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魏忠贤13字名言 正文

魏忠贤13字名言

时间:2024-10-09 12:27:50

篇一:王阳明心学经典语录

1、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3、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5、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7、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8、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9、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0、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1、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3、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14、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5、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16、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17、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8、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19、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20、知行合一。

篇二:王阳明名言

1、明廷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困境。老百姓的观念很朴素:作为政府,打劫是正常的,但趁火打劫就不对了。狼兵的所作所为就是趁火打劫,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民众纷纷投入山贼的怀抱,成为山贼的密探。

2、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

3、首先,心即理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其次,炼心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圣贤一了百了。阳明心学是一种信仰哲学,而信仰只有被实践时才有意义。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

4、一个人对了,一个国家就对了。你是什么样,社会就是什么样。

5、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6、战争总是异常血腥和残酷,不要说士兵,便是身居高位的将军也很容易惊慌失措。东晋成帝朝的左将军司马流,参战前就非常惊恐,以至于吃烤肉的时候都找不到自己的嘴在哪儿,结果打仗时被杀身亡。

7、官场的内耗,国家的虚耗终使社会积重难返,尾大不掉,表面的繁荣也逐渐成为泡沫,像吹出的肥皂泡,体积越来越庞大,而随着肥皂水的张力到达极限,越来越脆弱,然后一触即破。

8、而这一切的起点,在于每个人都能倾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价值判断。

9、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10、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坍塌后,每个人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来捍卫各自的权益。然而,人们并不知道私权的边界何在,也不清楚何种方式恰当,最终便只能演变为弱肉强食的丛林游戏。

11、一直以来,书都没有错,只是读的人错了。

12、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可以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

13、一言以蔽之,理学与心学的区别就是为学和为道的'区别。

14、在官员知法犯法不是新闻、依法治国才是新闻的时代,抛开制度变革不谈,每个人

都应扪心自问:如果体制有毒,个人在其中的罪孽就可以赦免么?

15、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

16、世上之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得过且过的人多了,就形成一汪绝望的死水。

17、当像狗一样活着都成为一种奢望时,反抗便是唯一的出路。或许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反抗意识并不那么强烈,但摆在眼前的事实是任何一种选择都要强于继续忍受剥削,更何况来人的说辞那么具有诱惑力和煽动性,不走何为?

18、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并不一定是好事,比如他们都站在船的一边,最后的结果就是船翻人亡。

19、一串铃音,漾起了悠扬的旋律,淙淙的流水声夹杂在呜咽的洞箫里,有些低沉,有些沉寂,带着些微的伤感。是怀念吗?这片炎黄的浩土之上,神话的遗迹已然湮没,女娲离去了自己的孩子,唯有五帝还挂念着留下自己的魂灵。在这片没有神的土地上,祈祷已是惘然。每一个人,每一个生灵,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争得宿命之外的幸福。

20、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21、懂得明哲保身不难,难的是懂得什么时候挺身而出。

22、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

23、良知之心就是君子之心,渊默之心,临危不乱之心。君子的权术是高超实用的艺术,小人的权术是滑稽可笑的表演。怎样成为君子?拥有光明之心。如何拥有光明之心?深入思考,全面把握,说服自身,内心平静。

24、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个国家早已习惯了自我欺骗,从政府到人民。谎言成为维系一切的基石,只需轻轻一推,这座填充着豆腐渣的违章建筑便会轰然倒塌。

25、民主政治是人民做出政治决定并为自己的决定付出代价的政治体制,但人民有时候是好逸恶劳、自私短视的。因此,没有与之匹配的文化土壤和规则意识,民主政治只能是一张永远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26、无论学术还是事功,王阳明都已成为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即使舆论尚有非议,即使朝中权贵刻意排挤,也不能改变他被莘莘学子顶礼膜拜的事实。

27、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透过昏黄的纸窗,我仿佛看见阳明和徐爱二人正在促膝长谈,没有名缰利锁,尽弃一切俗欲,时而激烈辩论,时而抚掌大笑。往来古今,四极八荒似乎都已凝滞在此时此地,寰宇之间,只有他师徒二人的交谈之声,讨论着世间最朴素、最纯粹的道理,不知东方之既白

28、周敦颐说,太极就是2、0版的无极,好比一款2D建模的电脑游戏要向3D转型了,开发系列中的一代过渡产品,有些体验功能前瞻一下,吸引你的眼球。紧接着开天辟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29、读史越多,越会悲哀地发现,以史为鉴几乎是不可能的。技术变了,制度变了,表面那一层都变了,可里面的内核永远不变。魏忠贤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后还会有,换个皮囊他就成了你的上司。袁崇焕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后还会有,身边那些不懂政治却想玩政治的人最终都被政治玩得很惨。

30、人生一场虚空大梦,韶华白首,不过转瞬。池仲容,不是我要杀你,而是你不愿善终,自取灭亡,以至天要杀你,你认命吧。

31、权利和义务的对等,自由和不伤害他人之自由的折中。通过这样一个漫长却必经的过程,善恶标准、政治文明才可能得以重建,公民社会方非镜花水月。

32、读一读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体会一下他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的措辞就能明白,一个有才华的人,想要得到大人物的赏识,甚至是接见,都是一件多么难的事!

33、是非,不用从学者的讲学中去区分,只需从自己的内心去辨别。

34、不要被历史故事所欺骗,伯乐相马这样的美谈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正是因为它极其少见,事实的真相只有一个——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5、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书缘 作文400字1

颜真卿曾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可是有些人说,读书简直是浪费生命,浪费时间。

我却不那么认为,书给我带来了光明,把我从迷宫中引出,下面我给你讲一讲我和书的“恩、怨、情、仇”吧。

首先说“恩”吧。我记得小时候,看《唐诗三百首》不过几天就看完了,之后,妈妈就提问我:“说出一首描写冬天的古诗。”我马上脱口而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衰笠翁,独钓寒江雪。”妈妈立刻狠狠地夸了我一下。书,让我懂得了许多知识。

然后是“怨”。我长大以后,就越来越喜欢看书了,因此,我每天只要一有时间就看书,久而久之,我的视力变差了。

接着是“情”,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一从外面回来就看书,完全融入“书海”,书里面的知识让我忘记了寒冷。

最后是“忧”。那时,我看了《丑小鸭》这个故事,鸡妈妈在高温下孵出小鸡,于是,我拿了三个煮熟的鸡蛋放在高温下,过了几天,鸡蛋非但没有孵出小鸡,反而坏了,到处都是臭味,妈妈吵了我。

生命中,许多味道都会冲淡,但一缕温柔的书香久久在袖中萦绕,不用嗅,就沁人心脾。

书缘 作文400字2

听妈妈说过,我周岁生日那天,姥姥在我面前摆了三样东西,一个苹果,一本图书,一根稻草,让我去抓。如果我抓了苹果,将来一定会不愁吃穿;如果我抓了图书,将来肯定会是个文化人;如果我抓了稻草,将来可能会是一个平民百姓。也许是受到图书艳丽色彩的吸引,我挣脱妈妈的手,一把将图书抢到手里,坐在那里津津有味地翻看起来。围观的大人纷纷说我将来肯定有出息,是个爱学习的文化人。如此看来,我还真是和书有缘分。

记得我从小就喜爱看书,不管是什么书,大到爸爸看的大部头,小到地上扔的彩色广告纸,我都要拿来翻一翻、看一看。后来,爸爸给我买了许多绘本,那是一种画多字少的书,我同样看得如痴如醉,《我长大了》《我的生日会》《愉快的一天》都让我念念不忘。

渐渐地,绘本也已不能满足我阅读的好奇心了。于是,爸爸给我在安阳市儿童图书馆办了个借书证。一进图书馆,我就像鱼儿游进了大海、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一样,贪婪地看起来。

我看了很多书,像《城南旧事》《十万个为什么》《林海雪原》《名侦探柯南》《西游记》《格林童话》……我看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它们吸引我的首先是故事,其次是各种人物在文中的命运遭遇。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夜不能寐。

书不但让我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也让我积累了许多写好作文的素材。我喜爱读书,我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书缘 作文400字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与我共同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每当读到这句诗,我的脑海里便不禁浮现出那一幕幕我与书的不解之缘……

第一次接触书是在一岁时的“抓周”。妈妈拿出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钱、计算机、放大镜、书、剪刀、笔……我坐在原处,不知该干什么,就随手把笔、书、钱抓到面前,表姐看了,若有所思地说:“弟弟长大以后要当一个大作家!”话音刚落,我似懂非懂地把书抱起来,痴痴地笑着,逗得大人们哈哈大笑。从那时起,我便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看的书也不断地变化着:从最初的《老夫子与大番薯》到《红袋鼠日报》;从《一年级的小豆豆》到《西游记》……在我的读书经历中的点点滴滴也都十分有趣。

已是深夜十二点,本该躺在床上打呼噜的我却蹑手蹑脚地跑出房间,确认父母早已熟睡后到客厅拿了一大堆零食,回到房间从书架上拿了一本沈石溪的《疯羊血顶儿》,躲在被窝里一边大快朵颐一边大饱眼福。看着看着,我似乎走进了书中世界,变成血顶儿,受到羊酋驱赶后无奈和母狼决斗,被困在荆棘丛中……这时,我忽然背后一凉,转过头一看——妈妈不知何时从天而降,把我的被子抽走了。她怒目圆瞪,我只好咽咽唾沫,把书放在一旁,蒙头大睡。唉,失算啊!

一叶一菩提,一花一天堂,一书一世界。书的滋润让我健康成长,也希望我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与书结缘,愈结愈深”。

书缘 作文400字4

我对书的爱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穷追不舍”!很奇怪吧?妈妈总说我是树的粉丝,一捧起书来就跟吃了药似地,用什么办法都不能将树从我手中挣脱。但真要说起“穷追不舍”,还要从我6岁那年说起。

那一天,我和妈妈正在公园里散步。突然,我看见脚下一块绿色的漂亮物体,正想去拿,不知从哪窜出一条狗,叼走来那个“宝贝”我急了,哼,你这条死狗,竟敢拿走“我”的东西看我怎么收拾你。我追了上去,没想到那狗跑得更快了。可能是被我追急了,它突然掉头冲着我大叫。狗狗,碰到我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你可要倒大霉了。我也不甘示弱,冲了上去,大叫“旺旺”。旁边的大人一看我俩这一大一小,对叫着,无不掩嘴偷笑的。现在想想,那是的我还真幼稚,不过还真有收获。由于我的“勇敢”,抢来了狗狗嘴里的那个绿宝贝。因为是战利品,我是如获珍宝,异常宝贝,强烈要求妈妈给我讲解。其实,绿宝贝只不过是一本绿皮书,不过听妈妈说狗主人看我那么爱书,为了书连“小命”也不要了,就把书送给了我。天啊,其实我……不过,因祸得福,自此我爱上了阅读。

听完了我的故事,现在知道妈妈为什么老用“穷追不舍”来形容我对书的爱了吧!感谢狗狗,感谢狗主人,感谢让我与书结缘的一切。

书缘 作文400字5

贺友直老先生是我好友贺子宸的小爷爷,他的连环画也是享誉国内。贺友直老先生是宁波北仑新碶西街人,从事连环画创作50多年,曾获得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我与书的缘分源自贺老先生的连环画。小时候的我识字不多,喜欢听故事,但看书的兴致却不大。为了培养我读书的习惯,爸爸妈妈为此想尽了办法。记得有一天爸爸的同事帮我淘来两本封面发黄的小人书,当翻开书的那一刻,我被书中的图画深深地吸引了。

第一本小人书是《连升三级》。画风简洁,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寥寥数笔却勾勒出丰富的人物性格。故事讲地主的儿子张好古目不识丁,却借助魏忠贤的势力中进士、当翰林。糊涂皇帝朱由检给他官升三级。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场的昏暗,同时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封建统治阶层多的是作威作福、图谋私利的逢迎拍马者。

第二本小人书是《小二黑结婚》。同样的画风简洁狂放,人物性格刻画细致入微。将抗战时期解放区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婚姻自由,冲破封建传统和守旧家长的阻挠,最终结为夫妻的故事描绘得异常生动。

正是连环画这种形式的作品,让我在阅读初期培养了读书的兴趣,正是贺老先生的绘画影响了我对美术的最初感知。简洁不失生动、狂放却又细腻。感谢贺友直老先生在我求知之初为我打开了正确的大门。

书缘 作文400字6

以前,我对书一点儿兴趣也没有,有时,还有一种厌恶感。可是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使我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天,好朋友刘岩刚刚看完一本书,我因好奇随手翻了翻,他以为我想看,就借给我了。几天后,他突然问我:“书好看不?”这时,我才想起来那回事,却不敢告诉他我根本没有理会那本书,便支支吾吾地说:“还……还可以吧,不过我还没看完哩!”他听我这样一说,就笑眯眯地走了。看着他的微笑,我感到有些内疚。

那本书在瑞典被称为“童话外婆”的林格伦的名著《淘气包埃米尔》。晚上,我靠在床头漫不经心地看着,渐渐地,我就被埃米尔的故事深深吸引了,一口气读到了十点多。这时,我体内的“瞌睡虫”又开始作怪了,眼皮也开始打架了。可我已经下决心要一口气读完,怎么办呢?我突然想起鲁迅先生“冬夜嚼辣椒读书”的故事,便悄悄滴来到厨房,拿了一个红辣椒,边嚼边读。那辣椒可真辣呀,“瞌睡虫”一下子就被它辣死啦!辣椒只吃了一半,书就读完了。我合上书,把剩下半截的辣椒举在眼前,那一瞬间,我知道自己与书结缘了。

毛主席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是呀,我现在一天看不到书,心里就空落落的,大概它在我的心里发芽了吧!

书缘 作文400字7

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是寒夜里的一杯热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认为,书是我最亲密的伙伴。

记得那是一个夏天,我看上了一本小说,无论怎样死磨硬套,但妈妈却不松口给我钱,希望我通过自己努力劳动才能得到买书的钱。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每天都帮助妈妈叠被子、洗袜子、洗碗、倒垃圾……等我总算攒够了买书的二十元钱,我急忙赶到书店,买下了那本我梦寐以求的书,我开心得无法言表,连忙打开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有一次,我在书房读林海音著作《城南旧事》,我深深地沉醉其中,那生动的词句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竟然使我从早读到晚,等我放下书时已是月上树梢,满目星光。时间就像长了翅膀,攸地流走。可任凭妈妈怎么劝我,让我休息一会,我仍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我邀游在书海里,贪览地吸取知识。

我看的最多的就是四大名著了,《三国演义》的各路英雄,《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一百零八将,《西游记》里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还有《红楼梦》那凄惨的爱情故事,这些故事怎能不打动人心,令人回味无穷呢?

我相信,在我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会有更多的书籍,陪我成长,引导我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书缘 作文400字8

我从小就与书有不解之缘,书陪伴着我度过春夏秋冬,是我从小的伙伴。

从小我就被人叫做小书迷、小书虫。记得又一次,我看着书忘记了时间,竟连妈妈喊吃饭也听不见,整个人沉浸在书的海洋里。过了许久,我肚子饿的咕咕叫,这才听到妈妈的声音,头昏眼花的回家吃饭。在饭桌上我一边吃饭,一边津津有味地看着书。看在精彩处,手里的筷子不由得停了,整个人再次被书王国的居民请进了书的王国。爸爸妈妈看到了开玩笑的说:“我们的宝宝真是一只小书虫,看她正在津津有味地‘吃’这书呢。”

别的女孩儿都往饰品店、文具店里找精致、可爱的饰品或文具,我啊却总爱往书店里钻。我常常看到喜欢的书便会买下来,因此我的零花钱总是花的很快,像流水一样,“哗哗哗”一下子就没了。爸爸看了总是心痛地说:“下次少买点书”

有时候,为了节省零花钱,我便在书店里,一页一页翻着我喜欢的书。两只脚站累了便轮流换着。别人常常能看到,在一排书架前,一位女孩安静地站着,有时候站累了便两只脚轮流交换着。没有一点声音,除了书页翻动着的微微“波动”。

由于我爱看书,又爱买书,我的家里堆满了书,走两步便能踩到一本书,爸爸常说要把这些书都扔了。我便把书带到学校里,借给同学。一下课,班里的同学便拿出从我这里拿走的书看了起来,为此还引起了一次看书潮。

书是我的伙伴,是我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我与书真有不解之缘啊!

书缘 作文400字9

我和书似乎从小就有不解之缘。

在我刚刚呀呀学语时,便开始缠着爸爸妈妈为我讲那充满神秘色彩又略带稚气的童话了。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命运悲惨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聪明勇敢的拇指姑娘,还有心狠手辣的继母;都成了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画面。多彩的童话世界便是我与书的第一次见面,伴我走过了幼年。

长大后,我便开始向往那些美丽充满青春色彩的散文诗歌,从《童年》中感受高尔基儿时的艰苦命运与顽强的学习精神;从《悲惨世界》中感受当时的黑暗,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我与书中的人们一起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在书店里一待就是一天。书夹带着青春的欢乐与奔放,又伴我走过了稚气的时代。

就是这般,书与我共同走过了一步又一步,在青春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书就我的朋友,在我心灰意冷时它会告诉我:“坚定信心,不要气馁,相信成功就在脚下。”

在我懒惰的时候,它又会告诉我:“如果你颇有天赋,勤勉会使其更加完美;如果你能力平平,勤勉会补充不足。”

当我因为没有一个目标而感到无所事从的时候,它又会告诉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书,它是我一个忠实的良友,也是我一个最好的老师,它伴我走过点点滴滴的童年日子,也将陪伴我逐步走向五彩缤纷的青春花季。

书缘 作文400字10

回忆的大门徐徐打开,那是一个周末,本该去游乐场玩耍的我被妈妈“邀请”到了新华书店。我的心情跌到谷底:看书哪有玩游戏好玩啊!我不情不愿地来到了书店,只见书店里人来人往,一本本崭新的书籍正整齐有序地排列在书架上,空气中充满了淡淡的油墨香。我在书架中寻寻觅觅,心不在焉地翻看着。这时,一本画着孙悟空斩妖除魔图片的书吸引住了我的眼球。《西游记》这个书名立刻映入眼帘,我情不自禁地拿起它。身边一位小姐姐热情地说:“这可是四大名著呢!”我想:我对书可没兴趣呀!却又不好意思拒绝,附和着笑了笑,硬着头皮翻开了那本书的第一页。

刚开始,我马马虎虎地翻着,渐渐地,我被书中的情节吸引了,心情也随着故事情节起伏不定。孙悟空神通广大、勇斗妖魔的场面使我迫不及待地往下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夜幕悄无声息地降临了,我毫无察觉。这时,我的书突然从手中“溜”走了。“时间不早啦,该回家了。”我这才依依不舍地把《西游记》放回原位,它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小朋友,欢迎你再次光临,我等着你哦。”我被妈妈拉出了书店,顿时感受到了书的无穷魅力。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对于我来说它就像阳光一样必不可少。从那以后,书就成了我的好朋友,它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书缘 作文400字11

关书的名言有很多:“一日无书,百事荒芜。”“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这些名人名言都激励着我们要多看书。

读幼儿园的时候,爸爸告诉我:“你想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就一定要坚持每天看一个小时的书,你能做到吗?”那时的我对爸爸的话置若罔闻,仍我行我素地说:“做不到!”爸爸的脸瞬间沉了下来,就像罩了一层冰霜一样,他警告我说:“我们家是书香门第,作为我们家的一员,就必须看书!”他的话吓得我眼泪汪汪,连忙说:“爸爸,我做得到!”这时,爸爸那冷冰冰的脸好像得到了阳光的普照,又变得红光满面,迫不及待地带我去买了《龟兔赛跑》的绘本,还特意给我买了一台幼儿故事机。我每天都在故事机旁听一个个小故事。听到《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会泪如雨下,为小女孩的遭遇感到伤心。听到《龟兔赛跑》里的乌龟以坚持不懈的精神获得胜利时,我会为它竖起大拇指,也为兔子的骄傲感到羞愧。我对书开始有了渴望。

等到了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爸爸趁热打铁,又给我买了一套《淘气包马小跳》,每一本都给了我无穷的欢乐。我看得津津有味,因为这才是我梦寐以求的书,虽然简单,容易理解,但书中也同样蕴藏着深刻的道理。

如今的我只要一有空,就会捧起书本,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我读家中的书,读学校里的书,读向朋友借的书。书成了我形影不离的朋友。

书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它是陪我长大的好朋友,也将会是陪我一生的必需品。

书缘 作文400字12

有人说,一本好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有人说,一本好书,就像一位老师,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书,早已进入了我的生活,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得从小时候起,我就对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书架上的一本本绘本,吸引着我的眼球。拿下一本,捧在手上,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一个个迷人的.故事,都使我深深地沉迷其中。每一次读绘本,都像是一种享受。

渐渐地,绘本已经满足不了我了,我想看一些更有意义的书。于是,我从图书馆里借了一本名叫《红楼梦》的书,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不一会儿,我就被林黛玉的貌美如花、贾宝玉的才华横溢吸引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的心也忽上忽下地跳个不停。看到贾宝玉尘缘已尽,被迫离开的那一段时,我不禁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感到悲哀。合上书,抬头看看,两个小时已经过去了

我爱上阅读后,我的生活就开始充实起来。以前空出来的大把时间,现在都用在了看书上。不仅如此,看书,也使我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从四年级起陆陆续续在《东莞少年》上发表了作文。我与书的不解之缘,就像一段友情,永远不会结束。

书缘 作文400字13

我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爸爸妈妈都是教师,我从小就是闻着油墨味长大的。

我家最多的可能就是书了。沙发旁,桌子上,床头前,到处都摆满了大大小小,各种的书。周末到了,妈妈问我:“去游乐场?”我摇摇头。“去逛街?”我还是摇摇头。“去书各样店?”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脸上乐开了花。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书店了,一到书店门口,闻到那熟悉的油墨味,我就会冲进书店,如饥似渴地读起了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只饿狼,贪婪地读着,转眼间,两个小时过去了。出书店时,我的手里总是会捧着三本以上的书。

我四岁时,当我捧着一本厚厚的《一千零一夜》读给大家听时,大家都惊呆了,纷纷问:“他不是不识字吗?”“不识字就不能读书吗?”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这样问过。

我的所作所为就回应了高尔基的那句活,“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我就是这样,我读书读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那天午饭,爸妈都吃饱了,只有我还在那捧着书看着。他们说他们要去逛街,让我在家,还叮嘱我一定要记得吃饭,我漫不经心的说了一个“哦”,便继续看我的书。他们从中午12点逛到了下午5点,回来时看见桌子上的饭菜丝毫未动,而我还在那看着我的书,我的旁边是我已经看过的、堆成山的书。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精神的食粮,他像水和空气一样不可缺少。”我的叔叔曾在送我的书上写道“人因书而高贵”。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书缘 作文400字14

书是什么?它是一个指南针,让我们走正确的道路;也是一泓清泉,让奄奄一息的小花重新绽开笑脸国;它还是一曲歌,唤醒人们生活的真谛。

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我看的书很很多:《青铜葵花》、《狼王梦》、《草房子》、《西游记》……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吸引我的首先是故事,是各种人物的命运遭遇,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

到了五年级,我慢慢地开始阅读中外名著小说了;有《三国演义》、《城南旧事》、《鲁滨逊漂流记》……我看得如醉如痴,《鲁滨逊漂流记》引得我浮想联翩,《城南帮事》又勾起我对童年的想念之情。

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那些中外的小说使我如醉如痴,我每天企业一做好就立刻投入书的海洋。时间长了,我慢慢养殖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的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的句子,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加了我的理解力。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它对我的作用更是不立言而喻。我痴迷地阅读也得到了报偿,语文考试的成绩,从中上一下子跳到了优秀。阅读也扩大了我的想像力,面对一棵苍秀挺拔的大树,我会坐下编织这棵树经历过的风风雨雨,也会想一想我一生中的经历是否和它相似呢!

是书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是书让我找到不会迷失自我的指南针;是书使我从中获取精神营养,让我在学习中慢慢成长;是书改变了我……

书缘 作文400字15

自从我好小的时候拿到第一本连环画起,到现在攻读《史记》等历史性、记实性书籍,我确实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每次不论是单独或陪家人去超市、商场购物,只要设有书店或书城的,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奔向那儿,一头扎进书堆里,不到无奈时就不出来。书就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着我。

什么是书缘?书缘就是有些人对书的喜爱上升到了他爱读书,书也爱被他读的境界。缘者,命也。说明白点,就是这人是一辈子的书命,整天跟书打交道,一天不看书就慌得要命,就仿佛像烟虫酒鬼那样离不开烟、酒,而书恰恰是他们的“烟、酒”,是他们的兴奋剂,顿时可让他们精神百倍。

以我认为,读书的最好办法就是读!不论是朗读、精读,还是默读、诵读,读它个三、五十遍,书中的含义自然了然于胸,至于难句是广大书友的苦恼,我给大伙支个招,没事时、闲余时、无聊时,拿出书来读一读,一日一遍,千日千遍,还怕不理解?我正是用这种读书的方法攻读了一本又一本的好书,我认为这种读书的方法不错,只是耗时长了些,但习惯就会成自然嘛!

书缘者,并非只是喜欢一本书或一时心血来潮地喜欢书,而是从他们爱上书中透出的淡淡墨香起,直到通读、精读,乃至博览群书……。书缘者:与书有缘,更有书与其有缘。我很乐意、也在不断地努力做个书缘者!因为,书中不仅有黄金屋,更有人生的乐趣!

本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庆历五年(1045年)

文章是思想的载体、艺术的表现。我向来主张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当然,读文章也应从这两方面来读。如果让我在古今文章中选出一篇最好的,只许忍痛选一篇,那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千百年来,中国知识界流传一句话:不读《出师表》不知何为忠;不读《陈情表》,不知保为孝。忠孝是封建道德标准。随着历史进入现代社会,这两《表》的影响力,已在逐渐减弱,特别是《陈情表》,已鲜为人知。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产生于封建时代的《岳阳楼记》却丝毫没有因历史的变迁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它如一棵千年古槐,历经岁月的沧桑,愈显其旺盛的生命力。北宋之后,论朝代,已经南宋、元、明、清、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六代的更迭;论社会形态,也经封建、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三世的冲击。但它穿云破雾,历久弥新。呜呼,以一文之力能抗六代之易、三世之变,以传统的文字,能表达一种跨越时空的思想,上下千年,唯此一文。

一、文章达到的“三境之美”

1.一文、二为、三境、五诀

这篇文章到底好在什么地主?在下评语前,我们不妨先探究一下好文章的标准。

请看全文:

庆历四年春,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

一段叙写这件事的缘起。以事起兴,作一个引子,用“事”字诀。

第二段描写洞庭湖的气象,铺垫出一个宏大的背景。借山川豪气写忠臣志士之志,用“形”字诀。

第三四段作者借景抒情,设想了两种“览物之情”,创造出一悲一喜的意境。通过景物描写营造气氛,水到渠成,即用“形”字诀和“情”字诀,由 “形境”过渡到竟境。连用

第五段,导出哲理,作者将形和情有意推向理的高度,设问:有没有超出上面那两种的情况呢?有,那就不是一般人,而是“古仁人之心”了。这种人超出物质利益的诱惑,超出个人的私念:在朝为官,不忘百姓;被贬江湖,不忘其君。太平时忧天下,危难时担天下。进也忧,退也忧,那么,什么时候才乐呢?到文章快结束时才推出一声绝响,一个响亮的哲理式结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官要做这样的官,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的是“理”字诀。这个道理一下讲透了,这个标准一下管了一千年,而且还要永远管下去!这是文章的高潮,全文的主题,是作者一生悟出的真理,也是他的信念。不管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官员都有忠奸、公私、贤愚、勤庸之分。而公而忘私,“先忧后乐”是超时代、超阶段的道德文明、政治文明,是人类共同的永远的精神财富。范仲淹道出了这种为人为臣的本质的理性的大美,文章就千古不朽了。作者讲完这个结论后,文章又从“理”转移到 “情”:“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写出一种向往和惆怅。

第六段,不经意间再轻带一笔转回到记“事”:“时六年九月十五日”,照应文章的开头,像一个绕梁的余音。至此文章的形、事、情、理都有(注意本文没有用典),形美、意美、理美三个层次皆有,这已到了一个完美的艺术境界。

这篇文章的核心是阐述“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但如果作者只说出这一句话,这一个理,就不会有多大的感染效果,那不是文学艺术,是口号,是社论。好就好在它有形、有景、有情、有人、有物的铺垫,而且全都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述,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在“理境”之美出现之前,已先收 “形境”、“意境”之效,“三境”之美具全。再加上贯穿始终的文字之美,算是“四美”了,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分别达到了很难得的高度,借用王勃在《

2.文章的两类作者:政治家与文人

虽然我们给出了一个“一文”的要求、“二为”的宗旨、“三境”的标准、“五诀”的方法,但并不是谁人拿去一套就可以写出一篇好文章。就像数学课上不是老师教给一个公式,人人都得一百分。这还得有一个艰苦的修炼过程。

凡古今文章,从作者角度分有两大类。一类是文人、专业作家的作品。作者先从文章形式入手,已娴熟地掌握了艺术技巧,然后再努力去修炼思想,充实内容,但无论如何,由于阅历所限,其思想总难拔到多高的境界。就像一个美人,已得先天之美,又想再成就一番英雄业绩,其难也哉!第二类是政治家、思想家之作。这类作者是从思想内容入手。他并不想以文为业,只是由于环境、经历使然,内心积累甚多,如火山之待喷,不吐不快,就借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当然,大部分政治家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他们忙于事务,长于公文、讲话、指示等应用文字而不善美文,或者根本就没有修炼到思想的美,很难做到“四美具而二难并”。但也有少数政治家、思想家,或因小时就有文章阅读或写作训练的童子功(如人外表的先天之美),或政务之余不忘治学(如人形体的后天训练),于是便挟思想之深又借艺术之美登上了文章的顶峰。就像一个美女后来又成就了伟功大业,既天生丽质,又惊天动地,百里挑一。中国文学传统很重视这类人的“道德文章”,如古代的贾谊、诸葛亮、魏征、韩愈、范仲淹。近代的梁启超,现代如毛泽东等人的文章。这些都是政治家之文,政治家美文是用个性的话说出个性的思想。如果只会用共性的语言说共性的思想 就是官话、套话,有理而无美,这不叫文章,也不可能流传。另一脉,如古代的司马相如、李白、王勃,现代的许多专业作家的“文人文章”。因为文章第一位还是表达思想,“理境”为“三境”中最高之境,所以相对来讲,先入艺术之门,再求深造思想难;先登思想之峰,再入艺术之门易。况且文人求“情”而不求“理”,是以个性的语言说出个性的情感。常“美”有余而理不足。所以真正的大文章家,政治家,思想家出身的多,而专攻文章,以文为业的反倒少。历史上的范仲淹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学者,也许他从来也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作家。后人在排唐宋八大家之类的排行榜时,他也无缘入列。但这恰恰是他胜过一般文人之处,或者历史根本就不忍心将他排入文人之列。

所以要弄清《岳阳楼记》的文章之美,还得从思想家和政治家的角度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的人格之美

人们都熟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却常忽略了文中的另一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前者是讲政治,怎样为政、为官,后者是讲人格,怎样做人。前者是讲政治观,后者是讲人生观。正因为讲出了这两个社会、人生的最基本道理,这篇文章才达到了不朽。其实,一个政治家政治行为的背后都有人格精神在支撑,而且其人格的力量会更长久地作用于后人,存在于历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指外部世界,不为利动;己,指内心世界,不为私惑。就是说:有信仰,有目标,有精神追求,有道德操守。结合范仲淹的人生实践,可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一是独立精神。

范仲淹于太宗端拱2年(989年)生于徐州,出生第二年父亲去世,29岁的母亲贫无所依,抱着襁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23岁的范仲淹开始外出游学,来到当时一所大书院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昼夜苦读。一次真宗皇帝巡幸这里,同学们都争先出去观

在人性中,独立和奴气,是基本的两大分野。从上面的事例中可以看出范仲淹卓然独立的精神。家虽不幸,决不会因寄人篱下而自矮三分,就是对皇帝也不搞盲目的个人崇拜,你过你的路,我读我的书,何必涎着脸去自我表现,这在封建社会是很难做到的。我们不要小看人格的独立,就整个社会来讲,这种道德的进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奴隶制度造成人的奴性,封建制度下虽有“士可杀不可辱”的说法,但还是强调等级、服从。进入资产阶级民主社会,才响亮地提出平等、自由。人性的独立才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标准和道德意识。中国封建社会长,又没有经过彻底的资本主义民主革命,人格中的奴性残留就多,直到现在许多人也在变着法媚上。对照现实,我们更感到范仲淹在一千年前坚持的独立精神的可贵。正是这一点,促成了他在政治上能经得起风浪。做人就应该“宠而不惊,弃而不伤,丈夫立世,独对八荒”。鲁迅就曾痛斥中国人的奴性,一个人先得骨头硬,才能成事,如果他总是看别人的脸色,他除了当奴才还能干什么?

范仲淹自己有独立精神,他对历史上这一类的人也就格外敬仰。1034年,当范仲淹第二次被贬到桐庐任上时,他知道这里就是汉代高士严子陵隐居之地。严是汉帝刘秀未发迹时的好友,刘称帝,严坚决隐而不出。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独立精神正是他所追求的。他便为严子陵修了一座祠堂,并亲写了一篇《记》文,文末歌曰:“云山苍苍,江水茫茫,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四句话流传甚广,也成了他人格精神的写照。

1038年,范第三次被贬赴润州(今江苏镇江)任上时,途中经彭泽拜谒唐代名相狄仁杰的祠堂。狄刚正不阿,不畏武则天的权势被陷入狱,又贬为县令。范当即为其写一碑文,歌颂他:

“呜呼,武暴如火,李寒如灰,何心不随,何力可回!我公哀伤,拯天之亡:逆长风而孤

文字掷地有声。而此时作者也正冒着朝中的“暴火寒灰”独行在被贬的路上,他以诗言志:“心焉介如石,可裂不可夺。”而他所描写的狄仁杰刚不可摧,方不可变也正是自己的形象。

二是牺牲精神。

怎样处理公与私关系,是判断一个人的道德高下的最基本标准。我们熟悉的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的人,苟利天下,一毫而不拔,宁可我负人,决不人负我。有的人处处为国着想,为别人着想,关键时刻可以牺牲自己。如果社会上都是第一种人,那么,这个世界成天尔虞我诈,偷砖拆瓦,早就毁灭了。幸好还有这第二种人,社会才和谐,才进步。范仲淹一生为官不懒,为人不奸。他的道德标准是只要为国家,为百姓,为正义,都可牺牲自己。兹举两例。

1038年宋西北的夏建国,赵元昊称帝。宋夏战事不断,边防主帅范雍无能,1040年仁宗不得不重组一线指挥机构,任命范仲淹为陕西经略招讨副使(副总指挥)赶赴前线,这年他已52岁,这之前他从未带过兵。范仲淹一路兼程,赶到延州(今延安)。延州才经兵火之后,前面36寨都被荡平,孤悬于敌阵前。曾先后任命数人都畏敌而找借口不去到任。范说,形势危急,延州不能无守,就挺身而出,自请兼知延州。

范仲淹虽是一介书生,但文韬武略,胆识过人。他见敌势坐大,又以骑兵见长,便取守势,并加紧部队的整肃改编,提拔了一批战将,在当地边民中招募了一批新兵。庆历二年(1042年),范仲淹密令19岁的长子纯佑偷袭西夏,夺回战略要地马铺寨。他引大军带筑城工具随后跟进。部队一接近对方营地,他令就地筑城,十天,一座新城平地而起。这就是后来发挥了重要战略作用的像一个楔子一样打入夏界的孤城———大顺城。城与附近的寨堡相呼应,西夏再也撼不动宋界。夏军中传说着,现在带兵的这个范小老子(西夏人称官为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不像原先那个范大老子(指前任范雍)好对付。西夏见无机可乘,随即开始议和。范以一书生领兵获胜,除其智慧之外,最主要的是这种为国牺牲的精神。

范与

三是理性精神。

范仲淹的独立和牺牲决不是

“当公之知,惟惧忠不如金石之坚,直不如药石之良,才不为天下之奇,名不及泰山之高,未足副大贤人之清举。今乃一变为忧,能不自疑而惊呼!为公之悔,傥默默不辨,则恐

晏殊是他的恩师,入朝的引路人。这件事充分体现了范爱吾师更爱真理。

他刚到西北前线时,朝野上下出于报仇心理和抗战激情,都高喊出兵。主帅命令出兵,皇上不断催问,左右不停地劝说。但他认为备战还不成熟,坚持不出兵。主帅说:“大凡用兵,先得置胜负于度外。”他说:“大军一动就是千万人的性命,怎敢置之度外?”结果,上面不听他的意见,1041年好水川一战,宋军损失6000人。此后宋军再不敢盲动,最终按范仲淹的策略取得了胜利。这种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到900多年后类似一例就是共产党的粟裕将军在淮海战役前中央三下其令要他帅师渡江,他三次斗胆向中央和毛主席上书,建议战场摆在江北,终于为毛泽东所接受,这一决策使得解放战争提前胜利三年。

纵观范仲淹一生为官,无论在朝、在野、打仗、理政,从不人云亦云,就是对上级,对皇帝,他也实事求是,敢于坚持。这里固然有负责精神,但不改信仰、按规律办事,却是他的为人标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能超然物外,克服私心,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就是君子,不是小人。可惜,千年来人性虽已大有进步,社会仍然没有能摆脱这种公与私的

三、作者留给我们的政治财

孙中山说,政治是治理众人之事。再说白点,就是治理国家,为百姓办事。这是一个不分时代、不分地域所有的政治家都要面对的问题,是一个需要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课题。

范仲淹对政治文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个“忧”字上。《岳阳楼记》产生于我国封建社会成熟期之宋代,作者生于忧患,成于忧患,倾其一生和一个时代来解读这个“忧”字。好像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转折时期,专门要找一个这样的解读人。

范仲淹的忧国思想,最忧之处有三,即忧民、忧君、忧政。也可以说是留给我们的三笔政治财富。

一是忧民。 他在文章中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就是说当官千万不要忘了百姓,官位越高,越要注意这一点。

既然政治就是管理,官和民的关系就是政治运作中最基本的内容。忧民生的本质是官员的公心、服务心。是怎样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有的人为官,做民众的牛,在服务和奉献中享受快乐;有的人做官,骑在民众的头上作威作福,在

范仲淹从1015年27岁中进士到1028年40岁进京任职前,已在基层为官13年。如果说27岁以前的“断

这期间他较突出的一件政绩是修海堤。1021年,范仲淹调泰州,任一个管理盐仓的小官。当时泰州、楚州、通州(今南通)位于淮水之南,东临黄海,海堤年久失修,海水倒

出身贫寒,起于基层的范仲淹一生不管地位怎么变,忧民之心始终不变。1033年,全国蝗旱灾害流行,山东、江淮地区尤甚。时范已调回朝中,他上书希望朝廷派员视察,却迟迟得不到答复,他又忍不住了,冒杀头之祸,去当面质问仁宗:“我们在上面要时刻想着下面的百姓。要是您这宫里的人半天没有饭吃会是什么样子?今饿殍遍野,为君的怎能熟视无睹?”皇帝被他问得无言以对,就顺水推舟说:“那就派你去赈灾吧。”当年他以一个盐吏因上书自讨了一个修堤的苦差事,这次他这个谏官,又因言得差,自讨了一份棘手难办的赈灾之事。但从这件事情上倒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办事才干。他一到灾区就开仓济民,组织生产自救。灾后必有大疫,他遍设诊所,甚至还亲自研制出一种防疫的白药丸。赈灾结束回京后他还特意带回灾民吃的一种“鸟味草”,送给仁宗,并请传示后宫,以戒宫中的奢侈浪费。我想,他的这个举动肯定又引起宫中人的.反感。你去赈灾,完成任务回来交差就是,何苦又要借机为宫里人上一堂课呢?就你最爱表现,这怎能不招惹人嫉妒?正如他自己后来总结“一日登朝,则不知忌讳”。

范仲淹是一位行政能力极强的政要。他的忧民,绝不像其他官僚那样空发议论,装装样子。他每治一地,必有创造性的惠民政策。他在西北前线积极改革用兵制度。当时因战事紧张,政府在陕西征农民当兵,士兵不愿背井离乡,便有逃兵。政府就规定在兵的脸上刺字,谓之“

宋代税收常以实物缴纳,以余补缺,移此输彼,谓之支移,但运输费要纳税人出。范晚年知青州,百姓往200里外的博州纳税,往返经月,路途劳苦,还误农时,运费又多出税额的二到三成。农民之苦,上面长期熟视无睹。范心里十分不安,他改革征税方法,命将粮赋折成现金,派人到博州高于市价购粮,不出五天即完成任务,免了百姓运输之苦,还有余钱。一般地方官都是尽量超征,讨好朝廷。他却多一斤不要,将余钱退给青州百姓。

诚如他言:“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可以看出他的忧民是真忧,决不沽名,不作秀,甚至还要顶着上面的压力,冒被处分的危险。像上面所举之例,都是问题早就在那里明摆着,为什么前任那么多官都不去解决呢?为什么朝廷不管呢?关键是心中没有装着老百姓。所以“忧民”实际上是检验一个官好坏的试金石,也成了千百年来永远的政治话题。这种以民为上的思想延续到共产党就是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专门写过一篇《为人民服务》。2004年是邓小平百周年纪念。我受命写一篇纪念文章,在收集资料时,我问研究邓的专家:“有哪一句话最能体现邓的思想?”对方思考片刻,答曰,邓对家人说过一句话可作代表,他说:“我这个人没有什么大志,就是希望中国的老百姓都富起来,我做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我听后肃然起敬,细想从他1962年提出“白猫、黑猫”受批评,到文革后复出支持农村土地承包,其一生所忧全在百姓,可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从范仲淹到邓小平,凡真心把当官看做为民办事的人,无不都时刻忧民。

范仲淹的第二忧是忧君。他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也就是说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想着“君”。而他所说的“君”则代表国家。

无论过去的皇帝还是现在的总统、主席,虽权在一人,但却身系一国之安危。忧君便是忧国。于是,以“君”为核心的君民关系、君政关系、君臣关系便构成了一国政治的核心部分。明君贤臣、昏君奸臣,抑或懦君庸官就决定了一朝政府的工作质量。忧君不是阿谀奉承,而是从国家利益出发说真话,提意见,犯颜直谏,“直辞正色,面争庭对”,“敢与天子争是非”。封建社会伴君如伴虎,真正的忧君是要以生命作抵押的。范仲淹因为对君提意见,说真话,前后三次被贬出京城。

范仲淹1028年经晏殊推荐到京任秘阁校理——皇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这是一个可以常见到皇帝的近水楼台。如果他会钻营奉承,很快就可以飞黄腾达。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宦官、近臣如高

原来,这时仁宗皇帝虽已经20岁,但刘太后还在垂帘听政。朝中实际上是两个“君”,一个名分上的君仁宗皇帝,一个实权之君刘太后。这个刘太后可不是一般人等,她本是仁宗的父亲真宗的一位普通后宫,只有“修仪”名分,但她很会讨真宗欢心。皇后去世,真宗无子,嫔妃们都争着能为真宗生一个孩子,好荣登后位。刘修仪自己无能,便想出一计,将身边的一位李姓侍女送给皇帝“伺寝”,果然生下一子。但她立即抱入宫中,作为己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刘随即因此封后。真宗死后她又当上太后,长期干预朝政,满朝没有一人敢有异议。范新入朝就赶上太后过生日,要皇帝率百官为之跪拜祝寿。范仲淹认为这有损君的尊严,君代表国家,朝廷是治理国家大事的地方,怎么能在这里玩起家庭游戏。皇家虽然也有家庭私事,但家礼国礼不能混淆,便上书劝阻:“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干脆再上一章,请太后还政于帝。这一举动震动了朝廷,那太后在当“修仪”时先夺人子,后挟子封后,又扶帝登位,从皇帝在襁袍之中到现在已20年,满朝有谁敢置一喙?今天突然杀出了个程咬金,一个刚来的图书校勘管理员就敢问帝后之间的事。封建王朝是家天下、私天下,大臣就是家奴,哪能容得下这种不懂家规的臣子?他即刻被贬到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任副长官——通判。他第一次进京。在最方便接近皇帝的秘阁只待了一年,就砸了自己的饭碗。

范仲淹百思不得其解,十三年身处江湖之远,时时想着能伴君左右,为国分忧,现在终于进京,却一张嘴就获罪被赶出京城,这朝中到底是行的什么规则?(他不知道一千年后,人们发明了一个词,叫“潜规则”)一块石头沉沉地压在他的心头。

范仲淹第二次进京为官是三年之后,皇太后去世,也许是皇帝看中他敢说真话的长处,就召他回朝做评议朝事的言官——右司谏。我国封建社会的政府监察体制分两部分。一是谏官,专门给皇帝提意见;二是台官,专门弹劾百官,合称台谏。到宋真宗时,谏官权已扩大到可议论朝政,弹劾百官。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台谏制度有其一功,它强调权力制约,是中国封建制度中的积极部分,便是皇帝也要有人来监督,勿使放任而误国事。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到

后与帝都是稳定封建政权的重要因素,看似家事,常关国运。就是现代社会,第一夫人也会影响政治,影响国事。以毛泽东那样伟大的人,错娶江青,对他个人、党和国家都带来恶果,不堪回首。范仲淹知道这种家事纠纷的背后是正邪之争,皇后易位的结果是奸相专权。他联合负责纠察的御史台官数人上殿前求见仁宗。半日无人答理。司门官又出来将大门砰地一声闭上。他的犟劲又上来了,就手执铜门环,敲击大门,并高呼“皇后被废,何不听听谏官的意见!”这真是有点不知高低,要舍命与皇帝辩论了。看看没有人理,他们议定明天上朝当面再奏。

第二天,天不亮范仲淹就穿好朝服准备出门。妻子牵着他的衣服哭着说:“你已经被贬过一次了,不为别的,就为孩子着想,你也再不敢多说了。”他就把九岁的长子叫到面前正色说道“我今天上朝,如果回不来,你和弟弟好好读书,一生不要做官。”说罢,头也不回地向待漏院走去。“漏”是古代计时之器,待漏院是设在皇城门外,供百官暂歇等候皇帝召见的地方。范仲淹这次上朝是在1033年,比这早46年,公元987年,宋太宗朝的大臣王

不知范仲淹上朝时壁上是否真的刻有这篇文章。但范仲淹此时的确是忧心忡忡。他忧皇上不明事理,以私害公,因小乱大。这种家务之事,你要是一般百姓,爱谁、娶谁,休妻、纳妾也没有人管。你是一国之君啊,君行无私,君行无小。枕边人的好坏,常关政事国运。历史上因后贤而国安,后劣而国乱的事太多太多。同是一个唐朝,长孙皇后帮李世民出了不少好主意,甚至纠正他欲杀魏征这样的坏念头;杨贵妃却引进家族势力,召来安史之乱。

他正盘算着怎样进一步劝谏皇上,忽然传他接旨,只听宣旨官朗朗念道,贬他到睦州(今浙江桐庐附近),接着朝中就派人赶到他家,催他当天动身离京。这果然不幸为妻子所言中,顿时全家老小,哭作一团。显然这吕夷简玩起权术来比他高明,事前已做过认真准备,三下五除二就干净利落地将他赶出京城。他 10333年4月回京,第二年五月被贬出京,第二次进京做官只有一年时间。

如果说范仲淹第一次遭贬,是性格使然,还有几分书生气,这二次遭贬,确是他更自觉地心忧君王,心忧国事。平心而论,仁宗不是昏君,更不是暴君,也曾想有所作为,君臣关系也曾出现过短时蜜月,但随即就如肥皂泡一样地破灭。范仲淹不明白,几乎所有的忠臣都如诸葛亮那样希望君王“亲贤臣远小人”,但几乎所有的君王都离不开小人,喜欢用小人。他离京后渐行渐远,忧君之心却越来越重,正如后来在《岳阳楼记》里说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专制和权力高度集中的制度下,君既有代表国家的一面;又有权力私有的一面。这就带来了“君”的两重性和“臣”的两重性。君有明、昏之分;臣有忠、奸之别。遇明君则宵衣

范仲淹的第三忧是忧政,即政府机关的自身建设。

一个政权的腐败总是先从吏治腐败开始。当一个新政权诞生后,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干部。通常,官位成了胜利者的最高回报,和掌权者对亲信、子女的最好赏赐。官吏既是这个政权的代表和既得利益者,也就成了最易被腐蚀的对象和最不情愿改革的阶层。只有其中的少数清醒者,能抛却个人利益,看到历史规律而想到改革。

1035年,范仲淹因知苏州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任尚书礼部员外郎,知京城开封府。他已两次遭贬,这次能够回京,在一般人定要接受教训慎言敏行,明哲保身。但这却让范仲淹更深刻地看到国家的政治危机。他又浑身热血沸腾,要指陈时弊了。

这次,范仲淹没有像前两次那样挑“君”的毛病,他主要针对的是吏治之弊,干部制度问题。也就是由尽“谏官”之责,转而要尽“台官”之责了。原来这宋朝的老祖宗,太祖赵匡胤得天下是利用带兵之权,阴谋

这次,许多正直有为的臣子也都被划入范党,分别发配到边远僻地。朝中已彻底没有人再敢就干部问题说三道四了。这次范仲淹离京,几乎没有人再敢为他送行。只有一个叫王质的人扶病载酒而来,他举杯道:“范君坚守自己的立场,此行比之前两次更加光彩!”范笑道:“我已经前后‘三光’了。你看,来送行人也越来越少。下次如再送我,请准备一只整羊,祭祀我吧。”他坚守自己的信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虽三次被贬而不改初衷。

从京城开封出来到饶州要经过十几个州,除扬州外,一路上竟无一人出门接待范仲淹。他对这些都不介意,到饶州任后吟诗道:“三出青城

范仲淹已三进三出京城,从东海边到北地大漠,来回调动已不下20次。他想,看来这一生只有在人们讨嫌的目光中度过了。但是他坚持独立的人格,决不与腐败的吏治同流合污。

但忠臣注定不得休闲。就像周恩来虽多次遭毛泽东的批评,写检讨,甚至被迫准备辞职,但救火的时候还是要用他。范仲淹也是这样,自1036年被贬外地4年后,西北战事吃紧,皇帝又想起了他。1040年他被派往延州(今延安)前线指挥抗战。1043年宋夏议和,战事稍缓,国内矛盾又尖锐起来。赋税增加,吏治黑暗,地方上暴动四起,仁宗束手无策。庆历三年(1043年)四月仁宗又将他调回京城任为副相,又免了吕夷简的官,请范主持改革。史称“庆历新政”。这是他第四次进京为官了。

这次他指出的要害仍然是吏治。前面说过,范仲淹第三次被贬就是因为上了一个“百官图”,揭露吏治的腐败。七年过去了,他连任了四任地方官,又和西夏打了一仗,但朝中的吏治腐败不但没有解决,反愈演愈烈。他立即上书《条陈十事》。他说,第一条,先要明确罢免升迁。现在无论功过,不问好坏,文官三年一升,武将五年一提,人人都在混日子。假如同僚中有一个忧国忧民,“思兴利去害而有为”的,“众皆指为生事,必嫉之,沮之,非之,笑之,稍有差失,随而挤陷。故不有者素餐尸禄,安然而莫有为也。虽愚暗

他不但上书,还实干,派许多按察使到地方考察官员的政绩,调查材料一到,他就从官名册上勾掉一批赃官。有人劝道:“你这一勾,就有一家人要哭!”范说:“一家人哭总比一州县的百姓哭好吧。”短短几个月,朝廷上下风气为之一新。贪官收敛,行政效率提高。但是,由于新政首先对腐败的干部制度开刀,先得罪朝中的既得利益者,必然会有强大的阻力。

他的朋友欧阳修就最担心这一点,专门向仁宗上书,希望能放心用范仲淹,并能保护他,不要听信谗言。“凡小人怨怒,仲淹当自以身当,浮议奸谗,陛下亦须力拒。”但是皇帝没有为他力拒小人之怨和纷纭的浮议。他一次又一次地无法“自以身当”,终于在朝中难以立足。庆历四年(1044年),保守派制造了一起谋逆大案,将改革派一网

毛泽东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干部制度向来是政权的核心问题。不管是忧君、忧国、忧民,最后总要落实在“忧政”上,即谁来施政,怎样施政。治国先治吏,历来的政治改革都把吏治作为重点。范之后神宗朝的王安石变法,仍然将吏治改革作为重点。范仲淹当年指陈的吏治弊病至今仍然有现实意义。他在《岳阳楼记》里一再讲的进亦忧,退亦忧,在朝也忧,在野也忧,正是一个政治家对治国实践和历史规律的深刻思考。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在邓州任上,这年他已57岁。自26岁中进士为官,四处奔波,三起三落,已31年。现在他可以静静地回顾一生的阅历,思考为官为人的哲理。忽一天他的老朋友

这文章是对我国封建政治文明的艺术性总结。中国封建社会近三千年,政界人物多得数不清,历朝皇帝334个,大臣官员更不知几多。但能写出《岳阳楼记》,并被后人所记住,学习和研究的只有范仲淹一人。现在我们知道要出一篇好文章是多么不容易了。好文章是一个人在一定的时代为背景下全部知识和阅历的结晶,是他生命的写照。其中不知要经历多少矛盾、冲突、坎坷、辛酸、成功与失败。这非主观意志可得,只可遇而不可求。因此一篇好的文章就如一个天才人物、一个历史事件,甚或如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不是随便就有的,它要综天时地利之和,得历史演变之机,靠作者的修炼之功,是积数十年甚或数百年才可能出现的一个思想和艺术的高峰。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千年易过,好文难有。

范仲淹为我们写了一篇千古第一美文,留下一笔重要的艺术财富和政治财富,他也就以不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载入史册。

2008年6月29日

(摘自2008年10月上半月《美文》)

作者梁衡: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作品有科学史上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夏感》等被选入教材,属于被选入中学教材数量较多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