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魏书经典名言100句 正文

魏书经典名言100句

时间:2024-11-19 03:36:35

总有那么一段时光,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痕迹。经久不衰的就是那一首首传颂至今的'古代名句。无论是哲理、名志、思乡……都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经典之作。就让我们追溯久远的记忆,下面,一起来赏

1、酒香不怕巷子深。

2、磨刀不误砍柴工。

3、死猪不怕开水烫。

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6、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7、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8、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9、失之东隅,收之桑

10、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1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2、不可同日而语。——汉书

1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14、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15、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16、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陆游

17、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曹炯

18、不为五斗米折腰。——《晋书》

19、常格不破,人才难得。——包拯

20、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杜弼

2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史记

22、貂不足,狗尾续。——《晋书》

2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

2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5、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2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27、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

28、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

29、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30、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31、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

3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33、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王勃

34、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黄庭坚

35、疑则勿用,用则不疑。——陈亮

36、周公吐

3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38、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诸葛亮

39、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4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41、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马致远

42、前门拒虎,后门进狼。——赵雪航

43、水可载舟,亦可以覆舟。——魏征

4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45、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6、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47、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4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

49、

50、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韩愈

51、士别三日,须刮日相看。——三国志

5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

53、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

54、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55、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旧唐书》

56、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明·彭大翼

5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前汉书

59、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明·凌蒙初

60、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杂剧

61、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刘义庆

62、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运命论》

63、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官场现形记

64、宁为太平犬,不作乱离人。——冯梦龙

65、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

6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67、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

68、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西厢记

69、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资治通鉴》

70、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陆机

71、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

72、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路史》

73、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魏书》

74、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国演义》

75、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

7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陆游

77、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宋·释道原》

78、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宋·罗大经

79、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明·凌蒙初

80、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

8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82、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83、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

84、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

8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8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蜀志

87、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8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

8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90、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91、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92、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

9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9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杜牧

95、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俞文豹

9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97、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西游记》

98、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99、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汉·韩婴

100、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101、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西游记》

102、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水浒传》

103、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资治通鉴》

104、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三国演义》

105、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106、—年之计在于春,—日之计在于晨。——《南阳萧绎》

107、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唐诗三百首序》

108、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元·李开先·宝剑记

109、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110、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史记

11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11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113、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114、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文嘉

115、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解

1、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鞅《商君书定分》

2、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3、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刘禹锡《砥石赋》

4、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韩非子,诡练》

5、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饰邪》

6、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7、公私不可不明,法制不可不审。——韩非《韩非子》

8、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惟行而不返。——王勃《上刘右相书》

9、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王安石

10、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王夫之(明末清初)

11、喜不可从有罪,怒不可杀无辜。——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

12、立法普法执法司法依法治国,公正公开公平公道秉公为民。——卢志勤

13、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

14、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15、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有度》

16、知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害民。——汉·刘安《说苑·政理》

17、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陈亮

18、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张居正

19、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君书》

20、立宪利于国,利于君,利于民。——清·郑观应

21、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韩非《韩非子》

22、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23、历法禁,自大更始,则小臣不犯矣。——苏轼《策别第六》

24、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孝经·卿大夫章》

25、政令必行,宪禁必从。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王符《潜夫论·考绩》

26、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明法解》

27、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欧阳询《艺文类聚》

28、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苏轼《策别第八》

29、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墨子·法仪》

30、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欧阳修《魏梁解》

31、可行必守,有弊必除。——刘禹锡

32、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管子·君臣上》

33、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羲冠子·度一》

34、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

35、其知而犯之谓之故,意以为然谓之失。——张斐

36、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清)

37、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

38、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国语·晋语七》

39、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汉书·王尊传》

40、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三国志·诸葛亮传》

41、先王以明罚敕法。——《易传·象传·噬嗑》

42、执法如山,守身如玉。——金缨《格言联壁·从政》

43、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

44、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包拯《致君》

45、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6、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三国演义》

47、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管子·心术上》

48、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49、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葛洪《抱朴子·判子》

50、如平直必以准绳。——《吕氏春秋·分职》

51、法不阿贵,绳不绕曲。——韩非《韩非子有度》

52、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韩非子有度》

53、宁正以逆众意执法而违私志。——桓范《政要论·为君难》

54、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上不行法则民不从彼。——《管子·法法》

55、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夏敬渠《野叟曝言》

56、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钧刑殊则百姓惑,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汉书》

57、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58、宪律制度必法道。——《管子·伍法》

59、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韩非子·解老》

60、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史记·循吏列传》

61、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商君书·算地》

62、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尚书·大禹谟》

63、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64、法者,天下之仪也。——《管子·禁藏》

65、诛恶不避亲爱,举善不避仇仇。——《汉书》

66、立法设禁而无刑以待之,则令而不行。——苏辙

6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

68、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69、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野叟曝言》

70、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韩非子·解老》

71、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无。——《三国志》

72、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刘禹锡《天论》

7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74、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乱也。——《黄帝经·经法·君正》

75、法出于仪,威于义。——苏轼《王振大理少卿》

76、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苏辙《上皇帝书》

77、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刘恒

78、诛禁不当,反受其央。——《马王堆汉墓帛书·国次》

79、法者,公天下持平之器。——完颜雍(金世宗)

80、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诸葛亮《论斩马谡》。

81、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管子·法法》

82、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使生者无德,死者无怨。——《文子·自然》

83、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苏辙

84、法施于人,虽小必慎。号令不虚出,赏罚不滥行。——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85、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举事不私,听狱不阿。——《晏子春秋·内篇》

86、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董仲舒

87、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史襄哉《中华谚海》

88、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王安石《周公》

89、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韩非子·奸劫弑臣》

90、省刑之要在禁文巧。——《管子·牧民》

91、不以私害法,则治。——商鞅《商君书修权》

92、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

9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孟子离娄上》

94、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唐·吴兢《贞观政要》

95、用赏贵信,用刑贵正。——《鬼谷子·符言》

96、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欧阳修《纵恶论》

97、法平则吏无奸。——《商君书·勒令》

98、赏厚而刑,刑重而威,必不失疏远,不违亲切。——《商君书》

99、言出为箭,执法如山。——李绿园《歧路灯》

100、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1.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史记》

2.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明史》

3.言路者,国家之命脉也。《明史》

4.人非有才之难,而非用其才之难。《明史》

5.天生才甚难,不忍以微瑕弃也。《明史》

6.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

7.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史记》

8.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史记》

9.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

1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11.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史记》

12.审而后发,犹未为晚。《北史》

13.时不可再,机不可失。《隋书》

14.化于敦朴者,则质直;化于伪者,则浮薄。《周书》

15.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周书》

16.人生不得行胸怀,随寿百岁犹为夭。《南史》

17.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史》

18.行生于己,名生于人。《北史》

19.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善处身者不能无过失。《旧五代史》

20.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旧五代史》

2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

22.毁誉乱真深可畏,直言不闻深可畏。《新五代史》

23.习见善则安于为善,习见恶则安于为恶。《新五代史》

24.因人成事,其功不难。《隋书》

25.清其流者必竭其源,正其本者须端其末。《隋书》

26.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谋者失 。《旧唐书》

27.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旧唐书》

28.乐闻过,罔不兴;拒谏,罔不乱。《新唐书》

29.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新唐书》

30.在善用,不在众。《新唐书》

31.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史记》

32.道高益安,势高益危。《史记》

33.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

34.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

35.国耳忘家,公耳忘私。《汉书》

36.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3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汉书》

38.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宋史》

39.世之治乱,在赏当其功,罚当其罪,既无不治。《宋史》

40.感物之道莫过于诚。《宋史》

41.上有忧危之心,下有安泰之象,世道所由隆。《宋史》

42.恩赏明则贤者进,刑罚当则奸人消。《辽史》

43.贤达哀乐,不在穷通祸福之间。《辽史》                   

44.疑人勿使,使人勿疑。《金史》

45.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汉书》

46.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

47.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汉书》

48.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49.廉约小心,克己奉公。《后汉书》

50.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51.富贵一时,名节千古。《明史》

52.附小人者必小人,附君子者未必君子;蝇之附骥,即千里犹蝇耳。《明史》

53.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明史》

54.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宋书》

55.罚慎其滥,惠戒其偏;发滥则无以为罚,惠偏则不如无惠。《宋书》

56.不务先富民,而唯言益国,岂有民贫于天下,而国富于上邪?《南齐书》

57.有贤而不知,知贤而不用,用贤而不委,委贤而不信,此四者古今之通患也。《南齐书》

58.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

59.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后汉书》《后汉书》

60.精诚所加,金石所开。《后汉书》

61.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梁书》

62.溪壑可盈,志欲无满。《梁书》

63.居后而望前,则为前;居前而望后,则为后。《陈书》

64.取草绝根,在于未蔓;扑火止燎,贵乎速灭。《陈书》

64.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魏书》

66.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金史》

67.人之聪明,多失之浮炫。《金史》

68.教化之行,兴于学校。《金史》

69.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70.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后汉书》

71.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后汉书》

72.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三国志》

73.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三国志》

74.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三国志》

75.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三国志》      

7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三国志》

77.学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元史》

78.力无所用与无力同,勇无所施与不勇同,计不能行与无计同。《元史》

79.为国之道,在立法、任人二者而已。法不徒立,须人而行;人不滥用,惟贤是择。《元史》

80.迷而知返,得道不远。《魏书》

81.尚俭者开富之源,好奢者起贫之兆。《魏书》

82.思政不察逆顺之理,不识大小之形,不度强势之势,有此三蔽,宜其俘获。《北齐书》

83.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远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至远期,惟君子为能及矣。《北齐书》

84.俭为德之恭,侈为恶之大。《周书》

85.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三国志》

86.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三国志》

87.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三国志》

88.全一人者德之轻,成天下者功之重。《晋书》

89.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滥者,乱败之恶也。《晋书》

90.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晋书》

91.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晋书》

92.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晋书》

93.变通革弊,与时代宜之。《晋书》

94.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威。《晋书》

95.天下未尝乏才,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理势然耳。《元史》

96.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无闻,同腐草木也!《元史》

97.待人以诚,人亦以诚待我。《元史》

98.不才者进,则有才之路塞。《新唐书》

99.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道。《周书》

100.学不精勤,不如不学。《周书》

101.士必从微而至著,功必积小以至大。《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