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杨振宁名言警句英文 正文

杨振宁名言警句英文

时间:2025-04-07 03:29:26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

1、取得成就时坚持不懈,要比遭到失败时顽强不屈更重要。——拉罗什夫科

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只有毅力才会使我们成功,而毅力的来源又在于毫不动摇,坚决采取为达到成功所需要的手段。——车尔尼雪夫斯基

5、你既然期望辉煌伟大的一生,那么就应该从今天起,以毫不动摇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凭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创造你和人类的快乐。

6、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地寻求之中,科学就其容量而言,是不枯竭的,就其目标而言,是永远不可企及的。——卡冯伯尔

7、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贝多芬

8、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9、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10、即使在把眼睛盯着大地的时候,那超群的目光仍然保持着凝视太阳的能力。——雨果

11、即使遇到了不幸的灾难,已经开始了的事情决不放弃。——佚名

12、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1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轲

14、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佚名

15、生活中无所不有,人们绝不会放弃生活。——萨特

16、生活不应该过于拘泥,过于刻板,只要有可能就要任其自由发挥。——佚名

17、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金樱《格言联壁》

18、认识了生活的全部意义的人,才不会随便死去,哪怕只有一点机会,就不会放弃生活。——海涅

19、忍耐和坚持虽是痛苦的事情,但却能渐渐地为你带来好处。——奥维德

20、人生恰恰像马拉松赛跑一样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称为胜利者。——池田大作

21、我们依恋着我们所忍受过的`,我们不舍得抛弃我们曾经付出过巨大代价的,因为那是一种人生的美好。——佚名

22、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约翰逊

23、伟大的工作,并不是用力量而是用耐心去完成的。——约翰逊

24、为学须刚与恒,不刚则隋隳,不恒则退。——冯子咸

25、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下天易事,只怕粗心人。——袁枚

26、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

27、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南德

28、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朱熹

29、我们应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居里夫人

30、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助才能与坚毅来完成它。——歌德

31、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巴斯德

32、凡是新的事情在起头总是这样一来的,起初热心的人很多,而不久就冷淡下去,撒手不做了,因为他已经明白,不经过一番苦工是做不成的,而只有想做的人,才忍得过这番痛苦。——陀思妥耶夫斯基

33、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34、滴水穿石,不是因其力量,而是因其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拉蒂默

35、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金斯莱

36、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逊

37、长命也许不够好,但是美好的生命却够长。——富兰克林

38、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决定。——黑格尔

39、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英国)达尔文

40、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41、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至死都不能放手。——伏尔泰

42、要从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但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比阿斯

43、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

44、无中不能生有,无缝的石头流不出水来。谁不能燃烧,就只有冒烟这就是定理。生活的烈火万岁。——奥斯特洛夫斯基

45、无论是美女的歌声,还是鬣狗的狂吠,无论是鳄鱼的眼泪,还是恶狼的嚎叫,都不会使我动摇。——恰普曼

46、我知道,潮汐有升有落,也知道,幸福不能永远停留。可是当它满满呈现面前的时候,我惟一该做的事,就是安静地坐下来,观察它,享受它和感激它。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于我们将会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蒙田

47、一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做出好榜样,要有勇气在风言风语的社会中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爱因斯坦

48、只要持之以恒,知识丰富了,终能发现其奥秘。——杨振宁

49、我们最大的弱点在于放弃。成功的必然之路就是不断的重来一次。——托马斯·爱迪生

50、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司汤达

51、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塞内加

52、如果在胜利前却步,往往只会拥抱失败;如果在困难时坚持,常常会获得新的成功。——佚名

53、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胡居仁

54、一日一钱,十日十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

55、胜利者并非摘取胜利果实的人,而仅仅是固守在战场上的人。——高尔基

56、能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雨果

57、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歌德

58、放弃很容易,但你最终会一无所得。坚持更难,但你最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59、成功呈概率分布,关键是你能不能坚持到成功开始呈现的那一刻。

60、你要是爬山,就爬到底,一跌倒就会跌到深渊里。

1、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哲学,哲学发展的终点是宗教。

2、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3、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4、成功的奥秘在于多动手。

5、一个人要在他有兴趣又有能力的情形下,恰巧他的兴趣和能力与当时有机会发展的研究方向重叠在一起,此时就有了成功的'希望。

6、中国在世界上最值得骄傲的有两个领域,一个是航天工程,一个是桥梁工程。

7、我最欣赏翁帆的地方跟翁帆最欣赏我的地方是一样的,就是我们都是‘真’的人。

8、我们看一件商代的青铜犀牛和青铜觚,犀牛是直觉的美,铜觚的美是抽象型的,犀牛的美是形似的美,铜觚是神似的美。与科学中终极的美不同,在艺术里,没有人类就没有艺术,也就没有艺术中的美。换句话说,科学中的美是无我的美,艺术中的美是有我的美。

2013年5月19日晚,撒贝宁主持的央视《开讲啦》请到两位重量级嘉宾——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和莫言,令人不禁眼前一亮。本人有幸观看了这场讲课,以下是我的感受。

一、故事内容

本次《开讲啦》的主持人是绘画大家范曾,小撒则很“知趣”地躲到观众席中,不时机敏诙谐地说笑调侃一下,使现场气氛更加轻松活跃。严肃的充满正能量的演讲内容和生动活泼的节目形式。而这次一位自然科学家与一位作家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是这期《开讲啦》的最大看点。

范主持一开始就向杨振宁提出一个问题,他认为英国天文学家霍金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霍金的《宇宙》《时间简史》他只读懂了十分之二,为什么霍金没得诺贝尔奖?

而杨振宁实话实说:我拒绝回答你这个问题。但他马上反问范、莫二人:“我常想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把爱迪生请来,在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他会对什么东西最感新奇?”

莫言马上抢答道:“手机!”

‘真情妙悟著文章’。其实这也是科学研究必经的过程。先有‘真情’,即对这件事情的浓厚兴趣,才会有努力钻研的动力;研究中有了进展就是‘妙悟’,然后才有最终结果‘著文章’。这三部曲,道尽了科研的必经之路。”。杨振宁认为,科学研究的是宇宙和自然界中已有的现象,在探索过程中需要猜想,所以科学是一门“猜想”的学问。他问莫言:你喜欢幻想文学,有没有幻想科学?

当范主持要求两位诺奖得主用最简洁的语言谈谈各自的“中国梦”时,杨振宁说,中国最近几十年的发展给中国人描绘了一个美好前景,我对“中国梦”的实现充满乐观态度;莫言则诙谐表示:近日看到外国一家公司征集火星移民,报名者中中国人最多,这也表达了一种“中国梦”:到天上去!

从科学与文学的关系谈到文学创作,杨振宁饶有兴趣地问莫言:你说从小喜欢讲故事,但能讲故事的人未必能成文学家,这里有两关需要过,一是过文字关,二是选择故事。

对这个轻车熟路的问题,莫言不慌不忙,娓娓道来:“我小时候是个爱听故事的小孩,听过之后再向别人转述,在转述过程中会添油加醋,相当于一种口头创作;然后让故事变成书,还得会写字。我幸运地读了五年小学,学了500个汉字。有人分析,赵树理的小说中,常用的汉字也就500个。小学五年级我因为调皮捣蛋被学校开除了,在家没书看待着无聊,家里有一本新华字典,我背了一些生辟的字,我小说里那些华丽的字都是背下来的。后来出来一个谣传,说我是天才,一本新华字典可以倒背如流,其实没这回事儿,我一页也背不下来……”

关于第二道关,莫言说他有一个思想转变过程:“对一个作家来说,选择故事非常重要。我早期的写作是挖空心思找故事,后来文学观念发生了变化,由‘我找故事’变成‘故事找我’。我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我所认识的人、经历的事,我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慢慢变成我写作的对象。我的长篇小说《蛙》中的姑姑,就是以我的堂姑为模特儿,又把很多妇科医生加上我的想像构思完成的。”

之后还增加现场提问环节,分别由三个大学生提问,非常精彩,也代表可青年力量对科学和文学的心声。

二、思想和智慧的火花滋养心灵

总体来说对我的'感觉是关于此次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走上央视荧屏,进行“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多数观众和媒体给予好评和正面报道,但也有人觉得“对话”并无太多新意,有失大师水准。依记者看,其实是因时间所限,两位大师未能充分展开话题,对期待值很高的观众而言不够“过瘾”。

客观来说,九十一岁高龄的杨振宁还有如此活跃的思维、敏锐的反应和清淅的表达,已是人中之杰,令人惊叹;而相对年轻的莫言是位农民的儿子,从外形到讲话都保持着诚实质朴的本色,二人都是实干家而非演说家,不能用演说家的标准和“范儿”要求他们,但两位大师“对话”本身,便可给人一些思考和启示。

其一,杨振宁和莫言,一个是物理学家,一个是文学家,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同时出现在一个讲台上,进行“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本身就意义不凡。因为我们的媒体很少做这种高端的跨界的讨论,尤其很少涉及健康、美容和养生之外的自然科学话题,这几乎成了我们的一个软肋和盲点。记得上中学时不大喜欢数理化,却对一本十分流行的外国科普读物《趣味物理学》爱不释手,同学之间相互传阅,说明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科普教育更能让青少年接受和喜爱。

因此,如果我们的电视中能增设科普类节目,经常邀请科学家讲述自然科学知识,配以相应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必定会吸引观众眼球,开发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例如,当我们的探月工程和载人飞船上天时,请专家讲述什么是地球轨道、失重、宇宙速度等;当社会上流传“世界末日”论时,请专家从地球物理学角度、从玛雅历法的真相来驳斥反科学的缪论……长期坚持下去,对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素养功莫大焉。

其二,在一个充斥着游戏和选秀节目的泛娱乐化时代,央视能开创这样一档相对高端的谈话节目,让人静下心来聆听榜样人物的演讲,共同分享对生活、生命的感悟,哪怕时间段不够好,收视率不够高,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大众需要通过休闲娱乐的方式来放松心情,舒缓压力,但这些“快餐文化”不能给人多少思想启迪和审美享受,对一个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作用也不大。

以莫言为例,做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在接受瑞典国王颁奖时为全球所瞩目的热度,似乎并未保持到国内,像有些一夜成名的歌星那样大红大紫,到处做节目、出镜头——虽然他本人很低调,没有这样的奢望。但多给文学开辟一些平台,让作家有更多话语权,却是倡导精英文化的应有之义。例如,国内许多有影响的电视访谈节目,访谈对象多是娱乐明星,很少出现作家和编剧的身影;有关文学和读书的栏目更如凤毛麟角。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栏目,就可以做一个莫言作品赏析系列节目,也可请莫言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创作过程和人生感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他作品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