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徐霞客的名言简介 正文

徐霞客的名言简介

时间:2025-03-29 22:29:09

原文

作者:徐弘祖

十三日(缺)白赤丸如轮,平升玉盘之上,遥望日下,白气平铺天末,上有翠尖数点,则会仙诸峰也。仍从顶北下,十里,至空屋岐路处,遂不从东而从西下,里许而得混元观,则军峰之北下观也。其地已属抚之宜黄。(闻山南车盘来道亦有下观云。)循水北下,两山排闼tà门,水泻其中,无甚悬突飞洄之态。又下五里,始至涧底,此军峰直北之水也。既下山,境始开。又山一层横列于外,则鱼牙山也。又有一水自西南来,此军峰西壑之水,至此与北涧会。循水东北又五里,过袈裟石。绾两涧之口,水出其间,百家之聚在其外,曰墟上。又有一水亦自西南来会,则鱼牙山之水也,与大溪合而北,西转下宜黄,为宜黄之源云。自墟上东北岐,路溯一小溪,十里至东源。东向上岭,三里而登其上,曰板岭。其水西流入宜,东南流入丰,东北流亦入宜,盖军峰北下之脊也。越岭而东,一里,复得坪焉。山溪潆洄,数家倚之,曰章岭。竟坞一里,水东出峡间,下坠深坑,有路随之,想走南丰道也。其水东南去,必出南丰,则章岭一隙其为南丰属明矣。水口坠坑处,北有一径亦渐下北坑,则走下村道矣。亦渐有溪北自下村出七里坑,达枫林而下宜黄,则下村以北又俱宜黄之属。是水口北行一径,即板岭东度之脊也,但其脊甚平而狭,过时不觉耳。下脊,北五里,至下村。又北二里,水入山夹中,两山逼束形容两山相距很近,挤紧收敛,使中间非常狭窄甚隘,而长水倾底,路潆盘绕山半,山有凹凸,路亦随之,名曰十八排,即七里坑也。已而下坑渡涧,复得平坞,始有人居,已明月在中流矣。又北二里,水复破峡而出。又一里,出峡,是为枫林内村。又一里,山开水转,而西度小桥,是为枫林,一名陈坊。乃宿。

十四日平明饭,行,即从小桥循小溪北上。盖枫林大溪西下宜黄,而小溪则北自南源分水而来者也。溯北上五里,入南湾坳,上分水岭,南为宜黄,北为南城,西南境逾岭为南源。五里至八角庄,为洪氏山庄。有水东下,舍之。北上黄沙岭,二里逾岭,下巾儿漈,水亦东下,又舍之。北溯一小水,三里,上栏寨门,平行岭上,为李家岭。又一里,始下,下一里,则磁龟在焉。磁龟者,罗圭峰玘qǐ之所居也,在南城西南九十里,据李文正《东阳记》,北阻芙蓉,西阨连珠峰,南望军峰,东则灵峰迤逦,有石在溪桥之下,而不甚肖;其溪亦不甚大;自西而东,夹溪而宅,甚富,皆罗氏也。问有花园坑,景亦没,无可观。遂东北逾岭而下,溪自东南下坑中,路不能从也。东下三里,山峡少开。又循一水,有桥跨之,曰云阳桥,水亦东南下,又舍之。东逾一岭,又二里,曰乘龙坳,水亦南下。复东上二里,曰鹅腰岭。平行岭上又二里,而下一里,曰鉏chǚ源,其水始东行。始至磁龟,以为平地,至此历级而降,共十里而至歪排,皆循东下,始知磁龟犹在众山之心,众山之顶也。歪排以上多坠峡奔崖之流,但为居民造粗纸,濯水如滓因水被污染而混浊肮脏,失飞练悬殊之胜。然鉏chǚ源小水已如此,不知滋龟以东诸东南注壑者,其必有垂虹界瀑之奇,恨路不能从何。出歪排,其南山坞始开,水亦南去。又东逾黄土岭,共三里,则下岐东行平畴中。五里,一溪自西北东去,有桥架其上,曰游真观前桥。又东五里,则盱江自东南而北。是时日才下午,不得舟,宿于溪西之路东,其溪之东即新丰大市也。

十五日路东不得舟,遂仍从陆。右江左山,于是纯北行矣。六里,为大安桥。又三十里,则从姑在望,入郡南门矣。

十六日过东门大桥,即从桥端南下。随沙岸,丛竹夹道,乔松拂云,江流雉堞右映,深树密篝左护,是曰中洲。有道观,今改为佛宇。前二石将军古甚,刘文恭铉为之记,因程南云盱人,与刘同在翰苑故也。是日再醉于夏调御处。

十七日静闻随二担从麻源大路先往宜黄,余作钱、陈、刘诸书。是晚榻于调御斋中。

翻译

十三日(有缺文)一轮光芒四射的红日,缓缓升起在玉盘似的天幕上,遥望太阳底下,白色的云气平铺天际,云气上面耸出几个青翠的峰尖,那就是会仙等山峰。仍从军峰山顶北面下山,走十里,到有空屋子和路分岔的地方,便不从东边而从西边下去,一里左右到混元观,它就是军峰山北面的下观。那里已经属于抚州府的宜黄县。听说军峰山南面从车盘岭来的路上也有个下观。顺水流往北下去,两山对耸如门,水从中间倾泻出来,然而没有多少山石悬空突立和水流飘坠潇回的景象。又往下走五里,才到达山涧底,这是军峰山正北面的水流。下了山,地势才开阔,远处又横列着一层山岭,那是鱼牙山。又有一条水从西南面流来,这是军峰山西南山谷中流来的,到这里便和北面流下来的山涧水汇合。顺水流往东北又走五里,经过架装石。它盘结在两条山涧水交汇的水口处,水从石头中间流出,有一个百来户人家的村子坐落在它外侧,叫墟上。又有一条水也从西南边流来汇合,那是鱼牙山的水,它与大溪汇合后往北流,然后折往西流下宜黄县,为宜黄水的上凉。从墟上岔向东北,溯一条小溪而行,十里到东源。往东爬上山岭,三里登上岭头,那岭叫板岭。板岭的水西面的流入宜黄县,东南面的流入南丰县,东北面的也流入宜黄县,大概它是军峰山往北延伸下来的山岭的岭脊。越过板岭往东一里,又见到一块平地。山澳绕流在平地周围,有几户人家居住在其间,地名叫章岭。从平坦的山坞中直走一里,水往东面流出山峡,向下坠入深谷中,有路沿水流而去,我想那是到南丰县的路。那条水往东南流去,一定是流到南丰县,那么章岭这块狭长平地属于南丰县是很明显的了。水流坠入谷中的水口的北面,有条山路也是渐渐下到北面的山谷中,那就是去下村的道路了。同样渐渐有溪流从北面的下村流出七里坑,再流到枫林而后流下宜黄,这样下村以北又都是宜黄县的辖地。这条从水口往北走的路,就是板岭往东边越过来的岭脊,只不过它很平坦而狭窄,经过时不觉得罢了。下了岭脊,往北走五里,到下村。又往北走二里,水流入山峡中,两山紧夹,中间很狭窄,而长带似的水流斜贯向峡底,道路盘绕在山半腰,山时而凹陷时而凸起,路也随山势延伸,地名叫十八排,即七里坑。不久下到谷中渡过山沟水,又见到一个平坦的山坞,这才有人家居住,旋即,明月倒映在流水中了。又往北二里,水流又破峡而出。又走一里,出了山峡,这里是枫林内村。又走一里,山峦分开,水流曲绕,往西经过一座小桥,就是枫林,(又叫陈坊。)于是便投宿在村中。

十四日天大亮时吃饭,出发后,就从小桥处沿着小溪北上。大概枫林的大溪向西流下宜黄,而小溪却是从北面的南源分流来的'。溯溪往北走五里,进入南湾坳,登上分水岭,岭南面为宜黄县,岭北面为南城县,西南方翻过一座山岭为南源。走五里到八角庄,(这是一个洪姓人的山庄。)有条水往东面流下,我们没有顺水走。往北上了黄沙岭,二里后翻过岭,下到巾儿涤,那里的水也是往东流下,我们仍没有顺水走。往北溯一条小水,行三里,登上栏寨门,然后从岭上平平地向前走,那岭为李家岭。又走一里,才往下,下行一里,到磁龟。磁龟是罗纪(圭峰)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在南城县城西南九十里,据李文正《东阳记》的记载,此地北面被芙蓉峰阻隔,西面被连珠峰障塞,向南望是军峰山,东面则是曲折连绵的灵峰。有块石头在溪流的桥下边,但不很象龟;那溪也不很大;自西向东,溪两岸房屋相连,家家都很富裕,居民都姓罗。打听到有个花园坑,景物也已埋废,没有可观赏的。于是往东北越岭而下,溪流从东南流下深谷中,路不能顺溪走。往东下去三里,山峡稍微变得开阔些。又顺着一条水而行,水流上有座桥横架着,叫云阳桥,桥以下水也流下东南方,我们又没有顺水走。往东越过一座山岭,又走二里,叫乘龙坳,水流也是流下南面去。又往东朝上走二里,叫鹅腰岭。从岭上平平地又走二里,而后下行一里,叫钮源,此处水才往东流。刚到磁龟时,以为那里是平地,到此处逐级向下走,共十里到歪排,而且都是沿东面下行,这才知道磁龟仍然在众山环拱之中,仍然在众山顶上。歪排以上有不少倾坠于峡谷中、奔泻在崖壁上的水流,只是因为附近居民造粗纸,水被污染得污黑脏秽,失去了飞练悬珠的优美景象。钮源来的小水流已是这样,却不知磁龟以东往东南流注沟谷中的那些水流情形如何,我想一定有彩虹垂挂、飞瀑相间倾泻那样的奇景,遗憾的是不能沿着这些水流走。出了歪排,它南面的山坞才开阔起来,水也往南流去。又往东翻越黄土岭,共走三里,下到岔路中,往东从平坦的田野中走。五里,一条溪水从西J晒往东去,有座桥架在溪水上,叫游真观前桥。又往东五里,吁江从东南流往北去。这时才下午,没有找到船只,于是投宿在溪水西岸的路东村,溪水的东岸就是新丰大市。

十五日在路东没有找到船,于是仍从陆路走。右面是江左面是山,从这里起尽是直向北走。行六里,为大安桥。又行十三里,已经可以望见从姑山,随后进了建昌府南门。

十六日跨过东门大桥,就从桥端南下。沿着沙岸走,丛密的竹子夹在路侧,高大的松树拂掠着云彩,城墙上排列如齿的矮墙倒映在右边江流中,左面有深树密著拦护,这是中洲。原来有座道观,如今改为佛寺。寺前的两尊石将军像很古老,刘兹(文恭)为它们作了记,这是因为程南云是建昌府人,与刘兹共同在翰林院供职。这天再次在夏调御处喝醉酒。、

十七日静闻随同两个担夫从麻源大路先往宜黄县,我给钱、陈、刘等写信。这晚住宿在夏调御的书房中。

《徐霞客游记》是以

游天台山日记

癸丑(公元1613年)之三月晦每月最末一天为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於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

而雨后新霁晴,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今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余然同意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

庵在万山坳低洼处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初二日饭后,雨始止。遂越潦积水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烨烨原指火燃极旺,此指日炽,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

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

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

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

二十里,过上方广,至石梁,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

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

初四日天山一碧如黛。

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昙花亭,石梁即在亭外。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以下坠,雷轰河

过昙花,入上方广寺。

循寺前溪,复至隔山大石上,坐观石梁。为下寺僧促饭,乃去。

饭后,十五里,抵万年寺,登藏经阁。阁两重,有南北经两藏。寺前后多古杉,悉三人围,鹤巢于上,传声嘹

初五日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向西门觅骑。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二里,入山,峰索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一溪从东阳来,势甚急,大若曹娥。四顾无筏,负奴背而涉。深过于膝,移渡一涧,几一时。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隐身地,两山回曲,《志》所谓八寸关也。

入关,则四周峭壁如城。

最后,洞深数丈,广容数百人。洞外,左有两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翁

岩外一特石,高数丈,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入寺。饭后云阴溃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岩顶上,对之清光溢壁。

初六日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视空中,洞穴甚多。岩半有一洞,阔八十步,深百余步,平展明朗。循岩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还饭僧舍,觅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

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脚,逼身而过,神魄为动,自寒岩十五里至步头,从小路向桃源。桃源在护国寺旁,寺已废,土人茫无知者。随云峰莽行曲路中,日已堕,竟无宿处,乃复问至坪头潭。潭去步头仅二十里,今从小路,返迂回三十余里。宿。信桃源误人也。

初七日自坪头潭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渐夹狭窄,有馆曰桃花坞。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为鸣玉涧。涧随山转,人随涧行。两旁山皆石骨,攒簇拥峦夹翠,涉目成赏,大抵胜在寒、明两岩间。涧穷路绝,一瀑从山坳泻下,势甚纵横。出饭馆中,循坞山洼东南行,越两岭,寻所谓“琼台”、“双阙”,竟无知者。去数里,访知在山顶。

与云峰循路攀援,始达其巅。

下视峭削环转,一如桃源,而翠壁万丈过之。峰头中断,即为双阙;双阙所夹而环者,即为琼台。台三面绝壁,后转即连双阙。余在对阙,日暮不及复登,然胜风景已一日尽矣。遂下山,从赤城后还国清,凡三十里。

初八日离国清,从山后五里登赤城。赤城山顶圆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

岩穴为僧舍凌杂,尽掩天趣。

所谓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俱无甚奇。

徐霞客的故事

在东林党人与魏忠贤阉党浴血斗争的时候,在南方江阴一个村子里,出了位奇人,这位奇人就是徐霞客。

徐霞客本名徐弘祖,霞客是号。他家生活比较富裕,父亲喜欢读书游览,和东林人士有来往,不爱权势。他不要求徐霞客做官,只是鼓励徐霞客多读奇书。

徐霞客的确像他父亲,读了许多奇书,上私塾时,常将历史、地理、传奇小说放在《论语》、《孟子》下面看,并且立誓要游览五岳(衡山、恒山、嵩山、泰山、华山)等名山大川。

徐霞客还有一位慈祥贤慧的母亲。他十八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主持家务,还亲自纺纱、织布、种菜。她热情支持儿子的志向,说:“男子汉志在四方。游览名山大河,又可以看到世上的奇书,拜访有名的老师,是好事。怎么能让孩子像篱笆下的小鸡,马圈里的马驹一样圈死呢!”

徐霞客二十岁那年,他戴着母亲亲手为他缝制的远游冠,首次出游,泛舟太湖。过了两年,他再次出游,这次走得很远,登泰山,拜孔林,游览孟母三迁的遗迹。此后,他的足迹,印遍了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广东、福建,以至云南、贵州、四川等省的山山水水。

直到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他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旅游考察上。他的壮游,前期是公元1606年至1636年,着重在探奇访胜,观察和欣赏大自然的壮丽秀美;后期在公元1536年以后比较有意识并系统地对名山大川的地理位置、形状、走向特征作考察、记载,留下许多古代地质、地貌、水文和珍稀植物的宝贵资料。

徐霞客有顽强的毅力。在游览、考察中,他不怕苦,不怕险,不怕死。只要听说哪里有奇洞,哪里有险峰,他一定要去攀登。他出游时,能吃最粗劣的食物,甚至几天不吃饭;他不怕严寒酷暑,甚至睡在冰天雪地里;再险峻的山崖他都敢攀登,他带着一把坚硬的小铁镐,随时可在石壁上凿出脚磴来。他有时像猿猴,有时像游蛇,动作敏捷,脑筋灵活。朋友们叫他“地行仙人”。

安徽黄山,奇峰耸立,泉流淙淙。天都峰、莲花峰尤其雄伟。一年秋天,徐霞客游黄山,文殊院和尚告诉他:“天都峰较近,但险峻,没有路;莲花峰有路,但很远。天都峰只能看看,爬莲花峰吧。”

徐霞客说:“越险峻,越奇异,我就越要爬。就先爬天都峰。”于是,徐霞客向险峻的天都峰进发了。他在陡立的石壁和乱石中,双手抓住杂草和荆棘,一寸一寸移步往前,终于爬上峰顶。第二天,他再爬上莲花峰。原先人们都说天都峰是黄山最高峰,经过亲身攀爬,徐霞客发现莲花峰高于天都峰,纠正了这一说法。

人迹罕至的深山古洞,常常有豺狼虎豹出没,有神仙鬼怪的传说,但都阻止不了徐霞客考察的脚步。他到湖南茶陵云嵝山,听说山中古木参天,还有一座古寺,景色幽美。但因为有老虎,吃过和尚,现在已经荒无人迹了。村民劝他不要去送死。他却连夜进山,与几个带路山民,拿起器械,打着火把,冒着滂沱大雨,走了十多里,终于找到那座古庙,完成了考察。

听说茶陵麻叶洞里有神龙和妖怪,偏要下去看看。村里人死也不肯做向导。有个年轻人,先是答应带路,可临到洞口,知道徐霞客不是能捉妖怪的大法师,说:“我才不给你去陪死哩!”变了卦,逃走了。

徐霞客只得与仆人擎着火把钻进洞里。下到洞底,见到奇形怪状的石头,焕发出异样的色彩,晶莹欲滴。有的像楼台亭阁,有的像倒挂的`莲花,倒立的梁柱,飞舞的禽鸟,非常精彩。直到火把快烧光,他们才依依不舍地退出,洞口围观着几十个村民,还以为主仆二人被妖怪吃了呢。

徐霞客常常还能对一些奇异的自然现象,给以科学的解释。广西浔州龙洞,洞底有个大而深的水潭。他与带路的道人下到潭边,火把熄后,黑暗中,却见很远的水面,有微光闪烁。道人说是鬼光作怪。

徐霞客根据

道人答:“从前,村里人划竹筏去看过,石壁上没有洞。”

徐霞客说:“这里距离来时的洞口已经很深了,估计离南面洞口不远,光是从水面反射过来的吧。如果真是妖怪,为什么谁也没见过呢?”

徐霞客在旅游途中,三次遇到强盗,盗走了他的衣服和路费,多次遭到生命危险,但都没有改变他游遍神州的决心和壮举。公元1636年后,他西游贵州、云南,到过云南、缅甸边境的腾冲,这是他平生路程最远,时间最长的一次壮游。

徐霞客在旅游途中,有天天记

徐霞客的壮游,对中国的地质、地理及水文、植物学,特别对西南地区的岩溶地貌的考察,作出了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