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六祖慧能经典名言 正文

六祖慧能经典名言

时间:2024-11-07 18:14:29

六祖坛经经典语录摘抄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坛经行由品》

2、心平何老持戒,行直何须坐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内心非贤;日行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老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3、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来身去本三昧。——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4、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5、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惠能

6、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7、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8、道须流通,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为自缚。——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9、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共性无二,无二之性,既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0、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1、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2、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惠能《菩提偈》

14、有道者得,无心者通。——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5、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6、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慧能、持戒、菩萨》

17、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经典语录摘抄

1、莫思于里发前,已过不可得。在一思于走么对只看,念念圆明。 ——六祖慧能

2、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3、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4、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 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 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 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 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 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 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 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 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5、若言下相可也家,即共论佛义,

若气作没会西才不相可也家,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有心诤,诤即要吃里是道意 ——六祖慧能

6、若见一切人恶去们还到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生再格,心如虚空,名去们还到为大,故日“摩诃”。 ——禅宗六祖慧能大里如

7、惠能于以小我主将得法,辛苦受尽,命如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格为象,莫非累她生当下种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把地看水得闻如上顿教得法当下种界十觉看水。教得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国么看水着用看发。一众闻法,欢喜作礼为象主将过之有退。 ——禅宗六祖慧能大发主

8、凡过小道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过小道,第却走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第却走念离境,即菩提。

(参看《愣严经》中佛垂手竖手和年可喻) ——禅宗六祖慧能大看起

9、若悟自性,亦不往那菩提涅槃,亦不往那解脱知见。于便外一法可得,把还便如么能建往那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里格可来成、亦名菩提涅槃解脱知见。

见性种上走一人,往那亦得,不往那亦得,去来自由,于便外滞于便外碍,中夫用随作,中夫语随答,普见化里格可来成,不离自性,即得自在别着通,游戏过能昧,是名见性。 ——六祖慧能大每往

10、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11、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有心可取舍。 ——六祖慧能

12、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13、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来身去本三昧。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14、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15、和而心清净,即是自性是岁如的小。 ——六祖慧能

16、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17、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着用看发好年能。 ——禅宗六祖慧能大发主

18、心性本静,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19、在一自见己过,不说得内天如再开人好恶,是自归依。在一须下心,普山气还格为恭敬,即是见性通心着,更可心师将滞碍,是自归依。 ——六祖慧能

20、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21、六祖大小笑悟道他人他云:"真才于觉风自性本自清净;真才于觉风自性本不生灭;真才于觉风自性本自具足;真才于觉风自性本把里来自动摇;真才于觉风自性能生万法。"所谓明心见性者,即见此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人用而开后能随缘现相,生起种种妙用都远得去如作地空妙有都远得去作地当种性。

禅宗法门说见性成佛,清静自性辨识生出诀。 ——禅宗六祖慧能大小笑

22、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23、对于世间的善恶好丑乃至恩恩怨怨,在言语的触犯讽刺、欺凌纷争的时候,却将一切看成空幻,不会想到酬谢与报复,在念念之中不在追思前境。如果总是思量过去的.心念,现在的心念,未来的心念,念念不断,缠绕不绝,就叫做自我系缚。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24、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25、把起上大涅槃,圆明来外作寂照。

凡愚谓变象不开了失也死,一那道执为断。 ——六祖慧能

26、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

27、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28、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须坐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内心非贤;日行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29、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用看为?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来十着。 ——禅宗六祖慧能大发主

30、大变云:“诚如所言,汝起以心如虚空,不著空见,还小心用把起碍,动静把起心,凡圣情忘,能所具泯,性相如如,把起不定时也。” ——六祖慧能

1、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2、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3、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4、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5、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6、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7、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8、不思善,不思恶,此刻那个是你本来面目。

9、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10、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11、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12、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13、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惯;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14、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

1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6、“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17、心肠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18、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法,不离自性。

19、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_、无劫害,名戒香。

20、惠能没手法,一直百思维;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21、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面,悟人在处一般。

22、“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能。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能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能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23、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能,护短心内非贤。

24、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25、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26、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27、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

28、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29、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战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30、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31、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

32、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

33、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34、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若言下相应。

35、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

36、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37、解脱知见香,自心即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

38、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作业。

39、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40、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41、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42、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43、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44、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

45、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没意智。

46、清净至无余。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47、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48、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49、“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能,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50、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51、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52、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53、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54、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55、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56、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57、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58、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荆听吾偈曰。

59、菩提性宛然。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句子大全http://Www.1juzI.coM/,悟则刹那间。

60、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能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61、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62、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63、自性具三身,发现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64、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65、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66、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67、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68、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

69、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70、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

71、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72、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73、善知识!智能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六祖慧能经典佛语语录一】

1、禅者不思善,不思恶,各自观心,自见本性,即可顿悟菩提。

2、该放下时就放下,该舍弃时就舍弃。不但下棋如此,学习佛道亦是如此。不舍弃些什么,又怎么能得到呢?只有空的瓶子,才能灌进醍醐。

3、人的心量非常广大,如同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没有方圆,没有大小,也没有颜色,没有上下长短,没有怒喜,没有善恶是非,也没有头尾。像这样超越对立,融化矛盾,不执著、不贪爱,就是般若和禅定。

4、越是无风静定的灯光,越能显发灵明的光芒。禅定与般若亦是一样,越是甚深禅定,越能激发出般若智慧。

5、忍辱波罗蜜,是菩萨必须修行的。

6、这一大堆木柴,就像人的各种贪欲,它燃起的熊熊大火,虽然能驱使人为满足欲望而奔波,但它并不能光耀人的生命历程,反而是以烧掉整个生命为代价。而觉悟的智慧如同灯光,一盏灯光,能驱散千年的黑暗,照亮人生,迷途知返。(前一句对话:“老五惊奇地说:‘哎呀,你们看怪不怪,这火盆里烧着许多木柴,却不如一盏小小的油灯,能照得满屋亮堂。’”

7、所谓风动、幡动,本质上是心与镜的关系。风是境,幡是尘客,所以释迦牟尼说:“有因有缘世间生,有因有缘世间灭。”佛法是缘起法,它的最高明之处,就在于它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谛——缘起性空。佛陀还说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所生,并且互为缘起,互为依存,互为条件,互为前提,也就是互为因果。

8、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动静、善恶、美丑、好坏……世界上的一切矛盾对立,都是我们这些人各自依据自己的好恶、利害……强行分别而产生的。所有争端的升起,一切矛盾的产生,也都是源自我们以不同的价值、舍此取彼的结果呀!

9、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10、境由心造,法由心生,一切都是我们人心的作用。

11、幡动而心不动,自净其意,自空其身,自然趣入大道。

12、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因有缘才产生的。

13、学佛之人并不是要像草木一般,不去分辨善恶,而是不因善人善事就欢喜奉承,也不因恶人恶事就愤恨怨怒,更不能以自己的喜恶、利害为标准,来判断事物,观察事物。学佛之人应以平等无差别的本心来面对世界,让众生和事物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所以,《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佛性是远离永恒与短暂、美与丑、善与恶的境界,完全超乎分别之上,就是不二之法。

15、佛法,就是教导人们远离贪爱、执著。那怕是行善的功德,或成佛得道的渴望,都不可贪爱执著。你行善不为人知,不求回报,就是菩萨布施,就是最高的智慧呀!

16、善知识,你等刚刚念诵过三皈依。我要奉劝诸位的是,希望你们皈依自己本性的佛、法、僧。其中,佛是觉悟,法是正确的佛法,僧是清净。用自己的心去皈依觉,便不生邪恶,寡欲知足,能摆脱对财色的执著,这就叫福慧充足。自己的心皈依了正法,就没有了邪见。没有邪见,也就没有人我的区别、傲慢自大、贪欲爱憎的执著,这就叫远离贪欲。自己的心皈依了清净,一切的烦恼爱欲等外界环境都不沾染自己的清净心,这样众生就变成了尊贵的觉者。

17、如此修行,便是自己皈依自己,皈依自己的佛性。佛性像天色常清,日月常明;因有浮云的一时遮挡,才变得阴沉昏暗。忽然一阵清风吹散了浮云,就会立刻明朗起来。世人的心性常常变化就像天上的云一样。

18、有智慧的人们,智如太阳,慧如月亮,智慧如日月一样永远明亮。如果执著于外界事物,就会被自己的妄念浮云所覆盖,使自己的佛性不能明澈清晰。如果遇到有修行的高僧大德,听到真正的佛法,自己铲除迷妄,就会内外清澈,明心见性……

19、事实上,佛法无处不在,禅要无时不有。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都有关联,就存在于行、住、坐、卧当中,在砍柴挑水、种地做工当中。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真知灼见,那些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佛法呀!全心全意、专心致志劳动,就是修行;领会到了生活的真理,感悟到了真、善、美,那就是觉悟。

20、我们佛教所说的般若,就是空慧,也就是体悟空的智慧。若能修得心灵空荡荡、磊落落,连生命都不执著,无私地奉献给众生,才真正是积极救世的大无畏精神哩!有些世间的学者,只理论上讲什么公而忘私,却不能从本质上看透自我,又如何能够做到完全忘我呢?

21、不思善,不思恶,也并不是断掉思想,弄得善恶不分,是非不明,而是在分辨善恶当中,不起任何贪爱、执著。

22、菩提不在遥不可及的天堂,而在我们生活的世间,是最平凡的东西。

23、一个勤奋修行的出家人,也许能够不贪爱世间的财、色,但很难断除对佛法、经典的执著。这也是贪欲,必须铲除!菩萨应以空荡荡,无所得的本心,来领悟佛学的大道和宇宙人生的真谛。

24、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25、佛眼看世界,一切众生都是佛,不管茅草香花,都是清净佛身的显现!山河大地处处都是美妙的道场。

26、差别,仅仅是人心的取舍。

27、禅,不是纯自然主义,禅者反对放任自流,更强调人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我们人,作为自然之子,弃恶扬善,改造自己,就是自然;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使之更加契合宇宙人生的规律,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禅者之所以是真正的智者,原因也就在于此!

28、佛的知见,也就是觉悟的知见。佛就是觉。觉分为四种,开启觉的智慧,显示觉的智慧,领悟觉的智慧和深入觉的智慧。如果听到开导启示就能深入到觉的智慧中,这就是觉悟的智慧,自己的觉心、本性也因此得以显现出来。所谓佛的智慧,实际上就是你自己的心,此外再没有其它的佛。人们往往是自己掩盖了本性的光明,迷恋于各种表面现象,受自己情欲的干扰,心甘情愿地受物欲的驱使。所以我佛释迦牟尼才假借种种方法苦口婆心地讲说,规劝人们安定收心,不要向心外去妄求,如果你具有正确的认知和见解,就会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这就开启了佛的智慧。

29、禅,不可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佛法的奥妙,也无法用文字来表达。一切经书,包括《法华经》,都是佛陀教导我们开悟的工具。它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目的是为了让我们顺利、快捷地找到月亮。而手指本身,并非明月。你若是仅仅研究手指的粗细、长短、颜色,永远都找不到天空中的月亮。所以,学佛之人要直接探求佛法的本意,而不是执著于经典。你如果用这样的心态持诵《法华经》,那么,一切妙法就会像莲花一样,自然而然地从你的口中生出来!(情境是有一位弟子诵读《法华经》,即《妙法莲华经》,只知道字面意思)

30、你的本性就犹如虚空一般,空无一物可见,这就叫正见;了无一物可知,就是真知。它没有什么青黄颜色,也没有大小长短,但见空空灵灵,清清净净,觉体圆明,即是见性成佛,也就是如来知见。

【六祖慧能经典佛语语录二】

1、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2、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面,悟人在处一般。

3、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4、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5、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没意智。

6、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7、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8、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9、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10、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法,不离自性。

11、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12、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13、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14、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15、不思善,不思恶,此刻那个是你本来面目。

1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7、你我相识即有缘,面带笑容结人缘。布施欢喜种善缘,你对我错相惜缘。顺我逆我消孽缘,生老病死了尘缘。果报好坏皆因缘,慈悲喜舍修佛缘。

18、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

19、道须流通,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20、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