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韩非子的名言论语 正文

韩非子的名言论语

时间:2024-10-09 14:26:15

1、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鞅《商君书定分》

2、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3、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刘禹锡《砥石赋》

4、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韩非子,诡练》

5、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饰邪》

6、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7、公私不可不明,法制不可不审。——韩非《韩非子》

8、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惟行而不返。——王勃《上刘右相书》

9、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王安石

10、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王夫之(明末清初)

11、喜不可从有罪,怒不可杀无辜。——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

12、立法普法执法司法依法治国,公正公开公平公道秉公为民。——卢志勤

13、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

14、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15、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有度》

16、知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害民。——汉·刘安《说苑·政理》

17、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陈亮

18、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张居正

19、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君书》

20、立宪利于国,利于君,利于民。——清·郑观应

21、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韩非《韩非子》

22、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23、历法禁,自大更始,则小臣不犯矣。——苏轼《策别第六》

24、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孝经·卿大夫章》

25、政令必行,宪禁必从。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王符《潜夫论·考绩》

26、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明法解》

27、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欧阳询《艺文类聚》

28、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苏轼《策别第八》

29、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墨子·法仪》

30、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欧阳修《魏梁解》

31、可行必守,有弊必除。——刘禹锡

32、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管子·君臣上》

33、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羲冠子·度一》

34、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

35、其知而犯之谓之故,意以为然谓之失。——张斐

36、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清)

37、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

38、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国语·晋语七》

39、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汉书·王尊传》

40、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三国志·诸葛亮传》

41、先王以明罚敕法。——《易传·象传·噬嗑》

42、执法如山,守身如玉。——金缨《格言联壁·从政》

43、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

44、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包拯《致君》

45、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6、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三国演义》

47、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管子·心术上》

48、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49、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葛洪《抱朴子·判子》

50、如平直必以准绳。——《吕氏春秋·分职》

51、法不阿贵,绳不绕曲。——韩非《韩非子有度》

52、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韩非子有度》

53、宁正以逆众意执法而违私志。——桓范《政要论·为君难》

54、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上不行法则民不从彼。——《管子·法法》

55、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夏敬渠《野叟曝言》

56、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钧刑殊则百姓惑,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汉书》

57、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58、宪律制度必法道。——《管子·伍法》

59、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韩非子·解老》

60、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史记·循吏列传》

61、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商君书·算地》

62、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尚书·大禹谟》

63、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64、法者,天下之仪也。——《管子·禁藏》

65、诛恶不避亲爱,举善不避仇仇。——《汉书》

66、立法设禁而无刑以待之,则令而不行。——苏辙

6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

68、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69、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野叟曝言》

70、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韩非子·解老》

71、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无。——《三国志》

72、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刘禹锡《天论》

7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74、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乱也。——《黄帝经·经法·君正》

75、法出于仪,威于义。——苏轼《王振大理少卿》

76、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苏辙《上皇帝书》

77、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刘恒

78、诛禁不当,反受其央。——《马王堆汉墓帛书·国次》

79、法者,公天下持平之器。——完颜雍(金世宗)

80、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诸葛亮《论斩马谡》。

81、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管子·法法》

82、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使生者无德,死者无怨。——《文子·自然》

83、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苏辙

84、法施于人,虽小必慎。号令不虚出,赏罚不滥行。——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85、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举事不私,听狱不阿。——《晏子春秋·内篇》

86、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董仲舒

87、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史襄哉《中华谚海》

88、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王安石《周公》

89、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韩非子·奸劫弑臣》

90、省刑之要在禁文巧。——《管子·牧民》

91、不以私害法,则治。——商鞅《商君书修权》

92、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

9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孟子离娄上》

94、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唐·吴兢《贞观政要》

95、用赏贵信,用刑贵正。——《鬼谷子·符言》

96、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欧阳修《纵恶论》

97、法平则吏无奸。——《商君书·勒令》

98、赏厚而刑,刑重而威,必不失疏远,不违亲切。——《商君书》

99、言出为箭,执法如山。——李绿园《歧路灯》

100、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古代经典名言警句 1

1、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马致远)

2、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3、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4、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6、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7、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8、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9、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曹雪芹)

1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11、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礼记》

12、可望而不可即。(刘基)

1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14、书到用时方恨少。

1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16、君子忧道不忧贫。——孔丘

1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8、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之

1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20、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古代经典名言警句 2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31.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32.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4.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3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3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4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4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4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4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4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48.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5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51.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52.学不可以已。—《荀子》

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5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译: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5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译: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译:读书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笔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样。

5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译: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老了只能后悔、叹息。

5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古名言警句励志

58.学而不化,非学也。—宋·杨万里

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59.好学而不贰。—《左传》

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60.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秦伯》

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6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6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63、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晋·葛洪

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64.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2.业精于勤,荒于嬉。——韩 愈《进学解》

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4.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

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6.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8.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9.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史记》

1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1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12.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1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14.曲则全,枉则直。——老子

15.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6.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18.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19.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20.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21.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2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3.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

24.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25.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28.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2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卫灵公》

3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3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3.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4.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3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3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

38.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内篇下》

3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0.相鼠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4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4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4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44.将欲取之,必先之。——老子

45.学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