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有关创意的名言原话 正文

有关创意的名言原话

时间:2025-01-11 11:38:37

爱心与教育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是无比幸福的事。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1、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2、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

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3、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教师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因为他们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手。但他们也存在着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满,不求上进,比较骄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然还有个性方面的一些特点。培养优生,要注意: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引导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就应比别人多一份努力;帮助优生认识自己。帮助优生超越具体的

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参考2

——浅谈新时期如何做个好老师

我很庆幸在我最浮躁最没有方向的时候读到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尤其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的时候,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

学校如同军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当老师的一生教过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我们经常会听到退伍的老兵怀念和感谢自己在军营里度过的岁月,因为那是他们最受益匪浅的时光,毅力、勇气、忠诚、友情等等等等都会在当兵的时候得到。那么我们的学生呢?我们的学生在若干年后还会怀念甚至感谢他们在学校里、在我们的班级里所度过的岁月吗?肯定有,但是苦涩、后悔甚至怨恨的人也大有人在。这是为什么?我相信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那句话扪心自问:我有让每一个从我手中走出的学生都幸福地过一生吗?或者退一步,至少要问问:我有没有可能让每一个从我手中走出的学生都幸福地过一生呢?

要实现让每个学生幸福的教学目标,做一个好老师,我觉得教师迫切要做的就是自我认识与反省。

一、教师要有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世界观。

要让学生感觉到幸福,就要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果老师自己都是不知所以,整天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只为拿点工资打发时间的话,又怎么谈得上教育别人呢。作为老师,我们也要经常给自己充电,多看有益的书籍,多做有益的事情,多思多想,让自己作为一个老师的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同时老师也要有自己的理想,这种理想不要仅仅局限在物质方面,可以更多地去考虑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有的理想,淡泊名利,活得开心充实就行。并且老师也要为自己的理想不懈地追求并奋斗着,言传身教,给学生们树立榜样,促动孩子们为自己的目标奋斗。

二、要有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决心和信心。

作为老师,我们要不仅仅会纸上谈兵,叫学生积极向上,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我们自己也要切实地实践起来,争取做个“品教兼优”的好老师。在工作方面,我们应该本着为学生负责,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的基本原则,认真备好、教好我们的每一节课,改好每一本作业,争取在成绩方面让班级的学生处在同龄儿童的前列。正如我们教育学生“也许你不是天生资质聪慧,但是你一定要尽力”一样,虽然我们老师也不是每一个都能把自己的班级教到名列前茅,但作为老师我们就要尽力,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即使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再怎么不理想,都不要轻言放弃,因为一旦放弃,可能就改变了某些孩子一生的命运。同时我们也不要吝啬自己的优点,不仅要让学生看到我们作为老师的优点,也要让孩子们看到我们作为大人表现出来的成熟、稳重等优点。总之,要让学生从你的课堂上学到东西,也要让孩子从你这个人身上学到东西。

三、要为自己是个老师而自豪。

如今社会“利”字当头,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金钱就代表着地位和权力。教师的工资和待遇不算很高,虽然现在国家出台政策不断在上调教师工资,

但是一些中小城市教师的工资基数本身就小,上调的幅度相对物价飞涨的生活来说也是杯水车薪。所以我们老师如何自处,是个很重要的问题。90年代流行下海,现在很多老师又蠢蠢欲动,看到周围的人都发达了,也想搞点副业。心不大的做做家教,搞搞补习班,心大的利用课余时间自己也开个店。另外一些老师自己不会去做,但是看周围的人发财了,不禁开始抱怨学校,抱怨政府,教学的积极性也慢慢减退。更有甚者发展成为“混日子”的。这些都只能证明我们有些老师思想认识不深刻,不明理。从公了讲,教师教学,根本目的在育人,商人经商,根本目的在盈利,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老师和其他人的目的不一样,没有可比性,要想发财,干脆学前人下海经商,不要做着教师,学着商人,两头误,自己误了不说,最重要误了学生;从私了讲,商人接触的环境使得商人有机会赢取更多的利润,老师呢?老师周围的书香之气也是旁人无法企及的,我们老师也可以利用这个优势继续读书深造,我们可以在职读研,可以深造,往一线城市去发展,待遇也会相应提高,又何必怨天尤人!老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当我们桃李满天下的时候,那种快乐应该比金钱带给我们的快乐更持久更有意义。

老师,是一个多么神圣的称谓,它之所以神圣,不仅仅是因为别人在歌颂它,而是因为别人在看着这个称谓下的一群人,看着他们默默付出,看着他们始终守着那片净土,耕耘,播种,施肥,开花结果!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参考3

拜读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非常的震撼,李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深入简出地阐述了爱心与教育的深层关系,展现了李老师教学的不凡风采,让我深深地

李老师说,当好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的呀,只有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才会真诚地与学生们交朋友,切身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学习困惑和心理障碍。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你会爱上这些孩子们,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传授知识和技能给他们,让他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从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进取,奋发图强。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当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我竟感动得眼睛都湿润了:一个享誉全球的大教育家竟然有这样一颗爱孩子的童心!还是这位我敬重的教育家,曾在一个春天,和他的学生们共同买了一条小木船,然后划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去探险。教育家写道:“可能有人会想,作者想借这些事例来炫耀自己 特别关心孩子。不对,买船是出于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巴甫雷什中学》)

这是李老师书中的一段话,令我深有感悟。反映我的教学中,我也常有跟同学们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惑,在很多时候也帮到了他们。我每周都会布置他们写

是面对面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各阶段的真实想法,解决他们的真实困难和疑惑。惭愧的是,我对表现好坏不同的学生,还是有一些偏见,我需要通过更大的努力,让同学们感觉到我对他们的爱,慢慢的信任我,理解我,支持我,让学习不好的,思想上有不同问题的学生,一一解开心结,找到各种问题的真正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同学们的`疑难问题。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了“后进学生”的教育方式。他提到几点:1,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2,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3,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这是对待后进生的态度,我们要民主地,科学地,教育学生,并且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我们只有与学生平等地对待,以心交心,他们才会信任你,才会听取你的意见和教导。学生都有向善向好学习的天性,所以,要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们,只要他们自发的想完善自己,改进自己,他们就会主动地学习自己需要的知道和道理。同样,对于后进生,不要以分数论英雄,要懂得发现他们的优缺点,并且由衷地赞美他们的长处,并善于用各种方法去引导他们改正缺点。关于转化“后进学生”,李老师也提出要主意的几点:第一,注重感情倾斜。教师对“后进学生”真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上进心。第二,唤起向上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有句

李老师关于“优秀学生”的培养方式。他提到“优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思想比较纯正,行为举止较文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强,一般没有重大的违纪现象。2.求知欲较旺盛,知识接受能力也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方法较科学,成绩较好。3.长期担任学生干部,演说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其它工作能力都较强,在同学中容易形成威信。4.课外涉猎比较广泛,爱好全面,知识面较广。5.由于智力状况比较好,课内学习较为轻松,因而容易自满,不求上进。6.长期处于学生尖子的位置,比较自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7.在畸形的“升学率”压力下,有的“优生”之间容易产生互相嫉妒、钩心斗角的狭隘情绪和学习上的不正当竞争。8.从小就处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因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远不及一般普通学生。相应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第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第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第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第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第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第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这也是李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结出的智慧果实,都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我会尝试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学生。

对于学生青春期教育,一直是老师们痛的问题,而李老师也分享了他宝贵的经验。“目前教育最缺乏的内容之一便是心理教育——虽然近几年许多学校在这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但比起广大中学生的心灵需求,还是远远不够的。不少教师仍然习惯于把学生的心理疾病、性格弱点,当做“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问题来解决,或热情地教育,或严肃地批评,这些“牛头不对马嘴”的思想工作怎么会奏效呢?”李老师的肺腑之言,也是正是我们忧心的学生青春期教育现状。我作为初中的思想政治老师,更感觉到身上的担子之沉重。李老师提出心理教育(也可简称“心育”)的途径与形式:1,创设和谐氛围氛围的和谐有利于心灵的舒展、愉悦,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具备了舒展、愉悦的心灵,教师的心育便成功了一半。所谓和谐氛围,主要指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与班级内部的和谐环境。2,开设专题讲座是一种集体谈话形式。班主任根据学生已经出现或将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将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和科学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质。3,进行个别谈话,个别谈话是青春期教育最重要、最广泛的一种形式。这里说的个别谈话是心理辅导,与单纯的教育性谈心不同。心理辅导的谈话具有两个特点:倾听与协商。4,保持书信交流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有时候交谈并不是心灵沟通的最好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书信便成了师生对话的合适途径。对学生来讲(尤其是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样做既避免了面谈的局促不安,又能与自己信任的老师进行心灵的交流。对班主任来说,与学生建立并保持书信联系,意味着赢得了学生的信任,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成功,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书信往来,教师可以比当面谈话更全面、更真实、更细腻地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其变化,从而更主动、更准确、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5,推荐有益读物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报刊资料,这也是进行心理辅导的有效方法之一。6,争取家长配合父母与子女的特殊关系,确定了他们在青春期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实践证明,学生家长的参与是青春期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李老师从他与学生点滴的交流中,看到他对学生们真切的爱。而所有这些宝贵的经验,都让我受益匪浅,对比自己的教学,可以更全面的做好学生的工作,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让他们全身心的健康成长。

李老师手记中有一篇《沉重的思考——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他提到,我对教育的反思,当然不是全部否定我以前的教育实践,更不是彻底否定我们现行的德育,而是要通过反思发现我们德育存在的弊端,进而更好地改进我们的德育。文中的女孩,宁小燕,曾经是一位乐观、自信而且富于思考的少女,可由于缺乏了关注和爱,及其自己对世界形成的错误的观念,以脆弱的心灵,她选择了自杀,16岁,花一样的年龄,花一样的生命,就这样消散。而离宁小燕事件已过二十多年了,现在还是有不少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选择了轻生,这不仅仅是他们的原因,更有社会的原因。作为老师的我们,更是肩负着,人类灵魂工

程师的重任,可以面对这些轻生的灵魂,我们可以不闻不问,不理不睬吗?德育教育也是爱的教育,只有我们奉献出自己的爱心,把爱传递给他们,把爱传递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才有蓬勃的希望!

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是教育界不可多得的珍宝,也是我们教育学生的难得范本。李老师对学生倾注了毕生的爱心,是我学习的好榜样,我将奉献出我的爱心,让爱心掌舵,扬起教育风帆,让学生们都能在我的引导和教育下,开始幸福快乐的人生。

(撰文:吴家祺)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参考4

看着那么多的好书,一时不知道看哪篇,不过我感觉《爱心与教育》应该是一本不错的教育类书籍——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细心研读,在感动之余常常受到很多启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居住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忘却繁杂的琐事。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书籍时,经常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在书中可以学习怎样教育教学,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

“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我作为人民教师的一个目标。读了李老师的书,感触颇深。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虽然我曾今是教美术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最近,我也经常看《输在坏习惯》,《每天多做一点点》等等,看了之后,觉得轻松愉快,心灵上有很大的触动,我可以把这分精神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也每天多学习一点点。

感受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上学期里

的“阳光体育”运动中,我们班级那么多弱小的家伙,输给别的班级是不可避免的了,按着我以前的急性子,也会批评他们的。但我深深的感到,他们尽了很大的努力,也想为班级争光,也非常富有集体荣誉感,我不能伤害他们,所以我一直安慰他们,一直鼓励他们,其实这个过程中不仅他们很开心,我也很开心,有些事很容易释然的。

感受之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我也经常建议学生问问自己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复习巩固了吗?今天预习下一课了吗?一部分学生真的在做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学无习惯,乱了一团,所以必须经常指导个别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对于我这个年轻的教师,要学习还很多,要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参考5

看完《爱心与教育》,发现这是一本记载老师用爱心教育学生,取得巨大教育成功的故事。即将成为一名教师,这本书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感人的故事太多,来不及一一提及,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伍建的那份爱。但最触动人心的,还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关于教师的感人事迹,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位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差生要转化有多不容易,而一位老师,要帮助一位差生转化又是多么的困难。老师不仅仅需要智慧,更多的是耐心,爱心来感化和帮助学生。看过很多献身于教育事业的伟大教师,而当初我们读免费师范生,很羞愧地说,大部分原因是为了逃避找工作的压力,真正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程度并不高。三年大学,渐渐地被影响,习惯。对这份事业有所向往。但扪心自问,依然没有达到像校友汪精全或很多山区支教的教师那么伟大去奉献自己。只想说要向李镇西老师那样有耐心,有爱心去帮助每一位学生。相信只要付出努力,朽木是可雕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任务是帮助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他们也是我们的孩子。

然而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这一点,镇西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镇西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镇西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镇西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很多老师总会表达出一种师长的态度,居高临下的教育,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并非学生所喜欢的。而镇西师却说,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我也非常赞成这一说法,天

真烂漫的孩子是最纯真无邪的。镇西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读了十几年书,也没有享受过这份民主的待遇。记得高二时写品行建设自己在本子上写了要求师生之间民主平等。老师大发雷霆说要民主回家民主去学校没有。当时很是心寒,我们课本上的理论难道只是说说而已么,这也属于教育的矛盾吧。 看镇西师写的书,心灵上找到一种共鸣。起码即将进入教育行业的我,会学着贯彻民主政策,学生心服了,才会有好的收获。老师才能享受教育,这样的双赢,是最大的获益。镇西师就是这样的获益者,文中难免流露出为人师表有所收获的幸福。却并没有流露出一种功成名就的感觉,没有流露出对学生施过恩德的那种隐隐的得意,而是不断地感谢,感谢学生,感谢编辑,感谢同事,感谢同学,感谢一切帮助过他的人,正是这一份做人的态度,使镇西师的生命有了更大的价值。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教育和爱是分不开,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带着爱心,耐心,真诚和民主去面对那些阳光般的孩童。共同享受教育的美好。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参考6

暑假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

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跟李老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孩子的顽劣和松散,尤其是反复不定时,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可每当发过脾气,总会有一点自责: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于是,每次我又都会找借口亲切地同他们聊聊天,似乎这样心里才有一点平衡。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曾经给过我多少尊严和宽容啊!和他们的爱比起来,我们这些老师甚至是大人的爱附加了太多的东西,显得那么单薄!试问自己;对于一个责备或是训斥过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长,你能这样去宽容和包容吗?可这些孩子们能做到。他们眼中没有丝毫的杂质,透出的都是单纯、坦诚。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读书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阶段,那么如何做到快乐地读书,快乐的学习,也许《做个快乐的读书人》能给你正确的答案。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做个快乐的读书人》阅读答案,供参考阅读!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阅读原文

①今天下午,你去上中文课之前,我看见你不断地翻书,一边翻,一边数,然后得意地说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的课外书,一定能得奖了。过去的两个礼拜,爸爸也确实看见你每天才吃完饭,就抱着书看,爸爸还好几次对你说:“刚吃完饭,应该休息,让血液去肠胃里工作。如果急着看书,血都跑到脑袋里去了,会消化不良。而且刚吃饱比较糊涂,读书的效果也不好。”只是不管爸爸怎么说,你都不听,才把书放下几分钟,跟着又拿起来。你读书的样子好像打仗似的,好快好快地翻,读完的时候还大大地喘口气:“哇,我又读了一本。”现在,爸爸终于搞懂了:原来你们班上有读书比赛,每个礼拜统计,看谁读得多。爸爸不反对这种比赛,它确实能鼓励小朋友多读不少书。只是,爸爸也怀疑你到底能记住多少,又读懂了多少。如果你只是匆匆忙忙地翻过去,既不能咀嚼书里的意思,又不能欣赏美丽的插图,甚至不能享受那些故事,获得读书的乐趣——你读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②读书就跟到博物馆一样。你可以“精读”,从头到尾只待在一间展览室里,研究一两样东西;你也可“浏览”,到处走走,遇到感兴趣的,就多读一下展品的说明。读书也可以像是参加“发现之旅”的比赛。大家拼命读,拼命冲,比谁读得多,谁考得好。只是到头来,很可能没见到多少,没学到多少,徒然得个虚名,却既浪费了时间又搞坏了身体。在这儿爸爸要告诉你两句孔子说过的话——孔子说:“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很喜悦的事吗?”孔子又说:“只知道学习,却不加思索,到头来等于白学;只靠思索却不去学习,则变得危险了。”在孔子的这两句话里提到了三个词,也就是“学”“习”和“思”,“学”是指“学新的东西”。“习”是讲“温习”,也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再温习一下。“思”是讲“思索”,让学到的东西能在脑海里多打几个转,甚至引发一些自己的想法,产生一些自己的创意。现在,爸爸要问你,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书,算是“学”,是“习”,还是“思”?你的答案大概只有“学”吧!

③孩子!你总是去图书馆,那里的书是不是好多好多,让你读一辈子也读不完?如果有个人天天都去读书,一辈子读了几千万页的书,他还有时间写文章、写书,或把学到的东西拿来使用吗?这也好比前两个月,爸爸说要种番茄,从图书馆里借了七八本种番茄的书,爸爸一页一页看,只怕到现在还在读书,我们的后院又怎么能有已经红了的番茄呢?所以,书虽然不会动,像是“死的”,但是里面的学问是“活的”。那活的学问又好像种子,你必须把它拿出来,播到土壤里,每天浇灌,常常施肥,才能长出果实。如果你根本不把种子拿出来,或播完种却忘了,任它自生自灭,长出一大堆杂草来,是不可能有好的收获的。

④孩子!爸爸不要你拿第一,只希望你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我希望你每星期只读一两本书,却能在读完之后对我提出很多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一天对我说:“爸爸!你看我也模仿那本书,写了一个小故事,我还画了几个插图呢!”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阅读题目

13、从文章的第①段可以看出,引起刘墉为女儿焦虑原因是:

14、第②段中作者化用了两句孔子关于“学”“习”“思”的话,请你写出与此相关的两句原文:

在平常的读书活动中,你也没少积累各类名言,请写两条你喜欢的与读书有关的名言警句。

15、第③段中作者用“种番茄”作比方来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16、标题“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7 、作家刘墉喜欢读书,也善于读书,他在文章中提到的“精读”、“浏览”,是一般人常用的读书方法,相信你也拥有了自己的独特的读书方法,请你向大家推荐推荐你的读书方法?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阅读答案

13、女儿为参加读书比赛而囫囵吞枣的读书(意对即可。)

1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有关“读书”名句略

15、学以致用或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实践。(意对即可。)

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16、快乐的读,快乐的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

17、本题为开放性的试题,意思对即可。

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不如我们来个成语大比拼,看看我们能说出多少以“自”开头的成语。每人说一个,注意不能重复奥!

一、看图猜画谜导入,激发兴趣。

1、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好,请你根据画面的意思来猜几个成语。看谁的反应最快。(课件依次演示反映《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画蛇添足》内容的图片)。

2、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今天我们要学的第8课——《成语故事》(读题),它里面就出现了三个经典的成语。你知道是哪三个成语吗?——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其实这里面的三个成语故事就是三则寓言。(板书:寓言)

那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听出来了,这是个故事,但里面藏着一个道理。)板书:故事、道理

那你们想想,要学好一则寓言,就要先学它的什么?再去干什么啊?

师:真好!你连学习方法都告诉我们了。(板书:学、明)

那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第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自相矛盾)(读题)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师:第一步我们就来读准读通这个故事。

1、请你自己读读这个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文中有两句话很容易读错,你可要仔细哦。

师:同桌再互相读一读,听听他读对了吗?如果你的伙伴有困难,就帮他练一练。

师:谁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读?大家仔细听,听听他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了吗?

读得真好!

2、第二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里面的生字词,你认识并理解了吗?

(1)(课件依次演示生字词)生读字词:戳

知道戳的意思吗?字典上怎么说啊?(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

好,我们伸出手指头,做做戳的动作。那戳有哪两种结果呢?(师用铅笔戳穿纸头)要不就是戳穿,(师用铅笔戳整本书)要不就是戳不穿。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

(2)生读字词:矛 盾 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大家看:(链接)谁来读读介绍。

(3)让我们继续读。生读字词:锐利 、坚固。 能把它和上面的词连起来说说吗?

生1:锐利的矛,坚固的盾。(可以。)生2:矛很锐利,盾很坚固。(也行。)

生3:矛锐利得很,盾坚固得很。(书里就是这样用的。)

(4)接着读。读词:拿、卖。 师:你能用上这些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

(5)读读这两个词:夸口、张口结舌。

师:“张口结舌”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呢?能给它换个词代替吗?

(显示:哑口无言 目瞪口呆)读一读。

哦,是他没话可说了。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懂得了“张口结舌”的含义了。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那他为什么会没话说了呢?谁再来把课文读一读啊?注意:当他在读的时候啊,我们特别要注意听一听,他在读这两句话时,是用什么语气读的?(把那人叫卖的两句话变红)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1)他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的呢? 那好,大家都用“夸口”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生练习读这两句话。板书:夸口

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谁的读法跟他不同?

b.你强调的是什么? “随你”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谁还能读出不同来?

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很”

d.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读?生: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

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

(2)刚才他读的时候啊,不光读出夸口的语气,还有一些表情和动作呢?你们也来做一次卖东西的人,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再读读。生加动作练习读书。

(3)(手指一个学生)我看你特投入,来,到前面表演表演。

呵呵!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

3、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一会儿说说你觉得故事中的这个楚国人是个怎样的人啊?(播放FLASH动画)

(自夸、耍小聪明、不动脑筋、愚蠢可笑、爱说大话)

4、这个人为什么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坏印象呢?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划下来。

指名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谈感受:说说你为什么觉得他可笑、愚蠢。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好极了,那我们来仔细看看他说的这两句话,(男女生分读)有问题吗?

(2)那你能质问他,当场拆穿他吗?

还可以怎么问他? 你好厉害!一下就切中了他话中的要害。 问的真漂亮!

对啊!围观的人也是这样问的。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

(3)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你能用“如果……,就说明……。”的语句来说说吗?有没有第3种情况发生啊?

(如果戳得穿说明了什么?戳不穿呢?如果盾被戳穿了,但矛也因此而断了呢?)

(4)同学们,看来这楚国人说的两句话,前一句跟后一句,是怎样的啊? (相互抵触、不一致。)像他这样自己说话前后抵触、撞车,这叫什么啊?你们理解的很准确,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

(5)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板书:张口结舌

可是光这样批评他可不行啊,我们还得告诉他错在哪里?得帮他总结一下教训。不然,他下次还会犯的。

(是啊!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6)说话如此,其实做事也是这个道理。那这则寓言提醒我们以后做事、说话时应该注意点什么啊?请你在旁边写写你从中明白的道理。谁来说说!

(7)对啊!我们以后说话、做事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生读道理。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五、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这个故事有意思吗?(有)

这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它出自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则寓言,如今它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一个成语——自相矛盾(读)。

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

哎,都是古文,你有什么办法读懂它吗?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办法,可以结合我们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这样很快你就能自己读懂它了。

3、谁能告诉大家,这段古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六、联系实际,拓展思考。

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是自相矛盾的?

2、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教后反思:

一、关于成语积累的反思

成语的积累训练:自( )( )( ),这部分由于学生参与积极,思维活跃,效果很好,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成语。

二、精读《自相矛盾》。

在设计这部分的教学流程时,我是这样想的:

1、解读寓意是寓言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精神活动。解读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内容要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理解文章丰富的寓意。尤其不要忘记我们自己可能就是一个本体,从寓言中我们可以读出许多的“自我”来,因为“寓言说的就是你呀。”而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所在。

2、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不应局限于教参上提供的一种寓意。寓言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和含蓄性,使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在解读中就会以喻体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不断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创造。

3、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就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在解读寓意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部分,学生对于练说文中的人物活动表现得很好,参与面广,回答也较准确,联系课文思考成语的意思水到渠成,应该说教学活动设计得比较巧妙,学生的思维训练得到了发展。只是在提示自相矛盾的意思时过程的设计还不够清晰,对于楚人说的二句话,应该进一步让学生推断,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以对矛盾论这一逻辑有一个相当清晰的认识,这里处理得不太精细,看来于细微处见真功夫这句话还要好好琢磨。

三、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跟预计比较吻合,学生对古文很有兴趣,让学生读读,讲讲,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古文,同时也产生了学生古文的兴趣,由于前面的学习活动比较充分和深入,学生也消除了学习古文的畏难情绪,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拓展活动。

四、联系实际,拓展思考。

由于以往学生对生活中的自相矛盾的现象一时很难找出合适的例子,这次采用病句分析判断的方法,学生表现踊跃,分析得都很到位,并且掌握了修改病句的一般方法,在实践中巩固了认识,提高了思辨能力。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自相矛盾教学设计_教后反思_课堂实录,8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