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关于中和节的名言 正文

关于中和节的名言

时间:2024-10-15 06:16:07

咏柳

作者: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游园不值

作者: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游湖

作者: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晓

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游曲

作者:王涯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春雪

作者: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春运

作者:杜甫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春,你在哪儿?

春的脚步,

虽然无影无形,

但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人,

你就一定会发现!

春,你在哪?

小溪的水,

不在被冻住了,

春已从那里走过。

春,你在哪?

枝头已长出了花苞,

有的已张开了“笑脸”,

春已从那里走过。

春,你在哪?

小草已从地里冒了出来,

遍地都是绿油油的,

春已从那里走过。

春,你在哪?

春日天气温暖的阳光,

挥去了冬日的阴霾,

春已从那里走过。

春,你在哪?

当你停下寻春的脚步时,

你一定会发现,

春,其实就在你的心里。

对!春,就在我们心里!

春来了

春来了,

冬爷爷带走了茫茫大雪和刺骨的寒风。

春姑娘带着春的气息。

小燕子姐姐,

从南方飞回北方,

为春光增添了许多,

浪漫的生机。

小草又重新换上了

碧绿的衣服,

好像在对人们说

呀!我梦寐以求的,

春终于来到了。

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

柳树的枝条就像妈妈,

那柔顺的长发,

在微风中翩翩起舞。

沉睡了一冬的麦苗,

揉了揉她那睡意朦胧的眼睛,

好奇的看着这日新月异的世界,

小麦苗们抖擞抖擞精神,

奋力追赶着变幻没测的世界。

农民伯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我也要振奋精神,

向前冲、向前冲……

【拓展延伸】

古人春游玩什么

先秦人郊游有“风情”

先秦,是一个崇尚自由、热情奔放的时代,不论是贵族阶层,还是平民百姓,似乎都热衷于郊游。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曾点便特崇尚“风乎舞雩,咏而归”的郊游生活。据《论语先进》所记,对学生这一想法,孔子只说了四个字:“吾与点也!”意思是,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可见孔子也喜欢郊游。

从史书记载来看,先秦时期中国古人的郊游最浪漫,相当有“风情”,可谓“性郊游”。

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诗歌的总集《诗经》,里面有许多诗篇都是那个时代人们郊游的记录,其中《国风郑风》里有首诗歌,保叫《出其东门》,起首句便是“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郑风”所反映的是以今郑州为中心的中原之国郑国的郊游风俗。郑国人喜欢郊游,特别是到了春天,每年春天,出了郑城东门,满眼都是花枝招展的郊游女子。许多男士便利用这个机会,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溱洧> —诗所述更直接,当时在溱水和洧水两条河边上,郑国的“士与女,殷其盈矣”,前来郊游的郑国男女,站得到处都是。在一块郊游中,他们增进了了解,两情相悦,最后互赠勺药以寄情、定终身。

当时人口较少,多生孩子、增殖人口,是那个时代对适婚男女的基本要求。人类的“生产”任务与农民播种一样,都不能“失时”,而春季是女子受孕的最佳季节,所以谈情说爱、打情骂俏这样求偶式郊游,成为先秦时代郊游的特征之一,《诗经》大量爱情故事,大都是在郊游期间发生的。

先秦时期的“风情游”,被称为“奔”。“奔”是会意字,金文字形上面从“大”(人),象人挥动双手;下面从“止”(趾),而且是三个“止”,表示快跑的意思。用“奔”字来形容女子与男士到郊外幽会,再合适不过了――快点跑到没熟人看见的地方去。而孔子也是时年65岁的老父叔梁纥与15岁小姑娘颜徵郊游“奔”的结晶,据说是在当地一个山洞中完成苟合的,后来老孔纳了小颜。

因为这种方式的自由恋爱,有别于明媒正娶式的正规结合,“不侍礼而相奔者也”,故古人常以“私奔”来称呼,宋代主张禁欲的理学家则毁之为“淫奔”。

“奔”虽然不是正规结合,但时人并不认为是不体面的事,国家也不禁止这种“失礼”行为,反而大力提倡,即所谓“奔者不禁”。为方便男女的感情交流,不错过“播种”季节,国家甚至设定了一个固定的春游节日――“上巳节”。 上巳节有古代“中国情人节”之称,《溱洧》—诗中描写的内容,正是郑国青年男女在上巳节郊游、相会交流的热闹情景。

魏晋郊游重“精神”

上巳节,其因选取夏历三月中的第一个“巳日”而得名,由周代的“水滨祓禊”风俗而起,乃中国古人选择外出郊游的标志性节日。魏晋以后,可能出于记事和行动上的方便,干脆将上巳节固定在三月三;“水滨祓禊”,也被临水饮酒所取代。

中国古人喜欢郊游的原因,或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旅游思想”有关。孔子即提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到魏晋时代,属于“不远游”的郊游出现了新气象,先秦时的“风情游”色彩淡化,转向看重精神层面的“玄游”,把郊游看视为陶冶人生情操的一种方式。

玄游提倡“贵无”,因“玄学”而兴起,玄学属违心主义哲学。老子的“无为”思想,受到热爱玄游的魏晋人推崇。而“无为”的本质就是自然,许多士人于是“返乎自然”,把理想寄托于郊游过程中的山水之间。

魏晋时代出现了许多郊游名士,“竹林七贤”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七贤”指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刘伶、王戎等7位文人,他们虽然出生于不同地区,却有相同的志趣,于是走到一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述,这7位文人喜欢“竹林之游”,“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阮籍的游兴最浓,不游则已,游必尽兴,“登临山水,经日忘归”。有不少学者认为,竹林七贤游山玩水,是逃避现实的行为,实则非然,他们是换种方式关心政治,有句名言叫“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便是阮籍游今河南荥阳的广武山时有感而发。

魏晋时代留下事迹的郊游活动不少,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便是书法家王羲之在三月初三这天,与谢安、孙绰等41名晋朝贵族郊游后诞生的,系为当时各人所吟诗歌结集而作的序文。

有中国山水诗第一人之称的大才子谢灵运,在郊游方面最讲究,具有探险精神,“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有一套自己的“行头”,外出游玩,头戴曲柄笠,脚登木屐,可谓当时的驴友专业户。这种“木屐”被时人称为“谢公屐”,前后都有齿钉,“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种登山专用旅游鞋。

但时人郊游能游出一种境界的,还要数陶渊明。陶有“千古隐逸之宗”的美誉,他原有胸怀“大济苍生”的愿望,但现实与理想相距太远,在做了13年“公务员”后,主动辞掉彭泽县令,把家都搬到了郊外,过起了悠然的“田园生活”。陶《饮酒》诗中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超凡脱俗,可以说是魏晋人,乃至中国古人郊游的最高境界。

唐人郊游讲“吃喝”

由于国家分裂,时局动荡,魏晋人郊游虽然游出了最高境界,但“郊游热”在普通人间并未兴起,仅属“小众游”,到了唐代,才形成了真正的全国性群众“郊游热”。

唐代的郊游热,以京城长安为最。杜甫《丽人行》一诗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游盖飘青云”条也称,“长安春时,盛于游赏,园林树木无间地。”

长安城东南郊的'“曲江风景区”,是当时长安市民郊游的最佳去处。曲江是一个人工湖泊,开凿于隋初,依水建起了御用景观。虽属皇家花园,却对市民开放。每到中和节和上巳节,曲江两岸熙熙攘攘,游人如潮。

由于倾成出游,以致于春天里的长安几成一座空城。唐代的新科进士正式放榜在上巳节前,会聚京城的学子,更会利用这个机会到曲江尽情游玩,有钱的学子还会到教坊(青楼)请来“小姐”陪游。   除了中和节和上巳节,唐人还喜欢选择在立春、清明节外出郊游。白居易的《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写的便是他立春这天与钱员外郊游的情况:“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

与先秦的“风情”、魏晋的“精神”不同,唐人郊游特别在意物质享受,郊游期间吃喝之风盛行。白居易的所谓“酬钱员”,便是请钱员外吃饭的意思。

唐人郊游吃喝之风,从现代的考古发现中也可以看出一二。1978年发掘的西安市南里王村韦氏家族墓室东壁北侧,曾发现一幅高200厘米、宽360厘米的“宴饮”壁画。壁画所描绘的内容,便是中唐前期盛行的有钱人郊外游玩亨宴的场面:长方形的矮案上,摆满各种食物,画面人物丰富,除参与宴会的人外,还有随从、仆人。人物中执鞭的车夫,画面上方所绘的浮云、花草,下方的岩石,这些元素的存在,说明此宴确实摆在野外,而非家宴。同一墓室西壁上,还发现“六屏仕女”图,反映则是女子郊游的场景。

唐代郊游的吃喝之风,吃出了不少可记载入中国饮食史的“游宴”,如设宴会地点在曲江风景区内的,便有上巳节游宴、新进士游宴、关宴等。

宋以后郊游爱“运动”

需要指出的是,唐人热衷于郊游是有原因的,除与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有关外,与假期多和上层的大力提倡也有直接关系。《唐诗纪事》记载,唐代从皇帝到臣僚都喜欢郊游,并因此形成了制度。每天春天,皇帝都会带着后妃、朝臣游梨园,到渭水边游览祭祀;夏天游葡萄园,秋天则登大雁塔。

唐人称春季郊游为“踏履”,宋代人多称“踏青”,并设有“踏青节”。在宋代,郊游也曾出现过一波小高潮,但出游的节日选择在悄然改变,春天人们更喜欢选择清明节外出,而非上巳节。

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北宋都城汴京人,在清明节这一天郊游踏青的情景。到南宋时,清明节踏青已成为时人风俗,周密《武林1日事》中即称,南宋人“寒食祭先扫松,清明踏青郊行”。

到了明清时期,唐代的郊游盛景再也没有重现过,作为古代中国“郊游热”兴起重要标志之一的上巳节,至此彻底衰落,上巳节主导的郊游内容被完全揉合进了清明节里。

清明节,是给先祖亡人扫墓的日子。坟墓多在郊区,利用扫墓开展郊游活动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这在明时的南方特别明显。明谢肇涮《五杂俎—天部二》中称,北人重墓祭……南人借祭墓为踏青游戏之具,纸钱未灰,履相错,日暮,坟间主客无不颓然醉倒。”

值得注意的是,宋以后中国古人郊游的活动内容变得多元化,趋于简朴,体育健身运动受到喜爱:宋人喜欢蹴鞠(踢足球);明人喜欢打秋千,甚至将清明节称为“秋千节”;清人更迷恋放风筝,并出现了清明节植树的风俗。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出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出自潘阆《酒泉子》

3、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出自黄遵宪《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

4、耽乐岂予尚,懿兹时景良。庶遂亭育恩,同致寰海康。——出自李适《中和节赐群臣宴赋七韵》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李白《行路难》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出自王湾《次北固山下》

7、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出自张九龄《春江花月夜》

8、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出自李梦阳《泰山》

9、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出自钱起《送僧归日本》

10、城阙天中近,蓬瀛海上遥。——出自李隆基《送玄同真人李抱朴谒灊山仙祠》

11、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出自苏轼《临江仙》

1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出自李白《将进酒》

13、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出自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4、山水绕城春作涨,江涛入海夜通潮。——出自陈子澜《恩波桥诗》

1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出自李白《渡荆门送别》

16、海岳宴咸通。七载秉钧调四序,一方狱市获来苏。——出自李忱《句》

17、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出自白居易《题海图屏风》

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9、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出自曹操《观沧海》

20、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出自王之涣《登鹳鹊楼》

2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王维《使至塞上》

2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出自乐府《长歌行》

23、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出自宋之问《灵隐寺》

24、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轮征。——出自柳永《煮海歌》

25、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出自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出自元稹《离思》

27、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出自李世民《春日望海》

2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张九龄《望月怀远》

29、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出自曹操《观沧海》

30、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出自李忱《瀑布联句》

关于海的句子

1、空和大海相爱了,但它们的手无法相牵,爱也无法继续,天空哭了,海的双眼也湿了、因此她说:有一种界限永远无法跨越!

2、大海是生命的母体;海水是生命的洗礼玉液;而面向大海,沐浴海风,感觉滚滚红尘间千种风情乃人生一大乐事。

3、大海啊大海,天使也不知道,我为何对你如此迷恋,未来的未来,我还要为你献上我对海的祝福。

4、海,能容纳百川,它胸怀的博大;海,有潮起潮落,它沸腾的理想;海,有波峰涛谷,它引傲的作品;海,有惊涛骇浪,它对生命极限的考验。

5、我神往着大海的冷峻与和顺;神往着大海的辽阔与深奥;神往着大海的一帆风顺与波涛汹涌!大海以他独有的神韵吸引着我,召唤着我,使我的新身不由己的飞向他,朝拜它。

6、海,是平凡的,是普通的,但海又是那么富有气魄,有着一种神韵而又有着与世无争的感觉。

7、海,神秘,美丽,神乎其神,海,爱你的纯洁的清流,海,爱你的神秘的魅力;海,爱你的善良,高尚,海,也爱你的深藏若虚。

8、我爱峰峦雄伟的华山,我爱水平如镜的西湖;我还爱秀丽无比的万窟山。但我更爱那变幻莫测的大海。

9、海,爱你的纯洁的清流,海,爱你的神秘的魅力;海,爱你的善良,高尚,海,也爱你的深藏若虚。

10、海水那么蓝,使人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蓝宝石的颜色又太深,纵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摹。

11、原先风平浪静的海面,荡漾着,海的愁容荡漾着,那泛散开来的波纹,传播开海的哭泣,哦,大海,原来你也这么多情,却又如此沧桑。

12、海,清凉的温情里有着幸福的悠荡,汹涌的波浪里也有爱的光华;梦,在深海的激流里开花,唱出的歌谣带着真情的'童话、

13、海与天的交接间流淌着期待,那里的希望在唱歌,就如海底深处的美人鱼的甜美的呼唤、碧波粼粼辉映出爱的等待,混合蓝色的风在生命里流浪。

14、海水是温柔的、站在海滩上,海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让你感觉到深沉的母爱,海水又是像一只温顺的小狗,安安静静,倚在你的身旁,但有时又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叱咤风云。

15、海是蓝色的,说不上秀丽与迷人,却使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它不像漓江之水清可见底,却有着南海有风时的波澜壮阔和无风时的和蔼可亲。

16、我看见过静清绿的漓江,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大海的壮阔、大海的水真蓝啊,蓝得好像是一块毫无瑕疵的蓝宝石;大海的水真清啊,清得好像可以看到海底的童话世界;大海真辽阔啊,从海的这一边看不到海的那一边。

17、你听,海不就是在唱歌吗?时而雄壮,时而舒缓,浪花也时不时的拍岸响应,我闭上眼睛,和着海风滑过耳际的声音,恍惚间,如入无蓬莱之境,安若天堂。

18、海是那样美,那样静,可是,总能让人发现“她”不一样的美,让我们共同感觉大自然的美!将来,海会更加蓝,草会更加绿,我们将生活在美的世界。

19、海,不是风平浪静的池塘,不是流水叮咚的河溪、海就是海!有一条永不停息的脉搏,有一腔奔流不滞的热血、你惟有颠簸于其中,浸没于其中,才能感觉到海有一种强大的活力。

20、海波闪闪起伏。活像一只只跃跃欲飞的蝴蝶。

杨玉环能被李隆基盛宠,虽然最后落得马槐坡下死的下场,但在古代后宫女人的命运来说,也算是不错的了,毕竟恩宠于一身。

她生于公元719年,这一年她后来的丈夫李隆基已经做了7年的皇帝,任何一个人也没有想到她与玄宗李隆基会结成夫妻。

杨玉环自小是个不招人“待见”的孩子,她的母亲生下她之后就死了,其父蜀州司户杨玄琰不久也抑郁身亡。一出生就连“克”双慈,杨家人觉得这个乳名玉环的小女孩有些命“硬”,因而谁也不想好好照顾她。

多亏杨玉环的叔父,其时正在河南府担任士曹的杨玄珪出面收留了小玉环,才使她免遭失怙之苦。

从蜀州到了河南,不仅使杨玉环再次享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同时也使她的命运出现了一次转机。

公元735年12月,杨玉环出嫁了,但嫁的人却不是李隆基,而是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这一年杨玉环17岁。

在寿王府中,杨玉环学会了歌舞,又精通了音律,成了一名“时髦”女人。

转眼到了天宝四载(公元754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这一年的中和节(农历三月三),居住在长安城里的人全都出外踏青。踏青者中最为活跃的可能要数那些平日里难得有机会出门逛街的妇女了。杜甫诗所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说的就是这个盛会。

这些与会的妇女个个争奇斗艳,常常惹得前来踏青的男子们欲火中烧。

这一年的三月三日,玄宗皇帝李隆基一时兴起,换了便服,带了几个贴身内侍,摇摇摆摆地来到长安城外的曲江之畔。

走着玩着,玩着走着,突然,玄宗皇帝觉得眼前一亮,在一群脂粉堆里,他突然发现了一个绝妙佳人。

此人真个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时人有诗单道其妙处云: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素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合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把个玄宗皇帝眼都看直了。随行的高力士是何等机敏的人,见状立即叫过一个小太监,命他即刻查明那个女子是谁。

小太监年纪不大,办事却很机灵,不大的工夫就把一切都打听清楚了。

“什么?是寿王妃?”高力士虽然早就知道那女子是谁,但为了点醒皇上,仍然故意高叫了出来。

哪知李隆基浑如未闻,仍是一副如痴似呆的贪婪表情。

高力士见状暗自叹息:“皇上啊皇上,世上的好女人成千上万,宫中的佳丽成万上千,你为什么谁都看不上眼,却偏偏要看上自己的儿媳妇呢?”

可皇上毕竟是皇上,力士不过是个太监而已,皇上想要干的事谁能挡得住呢?

能够阻止皇上乱x伦的人从理论上说只有宰相。

玄宗一朝,确有许多贤相,如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暹、韩休、张九龄等人,但这些贤相当时已经是死的死,贬的贬,辅佐玄宗的乃是有名的奸相李林甫。

提起李林甫,许多人都会将他与“口蜜腹剑”这个成语联系起来,据史料记载,他曾有一段流传千古的“名言”:

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杖马(陈列于宫门之外作为仪仗用——引者注)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

对于玄宗皇帝单相思儿媳的这一乱x伦想法,李林甫不仅不加规劝,反而绞尽脑汁为其鸣锣开道。

由于几千年形成的伦理规范,即使身为天之骄子,李隆基也不敢公然娶儿媳为妻。

但李林甫却有办法。

他随口就给皇上出了一条“妙计”——先度寿王妃杨氏为女道士!

“这行吗?”李隆基既想吃河豚,又害怕被毒着似的问。

“臣子们没有谁敢出头阻拦此事,”李林甫满有把握地说,“因为臣想出的这个办法于古有证!”

“证从何来?”

“有则天顺圣皇后为证。”李林甫是个懂得该说什么话的人,他更懂得有些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点到为止。

这句话要是换了别人说,恐怕早就连脑袋都保不住了,因为它牵涉到了唐王朝的一桩极大的隐私。

原来,在人们心目中一向很威严的武则天,曾历事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父子两个人,她之成为高宗则天顺圣皇后也是走“曲线”——先出家为尼,自绝于滚滚红尘,然后再“重返人间”,父妾为子妇。

李林甫重提此事,当然不是为了揭李氏皇族祖上的疮疤,而是想以此告诉皇上,按李氏皇族的.家风,差了一辈的人也可以结成夫妻,不过要做一番官样文章给人看而已!玄宗皇帝思来想去,确也想不出有比李林甫所提建议更好的办法了。

于是,大方针就这样敲定了。

公元745年8月,由唐玄宗李隆基授意,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自请出家为女道士,法号太真。

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李隆基和他的先人李治一样,都把不同辈分的女人送到了寺院。二李(李治、李隆基)所不同的是,李隆基在耐性上远不如乃祖李治,武则天是出家将近四年的时候才被李治接回宫里去的,可李隆基竟连四个月都等不了,就把杨玉环接进宫去,令她重返红尘,与自己结成“夫妻”。

不久,玄宗皇帝亲自下令,册封杨玉环为贵妃,“宫中呼为娘子,礼数实同皇后”。

杨玉环当上了皇贵妃以后,杨氏家族也都跟着沾了光。

玄宗皇帝下令:追封杨玉环之父杨玄琰为太尉齐国公,母为凉国夫人。封杨玉环的叔父杨玄硅为光禄卿,再从兄(同一祖父的堂兄)杨铦为鸿胪卿、杨琦为侍御史,族兄杨钊为金吾兵曹参军。

又封杨玉环大姐为韩国夫人,三姐为虢国夫人,八姐为秦国夫人(按:大、三、八姐皆系连兄弟排行都算在内,实际上杨玉环只有姐妹四人)。

与杨玉环同时的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记杨氏的权势与威福云: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驰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麟。

犀箸厌饮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这个时候,杨氏一家人的权势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