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李汉荣名言加赏析 正文

李汉荣名言加赏析

时间:2025-01-12 17:52:22

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的家长用于训诫、教育子弟后代的文字。它包括家诫、家规、家书、家范、家箴、庭诰、遗训等形式。

家训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历代的名人志士、文豪学者、文武大臣多以家训的形式训诫子弟、垂饬后代。这些家训有不少一直流传到今天,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有些家训收集了不少警世哲语,并将这些警世哲语加以编排、分类,读来朗朗上口,对今人也颇有警策意义。有些家训,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简直可以说是一部家教百科全书了。

一般来说,家训的内容包括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立志、气节、为政等几个方面,其中又以修身、处世、治家为最主要。

封建士大夫历来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反映在家训中,就是勉子立志、劝子为学、教子修身的内容。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尤其在家书中,更是占绝大部分。其中如“志当存高远”、“有志者当勉学以就业”、“君子忧天下不忧个人”等足可让人奋发;“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正不可不守”、“清白之家,当以家声为要”等,又足可让人守定气节,义不受辱;反映戒骄戒躁、反躬自省、节欲制怒、淡泊寡欲等思想的训诫之言也举不胜举。

因为是“家训”,所以“治家”在其中占主要地位是可以理解的。由于中国封建时代盛行宗法制度下的大家族,所以“治家”不仅仅是父慈子孝,耕读传家,而且包括了相当部分的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祠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其中立家以勤俭为本的.思想为主,中间还夹杂安贫乐道、耕读传家、教子当早、教子当严、齐家以和、忍让兴家、教子以正等思想,这些思想都是今应该加以弘扬的。

已广为人知的家书,是家训的一种重要形式。家书往往随事而写,有感而发,尽管不很系统,但富有情感,词气真切。在家书中,有的直接点出了教子的主题,如西汉刘向的《诫子歆书》、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等。

与家诫的板起面孔的训诫相比,家书中那些娓娓道来的长者之言,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启发、教育和鼓舞下一代。如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彭端淑的“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左宗棠的“志患不立,尤患不坚”等,都是家书中的教育名言。这些名言,今天读来,仍使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

1.下列关于“家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训分家诫、家规、家书、家范等多种形式,历史上家长用其对子弟后代进行训诫和教育。

B.家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悠久。有些家训一直流传至今,最早的家训是周文王的《诏太子发》。

C.有的家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可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D.家训中“治家”这一内容占主要地位,其中安贫乐道、齐家以和等现在也应弘扬的思想在家训中都有所体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家训的内容主要是修身、治家、处世,而家训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占绝大部分。 客从(杜甫)阅读答案附赏析情诗(曹植) 阅读答案附赏析魏书·明亮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生态影视的困惑与超越 阅读答案大医精诚 妙手仁心 阅读答案塞下曲四首·其一(王昌龄)阅读答案附赏析守住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阅读答案采桑子·杂忆 阅读答案附赏析涵养我们的“精神道统”阅读答案垃圾人 阅读答案以笔作枪的抗日勇士张乐平 阅读答案中华文化具有会通精神 阅读答案古代的神话 阅读答案中国新诗为何处境“尴尬” 阅读答案为荆棘而感恩 阅读答案读”出一个书香中国 阅读答案朋友,你到过黄河吗 阅读答案讨白 阅读答案谢家麟:创新是没有终点的旅程 阅读答案但开风气不为师 阅读答案

B.“治家”不仅仅倡导父慈子孝,耕读传家,还起到了强化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作用。

C.古代家书富有情感而又词气真切,那些娓娓道来的长者之言比板起面孔的训诫更富于感染

力,更能启发、教育和鼓舞下一代。

D.古代家书中不乏教育名言,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充分表现出诸葛亮对求学者的教诲与期望。这些名言今天读来仍使我们受到震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名人志士多用家训训诫子弟,这些家训既教育鼓舞了子孙,又为今人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B.家书中那些含有让人奋发、守定气节、戒骄戒躁、淡泊寡欲等思想的训诫之言举不胜举,这和封建士大夫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有很大关系。

C.封建士大夫注重“勉子立志、劝子为学、教子修身”,尤其注重“劝子为学”,也留下了不少这方面的名言警句。

D.对于家训中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祠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今人需要辩证地看待。

阅读答案:

【解析】(曲解文意,原文“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原文强调是“成文的家训”,并不意味着《诏太子发》是最早的家训。)

【解析】(A偷换概念,原文中说“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B无中生有,“起到了强化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作用”文中无据。D张冠李戴,“表现出诸葛亮对求学者的教诲与期望”错误,文中举例为家书,自然是教诲子弟后代的。)

3.C

【解析】(“尤其注重‘劝子为学’”一句错误,文中只是说“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可见选项是对原文的主观臆断。)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清宫

崔 橹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注]华清宫:唐代宫名。故址在今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上。山有温泉,唐贞观十八年建汤泉宫,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大加扩建,改名华清宫。

1、无人知道外边寒 和 云树深深碧殿寒 中的寒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2、赏析这两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民众受冻挨饿(寒冷);凋零衰败。(2 分,各 1 分。意思符合即可)

2.吴诗将宫外之况与宫内之景进行对比,揭露了统治者只顾自己贪图安逸的生活、不顾民生疾苦的丑恶现象,表达了诗人的愤慨之情;崔诗通过对华清宫凋零衰败景象的描写,形象地反映了历史的变迁,流露出对唐朝当年兴盛繁荣的缅怀及时过境迁的伤感。(5 分,内容各 2 分,语言表达 1 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吴诗“四郊”二句,是说寒冷的冬季,大雪纷飞,乌云密布,但只有落在华清宫中的雪即刻就融化了,点出了宫内与宫外的不同。

B.吴诗“绿树”二句,写华清宫内的绿树和碧绿的门帘相映,没有谁知道外面的天气已非常寒冷,表达了诗人对宫内气候的赞美之情。

C.崔诗“草遮”一句,写用石头修得整齐的磴道因御驾匿迹而格外冷清,杂草已将石磴掩盖,与吴诗中的华清宫形成鲜明反差。

D.崔诗“明月”二句,诗人描绘了多情的明月,虽然依旧出没其间,但玉阑纵存,已无人相依,突出了荒凉寥落的氛围。

2.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吴诗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宫外宫内两个不同的世界进行比较,揭露了唐朝统治者不顾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继续在宫中过着奢侈生活的丑恶现象。

B.崔诗先写华清宫白天的景色,荒草丛生,寂无声息,宫中之树,直插云霄;再写夜间之景,以“明月自来还自去”比喻诗人孤寂的心境,情景相称,诗的韵味更加浓郁。

C.吴诗以讽刺见长。开头两句,一个“飞”字,突出雪大风猛,一个“暗”字,更显雪意正浓,接着轻描宫中“落旋干”的景象,此句不着议论,讽喻之情自在诗外。

D.崔诗“云树深深碧殿寒”句形象地描绘了宫中树木高入云端,碧绿依然的景象,但一个“寒”字,把宫中富贵繁华,珠歌翠舞,锦衣玉食一扫而空,使其充满寒冷的气氛。

对比赏析

华清宫,又叫温泉宫,是唐代皇帝行宫的名字,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城南骊山西北麓。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在此修建汤泉宫,高宗咸亨二年(671)改名温泉宫,唐玄宗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因为那里有温泉,气候和暖,所以每年十月,以唐玄宗为首的达官权贵便迁到那里避寒,待过了隆冬岁末,春暖花开,再回长安。可以这样说,华清宫是与帝王的奢侈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提到这个名字,人们很自然地就想到唐代诗人杜牧的名诗《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杨贵妃追求奢侈生活,为吃到新鲜荔枝,派使者从遥远的四川驰马进贡。骏马飞驰,红尘飞扬,人们以为是使者送国家情报,哪晓得是进贡荔枝。作者的倾向是鲜明的,而华清宫与奢侈也就成了同义词。

这里的两首《华清宫》诗,从题目看,题材是相同的。但其题咏的角度、所用的'手法、所表现的主题并不相同,这就使两首诗各有特色,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揣摩:

1.取材的角度不同

吴诗取材于唐朝红火、华清宫兴盛之时。那时,四郊飞雪,严寒逼人。作者以“飞”字,写雪之大、风之猛,用“暗”字,写出雪意浓,雪绵不断,渲染出一片奇冷奇寒景象。但华清宫呢,建筑森严壁垒,设施完备齐全,加之地有温泉,热气腾腾,所以雪落宫中,马上风干,踪影不见,而且宫中与外面,似乎是两个世界,绿树参差,与宫室垂下的碧帘色彩相映,全无一丝寒意,而是一派春的气息。由此可见,华清宫环境多么宜人,统治者生活多么开心。崔诗则取材于天宝之乱以后的华清宫。唐朝统治者贪图骄奢淫逸的生活,不图治理国家,只顾少数人奢靡,结果导致天下大乱,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堂堂大唐,顷刻间土崩瓦解,华清宫自然也难逃衰落厄运。“磴”即磴道,是指用石头修的登山之道。过去,皇上年年来此避寒,自然磴道热闹,可现在,御驾匿迹,磴道冷清,杂草已将道石遮没,更不用说能传来皇上辇车的鸾铃声了。而宫中呢,虽然优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仍是树青草绿,但因为无人居住,所以树也疯长,直插云霄,草也痴长,丛生一片,此情此景,给人的不是生机,而是寒冷气氛。到了夜里,月升月落依旧,但物是人去,楼阁处处,空空如也,玉阑依旧,无人倚凭。总之,曾经热闹非凡、温暖如春的华清宫,现在是一片狼藉,一派死气。

2.作品的艺术手法各有侧重

吴融的诗主要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写华清宫,将宫外之况与宫内之景进行对比。宫外,暗云压城,雪花如卷,天寒地冻,草木枯瑟,而宫内呢,只见雪飘之形,不见雪堆之景,树林郁郁葱葱,楼阁碧帘垂地,一片暖融融,统治者的生活自然悠闲,外面的寒冷,他们亦毫无觉察,这样下去,结果很难设想。值得指出的是,吴诗用对比,很有特色。一般诗作对比,总是两两相对。而该诗则脱了窠臼,一、四句写宫外,二、三句写宫内,该算是手法之奇了。崔橹的诗主要用了“分述”的手法。作者写衰落的华清宫,一、二句言白昼之情:从登山入宫之道写起,御辇之道修得很齐整,昔日御驾来时,气派也是不小的,而如今,朝代衰了,帝也不来了,道路上便杂草芜生了。再写华清宫中之景,由于久无人居,宫中树便长得又高又密。层层绿树环抱,各种花卉相拥,皇宫仍是一片碧绿景象。但空室无人,那碧绿给人的就不是生机,而是充溢着寒冷的气氛,使人感到阴森,乃至恐怖。三、四句写夜间之景:到了夜里,华清宫笼罩在一片月色之中。然而,光有月光照楼影,再无欢歌笑语声,那玉人倚楼、望月赏景的画面,已消逝得无踪无影。想到“上皇(玄宗)正在望仙楼,太真(杨贵妃)同凭阑干立”(唐·元稹《连昌宫词》)的昔日的情景,人们自然会伤神黯然了!由于诗人用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吴融的诗也好,崔橹的诗也好,都让读者对繁盛之宫和凄冷之宫有了强烈的印象和感受。

3.作品感情基调不同

吴融的诗以讽刺为其写作主旨。统治者一味沉湎于宫中之乐,只顾自己贪图安逸的生活,不但对民生疾苦不闻不问,连国家命运也不考虑,甚至胡里胡涂地,就把一个好端端的朝政送掉了,安禄山们怎么会有这样一支队伍,怎么会打进来了,朝廷当政者是一无所知。诗人站在一个思考者的角度,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思索,对统治者进行了鲜明的讥讽。崔橹的诗流露的是一种感伤的情调,诗人对唐帝国的兴盛繁荣十分缅怀,对现在的一片凋零衰败充满哀叹:望着眼前的宫殿,诗人久久地伫立,他试图想重现一下昔日繁荣:繁忙的磴道,悦耳的鸣鸾,然而这一切无从得到。白天不见,夜里或许有?可当夜色降临,惟见月色清辉,不见玉人倩影。在另一首同题诗中,崔橹写道:“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月秋声渭水滨。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如尘。”空山空殿,闭门锁户,落日悄然,秋水无声,红叶纷飞,雨线飘散……这种落寞,怎不触人愁肠?

唐明皇、杨贵妃这两个历史人物,一直是历代文人议论的对象,则是他们奢侈生活的重要见证,成为诗人们关注的焦点。唐代李涉的《题温泉》,写出了盛时之象,“能使时平四十春,开元圣主得贤臣。当时姚宋并燕许,尽是骊山从驾人”。唐玄宗时太平盛世四十年,曾经兴旺一时,姚崇、宋璟、燕国公张说、许国公苏颋都经常跟皇帝出巡,多么热闹。唐代李约则在《过华清宫》中流露出几许感叹:“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犹有树长生。”君主追求淫逸,将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结果,兵变作乱,帝后升天,惟有千年长生树仍直直地长在那里。这情状,使人顿感黯然!作为历史上的一页,华清宫的出现与后来的萧条,都给人许多的感慨,这些感慨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这段历史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当然,既是以诗咏史,就要讲究诗歌的艺术性。不同诗人可以以不同的角度、以其独特的手法发叹,但这些诗作都会映出诗人们一些共同的艺术运思。吴融和崔橹的两首《华清宫》,也有一些异曲同工之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都善于描绘画面来寄寓题旨。高尔基曾经说过:“应当描绘,应当用形象来影响读者的想象力,而不要作记录。叙述不是描绘。思想和印象必须化为形象。”①应该说,吴诗和崔诗都对历史有些观点和看法,诗人不是直接地评价历史,而是十分注重形象的刻画、画面的描绘。吴融《华清宫》写豪奢生活,将宫内宫外情景作了描绘,构成对比,作者的思想和倾向就流露出来了;而崔橹的《华清宫》通过白天、黑夜两幅华清宫情景的画面,就让读者觉到了诗人的感伤。这种“诗味”,令人久久品啜,令人铭记难忘。

二是都十分讲究诗歌的含蓄。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有句名言:“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②两首诗,不发议论,但读者能揣摩其情;情在词外,给人无穷的回味余地,创造了诗歌的“隐秀”之境。读他们的诗,掩卷而沉思,吟完而味永,这正是其作品高妙卓绝之处,真可谓诗意盎然,不同凡响。

《孟子》三则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②公孙衍:著名的说客。③张仪:纵横家。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6)广居、正位、大道: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2分)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4分)

参考答案: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

(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

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②往之女家( )

2.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上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 _____.义和。

参考答案

1.①的确,确实;②到.往

2.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节操改变。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3.仁 礼。

三:

[注释] 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③古时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1)下面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具有“一怒天下恐”的威力应该可称大丈夫吧。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因为他们不符合“仁”“礼”“义”的条件。

C.孟子认为“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意思是说这一般人所要遵守的“礼”,离“大丈夫”条件还差得远。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通俗的讲就是”在其位,就和人们一起努力;不在其位,就独自努力。

(2)这段话里孟子提出什么样的主张,请简析。

参考答案

(1)C

(2)①孟子提出的是“大丈夫”的标准问题。

②要在“仁”“礼”“义”上行动;

③不因自己地位(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追求,这才叫作大丈夫。(意对即可)

四: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2分)

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2分)

5:.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参考答案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1)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2)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5: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解释

(1)岂:难道

(2)安居:安静

(3)是:这

(4)焉:怎么

(5)子:你

(6)命:训导

(7)之:去,到

(8)戒:告诫

(9)戒:谨慎

(10)居:居住

(11)居:住所

(12)之:的

(13)得:实现

(14)移:改变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译文二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赏析: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 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 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值得 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 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 劝谏。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 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应该是“和而不同”。只有 太监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 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 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 深恶痛绝了。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 痛恨,但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层出不 穷。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护,“妾妇”难存,但“妾妇 说”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其道哩。

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这就是他 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样做到? 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 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这样做了以后,再 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 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或孟子在 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 上》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 坚持正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