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盛极必衰的名言警句 正文

盛极必衰的名言警句

时间:2024-09-21 12:37:49

给大家介绍一些老子的名言。为什么要学习老子名言呢?我们先来了解以下老子。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

【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十六章

【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道德经名言精选及翻译讲解(二)

老子的《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

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十一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十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翻译讲解】: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十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翻译讲解】: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十四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六章

【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十五

物壮则老。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章

【翻译讲解】: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十六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翻译讲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十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十八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十九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翻译讲解】: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二十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翻译讲解】: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道德经名言精选及翻译讲解(三)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十一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二十二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第五十二章

【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二十三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翻译讲解】: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老子认为,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二十四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

【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二十五

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

【翻译讲解】: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

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二十六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二十七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二十八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1、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是易经中最著名的哲学名言。易经认为,阴阳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世界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两种力量,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有人说中国哲学没有辩证法,甚至如德国辩证哲学大师认为中国没有哲学,这就是啪啪地打脸!所以说,易经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渊薮,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行为指南。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是易经中关于人生哲学最著名的名言警句。自强才能自立,自卑必将自败,宽容别人必然前途宽广。易经告诉我们,对自己狠一点,要自强不息,对别人厚道一点,宽容是人类的美德。

3、生生之谓易

生,来自于阴阳的消长转化,生生,是指阴阳之间不停第相互运动相互转化。这句话常常和“天地大德曰生”一起使用,主要是说明天地万物无时无刻都处在运动发展之中。在人事来说,生,就代表着希望。古人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好玩的国学说“只要还有眼泪,生活就有希望”。

4、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经强调变通。易经认为,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的发展。 说明在面临不能发展的局面时,必须改变现状,进行变革和革命。在人生哲学上,易经告诉我们,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权衡利弊灵活变通,就能获得长久的发展。所以南怀瑾先生说,再穷无非讨饭,不死总要出头!

5、日新之谓盛德

日日增新变化不息,叫日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被刻在商汤王洗澡盆上的名言,它告诉我们,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净了,以后便要天天把污垢洗干净,这样一天一天的下去,每人都要坚持。引申到人生哲学上,我们每个人要对自己的精神和道德进行洗礼,以保持精神每一天都是新的。古希腊哲人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好玩的国学说,每天给自己的精神洗个澡吧!

6、履霜坚冰至

踏上秋霜,就应该想到寒冷的坚冰必将来临。智者可以从一叶而知秋,愚者偏偏一叶以障目。易经告诉我们,应该仔细感知事物的发展变化,做到未雨绸缪。

7、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天下有平坦的大路,就有陡峭的悬崖,有前进,就会有往复。在人生哲学上来说,易经告诉我们,天下之事没有一帆风顺的,当你攀登上峭壁,前面也许就是一马平川,当你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接下来也许就是喝凉水也塞牙的倒霉。所谓盛极必衰,衰极必盛。

8、中行无咎

中行,指中正,行中道。无咎是指没有灾祸。易经告诉我们,凡事要行得正坐得直,不要过头走极端,也不能不及,这样人生才没有灾祸,这与孔子的“过犹不及”和朱熹的“不偏不倚”有异曲同工之妙。

9、与时偕行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一个很平实的哲学道理。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顺应时机,把握规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与“与时俱进”是一个道理。如何才能与时偕行,孟子告诉我们,“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要把握好最佳的时机,并能够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助,则事业大成!

10、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是易经中的因果律。一般认为佛教最讲究因果报应,其实,易经早在佛教传入之前,就极为深刻地阐明了因果律。易经告诉我们,做人要多行善事,少做坏事,上天会给你最公平的回答!

11、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不管事物有多复杂或困难,都要以平易简单的方式来观察,那就可掌握天下的真理了。 易经告诉我们,天下的大道其实都是最简单的,聪明的人善于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

12、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古时候,包牺氏作为天下的君王,仰头观察天象,低头观察地理,观看鸟兽的斑纹和土地所宜,近处取自于自身,远处取自于万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这是易经中“天人合一”思想以及“观象取义”方法论的精华。南怀瑾先生认为,把“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范围缩小,缩小到从人身体生命开始,再扩大观察天地万物,最后把它归纳成为文化精神的结晶。

13、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指通过观象取义的方法,可以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联系,不仅如此,还可以取象比类,触类旁通,从而联想到更多同类事物的发展规律。易经高度重视联想能力,所以说,“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是怎样”?

14、时止则止,时行则行

该停止的时候就停止,该行动的时候就行动。这是易经奉献给我们最有名的人生智慧。何时该停止,何时该行动,关键在于把握恰当的时机,正所谓“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好玩的国学说,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出手时就出手,乃大英雄!

15、知幽明之故,以知死生

易经认为,天下的事情不是全部显露在外的,而是像大海中的冰山一样,绝大部分是隐藏不显的。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以明测暗以显探幽的方法,才能通晓人事,明白生死的意义。

16、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

易经强调未雨绸缪的实践哲学。如何才能未雨绸缪从而防患于未然?几,指的是细小的微不足道的事物,但微小中蕴含着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只有“见微知著”“知小而谋大”,才能把握事物吉凶的先兆,才能迅速行动争取先手!

17、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简单一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人要有居安思危的智慧!好玩的国学君说,得意的时候别嘚瑟!

18、正家而天下定矣

这是易经中关于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关系的至理名言。这对儒家学说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就源于此。

19、保合太和,乃利贞

中国文化历来强调和谐,这也是易经中这句话的哲学精髓。从国家的治理来说,只有保合太和,才能万国咸宁,对于人生来说,内心和谐才能万事顺遂。

20、损益,盛衰之始也!

损就是减少,益,就是增加。事物有减少也就有增加。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在于,看问题千万不要太绝对,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事物,要看到事物的相互转化,更为重要的是看到事物的转机。好玩的国学说,有痛苦就会有快乐,有失败就会有成功,有失望就会有希望,有眼泪就会有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