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新三国名言100句 正文

新三国名言100句

时间:2024-11-08 15:39:27

1、龙乘时而变,人乘势而起!——曹操《三国杀》

2、驾六龙,乘风而行;行四海,路下八邦;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曹操《短歌行、出气唱》

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孟德《短歌行》

4、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曹操《三国志》

5、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的同时也失去斗志。——曹操《新三国》

6、夫有其志必成其事。——曹操《褒扬泰山太守吕虔令》

7、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8、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曹操《三国志》

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10、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曹操《让县自鸣本志令》

1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1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13、吾好梦中杀人!——曹操《三国杀》

14、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15、如果有如果,早就如果了。——曹操《角色》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1

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区区的五千多字,却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顿开,意义深刻。

《道德经》主要是论述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本体——自然,即道与阴阳。道为世界之真,用阴阳成物。二是意识。意识为物的本性,以谦柔通于道。在这两个层面上,又构建了两重秩序:一是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这种秩序表明人要尊敬、理解、学习自然。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这种秩序就是爱。脱离了爱,这种秩序将不复存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己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

"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规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们可以利用其规律,在实践中实现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理想,因为"天不负有心人"。但是,功成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身退。"树在招风",我们应顺应天意,适时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

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这样,我们即使面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面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若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知道自然这理,依道而行。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快乐与幸福。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2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这样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太大的失败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把老子挖出来进入中国股市,会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现在经济,财务经济,金融学说,但他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从而终成其大。

这个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从不试图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我所寻找的,只是容我轻易跨越的一尺栏杆”。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难度的事,只做杀鸡宰羊的事!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3

《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发展,自然成。道家强调乱用知识、乱用技巧、乱用智力,是很危险的事情。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张靠事物发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劳而获,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我现在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道家强调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必须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须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你知道终极的总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可以,其他的东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4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第一章就指出;“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从字面上来理解是;道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那就不是恒久的道。名可以用语言表述出来的名,那就不是恒久的名。真正的恒道,恒名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

老子道的主旨,是研究宇宙的起源,寻找万物的始,和母。恒道,和恒名是众眇之门,玄之又玄,我们只能用心去体察。老子又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反过来说是;道是来源于大自然,是大自然法则,是各种运动规律的体现。宇宙万物都来源于道,是道的体现。道周行而不殆,是宇宙万物之根本。是宇宙万物之母。

按现在物理学的质,能守恒定律来分析;物质不可能平空产生,也不可能平空消失。它只能以一种物质形态,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形态,或由质量转化为能量,或由能量转化为质量。物质是处在无限运动,无限变化的序列中。物质就其本质上来说;它既没有产生的一天,也没有消失的一天。但物质就其运动周期和演化周期而言;物质又是有生有灭的。任何一个天体或任何一个物体,都有它们产生和形成的一天,也都有它们必然要灭亡和消失的一天。一切天体或物体,各种种类的生物或生物个体,它们都处在生与死的轮回中,处在周期性的运动中,并都有一定的周期率。物质在无限循环运动中永存,物质基本微粒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即便宇宙,星系等一切天体都消亡,物质基本微粒不会消失,它们仍然以某种不为我们所知的存在形式而存在。这些微粒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会再次组成宇宙。宇宙在这样无限轮回中永生,无始无终。

老子的道很好的揭示了这样的规律;道既是指物质微粒本身一,又是精神的;是,大自然的法则,万物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宇宙万物都是从物质的最基本微粒一,从这个一中派生出来的。所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人生方面,老子也有独到的见解;[道德经]第二十章中说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飓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世上人或显得智巧光辉,或显得严厉苛刻。都好象自己很有本领。而象老子这样懂得道的人,反而显得愚钝暗末;纯朴诚实,甚至显得愚陋,笨拙。但这正是遵循道而行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在智慧,财富,死亡方面老子也有独到的见解;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感觉,每当我们做到了知人,知己,我们就显得比较就聪明,事情就做得比较好。知道了知足,我们就感到富有和充实。

“死而不亡者寿”,是身虽死,而道乃存;生是从大自然中来,死是回归到大自然中去。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鼓盆而歌,送妻升遐。认为,生死如春,夏,秋,冬四时交退,死不是什么悲痛的事,而是回归大自然的好事,所以,庄子鼓盆而歌,为妻子送行。

道家也有句名言;生从何来,死向何往。宇宙是从物质的最基本,无数微粒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过一个足够长的时间,它会回归到这些物质的最基本微粒中去。连宇宙都有消亡的一天,何况人呢?所以,不要把死亡看得那么可怕,我们要顺其自然,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之。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5

《道德经》洋洋洒洒不过五千言,却深深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历史发展,它洗涤了不少迷惘的心灵,直至今天老子的思想仍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纽约时报更将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其地位可见一斑。

之前听人说中层人士学论语,高层人士学老子。其思想的高深令许多成功者与企业的老总所推崇,而且越来越多的老外在研究老中,首当其冲就是老子。我曾上当当网查过,竟然有许多外文版本。作为中国人有打心底的那份自豪感。鲁迅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有不少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被动,柔弱不强势。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顺其自然,无私无我的治理,并非无所作为,无为是为了更好的有为。“有”所以能够给人便利是因“无”发挥它的作用,无的作用更大。老子认为无就是有,有就是无。但两者不能划等号,因为无是万事万物的根源,无创生出有。我认为就像周易阴阳哲学中的一而二,二而一。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两者并不矛盾。功夫之王李小龙习武到最后悟出武术最高境界“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其实也是源于老子的思想。例如,杯子中间的空虚才能产生盛物的作用。若杯子里已经有物体,则无法再盛物了,我们经常讲的空杯心态,就是说不要持“盈”,水太满就要溢出来,甚至是倾覆之患。

《新三国演义》中有一集讲到曹丕与曹冲的故事。曹冲一贯聪明伶俐,深受曹操喜爱。曹丕为争取世子之位,竟下毒杀害弟弟曹冲。司马懿看在眼中,他说“真正聪明的人是不表露于外的”。我们尚且不论这段历史的真实性,故事表明一般常人只追求事物的显象,求全求盈,因而引起无数的纷争,人应处柔守柔,谦下退让。老子说委屈能保全、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弄的迷惑。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为你不去跟人争,别人也不会跟你争。这正是不争是争的道理。所以大智若愚,一个智者应表现愚鲁,太聪明就会招人嫉恨。

足球皇帝贝肯鲍尔十分崇拜老子。他带领德国队夺得大力神杯后却突然隐退,许多人不解,而后的记者采访才表明了心迹,他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身退并非隐匿行迹,引身退去,而是敛藏、不露锋芒、不占据功劳。一个人成功之后,不能得意忘形,应保持平和,淡然处之才能长久。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有完善人格的人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从来不跟大自然相争,停留在卑下人人都厌恶的'地方。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有道德的人为人谦下,谦虚反而能赢得爱戴。处处为别人着想反而能成就自己的理想。“非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就是说明这个道理。我们经常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话最早应出于老子“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之王”。低洼才能得以充盈,你在低处高看别人,别人反而更尊重你。水能方能圆,良好的人际关系应像水一样,能融入任何容器当中。我认为容纳的根源在于理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就会避免自己的怨恨跟无谓的争执。

也许有人会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打工一族,老子的大道真的那么重要吗?其实不管重要与否,他已经深深影响了我们每个中国人,还有部分老子的外国“粉丝”。人的修养要靠后天培养,没人天生就很有涵养。无论你想干大事业还是只想好好为人做事,都先要修身,而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上纯属个人领悟,道家思想在清朝学者纪晓岚看来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我只是理解了一些皮毛,人会因为自身人生阅历的增长而不断成长,相信终究会深入理解老子想灌输给人们的思想,从而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6

道之所道,德之所德,道德也。无道之道,无德之德,无道德也,万物之所以有道而自生,皆因有道而有德也。万物之所以无道而自灭,乃是无道而无德也。万物自生而长生,乃是有道而有源也。万物自生而不能长生,乃有道而无源也,道之所源,玄也,玄之所源,众妙之门也,众生有道而自生,而不长生;有道无源也,有道有缘且有源者,有道至极,而求得长生也。众生求道善心者,皆有道之人也。

天下人者,有人有道而有德也,有人有道而无德也,然有人无道而无德也;有人有道而有德,真善美也,有人有道而无德,一般也,人无道而无德然不真不美不善也。天地不仁爱者,以万物为平等也;圣人不仁爱者,以百姓为众生也。治大国者,如若烹小鲜也,往来者,皆是君贵而民轻也,而非圣君出世,而君轻民贵也,然则制度如此,而无可奈何也,然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茫茫寰宇,自盘古者开天辟地也,而众生有之。万物者皆有阴阳而来循环往复其道无穷也。

天下之道,众生皆在道中也,男者爱钱,女者爱美,然则男者不爱钱,女者自爱也,然则天下大同,众生皆归于其道也。然则女者爱美之心自古有之矣。然则众生只知爱美,而不知善者乃美也,道德之经,其道无穷,善者看之,乃更善也,智者看之,更智也,众生看之而众生皆悟起道也,吾观道德之经,其道无穷也,而自知,众生皆在道中也。小童,期盼天下众生皆有有道而有德也。

道之所以是道,德之所以是德,是道德的意思,没有道的道,没有德的德,没有道德。万物之所以能自生,是因为有道才能自生,都是因为有道有德万物才能生存,万物之所以没有到自生自灭,是因为万物没有道没有德呀,万物能够自己生存而且能够长生,而是因为有道而且达到道的源头了。万物能够自己生存而不能够长生,而是因为有道而没有达到道的源头啊,道的源头是玄门,玄门的源头是众妙之门,玄门是是维度,维度的源头,才是万维之度。众生有道而且能够自己生存,却不能够长生。是因为有道而没有达到道的源头呀,能够知道道的人而且是有缘人并且还知道道的源头所在,有道极致的发展,才能够知道长生,众生有求道之心和有善心的人,都是与道有缘之人。

天下的人,有的人有道德而且有德行,有的人有道德而且无德行,然而有的人却是没有道德,没有德行;有道德而且有德行的人是真善美呀,有的人有道德而且无德行,只是一般人呀,有的人有道德而且无德行,那他就不真不美不善呀,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贯平等,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贯平等。治理国家,就像烹小鲜一样,古往今来的人们,都只是知道君王贵重而看轻百姓,只有圣明的君王出现了,才知道,君主轻而百姓贵重了,可是,这是因为制度就是这样,没有别的办法呀,然而人类取法于大地,大地取法于天德,而天德取法于道统,道统取法于自身。茫茫宇宙之中,先是盘古开天辟地,然后才有的众生。众生都是有阴阳的,但是循环往复,都是因为道没有尽头呀。

天下的道理,天下的众生都在道的世界中,男人喜欢钱,女人爱美,但是男人不喜欢钱,女人自爱的话,那就是世界大同了,众生都回归道的运行中了。然而女人爱美之心,自古以来就有了。但是众生只知道爱美,却不知道善良的人是真正的美丽呀,道德经,其中的道理没有尽头,善良的人看到它会更加善良,有智慧的人看到它,会更加有智慧,众生看到它,那么众生都可以悟道了,我看道德之经,知道其中的道理没有尽头,而且自己知道,众生都在道的世界中,小童,盼望天下的人们和众生都有道德和德行呀。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7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淵。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的第八章堪称是老子文字被引用率最高的篇章,然而翻了几种注释,感觉所作的解释都似有偏颇。

老子思想不可否认是出自周易,或者说老子文其实是对周易部分思想的进一步解释。孔子作十翼,为周易经文作传,老子文其实也有这个意味,只是因为并非全篇作注,所以另成一书,但其思想是对周易唯物部分的继承。所以从周易的角度来看待老子的文字,实有此必要。

解释老子第八章前,我们需要先思考两个概念:“善”与“争”。老子所讲的善与道德无关,是指趋向于好的方向意思,或者我们也可以直接理解为“好”,仅仅即指事物发展的状态。争在很大程度上是违逆的意思,不争,即不与自然之道相违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爭。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此处并非在讲水,而是以水作为象征来讲解自然规律的上善之道。水性避上而趋下,总是从高处向低处流,这是水的本性。水滋润万物生长,而不与万物争其功用以自长,这也是水的本性。“处众人之所恶”,此处是指水之性。水避上而趋下之性,人所恶之。所以老子此处其实已经指出人性与水性之不同,而并非让人去学习水之性情。水之性因与人之性所不同,所以为人所恶,然而这是水的存世之道,我们看水性之不好,而在水,却是其功用,其性质,所以老子讲,我们眼里的不好,于水来说,却合乎了自然规律的上善之道。生活中我们常觉得别人的处世行为大有问题,其实在对方来看,因受其个体性情,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其行为是出自本能的自然行为。也许以对方看来,我们自己的行为也大有问题,而我们的行为,也是受着个体性情,教育环境影响的自然之道。在自己看来,自己的行为都是合乎情理的。老子此处讲水,是希望通过水的象征来引发人们对人之性情的沉思,水的上善之道是这样的,那么人的上善之道又是什么呢?读至此处,我们必须有一个区分,就是老子通过水来引发人们对自身处世的思考,而非让人去学习“水”避上趋下,处众人之所恶的性质。如果我们以为此处老子在教人学习水的存世之道,那么就完全违逆了老子的教诲。

老子在讲过水的上善之道后,在下文是给出了人的上善之道的。“居善地。心善淵。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这几条就是人顺从自然规律的上善之道。居善地的居字,不只是住处,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于世间停留处,皆可理解为居。我们说最好的居处在哪里呢?老子说是“地”,这里的地是大地吗?我看不只如此。天地相对应,天为虚,地为实,老子回答的地,也同水一样,是作为一个象征提出的。地是什么,这个可能就需要我们去周易当中寻找了,因为老子思想出于周易。所以我认为老子地的解释有两个,一是有形的地,我们需要从有形的地去理解其象征形而上的意义。二是周易所解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讲的善居之处,最好的居住状态,答案便是地或者说有地德之处。

心善淵,内心的最佳状态是什么样的呢?老子同样以象征的方式回答了一个“淵”字,这个淵字很好解释,因为老子在第四章中就讨论过。“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万物之宗。”完满的心态,应该像深渊,像杯子一样的形状,虚空而不是满溢。清空内心不需要的东西,去接纳万物之美,而不是让世间的烦杂在内心里拥挤。

“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这几句相对比较好理解,因为老子没有再用象征的手法。与什么样的事物接近最好呢?仁或仁者(关于仁也不仅限于伦理道德,对仁的解释,可参读我的旧文《漫谈五常》)。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是最好的呢?以信守为最好。什么样的政治管理是最好的呢?老子回答治,治的解释比较宽泛,但总体上是无论人民还是君主,都应当井然有序,合乎事物的发展。什么样的做事方式是最好的呢?以能为善,能者必然处事圆满。最好的变动是什么呢?老子说时,事物的改变,要以合乎时机为最好的选择。

老子最后说“夫唯不爭。故无尤。”这个争不是争论,而是指上面所提到的上善之道,只要我们不违逆,就不会有大的过错或怨咎。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8

在读书上学的时候,接触老子《道德经》的机会并不多,相对而言,孔子的《论语》我们会更加熟悉,可能是因为没读过,我比较好奇,所以选择了它来写我的第一篇读书心得,而没选《论语》。当我看到这本书第一章时,就觉得挺熟悉的,里面的句子常被作为电视剧的台词,为人所知。看《道德经》有的地方会觉得难懂,里面的句子很玄奥,就像在讲一些深奥的大道理一样。所以在读的时候,我有借助一些词语句子的注释,来帮我理解里面的内容。我曾听有人说道德经一经翻译就不再是原本的道德经了,确实,这样藏着老子这位伟大先贤智慧结晶的作品,里面的内容不是用来翻译,而是用来感悟的,你只有用心去读了,你才会听到老子想说的那些,而不是仅仅从字面上去获得,这样的获微乎其微。但是如果翻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读懂老子,读懂《道德经》,这又何尝不可?

那句在电视剧里反复出现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是出自《道德经》的第一章,我不知道别人在看电视剧时明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看时只觉得好玄奥的句子,完全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一章讲的是老子他自己的哲学理念,认为“道”生万物,为万物本源。其实翻翻这本《道德经》,你会发现“道”的出现很频繁,“道”是作为老子哲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代表着他对宇宙人生独特的深刻感悟和体察,对自然界,世间万事万物的观察和思考。“道”不可言说,也不易轻易领会,它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漫长历程。

我们高中的学校有一块石头,倚在一棵很高大的树下,那块石上刻了“上善若水”四个字,是深绿色的字,与那棵大树倒是映衬得挺好看。“上善若水”这四个字也是出自《道德经》第八章,可能有人也在电视剧里看到过,它讲的是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因此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也是如此。水是柔弱的,可它又是最有力量的,甚至能把石滴穿。人的品性当如水一般,已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四个字虽然简单,却决不易做,只有真正善良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道德经》里讲的道理还有很多,虽然也有些在现在已经失去了意义,但里面还有很多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积极的意义,仍值得我们去珍藏和学习。《道德经》教给我们的很多,如果真正用心地去读去体会,你会收获很多。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9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以小为大,以少为多。对于怨恨要以恩德来回报。对难的事有所图谋就要从它简单的地方开始,要做大事就要从细节上一点点去做。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事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点点滴滴小事做起。所以圣人不说要做大事,但是从点滴小事做起最后做成了大事。轻易的承诺就一定会失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结果做事中必定会有很多困难出现。所以有道的领导者做事都严谨认真的当作大事来做,做起事来就最终没有困难。

“为无为”就是以“无为”的心态去做事。就是没有特别强烈的企图心,不是为了我获得什么什么去做事,我放轻松,轻装前进,放下企图心去做事,反而会做得更好。“事无事”,也是一样的道理,就是以“无事”的心态去做事,这样做事情结果反而做得更好,境界更高。“无味”,可以解释成朴素和本真的心态,你以这种朴素和本真的心态去体会人生的话,那么您的人生一定会体味出更多的精彩来。所以,消除企图心,轻装前行,凡事尽力而已,这样收益反而越来越多,境界也会越来越高。

老子讲的意思是,把小事当作大事去做,把细节当作重要的事去做,把少的东西当作多的东西去做。也就是说,你看着那东西少,你觉得任务很小,但是你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一个特别多的事去认真去做,这是做事的具体方法。这其实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真理,也就是说,每一个有所成就的人,他莫不是把这小事做好了,不断提升积累,然后最终成为高手。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说“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而老子说“以德报怨”。后世就为这个问题开始争论了,争论到底老子高明还是孔子高明。其实这是没有搞清楚两者讲话对象到底是谁。老子《道德经》写的是管理的内容,是给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写的,所以,在当年老子这些东西都是治国的内容。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如果你是是公司的最高领导,下面的员工由于种种原因有怨言,那么作为公司的管理者应该怎么办?难道马上以怨报怨,与员工斗争,甚至开除员工吗?而是反思自己的管理问题,主动感化员工,解决问题,继续给予恩惠,让员工成为一个善人,这就叫“抱怨以德”。孔子讲话对象基本都是老百姓,普遍人。对于普通人不能用领导者的标准要求他,而是要求坚持“以直抱怨”的道德底线。“直”就是公平、正直,譬如起争执了,要裁决,上法院,这是“以直抱怨”。老百姓之间能保持一个“直”,一个公平这就非常好了。

另外一个角度,强者对于弱者“以德报怨”,显示出强者的气度、格局。譬如,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蔺相如是相国,大权在握,但面对廉颇的挑衅主动避让,这是以德报怨。廉颇知道真相后也被感动,负荆请罪,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将相和。平等的双方只要“以直报怨”就行,社会显得公平。而弱者对于强者说“以德报怨”,那是自欺欺人的懦弱行为。

与“以德报怨”相对应的是“以怨报德”。你一直做好事,可反被别人埋怨,被别人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譬如,一个家庭里兄弟姐妹几个人,最小的是儿子,前面都是姐姐,这家里面就让姐姐无休无止的去为弟弟付出。姐姐家里边省吃俭用,把在外面打工赚的钱,全都往家里汇,弟弟基本上不干活,但是家里面父母认为这是应该的。就算这样无休止的付出,一遇到事,还责怪姐姐,这就叫"以怨报德"。你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你只要少付出一点,你就是对不起我了,你就伤害我了,我就跟你没完。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坚持的原则就是,第一,我们该做好事,还要做。千万不要因为别人没有回报,甚至回报不好我不做了。第二,要反思做好事的方法了。为什么我们发出善的信息,回馈的却是恶的东西?说明帮助的方式有问题,要调整方式,冷静一下、反思一下,换一种方式。“大善是小恶”,“升米恩,斗米仇”,等等都是相同的道理,做好事善事也要得法。做好事不当,也可能害人害己。

“图”是图谋,要去做的事。中医讲治未病,这是《黄帝内经》里的思想,意思就是别等到有病了再治病,有病了再治病相当于要去打仗了您现拿锤子砸兵器;渴了您现挖井,这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所以,一定要打提前量,我们要学会御敌于战壕之外。真的到大病爆发出来了,这时候医学往往力不从心。

细节决定一切,好的坏的都是取决于细节。

简单的道理往往被忽视,细节上的高标准严要求是成大事的关键。老子告诉大家要做好工作,从细节上开做,从细节开始、点滴做起,这是修行的方法。有人认为,“无为”是老子希望大家什么都不做,清空自己,放下一切,什么都不做就是“无为”。这是胡解,把《道德经》解偏了。实际老子说“无为”是对自己的,对于自己的欲望,那种需求;对大家要“为”,老子讲“为大乎其细也”,明显是要“为大”的,希望做出大事的。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您要做一个很宏大、很了不起的事,先不要想着这么宏大的事情如何做,而是只把它当成你的努力方向。而只要朝这个方向努力,一步一步把细节做好,每一件事都精益求精,过一段时间以后,您回头一看,您原来所期望的目标其实早已完成了。一个人怎么做才会成功?你只要按以下三点去努力,肯定会成功。第一,你的事业是对众生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坏事,这是方向。第二,你对它有兴趣,做这事感觉到快乐了,然后认认真真去做。第三,你能够坚持下去,愿意坚持十年。如果你能够做到以上三点,你肯定能够有所成就。

凡是容易轻诺的人,他看轻这种承诺,他觉得承诺可以随便给,很简单,不注意这个细节,更容易“寡信”。如果许下了诺言,那么不管再小的一件事,都一定要做到。把每件事都要当作难事来做,不要轻视任何一件事,不要贪多,这样做事才会没有困难。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10

绝学无忧。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独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鬻人昭昭,我独若昏呵。鬻人察察,我独闷闷呵。沕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绝学就是不要一切学问,什么知识都不执着,人生只凭自然。佛教中相对应的一词叫“无学”。修道成功,到达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难都解决了、看透了,“绝学无忧”,无忧无虑,没有什么牵挂。知识分子喜欢钻牛角尖,丢开书本,总是很难。“读历史而落泪,替古人担忧”,会生气,会落泪,这是读书人的毛病。

唯,答应,也可以理解为恭维,唯唯诺诺。诃,呵斥。批评你的人,往往是帮助你的人;而当面夸你的人,可能是背后害你的人。

不要过分执着于名相,美好与丑陋往往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相比较存在的,条件一变,美与丑就发生变化。老子告诉我们要用端正公平的视角看问题,社会潮流的背后往往都带着虚幻的东西。领导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名声、形象上,管理的境界就降下来了。作为领导者心里一定要十分清醒,不去追求那些浮华的东西。

这里讲的是第三层的管理境界,即“其次,畏之”。管理者让别人害怕他,以恐吓、高压的手段管理员工时,其实他自己也是害怕员工的,这是他心虚的表现,其实他的内心也是恐惧的。如元朝的蒙古统治者就采用高压的统治,让老百姓害怕,其实他们自己心里更害怕。但这种高压政策很快造成了农民起义,元朝统治者只能北逃。一个公司太多的考核、检查,就是管理者不自信的表现,这样的公司往往做不长。

望,意指边际、辽远。太牢,古代同时使用猪牛羊三种祭品的祭祀,是等级很高的。飨,享用供品。春登台,春天的祭祀活动。兆,征兆。一个高明的领导者,他们的心宽广没有边际,根本不在意外在名相。而一个平常人,特别在乎各种名誉、形象、外表等虚幻的东西,把自己搞得像神一样享用供奉。

咳(hai),婴儿笑。累,飘忽不定。婴儿还不会笑的时候,是最纯真的状态。回到婴儿的状态,就是修行,放空头脑,没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相当于睡眠。保持孩童状态的老人更容易长寿。

遗,读wei,也作馈,给予的意思。一般人都是为了自己的财产有余而不断地多捞取,有些官就是如此,贪得无厌。而圣人强调的是给予。

鬻,本读yu,这里读shu。昭,明亮。昏,昏暗。察察,特别精明,审查别人的缺点,挑剔别人的毛病。闷闷,不在意。没有悟道的人把光亮集中到自己身上,让自己高大光彩,显示自己。不好的领导者,对自己彰显功劳,把功劳据为已有,对别人叫是挑毛病。互相挑毛病,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孩子在幼儿园时就是喜欢挑其他小朋友的毛病。作为普通人,有这个毛病倒还可以理解;但作为领导,则非常不合适,你已经是领导了,部下有出息,光鲜亮丽的时候你应该高兴。与部下争名争利,得到的结果是让部下失望、不合作、消极对待。

沕,深远。望,辽远的边际。顽,没有被劈开的木头。鄙,人们居住的单位,乡村的意思,后引申了质朴。华为的任正非经常被人称道,他被拍到在机场打出租车,和同事一道乘机场摆渡车,和员工一起在公司的食堂排除买饭,等等。这位超大型企业的老板不搞特殊待遇,把自己放在普通人的位置,特别受到公司内外的人尊重。

食,吃,这里是用的意思。母,女性,在道德经中反复出现,用以比喻天地的本源,也就是道。大道,就是为众生做事。

这一章里,鬻人、众人,都是指没有悟道的人。而我,则指悟道的人,并非指老子自己。很多人把“我”误解为指老子自己,认为是他标榜自己,这是很大的误会。

1、车胄有八万精兵驻防徐州,八万呢!你就算是八万个馒头,刘备也得啃上半个月,怎么可能说丢就丢!

2、匹夫竖子,不相与谋!

3、其实你曹孟德根本没有那么可怕,可恰恰就是那些庸人心目中对你的恐惧,不仅助长而且成就了你的`强大。

4、他们不是要杀我们,是要杀猪。

5、曹操这道军令是否是诡计,我们可以暂且不论。但是在下着实没有想到,那曹操给人诡计多端的印象,居然比他本人的诡计,还要可怕啊!

6、我有方天戟,能破金断石!我有赤兔马,过江河湖塘如履平地!我何惧曹贼!

7、宁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8、曹操不是有句名言吗,叫宁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我也有句名言,宁看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

9、一帮吃货!混账!你们是来打仗还是来调情的!

10、满座大丈夫,尽做女儿态,你们就是从天黑哭到天明,能把董卓哭死不成!

11、原来丞相不在梦中,是世人却在梦中。

12、自古以来就是大奸似忠,大伪似真,忠义和奸恶都不是从表面就能看出来的。也许你昨天看错了我曹操,可是今天呢你又看错了。可是我仍然是我,我从来都不怕别人看错我。

13、丞相头次大笑,引来了赵云;二次大笑,引来了张飞,几乎使我们丧命啊!在下恳请丞相,不要再笑了!

14、列为弟兄,随我接战,战至最后一刻,自刎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