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华严经每日一品名言 正文

华严经每日一品名言

时间:2025-04-04 11:14:21

《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

一、引 言

中国的佛教,素来以大乘经典为主流。自从《华严经》传译中国,直到思想体系完善、重重无尽,圆融无碍观,凝聚了中国人的心声。从全经内容看,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是讲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境界;第二是阐明了如何从凡夫到成佛的历位,需要圆满哪些行愿;第三部分以善财童子南游,一生成办,入普贤三昧,证入毗卢性海。本篇文章从五个方面说明,目的想与大家共同来欣赏华严以及了解此经在中国传译弘布的情况。

二、《华严经》的三种译本

1、《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

又称为晋译华严。东晋沙门支法领,从于阗(今新疆境内)取回梵本,华严前三分为三万六千偈。到东晋义熙十四年(418),由吴郡内使孟,右卫将军褚叔度,恭请佛驮跋陀罗(觉贤)尊者主持法业,慧严等百余人,在道场寺译成六十卷华文。

六十卷《华严经》虽译成文,当贤首国师(华严第三祖法藏大师)奉诏宣讲六十华严时,深感经文不能连贯,认为必有欠缺,适逢中天竺地婆诃罗(日照三藏)来华,携有华严经的第八会,经二师校勘,复礼法师执笔,慧智译语,补足原文,遂成《华严经》六十卷的完本,共计三万六千偈,三十四品。

2、《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

唐·武则天,特重华严之极,希望更加求得详尽的华严经,派使者访于阗梵本。实叉难陀(喜觉)尊者携来梵本华严,在证圣元年(695),东都大内遍空寺译成华文,武则天亲临译场,并且为此写序及提品名。由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义净三藏,同宣梵文后,更付沙门复礼、法藏等人,在佛授记寺润饰辞藻,到圣历二年已亥(699)完成了八十《华严经》的翻译,人们常称为新译华严。

3、《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四十卷

南天竺乌茶国王手书此品,于德宗(李适)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十八日进贡。德宗帝获此梵卷,于贞元十二年(796)六月五日,诏般若三藏(罽宾人,德宗时游华)于长安崇福寺译成四十卷,十四年(798)二月二十四日完毕,称之为四十华严。其实也可说成是前二部华严入法界品的展开。

在中国拥有三种译本华严,前后持续三百多年传译,那也是一项艰巨的译经任务,从另一个角度说,《华严经》在中国的影响非凡.真正要弄清楚华严圆融无碍,重重无尽的思想,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没有华严宗人长期以来研究、弘扬,要一目了然,岂非小事?所以借此机会缅怀沤心先贤,是他们为我们后学华严者铺平了道路,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再到华严禅学,最后发展到华严易学。经过这样的过程,我们不再为此大经而生畏。三部华严经篇幅不同,但各占优势。六十华严篇幅不多,可它却具备 了八十华严的精神实质,之所以受学界的重视;四十华严虽然精辟,义理含蓄,一般人是难以达成毗卢之性海;八十华严文广,在教界义为更完善,多择以诵持、研究。佛教史上,曾经有两位大德对八十华严进行纲要性地系统化。

三、对《华严经》的两种不同划分

1、清凉澄观大师的分法

澄观(738——839)大师是华严宗的第四祖,他一生专精华严,承师之学并加以发挥。同时,吸收了般若空义,涅槃佛性,法相赖耶染净,以及运用《起信论》的一心二门,随缘和不变的思想,更明确地提出了四法界说,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单讲华严经就有五十余遍,著述四百多卷,仑对华严宗的贡献并不次于法藏大师,甚至还有超前之说。澄观大师不但在教界绰越,在当时社会地位也非常显赫,成为七帝之师,七帝代宗、德宗、顺宗、宪宗、敬宗、文帝的敬重,他先后受赐为镇国大师、清凉国师、大照国师、大统国师、任天下大僧录、僧统等美称。

澄观大师义为三十九品,八十卷的《华严经》是毗卢遮那佛于菩提场,七处九会(人间三次,天上四次)同时顿演,一真法界。他根据教、理、行、证分成四分,又从因果关系分成五周。所谓四分是:举果劝乐生信分,初会六品经文是;修因契果生解分,二会至七会三十一品经文是;托法进修成行分,离世间一品是;依人证入成德分,入法界一品是。五周者即:所信因果周,初会六品是;差别因果周,从第二会到第七会随好光明品是;平等因果周,第七会后两品是,是普贤行品和如来出现品;成行因果周,第八会离世间一品是;证入因果周,第九会入法界一品是。澄观大师又根据传统的三分法,他以为《华严经》的序分应是初会六品经;从第二会到法界品尔时,文殊从善住楼阁止为正宗分;从法界品文殊从善住阁下为流通分。澄观大师并不停于三种分法上,另外找到了分科的根据,从信、解、行、证方面将全经分成四分,又从因果方面分为五周。从因果来贯穿凡圣,世出世法无不具因果。佛教尤其重视人生解脱,上至成佛,下齐六道众生,无论是物质现象,还是精神领域,无不被因果网罗,所以因果具周遍义。

2、方山李通玄长者对此经分析

李通玄是位居士,以吃枣子和柏叶饼淡泊生涯,潜心华严,因此得名枣柏老人。著有《华严经合论》一百三十卷,《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华严经》处处以十字表圆满义出现,以此缘故,李长老借十而分判全经,就此对七处会的说法,作了一番表述,他认为三会普光殿说法,从凡情角度看还有往返,来去之执,遂而提出了十处十会四十品的说法。比如在初会有十菩萨众,十众主神、十众天子、乃至舍那十身、十定、十忍等等,无处不以十体现华严圆满无碍之意,这无尽法门莫不是一真法界心,一大缘起。

李通玄从传统分法认为世主妙严品为序分;如来现相品以下为正宗分;如来出现品以下为流通分。在流通分中清凉大师则从法界品尔时,文殊从善住楼阁下为流通分。李通玄认为全经内容可分为五位法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三周因果,即从初会世主品,到毗卢舍那六品为一周,乃佛自分五位因果,是举果劝修见道分。二会(从佛名号品)至八会(如来出现品),三十二品为一周,乃进修者五位因果,是设法治习修证分。九会离世间品,明果后利生常道,通为设法治习修证分。第十会法界品,善财南游为一周,乃圆彰五位因果,是去言依行圆彰法界分。二种常道,离世间品,同生不染,利生常道,法界品,忘修绝证,佛果常道。

方长者从五位、三周、二种常道来剖析华严经。总言之,两前辈的作法,为后来研究华严经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释经题及译者

1.释品题——《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梵语是Buddha^vatam saka-ma-ha^-vaipulya-sutura,意思是佛华严大方广经,简称《华严经》。此经是佛初成正觉,在菩提场,针对文殊、普贤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的。大者心之体;方者心之相;广者心之用。心本无名,强名大方广。佛者能觉全体大用的人。华者觉悟的因素,严者万行之因花庄严佛果。经题七字,全在说明体、用、因、果。也可以说以毗卢法身为体;文殊妙智为用;依智断习,普贤妙行为因;习尽圆,弥勒补处为果。梵语毗卢遮那译为光明遍照,法身遍一切处,即是本觉妙性。华严以此为体,指示众生见自妙性即证法身。梵语文殊师利译为妙德,七佛之师,华严依文殊为用,即是依体起妙用,换言之,依根本智起后得智,善巧方便度脱众生出苦轮。普贤谓德无不遍曰普,上求菩提(成佛的最高境界),下化六道众生为贤,普贤代表一切菩萨广大行愿。普贤有因位、果位不同,因位普贤即是在成佛之前行菩萨十度万行,也可说是众生本具毗卢遮那佛性,而圆满普贤果位的就是毗卢遮那佛,在初会中特别强调一切众生本具足毗卢遮那佛果德,只要坚硬信自己与法身佛无别,虽现处凡夫,依智断习,妄尽还源,本具佛性自然呈现,是种不假外求的,就在一心念间,以普贤行因花庄严毗卢果海,所以说一部经题就能全部包含经之意义。

2、此经译者——实叉难陀

《华严经》八十卷的译者实叉难陀,在三种译本中已有介绍,根据宋·赞宁《宋高僧传》记载尊者圆寂年岁,可以推算尊者生于(111——170年),世寿五十九岁,即景云元年(170)十月十二日寿终,依外国法葬。十一月十二日焚化舌犹存,十二月二十三日,由弟子悲智,勒使哥舒道元送灵骨及舌归还于阗,起七层塔供养,号称华严三藏塔。他先后译出:《华严经》八十卷、《大乘入楞伽经》、《文殊授记》等经。

五、根据清凉大师的分法进行阐述华严大意

实叉难陀翻译的八十华严,澄观大师分成七处九会,七处即七个地点:菩提场、普光明殿、忉利天宫、夜摩天宫、兜率天宫、他化自在天宫、第七、八会都在普光明殿、最后逝多林,实际上普光明殿二次重复,故说为七处。如果不迭地处则是九处九会。这一段是全篇的中心部分,由于经量长,所以只是将每会的大意,中心谈谈。

1、初会菩提场

第一会是佛在摩竭陀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今印度菩提伽耶),毗卢遮那佛放齿光、眉间光加被普贤菩萨入毗卢藏身三昧,说出了毗卢遮那佛成佛的果德、依正庄严、此会共有六品十一卷。在四分中属举果劝乐生信分,五周中属所信因果周。六品是:世主妙严品第一、如来现相品第二,普贤三昧品第三、世界成就品第四、华严世界品第五、毗卢遮那品第六。世主妙严品为一经之总序,揭示了毗卢遮那佛法身妙德,展示了正觉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的种种广大庄严,以及集会大众叹佛、闻法,惟有行普贤行的人才能默契毗卢性海,这种热闹非凡、状观的场面,甚至会场的师子宝座都是众宝严饰,犹如因陀罗网、珠珠互映,重重无尽,智入三世,了知心佛众生三业密意,心境融通炳现,喻佛的智慧如大海一样同时印现星空万象,意思是要坚定众生对毗卢舍那的信念,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如来现相品中,如来现瑞相以回答诸菩萨,及一切世主提出的十八种佛法和十九种世界海。如经所言:

“尔时诸菩萨。及一切世间主。作是思维。云何是诸佛地。云何是诸佛境界。云何久是诸佛加持……哀愍我等。开示演说。又十方世界是海。皆为诸菩萨。说世界海。众生海。佛海……一切菩萨智海。愿佛世尊。亦为我等。如是而说。”

佛说法放光都是有原因的,不是所有的法都能用语言文字表述,正因华严会上来的菩萨及一切世主,提出的是佛境界等,这种境界唯证了知,是不可言思虑绝,所以如来以放齿、眉间光回答所问的佛法及世界海。

普贤三昧品,普贤菩萨是一切菩萨行的代表者,为此会会主,唯有普贤行者方能悟入佛果境界,称性说法,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世界成就品,诸佛世界与众生世界,从平等法中是无二无别,但因业力的不同,呈现在他们心里就认为世界千差万别、形状。本质等差殊,所谓无边世界、刹尘国土,或染或净,皆依众生心生染净故。

华藏世界品,是毗卢遮那佛居住的地方,由无数风轮,众香水海,尘数世界种,相依而住,形成世界网中心有一世界种,有二十重,法藏世界就在十重风轮上,香水海藻香幢大莲花内。五卷经文也不能详尽江藏世界,因为数大千至恒河沙为一世界海,恒沙世界性为一世界种,世界海风有世界种,这都是毗卢遮那佛过去无数刹尘劫承侍诸佛,换来的今日法藏世界。

毗卢遮那品,前五品是说毗卢遮那佛依正的果,成就法藏世界的因。这一品说明佛之本因,古今毗卢遮那佛同居法藏品,所谓三世诸佛,佛佛道同,因果无别。到此为所信因果周讲完。

2、二会普光明殿

第二会说法的地点是在普光明殿,在菩提树东南三里尼连禅河曲内,是龙种族人为佛所造的。这会由文殊师利菩萨为会主,世尊放两足轮光,其内容有六品四卷,即如来名号第七,四圣谛品第八,光明觉品第九、菩萨问明品第十、净行品第十一、贤首品第十二。此六品主要阐明十信。所谓十信者是: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护法心、八回向心、九戒心、十愿心。在四分中属修因契果生解分,五周中属差别因果周。

如来名号品,这些佛名尊号,代表了不同众生根机差别,随众生欲乐而示现不同佛身、化身、应身,策励众生,所以才有众多佛名。

四圣谛品,四圣谛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即真理,文殊菩萨将四谛法门介绍给法会众,让他们当下体认无明、业识招感的苦果,若因,是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一切法皆是自心妄执根尘幻象,若能除去攀缘心,相续心,还有何不了,既然如此,一切色心诸法,莫不是让你悟入实相的真理,苦等诸相能让你悟道它的虚幻性,这就是圣谛。

光明觉品,世尊从足轮放光,照遍法界,教导众生从般若慧中求得解脱。如经云:

“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无所畏。”

“一”与“无量”是从两个方面讲的,“一”指诸法同具一真如之理体,“无量”是从现象界探讨事物的,具有千差万别之相状,相状,虽表现不同,但实际是同一实相。从另一角度考虑,“一”与“无量”也可说成从某一事物去了解所有事物的共性与个性,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共性与个的关系是不即不离,所以说事物的共性与个性之间互不妨碍,二者互为圆融,即性不碍相,相不碍性,华严经中的思想物质就是性,相圆融无碍,再进步推出事事物物重重无尽,这样说来佛境和众生心境又有何差无差别可言呢?

菩萨问明品,文殊与九首菩萨问答,正式说明十信慧解的真理。九首即九位大菩萨代表,他们从不同世界、修诸梵行,共同来到法藏世界,文殊菩萨提问,一一菩萨解答,如经所问散在此品中,象觉首等问,既然心性是一,何故有种种相差别而各不自知?觉首认为众生的心性与业犹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又如长风起,遇物咸鼓扇。诸法自身是空无自性,岂有知的产生?若说有知这是众生妄心分别执著,在强名上更附上妄执,误认为众生有颗心,在造业、受报、没有悟道心随缘妄执成好、坏、美丑,如此看来诸相外尘由妄执所成,它是种虚幻不实的东西,妄相不生,心又何处可得,是故经说诸法各不自知尔。通过九首与文殊问答说明十种甚深,即觉首明缘甚深、财首明教化甚深、宝首明业果甚深、德首说法甚至深、目首福田甚至深、勤首正教甚深、法首正行甚深、智首助甚深、贤首一道甚深、文殊佛境甚深。彰显万法理性一念圆顿,念即无念,两无栖寄。

净行品中反应了如何从信中实践,从身、口、意三业中净治无明尘劳以成净行,染不能染则一切行为净行。从在家居士到出家比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菩萨行为,于一切动中静中,皆发大愿,从愿中使其行为清净。也即是依理而入,随事而行,达成理事融通。以清净心修习十度万行,使三业清净、庄严。文殊菩萨用“善用其心。”于一切生死法中,愿求离于造作之念,不生希求后有之心,以悟入涅槃,文殊宣说一百四十一大愿,大约分十段:一在家时十一愿、二出家受戒时十五愿、三坐禅观七愿、四起坐著衣时六愿、五盥水时七愿、六乞食时五十五愿。总之,前十一愿为在家菩萨所行之净行,后面统统讲出家菩萨的日常生活,所谓十善道戒是通于在家、出家菩萨,作为菩萨应以大悲为首,不作罪、不思罪、不怖罪走向社会各个阶层。

贤首品,以贤首菩萨为品名。依十信法门,发心进修,所证功德与佛同等,无作性用,出入自在,心境皆无差别。十信心满速证初位,生如来家,住法王法,此为第二会竟。

3、三会忉利天宫

第三会在忉利天宫,世尊放两足指光,法慧菩萨为会主,入无量方便三昧,说十住法门,共六品三卷。六品者升须弥顶品十三、须弥偈赞叹品十四、十住品第十五、梵行品第十六、初发心功德品十七、明法品第十八。分、周同上。

升须弥顶品,从十信心满,始住法王法,生如来家,永不退转,从凡夫进升到贤位,此品论及到佛陀不离光明殿而怎样为忉利天人说法呢?难免产生疑问,首先应该明白佛的法身遍一切,超越时空的境界犹如虚空。比如象空中一轮明月,千江水呈千江月,清净法身没有离开觉性,如舟各向南北行驶,月亮也随其行,天空的明月实只有一轮而已,以此可说明如来不动普光明殿同样能在忉利天说法。再仔细推量,佛说法如同阳光普照大地,没有时间先后之别,只因众生根机有别,闻到的佛法呈现差异,一音演教,各类众生各得其解。

须弥偈颂品,法慧等十菩萨曾于十月佛所净修梵行,十住以智为体,慧为用,则无明烦恼除,清凉如月。众生本具如来法身智慧,只因障生智隔,不能了自心性本具,成就慧身智慧不由他悟,唯在方便善巧治伏其心,即得梵行清净。

十住品,十说十住语义,即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如此说来绍隆佛种,荷担如来家业,岂非小事,不到法王子住不名佛子。若欲成佛,必达十智处灌顶位,如王太子即将成王。

梵行品中正念天子问法慧菩萨,云何而得梵行清净?答曰:应观察身、身业、语、语业、意、意业、佛、法、僧、戒十法,于其中知身等十法则是有作有为之法,不名梵行,梵行者于身等十法无所取、舍、能、所等执著,心境双泯不寄,堪称梵行清净。

发心功德品。修十住法所谓功德无量无边,功齐果海,如《文殊五字真言》中说的:“发心证果的无别。”

明法品,精进慧菩萨问法慧菩萨,云何于佛法中修行清净,不舍波罗密门。菩萨应该广泛行一切白净善法,精进不放逸,续佛慧命,为令众生完成佛道,第三会竟。

4、四会夜摩天宫

第四会如来放两足趺光,功德林菩萨为会主,入菩萨善思惟三昧,说十行法门共四品三卷,四品是:开夜摩天品十九、夜摩偈赞品二十、十行品二十一、十无尽藏品二十二。分、周同上。

夜摩偈赞品中觉林菩萨,承佛神力,遍观十方,而说颂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皆不离众生心,染净诸法未曾离心,心便成了万物之主。菩萨行十种行应观法界性,唯是一心作。何为十行?即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违逆行、四无屈绕行、五无痴扰行、六善现行、七无著行、八难得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是为十行。这里虽说十行,但实则不止,时常应以十贯穿无尽圆满,才能展示华严十十无尽。菩萨行无量法门时,他们的精神难能可贵,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菩萨了诸法性,唯从自心,非从外求,亦非外界所与。

无尽藏品,菩萨心境,行为无量无边,犹如虚空无形无相,随圆成圆,随方现方,虚空本无相叛乱可言,同样,菩萨心行象虚空一样,随众生的需求而应化各类,亦无应化可得。

5、五会兜率天宫

如来放两膝轮光,金刚幢为会主,入菩萨智光三昧,宣说十回向法门,共三品十二卷。即升兜率天宫品二十三、兜率偈赞品二十四、十回向品二十五。分、周同上。前面的十住是下贤位,安住佛教法中。十行中贤位建立菩萨因行,趋向成佛。十住、十行侧重于自利。到十回向兼修利他。从少善根引无量果称之为回向。菩萨上要回向无上菩提,下要回向一切众生,回向实际理体,因为唯有得到佛法,才能成佛果菩提。此会由金刚藏菩萨入智光三昧定说出十回向法,即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诸佛回向、四至一切入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七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无著无缚解脱回向、十等法界无量回向。也可以说十回向是以大悲、大愿、大智圆满大行而将之回向于菩提、众生、实际,将一切善行之法回向此三处(菩提、众生、实际)。

十信、十住、十回向称三贤位,一周已满,即第一大阿僧祗劫,资粮、加行位到此已周圆。三贤位是十地之因,到证地位时,位位圆满十度波罗密,断十障证十真如,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入圣人之流,故十地又称为十圣位。

6、六会他化自在天

此会如来放眉间毫光,以金刚藏菩萨为会主,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受解脱月等菩萨三请而演说十地法门,共一品六卷。

十地法门虽只有一品六卷,但是在华严经中是一切菩萨的最高地位,从登地(初欢喜地)到第十法云地,地地断一分微细无明,证一分法身解脱。十地品在中国流行非常广泛,许多大德对十地品研究思潮一向推崇。印·天亲菩萨造《十地经》,北魏菩提流支翻译为北道地论派,主张染净缘起以阿赖耶识为依持。勒那摩提为首译的《十地经论》,主张染净缘起是以法性(真如、净识)为依持,这是南道地论派。南北二道地论师对《华严经·十地品》作了不同的发挥。

十地品专门描写了菩萨成佛必须经历的十个阶次,十地中关键性的四地,即初欢喜地,悟我法二空,能益自他有情,生大欢喜。第六现前地,由缘起之智引发无分别智,令最胜般若现前。第七远行地住无相行,自然任运、无功用行,七地前有功用行。法云地时,悲智圆成,法身如虚空,智慧如大云,普施法雨利乐有情。十地菩萨度生逢在,甚至能于毛孔中间顿现无数世界海,在无数世界海中又具足无数诸佛。现在略加说明十地断证情况:

(1)初欢喜地,通过前面信、住、行、向四位修行圆满,证入圣位,了知我法二空,生大欢喜。断异生性障,证遍行真如。异生指凡夫性,障即二愚,执著我法愚和恶趣杂染愚。此真如由人法二空所显理。此地行布施度圆满。

(2)离垢地,菩萨修十善业道,远离欲垢,舍念清净。断邪行(身、口、意误犯禁戒)障,即微细误犯愚和种种业趣愚,证最胜真如,成就戒波罗密。

(3)发光地,发起深广大道心,如法修行,以智慧光断暗钝障,即欲贪愚和圆满陀罗尼愚,成就忍辱波罗密。

(4)焰慧地,外长三十七道品,心智慧猛火焰烧微细烦恼现行障,即等至爱愚和法爱愚,证无摄受真如,成就精进波罗密满。

(5)难胜地,修平等加行,悟真俗二谛无差别智,无有能胜,断下乘(声闻乘、缘觉乘)般涅槃障,即劝化无恼愚和生不从心无恼愚,证类无差别真如(生死、涅槃,其类平等无有差别),成就禅定波罗密。

(6)现前地,菩萨修观四谛法中,执苦自主权为染,灭道为净,真如之法本来不可言染、净,它是远离相对之法,故要断除此微烦恼障,即现观察流转(苦、集)愚和相多现行愚,证无染净真如,成就般若波罗密。

(7)远行地,修一切菩提分法,证空、无相、无愿三昧,了知一切教法同出一真如法性海,入无相法。断细相现行障,即细相现行愚和纯作意求无相愚,证法无差别真如,成就方便波罗密。

(8)不动地,行深菩萨道,不被世间相所动,智慧坚固犹如金刚,摧伏无相中作加行障,即于无相作功用愚和于相自在愚,证相土自在所依真如(度生自在无方)成就波罗密。

(9)善慧地,此地菩萨得四无碍辩才,敷演妙法。四无碍者:一法无碍智,说法时毫无滞塞。二义无碍智,所说之义理流畅,口若悬河。三词无碍智,说法时用辞无碍,能诠显诸法实相。四乐说无碍,证四无碍智的菩萨,能以一音普答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异类众生所问,决诸众疑,断利他中不欲行障,即陀罗尼自在愚和辩才自在愚,证智自在所依真如,成就力波罗密。

(10)法云地,于诸佛大法雨能于一会中堪受巨法,普令回施众生心田,增长菩提无休无息。断诸法中未得自在障,即大神通愚和悟入微细秘密愚,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成就智波罗密,第二周竟。

7、七再会普光明殿

如来放眉间光、口光,如来为会主,入刹那际三昧,说等觉、妙觉法门,共十一品三十卷。即十定品第二十七、十通品第二十八、十忍品第二十九、阿僧祗品第三十、寿量品第三十一、菩萨住处品三十二、佛不思议法品三三、十身相海品三四、随好光明品三五、普贤行品三六、如来出现品三七。其中,十定品至菩萨住处品为等觉,佛不思议法品至随好功德品为妙觉,普贤行品为平等因,如来出现品为平等果,分、周同上。

等觉位于十地菩萨相望犹如佛,若与妙觉望之,谓为金刚心菩萨,或无垢地菩萨,一生补处菩萨,常说等常为十一地,因为未舍三法断二愚,故不名妙觉。未舍劣无漏法、未舍白净无记法、未舍有漏善法,所以还存在于一切所知境极微细著愚和极微细障愚,若舍此三法二愚则证佛果大菩提(妙觉)。等觉为第三周满,若约行布则为第三大阿僧祗劫满。

等觉位一共讲了六个方面的问题:一十定、二十通、三十忍、四阿僧祗、五寿量、六菩萨住处。十定品重在说明等觉位的菩萨获得十种大三昧定,能够在生死法中获得彻底解脱,并且悲智行愿不坏方便,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谓古今三世均由十定摄收。

十通品是由十定而引发的十种神通,即一他心智通、二天眼智通、三宿命随念智通、四知尽未来际劫智通、五天耳圆满智通、六无作智通、七言音智通、八色身智通、九真俗智通、十灭尽智通。十种智通以不思议、无作、无碍、无限大自在、引发智用入因陀罗网境界,重重无尽,自在法门。

十忍品者:一随顺音声忍、二顺忍、三无生法忍、四如幻忍、五如焰忍、六如梦忍、七如响忍、八如影忍、九如化忍、十如空忍。

其实十定、十通、十忍、十忍三品,是十地菩萨圆满后为利众生的方便而展开。

阿僧祗品,显示如来心业广大自在,非数量可算,阿僧祗指成佛境界所用的功德数量单位,所以菩萨尚有广大数目愚,只好用不可数不可说函盖之。

寿量品明佛地实报庄严,称性之寿,以刹劫为计量时间,如经中说:

尔时心王菩萨摩诃萨,于众会中,告诸菩萨说:佛子,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一劫,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刚坚佛刹,为一日一夜。……如是次第,乃至过百万阿僧祗世界,最后世界一劫,于胜莲花藏世界贤胜佛刹,为一日一夜。

诸佛寿量与国土皆因各自愿力而成就,诸法本来寂灭,不可用语言,心思去划分。如果诸佛不借语言工具又怎能证众生生起向往成佛的.信心呢?自性清净佛众生本自有之,只因尘劳迷失,流转之苦,所以诸佛借方便之言诠显称性之说。

菩萨住处品。成就了大菩萨,他们以什么而住呢?菩萨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若定说菩萨有住的话,菩萨们依法而住,随类众生而住。在《华严经》中说若依阎浮提唯有九处有菩萨名,即东方仙人山金刚胜菩萨,南方胜峰山法慧菩萨,西方金刚焰山精进无畏行菩萨,北方香积山香象菩萨,东北方清凉山文殊菩萨,海中金刚山法起菩萨,东南方支提山天冠菩萨,西南方光明山贤胜菩萨,西北方香风山香光菩萨,此外有十一处。就众生类来说,菩萨的住处无有方所,随应摄化。

佛不思议品彰显佛果境界,非识情思议所及,展开了佛菩萨度众生的根本智与后得智妙不可思议。

十身相海品,若就体、相、用来分佛的正报有三种:即法身、报身、化身。十华藏微尘数相,万德庄严指佛的法身。《观无量寿佛经》称八万四千相好就报身而言,通常说佛有八十种好,三十二相是指佛的化身。若摄尽情理有二种:一是以融三世而为十身,二是如来一身便可以具足十身,正如八地(不动地)中说:

于如来身中知等觉身、显身、化身、加持之身、相好庄严微妙色身、光明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

在《离世间品》中说佛有十种即:

佛子、菩萨摩诃萨说十种佛。何等为十,所谓成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本性佛、随乐佛、是为十。

其它十身就是十佛,若融三世十身,如八地中言:

复次此菩萨,远离一切身相分别,得身平等性。知有情身、刹土身、业果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

如来一身既有十身,余九身亦然,成百身、千身形成无尽之身,无尽身不出一身,一多自在,所以此品因十身十法藏世界海,微尘数相庄严,故品名十身相海品。

随好光明品和阿僧祗品是由如来亲口宣说,非当位菩萨了知,总而言之,这两品彰显如来三密(身、口、意)二知(根本智、后得智)的果报,广大自在。

等觉位后两品是讲普贤菩萨平等因果周。如来出现品明平等果。普贤行品的普贤二字,在《探玄论》卷二认为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吉藏《法华义疏》释为化无不周曰普,邻极亚圣称贤。对普贤行有两种说法:一是因位普贤,因位是可说的必须具备众善贤德,因位的普贤代表了一切菩萨行。二是果位普贤,是不可说的,但是果地觉的普贤并没有离开因地普贤行,所谓彻穷未来际劫均为普贤行,果地普贤代表了佛的大智性德。

如来出现品,此品由普贤菩萨阐扬如来出现有三种情况:一是约法身指诸法如义名如来,如理常现称为出现。二是从报身来看,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名如来。本性功德一时顿,名为出现,如来初成正觉时,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三是据化身说,乘萨婆若来化众生,称为如来,顺应众生的机缘大用,一时出现,化身佛也可说是成佛了倒驾慈航,随众生机现身度脱苦厄。普贤菩萨说如来出时,便有十方刹尘如来,同名普贤前来作证。古今三世一念成就无量行海,遍知数微尘世海诸如来,此一念离众生心意识,果赅万行圆满具足。

8、三会普光明殿

华严会共有七处九会,实际上是九处九会,因为普光明殿有三次,减去处所二次就成七处。此会由普贤菩萨为会主,入华严三昧,说二千行门,共有一品七卷,这品叫离世间品。分为托法进修成行分,周属成行因果周。成行是指佛果后的普贤,能普印十方无有休息。据品题的离字有二义:一是指出世间属于性离。二是修行成就无有染着属事离。对于沉于生死轮回的众生,是不能出离世间的,因为凡夫不了解世间诸法缘起性空,而执世间我及我所实有,所以凡夫不能出离。二乘人悲心不够,虽证偏真涅槃但不是真正出离,还不能应顺众生的原故。作为菩萨行者不但具有大智而且还具有大悲愍心,悲智双运,虽处世而不染乐世界。何以故?具有大智的菩萨能观一切法空无自性,拥有悲心不舍众生而常行世间,所谓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以无住而住,这样的菩萨才是真正离世间,在这里离正确说应为不贪著,也并不是说离开杂染的世间走向另一个清净无为的世间,世出世间仅是相对而言,若无有取舍心态,岂有世出世界,染净之说呢?

所谓托法就是普慧菩萨提出的两百个百个问题,普贤菩萨以一答十成两答千答案。两百问中,清凉大师按信、住、行向、地分析,认为前二十问为十信,第二个二十问为十住,第三个三十问为十行,第四个二十九问为十回向。第五个五十问为十地,第六个五十一问为因圆果满。此品圆融了前面讲的信、住、回、地(行布),并没破坏行布相。换言之,菩萨圆满证得菩提并没有离开以前长期行菩萨道的必经历程,即因赅果海,果彻因源。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华严经中谈论到戒律问题,比如十地品中的第二离垢地菩萨已远离微细误犯的身、口、意十善戒,净行品中谈到从在家菩萨到出家菩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行清净。梵行品论如何才是梵行清净?如果菩萨于身等十法有所取舍不名梵行清净。离世间品明文强调菩萨十种清净戒,其中提出远离二乘地戒。还有入法界品善财参到第二十六位善知识——婆须密多女人受教时,特以喜男女之事者让他们离欲清净,如经中言:

若有众生,抱持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摄一切众生恒不舍离三昧。若有众生,唼我唇吻,则离贪欲,得菩萨增长一切众生福德藏三昧。凡有众生,亲近于我,一切皆得离贪际,入菩萨一切智地现前无碍解脱。

华严经中的戒律通僧俗菩萨,这里的菩萨特指已达到第二离垢地菩萨连身、口、意三业微细戒误犯都不存在,何况是重戒?有大菩萨示现凡夫行为。但不染著,他们已经完全通达了人、法二空,所谓同尘不染,非是凡夫心境,这是离世间品的深刻含义所在。

9、逝多林会

逝多林在室罗筏国舍卫城,译为祗陀。《金刚经》、《佛说阿弥陀经》中称为祗树绘孤独园,是佛陀成道由祗陀太了和孤独长者须达多供养的第一个说法堂。此会也是整部《华严经》再一次浓缩,这样重述强调了行布和圆融行门二者的统一性。此会放眉间白毫光,如来善友为说法的会主,入师子频申三昧,答诸菩萨心念,共一品二十一卷称为入法界品。入法界品的内容可分本会和末会,本会毗卢遮那如来会主,以光默契诸菩萨心念疑难,末会以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即百城善知识为善财童子说渐证入法界,因此之故此会以如来善友为会主。清凉大师判此会为依人证入成德分,证入因果周。《华严经》宣扬佛果境界,目的为了诱导一切众生悟入自性之毗卢,这样一来把成佛与凡夫,染净世界、生死与涅槃融贯起来,这些无不是清净心性法界流出,还归于清净性海,纵然说染净,凡圣都是我们心识分别妄执的表现,作为任何事物并没有优劣之别,法尔如是,只可说是在特约环境下而认定其好坏的相对法,其实是对事物的一种割裂性,以个人意志判定是非,并没有找到事物在千差万别中还有它的统一性、和谐性,在统一、和谐的情况下是允许其存在矛盾性,在此更加说明澄观大师提出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是空前绝后的哲理!所以《华严经》为了排除众生对佛产生疑惑,不解相信自性清净佛,特地以善财童子从一个凡夫的角度去实践,南游一百一十城,拜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最后入弥勒楼阁,证入一真法界,成就佛功德。

《华严经》讲众生证入一真法界并不是件难事,森罗万象之法,无不是让你悟入法界之媒体,也就是说行者普贤行,无论何种行,借语言文字等相融贯在自性心中,就能契入毗卢性海,若不如此人参也是毒药,若能回归自性海,一切一切莫不是佛法。 可谓五十三参,参参历练心性,达到内省寂照、照寂。

此品强调了求善知识的重要性,在寻求善知识的过程中怎样抉择善知识,也就是说善知识应该具备哪些条件,然而亲近善知识的人又以何种心态去接受善知识的训导?正如经上所言:

善男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足一切智,最初因缘,是故于此,勿生疲厌。善财白言,唯愿圣者,广为我说,菩萨应云何学菩萨知?应云何修菩萨行?应云何趣菩萨行?应云何行菩萨行?应云何净菩萨行?应云何入菩萨行?应云何成就菩萨行?应云何随顺菩萨行?应云何忆念菩萨行?应云可增广菩萨行?应云何令普贤行速得圆满?

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求菩萨行。善男子,若有从生,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事为难,能发心已,求菩萨行,倍为更难。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

从上二段引文中可以看出怎样才算是学习菩萨行为?以及随顺、增广、甚至速令圆满普贤行,希望文殊菩萨为我善财解答,这是求法者实践普贤行的一种要求,也可讲是寻求善知识的一种原则性问题,第二段文中,赞叹发菩提心难,行菩萨行更难。如果真正想成就一切智,对善知识的态度应该不生疲懈、厌足心,对善知识所有导诲应该随顺,并且不见善知识过失,才能如实地证得善知识所修证的一切法门,才能一生成办普贤行愿,于一毛孔中遍入一切法界,一念之际悉知三世诸法,法法寂灭,无边性海当念即获。

《华严经》,它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宣讲的第一部经典。

尔时慧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世间大导师离垢无上尊

不可思议劫难可得值遇

佛放大光明世间靡不见

为众广开演饶益诸群生

如来出世间为世除痴冥

如是世间灯希有难可见

这十林菩萨,第二个慧林菩萨,他所赞叹佛的颂言.表示佛所行的都是空行,十行菩萨所修的行位菩萨啊,住而后发心,发心行道,行道是度众生而不执着,没有染故,清净的.说行在,他的行从内心自性发起来的,度众生不见众生相,对众生不起执着,佛就如是成道的。所以他称赞,世间的大导师,离垢无上尊,就是佛。

十颂的意思都差不多的,前头所说的意思,就是说佛离垢清净,接引众生,导引众生。

不可思议劫难可得值遇

经过好长时间不可思议,那么多时间的劫,但是呢,没有缘的是遇不到的,难可得值遇,就是表明佛难遇啊。

佛放大光明世间靡不见

这也是约有缘说的,没有因缘见不到的,就是佛放的光明嘛,世间都见了。这大家怎么理解?现在我们见没见?你从义理上会,佛所说的法,所遗留下来的像,这叫住世三宝,说世间的僧,我们所见到的都是住世三宝。理体三宝,我们每个人都具足,理体三宝。佛的住世三宝的时候这是像啊,这叫像法啊。这个形容是约理性说,佛放的光明,世间无不见,没有不见的,没有见不到的。现在咱们是见不到的。那从另一种意义说我们看见佛像,读诵的佛经,见到的僧宝,这个见啊,不如见到的佛在世说法清净。前头说难可得值遇,这是佛的放大光明,世间没有见不到的。怎么理解,那照世上说难可见,从理上说,佛放的光明我们作为般若智慧光吧,如果能照般若义,学甚深的空义,从理上见的啊。

为众广开演饶益诸群生

广开演就佛说法,佛在世的呢是语言,现在呢,在末法时候呢我们是文字,把佛的语言啊记成文字,传布于十方,来饶益一切众生。

如来出世间为世除痴冥

冥是冥暗的意思啊,痴是愚痴的意思,佛在世间上就是给众生的,除众生的苦难,除众生的愚痴。如是世间灯 ,希有难可见啊。这个是事了,佛出世间就象灯的光明一样的,形容灯的光明啊,说这个时候众生的业啊,见不着佛的这个光明了,前头说佛放大光明,世间靡不见,这个第三个偈颂就说佛如世间灯,难可见,就是难值难遇。如果你不用理解上来理解啊,你在文字上去分析,是矛盾的,在理上理解啊,难得见,是他不是三宝弟子,无缘。就是三宝弟子他有业障,惑业给他障住了。佛对世间说,利益很广,但是得你遇到有缘,没缘就见不到的。

已修施戒忍精进及禅定

般若波罗蜜以此照世间

这首偈就是六波罗蜜,咱们平时讲的太多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就是六波罗蜜,佛以六波罗蜜在世间度众生,让一切众生嘛,都能消除这个惑业苦,除三障,开智慧。

如来无与等求比不可得

不了法真实无有能得见

这首偈是说佛的功德,没有什么可与佛相等的。想要比,相比来说不可得,就是佛佛道同,其他的菩萨,九界众生不能跟佛相比,叫无能比。说你不了得法的真实义,就是诸法的体啊,法的真实义说的法体,咱们经常说是法性。真实义呢就是一真法界,实相。名词不同,义理是一个,就是法的真实义。若想见法的真实义,就得心开意解。心开意解就要学了,学完了经过行了,行完了经过证了。现在这个慧林菩萨,他在示现行位菩萨,实际上他们是,都是跟文殊、普贤相等的了,在他那个佛国土都成就的了。

如来无与等求比不可得

不了法真实无有能得见

佛身及神通自在难思议

无去亦无来说法度众生

若有得见闻清净天人师

永出诸恶趣舍离一切苦

这个无与等跟前头无能比意思是一样的,想求比不可得的。若了法的真实才能得见,不了法的真实不得见。那佛的神通力,佛的自在力难思议。难思议就是我们凡夫去揣度啊,达不到的。知道佛所说的一切法无去无来,如如如是。这都是圆教话啊,这些话啊,都是圆融的,都是无相的,无作的。度众生是无作。佛住世间无相,如来,如者是不动,来者是随缘,不动随缘,随缘亦不动。象咱们现在讲这个啊,佛本来在菩提场,不离菩提场到忉利天,不动忉利天到须弥顶,不动须弥顶又到夜摩天,不动。不动有来没有呢,也没来,是遍的,圆遍的。无去亦无来,没离开菩提场又来到夜摩天,没有的,这样理解就不能见如来。说法度众生,说《金刚经》上说,佛问须菩提,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说,如来无所说,这就合乎佛义了。无说无得无证,这佛是自受用啊,自受用体。即无处来之相,而到一切处,说法度众生。说法呢,说亦无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这意思啊,这些含义啊,大家掌握一个就行了。让你不要执着,我经常跟大家讲你不要执着,不要在相上来取,要悟得它的性,佛所说法教化我们不要执着,不要在相上取,相即非相,所以说无去无来啊。终日说法度众生,没有一个众生可度,不见众生相。

若有得见闻清净天人师

永出诸恶趣舍离一切苦

若有能见到的,见到佛的,闻到法的,若见着清净的天人师啊,就是佛,那你永远不堕恶道了。永除诸恶趣,一切苦都舍离了。这两句话可以用理上来解释了,根本没有恶趣啊,所以永离啊。苦是众生的执着,你身体没有,能受苦的是谁呢?苦的境界没有,是你心意识的幻化。这个理啊,在你发心信佛的时候,信位就应当能建立这个信心,完了再经过发心修行。因为修行了能够自己了解到了,了解到什么了呢,了解到自性了。信自己的体性,再依着这个体性而发菩提心,发个觉悟的心,达到自己体性,都是这个含义啊。不过重复,深入,深入,重复。相信你的心,没有一切相,没有一切法,没有一切事,佛心与众生,是三皆平等。平等意是在这个理上,这所说的都是理上的话,那大菩萨行菩萨道,不见众生相。

每个菩萨,这十林菩萨赞叹的都是十行位的菩萨,把那个发菩提心的心扩大了,把以前自己的信心只是信,经过你的住又发菩提心,再加固你的行啊,完全证实你所信的,你自己那个体性与佛无二无别。

这个时候说的如来无与等,求比不可得。是说的事啊,你在事相上比不行啊,本来具足的,也没有什么比不比。这就是把我们所认识的世间相,跟着法理两个合而为一了,把一切世间所有的分别诸相,虚妄诸相都合入理体,这些大菩萨赞叹的就把事相,相入于理,事入于理。那我们现在事不能入于理,例如我们的苦,我们不能理解。苦的性没有的,你感觉诸相是幻化的,这在住位发菩提心的时候就是有这么一个觉心,觉照一切法。

无量无数劫修习菩提行

不能知此义不可得成佛

虽然是经过无量无数劫修习菩提行。如果你没悟着这个道理,你经过无量劫的修行,发菩提心修的菩提行,修的菩提行,就悟得菩提,证得菩提,那就知此义了,那就可以得成佛了。如果没有修,无论你修好长时间修菩提行,菩提行是觉行,行无所行,无去来之相,没有修行之相,这个道理一定得懂,要是不懂的话呢,不可得成佛。

不可思议劫供养无量佛

若能知此义功德超于彼

无量刹珍宝满中施于佛

不能知此义终不成菩提

这显示什么呢,显示菩提果的真义。你用无量刹的那些珍宝供养于佛,这只是有形有相的世间相啊,不是觉性啊,再把这些珍宝施给供佛施众生。他怎么样能知此义呢,能施者菩提,所施者也是菩提,所施的物也是菩提,三个,没有能施者,没有所施物,没有受施者,这叫知此义了。如果你有分别,有能施者,有作意,有受施者,还有个供养的施物,这就不能知此义,不能成佛。以什么供养佛呢,以法供养,以心供养,这是能知此义,心佛与众生啊,三无差别,这就知此义了。最后的这个慧林菩萨赞叹佛的。

这会要讲十行了。十行,你要行的时候呀,知易行难。知道的时候学的时候感觉还容易,做起来可就艰难了。在我们中国古来的大德,两句话,一个说知道很难,行起来做起来就容易了,这是一种观点,一种看法。一种说不是这样子的,知道很难,知道了我再去做就容易了,一个知难行易,知道的困难做起来容易。这两句话在文学界里,知识界里,辩论好多年了。在我们说知道的不容易,做起来更难了,知也难做也难哪。没有个善因缘,用我们佛法说,你能闻到吗?你没有过去生的那些因缘,没知道的缘,行的缘更没有了,行之为艰。我们前头讲的法慧菩萨,引发我们的智慧,以我们的智慧指导我们身口意的行动。这以下就是行。 先赞行的功德,显我们自己本具的体性,乃至求佛加持。感应道交难思议,咱们的感,诸佛菩萨的应,感和应,在菩提道上交流汇通,就是感应道交。

以前在须弥山顶,现在到了夜摩天宫,夜摩天宫品。夜摩,是梵语,印度话,咱们翻时分。这天叫时分天,时分天脱离山顶了,脱离须弥山顶了,没有地居,在空中了。从此以后诸天在空中,这叫空居天。行要做什么去呢,要化度众生。主要是化度众生,还有自己修行。第一个你要是化度众生你得要知道时候呀,该说的不该说呀,所以叫时分。到这个天来说,要知道时间,时分,是你度众生时候。识其时,大家读任何佛经,“如是我闻一时”中的那一时,什么时候啊?就是一时啊,前时后时中时啊,没有,就是一时。因缘契合,说法的因缘契合了,有机可度就是这一时。契合时机,听者也欢喜,说者也喜悦。

但是夜摩天不是完全离开有法,因为他跟那个忉利天须弥顶还很接近,摄有入空,不是完全离开有。依着空,言的事摄其有。又要行道,要发心,发菩提心,行菩提道啊。讲的是事,事入到玄妙里头去了,玄了,说的人间没有的,听不懂的,这个人讲的很玄了,讲故事说玄妙的,说摄事入玄。再一种说呢,脱事,就是事依托事来显道理。这是夜摩的意思,就说是你得善知道时分,这个时候是末法,你想到很多成道者没有了。佛是智者,佛的预言,说在这个时候修道成道的,好多证菩萨果的好多证阿罗汉果的没有了,善知时分。夜摩天在六欲天里头是第三天,其实是翻的不同有加个须字,须夜摩天,须厌天,离诤天,这个天从来不诤的。有这么几种名词,在阿毗达磨论,还有正法念处经,还有佛地经论,还有慧远音译,讲夜摩天,说这个天哪,光明赫煜没有黑暗之分,没有黑夜白天,没有日月光,日月光照不到了。日光月光是围着须弥照的,照须弥,夜摩天高到空中去了,依他天界自然的光明,没有昼夜之分的。这个天没有一个时间停止歌舞音乐的,歌乐不停的。没有战斗,三十三天,忉利天还跟阿修罗战斗,夜摩天没有了,远离斗争了,斗争都没有了。所以这个天又叫离诤天,离开了争辩,离开争论。

生这个天的众生得具足几种,不杀生的因,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感生这个天,自己能持戒又能教他持戒,修持自他的利益。再以上都叫空居天,夜摩天是开始。距离阎浮提有好远呢?十六万由旬。印度都说由旬,十六万由旬啊,距离忉利天八万由旬之上虚空中。夜摩天的方广边缘,一共八万由旬,他这里头有上行地,林的光明地,成处地,游行池,三十二地。他们的身量是好大呢?五由旬,身量是五由旬。夜摩天还有一个摩修楼陀,宫殿高达一万由旬,空中有山,清净山,无垢山,大清净山,一切都是自然的庄严。还有种种河池园林周匝。夜摩天一昼夜相当我们人间的二百年,寿命二千岁,是夜摩天的寿。既然叫六欲天,就有男女,跟人间,跟忉利天相似的,但是男女关系不象人间。夜摩相抱,男女相爱了互相抱一抱就合了,生下的小孩,抱一抱就能受孕生子。孩子出生时候就象人间的小孩三四岁,生下来三四岁很快就长大了,他们生是由膝盖上生,从膝盖骨生。夜摩天的故事很长。

先讲讲法吧。我们在须弥山讲的是十住法门,是从我们有信心生到了十住了,凡夫地到了十住位了。那么从十住位渐渐的就入了十行位了,夜摩天依空而住,是十行法门,依着法空之理而行。他要再进就进到兜率陀天,兜率陀天是讲的十回向法门。佛到兜率陀天说十回向法门,这个时候没有贪求,于诸境界相没贪求,这是以大悲为主,利化众生。大悲为主,慈悲,弥勒菩萨住兜率天,称慈氏菩萨,饶益众生。于一切境界无所贪求,说十回向法门。在夜摩天说十行,兜率天说十回向,再生他化,他化自在天就说十地了,十地法门。这是佛所说的法如是配的,大概的次第是这样子。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何等为十。 一者精进不退。

精进不退,这个大家都懂,懂是懂,但是常退,不是不退。精进修习的不够,指我们的心,不是指行为。因为心是主者,在华严经里讲的多数是心,一成一切成,你的心成了,一切法都成了,万法唯心生,万法也唯心灭,所以说要精进不退。

二者不惜身命。

一般来讲,我们人生当中最尊贵的就是生命,我们学佛的弟子们换了,换什么呢?佛所说的法最尊贵,比生命尊贵得多。为了法,为了让一切众生觉悟,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轻。

三者于诸利养,无有希求。

凡是有利益的事,我们不去求它。为什么?有利必有害。莫说你求的时候用种种手段,想种种办法,求到了,是祸害。在家的弟子求福报,供养你,供三宝,你把他转出去就是了,给他增长福报,越转越大,不必贪求利养。

跟我们好多道友说,求是求不到的,化缘,没有缘你化什么,有缘,有缘不用你化,他会送来的。咱们普寿寺大米白面,吃不愁,穿不愁,咱们化缘去了?人家送来的呀。但是你要晓得:常住一粒米,重于须弥山,也不要说那么重啦,吃起来怪害怕的,哪有那么重的,就是你的心,于心受之无愧。起码人家供养的,让人家得福。那我们自己没力量啊,你是没得力量,谁有力量啊?佛菩萨有力量。你不是每天念经嘛,把你念经的福德,求三宝加持的福德,转供养给他们。他们供养你的是衣食,那我们供养他们的是什么呢?福报。让他身心健康,所做事业顺利。但是我们自身--发菩提心的人,于利养无所希求,无所希求,那求什么?求法。有法就足够了,就满足了。

四者知一切法,皆如虚空。

我们所求的法,不是在相上执着。一切法皆如虚空,佛教授我们的法,如虚空,不是虚空,你观想象虚空,而我们这个是真空,真空不空。

五者善能观察,普入法界。

每一法都是法界,这是从理上观,要从我们的心里观,我们的心是遍的。

六者知诸法印,心无倚着。

法印,翻过来,印证诸法。佛教授我们法,怎么样印证呢?法印很多,有一法印,二法印三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用法来印证我们的心,用我们的心来印证法,让我们的心,跟法相结合。为什么讲印证呢?用佛所说的法来印证我们的心对不对,我们不知道对不对啊,拿佛所教授的法印一印证就对了。例如说吧,我们怎么样观想?说一切法无常,怎么样无常的?要是这件事,合符佛所说的印证,那就是真实的,要违背这个,就是不真实的。一切法空,没有真实的,如梦幻泡影。一切法苦,你要一执着,一贪求,苦就来了。一切诸法无我,你观想,哪一法是我。一切法寂静,法本身是寂静的,是你的妄念心使它不寂静,这就是法印,印证你的心,以法印心。你有贪爱没有?说没有,我能观无常了,就没贪爱了,有什么可贪爱的,都是无常的嘛,这样用法来印证的。

七者常发大愿。

常时发大愿,愿成佛,愿度众生,愿庄严佛国土。众生度尽,方证菩提,都是大愿。这样能成就你的清净忍。

八者成就清净忍智光明。

咱们说忍,没有智慧是忍不了的。你看不破,没有智慧。看不空,没有智慧。不能观照无我,没有智慧。你怎么能发起大愿来,怎么能够有清净忍?忍,有多种解释。对甚深的法义认可,也叫忍,佛说的无常法,我认可了,确实是无常。咱们有一法能够进入、深入的话,就成道了。知道无常,你还贪爱吗?什么也不贪爱了。知道无常的都放得下了,看得破了。看得破才放得下,但这个得靠忍力。这里讲清净忍,对于佛所教授的法,我们确确实实认知它,是智慧的,是光明的。

九者观自善法,心无增减。

同时观我们所做的好事、善法,所做的一切善业,观自己所做的善法。对我们心体上说,我们的清净心,就是我们讲《华严经》的法界心,大方广的大,我们的本体那个心。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发菩提心成就佛道,成就到最后,我们的本体那个心,没增加一点,还是原来本具的。我们堕落到地狱,堕落到众生,经过无量劫无量劫,也没减少,还是你的心,无增无减的。

十者依无作门,修诸净行。佛子,是为菩萨,住十种法,能令一切如来欢喜。

修了一切善法,修了三大阿僧祗劫,修了无量清净道业,无作--做了没有做,这才叫清净梵行,这才能令诸佛欢喜。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八、明法品第十八》节录

梵本的《华严经》里有《明法品》又叫《法光明品》。一个是法慧的智慧,一个是明菩萨入住之后要行十行。

法、也就是我们的心。一般讲,法者是规则义。法:轨生物解,给众生有所行,有个轨道;它有照了义,明法有照了义;又明是智慧,智慧的用。法就是理,就是理行,是果。修行的方法要依体修,要明体。一般我们说法有四种:教、理、行、果。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理行果是四法,而你要寻这个教义,在教义上要明到理。学教悟理,悟得教的道理了,接着就要修观,观理而起行,修行就成果了。行了才能得果。这品的大义就是说已经住在如来家了。要精进修行啊!

怎样修行呢?佛子,菩萨摩诃萨,初发心的时候是求一切智慧。

这一品请问的人是谁呢?是精进慧菩萨。这六品经都是以法慧菩萨为主的。前头已经说了五品:《须弥顶品》、《偈赞品》、《十住品》、《梵行品》、《发心功德品》。说你发了菩提心,一定得到广大的功德,那广大的功德使你心明了,心明了就是智慧增长了。那你所行的法就根据你所明的,所明白的法义去进修。这品就是精进慧菩萨问,法慧菩萨答的。

了知如来。无功用道。乘普门慧。入于一切智智之门。永得休息。是则能净般若波罗蜜。示现一切世间作业。教化众生。而不厌倦。随其心乐。而为现身。一切所行。皆无染着。或现凡夫。或现圣人。所行之行。或现生死。或现涅槃。善能观察一切所作。示现一切诸庄严事。而不贪着。

这个含义很深的了,无功用道并不是不去做了,做也没个得,做要有所得啊,无得,这叫入三昧,没有其它的一切的偏见,那邪见更没有了,善观一切诸法的实相,这叫普门智慧,这才能入于一切智智之门,入佛的境界,佛的智慧,永得无休息。经常这样观,初观还很生疏,观久了就不生疏了。观就是思维修,思维修在一切法上得到自在,这才入于一切智智之门,成就了,永得休息,这叫真正清净的般若波罗蜜。这是根本智,还得达到方便智。说《华严经》跟其它的经不同,这个智慧底下开了方便、愿、力、智,成为十度。在世间所有一切作业到这种境界,他利益众生时就不会疲倦。一个成就者,他利益众生时也不会疲倦了,他思想里头也没有什么叫利益众生,也没有什么叫不利益众生的念头了。要有一个利益众生想,这还没有成就。众生有所求他就现,但是他所行的一切没有染浊,心里没有染浊的思维,他也现凡夫身跟凡夫一样的生活起居。但他若现圣人身那跟圣人是一样的。圆满之行,他所做的都是圆满的。他有时候现生死。释迦牟尼佛也现生死,他的生死不是生死。也能示现生死。观察一切所做,示现一迥切庄严事而不贪着,就是他方便善巧,这叫方便智。智慧度还能分别理和事。

根本智。指的是般若波罗蜜那个智,那个智是直接照根本的,这个智是作用,能分别的,这是属于实行,乃至向别人学习的时候能起分辨的作用。在教化众生的方便当中也得有智慧。要知道众生的根器如何。要知道众生过去什么习气最重。对机教化,一说法他就开悟了。如果不知道,摸索的时候呢,那就不容易了。所以这个智能知道他的贪欲、嗔恚,愚痴,知道他的等分,知道他的行地,乃至一念中能知无边众生的行。所有这些问题啊,都得靠智慧的分别力用,智慧有力量,在用上也就有力量。知道这个修行者贪欲非常重,你应说对治贪欲的法。嗔恚特别重,你给他说不要发脾气,不要嗔恚法,嗔恚能把你一切的善根都烧毁掉。而愚痴重的就像那傻子,学习修行时,你得分辨他过去的根机,学什么法能相应。知道众生所作、所想,口里所说的,这是菩萨智慧当中善于分别众生的根,知众生的心。这样就能以相应法使他得度。知法的真实,善求的话,知道如来的力。知道如来的法门,知道净智波罗蜜。菩萨利益众生时如医生一样,了解众生的病根——贪欲、嗔恚,、愚痴,哪个偏重。大菩萨于一念中就知道亿万众生的心念。所以相应说法,顺着理体,顺着自性给他说法。或者给他讲四摄法,或者给他讲慈悲喜舍,对病下药。佛所说的法有主有兼,你嗔恚心很重,主的是什么呢?忍辱。那其它的呢?你除了忍辱外,你得学般若啊,没有智慧你能忍得到吗?有了智慧,从利害关系想,从自己的需要想,从现在自己当前所处的,什么环境,先得认识你的环境,从环境想。所以,这样才能知病、顺理、知根、受法,这就叫以智慧度众生。

什么是理法和果法?理就是心。果就是你做任何事所得到的效果。不一定往大的因果上讲。好比你读这部经,你心里生欢喜,这就对了。这部经对你来说你能得度。不知道各位道友有这个感觉没有?当你刚发心,或者读《华严经》也好,读《法华经》也好,读《金刚经》也好,你没发现没读经的时候,事情很少,一读经的时候事情非常多,没有时间读。这就叫业障了,要认得业障就这样来认识的。你不入佛门,好象无所谓。比喻说你离开家到外头打工,或者到美国,或者到其它别的国家,他从来没想到爸爸妈妈。等到出了家,过了一两年,得了,妄想来了,每天都想回家,想念爸爸妈妈了这叫业障,你知道吗?有了智慧,你用什么方便都是解脱的,自在的。没有智慧,没了那个德,那你就不自在了。因此必须得学,学完了,深入了能知道众生的心。这个是讲的十住菩萨在修道的时候,在度众生的时候,这些法都得具足。觉悟诸法,明白它的理,明白它的事,应该用什么法得度者就给他说什么法,这样才能达到清净的智慧波罗蜜。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六、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节录

《升须弥山顶品》在什么处所说的呢?在忉利天。会主是法慧菩萨,这个会叫十住会。须弥山是印度的原话,梵语苏迷卢。华言妙高峰。佛以智慧自在之力,不动觉树,没有离开菩提场,所以叫升须弥山。须弥山顶这个处所不是在人间,而是在天上。天表示清净、自然的意思, 所以称它为妙高。妙高是说到了这个山峰的顶点。须弥山在人间说是最高的地方,但是在六欲天来说它是低的。四王天、忉利天都是依于须弥山而住。佛升须弥山顶,到忉利天宫说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讲到,在妙高山顶见到德云比丘,也是如是显示的,这个是圆教的发心品。那是形容什么呢?形容忉利天这个宫殿,十佛皆在此善法堂说过法,极为殊胜。

须弥山的体是宝所成就的。在这个山外头有七重金山,还有七重香水海。其量广大。大家都看到顶上有一只鸟,那鸟叫大鹏金翅鸟。它把两个翅膀这么一鼓一扇动起飞,就有万万九千里。它经过七日七夜才能飞到这个山顶上。所以称为妙。妙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是表法而说的。所表的是七支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这叫七支。佛上升到这个天,做什么去了呢?佛的法身。有的说法体,有的就说是佛的肉体不动,不动就没离开菩提场,而上升须弥顶到忉利天宫说法,这是形容佛的业用不可思议。佛到那儿去要有作业,作业就是说法,应十方而说法。佛到忉利天的目的,就是为了说这个十住品。

十住品所讲的是什么呢?就是讲的闻思修。信了就要去做。怎么做呢?就是闻到这个十住法门,要去思惟修行。要理解它的体,而不是相。因为这个住是无住。十住、是住即无住。因此这个法门比十信又深入多了。十信讲体,那个体只让你信。因为能信才能做,做了才能证得。十住法门,所学的解说的道理都是微妙的。因为一到住位,见了法性,就是生到如来智慧之家。这个时候,一切的无明顿尽,这才叫真正的开悟。大彻大悟。但是习气、烦恼,还须渐渐的以法自除。三十位菩萨一位一位的断这个烦恼,断习气。像《十住品》中所说,菩萨住处广大,跟虚空法界等。因此说他住在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所住处。在十住位的菩萨发菩提心,那叫《发心功德品》。这个功德不是平常所讲的功德,是《华严经》的发心功德。他一发心就跟诸佛平等平等。《华严经》上说,初发心时成等正觉。一发心就跟究竟心平等了。如是二心初心难。这说的是入了住位的发心,不是现在咱们的发心,也不是十信位的发心,这个绝不能跟三乘方便教来相等,这是华严独特的。三乘法,小中大都叫方便教,方便教不是真实的,因为这个十住菩萨就是地前菩萨,三贤位的菩萨,他能够折服现行的无明使它不起。能够渐渐的登入十地。因为这个是一切诸佛根本不动智,依这个根本不动智发心的缘故。成就什么乘呢?成就如来的一切智乘。为什么能够百劫做佛呢?因为入了住位就不同三乘。他所用的是三种观行,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以华严三观来圆满此位。

佛佛道同都是从本心地信、住起行。住到如来家,以此来形容住到须弥山顶,这讲的是世间相。因为这是讲佛要升到善法堂,须弥山顶上的时候,讲这个处所的历史。到善法堂说法,说什么法呢?说十住法门。在善法堂说修行十住法,故叫妙高峰善法堂。谁请佛去说的呢?是佛自升到忉利天,帝释请佛,有请才说。有根再假外缘,叫缘促成,这就是说法的趋向。十住位说法,不止这一处,不单说这一品经,此处所说的只是须弥山顶品而已。说十住法门共有六品经。如《须弥山顶品》、《须弥山顶偈赞品》、《十住品》、《梵行品》、《发心功德品》、《明法品》,这六品经所说的都是十住法门。《须弥山顶品》和《须弥山顶偈赞品》这两品说的是方便发起,后四品就是正说了。现在说的是开始,用这个须弥山顶处,来表示这个法,随着经文再解释它的意义。因为在这品以前,是在普光明殿人间说的,成就十信心。十信满了入了住位,所以在须弥山顶说十住法门,一位一位的升进。这六品经把十住法门说圆满了。由此可以看出此品是以这个处所来表明这个法的。

而时如来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于树下。各有菩萨。承佛神力。而演说法。靡不自谓恒对于佛。

为什么叫齐现呢?这个世界是无穷无尽的世界,也有无穷无尽的忉利天。每个四天下的忉利天,阎浮提同看见如来坐在树下,各有菩萨承佛神力而演说法。《华严经》一举十,十完了再举,十成千,千成万,完了重重无尽,这是放开的。收摄呢,回归于一尘、一毛、一念、放时无量,回收的一毛一尘一滴,都可以。而时,什么时候呢?在佛菩提场的时候,普光明殿的时候。说法的主,说法的伴,与会的那些大菩萨,全来集合到一起了,全来闻法。这讲重重无尽的十处,前会并没散,后会又再说,这是《华严经》特殊的意义。必须这个会结了,才说那个会,不,这个会并没散,就是去开那个会,这叫重重无尽。菩提树为本,其它的都为伴,一共有九会,《华严经》一共讲了九会,始终没离开本,其它都叫伴。

这第一会是体,其它的会都叫用,同时顿遍。体即是用,用即是体,无前无后,不坏前后,同时俱演。这意思就说佛升到忉利天说法,菩提场还在说法,普光明殿还在说法,并没散。并不是这个会完了到那个会去,同时顿演。不离觉会,而升四天,没离开菩提场升到忉利天,而且十方一切四天下。所有这个都看见佛还坐在菩提树下呢。十方讲佛与十方诸大菩萨,同到菩提场,而演说法。都感觉着自己对着佛,佛给他们说的,这种境界相啊,咱们经常说不能用意念所想象得到的。现在可以用这个比喻但是不能现身,能现影,咱们用宽带在这儿讲,妙吉祥寺也能看到,我们这讲他们也能听到,那是影子。佛这个不是影子,十方都看见佛在说法,在这个会看见佛对着他说,都是对面说法,他们并没感觉差异,都如是啊。“靡不自谓恒对于佛”,没有一个不说我这对着佛呢,佛对我说,所有菩萨乘佛的神力都在说法,尘说、刹说、正报说、依报说、微尘刹土都在说法。这就是华严的特点,只有《华严经》这样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五、贤首品第十二》节录

《华严经》上说,设有菩萨经过无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法,具足了六种神通,由于未闻此《大方广佛华严经》故,又名假名菩萨,不是真实菩萨。虽然能够闻到但不信不入,此是《贤首品》所要辨别的。在《贤首品》中“一切世界诸群生,少有欲求声闻乘,求独觉乘转复少,趣大乘者甚难遇。趣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倍更难。”上来所说这个法,能够信入,不用说你解、行、证,就已经入佛种性了。又曰:”有以手擎十佛刹,尽于一劫空中住,彼之所作未为难,能信此法乃为难。”能信《华严经》这种教义的法,非常的难。说他的神通妙用,手擎十佛刹,在空中往上一劫,这个不为难,能信华严者最为难。在《华严经》中普贤菩萨这样说,但闻如来名号及所说的法门,闻而不信,将来亦能成金刚之种。光闻到了不信,现在不信,将来一定能信。就像人吃了金刚,能消化得了吗?闻了《华严经》亦复如是。永远不会退堕、永远不会消化。因很远,但是能不退。这是说因是种下了,现在不信,将来经过一劫,他一定能够信入的。此即是《贤首品》的大意。

此品让我们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达到普贤的性德,普贤的行德。普贤的性德自在妙用的庄严,而能安立,建立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都能圆融无碍:天台智者大师就依着这一品,建立的圆顿止观:发大心的修行者。他的信心是圆信,圆满的信心而起的修行,这叫圆行。圆行就圆满通达的、圆融无障碍的圆行。行圆行者一定住于圆位,以圆满的功德庄严自己的法身,那么,以圆满的智能力量,来建立一切众生。所以称华严宗是圆满的教义。它是圆法,从开始就是圆。起圆信、行圆行、住圆位、得圆德、起圆用,都用圆融来贯穿。闻到法是什么法呢?生死即涅槃,生死的色身就是法身。烦恼即菩提,烦恼就是般若,烦恼就是智能,智能是依着烦恼而产生的智能。现在我们这具缚的凡夫,受惑业所束缚,在《华严经》中讲,说你的业果就是解脱,这个道义是很深的。般若解脱就是达到究竟的佛果,般若的清净就是解脱自在。你听到一切法,一切都是圆法。那么怎么样起圆信呢?信一切法即空。相信在体性上一切法不能建立是空的。依着空而建立一切有,这个有是假有,不是真实的。如何达到空有之中,空和有就是中道义,空假中三观,没有三观而立三观,就是没有空假中,而立空假中。所立的不是真实的是妙有的,妙有非有就是真空。一而三非三,一而三即三,这样才能进入中道,达到究竟清净自在。能够闻到这种甚深的法不疑惑,不用说你进入了、信了不怀疑,理解到空性就是如是,闻着甚深的法、广大的法,没感觉有什么奇异,一切法原本就如是,这叫真正的勇猛精进,这样的信才叫圆信。信一切法就是如是,这样就叫圆信。那什么叫行呢?圆教所立的修行,直至无上菩提,不求其余诸法。专求无上菩提。不为人天果报,声闻、缘觉、权乘的诸佛菩萨。唯依最上乘发无上菩提心,究竟达到无上的佛果,这叫圆行。 圆信跟一般的信佛、信法、信戒、信定、信慧,跟这个不一样的,这叫圆信。圆行是专求无上菩提不趣向三谛各别的修行。 在这种修行所起的德和用上,就是性德所起的体用,这就叫圆行。 闻到《大方广佛华严经》而不起疑惑,信一切法就如是,这是不可思议的。

《贤首品》是文殊师利菩萨发起的。文殊师利菩萨问,贤首菩萨答。说出了这品经。《贤首品》讲的是实行。就是修行,修行就是观行。行是依着观力而来的。行必须得有德。因为信就具足了德,没有信心修华严行是不可能的。那个信的德,就是你行道有得于心的信,德就发生作用信圆满了,就到了住位,所以《贤首品》所教授我们的方式,就是教给我们怎样去做。信解如来的因果。行了依着如来的因果所行,普贤菩萨的五位行法,以此来调和身心,这就叫起身心正念。集一切如来的善根,所有的思念,就是利益众生,这就是贤。从凡夫开始就能够彰显、顿入法界,知道一切诸佛的因果理智,一时顿现,这叫首。又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果行,证果而后起因行,成信之初。就叫贤首。相信自己的性体,随顺性体,具足了性体。这个就叫贤。因行贤吉祥。咱们经常说吉祥如意,妙吉祥,吉祥就显圣德、圣德就是首,贤首菩萨就是达到自性具足性德,这位菩萨所演说的法,就是这一类的法,故叫作“贤首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问明品第十》节录

此品的宗趣。宗是宗旨。趣是趋向。趋向什么?趋向到后面的《净行品》。这是说十种信。如果说信。没有让他生起力量;没有让他信生根,所以叫“问明品”:“问明品”的目的,就是要由信起解。使我们没有信心的人,都能生起信心;已有信心的令他生解。解,就是开悟,由解而起行,是说已经解悟了,就要去做:由行要发愿。我们做事的时候,要发愿。愿,就是希望。愿促行;誓促愿。誓、愿、行的“誓”,就是监督你这个愿,要去执行。有这个非要去做不可的愿心,那么就能证入了。证入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成佛。

“菩萨问明”:“菩萨”是指人说的。“问明”是指着法说的。前头是举佛的果德,现在要表因。不说佛只说菩萨,菩萨就是因。“问”呢,依着问才有答复。答复的跟问的两个含义是一个。理能够成事;事靠理成。问明嘛。意思是说这个我不明白,我问问你,请你给我说个明白。问明就问这个光明和觉。

有问一定有答。这个问是广问的,泛问的。还有一种是难问。依理来争执,就像我们很多辩论的时候一样。说这个事情是不错,但道理说不过去。这叫问难。这品问答是谁跟谁问答呢?是文殊师利菩萨跟觉首菩萨,十位菩萨,互相的辩论。互相的问答。目的只有一个,让一切众生都能明白,前头所讲的这个光明和觉。答呢,就是答复解释的意思。说这个道理我不懂。请你给我解释解释。解释所问的事,所问的理。一一给他说清楚。把理也显明白了,事也通畅了,就这个含义。

这一共说十个菩萨。从文殊师利菩萨开始问起,十个菩萨就十门。每一个菩萨说一门。十十成百,就甚深的分成十段。第一缘起法甚深。缘起甚深。什么甚深呢?这个缘起要能达到性空,缘起诸法,知道性空之理。第二教化甚深。为什么教化很深呢?教化一切众生,让他生起信心。第三业果甚深。现在他的因种得深,将来一定能得到好的结果。因为业果甚深故,众生所有的业果。他所造的业,非常的复杂,也非常的微妙。第四说法甚深。对着业果甚深,而说法甚深,那佛所说的教法也就深入了。第五福田甚深。成佛要福慧具足嘛。福田的甚深意思,让你懂得去培福。怎么样去培福?供养三宝,这个大家都懂得。供养三宝里头有事供养,有理供养。理供养,普贤行愿品中说,法供养为最。事供养,我们开个慈善会啦。救济社会穷人啦,这也是供养。供养众生:你这样事供养,解决他暂时的闲难,没钱,给他点钱;他没饭吃,给他吃顿饱饭。能解决他的问题吗?你得让他培福。那这个道理是甚深的。给他说法让他了生死,再不堕三途,再不受苦难了,那这个福田就深了。法供养为最,你给说个教法,给他说说施波罗密,或者说说禅波罗密,以法来度他,这个种的福田更深了。第六正教甚深。什么是佛的教导?佛所有的言教。第七正行甚深。第八助道,方便道甚深。修行有方便行、有正行。有方便住、有正住。第九异道甚深。第十佛境甚深。这十种甚深,显示十种甚深的道理。这十种道理都很深的,一种是约他行说;一种约所说的法说。约行说呢,文殊师利菩萨跟那个觉首菩萨互相问答,文殊菩萨是表妙慧的,妙慧就通于那个觉首菩萨所行的道。文殊菩萨问,觉首菩萨答;觉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答。用互相问答的方式来显什么呢?显妙的智慧。因为以智慧,以慧解,能够成就道行。因为信是为主,其它觉首菩萨所答的,乃至他们问文殊师利菩萨的,这都是差别因缘,把这个差别因缘同归于佛的境界,

依信而生解,依解而修观。

这种甚深的道理,不是一言两句就能把它说清楚的,它有次第。这个次第如何去修?如何去理解?给你讲了,缘起深理,缘起诸法甚深。什么因缘生起什么法。什么缘助成你,才能够成就。缘起的一切道理该摄一切诸法,你要想起观,依观而生解,必须得懂得缘起,一切诸法是随缘生的。诸佛教化众生时候,有的他就随顺教化而接受,有的他就不接受教化,有善,有恶。这个业怎么成的?要明。因为说法,闻法而成善,能得到佛的福田,这是随顺因。那这个缘起呢?就是因因而缘起的。

这有十个次第。标明有十心。十位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标的是信心。勤首菩萨表的是进心。财首菩萨表的是念心。德首菩萨表的是定心。智首菩萨表的是慧心。法首菩萨是表不退心。宝首菩萨是表戒心。觉首菩萨是表护法心的。目首菩萨所解释的是愿心。贤首菩萨是回向心。十心,从信心到回向心都圆满了,才成就一个究竟信心,才到信不退。佛教授的诸法,就是要你能精勤修行。行就是助道,助你成道的一个正因。但是这必须得有信心。十位菩萨都是表信心的,总成一个信。文殊师利菩萨让一切众生信佛的境界。能信的是现前我们的心,所信的是佛的境界。

——《华严经光明觉品第九》节录

广大苦行皆修习

日夜精勤无厌怠

已度难度狮子吼

普化众生是其行

佛是经过无量长的时间修行得来的,那种修行不是懈怠,是日夜精勤。佛是怎么教导我们四众弟子的?昼夜精勤修行,中夜疲劳过度了,稍事休息。怎么休息啊?读诵大乘。读经就是休息。其它时候思维修,观想诸法。咱们所说的禅定,以为眼睛三分开,七分合,身体坐着不动,心里专注一境,这才叫定。佛在利益众生的时候,说法的时候,都在定中。佛活了八十岁,都在定中,动中定。现在西兰一位大德,他叫动动禅。他在美国跟我讲,他入定了,在那跳舞、唱歌,他入定了,这叫动动禅。这是大定的意思,但是修的方法啊,也跳舞,也唱歌,都在入定。心不在这上头。已度难度,已经度的不说了,众生难度啊,难度也要度啊,给他说法,说法叫狮子吼。佛的行为,佛的动作,佛的修行,佛是怎么样修行的?度众生。大菩萨,没有自己的观念,一天就是度众生的观念。菩萨怎么修行,度众生,劝别人修行。现在我们的道友,非得坐那儿去念佛,我是念佛堂的;或者到那去看《华严经》,我是华严部的;我学戒律,佛叫我们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持戒就是修行不持戒,犯戒是不是修行?没人敢答复,犯戒是修行?你看那菩萨度众生,他怎么度的,菩萨没有观念,我要修行没有这个观念,那才叫菩萨啊,度众生就是我的修行啊,没有自己啦,光是为了别人。当你度别人是不是就是自己的修行?别人都成道了,你菩萨道是不是就成就了。现在好多道友,我要闭关什么的,那佛法什么都不懂,刚受完戒要去闭关,这几天找我,让我给他找闭关的地点。我说你先把心关闭了,就好了,把你心关了,闭关了。修行,在修行上建立修行,不是修行,修的是道,不是行为。我们在行为看,验证,那些个大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度众生的时候,他想到我这是犯戒呀?没有这个观念的。他没有什么持戒犯戒,他脑子里只有度众生,我为了度他,下地狱都没关系,他没有想到我要下地狱,他让你出了地狱就好了,地狱由我来坐吧,地藏菩萨就是这样的。那真叫行菩萨道,心量大。学《华严经》的,要转变。

众生流转爱欲海无明纲覆大忧迫

至仁勇猛悉断除誓亦当然是其行

世间放逸着五欲不寅分别受众苦

奉行佛教常摄心誓度于斯是其行

世间放逸五欲,众生的这个欲望,就是需求、放逸。我们说慎莫放逸。是指心说的。外边的五欲境界的缘,再加你内心需求的因。把这种不实虚妄的境界执着为真实。欲望是无止境的啦,当你贫困的时候,忧恼的时候,希望有几个钱能生活,有了几个钱了还想多得。

这不只财了,乃至五欲中最重要的男女关系,是生死的根本。但这是短暂,生生相续,怨怨相结,没完没了的。没有得到贪求,希望得到。得到了又怕失掉,没有满足,欲望无穷。因此就受诸苦啦。苦者是种逼迫义。你要想不受苦就要断五欲,念着五欲的人,在欲境现前的时候,他认为是快乐,这是苦恼的根本。没得到一味追求的时候是苦,得到了还是苦,未来呢,还要受果报,还要受苦,所以叫众苦啊。佛陀教授我们要摄心,不要对世间的五欲去执着,那种不实的境界,转眼成空。或者你得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最后还是空的啊。一切业呀,本来是空的,没有的,众生要去造,把不实的境界当成真实的,所以展转受苦,无穷无尽的受苦。佛教授我们要常常摄心,认识苦,不被苦所转。佛是证得了并断除了苦果的,苦因没有了,苦因断,因果尽。他自己证得了究竟的常乐我净,离开五欲境界,他把他自己证得的来摄化众生,引导众生。落到苦难里头的,佛是常时教导,令他离开苦难。誓度于斯是其行,度一切弃生让一切众生离开苦难,苦难的来源就是五欲。给你说说五欲的过患,认识了就不要再执着五欲的境界。同时,要断除我执,法执,不要执着有我,众生因为执着有我才入生死苦轮的,这个苦没有边际的,就是苦轮的边际,不可得。所以,我们应该谨遵佛的教授,偏受奉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二、四圣谛品第八》节录

《华严经》的第八品,叫四圣谛品。这品教授我们的是,佛所说法的含义。这是前头诸佛菩萨,佛放光之后,诸佛菩萨的问答当中,问佛的依正果报。在这个问当中,所有问的问题。佛令文殊师利菩萨来回答。

四圣谛法:苦、集、灭、道。依着华严意讲四圣谛,随着这品的文义来解释。名如来有四种实义。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量四谛、无作四谛。令一切众生生起信解。依着四教加说吧,他分四种四谛,。何故不说多单云四呢?不说五不说六不说七不说八,就光说个四呢?什么意思?答的时候就说,此四种的道理,就用谛理摄受一切了。摄受的意思是明一切世间都不离苦谛,苦集。一切世间离不开苦集,一切出世间不离开灭道。圣就是圣人。圣人表现什么呢?一切都正。就是一个正字,什么正呢?不颠倒。入实的审之一切境界。就是无漏正法。把无漏正法,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得之于心。心在理上说的,就是谛理。什么谛呢?因为实在,谛就是实。经过审查。思维。入理了。约境界上来辨,辨境。你所说的相,相不离体。你所说的话不能离开真实,产生决定义。所以世出世间的两种因果周,佛所教授我们的决无虚妄,决无差错,是谛实的,所以叫圣谛。境是对着智说的,智对心说的。谛审的意思,必须得有智慧的明了。有圣智来观察一切诸法。圣谛就是了解到苦无苦,没有苦。怎么没苦呢?以般若智慧的观照,苦无自性,缘生诸法是空的。

世间有漏的这个果叫苦谛。出世间无漏的因是道谛。苦是受逼迫苦恼的含义。就是你在欲界,色界,无色界。在生死轮回当中,这些苦都是真实的。苦有三苦八苦的不同。三苦。第一个是苦苦。说你正在痛苦,苦恼的时候。本来生在这个世间就是苦,又加上你生病啊,或者是受到什么灾害啊。苦上加苦叫苦苦。坏苦,你享受快乐结束的`时候就苦恼了。坏了叫坏苦。举例来说吧。例如你玩的很高兴,或者是看电视。看电影。游乐的时候,玩完了呢,快乐结束了,苦恼就来了。快乐的时候不感觉消耗过度,完了所留下来的是痛苦。乐是苦的因啊!苦是乐的果。你在不苦不乐的时候,无常变化自然规律支配你的时候这苦恼了。这苦恼包括什么呢?生老病死。这叫行苦。三苦就是苦苦、坏苦、行苦。八苦呢大家都知道了。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恚。五阴炽盛。求不得。在此不详讲。

集谛。这个在《大乘起信论》里头讲两种熏习。熏习来的。熏习来的什么呢?世间一切的生活情况。在生活当中,你的行动,思想的状况,就受贪嗔痴爱把你支配着,使你造了种种善恶的行为,这叫业因。积聚很多的因这也是真实的。如实不虚的。感来的是什么呢?感来的是生死苦果。

灭谛。灭是尽了,熄灭的意思。灭了就是没有了。让你灭个什么呢?灭烦恼的因。我们往往烦恼的时候不去观照,随着烦恼转。那烦恼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要生烦恼?找找原因吧。烦恼是种种业因成就的生死果报。这个灭呀!要你了脱生死。从此,再不受三界之内的生死苦恼,达到涅槃的境地。灭谛是求解脱断烦恼的。

道谛呢?道就是通达的意思。通达寂灭解脱的方法手段。怎么能达到?前头所讲的灭。就是我们佛教所说的,最根本的,修行的次第。依佛所教授的道,我们经常说菩提道。这条道路一直走到菩提,成就菩提果,达到灭。就是寂灭解脱,灭谛。这叫两重因果。苦集是世间因果。集是世间因,苦是世间果。道是出世间的因,灭是成就出世间的果。这是大乘《阿毗达摩杂记论》里所说的四谛。

谛含着两种源。一个法性。一个圣解。一切众生,都具足法性。圣人具足两个。法性和圣解。凡夫是有苦而没有谛。不能在理上证得。二乘人。声闻、缘觉他也有苦。二乘人知道苦相,不能知道无量相。菩萨呢,无苦有谛,那就高过二乘了。为什么?因为二乘人不能达到法空,不能见到真实。菩萨达到法空证得真实了。菩萨讲的谛有无量四谛,一界一谛,十界百千嘛,就有十界百千的谛理。娑婆世界有四百亿十千名义。包含的性相,义理显的非常之多。三乘的四种圣谛,各有各的差别,各有各的性体。他的信解不同。这是如来依着众生的根器,方便善巧而设施的。无非是让一切凡夫生起信乐佛法的心。从这个信心开始起观照自他一切的苦难,这样子因着观察苦难之后,发菩提心,欣乐求佛的教法。

《华严经》的义是显真实的。达到空义而显他的真实义。一切诸法皆如。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一切皆如。因为他讲的是了义。无苦可舍,也无尘劳。他是从性体上来讲的。无集可断。生死就是涅槃。无灭可证。一切边邪,一切法皆是一真法界。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二卷.如来名号品第七》节录

这一品的大意,令众生明白自己的根本烦恼是什么呢?无明。众生的根本无明就是如来的大智,令一切众生顿悟,顿识自己的本体,那就是根本大智,破无明黑暗,无明黑暗本来就没有,唯如来的根本大智。若如来成了正觉了,他自己所成就的威德名号,十方诸佛示现成正觉了,每位佛都有十号。大家经常念的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世世间解、无上世、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是如来十号。毗卢遮那佛是个总名。诸佛都如是。大智慧光明照耀种种诸法,毗卢遮那就是光明遍照义。以他的大智慧光明照耀一切诸法,也照耀种种的众生。毗,就是种种;卢遮那,就是遍照。种种的光明遍照就是毗卢遮那,这是佛的德号。

此品的来意是初会。明如来成等正觉之身了,以智慧来摄受众生、度众生,并没有说用如来名号来度众生。这一品是用如来名号来摄受众生。在此普光明殿,明佛果的名号来摄化度众生。意思是举佛果的名让你生信解。佛的智慧身是遍周法界的。相信你自己的心,你自己本具足的,有一个根本智慧,与诸佛的不动智本来是一个,以这个来成就你的心,来成就你的信。因为我们经常是心外见法,信心成就不了。让你反观你的自心。以方便三昧力,让信心契合于理,回归本来的心地,并住在心地上,这叫十住位。

这一品是修因显果的。怎么样修因?前面讲毗卢遮那依正二报的果德,果德是因修成的。菩萨要想修因契果,必须修因才能趣入果,是趋向的。宗旨呢?信解行德叫宗。成了佛果就叫趣,达到目的。信能到如来地,所以信为宗旨,趣向就为目的。因为果必须应机。果必须由因来的,没有因就没有果。果的目的是应机,机遍故果也遍。信佛的身,信佛的力用,信佛利益众生。

有五种因缘成就佛的名号。以法界自体,即根本智来成佛的名号,这是自体的根本智慧来成就佛的名号。那么以下就有不动智佛,无碍智佛,灭痴暗智佛。每佛都加个智字,智是破黑暗的,这样有十智佛号。佛有很多的佛,但是最根本的是法界根本智。法界根本智,能使一切众生的信,产生有力量,叫信力,信能生起力量。法界的根本智,是以十种名来成就的十种的信力。

《如来现相品》问了三十七问。没有标明的问,是心念的问。这些菩萨心里怀疑,没有问,但是佛知道了,就用光明来回答他。这一品是文殊来答。答了之后令一切众生闻到佛的名号能生起信心,信佛的名,信佛的身。有名必有身。有身才有名。都是普遍法界的。随众生根机而得到教授、信化。以佛的无边光明,以佛的智慧身来照俗,破除一切众生的迷,所以二会还叫普光明殿。

如来利益众生的时候,每一位进到每一位,修行的时候要位位进修,位位进修都有个助缘。那佛的名号就起到这些作用,让众生闻到名号就能渐渐得度,这是约一切诸佛利益众生的方便来说的。按位进修,成就佛的名号。以下就举十个根本不动智佛,先举不动智佛,南方不动智佛,文殊师利菩萨就是南方不动智佛那儿来的。十个不动智佛的,讲佛的十个不动智佛,十个根本不动智佛。成就我们的信心。

以下又十个月佛,十个佛都号为月,月亮的月啊,以成住十住品。这是以这种的契法身的根本智,月亮是清凉的,你心得到清凉了,使你契理了,一切的迷惑都消失了,有了迷惑,有了烦恼,就有热闹,法性智慧的清凉,以此得成的名号。十行位中的名号是十眼,每佛都以眼为名,同号名为眼,名十行位呀,是以智知,智慧知为根本的,说你要利益摄受众生要观众生的机,所以佛号都叫眼。要善知众生的根性,以此立名的。十回向中的佛的名号都有十个妙,佛的名都以妙为名,佛号同名为妙。因为十回向的菩萨他进修已经成佛了,妙字现前了,所以佛号名为妙。十地也通妙,从你十信位开始,自己信自己的心,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根本的智慧,这以不动智。以此成就你的信心,心外如果见到有法,信心不能成就。从这个心以下,以三昧力契合理体的根本的自性的根源。这叫五十个因五十个果,因果法门重重无尽。所以这个信呀,没讲之前跟大家讲了很多了。现在你如果想真正契入《华严经》,信什么呢?信自己是佛。因为一切众生,随他的根性所爱要的,佛的名号,这品是讲佛的名号,佛的名号代表佛的法身、佛的智慧身、佛的报身、佛的化身,所以佛的名号等众生界。好多的数量。众生有好多,佛的名号就有好多。同时佛的名号以佛、以天、以神、以主、以人、以仙,种种类类。因为令众生不再去做恶了,这佛的名号就是对着众生,他的恶习,恶业,让他把他消掉,因此众生业无尽,做恶无尽,佛的名号是无尽的。

咱们举个例子吧,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能仁寂寞,能仁就是利益众生,大慈大悲。寂寞是不动本寂,这就是不动智的智。又者名法界之内,所表现的一些体用,平等平等。把一切法总名为佛号。什么是佛的名号?一切法总名佛的名号。一切法都是讲名言的,讲名字语言。自己体性是离一切语言的。一切法的自性,是离一切的,也没有清净,也没有什么污染,就是法界性。法界性就是佛的名号,是故一切法是他的名言,都是佛号,是在这个之下,说一切法皆是佛名号。因为如来他依此,一切法的自性,离自性之法,这个自性,是每个人,每个众生他的自性,是指这个性说的。因为离开这一切性才能成佛。这个是什么自性呢?各有各的性,人有人性,畜生有畜生性,是指那个性说的,不是普遍所具足的那个,本体而说的。佛在三乘之中,也说根本智后得智。现在呢?令三乘人回心了,完全回到不动智,表金色世界不动者,令一切众生直接认到自己的本心,达到你的本心所具足的无分别智。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一、毗卢遮那品第六》节录

这一品的来意,明如来成等正觉,以智慧来摄生,举佛果的名让你生信解,佛的智慧身是遍周法界的,有身必有名,有名必有身,随众生根机而得到教授、信化,以佛的无边光明,以佛的智慧身来破除一切众生的迷惑。

《毗卢遮那品》是举释迦牟尼佛的修因,显他依正二报的果德。毗卢遮那的果德是因修成的。菩萨必须修因才能趣入果,这是趋向。宗旨呢,信解行德叫宗。达到成佛,成了佛果叫趣。信能到如来地,所以信为宗旨,趣向为目的。果是应机,机遍故果也遍。果德,是你所信的境界相,举果来辨因,让你能生起信心。信佛的身,信佛的力用,信佛利益众生,所以佛的名等于众生。这一品就是说,举果德让你生信心,希望成佛。前面讲所信,这一品是能信。

我们现在能信的有三个。哪三个呢?修因契果觉悟了,这是五位的圆因,十身的满果,令诸菩萨能够了解这个相。现在讲佛的十身,让你生起修因契果的解悟。信解行证的解悟。

佛共有十身。一者、菩提身,菩提身就是佛修道的道身,菩提身就是道身。如来于菩提树下降伏一切外魔,大彻大悟,成了正等正觉,这个身叫菩提身。二者、愿身。如来的本愿是要度尽一切众生。所以从兜率天下生到人间,说法利生就酬他过去所发的愿,那么这个身叫愿身。三者、化身。是如来随类示现的。对哪一类众生就示现哪一类众生的机。对机说法的就叫化身。四者、力持身。什么叫力持身呢?如来的神力可以任持全身,永久不灭地给众生作福田的身,叫力持身。力持身就是佛的真身。如来化身灭后,他的骨灰都叫力持身。五者、佛的相好庄严身。是指毗卢遮那佛说。有无量数、微尘数庄严实报的身,叫相好庄严身。六者、佛的威势身。如来处于每一会道场当中,威德广大,降伏一切天魔外道,无不归服。就象月的光明一样,一切星星都没有月光亮,那就表现佛的威势。七者、意生身。意生身有两种:一种随自意,我想现个什么身就化个什么身;二种随他意,处处受生,要度一切有情,意生身一作意就到了,意到身到,这叫意生身。八者、福德身。如来的福德具足了,没有不包容的。福德身包含着有智慧。九者、法身。法身就是法性。湛然清净,周徧法界。佛是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佛是修得的法身。我们是没有修得,但是我们也具足。我们要是悟了,跟佛是无二无别的。十者、智身。智身,如来是妙智圆明,能够觉了一切诸法,能够说一切诸法通达无碍。以妙智圆明为身叫智身。法身:约身说分法身、智身。约慧说,是普光明殿慧。殿是诸宝所合成,光明遍照,所以叫普光明,佛于这个殿中放光。佛于殿中说普法门,用慧的光明照耀一切世间,叫普光明殿。

此品有五缘。五种的因缘成就佛的名号。以法界自体,即根本智来成佛的名号。以下就有不动智佛,无碍智佛,灭痴暗智佛等。每佛都加个智字。智是破黑暗的,这样有十智佛号。但是最根本的是法界根本智。能使一切众生的信,产生力量,叫信力。这一品的大意,令众生明白自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无明。如来的大智,令一切众生顿悟、顿识自己的本体,那就是根本大智。如来成正觉了,他自己所成就的威德名号。十方诸佛示现成正觉了,每位佛都有十号。毗卢遮那佛是个总名,诸佛都如是,大智慧光明照耀种种诸法,毗卢遮那就是光明遍照,以他的大智慧光明照耀一切诸法,也照耀种种的众生。毗,就是种种;卢遮那,就是遍照。种种的光明遍照就是毗卢遮那,这是佛的德号。

这一品文殊师利菩萨没入定。前头所说的普贤菩萨先入定后从定起而说法。为什么以下的这一品不入定?因为信没入位,性还不定。这品文殊师利菩萨,说以下的法门不入定。有的是定后说,就像普贤菩萨的三昧,世界成就,华藏世界,毗卢遮是定后说的。像无量义经等,它是说完而后入定。有的就在定中说,信位不入定。文殊师利菩萨不入定,表现经文的不同。

清凉国师把它分做五周因果,对解释假设问答。五周因果是差别的,又是平等的。差别平等的因不同。怎么样来分呢?他说是差别平等解。里面详细给你讲了怎么样修。修有差别,所显的就有差别,但是本具的理体是平等的,摄事归理的时候就合而为一了。前会举的果德本来是生信的,现在又举名号。名号不同了境也有差别,这个如何解释呢?答的时候是约境生信。相信你自己的心,本具根本智慧,与诸佛的不动智本来是一个,以这个来成就你的心,来成就你的信,信成就了就修,修而后汇归于心,以方便三昧力,令信心契合于理,回归你本来的心地。这就是会归境法为一心。为你的自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八.华藏世界品第五》

咱们前头讲世界成就,一切诸佛的刹海。现在《华藏世界品》,是说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毗卢遮那。答世界海里的提问。在《世主妙严品》中,诸大菩萨心里意念一共有37问,这一品也是答37问。在37问中,佛的世界海,众生海,波罗蜜海,问了很多。这里答复,信、住、行、向、地五位。五位都属于行,行的时候是因,所感果报,得到的是果。什么因?怎么样得的佛果?在37问中有这 种问,普贤菩萨就来答。前头是说诸佛的刹海,现在是说毗卢遮那佛他所依的果报。依报,叫华藏世界。此世界建立在莲花上,莲花所含着,所以叫藏。华是因,含着果德,成就了才有这个华藏世界海。华藏世界一共有三品,第八、第九、第十,就是一品有三卷经。

这个经所说的含义,启发我们生起信心。相信你自己的身具足了毗卢遮那。信心是佛,你现在的心是佛,跟佛平等平等。光信不行,还得去做,怎么做呢?做有方法的,那个方法就叫解。学习做的方法又叫行。菩提心是因,发了菩提心要做才能证得菩提果。

这个法会的会主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在介绍毗卢遮那佛庄严的依正果报,现在都是依报。前面所答的那些菩萨,所问的是一切诸佛的刹海。这品专说毗卢遮那的依报,叫华藏世界。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就是华藏世界。把这个名词具足说,就是:“华藏庄严严具世界海之徧清净功德海光明品”,简略说就是:华藏世界。

1、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2、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3、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4、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5、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6、下下人有上上智。

7、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8、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9、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八大人觉经》

10、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11、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12、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13、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14、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佛说十善业道经》

15、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16、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17、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18、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19、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於顺违境,无爱恚心。《佛说十善业道经》

20、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21、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22、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佛说十善业道经》

23、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24、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25、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26、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27、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28、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佛说十善业道经》

29、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 《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30、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31、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此中何法。名为梵行。《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32、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33、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34、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35、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36、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八大人觉经》

37、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无取着故。心无障碍故。所行无二故。方便自在故。受无相法故。观无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为清净梵行。《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38、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39、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40、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八大人觉经》

41、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

42、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43、闻已应起大慈悲心。观察众生。而不舍离。思惟诸法。无有休息。行无上业。不求果报。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44、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45、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佛说十善业道经》

46、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47、佛法是不二之法。

4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49、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50、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51、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52、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

53、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

54、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55、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