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密两宗,皆一乘教。『一乘顿教,寓解于行;以行为主,以解为辅;行进步一步,解亦进一步;行愈深,解愈精;有行(杨按:指形式之行)无解,变成世间宗教;有解(杨按:唯慿意识,依文解义,难契妙旨。禅宗弘忍大师谓:「思量即不中用!......」)无行,变成人类哲学;解行相应:泯识显智、明体达用;随缘说法,乃能契机、契理。......』(参考冯老师示我的「一乘法要」)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历来深入广大佛子心中:持诵、抄写、讲解、注释者甚多,其能默契妙旨者却很少!大都不脱意识形态范围之故。冯达庵大阿闍黎于某年「五月十八日辰正圆证」『金刚般弱波罗蜜』(此文之后有冯老师留字为据)。从而契会金刚般弱波罗蜜经妙旨:「原来如是!」他所着的「金刚经提纲」,文约义丰、别具一格:「画龙点睛!」读之,妙理悦心。希有缘读此经者,精心「密行」!究竟彻参之!例如金刚经云:「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此段经文,须发菩提心,修「慈无量心」。修至能入「大慈三摩地」时,才能究竟彻参;能入大慈三摩地,则位齐「菩萨摩诃萨。」故经文先提:「善男子善女人......」至此则云:「诸菩萨摩诃萨......。」依识缘相,「我执无明」众生「同分妄见」幻成之 「我相、人相、众生相......」修至能入「大慈三摩地」时,则能「降伏其心!......」「八种识量泯尽无余。大慈性光、灵明清静、充遍大千世界。」尔时,泯识显智,所观众生、敛相归性,如如然融为一体;定中祗有惺惺寂寂、灵明自在;而「无我相、人相、众生相......」「以无所得故。心无罣碍......」。
在大圆镜智遍照中,对于三世事情相、「一念顿具!」泯却「时间相」,故「无寿者相。」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爱因斯坦、夙根深厚,智慧超群;他的《相对论》有:
式中:v表示物速;c表示光速;t表示地面时间;t表示变量时间;t是v函数。
t=t/
爱因斯坦由此得此结论: 「对于我们这些有信念的物理学家,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区分,只是一个错觉;甚至是一种固执己见。」这与《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是相符的。但爱因斯坦仅从数理逻辑上推论之;能入「大慈三摩地」者乃能理论与实践结合验证之!
六祖不识字而能说法,而且反应神速、言必中肯;他的「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自性本来具足!」「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等名言;正是「寓解于行」的表演。
对于纯净「唐密」来说,本经各章重要之节,皆有相应的真言。例如第一章第二节-大慈。有「慈无量心真言」、修其「三密」成就,即入「大慈三摩地」。从而自能了悟本节经文的妙旨。其它各节,亦复如是。由此可见:「寓解于行」!......「精心密行!」的重要性。
拓展阅读:《金刚经》中的人生智慧
《金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或《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思就是以金刚般的智慧到达彼岸。 “金刚”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金属,能断万物,所向披靡。般若是梵语音译,意为大智慧; “波罗蜜”也是梵语音译,就是摆脱烦恼,到达彼岸。因此,《金刚经》经名的含义就是以金刚般无坚不摧的大智慧斩断人生的种种烦恼,到达清净的彼岸。
众所周知,《金刚经》一卷是《般若经》六百卷的精华所在。其思想深刻而文字简洁优美,对于中国文化影响极大。在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
如何得清静
《金刚经》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人生的大问题: “云何应往,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乱七八糟的想法?如何才能使得自己身心清静?这其实是所有的科学想要解决的人类的终极问题,是需要每一个人都好好想一想的。
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烦恼,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多的欲望。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感到烦恼,自卑,痛苦。既使欲望暂时实现了,又生怕会失去或者又有了更大的欲望。因此,我们的身心永远在苦海中沉浮,永无出头之日。
在现实生活中,人是不可能达到完全没有欲望的,因此怎样驾驭自己的欲望,是一种大智慧,是提高自身生存质量的大智慧。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要实现自己的心灵宁静,还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其实佛学是人学,是心学,是关于人生智慧的哲学。人生在世,有许多疑问和困惑,会给人带来许多痛苦和烦恼,如何活得更快乐、更充实、更安心,在人自身能力感到无所企及的时候,往往会想要借助于神的启迪和保佑。但是佛教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佛,不需要求神拜佛,要求就求你自己——就是通过参悟,启发智慧,感悟生命,不断寻找更高层次的.生存智慧和力量,开发、实现自己心中的潜能。?这其实和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的主张是不谋而合的。
没有什么可以天长地久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如梦、如幻、如朝露、如镜花、如水月、如闪电、如水泡般虚无缥缈,瞬息即逝。平时我们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形象,实际上都不是它们真正的形象,事物的真正形象是“无相”。也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都是不断的生灭变化的。因此,对于世界上的一切都应该坦然面对,都不应该执着,这就是所谓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否则就是“着相”,即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具体的讲,就是个人过多的考虑自己,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想得到文凭、知识,想得到亲情、友情、爱情,想得到财富、金钱、美人,想得到名誉、地位,想得到家庭、事业,想得到健康、长寿……。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世间的一切有什么是永远的呢?云卷云舒,花开花谢,世事变幻如白云苍狗,文凭会贬值,知识会落后,爱情会枯萎,友情会破裂,财富会流失,美人会迟暮,名誉会消失,地位会跌落,家庭会崩溃,健康会恶化……没有什么可以是天长地久的。
无私奉献
“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提到布施,有人说我自己还不够用,或者说自己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好布施的。其实一句温暖的问候,一片诚挚的爱心,一个美丽的微笑,任何自己觉得可以利益他人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布施,勿以善小而不为,当布施成为习惯,你会从别人的快乐中得到更大的快乐。
世界上懂得布施{奉献)的人是最富有的人,人们往往贪图别人给予自己,这其实是最贫穷的想法。一个人自呱呱落地,到小学、中学、大学,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给予,究竟又有几个人想到自己给予了别人多少呢?日常生活中我们给予别人的一个微笑,一句悉心的问候,一句善意的劝告,一点力所及的帮助,都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帮助的,有时甚至是让人终生难忘的。
而真心给予无私奉献是不容易的,有人给予是为了沽名吊誉,或是谋取钱财……。正如《聊斋志异》开宗明义第一篇《考城隍》上说的,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真正的给予是不求回报的,这才是真正的布施,真正的奉献。
我觉得给予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奉献者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
心无所往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传说禅宗六祖慧能一闻此言,当下即便开悟。 《金刚经》的“无住”精神,可以缓解现代人的压力感,使其保持澄明心性。当今时代是一个物欲涌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有些人不再谈论人生、理想、国家、社会,而是更多地谈论电影、股票、服饰、美食、足球、明星等等。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世界,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是现代人应有的权利。但是,人切不可成为物质的奴隶,陷溺于拜金主义的狂潮,从而导致精神家园的失落。面对汹涌澎湃的物欲大潮,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以金刚般若大智慧斩断物欲,才能将生命提升到天心月圆的光明澄澈之境。
人除了物质生活,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精神上去充实才是真正的富贵,精神上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现代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都具有“庸人自扰”的本性:对于悠关自身之事作过多的无谓思考,是困扰自身的主要原因。更要命的是,人的这种“能力”不需要有事实依据,但凭想象就可以了。假使心起了烦恼,那么即使在社会上很有地位、财富,生活也是空虚的。如果心中颠倒梦想,高楼大厦无异于监狱,美味佳肴就是毒药。古人说:心安事无问,心定菜根香。假使心安定了,就算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茅草小屋,心中也很安定、 自在,远胜山珍海味高床大屋。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
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 冰心
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
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 有修养有名望的人务求实际,而不图外表好看;致务于自身的修养锻炼,而不计较自身以外之物。 张居正
圣人不是如同蘑菇,经一阵雷雨之后,就能从山土里钻出来的。也不是可以经一班门徒或和一系一派一党的人,于短促的时间所能捧起来的。圣人纵有超凡脱俗的个性,有出众超群的天才,有勤勉刻苦的修养,有博古通今的学识,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与精神。又须一些志同道合的信徒的辅佐与继成之力。 老宣
许多思想是从一定的文化修养上产生出来的,就如同幼芽是长在绿枝上一样。 歌德
人的思想是可塑的;一个人如果每天观赏一幅好画,阅读某部佳作中的一页,聆听一支妙曲,就会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一个新人。 罗斯金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
劳动,不仅仅意味着实际能力和技巧,而且首先意味着智力的发展,意味着思维和语言的修养。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一个人只要有耐心进行文化方面的修养,就绝不至于蛮横得有可教化。 贺拉斯
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 冰心
性情的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增强生活能力。 池田大作
啊,有修养的人多快乐!甚至别人觉得是牺牲和痛苦的事他也会感到满意、快乐;他的心随时都在欢跃,他有说不尽的欢乐! 车尔尼雪夫斯基
啊,有修养的人多快乐!甚至别人觉得是牺牲的事,他也会感到满意、快乐;他的心随时都在欢跃,他有说不尽的`欢乐! 车尔尼雪夫斯基
欣赏艺术美,需要知识修养;领略自然美,同样需要知识修养。修养越深,展现在你眼前的美的疆域就越广阔,你获得的美感也越丰富。 MRMY.NET收集
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 康德
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 黑格尔
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周恩来
圣人不是如同蘑菇,经一阵雷雨之后,就能从山土里钻出来的。也不是可以经一班门徒或和一系一派一党的人,于短促的时间所能捧起来的。圣人纵有超凡脱俗的个性,有出众超群的天才,有勤勉刻苦的修养,有博古通今的学识,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与精神。又须一些志同道合的信徒的辅佐与继成之力。 老宣
许多思想是从一定的文化修养上产生出来的,就如同幼芽是长在绿枝上一样。 歌德
人的思想是可塑的;一个人如果每天观赏一幅好画,阅读某部佳作中的一页,聆听一支妙曲,就会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一个新人。 罗斯金
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 西塞罗
如果通过修养达不到提高鉴赏力的目的,修养两字也就毫无意义了。 波伊斯
文化修养的目的在于增强和提高鉴赏那些最高尚、最深奥的事物的真和美的能力。 波伊斯
一个人只要有耐心进行文化方面的修养,就绝不至于蛮横得不可教化。 贺拉斯
虔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过灵魂的最纯洁的宁静而达到最高修养手段。 歌德
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 爱默生
性情的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自己增强生活能力。 池田大作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培根
只有美貌而缺乏修养的人是不值得赞美的。 培根
文明就是要造成有修养的人。 罗斯金
《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序说》 大学:书名。修身:修养自身品性。齐家:管理好家庭。治国:治理好所在的地区。平天下:使天下太平。正心:使心思端正。诚意:使意念真诚。 朱熹
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
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 有修养有名望的人务求实际,而不图外表好看;致务于自身的修养锻炼,而不计较自身以外之物。 张居正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宋?包拯《明刻本附录》 清心:摒除私心杂念。直道:率直地为人。无私和正直这是修养处世的根本。 包拯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明?王守仁《传习录》上 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 王守仁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汉?王符《潜夫论?叙录》卓越的人不追求虚有其表,有修养有名望的人致力于实际。 王符
修身处世,<
许多思想是从一定的文化修养上产生出来的,就如同幼芽是长在绿枝上一样。歌德
人的思想是可塑的;一个人如果每天观赏一幅好画,阅读某部佳作中的一页,聆听一支妙曲,就会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一个新人。罗斯金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培根
劳动,不仅仅意味着实际能力和技巧,而且首先意味着智力的发展,意味着思维和语言的修养。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冰心
性情的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增强生活能力。池田大作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培根
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冰心
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
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 有修养有名望的人务求实际,而不图外表好看;致务于自身的修养锻炼,而不计较自身以外之物。张居正
圣人不是如同蘑菇,经一阵雷雨之后,就能从山土里钻出来的。也不是可以经一班门徒或和一系一派一党的人,于短促的时间所能捧起来的。圣人纵有超凡脱俗的个性,有出众超群的天才,有勤勉刻苦的修养,有博古通今的学识,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与精神。又须一些志同道合的信徒的辅佐与继成之力。老宣
圣人不是如同蘑菇,经一阵雷雨之后,就能从山土里钻出来的。也不是可以经一班门徒或和一系一派一党的人,于短促的时间所能捧起来的。圣人纵有超凡脱俗的个性,有出众超群的天才,有勤勉刻苦的修养,有博古通今的学识,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与精神。又须一些志同道合的信徒的辅佐与继成之力。老宣
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爱默生
《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序说》 大学:书名。修身:修养自身品性。齐家:管理好家庭。治国:治理好所在的地区。平天下:使天下太平。正心:使心思端正。诚意:使意念真诚。朱熹
欣赏艺术美,需要知识修养;领略自然美,同样需要知识修养。修养越深,展现在你眼前的美的疆域就越广阔,你获得的美感也越丰富。
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康德
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黑格尔
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周恩来
圣人不是如同蘑菇,经一阵雷雨之后,就能从山土里钻出来的。也不是可以经一班门徒或和一系一派一党的人,于短促的时间所能捧起来的。圣人纵有超凡脱俗的个性,有出众超群的天才,有勤勉刻苦的修养,有博古通今的学识,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与精神。又须一些志同道合的信徒的辅佐与继成之力。老宣
许多思想是从一定的文化修养上产生出来的,就如同幼芽是长在绿枝上一样。歌德
人的思想是可塑的;一个人如果每天观赏一幅好画,阅读某部佳作中的一页,聆听一支妙曲,就会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一个新人。罗斯金
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西塞罗
如果通过修养达不到提高鉴赏力的目的,修养两字也就毫无意义了。波伊斯
文化修养的目的在于增强和提高鉴赏那些最高尚、最深奥的事物的真和美的能力。波伊斯
一个人只要有耐心进行文化方面的修养,就绝不至于蛮横得不可教化。贺拉斯
虔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过灵魂的最纯洁的宁静而达到最高修养手段。歌德
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爱默生
性情的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自己增强生活能力。池田大作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培根
只有美貌而缺乏修养的人是不值得赞美的。培根
文明就是要造成有修养的人。罗斯金
《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序说》 大学:书名。修身:修养自身品性。齐家:管理好家庭。治国:治理好所在的地区。平天下:使天下太平。正心:使心思端正。诚意:使意念真诚。朱熹
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
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 有修养有名望的人务求实际,而不图外表好看;致务于自身的修养锻炼,而不计较自身以外之物。张居正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宋包拯《明刻本附录》 清心:摒除私心杂念。直道:率直地为人。无私和正直这是修养处世的根本。包拯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明王守仁《传习录》上 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王守仁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汉王符《潜夫论叙录》卓越的人不追求虚有其表,有修养有名望的人致力于实际。王符
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
明朱之瑜《诚诚二首》 修养自身品性,处理好人之间的.关系,唯一靠的真诚。朱之瑜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 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朱熹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圣人不是如同蘑菇,经一阵雷雨之后,就能从山土里钻出来的。也不是可以经一班门徒或和一系一派一党的人,于短促的时间所能捧起来的。圣人纵有超凡脱俗的个性,有出众超群的天才,有勤勉刻苦的修养,有博古通今的学识,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与精神。又须一些志同道合的信徒的辅佐与继成之力。老宣
只有美貌而缺乏修养的人是不值得赞美的。培根
圣人不是如同蘑菇,经一阵雷雨之后,就能从山土里钻出来的。也不是可以经一班门徒或和一系一派一党的人,于短促的时间所能捧起来的。圣人纵有超凡脱俗的个性,有出众超群的天才,有勤勉刻苦的修养,有博古通今的学识,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与精神。又须一些志同道合的信徒的辅佐与继成之力。老宣
劳动,不仅仅意味着实际能力和技巧,而且首先意味着智力的发展,意味着思维和语言的修养。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一个人只要有耐心进行文化方面的修养,就绝不至于蛮横得有可教化。贺拉斯
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冰心
性情的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增强生活能力。池田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