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置身在外的我已经不想家了。
我以前曾对一位朋友说起过这件事,却没有想到被这位朋友给驳了回来。他并且义正言辞地告诉我:一个人背井离乡,常年在外,如果说他不想家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他的安全感常在;这与想家正好是相对的,如果一个人在外的工作生活中常常受挫,牵挂亲人朋友,甚至工作生活窘迫……就自然而然会想家。而我自从离开家乡踏入社会生活后,似乎就没有想过家,我感觉这点与朋友的驳论有点矛盾,因为我不是一个安全感常在的人。
小时候妈妈帮我洗脚时,总会对着我那双小脚丫儿唠叨:“二拇指长得比大拇指长,小孩儿长大不疼娘……”那时候我的小脚丫儿长得还算匀称,没有给妈妈落下什么把柄。可那时候的我也是会想家的,而且经常会想。最想家的时候就是我去离家三十公里外的县城读六年级的时候,而且那时候的我并不是一个人,有好多同乡伙伴也和我在一个学校。那时,每当周末的时候妈妈会骑着自行车到学校来看望我,我会拉着妈妈坐在食堂里听着她对我嘘寒问暖。而且还只要我一个人坐在妈妈面前,甚至我同村的伙伴走向前向妈妈打招呼,我都极不乐意,因为我不想让任何人带走妈妈身上的温暖和家的气息。或许我本身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孩子,就像那位朋友所说的,一直缺乏安全感。
妈妈也只是陪了我片刻便骑着自行车离去了,可我总觉得这三十公里的脚程并不像妈妈说的那么容易,第一天早上出发在临近傍晚的时候去邻村阿嫂的小商铺里歇息一晚,第二天早上再赶到我学校来。因为邻村阿嫂的丈夫在县城里经营小生意。让我对妈妈说的这点起疑的原因还是在食堂和她聊天的那会,隔在餐桌对面的妈妈,身上偶有一股烟草掺杂着泡面的味道触撞着我的鼻孔。显然妈妈不会抽烟,而至于那股泡面味似乎也有蹊跷。因为在我的记忆中妈妈是从不逛小商铺的,即使偶尔去一次也是逢我不在家的时候,没有人帮她去买食盐和火柴了。显然妈妈那次在撒谎,她没有去邻村阿嫂的小商铺里借宿,而是跑到郊区车站里呆了一宿。
我躲在墙角里盯着妈妈和我告别的背影,心中跌宕起伏,不禁泪下。我当时不知道那泪水的意义是什么,只觉得望着妈妈离去的背影,心中不知被什么东西堵得难受,堵得我不禁泪流满面。显然那时的我心中没有安全感,唯一的安全感就是家,就是妈妈。
这不禁让我想起初入学园的时候,由于我年龄弱小,妈妈把我送到外婆家附近的学堂里读学前班。当时的我不知道妈妈为什么把我整天圈在一座离家很远的院子里。让我和一些陌生的小朋友整天呆在一起。我自然不情愿,一开始便要妈妈陪着我,妈妈蹲在学堂的大门前盯着我说:飞儿,别怕,妈妈在这等着你下学。妈妈的一句等着我,让我鼓足了勇气向学堂迈进。然而当我带着满怀的期待,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冲出学堂时,却发现妈妈早已消失在门前。等待我的却是鬓发灰白的外婆推着她的三角架子车冲着我笑:飞飞,快来,我拉着你回家……
记忆中的童年生活多是孤独的,我常提起笔把它们记在日记本里。虽然那些都不是我童年的快乐时光,甚至恰恰相反,但我还是喜欢用笔把它们写下来。因为我本身喜欢写字,喜欢记录,我想如果我说我喜欢写作,喜欢文学,是不是会觉得太假。当然,只是我自己觉得太假,在这里没有指定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这样说过我,只是我的一厢情愿。至于我喜欢记录往事,我觉得这不是一种习惯,而是一种无奈。因为写作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向往的事,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喜好。有人说作家通常是孤独沉默的,喜欢安静的环境,我觉得我很具备这点优势。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一位哲人的名言时,我觉得我真的完全具备当一个作家的优势。那句名言的大意是:通常一个好作家,都有一个悲伤的童年。
我想成为一个作家,已经不是一时的意愿,应该说是我多年的.梦想,我至今仍然为之而奋斗。可我一个朋友却说我不是当作家的料,因为在他认为,作家是那种非常会讲故事的人,就像安徒生、格林那样,世人皆知,会讲童话故事的天才。可我知道我不是天才,也做不了天才,我只想凭自己的不断努力,做个笨鸟先飞的普通人。因为我觉得很多作家在刚出道时,不可能一下子就有那么多故事可以跟你讲。天才不是上天生出来的才子,而是凭借后天的勤奋得到的,当然这又是某个哲人说的话。就像蒲松龄在写《聊斋志异》前,自己为了寻求故事源泉还特意开了个茶馆,过路的行人只须向蒲松龄讲述一个关于鬼怪的故事,便可以免费在馆子里饮茶。这正应了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和不耻下问。连孔圣人都对求知是那么的勤垦、真诚,我等小辈哪有狂燥的理由。显然知识和真理便是圣贤便是大智,也只有跻身在这圣贤、大智面前的孔子,才有资格挂上圣人的光环。
我庆幸我还在一直为那份梦想而努力,不管以后还要付出多少,就像儿时的我一直在寻求那份安全感一样,是那样执着坚定。而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所谓的安全感,就是生活中的坐标,人生中的导航,而这一切的载体就是梦想。人有了梦想,自然有了前进的方向,就像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一样,中华几千年的文华传承一路有这位孔圣人为我们导航!又如宋代词人朱熹叹曰:天不生仲尼,将万古长夜!显然孔子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领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在这千秋百代的文化传承者都把他作为了精神支柱和力量。而其实我们当代人也一样,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须要一份支柱和力量来引领着我们向光明迈进。我们所向往的理想对于生活来说它不单单是一个美好的结果,而是我们征途中每一份动力的源泉。就像牛顿当年看到苹果落地后,发现万有引力一样,宇宙一切事物的受力反应,都来自宇宙天体本身的万有引力作用。这个比喻虽有些抽象,但我觉得它在哲学里的唯物主义论中是能站得住脚的。当然我不是什么哲人大家,也许是我高估了自己的言论,即使这样冒着被大家骂的风险,但话我还是照样要说的。
其实我曾经叹息过人生的种种无奈,就如像找不到一种归属感一样。其实“归属感”这个词是个广义词,这至少在我认为。我年少时寻求的那份“安全感”与这种“归属感”似乎非常接近。但也只是接近,因为年少时的我根本不存在归属感的意识,甚至现在我还对它的理解仍然模糊不清。虽然模糊不清,但我觉得已经可以了,就像当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一样,虽然与现在的飞机相比差之甚远,可在当时已经可以载着人类穿越山沟或悬崖了。
我想他们当年的飞机和我现在对“归属感”的理解是一样的,对它们本质性能的了解和操控能力都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如果说归属感是一种意象,那没有归属感的人生就像一个孤独的流浪者,或者直接说是一具行尸走肉,它所存在这个世间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
说到没有意义,让我想到早年读过的一篇哲文,题目叫:人生没有意义。我想但凡爱好阅读的朋友见到这样一个文章标题时,都会被它的诱惑力折服好不犹豫地读下去。这篇文章的叙述细节我已记不清了,可文章的中心思想我觉得我已经完全领悟。文章的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自己受邀给一所高校的学生演讲,课堂上学生们向他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人生究竟有何意义?在作者未到访这所学校前,学生们常常用这个问题难退了不少讲师。
学生们对作者的回答自然不抱有很大的期望,显然以前传统教师给予他们的答案,没有让他们心悦诚服。而在作者面对教室里几十双疑惑的眼神时,他仔细思量一番后,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六个大字:人生没有意义。随即,讲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显然作者的答案在学生们心中引起了共鸣。一个良好的开始,让作者很快与学生们心灵相融。接下来,作者把人生比作一张展新的画纸,在场的任何人都是画笔的操作者,在一个没有考官没有标题的环境下,任笔者自由发挥,自由创造,自由定义……宛如人生的答卷自己添写,自己定义,即人生的意义来自于自己去创造……
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感触颇深,让我重新审视了一遍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让我意识到人生的意义不等于成功,不等于幸福,人生应该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创造,不管每个人在这追求与创造中着重的是过程还是结果,那都是人生意义的体现。
每个人的脑海中,至有一个梦想,或虚幻或现实,或大或小,但我认为是梦想,就应该有存在的价值,我们应该竭尽全力的去实现它,无论成功与否,我们都不应该放弃。
天涯之路,暗暗星空,当你迈开脚步,静静地踏上这漫长道路,你会发现一路并非全是曲折;抬头望,天际依旧有明亮的一角。苦难就好比喝的一口茶,在嘴里时,他暂且会有些苦,可那只是暂时。所以没有什么痛可以一直走不过。
追求梦想不会一帆风顺,困境会伴随你左右,你不必害怕将自己躲起,要勇敢的前行,向自己的目标一路驰骋。即使遇到失败,那也曾付出过你努力的汗水,任眼泪流出此刻笑着的眼眸,不曾放弃自己的梦想,还会努力前行。梦想未到,追求不歇。
“划粥割
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这就是“断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胚芽,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追求梦想的人在某一个时刻就立下了目标,为此而努力追求让它发芽。
如果那些追求梦想的人没有坚持梦想,而是遇到困难就退缩,遇到挫折就放弃,那么谁又会知道他们呢?我想他们还在碌碌无为吧,依旧被困境这条长龙
追求梦想是艰难的,困境会在每一个路口等着你,但不要把困境当做实践梦想的`借口,选择沉沦,怨天尤人,要知道苦难永远不是平庸的借口。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苦难是一种财富,是我们成功的奠基石。我们要把苦难当作一种
由此可见,追求梦想只有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成功。在追求梦想的途中,时常伴着他人的嘲笑和冷眼,我们无处不受打击,但是命运无法让我们跪地求饶,就算流淌献血,我们仍旧向前进,追求梦想不停歇。
遭遇再多的坎坷磨难也不要轻言放弃自己的梦想。要知道自己应经在困遇中经历了这么多,那么就更应该坚持下去。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说:“磨难,对于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坟墓,而对于强者却是生发壮志的泥土。”我们应学会追求与克服。
人生路上,我们一直在奔跑,我的眼前时常浮现出起跑线,当我想要放弃时,我看见力量如梦想在我眼帘,不用言语也会明白赛场上努力拼搏,坚持到底。只要有梦想这唯一的信仰,人生到处是前线,充满活力。
人生路上,力量如光,显露着笑脸,梦想随我把千山万水走遍;力量如歌,嘹亮了天边,不经意间发现终点。我们的梦想无止境,向梦想出发,它总会有一天开花,发出夺目的光彩。
没有理想,人活着太枯燥乏味,没有现实,人活着太虚无缥缈。每一个人都应该理想和现实相结合,这才是完整的人生。
理想,犹如航船之舵与帆。没有理想,生命的航船就会停滞不前,人生就会毫无生机,就会飘荡无所归。
理想是你用大脑去想象,去空想,是一种欲望。把理想变成现实,是你在空想的基础上,用你的行为、行动去帮助自己完成的欲望,它俩是相辅相成的,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缺一不可的。
理想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可以是事业,也可以是生活。有一份自己所喜爱的事业,会使人充满激情,充满乐趣,充满自信,给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使人忘却烦恼,让人感觉无比充实。有一个自己满意的生活,使人心情愉悦,人生有个奔头,有了前进的动力。
理想,是多样性的,是根据每个人自己的要求所制定的,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也就有了不同的追求。在我学生时代的理想也好,梦想也可以说,就是希望自己能考上一所外国语院校,因为在我所学的六门主课中,我的英语成绩最好,我也最喜欢英语,在每次考试中,我的英语成绩总是在全班的前三名,经常代表老师批改同学们的试卷,有时就连期末考试的试卷,我的任课老师都让我和她一起批改。只因为我辍学了,未能完成这个心愿。
我也梦想成为一名飒爽英姿的女兵,希望自己能在军营这个熔炉里得到锤炼,因为,军营 是一个大熔炉,它能陶冶年轻人的情操,会使自己变得正直 善良,它能锻炼年轻人的意志,会使自己变得刚强。军营也是一座大学校,在部队里不仅能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能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使自己更好的成长起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成为国家的栋梁。在军营这座人民的保护区里,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尽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年轻人应有的职责。也因为辍学,这个愿望也没能实现,因为国家的征兵制度规定招城市女兵必须应届高中毕业生。
也许是上苍的不公,也许是命运的捉弄,让我过早地担负起养活自己的重任。既然是命运的安排,那你必须接受,在接受的同时,我那颗追求理想,期盼梦想能够实现的`心还在跳动,希望之火未曾熄灭。
人的理想之路,梦想之道,是要经历艰难与坎坷,是要历经无数次的失败,是不会一帆风顺的,我深知这一点,心理上是有准备的,所以我需要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不是古人有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还在我上学的时候,曾经在当代这本杂志上,看到过一篇纪实性的报告文学《张玉良传》,文章中叙述了,张玉良怎样从一个雏妓成长为一名闻名世界女画家的全过程。从中我得到了启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理想的目标,准备报考浙江美院,也要成为一名女画家。
目标虽然制定了,但要实现的话,谈何容易,你必须有扎实的素描功底,绘画是讲究立体、透视、明暗,比例协调,报考美院的主要课程就是素描,因为素描是绘画的基础,而我对这些是一窍不通的,也没兴趣。素描是西方画法,我所喜欢的是我国的传统画法——水墨画,也就是国际上所讲的中国画。
我认为中国画,最美,最有灵性,很诗意,寥寥几笔,就能刻画出美妙的,生动的画面,非常神奇。因为一幅好的国画就是一首抒情小诗,一幅好的画卷就是一篇波澜壮阔的史诗,它给人有种想象的空间,古人说的好:“画是有形的诗,诗是无形的画。”它也可以浓妆、华丽,也可以淡墨、清雅,栩栩如生,有灵魂,有内在的韵味,美的寓意。它是西洋画所不及的,也不能替代的,是我们国家的专利,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遗产。
中国画的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我最喜欢的是山水的写意和人物的工笔画法。
1983年2月份,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暂时放下了我的喜爱,报名参加了市总工会创办的职工业余美术培训班,学习绘画的基础知识——素描。
刚开始,真不习惯,这不是我喜欢的氛围,因为素描是很现实的一个东西,它有实在的物体,而不是靠你的想象力。如:一个石膏人头的塑像,一只茶杯,一些石膏做成的三角体、球体、等实物桌上一摆,你就得照物每天不厌其烦地描啊!画呀!感觉非常枯燥乏味,没有诗意,使人提不起激情,令人头痛。可仔细一想你是来学习的,又不是来享受的,你是来追求理想的,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吃点苦怎么行呢?于是我告诫自己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得下一番苦功夫,张玉良她不是自己的榜样吗?张玉良在法国留学期间,经常在世界最高艺术殿堂——卢浮宫里临摹大师们的作品,陶醉在大师们杰作的意境中,忘却了一切。常常一天一呆就十几小时,忘却了时间,而两个面包一瓶水就是她一天的伙食。她这种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感动了博物馆看门的老伯,每当到了博物馆关门的时候,老伯都不忍心赶走这位废寝忘食,孜孜好学的中国女孩,经常默默地陪着她,等张玉良自己感悟了,往往已经超过博物馆关门已经好长时间了。我与画魂张玉良之比,这点苦算什么,真是小巫见大巫,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所以我要强制自己,静下心来,好好地,耐心地学习。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素描这门课程有了一些了解和理解,有点入了门,渐渐地有点喜欢上它了,工作之余,在家的时候,也经常拿起炭笔对着花盆、茶杯、小坛子之类的物体练习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画技也有所提高,物体也越画越像,也有了作画的激情,每当画完一张习作,与前一张对比,自己感觉一张比一张好,心里就有一种成就感,也让自己的内心得到暂时的满足。
我也经常在星期天背起画夹,走向田野,江边去写生,而培训班的老师们也经常组织大家外出写生。有一次,诸葛栋老师要带领大家到山嘴头、婺江大桥那些地方去写生,因路途遥远,需要每位同学自己骑车去,这就让我犯难了,因家离厂近,平时上班不需要骑车,致使早已学会骑车的我,没有得到很好的练习,我的车技还是处在学车的阶段。但我二话没说,毅然向我大姐借来了一辆自行车,带着谨慎的心情,骑上车跟着同学们的后面。一路上大家都放开心情,有说有笑,而我小心翼翼地集中所有的精力,牢牢地手握车把,等到达了目的地,我的双手的手掌已经被汗水渗透了。虽然这一路,我是处在这样紧张的状态下,但我的内心感觉非常开心,一来,我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写生,这样可以和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提高自己的画技,也知道自己的绘画水平如何;二来,从中给我一次练习骑车的机会,三来,能够平安到达目的地就是我的胜利与成功,这是胜过一切的,怎能不让我兴奋与快乐呢?
其实,学习素描对我学习中国画也有很大帮助的,一点也不相矛盾,并不是与我开始时所理解的那样,也使我在创作的过程中,多一份真实感,真切感,有生活的气息,而不是我当初那样一味追求虚幻的,飘逸的,那种海市蜃楼,虚无缥缈,让人感觉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让世间的人感觉自己就生活在这样美妙的,脱俗的,又现实的世界里,也更加能诠释“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