄声:上声、去声、入声【普通话没有入声,古入声字分别读成阴平(如“屋”“出”)、阳平(如“国”“直”)、上声(如“铁”“北”)、去声(如“客”“绿”),有些方言还有入声字,如粤方言。入声字一般比较短促,有时还带辅音韵尾。】
如这副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名形副形名形副形
(主谓结构)(主谓结构)
3、讲对联故事,强调对联中仄起平落的要求。(幻灯片8)
从前,有一年除夕,衙门的衙役吩咐敲更的更夫把一副春联贴在闸门上。可是更夫不识字,不懂对联的平仄,将对联贴反了,上下联的位置弄颠倒了变成:
盛世无须掩闸门
太平不用敲更鼓
上联末字是平声,下联末字仄声。
大年初一,一位秀才路过看到了,就向更夫指出来。更夫央求他帮忙重写一副对联贴上,免得衙役责怪。那位秀才嫌重写太麻烦,就帮他出了个主意。你知道秀才出的主意是怎样的呢?
原来他叫更夫将上下联的末尾一个字裁掉,这样一来,上联仄声结尾,下联平声结尾,倒成了一副六言妙联。
盛世无须掩闸
太平不用敲更
百姓们都夸这位秀才有学问。人群中有个土财主,目不识丁,他也怕自家的对联贴反了,就请秀才上门去看看。秀才一看,(你们看看这副对联有没有贴错)果然财主不学无术,把对联贴错了:
(上联)积善家福寿无穷(平声结尾)
(下联)发财户金银尽是(仄声结尾)
财主一看秀才皱起了眉头,知道自己把对联贴错了。还没等秀才开口,他就自以为是地连忙学更夫把上下联末尾的一个字给去掉,结果门上对联就成了:
积善家福寿无
发财户金银尽
这样一来,不但对联的平仄声没改变过来,联意却相反了,成为全城的笑话。
(四)贴春联。
请将下列句子搭配成两幅对联。(幻灯片9)
1、九州瑞气迎春到
2、户纳春风吉庆多
3、三江绿水涌春波
4、窗前细雨传春讯
5、四海祥云降福来
6、枝上黄鹂送好音
提示方法:首先根据每句末尾字的平仄定出可作上联的句子,再根据上联的内容和结构形式选出下联。
明确:1-6句末尾字的平仄分别是仄、平、平、仄、平、平。所以可作上联的是1和4句。再根据上联的内容和结构形式可得出1和4句的下联分别是5和6句。
全班读这两副对联。
(五)借名句对下联。(幻灯片10)
1、请选文天祥的诗句,将下面的对联补完整:
山川生微凉,酣观白日依山绿
天地有正气,_______________
2、请选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将下面的对联补完整:
铜琶铁板,大江东去
提示:1句注意色彩的词。2句注意上联是写苏东坡写《念奴娇·赤壁怀古》,而下联曹操的诗句苏东坡写《赤壁赋》时也引用过。
明确:[1]句下联是“留取丹心照汗青”。[2]句下联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六)全班朗读古代声律启蒙中的例子,熟悉对对联的要求。(幻灯片11)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七)学对对联。
请对出下联。(幻灯片12)
1、一湾溪水绿
提示方法:拆合法。即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
组合成一句。
例如1句可拆成一湾、溪水、绿。“一湾”是数量词,可对“两岸”“万岭”等;
“绿”是颜色常与“红”对;而“溪水绿”就可对“荔枝”“杜鹃”“杏花”等。再将它们一组合就成功了。
2、岭南春雨迎新岁(幻灯片13)
四人小组讨论第二句的下联。每组派代表写出下联。
再次提示对联的要求:
A内容相对:
(1)上下联的词句要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2)上下联的内容要相反或相关。
B形式相同:
[1]字数相等;[2]词性相同;[3]结构相同;
[4]字不重复;[5]平仄相异;[6]仄起平落。
师生一起点评所写下联。
明确:可以对“塞北瑞雪兆丰年”“江北东风送旧年”“河北秋风兆丰年”等。横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
(八)总结.(幻灯片14)
其实对联不仅过春节会贴春联,办喜事时人们会贴喜联,祝寿时会献上寿联,哀悼别人又会用上挽联,还有雕刻在山水名胜之地柱子上的楹联,配画的画联等等。茶楼、饭馆、酒店、商店为了吸引顾客也会贴出有特色的对联。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能更热爱中华文化,多开动脑筋学写对联,也当个文人雅士。老师也学着写了副对联总结今天的课,那就是——齐寻觅古国瑰宝
共撰写华夏对联
横批是“师生同乐”。
(九)布置作业。(幻灯片15)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任选下列一题,用原稿纸完成。
1、请对出下联。
[1]好山好水好景
[2]知识海洋勤是岸
[3]攀高峰不怕千般苦
2、请为学校大门、课室门、办公楼、体艺楼、实验室、电脑室、图书馆、饭堂等场所拟联,任选一个场所拟一幅对联。
3、有兴趣的同学可为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拟一副嵌字联将他们的名字嵌入其中,在他们生日或父亲节母亲节时送给父母。
小学语文毕业总复习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小学阶段已学过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某些遗忘的内容得以牢记,某些薄弱的环节得以巩固。
小学六年级,是特殊、重要的一年,首先表现在心理上,主要有学习压力、升学压力、家庭压力、师生压力和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期待;其次表现在生理方面,比如男女生第二性征带来的各种感情需要,所以营造紧张、严肃、活泼的课堂氛围就显得十分必要;最后是各种不良习惯的改变。面对诸多压力,教师要想得更多,做得更细,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在六年级语文复习这个问题上,对于基本内容,课程标准都已经明确,至于方式方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侧重点各有不同。
我的方法主要是:首先,摸清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尽力了解学生心理的阴暗面,并积极消除阴暗面,进而互相信任;其次,充分利用这种互信,营造紧张、严肃、活泼的教学氛围,进而稳步提升整体教学成绩。用时下流行的三字经来表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讲博爱,养情操
国内有关机构研究表明,有10%―30%的青少年存在着心理问题,现在的小学生中近10%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六年级尤为明显。因此,我们要把“关爱学生”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做好复习工作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学生的思想动态要及时关注,例如早恋、厌学等,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及时疏导。我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以下几类:①父母离异,因父母离异,缺少关怀,从而变得孤僻,我行我素,成绩下滑;②丧亲家庭,父亲或母亲意外死亡;③因成绩差变得没有自信的学生;④留守儿童;⑤因早恋使自己陷入困境等。作为毕业班的老师,我们要及时了解,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发现点滴进步及时表扬,或者写在学生的作业本里,并随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关注学生的心理。
我们作为六年级的老师,不仅要教知识,而且要做心理辅导师,“用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用师爱架起沟通的桥梁”、“用师爱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用师爱驱散学生内心的阴霾”。
二、定规矩,束行为
用“规”约束行为,使其专心学习,形成良好的自律自觉意识,为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和班级口号,根据班规制定出组长日记,让组长记录每个同学每天的各种情况,开展小组个人周冠军和组冠军的评比,以及少先队的争章活动,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增趣味,提兴致
用“趣”提升兴致,使其主动学习。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在中小学阶段,教师要让学生因为喜欢你的人而喜欢你任教的这门学科。那么我们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们的学科呢?
(一)对于汉语拼音、汉字、词语、句子、修辞、标点符号等六部分内容,先分类复习知识点,然后做相应的习题纠错,再针对这方面有错的题出一张试卷,进行评比,评出一、二、三等奖,接着让学生把出好的习题同桌交换考试,考完后再交换回来批改,这样可以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二)古诗、谚语、歇后语、名言警句、对联、百科知识等知识是小学考试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要重视。比如古诗,我让学生做到每天背一首默一首,并且规定每背一首古诗凭家长或同学的签字可以到组长那里加上1分。这样学生就非常积极,因为古诗背多了,就有可能成为小组周冠军。
(三)开展丰富有趣的作文课。如《连词成句》、《倾听自己最隐秘的心声》、《官兵捉贼》、《难忘的生日会》、《打雪仗》、《课堂小游戏》等。
四、巧方式,解难点
用“巧”丰富方式方法,使其精妙把握重点、难点。
(一)巧攻阅读关。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其自学能力。在课外阅读指导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爱“读”,而且要指导他们会“读”,读得有收获,即传授一些巧妙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会读。
1.给文章分段(归并法)。(1)按时间顺序分段;(2)按地点变换分段;(3)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4)按事物的内容性质分段。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1)用课题发展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抓重点段概括文章主要内容;(3)用段意归并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谈阅读感受的方法。先简单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写出粗浅的认识,再写写比较深的感受,最后教给学生一个土办法:看横线的多少去答题,争取答满,或者空半行。
(二)巧攻书写关。有些学生字写得很难看,针对此可以采用让学生的字在投影上展示大家来评论的方法,通过好、差对比,差的学生马上就会有所改观。最好的办法是在学生的.作文分数上有所体现,例如(95+5+5-2),意思是基本分是95,加5说明字写得很好,再加5是因为评语也写得很好,减2说明涂改两处。这样就可以一举多得,既可以让学生认真写字,又可以提高学生评价作文的水平,还可以减少学生涂改的次数。附加分可以作为依据到组长处进行登记。
(三)巧克常错关。在总复习期间,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总复习错题集”,按字、词、句等分好类,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收集整理错题,按分类做好记录,并要求学生经常翻阅“错题集”,力争错误不再重现,以提高复习效率。在最后阶段,我用教研室出的六张综合卷考学生,并作好分析,进行查漏补缺,总结提升。
五、实教学,牢基础
(一)在基础部分。根据往年的经验,学生掌握比较欠缺的知识有:字的笔顺,多音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辨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缩句和第三人称转述句,关联词的正确使用,“说”在不同位置时的标点符号的用法,破折号、引号、省略号的不同用法,等等,因此,我在当年的六年级教学中,就特别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会特别重视。在最后的复习阶段也会多出一些练习进行强化训练。
课内重点句子的理解,要求学生会用“一抓、二联、三问、四想、五体会”的方法去理解。“一抓”指抓重点词语、关联词、表达方法等;“二联”指联系课题,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联系总起句、中心句,联系段、篇主要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等;“三问”指理解每个句子时都可以问写的什么,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写;“四想”主要指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习作方面。阅读教学中要坚持读写结合,找准每课的基点进行小练笔。在习作复习时,我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引导其在文中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把文章写生动,引导其在文中巧用好词佳句及精典名句。
(3)精心布局谋篇。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文章的开头结尾的写法上下工夫,争取用上一些修辞手法。例如《匆匆》的开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后面用了四个问句。结尾以一个问句来结束,非常特别。
(4)写完作文后,先让学生通读自己的作文,再按上面三方面加以修改,并且给自己的习作加上评语。每次在作文和单元测试时,都让学生自己写评语,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会通读自己的作文,又能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5)利用好“成长足迹”这个单元,引导学生写好作文。“成长足迹”单元学了《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新来的王老师》都是写老师的(写人),可以让学生写写自己的老师;学了《同学的笑声》可以让学生写写自己的同学,注意必须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特点来写,等等。要注意作文的批改和点评,在班级中交流,好的作文让学生制成幻灯片来进行展示。
(6)在总复习时,我先引导学生按照类别:人、事、景、物等进行回顾,总结归纳方法,然后通读自己的作文,想想自己的作文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的字里行间有没有渗透真情实感,再用复习中掌握到的表达方法对文章加以修改。文章是写出来的,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在复习作文的时候,针对学生习作中的薄弱环节,把学生的习作作为复习的内容,这样效果会好些。
(三)切切实实抓学生,做到培优扶差促中等。对于后进生,要激发其学习兴趣,树立其学习的信心,保证其基础知识过关。家庭作业的布置,要考虑其能力、水平,对他们不能要求过高。对于尖子生,因为家长有择校愿望,所以在复习时必须在他们原有的水平上使其进一步提高。每天除完成布置的作业外,还应要求他们进一步复习,进行大量的阅读。中等生应比后进生的练习量大一些。课堂练习可抄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先抄题再做,中等生和尖子生做得要快一些,另外再准备一些题,写在小黑板上,做完大练习的可以接着做这些题。检查后进生的同时,可让尖子生做学习小组长。小组讨论对题,要求小组必须达成一致意见,否则提到班级中讨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知识记忆较深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这是复习中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小学语文毕业总复习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小学阶段已学过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对某些遗忘的内容得以恢复,某些薄弱的环节得以巩固,某些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从而形成语文综合能力。复习不只是应考,不只是整理,更是“知新”(即继续新的学习,走向新的领域)。因此,复习不应是机械重复过去的练习,而应是教方法抓规律,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层次上,从新的视野对知识进行再认识,开展新的实践活动。
总之,要真正提高毕业复习的实效性,教师的着重点不是从总复习开始,而应从六年级第一学期一开学就做计划,根据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学习内容及能力的要求,平时教学打好基础,总复习时梳理知识、归纳方法、以点带面、讲练结合,让学生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