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读后感 1
读了《我的祖国》这篇文章后,使我更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1949年10月1日,雄伟的天安们迎来了新一轮太阳,我们的祖国不再是饱经忧患,受尽欺凌的民族,而是一只昂首立于世界之林的东方“雄狮”。
在五千年的历史上,祖国的精髓长城,记载了多少沧桑,有表现得如此顽强。长江那是祖国的脉搏,跳跃着永不枯竭的悸动。黄河——那是祖国的血液,沸腾着,奔腾着,无力不催。五岳——那是你的手掌,指着苍凉的天,戳着悲怆的地。
2008年,是奥运之年,这一年凝聚了中华儿女顽强不屈的力量,这一年里中华人民超越了自我让全世界知道他已不是往日的东亚病夫,而是一个让世人叹为观止的大家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精神,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使我们的明天更加辉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下,无论军事﹑科技,政治﹑体育,我们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世界属于我们,未来属于我们,让我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而努力奋斗吧!
《我的祖国》读后感 2
读《我的祖国》这本书,使我热血沸腾,我深深地感到:做一名中国人,是多么骄傲和自豪。
在《亚洲上空的“巨雷”》 “两弹一星的辉煌”一课中,我知道了在核试验这条道路上,美国进行了一千余次才获得成功,而中国只进行了四十五次,不及美国的二十五分之一。我国的第一颗氢弹,在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八年,美国用七年,苏联用四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扬眉吐气。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在《东方巨人的超越》“盛世中国奥运梦”一课中,我看到了伏明霞六岁就加入了国家跳水队。为了跳水梦想,她起早贪黑地勤学苦练,幼小的身体承受着连成人都难以支撑的训练强度。在不懈的努力下和教练的悉心指导下,小明霞迅速掌握了跳水的技术要领并表现出强劲的实力,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有多少像她一样的中华儿女,用辛勤的汗水和顽强的毅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大显身手。
我自豪,我是中国人!
《我的祖国》这本书,使我开阔了眼界,懂得了很多道理。我知道:科技发达,民族才会富强,社会建设才会全面发展,国家才会有显著的国际地位。从现在开始,我更要努力学习,多读健康的、优秀的书籍,长大后当一名科学家,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贡献。
《我的祖国》读后感 3
利用暑假我认真的读了《我的祖国》,读完我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思绪万千,它让我真正的了解中国古代的文明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飞跃。现代中国的辉煌,特别是那一段刚过去不久的时光——梦圆奥运。祖国一步步发展到今天,我真为我的祖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骄傲,更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我国的体育健儿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正如奥运会主题歌所唱的:你和我,心连心,同住地球村,我们都是一家人。中国已与世界大舞台接轨,中国像一头矫健的雄狮,正以快速步伐迈入世界强国之林。
我们的祖国为什么会如此强大呢,是因为那些在我们祖国的不同方面、不同岗位上有无数科学家和老前辈们认真研究、认真发现,对祖国做出的无私奉献。比如在农业方面被人们称为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爷爷,他从小就有梦想:改良品种提高产量,经过他的反复研究,他成功了;之后他又有了新的梦想:梦想水稻能长的跟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把那么长,谷粒像花生那么大。袁隆平爷爷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民吃饭的问题。
我想作为学生的我们,因为要像袁隆平爷爷那样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认真学习,认真研究,认真思考,认真发现,虽然我们还小,暂时还不能像袁隆平爷爷那样对祖国作出的巨大贡献,但是我们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讲文明,懂礼貌,讲公共道德,不要乱丢垃圾等。我们必须珍惜现在,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家长和国家的.期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尽早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祖国更加美丽,我们要多要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啊。
作为中国华夏儿女的一员,我对祖国感激不尽因为祖国就是我的母亲,是母亲给我了生命,母亲甘甜的乳汁滋润了我,我徜徉在她温暖的怀抱里健康茁壮成长。我爱我的祖国,是因为她经历了多少沧桑仍然矢志不渝地顽强拼搏奋斗;我爱我的祖国,是因为她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无数名贵的动物植物,数以万计的奇珍异宝,遍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享誉世界;我爱我的祖国,是因为他风景优美,山河壮丽,祖国的大山明川让无数的文人骚客流连忘返,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言佳句。所有的一切是多么值得我们骄傲自豪啊!
如今我们的祖国已脱离了“东亚病夫”的称号,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作为新中国的主人,我们必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祖国开凿出一片更美丽的土地,为祖国创造出一片更广阔的天空,为祖国开辟一条更辉煌的道路!让祖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国。
《我的祖国》读后感 4
国庆长假里,我在家里怀着激动地心情读《我爱我的祖国》这本书。
在书中,我读到了一个最让我感动的故事,那些林县人为了能喝到水,不怕艰辛,修建水渠。他们有时候从半崖上掉下来,落到荆窝里,浑身扎满了栆刺,但最终他们修建好了红旗渠,创造了“人间奇迹”。他们这么做也许有可能死亡,但还是义不容辞地去做了,这种壮举让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动。
到今天,新中国已经走过整整六十二年的风雨历程。在历史的长河里虽然只是弹指一挥,但勤劳智慧而又坚强勇敢的中国人民却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
让我们坚持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我的祖国》读后感 5
有人说祖国就是亲爱的家乡,有人说祖国就是慈祥的妈妈。看了《我爱我的祖国》,里面33个小故事让我体会到了更多更多……
我爱我的祖国,因为祖国江山多娇,风景如画。《明珠更璀璨》这一个小故事讲了:香港回归之前,美国一度认为“香港已死”,但回到祖国怀抱的东方之珠更加生机勃勃。今年寒假我去香港旅游,青马大桥两边货柜港口运输繁忙,太平山顶夜景美丽。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迪斯尼乐园啦。我去过祖国的千里草原,那儿天空湛蓝、羊群雪白、马儿矫健;我去过祖国的七彩云南,那儿是一个中华民族的大家园;我去过祖国的首都北京,那儿不管是长城故宫,还是胡同四合院,都透露出悠久深厚的历史;我去过祖国的海滨城市青岛和大连,那儿海水碧蓝、空气清新、海鸥飞翔。
我爱我的祖国,因为祖国英才辈出,让人敬佩。60年以来,中国有了两弹一星,奥运圆梦北京。书中介绍了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他还是我们杭州人呢!书中的小链接还提到了浙江解放,这使我想起了我的外公,我外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一军的成员,这支部队就是解放杭州的哦!可能有人不知道,今年的5月3日,正是我们杭州解放六十周年的日子。《奥运圆梦》这一个故事讲了北京的奥运志愿者、奥运比赛和奥运开幕式。我很喜欢观看奥运比赛,特别是女子体操、跳水和花样游泳。我从2008年奥运会后,有了一个偶像,那就是女子体操运动员江钰源。她说的一句:“信心和信念特别重要。”成了我的座右铭,时刻激励着我。
我爱我的祖国,我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贡献我的知识和能力。《科教兴国》这一章写了知识的重要性。我听外婆说,以前,女孩子上小学都很困难,上完初中算是超高水平了。我们家的人均知识水平都比较高,外婆初中毕业,外公高中毕业,爷爷奶奶大学本科毕业,爸爸大学本科毕业,妈妈硕士毕业,现在在读博士。外婆总叫我要超过妈妈,我感觉压力有点大哦!我想要当一名医生,医科大学可不那么好考,嘴巴上说没用,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好好学习了。
《歌唱祖国》中唱到:祖国有宽广美丽的土地,祖国有勤劳勇敢的人民。祖国就是我的家,祖国就是我最亲的妈妈——我为我的祖国而骄傲!
《我的祖国》读后感 6
我的祖国这本书通篇讲述了伟大的祖国改革开放二十周年以来取得的伟大的成就。读来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归纳起来有四个字在我心中索绕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来源于开拓进取。发奋好学在当年一穷二白的年代下,就是凭着这种精神,我们用珠算代替电脑计算出第一颗原子弹,当巨大的蘑菇云在天际间绽开一朵美丽的花朵时,我骄傲的为伟大的祖国而自豪。
开拓精神就是不满足现状,就是求索创新追求新的境界,寻求新的答案,开辟新的道路。中国当年道路到底怎么走?是沿着共产国际指引的去走,还是走符合国情的特色之路。在红军生死存亡之际,遵义会议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命运。开拓就是要破除旧的观念,树立新的观念。当斧头不再适合于大规模的砍伐时,鲁班的锯子便应运而生。追随到时代潮流敢想前人没有想过的事,敢趟前人不敢趟的河,遇困难知难而进。郑和七下西洋,历经亚非30余国十万余海里,克服千难万阻。开拓就是要实事求是,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就是要百折不扰,坚忍不拔,不达目的不罢休。
知识是引导人们看到理想与真实境界的灯烛。发奋好学是我们完成事业的阶梯。凿壁偷光的国衡,映雪读书的孙康,清贫志长的徐悲鸿,他们在困窘的生活和简陋的条件下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勤学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获得巨大的成功。正如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即使天才也不例外。俗话说,天才就是勤奋。大发明家爱迪生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扁鹊有感于穷苦病人无钱就医,暗下决心学医济世,祖逖看到国苏处于危难,忧心如焚,之东练出本领保卫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左思惊叹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决定扬两赋之长,弃两赋之短,让世人看看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他们的发奋好学均是建立在树立远大理想的基础上的。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课题层出不穷,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要求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司马光执政时宋哲宗的年号是“元祐”年号,这一时期的官员被称为“元祐党人”,被打入“另册”,苏轼自然也在册中。此后苏轼被一贬再贬,直到贬到遥远的海南岛。下面是苏轼被贬常州所写的诗,欢迎参考阅读!
一、 鸡黍之约
苏东坡与常州宜兴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年)。那年苏东坡进京赶考,进士及第。在一次同年们聚会上,与他同桌的是常州府宜兴县的蒋颍叔(之奇)、单锡以及武进县的胡宗夫等。苏东坡从蒋之奇、单锡、胡宗夫的介绍中,了解到了江南的秀丽风光。他被江南的秀情风景迷住了。在酣酒中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鸡黍之约”。然而,由于年少气盛,苏东坡自认为自己还没有施展抱负,故当时只是一时的兴致所至,并没有非常认真,这可以从苏东坡与蒋之奇的唱和之诗中看出:
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江上秋风无限好,枕中春梦不多时。
琼林花草闻前语,?画溪山指后期。
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后来,苏东坡又先后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钱济明(世雄)父子、胡仁修、报恩寺长老和宜兴的滕元发(达道)、邵民瞻、蒋公裕等老友。
这些同窗好友都与他成了莫逆之交。在他以后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他遭到贬斥的流放生活中,这些好友给予了他无私的关心。
友情、亲情的温暖与关怀,是苏东坡钟情于常州宜兴的源头。
二、 风光无限好
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他于熙宁六月岁末到熙宁七年五月奉命
赴常润一带赈灾,在常州一带滞留半年左右。完成赈灾任务后,他应好友蒋之奇、单锡等的邀请,在宜兴小住,在他们的陪同下,游览了芙蓉山水、?画溪明、古洞奇穴、玉潭凝碧等名胜。苏东坡流连于群山苍翠、溪水明澈、藤花掩映、杏柳错综的美景之中,就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中。十分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依稀感到了阳羡(宜兴的别称)正是他将来躬耕退隐的归宿。
苏东坡在常润赈灾时,曾写过五首怀念杭州太守陈襄的诗。其中第五首是:
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还。
惠泉山下濡湿的泥土,阳羡溪头晶莹的大米,江南地方简朴淳厚的民风,深深地吸引了苏东坡,使他闪起了归老于此的念头。
熙宁七年五月苏东坡好友钱公辅在常州逝世,苏东坡前去吊丧,并作《哀词》,发出了“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多君子”的感慨。这说明了苏东坡后来选择常州作为他的归隐之地,并非偶然,他对常州这方土地是早有所钟情的。
就在这年,苏东坡委托宜兴好友在宜兴买田,准备将来在此归隐。
三、 求住常州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五年。直到元丰七年才得到赦
免。政治上的坎坷沉沦使他退隐田园、躬耕自给的愿望更加强烈。常州美丽富饶的土地、温和湿润的`气候和莫逆之交的朋友让他留恋不已,他决定请求朝廷让他留在常州居住。
他两次乞求朝廷准予他在常州居住。他在《乞常州居住表》中写道:“……而赀用罄竭,无以出陆,又汝州别无田业可以为生。犬马之忧,饥寒为急。……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特许于常州居住。”
当他得知朝廷准予他常州居住时,他喜极而泣,为如愿以偿而歌:“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
元丰八年五月二十二日苏东坡率全家抵达常州贬所。几经周折,苏东坡终于回到了这片朝思暮想的土地。他游遍了常州城景。在太平寺和报恩寺等都留下了他的诗:“六花?葡林间佛,九节菖蒲石上仙;何似东坡铁拄杖,一时惊散野狐禅。”“碧玉碗盛红玛瑙,井华水养石菖蒲。也知法供无穷尽,试问禅师得饱无。”
几天后,苏东坡携全家定居宜兴的田庄。置身于江南农家风光,苏东坡由衷地发出了感慨:“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从物外游。有书仍懒著,且漫歌归去。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
这时苏东坡完全过着理想的生活,没有政治,没有公文,没有吃不饱饭的后顾之忧。他完完全全地放松着自己,从从容容地享受着江南秀丽的风光。
但命运总不让苏东坡有块宁静的土地。这时政局起了极大的变化,朝廷又起用苏东坡,并委以重任。喜忧参半的他只得告别了他刚刚建好的家园,启程赴任去了。
四、 常州了缘
元佑八年,一直保护苏东坡的高太后去世了。灾祸接连降到
苏东坡身上。他连连被贬,从定州到英州,再到惠州,又从惠州被贬到海南岛的儋州。直到元符三年,苏东坡等元佑大臣被大赦。朝廷给了他一个虚职,允许他在外州任便居住。这样,苏东坡就面临着去哪里养老退休、安享晚年的选择。
苏东坡的第一个选择是回四川老家。中国人都讲究“叶落归根”,而且他的父亲苏洵墓穴旁留有苏轼、苏辙的两个位置。苏东坡一度也曾想“叶落归根”,但他从熙宁元年服父丧离开四川老家以后,3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老家了。他在四川既没有田产,也没有亲人,他只好放弃了回老家的打算。
苏东坡的第二个选择是杭州。苏东坡两次任职杭州,他与那里的老百姓感情非常好,而且杭州的山山水水也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很想去那里定居。他曾说过:“蜀若不归,即以杭州为佳。”但杭州的生活费用很高,他在那儿也没有田产。苏东坡一生不断迁徙流放,生活困顿,没有积蓄,最后也只能作罢。
苏东坡的第三个选择是去颍昌(今许昌)和苏辙相聚,将来去嵩山隐居。苏东坡想到自己兄弟两人自入宦后一直离多聚少,现在都已年迈,他很想和苏辙团聚。不过这时政治形势又发生了变化。庇佑元佑党人的向太后已经逝世,政治风向又转回原状。他越来越感到颍昌离京城太近,绝不能清静。而且苏辙这几年流离贬谪,经济也很拮据,自己一家去他那里,又将加重他的负担。他考虑再三,毅然放弃了去颍昌与弟弟相聚的计划。
苏东坡的第四个选择便是去常州、宜兴。他在宜兴买有田产,能够供他生活。他的儿子家人也在常州一带生活,可以就近照顾他。在常州、宜兴一带,他还有不少好朋友,如蒋之奇、单锡、钱世雄等,尤其是钱世雄,在他被贬南方时,不断派人送信送物,两人的情谊始终不渝。在常州居住,他可以和老朋友们比邻而居,吟诗作赋。而且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朋友朝夕相处,安度自己的晚年,何乐而不为呢?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今已决计居常州”。然而一路的颠簸,使得苏东坡身体极为虚弱。他在返常州的途中不幸染病。抵达常州后,病情始终不见好转。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7月28日,北宋一代文豪苏东坡走完了他六十六年的人生旅途,终老于常州城内顾塘桥畔孙氏馆。
纵顾苏东坡的一生,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苏东坡初出茅庐,中举及第,便与多位常州籍同考举子结成好友,他们在苏东坡眼前展示了一幅绚烂的江南风光,使他与好友们订下了“鸡黍之约”。然虽有定居誓言,但毕竟未经深思熟虑,是信口所至。真正到了常州地区,苏东坡领略到了那水乡山野的神韵,便深深地吸引住了。中年离开黄州时,苏东坡两次上表乞求居住常州,终于如愿以偿,从此和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使在元佑时期,他政治上红极一时时,他还和常州籍大臣胡宗愈(完夫)讲定:“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他在北归途中,一路均有人热情挽留,有的甚至无偿提供居舍,但他总是坚定地说:“然某缘在东南!”他终于返回了魂牵梦萦的常州。最后遂了他在熙宁七年在常州悼念钱公辅的《哀词》中的夙愿:“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
“出处穷达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吾州。”这是宋费补之对苏东坡与常州之缘最确切的概括。
苏东坡与常州之缘,正如他自己所说:“殆是前缘。”
附:苏轼被贬期间写的千古名句
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第二年,政局初定,苏轼将城西北角一废旧之台修葺一新,政事之余,邀请同僚登台远眺,谈诗论文,抒发胸臆。其弟苏辙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意,为此台命名超然,并作《超然台赋》予以赞咏,引发苏轼《超然台记》横空出世,成就千古名篇。
中国历史与北宋现实的交接点,恰巧成为苏轼文学创作灵感的触发点。与其说《超然台记》是一篇建筑物的题记散文,还不如说是一篇人生哲学论文,一首从人生忧患中解脱出来的哲理诗。对读者来说,倘若在烦恼时沉吟此文,在痛苦中咀嚼其味,或许能获得超然的效果。人在社会上生活,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失意,这时常常会想到遁世。由于生存条件的限制和人的社会属性的限制,隐逸山林,不食人间烟火,又是不现实的。从人生态度来说,隐逸遁世也是消极的、不可取的。苏轼的《超然台记》所开的人生解脱处方,就不主张隐逸遁世。他认为,只要善于观物,善于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其可观、可乐处,发现诗意,发现美感,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心灵的超然自适,变散文化的人生为诗意的人生。
苏轼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濡染,对儒、道、释等各家思想兼收并蓄。在他人生的每一个时期,都没有完全皈依哪一家思想,也没有彻底放弃哪一家思想。当然,正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那样,他最先接触的是儒家思想的正规教育,最先选择的也是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仕途。苏轼年仅十岁时学习《范滂传》,便奋厉有当世志(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二十一岁应科举试,曾向朝廷呈上五十六篇策论;二十二岁中进士进入仕途后,更是满怀致君尧舜的政治信念。但苏轼耿介正直的性格、敢于坚持自己主见的做法,使他的仕途充满坎坷。屡遭贬谪之后,苏轼积极入世的热情不能不大大降温。他在《自题金山画像》诗中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寥寥数语,几十年的宦海浮沉,多少次的被贬外放,无边的苍凉,数不清的磨难,尽在其中。
屡遭挫折之后,苏轼益发感到壮志难酬。于是老、庄思想便乘虚而入,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与苏轼固有的儒家人生哲学一起,构成一种充满矛盾的人生哲学:入世与出世、有为与无为、投身社会和回归自然。苏轼是痛苦的,也是困惑的。随着痛苦与困惑的加剧,儒家思想日衰,道家思想渐增。他的退隐心结,已发展到对社会的退避,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怀疑。这种人生无法预料、不可把握的意识,随着遭受挫折的增加而越来越强,使苏轼常常发出万事到头都是梦,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的喟叹
人间何者非梦幻,这种人生如梦的困惑终于把苏轼逼上寻求解脱的道路。应该说,对仕进与退隐的困惑、对人生如梦的悲哀,是封建时代的文人普遍的心态,但对困惑与悲哀加以解脱,却并非易事。在这方面,道家文人往往略胜一筹。吸收道家思想的苏轼,便是如此。信儒却不迂腐,以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思想来务实;谈禅却不佞佛,以其看破红尘的出世思想来处世;乐道却不厌世,以其乘势归化、返璞任天的避世思想来修炼。三者融为一体,就能不受时空的束缚,可以追求生命的自由。所有这些,都是为维护赵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和克服自己的人生坎坷与磨难之苦的。这就是苏轼的超然生命观,也是他为什么不去投江、没有出家,宁愿忍受苦难、甘当贬官而不忘忠君爱国忧民的根本原因。
有超然的处世态度,人就变得坦荡而达观。苏轼漫游赤壁之时,正是他被贬黄州,政治上极度失意之际,可是他却写出《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流传千古的超然之作。在《赤壁赋》中,苏轼表达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他认为,虽然宇宙是无限的,人生是有限的,但二者又是相对的、辩证的。万事万物都有生有灭,人生的意义亦可永存,问题就在于以何种态度处世。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他明确表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当然,苏轼是普普通通的人,而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因此,他有时也会感到难以真正脱俗。难以从物欲中彻底解脱出来。当欲望不能满足时,他也难免会有凡夫俗子一样的牢骚要发泄。但他的超然处世态度一旦战胜物欲的诱惑,心灵马上就会恢复平静而忘却营营。他认为,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品格追求和认真的生活态度。
北宋王朝的险恶仕途,几乎窒息苏轼的政治热情,想到自己的坎坷人生和仕途,苏轼也禁不住产生凄楚苍凉之感,甚至还有些愤然不平。但继之而来的常常是超然的自我安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如此一来,一切都会处之泰然,身居显贵不沾沾自喜,遭受贬谪不忧凄于心,去无所逐来无怨。我们看苏轼虽有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自嘲,却在多次被贬中都能找到生活的乐趣。他几乎是到一地方,爱一地方,不对自己的被贬耿耿于怀。他到杭州就爱杭州,故乡无此好湖山;到密州就爱密州,乐其风俗之淳;到黄州即爱黄州,长江绕廊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在惠州就爱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海南儋州本是被视为南荒的流放之地,但苏轼却说: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检阅《苏东坡全集》,我发现苏轼任密州太守两年多的时间内写下二百三十多首(篇)脍炙人口的诗文,其中涉及超然台内容的诗文就达十一篇(首)。苏轼一生代表词作颇多,《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就创作于超然台。诸城人民创造灿烂的历史文化,而深厚的文化积淀也熏陶和影响一代文豪。正是在这片神秘而丰厚的文化沃土上,苏轼达到他诗词创作的最高峰,形成他独具特色的豪放词风。
苏轼既善于深入人生,又善于超越人生,在各种生活环境中遍尝各种人生滋味,但又总能出乎其外,发现其中的至味可观处与可乐处。他在艰难困苦中,总是设法找到人生的乐趣,他什么饭都能吃,什么房都能住,和什么阶层的人都能相处,什么样的忧愁烦恼都可以解脱,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保持无往而不乐的超然心境。苏轼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能够融合儒、道、释,打通雅与俗的界限,极大地丰富传统人格美内涵,使之变得更为健全和成熟。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俨如一鹤飘然,随遇而安,来去潇洒,出入自由,不为世俗所羁,亦不为虚妄所惑。
【关键词】
诗词名句,记事,植物花卉,荷花,藕花,乘舟,游赏
【名句】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出处】
宋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注】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说明】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更多有关荷花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
【赏析】
这是一首回忆游赏之作,“常记”句表明追忆往事的时间、地点。“沉醉”句写作者兴致之高,愉悦之至。“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终于到了日暮时分,作者得以畅览溪亭精致,于是驾着小船回家,不料却闯入了荷花深处,结果“惊起一滩鸥鹭”。“误入”句,行文流畅自然,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沉醉忘情心态。“藕花”即荷花,因荷花是从藕长出来的,所以在诗词中也常叫藕花,这里是为了符合格律的要求而用藕花。这两句虽为记事,却勾画出一幅美妙灵动的荷间少女图。田田的荷叶间,点缀着盛放的荷花,忽然一阵骚动,荷叶、荷花都摆动起来,原来是一位少女泛舟闯入,她正胡乱地划动小船寻找归路。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把美景与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年少时的欢乐趣事,让人忍俊不禁,富有一种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