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脾肾中医十大名言 正文

脾肾中医十大名言

时间:2024-11-05 17:33:47

筋的问题,在肝。

骨的问题,在肾。

血脉的问题,在心。

肌肉的问题,在脾胃。

皮肤、毛发的问题,在肺。

五 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十二经络流注】

一日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流经一个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掌握了自己的 身体,也就掌握了长寿健康的秘诀!

子时:23:00——1:00 胆经: 熟睡!胆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 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这个时候心脏功能最弱,如果有心脏病人备好救心丸。

丑时:1:00——3:0肝经:深睡眠!此时中肝修复的最佳时间,废弃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在丑时完成。此时必须进入深睡状态,让肝脏得到充足能量。如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易患肝病。

寅时:3:00——5:00 对应经络:肺经:大地阴阳从此刻转化,由阴转阳。人体此时也进入阳盛阴衰之时。此刻肺经最旺。肝脏把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些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肺病哮喘病人在寅时服药比白天常规服药效果好。

卯时:5:00——7:00 大肠经 :排便!便前一杯温水。此刻大肠经旺盛,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辰时:7:00——9:00 胃经 :勿忘吃早餐!此时不断分泌胃酸,如果饿久了, 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

巳时:9:00——11:00 :脾经 :喝水!(此时多喝水)脾是消化、吸收、 排泄的总调度。脾是后天之本。补脾:薏米 红豆 山药粥。一整天2000ml毫升水约5瓶矿泉水,要持续喝千万别别喝任何的饮料。

午时:11:00——13:00 心经 :小憩一会儿。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能午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午睡不能超过 30分左右,会夺觉,容易引起晚上失眠。

未时:13:00——15:00 小肠经 :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体就会打咯排气。故午餐下午1:00之前吃,营养物质都吸收进入人体。

申时:15:00——17:00 膀胱经:排尿!膀胱把水液排出体外。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膀胱最活跃适合多喝水。要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憋尿,会得“尿潴留”。

酉时:17:00——19:00 肾经 :肾脏为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 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时的人本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这是一个男人的时刻。 对于肾功能有问题的人而这个时候按摩肾经效果最为明显。

戌时:19:00——21:00 心包经 :心包经。此刻创造安然入眠的条件。平和心态。

亥时: 21:00——23:00 三焦经 :睡觉了!此时是人体最大的腑三焦经运行,主持诸气、疏通水道。亥时三焦通百脉。可休养生息。

拓展阅读:仲景学术与《黄帝内经》有关系吗

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处处体现了对《内经》理论的具体运用,可以说,《内经》是仲景学术的理论渊源,仲景学术则是对《内经》理论的成功实践和发展。下面,我试就仲景学术与《内经》的关系做一浅探。

一、论病以阴阳为纲

阴阳为万物之纲纪,这是《内经》中最重要的学术思想。仲景著作中明确反映出以阴阳为纲的学术观点。

首先,在仲景的著作中,从疾病的分类,到病因、病位、病机、脉象及治疗方法和疾病的预后转归等,无不以此为纲。如《伤寒论》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从《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所谓的“阳病十八”和“阴病十八”来看,其前者所指为“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多属外感“贼风虚邪”之疾;而后者所指为“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等,则多属“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或“阴阳喜怒”所引起。这与《内经》关于疾病的阴阳分类原则大体一致。再如《伤寒论》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此处所谓的“阴”“阳”,既是指脉象(浮取与重按),复言病机(营弱卫强)。又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关于“审其阴阳,以别柔刚”之训,仲景将痉病分为柔痉与刚痉。仲景还将《内经》中“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精神贯穿于脉诊中。如《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篇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妇人杂病篇亦指出,“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

从治法和方药上看,桂枝汤调和营卫,黄连汤治上热下寒证,半夏泻心汤等治脾胃不和、寒热错杂致痞,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乌梅丸治寒热错杂之久利,附子泻心汤治热痞而兼阳虚等,皆属于调和阴阳的`著名方剂。在同一方剂中,仲景又常常攻补兼施、温清并用,如温经汤、鳖甲煎丸、大黄甘遂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这些都是仲景对《内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法则的具体运用。

对于疾病的预后和转归,仲景亦十分重视阴阳是否自和的问题。如仲景曰:“凡病……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亦曰:“伤寒六七日不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其次,从《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的建立与《内经》中论述六经(六气)的诸多内容来看,二者也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而《伤寒论》实际上讲的就是六气的病变,以及如何辨证施治的问题。其六经之名完全取自《内经》,也是根据阴阳之气的多少而得名的。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述,“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所以,仲景的六经辨证,讲的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病变,而六气皆本于阴阳一气之所化,故六经病变皆以阴阳为辨证总纲。仲景六经辨证体系的建立,是对《内经》五运六气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二、正邪相搏的病因观

《内经》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取决于人体正气与邪气相争的结果,并十分重视和强调维护正气以抗御外邪的重要性。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而在仲景的著作中,亦充分表现出正邪相搏的病因观。《伤寒论》的治法中始终贯穿着“扶阳气”“存阴液”的基本精神,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如《伤寒论》云:“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云:“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此外,仲景治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那就是虚实互求。如其治风寒兼阳虚漏汗证用桂枝加附子汤即是,而其治“五劳虚极羸瘦”之虚劳证却以大黄?虫丸主之。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他扶正祛邪的治疗观,也正是《内经》“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一观点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三、治病求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治病必求于本”之明训,仲景则将此原则贯彻于自己的医学实践中。“本”,可从三方面理解:一是阴阳,二是病机,三是指先病者。关于“本”是阴阳,已在前面做了阐述。至于作为病机而言,是仲景始终紧紧抓住不放的。虽然在其著作中直接讲明病机的条文不算多,但从其对各种病候的叙述及所列的治疗方药中,我们不难窥见仲景对每一证候的病机孜孜以求的良苦用心。如《伤寒论》云:“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患者有“经水适断”的症状,表明其病已在血分,邪热与瘀血相搏,但仲景仍主用柴胡者,因其病程不长,血与热结尚为短暂,故可用柴胡拔去热邪(《本经》谓柴胡“主心腹,去寒热邪气”),而血结自散。此亦是求本之治。

《金匮》云:“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所谓脉沉,当责有水,故本方以泽漆为君,使水气还归于肾,不是治咳,咳无不止。由此可见仲景治疗咳嗽,并不局限于止咳化痰平喘,而是求其所以咳者而治之。

再如仲景治“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之己椒苈黄丸一方中的方后注指出“渴者加芒硝半两”。芒硝岂能治渴?究其病因,乃津液与痼癖结,遂不得上潮为渴,去其痼癖,正使津液流行。同样,《伤寒论》中柴胡加芒硝汤治少阳病兼下利证,亦是仲景用药的高明之处。按理说,芒硝安能止利?但小柴胡汤偏加之以止利,盖积聚结于中,水液流于旁为下利,去其积聚,正所以止其下利。此非求本之治欤?

《素问·标本病传论》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仲景深得其旨,如在《伤寒论》中云:“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四、病机与治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在仲景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许多疾病病机的认识与《内经》是一致的。如《内经》云“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仲景则有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等与之相对应。《内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仲景则有黄连汤、大黄甘草汤等与之相对应。《内经》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仲景则将“痉”与“湿暍” 合在一篇中论述。《内经》云“劳者温之”“寒者热之”,仲景则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与之相对应。《内经》云“风者,百病之始也”,仲景则将桂枝汤列于《伤寒论》之篇首,治太阳病中风证,为群方之冠。《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仲景在“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中着重讲了以肺病为主因的咳嗽,又在“痰饮咳嗽病脉证”篇中讲了由于脾肾功能失调所生的痰饮亦可致咳的问题。《内经》云“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仲景则在《金匮》的首篇即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肝病可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未病思想。

总之,《内经》的阴阳理论、五运六气学说、天人一体观、对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诊断治疗法则等,无不深深地影响着仲景的临床实践及其论著。可以说,没有《内经》,也就没有《伤寒杂病论》。而后者在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以及辨证论治与理法方药融为一体方面,又大大地向前发展了一步。有人曾说,《伤寒论》就是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素问注释汇粹》、五版《黄帝内经》讲义皆持此说)。我认为,这种说法把《伤寒论》的基础缩小了一些。

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即明言“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见他正是遵循《内经》等经旨古训来指导自己的医学实践并著书立说的,其著作与《内经》互为表里,共同汇成了中医学一股万古不竭的清泉,潺潺不绝地流淌。

筋的问题,在肝。

骨的问题,在肾。

血脉的问题,在心。

肌肉的问题,在脾胃。

皮肤、毛发的问题,在肺。

五 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十二经络流注】

一日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流经一个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掌握了自己的 身体,也就掌握了长寿健康的秘诀!

子时:23:00——1:00 胆经: 熟睡!胆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 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这个时候心脏功能最弱,如果有心脏病人备好救心丸。

丑时:1:00——3:0肝经:深睡眠!此时中肝修复的最佳时间,废弃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在丑时完成。此时必须进入深睡状态,让肝脏得到充足能量。如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易患肝病。

寅时:3:00——5:00 对应经络:肺经:大地阴阳从此刻转化,由阴转阳。人体此时也进入阳盛阴衰之时。此刻肺经最旺。肝脏把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些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肺病哮喘病人在寅时服药比白天常规服药效果好。

卯时:5:00——7:00 大肠经 :排便!便前一杯温水。此刻大肠经旺盛,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辰时:7:00——9:00 胃经 :勿忘吃早餐!此时不断分泌胃酸,如果饿久了, 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

巳时:9:00——11:00 :脾经 :喝水!(此时多喝水)脾是消化、吸收、 排泄的总调度。脾是后天之本。补脾:薏米 红豆 山药粥。一整天2000ml毫升水约5瓶矿泉水,要持续喝千万别别喝任何的饮料。

午时:11:00——13:00 心经 :小憩一会儿。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能午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午睡不能超过 30分左右,会夺觉,容易引起晚上失眠。

未时:13:00——15:00 小肠经 :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体就会打咯排气。故午餐下午1:00之前吃,营养物质都吸收进入人体。

申时:15:00——17:00 膀胱经:排尿!膀胱把水液排出体外。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膀胱最活跃适合多喝水。要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憋尿,会得“尿潴留”。

酉时:17:00——19:00 肾经 :肾脏为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 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时的人本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这是一个男人的时刻。 对于肾功能有问题的人而这个时候按摩肾经效果最为明显。

戌时:19:00——21:00 心包经 :心包经。此刻创造安然入眠的条件。平和心态。

亥时: 21:00——23:00 三焦经 :睡觉了!此时是人体最大的腑三焦经运行,主持诸气、疏通水道。亥时三焦通百脉。可休养生息。

拓展阅读:内经的学术价值

《内经》诞生于两千年前,它的问世,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而且数千年来一直是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和推动中医学术发展的准绳。历史已经推演到21世纪,现代医学的飞跃发展,推动了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当前我们重新审视这部古老的经典,它的学术价值又在哪里呢?

一、奠定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在世界医学史上,曾经有过多种传统医学,如希腊、罗马、印度、埃及、阿拉伯等。但是经过漫长的历史,除中国的传统医学得到了延续外,几乎全部沦为民间医学,或者出现了断层现象。而中国的传统医学,虽然经历磨难,却一枝独秀,不仅得以延续,而且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令人深思的。其中原因除了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疗效外,就是因为她拥有一整套独特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而《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在《内经》问世以前的医学,尚处于较为零星的不成系统的医疗经验积累的阶段,尚无理论可言。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诸子媛起,百家争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发展到战国时代,出现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学派,这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学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为医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内经》作者自觉地吸收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哲学思想,作为理论的支柱,并与医疗经验进行有机地结合,使之升华,形成了藏象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学说及疾病防治学说,为中医学奠定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这也是中医学术发展历千年而不衰,而且在世界传统医学中独树一帜的根本原因。埃及人曾经创造过叹为观止的医学成就,但自从公元前332年埃及被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以后,它的文化和传统医学便开始希腊化。此后又随着罗马的阿拉伯人的人侵,埃及文化先后融化到基督教文化及汇人伊斯兰文化圈内,只留下金字塔、木乃伊供人凭吊。

印度传统医学也曾经有丰富的内容,约于公元前1500年,受到雅利安人人侵后,也遭到了毁灭。

古希腊―罗马的医学曾经随着它的国家的繁荣而盛极一时,后来由于内部原因导致外敌人侵,文化先后中断,而它的传统医学在近代西医学发展之后,遭到遗弃和散佚,它和阿拉伯医学几乎全部被取代了。

中医学之所以得以延续至今,真正的魅力在于二:一是它的医疗实用价值,中医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二是它有着一套至今魅力不减的理论体系的指导,这些理论的学术价值仍然不可低估。自《内经》之后,中医学术虽然代有发展、流派纷呈,医学著作汗牛充栋,然而追溯这些学说、流派、著作的渊源,无一不是导源于《内经》。

二、确立了“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

《内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

《内经》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自然界充满气,气又可分为阴气和阳气,阴气(即地气)与阳气(即天气)的结合和交互作用形成了人体。《内经》以“气”为中介将人与天地联系起来,并提出“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将人体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大背景下来考察生命的运动规律。所谓天地人“三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彼此不可分割。因此,《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概指自然环境种种影响因素;“人事”,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大而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习俗等,小而至于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遭遇及个人经历等,这些内容均与人体心身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指导人们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和预防保健等医疗实践活动。

基于上述思路,《内经》关于健康的定义可以归纳为:①躯体无异常变化,所谓“平人者不病也,';②内部机能和谐,“形与神俱”;③对外界环境适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简单地说,健康就是和谐,形神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这与WHO关于健康的含义不谋而合。三才医学模式告诫医生不仅要注意患者的“病”,更要注意生病的“人”,知道谁生了病,有时比了解生了什么病更为重要。疾病不过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一种反应,不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是不同的,个体总是按照自身体质气质的反应和检验呈现出种种临床症状。《内经》特别重视体质气质理论的原因盖出于此。

令人惊奇的是,《内经》三才医学模式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一心理一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这表现在两者都不把“人”作为一个超然独立的实体,而是看作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一员。因此,认识健康与疾病,不仅着眼于个体,更着眼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其次,两者都注意到精神心理因素在个体健康与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强调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及处理,不至于陷人单纯生物因素的死胡同。这对于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和提高诊治疾病、预防疾病的效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2、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3、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4、气聚则塞,气散则通

5、百病挟痰

6、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7、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8、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9、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10、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11、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12、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13、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14、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15、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16、久病先针足三里

17、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18、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19、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20、养心莫过于寡欲。--《医学入门》

21、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22、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2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26、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27、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28、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29、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30、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31、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32、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33、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

34、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35、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36、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37、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38、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39、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40、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41、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42、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43、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44、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45、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46、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

47、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48、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49、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5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51、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52、脾气喜升 胃气喜降

53、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54、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55、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56、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57、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5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59、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

60、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61、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62、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63、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64、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65、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66、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67、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68、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69、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70、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71、有触心动为惊,无触心动为悸。

72、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73、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74、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75、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76、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77、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78、汗出不解,非风即湿,复杂做事,简单做人!

7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80、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81、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82、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83、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84、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胁痛)

85、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86、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87、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88、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89、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

90、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91、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92、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93、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94、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95、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96、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97、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98、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99、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疏肝和胃,理气养阴)

100、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101、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102、俱视独见,无与众谋。

103、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104、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105、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

106、百病生于气

107、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108、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

109、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110、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111、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