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李商隐千古传诵名言 正文

李商隐千古传诵名言

时间:2024-11-18 17:53:14

李商隐资料

李商隐(公元813—858),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汉族,唐朝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是唐朝著名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记载,李商隐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隐的名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怅卧新春白夹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轻狂.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化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香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

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

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後归魂。

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流莺飘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

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越鸟巢干後,归飞体更轻。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

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

重衾幽梦他年断,别树羁雌昨夜惊.

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树水精盘.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

露如微霰下前池,风过回塘万竹悲.

愁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

嵇氏幼男犹可悯,左家娇女岂能望.

更无人处帘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

谢傅门庭旧末行,今朝歌管属檀郎.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後同墙看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李商隐的《无题》中的千古佳句有两句,分别是: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二、千古佳句分析: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赏析: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

三、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登鹳雀楼》,唐诗名,为题咏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又名鹳鹊楼)的篇章。由于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下面就来欣赏其中之一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古诗百科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一】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赏析二】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蒲州府(今山西永济)城西南城上,位于黄河中游的高阜处,因经常有鹳雀栖息其上,故名鹳雀楼,是当时的风景名胜。宋代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代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王之涣,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之一,性豪放,常击剑悲歌,人们称赞他善于“歌从军,吟出塞”。其诗以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多被乐工制曲歌唱,在当时很有声誉,与高适、岑参、王昌龄齐名。一生写过不少诗,但遗憾的是流传下来的只有六首。这首《登鹳雀楼》,不仅在鹳雀楼众多的“唐人留诗”中名列榜首,也是古代五言绝句中雄奇豪迈的名篇。本文来自古诗百科:http://www.gushibaike.cn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描写的是傍晚的景色。傍晚的景色虽然红霞满天、瑰丽迷人,却因临近黑夜,容易使人消沉,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故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惆怅。这首诗写的也是时已黄昏,但王之涣写得景色壮丽、热情奔放,没有丝毫的落寞与惆怅。诗人登上鹳雀楼,极目四顾,向西远眺连绵起伏的中条山,只见“落日熔金、暮云璧合”,一轮鲜红的太阳依傍着视野尽头的山峦,在群山中渐渐融尽。同时代的大诗人王维有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被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写的是浩瀚无垠的大漠中的壮观景象。王之涣在这里也是写“落日”,用“依”与“尽”,勾勒出山峦起伏、苍茫天际,别是一番的“千古壮观”。这是写天空、远方、西望的景,接下来诗人又写地面、由近至远、东望的景。俯视楼下黄河,滚滚西来,又随波远送,遥想滔滔的黄河之水东归大海。虽然诗人在鹳雀楼并不能看到大海,但把现实与意境完美地相融合,用“入”与“流”,极写黄河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气势,宏大而磅礴。正如李白诗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将进酒》)。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万里河山尽收笔下,使画面特别宽广,特别辽远,特别壮阔。前后两句,只有十个字,运用的语言极其朴素、极其浅显,但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非常鲜明地抓住典型的自然特征,逼真地描绘出北国的壮丽山河,使我们在千年之后的现在读到这十个字,立即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咫尺万里,眼界与胸襟都异常开阔。

就在这使人置身浑灏苍茫的'莽原之时,诗人进一步即景生意,引领读者开展更大的视野,把诗推进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欲穷”引出“千里目”,再以“更上”照应全诗,最后以“楼”圆满点题。这两句,不仅与前面两句承接得十分紧密,似乎是平铺直叙地述说自己的登楼过程,非常自然地让读者顺着诗人的心情,随着他的脚步,为看得更清、更远,而进一步徐徐登上顶楼。更绝妙的是,就在这不知不觉之中,诗人在自然的情景中融入了含意深远、发人深思的哲理: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充分地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襟怀。这句千古妙绝的至理名言,给人们以无穷的希望、无限的憧憬,鼓舞人们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从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上来细读全诗:四句诗是两副对仗精切的两联,前两句是正名对,即“正正相对”,工整、厚重、有力,实写诗人眼前的雄伟景象,气势磅礴,气象万千;后两句是流水对,自然契合,天衣无缝,是虚写,虚实相生,留给人无穷的想象。看起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尽显诗人非凡的功力: “尽”字是借“依”字之态,温情脉脉;“流”字更添“入”字之势,气韵超凡。

读罢全诗,白日依山已尽,黄河入海仍流,山光海色,美不胜收。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让人浮想联翩,耐人探索,催人奋发,激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