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中使韩魏,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臣闻之曰:“削迹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亡走,东伏于陈。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
且臣闻之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纣为天子,将率天下甲兵百万,左饮于淇溪,右饮于洹谿,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王为难。武王将素甲三千,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伤。知伯率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水而灌之三月,城且拔矣。襄主钻龟数筮占兆,以视利害,何国可降。乃使其臣张孟谈,反知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知伯,禽其身,以复襄主之初。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秦国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
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诚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为王谋不忠者。
(选自《韩非子?初见秦》,有删改)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克攻取,诏令天下 克:克服。
B.荆王亡走,东伏于陈伏:归附。
C.武王将素甲三千将:带领。
D.大王诚听其说诚:如果。
答案 A [克:制胜,取胜。]
18.下列名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随荆以兵,则荆可举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以视利害,何国可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右饮于洹谿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淇水竭而洹水不流蟹六跪而二螯
答案 D [A.连词,那么;副词,是。B.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为。C.介词,在;介词,对于。D.都是连词,表并列。]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向南攻破了宋国,向东打败了楚国,向西征服了秦国,在中部使韩、魏两国臣服,但最后却因一次战斗失败而亡国。
B.秦国与楚国发生战争,大破楚国,可是秦国的谋臣们却没有将战争进行到底,而是引军后退,重新与楚国讲和。
C.商纣王拥兵百万,周武王只有士兵三千,但只战斗一天,周武王就攻破了商纣王的国都,占据了他的土地并统治了他的人民。
D.赵襄主在城池即将被攻克的时候通过占卜预测吉凶,并派张孟谈打破了韩、魏与智伯的约定,最后与韩、魏联手打败了智伯,恢复了自己原来的地位。
答案 A [齐国向南攻破的是楚国,向东打败的是宋国。]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臣昧 死 愿 望 见 大 王 言 所以 破 天 下 之 从 举 赵 亡 韩 臣 荆 魏 亲 齐 燕 以 成 霸 王 之 名 朝 四 邻 诸 侯 之 道
解析 文言文断句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1.看虚词,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2.察对话,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3.据修辞,文言文也讲究修辞,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利用这两大特点断句;4.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答案 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4分)
(2)以此与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3分)
解析 第(1)句的得分点为战战栗栗、慎、苟,句意;第(2)句的得分点为以、与,句意。
答案 (1)战战兢兢,一天比一天谨慎,如果慎重对待所走的道路,就可以拥有天下。(2)依靠这些去攻取天下,天下各国就都可以兼并占有了。
【参考译文】
臣斗胆进言:过去齐国向南打败了楚国,向东攻破了宋国,向西征服了秦国,在中部能驱使韩国、魏国,领土广阔而兵力强大,战无不克,攻无不胜,号令天下。齐国那清澈的济水和混浊的黄河,足以用来当作防线;齐国的长城和巨防,足以用来作为要塞。齐国,是在五次战斗中都取胜的国家,但由于一次战斗失败便濒于灭亡。这样看来,战争,关系到大国的存亡。而且臣还听说过这样的话:“铲除事物不留患根,就不会与灾祸为邻,灾祸就不会发生。”秦国与楚国作战,大破楚国,袭击了郢都,夺取了洞庭、五湖、江南一带,楚国君臣逃跑,向东归附于陈国。在这个时候,如果秦国的士兵追下去,那么楚国就可以到手了;楚国到手了,那么楚国的百姓可以尽量占有和控制,楚国的土地可以充分利用,向东可削弱齐国、燕国,在中部可以侵犯三晋。如果能这样,就可以行动一次就成就霸王之名,使四方诸侯都来朝拜。但是那些谋臣们不这样做,却率军队撤退,重新与楚国讲和,使得楚国人得以收复已经沦陷的.土地,聚拢已经四散的民众,确立国家的君主,再建宗庙,使其与天下各国的军队一起向西与秦国为敌。这就已经失去了称霸天下的一次机会。
而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战战兢兢,一天比一天谨慎,如果慎重对待所走的道路,就可以拥有天下。”是怎么知道这个道理的呢?从前商纣王为天子,率领天下的百万士兵,东边在淇溪喝水,西边在洹溪喝水,使得淇溪干涸,洹溪的水也不流动了,去和周武王作战。而周武王只有穿着用绢素制的铠甲的士兵三千人,只战斗了一天,就攻破了商纣王的国都,抓住了商纣王,占据了他的土地,并统治了他的人民,而天下人没有为这感到悲伤。智伯率领三国的军队,在晋阳城围攻赵襄主,掘开河堤,使晋水灌入晋阳达三个月之久,晋阳城将要被攻克了。赵襄主用龟壳和蓍草占卜,来看看怎样做比较有利,看看可以向哪一国投降。于是就派出他的使臣张孟谈,(张孟谈)破坏了韩、魏两家与智伯缔结的盟约,与韩、魏两国军队合作,一起攻打智伯,抓住了智伯,赵襄主恢复了原来的地位。如今,秦国领土截长补短,方圆数千里,军队数十百万。秦国的号令赏罚、地势的便利与险要,天下没有哪一国能比得上。依靠这些去攻取天下,天下各国就都可以兼并占有了。
臣冒着死罪请求面见大王,陈述打破各国的合纵联盟,攻下赵国,灭掉韩国,让楚国、魏国俯首称臣,使齐国、燕国前来亲附,从而成就霸王之名,使四方诸侯都来朝拜的谋略。大王如果按照我说的去做,行动之后如果各国的合纵联盟不破,赵国攻不下来,韩国不灭亡,楚国、魏国不称臣,齐国、燕国不来亲附,霸王之名没有享誉天下,四方诸侯不来朝拜,大王您就杀死我以告全国,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不是为大王忠心谋划的臣子。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又名《韩子》。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韩国贵族出身,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看到韩国国力日益削弱,韩非几次劝谏韩王,但韩王听不进去。在韩非在世的时候,他写的这本书的名声就很大了,当时还是秦王的秦始皇读到了其中的《孤愤》、《五蠹》等篇章,非常喜欢,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但在公元前234年,韩非奉命出使秦国时,却被李斯陷害入狱,后来被逼服毒自尽。
在西汉时期,刘向校书时加进了几篇别人的作品,如《初见秦》、《有度》和《存韩》的后半篇,最后定《韩非子》共五十五篇。韩非的思想成就超过了所有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在总结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人代表性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成熟法治理论。他认为君主必须重视权力、威势和驾驭臣下的权谋之术,这样才能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巩固君主的集权地位。后来,李斯和秦始皇就是充分发挥了他的思想,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
韩非还继承了老师荀子的人性恶学说,主张治理国家必须实行刑赏。在《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两篇,都是用法家的观点来对《老子》进行解释,体现了韩非的哲学思想。《五蠹》则将历史的发展分成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他认为时代在不停地发展,所以社会和政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儒家的恢复周礼的复古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了。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韩非子》的版本自宋以后略分二系。第一系的祖本是南宋乾道元年福建刻本,这一宋刻本今已不存,但尚有几部明清时期据此影抄本的本子传世。从这一系出的略分两支,第一支是明万历间赵用贤《管韩合刻》系统,赵本据以宋本为底本并据他本改正,且本身有初印本与后印挖改本的区别,这一支还有万历间周孔教黄策刊本、吴勉学刊本、凌濛初刊本、沈景麟刊本、赵如源王道焜校刻本、葛鼎刻本,但这些翻刻本都受到下面第二系《韩子迂评》本的“干扰”;另一支则是清代吴鼒仿宋刻本,此本直接据宋乾道本影刻。并有据吴鼒本校勘翻刻的《二十二子》本。
第二系祖本也应该是一个宋本,这个本子在元代蘖分成两支,第一支现存最早的是据宋代道藏翻刻的明正统《道藏》本,此后有明嘉靖张鼎文刻本、明正德严时泰刻本。第二支和第一支的差别是删去第一支所有的小注,最初是元代何犿校本,但元刻本已片纸不存,从这一支出的.是明万历七年《韩子迂评》本和万历十一年的修补本以及这两本的翻刻本数种。
韩非子在继承和发展先秦法家思想的同时,也对各家学说加以改造。如把荀子“法后立”的思想发展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历史进化观,显现了对历史和时势的深刻审视以及超越历史和现实的勇气。《韩非子》不仅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一朵奇葩,而且也是一部立论鲜明、论谈犀利、文势充沛、气势磅礴的散文杰作。其中的寓言故事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我国文学创作史上的宝贵财富。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中使韩魏,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臣闻之曰:“削迹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亡走,东伏于陈。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
且臣闻之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纣为天子,将率天下甲兵百万,左饮于淇溪,右饮于洹谿,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王为难。武王将素甲三千,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伤。知伯率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水而灌之三月,城且拔矣。襄主钻龟数筮占兆,以视利害,何国可降。乃使其臣张孟谈,反知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知伯,禽其身,以复襄主之初。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秦国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
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诚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为王谋不忠者。
(选自《韩非子初见秦》,有删改)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克攻取,诏令天下 克:克服。
B.荆王亡走,东伏于陈
伏:归附。
C.武王将素甲三千
将:带领。
D.大王诚听其说
诚:如果。
答案 A [克:制胜,取胜。]
18.下列名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随荆以兵,则荆可举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以视利害,何国可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右饮于洹谿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淇水竭而洹水不流蟹六跪而二螯
答案 D [A.连词,那么;副词,是。B.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为。C.介词,在;介词,对于。D.都是连词,表并列。]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向南攻破了宋国,向东打败了楚国,向西征服了秦国,在中部使韩、魏两国臣服,但最后却因一次战斗失败而亡国。
B.秦国与楚国发生战争,大破楚国,可是秦国的谋臣们却没有将战争进行到底,而是引军后退,重新与楚国讲和。
C.商纣王拥兵百万,周武王只有士兵三千,但只战斗一天,周武王就攻破了商纣王的国都,占据了他的土地并统治了他的人民。
D.赵襄主在城池即将被攻克的时候通过占卜预测吉凶,并派张孟谈打破了韩、魏与智伯的约定,最后与韩、魏联手打败了智伯,恢复了自己原来的地位。
答案 A [齐国向南攻破的是楚国,向东打败的是宋国。]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臣昧 死 愿
望 见 大 王 言 所以 破 天 下 之 从 举 赵 亡 韩 臣 荆 魏 亲 齐 燕 以 成 霸 王 之
名 朝 四 邻 诸 侯 之 道
解析 文言文断句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1.看虚词,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2.察对话,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3.据修辞,文言文也讲究修辞,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利用这两大特点断句;4.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答案 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4分)
(2)以此与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3分)
解析 第(1)句的得分点为战战栗栗、慎、苟,句意;第(2)句的得分点为以、与,句意。
答案 (1)战战兢兢,一天比一天谨慎,如果慎重对待所走的道路,就可以拥有天下。(2)依靠这些去攻取天下,天下各国就都可以兼并占有了。
【参考译文】
臣斗胆进言:过去齐国向南打败了楚国,向东攻破了宋国,向西征服了秦国,在中部能驱使韩国、魏国,领土广阔而兵力强大,战无不克,攻无不胜,号令天下。齐国那清澈的济水和混浊的黄河,足以用来当作防线;齐国的长城和巨防,足以用来作为要塞。齐国,是在五次战斗中都取胜的国家,但由于一次战斗失败便濒于灭亡。这样看来,战争,关系到大国的存亡。而且臣还听说过这样的话:“铲除事物不留患根,就不会与灾祸为邻,灾祸就不会发生。”秦国与楚国作战,大破楚国,袭击了郢都,夺取了洞庭、五湖、江南一带,楚国君臣逃跑,向东归附于陈国。在这个时候,如果秦国的.士兵追下去,那么楚国就可以到手了;楚国到手了,那么楚国的百姓可以尽量占有和控制,楚国的土地可以充分利用,向东可削弱齐国、燕国,在中部可以侵犯三晋。如果能这样,就可以行动一次就成就霸王之名,使四方诸侯都来朝拜。但是那些谋臣们不这样做,却率军队撤退,重新与楚国讲和,使得楚国人得以收复已经沦陷的土地,聚拢已经四散的民众,确立国家的君主,再建宗庙,使其与天下各国的军队一起向西与秦国为敌。这就已经失去了称霸天下的一次机会。
而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战战兢兢,一天比一天谨慎,如果慎重对待所走的道路,就可以拥有天下。”是怎么知道这个道理的呢?从前商纣王为天子,率领天下的百万士兵,东边在淇溪喝水,西边在洹溪喝水,使得淇溪干涸,洹溪的水也不流动了,去和周武王作战。而周武王只有穿着用绢素制的铠甲的士兵三千人,只战斗了一天,就攻破了商纣王的国都,抓住了商纣王,占据了他的土地,并统治了他的人民,而天下人没有为这感到悲伤。智伯率领三国的军队,在晋阳城围攻赵襄主,掘开河堤,使晋水灌入晋阳达三个月之久,晋阳城将要被攻克了。赵襄主用龟壳和蓍草占卜,来看看怎样做比较有利,看看可以向哪一国投降。于是就派出他的使臣张孟谈,(张孟谈)破坏了韩、魏两家与智伯缔结的盟约,与韩、魏两国军队合作,一起攻打智伯,抓住了智伯,赵襄主恢复了原来的地位。如今,秦国领土截长补短,方圆数千里,军队数十百万。秦国的号令赏罚、地势的便利与险要,天下没有哪一国能比得上。依靠这些去攻取天下,天下各国就都可以兼并占有了。
臣冒着死罪请求面见大王,陈述打破各国的合纵联盟,攻下赵国,灭掉韩国,让楚国、魏国俯首称臣,使齐国、燕国前来亲附,从而成就霸王之名,使四方诸侯都来朝拜的谋略。大王如果按照我说的去做,行动之后如果各国的合纵联盟不破,赵国攻不下来,韩国不灭亡,楚国、魏国不称臣,齐国、燕国不来亲附,霸王之名没有享誉天下,四方诸侯不来朝拜,大王您就杀死我以告全国,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不是为大王忠心谋划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