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黄帝内经中的六字名言 正文

黄帝内经中的六字名言

时间:2024-10-13 00:37:39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着作。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世简称之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1 成书年代和组成内容

关于探讨《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的问题,早经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过考证,一般都认为写成于战国时期,加上"黄帝"的名字,不过是后人的伪托而已。在它汇编成书以后,又经过两汉时代或更晚一些时期的学者作了修订和补充。

《黄帝内经》这部书名,最早见载录在《汉书?艺文志》里面。今天所说的《黄帝内经》,它的组成包括了《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l篇,内容非常广泛,有生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医学思想等各个方面。《汉书?艺文志》载录的书目,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和《黄帘外经》三十七卷。外经至今没有发现,似乎早已散佚。当时也没有提到《素问》和《灵抠》的名称。到了晋代,学者皇甫谧(公元215-282年)著《甲乙经》的序文中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咸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后世多数学者也承认皇甫谧所提到的咸经,便是《灵抠》的别名。因为在《灵枢?九缄十二原》中写着:"欲以微缄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咸经"。这就是说,要用微小的针,刺入肌肤里去,借以疏通经络,调和血气,使气血能往来出入的会合,并且循行畅通无阻,为了要把这种疗法流传到后世去,必须明确地制定出方法来,使它永远不会涅没,经久而不失传,这个方法还应该是容易运用而不容易忘记的,在安排这个方法的时候,要分清章节,里里外外,从头到尾,一切都要交待清楚,首先写成一部《咸经》。所以《咸经》和《灵枢》是同书异名,是有它的依据的。

1 《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古代人民对各种自然现象,经过长期的`观察,认识到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可以用"阴阳"这两个字来概括,例如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的为阳、静的为阴,兴奋的为阳、抑制的为阴,功能性的为阳、物质性的为阴,亢进的为阳、衰退的为阴,热的为阳、寒的为阴……。阴阳既是代表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因此在某些意义上来讲,阴阳学说是符合辩证法的。阴阳学说与医学的结合,在《黄帝内经》里面直截了当地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治病必求于本"。要求我们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上都不能离开阴阳这个"纲纪”。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一部古书《左传》中就记载着:“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这里虽然没有用上“五行”两字,但显然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材料而言,并且说明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非常朴素,一点也没有神秘的色彩。在它渗透到医学领域以后,首先是用来和人体的五脏相配合,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脏中的一脏和其他四脏的关系,比拟五行中的一行对其他四行的关系。例如肝和心、脾、肺、肾之间的关系,是以木和火、土、金、水之间的关系来比拟的。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之间有相互推动的作用,就是所谓"五行相生";同时也有相互制约的作用,这就是所谓"五行相克"。它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的运用,在说明人体内部脏器的联系时,当正常的生理状况下,便是有规律性的活动;当病理的状况下,便是正常规律性的破坏。从而以明阳五行学说为凭借,成了论证事物和事物之间有联系的概念,具有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是表现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1 【丛书分类】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素问》,在汉魏、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自称得自其师秘藏的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半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反对迷信鬼神。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该书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部分内容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怎么通过呼吸来养气?黄帝曾经问过岐伯,按照天的运行,一个昼夜运行于二十八宿(二十八个星宿),要“五十营”,就是50个周期。营就是周,一营就是一周。那在人体内气血是要运行多少周呢?

岐伯的回答是这样的:营气和卫气在人体中的运行,一个昼夜也是运行“五十营”,就是50个周期。一个昼夜是十二个时辰,也就是24小时。我们可以计算一下,呼吸一个昼夜算下来是270次呼吸。一呼一吸在《黄帝内经》中叫“息”,这个息就是呼吸。270次呼吸,刚好人营气卫气在人体运行50次。我们进行一下运算,《黄帝内经》中描述一次呼吸应该是6.4秒。(营卫之气,昼夜24小时运行50周。048小时=288分钟=1 728秒运行一周,270次呼吸(270息)运行一周,换算成一次呼吸(一息)为6.4秒。)

大家自己可以算一下,我们现在每一次呼吸是多少秒?我们自己静下心来,对着手表,测一测自己的呼吸,呼一次吸一次为一个周期,计算一分钟有多少次,一个周期又是多少秒?结果发现,一般情况下是3.3秒,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呼吸,比古人的呼吸要快了将近一倍,古代是6.4秒一次呼吸。这什么意思呢?

岐伯告诉黄帝的,就是我们应该要慢呼吸。在人体身上,要使得它运转符合营气和卫气的流动,要慢呼吸,一定把呼吸要放慢,6.4秒一次呼吸是最正常的。呼吸放慢,我们脉搏渐渐也会放慢,人的生命进程也就放慢,生命进程越慢寿命就越长。乌龟的呼吸是最慢的,它的动作也很慢,因此乌龟的寿命很长。放慢节奏,对我们当今社会的人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现在的社会都是快节奏,太快了。

我经常跟大家说一句话,我说为什么要着急?有什么可着急的。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但有两样东西是人人都相同的,那就是我们的始点和终点。人生只有一种结果,每一个人都是如此,那就是死亡。我们要着什么急呢?着急去干吗?所以我们要把人生放慢,把呼吸放慢,要把人生的过程放慢,要学会欣赏、享受人生这个美丽的过程。

把呼吸放慢是一种有效的养气方法,我们要争取能把它放慢到6.4秒,争取形成一种习惯。应该怎么来做?这里介绍一种顺呼吸的方法。

呼吸分顺呼吸和逆呼吸,腹部随着呼吸自然地隆起和收缩就是一种顺呼吸。我们来体会一下,呼气的时候腹部是隆起还是收缩?是升还是降?吸气再体会一下,腹部是隆起还是收缩?

大家体会到了吗?对了,吸气的时候腹部是隆起的,呼气的时候腹部是收缩的,这就叫顺呼吸。

《老子》曾说过天地就像一个风箱。我们人也是一个风箱,我们可以在腹部体会出来,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拉风箱,腹部隆起、收缩就像是在拉风箱。

慢呼吸的四个要求

慢呼吸有四个要求,要做到四个字:深、长、匀、细。深,深呼吸,就是一呼一吸都要到头;长,时间要拉长,要放慢;匀,要匀称;细,就是要细微,不能粗猛。

这四个要求,一开始的时候是有意识这么去练,久而久之,就变得自然而然了。

还要注意:“吸入一大片,呼出一条线。”吸进去的是自然环境中的清气,要吸入一大片;呼出来的是体内的浊气,要慢慢呼出,呼出一条线。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用鼻子呼吸,不要用嘴呼吸。到一定的时候你会体会到,用鼻子呼吸时左右两个鼻孔所呼吸的'力度可能是不一样的,吸进去的气是不同的;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会发现左右两个鼻孔之间的气在那里循环。这是练呼吸的一种方法。

陶弘景提出“六字诀”

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提出“六字诀”。陶弘景不仅是著名的道家修炼者,也是一位著名的中医学家。他收集和整理了南北朝以前历代有关养生的论述,汇集成《养性延命录》。其中就记载了六字诀的呼气方法。吸气只有一种,呼气却有六种。

就是在呼气的时候发出六种不同的声音:吹、呼、唏、呵、嘘、呬。六种不同的声音可以用来治病,吹可以去热,呼可以去风,唏可以去烦,呵可以下气,嘘可以散寒,可以解极。

药王孙思邈曾奉六字诀为长寿之法,每日练习。通过嘘(xu)、呵(he)、呼(hu)、呬(si)、吹(chui)、嘻(xi)6个字的不同发音、口型,利用呼吸,充分调动脏腑的潜在能力,以抵抗疾病侵袭,防止衰老。

练“六字诀”讲究腹式呼吸,先呼后吸,呼气时发音。呼气要缓慢、深长、均匀,以加大肺活量。同时,两足开立,与肩同宽,头正颈直,双膝微屈,全身放松。每个字念6遍,然后调息一次。

嘘字护肝。读(xū),两手缓缓抬起,手背相对,经胁肋至与肩平,两臂如鸟张翼向上、向左右分开,手心斜向上。吸气时,屈臂两手经胸腹前缓缓下落。治食欲不振、两目干涩等症。

呵字补心。读(hē),两手掌心向里由小腹前抬起,经体前到至胸部两乳中间位置向外翻掌,上托至眼部。呼气尽吸气时,翻转手心向面,经面前、胸腹缓缓下落。治失眠、健忘、盗汗等症。

呼字养脾。读(hū),两手自小腹前抬起,手心朝上,至脐部,左手外旋上托至头顶,同时右手内旋下按至小腹前。呼气尽吸气时,左臂内旋变为掌心向里,从面前下落,同时右臂回旋掌心向里上穿,两手在胸前交叉,左手在外,右手在里,两手内旋下按至腹前,自然垂于体侧。治腹胀、腹泻、食欲不振,肌肉萎缩、皮肤水肿等脾经疾患。

呬字益肺。读(si)两手从小腹前抬起,逐渐转掌心向上,至两乳平,两臂外旋,翻转手心向外成立掌,指尖对喉,左右展臂宽胸推掌如鸟张翼。呼气尽,随吸气之势两臂自然下落垂于体侧。慢性支气管炎等患者,不妨多练练。

吹字强肾。读(chuī),足五趾抓地,足心空起,两臂自体侧提起,向前划弧并经体前抬至锁骨平,两臂撑圆如抱球,两手指尖相对。身体下蹲,两臂随之下落,呼气尽时两手落于膝盖上部。呼气尽,随吸气之势慢慢站起,两臂自然下落垂于身体两侧。治腰膝酸软,盗汗遗精、阳痿、早泄、子宫虚寒等肾经疾患。

嘻字理三焦。读(xī)。两手自体侧抬起如捧物状,过腹至两乳平,两臂外旋翻转手心向外,并向头部托举,两手心转向上,指尖相对。吸气时五指分开,由头部循身体两侧缓缓落下。治由三焦不畅而引起的眩晕、耳鸣、喉痛、胸腹胀闷、小便不利等疾患。

拓展阅读:内经脏腑理论名言

人无胃气曰逆[1],逆者死。《素问?平人气象论》

【注释】

[1]逆:反常。

【论述】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又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这里所说的“常气”指正常的脉气。健康人的正常脉气来源于胃气,所以,有胃气的脉象就称为平脉;若人的脉气中没有了胃气就是反常现象,这种没有胃气的脉象称为“真脏脉”,出现这种真脏脉者预后不良。

张介宾注解说:“凡平人之常,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胃为脏腑之本。此胃气者,实平人之常气,有不可以一刻无者,无则为逆,逆则死矣。”他指出,人的生命所以能持续活动,主要依赖水谷精微的营养补给;水谷精微被人体吸收,给五脏六腑注入了营养,所以说,胃是五脏六腑之根本,因此,胃气一刻也不能缺少。

一个患病的人,若没有了胃气,其预后非常险恶,由此强调了胃气对于人的重要性。由于“脾为胃行其津液”,水谷精微的产生和营运,离不开胃与脾的共同作用,故脾胃统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可知人体生机的盛衰,其根本的标准乃是胃气的有无,即所谓“有胃为平”,“胃少为病”,“无胃为死”,“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以我们在养生和防病治病等方面都必须重视保护胃气。特别是在用药上,更要注意峻猛之药对脾胃的损害。

有胃气的脉象,表现为从容和缓,流利匀调,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说:“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和《灵枢?终始篇》所说:“邪气来也紧而急,谷气来也徐而和。”反映脾胃功能旺盛,气血充盈,全身状况良好;脉无胃气,则触之全无从容和缓之象,乃病情严重的表现。故观察脉象有无胃气,对判断机体健康状况和病情的轻重有重要的意义。

在《内经》里面,我们看到很多地方强调阳气,尤其大家很熟悉的《素问·生气通天论》,里面有一句名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我们知道火神派的开山祖师,郑钦安的弟子,就是卢崇汉老师的祖父卢铸之先生强调过,为医者如果能够悟透这句话,这个医生就有办法,这句话怎么悟透呢?“阳气者,若天与日”,像天、像日一样,刚刚我们讲了,就是像乾这样。“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人的寿命是以阳为本,那么“失其所”是什么“所”?这个“所”是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代词?我在读这一句的时候,就感慨很深,发现20多年都没有读懂这一句话,都是在囫囵吞枣,好像懂了,知道阳气很重要,却从来没有去认真的考虑这个“所”是什么,实际上这是秘密所在,我们今天要谈扶阳,要真正弄清楚扶阳,关键词就在这个“所”字。因为这句话是名言,所以从读书开始就要读,考试肯定也要考这句,但可以说,我读了几十年,都没有真正弄清楚,现在回过头来看,秘密就在这个“所”上,什么“所”呢?

实际上,我们把它放到乾,就知道,这个“所”就是指“元亨利贞”之所,所以“失其所”不是指的一个“所”,不是指的某一样,它是指的四个“所”。如果还连带坤讲的“元亨利牝马之贞”,那就是五行俱全了,还加上土。土不主时,所以在《周易》的“乾”里面,土也是不主时的,它旺于四时。这说明阳气不是一个单纯的因素,那么在元这个“所”或者在春,它对应的是什么?阳气是什么功用呢?阳气是生发的功用,也就是肝,春就是肝,就是木,这个就到五行上面来了,到脏腑上面来了,所以这是一环一环相扣。

肝的根本在哪里呢?我们要研究肝的生理也好,病理也好,当然这个词是现在的词,它的本是什么?《内经》讲生之本是本于阴阳,《内经》又讲治病必求于本,“本”是什么?肝的本是什么?我们要探索这一脏,他的本就在于“生”,这个“生”指的是阳的生,阳气的生,所以肝为什么会生病呢?讲肝条达也好,藏血也好,都不离这一点,都不离其“生”,所以肝的阳气不能生发,就是肝病的根本。

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因为现在误区太多,由于没有很好的理解阴阳,所以现在治病的方以苦寒为主。因为西医给我们提供了病毒这个概念,所以大家都去清热解毒,其实不然,苦寒,不是生,是杀。春三月,讲的是生而勿杀,予而勿夺。我跟我的师父卢老师就非常有体会,有一位兰州的病人,这个病人是位西医,而且是传染科的副主任医师,本身就是搞传染的,但是自己患肝炎,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西医都治不好,病情越来越重,最后这个病人找到我,我为了学习,就找到我的师父。现在几个月下来各项指标都非常好,最主要是人完全改观。那么思路呢,看起来,原来的思路都是违反了圣言,圣人讲到了“生而勿杀,予而勿夺”呀。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所以各位当领导的要切记,早上起来切莫批评人,早上起来就给你劈头盖脸的骂一顿,大家想想会是什么感觉?早上刚起来,睡眼惺惺的就被批评,那绝对很伤人的。这是春,应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这一点是大原则。可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违反了,违反了怎么样?就生机匮乏,那还能不硬化?所以这一点很重要,这是肝。那心呢,心的根本是什么?心怎么产生的?实际上,心就是主管阳气的宣通,它的本在这里,主“长”。肺主管什么呢?也就是秋,秋是主“收”。这一点实际上《素问》讲得很清楚,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是这样来的,西方就主收。《素问》讲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肺是禀秋之法而成的,秋是什么?是“收”,所以肺就是一个“收”字。肾呢?就是贞了,就是冬,冬的特征就是藏,所以肾所,肾之本就在于藏,这个已经讲了,“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那么这样我们就从阴阳落实到了很具体的问题上,所以我们所说的“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是这样一个意思。如果在春,在元这个“所”失掉了,就意味着肝不能生。如果是在夏,失掉了亨这个“所”,就意味着心不能长。如果是在利这个“所”失掉了,那么就意味着肺不能主收了。如果在冬,在贞这个“所”失掉了,就意味着肾不能够主藏了。肾不能藏,心不能长,肝不能生,肺不能收,脾不能够旺于四季,不能够周流,不能够运转,这样还有生命吗?当然没有,所以折寿而不彰,这个根本就在这里。

拓展阅读:内经与情志病

什么是情志病呢?中国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会成为情志病的一个大国。古代如何对治的呢? 女子伤春,男子悲秋(生活对治法) 女子伤春,女子在春天的时候容易感情抑郁,特别伤感。

女子属阴,容易跟春天的生发之气相感,所以在万物生长发育的时候,容易诱发女子对生育本能的冲动;春天女子生阴的时候,情志的问题会影响生理的问题,影响肝和肾,抑郁等问题都是肝肾问题。 男子悲秋,男子属阳,容易跟秋冬的阴气相感,此时容易慷慨激昂,看到万物都结果了,自己还事业一无所成,容易悲伤。 情志病用药很难治愈,古代采取生活的对治的方法。

男子悲秋,秋天的时候征兵,到边关打仗;给男子订婚,平息他不满的精气,平杀气。古代的聘礼,秋天才能有的,用白旄mao包好大雁送到女方家里去。射大雁要有眼力和力气,考察了臂力,肺气、肝气、肾气。男孩子订婚,高兴,好好秋收冬藏,冬天办喜事,春天女孩自然怀孕,两家都高兴。即治了男孩的病,也治了女孩的病。这就是生活对治。 解决心灵之痛的一剂良方就是生存之道。

在我们出生时,老天就把所有的像都搁在我们的脸上。身体的器官关涉到生存之道,一张嘴巴,不说两面话;两个鼻孔,不要和别人一个鼻孔出气;两只眼睛,平等看人;两个耳朵,不要偏听偏信;左心室,右心室,一方面要为自己着想,另一方面要为别人着想。 人为什么会有烦恼 因为欲望太过于强盛。

烦恼会在头发上有体现,烦恼白发生。

发为肾之华,发根在肾,开出的花是头发。

如果头发白了,属于肾虚。

如果头发白了,胡须没有白,是肾虚,胡须是由奇经八脉所主,任脉、太冲脉等任督脉没有伤。

如果头发没白,胡须白了,是任督脉伤了,元气已伤,肾精还足。

头发又是血之余,头发干枯跟肝血有关。

如果是少阴火偏旺的话,就会两鬓斑白。

如果太阳经气虚的话,膀胱经气虚的'话,后脑勺头发会白。

如果是花白头发,属于比较容易激动的人,脑子一会阴,一会阳,脑子灵活,比较聪明,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差一些。 烦恼白发生,有烦恼我们的头发就有白发。要解除烦恼,很大程度上要好好学习传统文化,好好生活,认真学习,调节生活,才有可能白发慢慢好一些。 人生四惑——酒色财气 气伤人最厉害。四项一个比一个伤害重。酒虽然伤身,让人丧失理智,乱性,但有些人可以不喝酒。色,有些人也可以不沾。财,鸟为食亡,人为财死,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人人都躲不过去的是气。如老人,钱够花,子女有,但是还会生气,还会郁闷,气伤人是很重的。 为什么喝酒可以壮胆 古代人认为酒的气比较彪悍,酒到了胃里起气往上走。胃气有一个特性,就是往下走,往下降,产生的精华往上走。喝了酒以后,气往上走,肝胆就横起来了,胆子特别壮,敢胡说八道。这种人事后往往后悔。 为什么“万恶淫为首” 中国古代养生反复强调,欲不可早,不可以提前,欲不可以勉强,而且还要讲时间方位。

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很大程度上生门即死门。老子曰:出生入死。道德经中讲的意思是人只要一出生,入的就是死门。人出生、生长、壮大,然后到死亡。在这个过程中,年轻时精足,耗精,古人认为,到了天癸至,然后天癸竭,有一个关键的要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生命是有补偿的,这种补偿就是种族的延续。未来的社会很有可能是老龄的女性社会,现在女人的寿命长,在这个过程中人有可能会受伤,男人耗的是精,女人耗的是血。女人生病会伤肝肾,主要是肝,郁闷伤肝。男人可能会直接伤到精。未来社会有可能是老龄女性社会。

古人认为房事不可过分,因为对阳气的消耗是最大的。

年过二十,不宜连连,不能没完没了;年过三十,不宜天天;年过四十,要像数钱,古人用五个手指数钱,月不能过五;年过五十,就是进山拜庙,只是初一、十五两日;年过六十,像过年,一年一次。

在中医中,甚至包括禅修,要求御精先御心,必须先要掌控自己的心,才能掌控自己的精。能控制自己的人,反过来讲才能控制别人。 百病生于气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怒则气上,发怒,气会往上走,有脑梗病的人,不能发怒。气往上一憋,脑血管会破裂。如在家里,有一个急救的办法,可十宣放血,用针把十个手指尖扎破,缓释一下头部的压力,把血行补井,这些都是井穴,给宣开了,减轻头部压力。有人因气往上走,胃气不降,就会呕血。气往上走,下边就会飧sun泄,大便不成形,或者食谷不化,吃什么就拉出什么了。 喜则气缓,缓,通假字,涣散的意思,过喜,气就散掉了。过喜或过恐会严重影响人的生命,被吓死或大笑而亡。历史上,听说牛皋杀了金兀术后,大笑而亡。一般心梗的人,在犯病前,都有心气外散的相,都好像过度高兴的样子。 要常回家看看,不要逢年过节才回去,老人会喜则气缓,再吃点好东西,脾胃的气就不够了,一盗心气,马上心脏病就容易发作。孝敬父母也是人体的一种外现。吃下东西,腐熟后,其精华还要去养你的根本。孝心是从人体来的。仁义礼智信全是从身体里面来的,而不是从外边来的,不是非要去学的一个东西,是身体本能的一种需求。 悲则气消,如果过分悲伤的话,气就可以往下消沉,有时会出现短气无力的现象。人哭以后,气就会短。 恐则气下,一过恐受到惊吓,上焦就完全闭住了,下焦就整个开开了,有人被吓得尿裤子或拉在裤子里。中医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孕妇临产时就是生不下来,叶天士去后,抓起一把铜钱往墙上一拽,孩子就生出来了。他解释是小孩出来抓钱,听到钱声就出来了。实际上是笑谈,根本的原因是“恐则气下”,孕妇受到惊吓,因紧张气往下走,把孩子推出来了。 寒则气收,如果过冷,人体的气就会往里收,人体末梢四肢就会冰冷。 炅jiong则气泄,炅,热的意思。过热的话,气机宣散出来,气就会散掉。 惊则气乱,胃病病人,有的会有“闻木声则惕然而惊”的症状。木克土,因为胃有病,听到木声会很害怕。惊恐病与胃经、肾经有关。肾病会“心惕惕如人将捕之”,肾精不足造成的恐惧。

精神病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中,最明显的表现是在胃经病上。如果得了胃经病实症的话,就叫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严重的会裸奔。中医讲五声,发呻吟是肾的声音;老唱,是中央脾胃的声音。如果这种病人到精神病院就比较麻烦了,一般用抗抑郁和抗兴奋的药,实际上这些人是脾胃受到损伤,不太对症,可能中医也能解决。 劳则气耗,烦劳过度,汗全出来了,会造成气的消耗。 思则气结,如果过思,气就会凝聚,就会不通,就会影响消化,脾胃会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