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注重人民利益的历史名言 正文

注重人民利益的历史名言

时间:2024-09-30 09:30:42

中华文化的传承作文1200字 篇1

前些天爸爸让我看了篇报道,大大的配图照片是一个苍老且再也普通不过的老农,正站在破旧的房屋面前,举着粗糙但坚实的手,似乎坚定地要告诉我们什么,再看配图标题,粗粗的黑体写道:“温州‘诚信老爹’身上流着道德血液”,小标题是:“八旬老人还儿债,诚信做人动乡邻”,整篇报道是讲一个“温州八旬老渔民为在台风中死去的三个儿子还债五年至今”的故事。诚信老爹,一个本来就生活拮据的老人,在承受了失子的巨大悲伤过后,平静地对债主说出“人死债不烂”这样的话,用“子债父还”之举诚信守诺,用“诚信”之心感动了全村的人,也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肃然起敬。

德,不因显爵而高尚;品,不因贫穷而低劣。诚信老爹,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再现。中华上下五千年,就是一个中华文化的文明史,诚信、谦让、勤俭、仁义、从善如流等太多的中华美德故事了。

诚信,从《陈太丘与友期》中的陈太丘信守承诺;《孟母不欺子》中的孟母坚持说到做到,到商鞅的“立木为信”,曾子的“杀猪偿信”等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这些都是古老的故事了,历史和时间或许把它们打磨得有些褪色了,但无论光阴的轮回,世事的变迁,都决不会被一个有道德、有品德的中国人会遗忘、丢弃。

而当今社会,随着那种摒弃诚信牟取暴利的风气的不断蔓延,食物都是“有毒”的,连自己亲手生产的馒头自己绝对不吃,这不仅是令人痛心疾首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种道德传承的沦丧的悲哀!企业家们,为了一切的利益,可以坑害人民,可以见利忘义,身体中再不流淌道德的血液!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脸上不再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老人的气息愈来愈沉重,年轻人的朝气荡然无存,生产问题食品的人们难道没有一丝从心底里的愧疚吗?扪心自问,当所有的食物大家都不敢轻易食用,当所有的诚信都被利益所吞噬,当所有的人全都以鄙夷的眼光打量着身边的人,冰冷的世界,那些赚得的金钱可以使人感到温暖吗?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早在二千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已经告诉了我们,一个人要是失去了信用,那他将什么事都做不成。失去了美貌有健康陪伴,失去了健康有才学追随,失去了才学有机遇相跟,而失去了诚信你所拥有的一切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如过眼烟云,终会随风而逝。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传承中华美德,固守诚信品德,就如同一个国家有了灵魂,大树有根,江河找到了源;不然,只能堕落,只能枯萎,只能干涸……

真的,看似平凡困苦的“诚信老爹”,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复苏的点点闪亮,这与当下一些有悖于中华文化的行为,值得我们思忖与反思。诚信的传承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重归无尘的心灵,用“诚”和“信”,让人与人之间少一分冷冷的怀疑,多一份暖暖的笑容!只有有了诚信我们才能发现:青草绿树,蓝天白云,花香鸟语,美丽无处不在;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月圆月缺,美丽尽存其中……

中华文化的传承作文1200字 篇2

雷锋,一个响亮的名字。在中国,他家喻户晓,他的事迹温暖了一颗有一颗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这凭借的就是他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他已经成为了现代乐于助人任的标志。

雷锋的模范事迹和高尚思想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雷锋有句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雷锋崇高的愿望。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无时无刻不实践着自己的理想。

生活在现代化生活中的我们更需要雷锋精神来引领我们前进,雷锋,这个名字,在我们的心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辉。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人民,他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必将在我们青少年一代身上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他那不可磨灭的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人们将永远记住它,他为中华留下一段不朽的诗篇。

现代社会不可否认有一些现象不尽人意,一些不法商家出售不合格的产品,以及一些个人不文明现象。但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作为公民,我们更需要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以前有雷锋激励人们做好事,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现代社会也有这样的好人,汶川地震,一名名伟大的教师,牺牲自己,护住学生;一名名救护员竭尽全力救助伤员。

从最美教师张丽莉,拼命推开学生,自己却被卷入车底,造成双腿截肢,到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命的最后几十秒他缓缓换挡、减速、停车、拉手刹,告诉大家安全下车,然后他倒下了。他用自己生命挽救了34位旅客的生命。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迹,一个个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一次次使人潸然泪下的壮举无不诉说着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有榜样,我们不缺活雷锋!

每年都有感动中国的人物,今年的有

胡忠谢晓军夫妇: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的并蒂雪莲。

吴菊萍: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出,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拖住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他们就是我们的榜样,他们就是现代的雷锋,他们就是我们应该高举的旗帜,他们的精神会引领我们前进。我们应该传承华夏文化,发扬雷锋精神。

中华文化的传承作文1200字 篇3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就是要告诉我们只有多看书,才能长知识,我就很喜欢看书。书即是香的又是友好的,你试着和它交朋友,它就会告诉你许多知识和一些有趣的故事。在这个寒假里,我就看了一本名叫《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的好书,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引人入胜的人物故事,我每一篇都读得很认真,通过这本书,我即学到了很多没学过的历史知识,也懂得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使得我的寒假生活过得更加丰富多彩。

每一天,我都静静地坐在书桌前看《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一开始,我也看不进去,也想和小朋友们出去玩,后来妈妈告诉了我这本书里有奥秘,我马上就被吸引了,渐渐的,我对里面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更加聚精会神地阅读着。在这些故事中,我最喜欢其中的两个故事,一个就是《六尺巷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清朝宰相张英的家人与邻居之间,为了争墙基而引发的矛盾, 张英在家人求助时,只用几句话就解决了纠纷, 原话是“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就是让自家人主动地将院墙后移三尺,张英的这一做法让邻居羞愧难当,也主动地将自家院墙后移了三尺。看到这里,我仿佛看到张英在指挥家人笑脸移墙的画面,这件事说明了张英是个为人正直,心胸豁达的人,所以后人赞誉他:“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安徽桐城,我也是安徽人,所以我感到很骄傲,我要向张英学习,学习他的深明大义和豁达胸怀,凡事要多忍让。俗话说得好:“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啊。

学习,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过程,所以在我们能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学习。这本书中我还喜欢另外一个故事,他是西汉时期一个贫苦农民家的孩子,大家一定都知道他是谁,是的,他就是匡衡。匡衡非常喜爱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也上不起学,但是勤奋好学的匡衡在农忙的时节,去给有钱有书的人家去打工,不要工钱,只要求人家可以借点书给他看。后来,他长大了,更没有时间去看书了, 不过,这可难不倒聪明的匡衡,他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晚上,他就借着邻居家的光来看书。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匡衡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掌握了很多的才能,不但成为了丞相,还成为了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故事看完了,我的眼睛也湿润了,匡衡那么渴望读书,终于,他达到了自己的目标,我真为匡衡感到高兴。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真正含义,我们要用少年时期去看更多的书,学更多的知识,想想看,那些贫苦人家的孩子,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地看书,是为了什么?对呀!不就是想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途吗?既然他们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认真学习,为什么我们不能呢?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努力学习吧!奋斗吧,少年!让未来的我们也能在蔚蓝的天空下展示出一片光彩!

我们中国是个泱泱大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中华文化,不但能开阔我们的眼界,更能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我们一起来读《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吧,让我们在学知识懂道理的同时,也能把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责任。

中华文化的传承作文1200字 篇4

《诗经》有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也许想告诉我们,外在的礼仪与内心的情操是一致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便难以绘出丰富多彩的图案。而鄙人认为,文化亦如此,文化不纯粹,是难以进入行云流水的境界的。

那么,何谓纯粹的文化?我想,保持自身原有的特质,不随波逐流或为人随意滥用的文化,才当之无愧为真正的纯粹文化。惜哉!惜哉!如今人们正在给中华文化这张原本洁白无瑕的脸涂抹着各种不适宜的妆容,使中华文化纯粹的气质,慢慢地淡去……君不见,凝聚着中华文化的文学著作一次次地被压缩,只因人们不愿花时间品读原著;君不见,代表着中华智慧的文化遗产渐渐成为商家牟取利益的工具,只因人们对其纯粹的内涵还不够尊重;君不见,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日益成为放假的代名词,只因人们对中华文化爱得还不够纯粹……难道我们愿意曾经光芒四射的中华文化在我们这里黯然失色,甚至掺和着原本不属于她的杂质吗?难道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不应担当起还中华文化以纯粹之色的责任吗?

明末清初学贯中西第一人辜鸿铭曾在他的《中国人的精神》里提到:“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是∶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著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当今的中国人是越来越有“智慧”了,但似乎辜老所提及的心灵的生活离我们却越来越远。心灵的生活,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接受纯粹文化的熏陶,可当下的中国人总会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行为意识与物质生活挂钩,一切都以是否会为我带来实际利润为衡量标准,从而使自己无法感受到纯粹中华文化的魅力。悲哉!悲哉!倘若中国人不还中华文化以纯粹之色,岂不是连自己最美妙的特质都失去了吗?!

中国人需要这美妙的特质,中国则需要拥有这些特质的大师、伟人。因此,我们需要纯粹的文化,去孕育那纯粹的灵魂。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发言时,曾提出“文学无用论”。难道文学真的无用吗?鄙人认为,莫言只不过想借用庄子的思想告诉我们:文学是很纯粹的,她不一定会满足你对名利、权力等功利的欲望,只是会给予心灵慰藉罢了。其实,这位由纯粹文化孕育出来的文学家,正在极力保护文化的纯粹性,不愿看到文学与政治,利益掺和在一起,浑浊不堪。同样,在舞蹈界赫赫有名的灵魂舞者杨丽萍说过:“我会倾尽毕生精力去揣摩舞蹈,鲜花、掌声、金钱都是身外物。”他们都是通过汲取纯粹文化而形成的大师,同时,他们也以纯粹的态度去对待和保护文化的本色,希望让更多人能从纯粹的文化中感受到智慧与力量,成为中国下一位的大师。

文化的价值,在于她的纯粹,当我们不顾其感受,随意涂抹时,她的本色也会黯然失色。是时候还文化以纯粹之色了。面对文学著作,少一分畏惧,多一分投入,让自己全身心地享受文学的熏陶;面对文化遗产,少一分功利,多一分责任,让更多人领略中华悠久历史的结晶;面对传统文化节日,少一分轻视,多一分了解,让你体会华夏文明之博大精深……

一点点,一滴滴,还吾中华文化以纯粹之色;

慢慢地,慢慢地,中华文化以纯粹之色,也能在世界之林大放光彩!

中华文化的传承作文1200字 篇5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是全世界各种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而没有中断的文明。

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传承,是我们每一个青少年的无比神圣的任务。

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

中国文化,文明的延续性是最为顽强的,是这股顽强不屈的劲让这位“老人”经过了衰败,经历过了兴国,尝过了苦,也品过甜。这位“老人”心里藏着许多事,但她从不会像那些小妇人那样八嘴八舌的说个干净。这位“老人”很坚强,这位“老人”手非常巧,巧的编织了无数令人敬重,仿照的魂宝。这位“老人”很聪明,创造数不胜数造福于人类的神奇之创。中华是一个包容大度的国家,没有那些小赢小利的思想,大方的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和拥有的东西奉献出来,让国际的友人赞赏不已。但是在威胁国家之安危,民族之利益的人面前,中华民族的子女是没有退缩的,“士可杀不可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刚健奋发,矢志不渝,多难兴邦的阳刚之气都在这里体现。

文化成果 光照百代

中国的传承,让我们受益终生。中国文明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是世界文明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的责任和荣誉。中国,念起这位母亲的名字,内心激动的,不知从何说起她的好。因为她太伟大了,说起来大多都是好,她创造了数不胜数的让中华子女受益匪浅的文明文化,创造了闻名世界的科学技术。而构成这一独特科技文明主要支柱有“四大学科”、“三大技术”和“四大发明”,对世界“天文学”、“数学”、“医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比欧洲的发明都要早几百年。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诗经》、《清秋》、《史记》、《资治通鉴》……像这样保存了如此浩瀚的文化典籍,也只有像中国这样经历上下五千年风雨沧桑的文明之国才能做到吧!瑰丽璀璨的古代文学,精彩纷呈的古代艺术,世代传承的文明礼仪都是最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爱国主语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阅读完岳飞精忠报国、范仲淹胸怀大志、戚继光驱逐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些故事后,让我更加明白了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希望,民族就有希望这句话的重大意义。

家庭和谐 家风良好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在一个好的环境成长,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书中同龄人例举出了他们的榜样事迹,我想中华民族子女是像他们那样,是因为那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感染,熏陶着我们。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广褒无垠的文化知识和传统,需要我们传承的太多太多,我们要牢记的太多太多。读完这本书,回溯五千年的历史足迹,感受了百年沧桑巨变后的坚强毅力,我的心深深被她的坚强震撼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不仅是一部民族文化文明的创造史,一部民族精神的生长史,也是一部民族发展的探索史。她经历了风、雨、阳光……才铸就了这样富有民族特点的民族之魂。

中华文化的传承作文1200字 篇6

在一个阴雨天里,我正坐在书桌前温习知识。白天发下的语文书崭新崭新的,带着墨香。我随手一翻,便翻到了最后一页的课文,是几行娟秀的.小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愣愣地看着,琢磨不出这是什么意思,只觉着眼熟,念了一遍又一遍,流连于其中的音韵之美。很久以后,我忘了当时我究竟在想着什么,却依稀记得那句话。后来做到一道阅读题,作者笑谈表达爱意的方式不同—— “蒹霞苍苍,白露为霜”或是“我们结婚吧”。有什么区别?我思索片刻后,落笔:“含蓄美, 工整美,音韵之美。”

在漫漫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所有在岁月中最珍贵的都沉淀在文字中,浓缩了精华在一个个方块字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最古老的文字,每个方块字里都包含着文字独特的情感。而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前人的所感所想,就算在几千年之后也可以被炎黄子孙感应到。字字珠玑,禅意深深,这是一个民族在血脉中所世代相传的文字艺术,在一腔热血中所流淌着的虔诚文化。我没有一刻像此时一样清晰地认识到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骨子里留着的是汉族的血,我的一些情感,关于爱国,正在暗涌着,它们沉沉的睡去,又在某一刻突然苏醒,被我的意识唤醒。告诉我,你是多么爱国。在这片被爱与真善美所灌溉这的土地上赖以生存。

当我执笔将一字一句缓慢书写时,听到从指间流泻出的音律时,在千年古街上游走,凝望着褐迹斑斑的红柱,孜孜不倦的流淌了千年的清水时。年轻的心脏又在雀跃着,来自遥遥远方的呼唤。我的青春刚刚开始,我的生命在燃烧,对于生活总是有说不完的热情,对于祖国总是有道不完的情思。我从一出生就长长久久的生活在了祖国的怀抱之下,每每到了航天飞船、火箭的发射爆炸升空,总是心情澎湃。历年的春晚槽点越变越多,我却能在除夕晚上准时搬来一张小板凳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我觉得祖国的初心没变,只是人们的要求越变越高。2012年的世博会,中国馆建得又大又漂亮,大红的色彩染红了展馆的外表,一个个方块的拼接流露出了古典的传统之美,使我心中满满的自豪感溢出。

过去的人儿们能否想到,在千年后的今天,在同样的一片土地上,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终于变成了现在的模样,国家领土经历了分分合合,王羲之的《兰亭序》传了几十代人,也不知是真真假假。而我们,却永远生活在这片土地下,共享同一片蓝天,我们的心中涌动着鲜红,在传承着亘古不变的中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不论相隔多远,我都能感受到流动的空气里,他们被世世代代曾在这儿生活过的人们呼吸过,他们吟诗作对,感叹花好月圆。如今,青春年少的孩子们手捧课本书声琅琅,似乎闭上眼睛,就能看见在水一方的大片芦苇,还有心心念念的伊人。

拂去茫茫雾气,文化俨然就在深处,我慢慢思考,慢慢读,慢慢写,直到它融入了我精神的一部分。

我听到青春如花开般的声音,每一个破土而出的瞬间我都听到它在说着,这儿的土地,真肥沃。

中华文化的传承作文1200字 篇7

关注传统文化现状的人都清楚,有不少人可能根本就不在乎传统文化,即便在乎又怎么样?就说比较喜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这几个重要传统节日的人们,在这些日子里做了什么?在春节期间,除了燃放鞭炮与大吃大喝,还做了什么,还剩下多少内涵?说好听一点,不过是有“传统”没文化,看上去热热闹闹,其实味同嚼蜡,结果是年越过越淡,就跟大家看央视春晚一样,越看越没劲。传统与文化的分量显然有些单薄,我们难道要靠鞭炮与吃喝提升传统文化的魅力?弄得某些忧国忧民之士忍不住竭力疾呼“用法律保护传统节日”,以此提醒人们记住民族传统,不使洋文化吞没民族传统文化,可谓用心良苦。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是法定节假日的一些洋节日在城市里越来越火,甚至在农村也开始流行。难道这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母亲节、情人节、圣诞节什么的,虽然没有大型活动助威,更没有特意放假,可参与者无处不在,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过节的理由和方式,各类大众传媒还连篇累牍地刊登一些十分有趣的让人们感到亲切的细节点缀节日气氛。我们必须承认,洋节在我们这里表现得很有活力,生活化了,很富有人情味,这就是一种“文化”气氛。

再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很令人担心得不到及时保护而面临失传。尤其是当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性强,影响范围较小,不为众人熟悉,过上现代化生活的青少年,对“非遗”更陌生更疏离,文化遗产就面临消逝的危机。即使一些列入保护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事实上已陷入濒临失传的境地。不仅民俗实物和器物平常难得一见,一些民俗文化活动也趋于萎缩。文化遗产靠什么保护或者发展?戏要有人看,曲要有人听。可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跟大众文化生活渐行渐远,仅仅靠列入遗产名录恐怕难以为继,至于还想吸引外地人似乎有点勉为其难。

因此,使本地人先熟悉本地的文化遗产实在是当务之急。不仅仅是在文化遗产日搞一阵子宣传,地方报纸不妨长期开专栏介绍,地方广播电视设立专题节目宣传,逢节庆活动,各地要让传统文化内容走街串巷,使本地文化遗产广为人知,家喻户晓。让广大群众跟本地文化遗产多一些亲密接触,让青少年也能够通过亲身体验熟悉本地的传统文化遗产。由此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跃起来,深入人心,植根社会,成为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文化遗产就不只是珍稀动物一样的“遗产”,更是一个地方文化生活的重要乃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原本需要特殊保护的文化遗产通过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零距离体验而重新赢得大众的喜爱,必然焕发生机,自然而然就能得到发展,何须谁再为如何保护传承焦虑?

另外,不妨多点“拿来主义”,向“洋节”学点经验,引导更多的人主动参与到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中,使传统更鲜活一点,给传统节日注入更多的时代气息,比如鼓励大家读几本中国传统经典著作,欣赏或参与诸如各种戏曲、相声、评书等传统文艺活动,大力为传统文化造势,使传统节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化节,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一定会更有滋味,更具魅力,传统文化就一定更有前途。

中华文化的传承作文1200字 篇8

一个国家就是一棵大树,而那个国家的文化就是这课大树的根;一个国家就是一栋高楼,而那个国家的文化就是那栋高楼的地基。文化是构成一个国家的根本,只有文化像根,一样稳扎稳打地,像地基一样打的稳、打的深、打的坚固,才能在风雨过后屹立不倒。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最能代表中国的只有它,我们中国的文化之根——汉字。

汉字,不但是文化之根,而且还有着怒久的历史。早在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一些陶器上刻一些符号,这就是汉字的形商周使其,出现了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而金文就是刻在青铜器和钟鼎上得文字。虽然甲骨文和金文出现在同一时期,但是金文比甲骨文更进步。这是汉字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汉字发展的前期。后来,汉字演变成了小篆和隶书,这是汉字发展的又一个过程,也是汉字发展的中期。东汉时期,隶书又演变成了楷书,楷书的形体方正,壁画平直。魏晋南北朝后,楷书成为了汉字主要书写体。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作为汉字的规范体,并广泛运用。与楷书并行的还有草书和行书,这就是汉字发展的后期,也是汉字发展的另一个过程,再后来就形成了现在的汉字,这就是汉字发展的全过程。

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汉字都是那么的神奇、那么的奇妙、那么的优美。中国汉字是多么的神奇啊!每一个汉字都拥有着它自身的意思和含义,每一个汉字都形象代表着某物。中国汉字又是多么奇妙啊!有的汉字不但神奇而且奇妙,有一些汉字真可用“同字不同意,同意不同字;字同意不同,意同字不同”来形容。

汉字的奇妙在书法家的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一点、一横、一竖、一撇在书法家中变成了越冬的校精灵或舞者跃动的优着舞资。可是当这些笔划组合起来就变成了一个汉字;当这些汉字组合起来的时候,它就奇妙的变成了一句话;当一句一句的话组合起来时,它就形成了一篇文章;当一篇篇文章组合起来的时候,就变成了一本书。多么奇妙啊!汉字不但神奇、奇妙,而且还很优美。在书法家手上,汉字的形态各异,姿态万千。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又或凝滑如脂。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写得字被世人称为“惊若浮云,娇若惊龙。”从此看出他写的字甚是优美,而他写得正是中国文化之根——汉字。从此又可看出汉字的魅力有多么大。

但是,在如今的社会上,有多少人还能写出一手好字呢?现在,很多人都依赖电脑和手机来写字了,哪还有多少人能写出一手好字啊!如果你叫一个成天玩手机或玩电脑的人来写几个字,都是歪七八扭的,哪有多少人还能写出一手好字呢?让我们呼吁全国人民。放下手机,放下电脑,放下电视,把汉字学好吧!你要让我们的汉字在未来中消失,成为一个历史!

汉字,文化之根。它展现出我们中国汉字的神奇、奇妙、优美与它无限的魅力。不要让电脑代替它,不要让手机代替它,不要让电视代替它,不要让它悄无声息地沉下去成为一个历史。我们要它发扬光大,而不是成为一个历史。让我们呼吁全国人民,放下网络,学好汉字,让它发扬光大。它不但是我们的文化之根,也是我们中国的瑰宝!

中华文化的传承作文1200字 篇9

打下这个题目时我的内心其实相当忐忑,这种往往由专家和学者们才有资格讨论的话题我却在这里夸夸其谈,但仅当作闲来时的“龙门阵”摆来好了。

刚开始有这些想法是源于不知道是哪本杂志上一张照片,那是一张有关四川川剧团的照片。画面上是一个穿传统孙悟空戏服且画着脸谱的川剧演员,演员身上的服装已经有些旧了,但精美的绣花依然华丽出彩。但与这身令人啧啧称奇的行头相对应的却是演员坐在简陋的板凳上那垂着肩颇显疲惫与无奈的身形,背景是杂乱无章破旧得犹如废品回收站的后台。这无疑就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当今局势的缩影,这当然是在提醒人们保护我们的传统艺术,但我要说的是这个号召已经遍地开花了,可真正的现实却是留不住的仍然在流逝。

其实也有许多人在尝试改变这样的局面,曾经就看到过有一些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将传统戏服元素融入了服装设计,那些服装可谓是保留了传统戏服的精华更加显得时尚且精致。可是却又有一些人自认为文化保护者的站出来指责说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看到这里我就不明白了,稍有改变就叫做“亵渎”那我们干脆放弃电视电影改看戏台子上的了,这样演员也不至于失业我们也保留了“传统”,因为当初的戏台不就相当于现代人的电视电脑吗?

当然我也并不说保留原汁原味的东西不好,看那些博物馆里的古品不是得到了相当好的保存吗?但那却是无法再现生命的标本罢了,仅仅只是古老而已有又谁真正明白它们曾经的辉煌?他们的生命在于被使用,而当我们仅仅为了保存那份古老将它们束之高阁的时候便注定了它们终究被忘却的命运。我不希望有一天我仅仅只能从博物馆或者某个拍卖会上看到那些凝聚着前人精华与心血的艺术品,而它们昂贵的价格是因为技艺的失传换取的。这样的艺术仅仅是“传”而未“承”更不要提“发展”二字。

就拿中国的戏曲艺术来说,除了上文提到的戏曲服装之外更应该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它形式的古板剧本的稀少,而唱腔也因为过于的注重保留传统而几乎没有发展改进。这样的戏曲注定不会被当今社会所喜好,即使我们意识到了它们的消失也无济于事。

此外还有中国各处的古镇,很多人都认为老街古镇应是安静与沉默的。而我却认为不然,它们之所以形成且具有如此的规模是因为人口聚集的关系,那时的它们最原始的感觉应是热闹与繁华。就像是现在的都市一样的存在又何谈安静与沉默呢?也许让古镇真正鲜活起来的正是挤挤攘攘的人群。

其实我们应该将现代的观念放在一边,真正以古人的心态去看待这些传统文化。假如没有这些现代化娱乐方式,我们仍然只有戏曲这一比较高档的娱乐,那么我们便会想方设法去改进它,使它与时俱进。不会去想是不是破坏了它的原汁原味,也不会去想是不是亵渎了传统文化,仅仅是需要而尽可能的发展它们,那么我相信像戏曲、皮影戏、木偶戏、川江号子之类的非物质文化绝不会渐渐被人所淡忘。我们忘记了现存的传统艺术其实也是经过了无数代人的改进与发展才渐渐形成的,我们不应该也没有理由放任它们消失而是应该行动起来用现今的技术与智慧将它们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中华文化的传承作文1200字 篇10

谈起读书,应该读过最多的是课文,而又有很多的书籍,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与美德,体现我们伟大的传统文化美德。

传统的文化书籍非常之多,它们都体现了各种不同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美德又有很多当面的表达。如 尊师重道,孝顺父母等等。

尊师重道,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美德。现在的人们,对尊师重道不仅仅是为了礼数,而是潜移默化的这成为了一种习惯,久久存于人们的心里。抹也抹不去。《师说》中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短短的几个字,却对我的启发是非常大的。老师。这个称谓,有些人觉得很可笑。但是。我认为的老师是伟大的。在入学期间。能长久陪伴我们的。不是父母,也不是朋友。是老师,作为一个老师。难道就应该忍受那些无比讽刺的话吗?不。他们只是在宽恕,尽管有些人不尊重老师,对老师这个职业不屑,但老师永远都在包容,就连你伤心难过时,默默走来陪伴,安慰你的是老师。那个你不耻,在愚弄的人――老师。她是舵盘,当你遇到风暴迷茫不前时,她努力控制方向,带你走出危险;她是阳光,当你被阴云重重包围时,她双手撑起雨伞,不受风雨阻挡;她是大树,当你糊涂犯下错误时,她用那点点树叶,宽恕你的错误。在这一生,大半辈子和你相处时间最多的是老师,她会包容,开导,宽恕你。尊师重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德。我们就该尊师重道。

孝顺父母。也是我国其中的一种文化美德,如《陈情表》中的李密,他为人忠厚,老实,有能力,还孝顺。在很小的时候,是他的祖母亲自扶养了他。对他照顾有加。没有因为朝廷的重任委之,从而放弃了照顾生病的祖母,离开了她。他悉心照顾祖母,不为任何事而动摇,直到祖母离世,李密受任去朝廷复命,他为了让自己为祖母尽最后的孝道,不惜拒绝朝廷的邀请。像李密这样。用:“百事孝为先”这句话来说。再好不过了。一个人。有孝心,才能更好的去做别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孝心。谈其他的事都是妄谈。孝顺父母,把它看得重,这样的人才能作为。更值得别人信任。

爱过敬业。这是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要有的。不仅我认为,应该每个人都这样认为。在这个国家。不爱国,一个叛逆的人只会格格不入,爱国的人,与人相处和睦,深受宠爱。《荆轲刺秦王》就很明显的表达出了一个人爱国的那种淋漓尽致。荆轲希望这个国家能和平安好。每家每户都能过上平静安逸的生活。于是接受使命,去往秦国谈和,尽管最终的结果是自己死在秦国,也想在最后关头上为自己国家的百姓谋福,就算任务没有完成,自己也不后悔自己来刺杀秦王。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事业。不后悔。这便是一个英雄。

从古至今的传统文化美德。无论是尊师重道、孝顺父母还是爱过敬业。这些传统精华都是值得我们去守护,传承的。现在的国家是一个美好而文明的国家。我们应该让这些美德散播到各地去。让各地人们认识到我国的传统美德是如此的美好。也是如此的经典。

传统文化美德,经典精髓。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让我们把我国的传统文化美德传播到世界各地。

淡泊名利作文800字 篇1

淡泊是寒冬时节傲然开放的梅花,坚守着自己洁雅的操守,放弃了大红大紫的追逐;淡泊是暖春三月奋然抽芽的小草,坚守着自己平淡的品格,远离了高大雄伟的追求;淡泊是金秋时节独握锄头的陶潜,坚守着自己质朴的心灵,抛弃了污浊官场的屈膝。

淡泊可以使一个人的素质得到提升,灵魂得到净化。一颗远离扰扰凡尘的心。可以感悟出世间的美好。诸葛亮寄居于南,品读诗书,感受自然,终成一代名仕;雷锋寄心于平淡,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终成时代楷模;沈浩托心于小岗村,一心为民,排忧解难,终成时代先锋。假如诸葛亮一心追求权贵,一心想拥有高官厚禄,他又怎么会领悟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假如雷锋想成为“一品高官”,放弃行善,他又怎么会成为人人效仿的模范?假如沈浩渴望金钱利益,总是追逐着最高的官职,他又怎么会赢得一方乡亲的爱戴和尊敬?只有将自己的心灵回归平静,才可能会成为“一品百姓”。

淡泊可以培育一个良好的社会风尚,营造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一个人的宁静,可以使一群人致远。吴孟超沉心于肝脏研究之中,以医德治愈了一位位病人,社会上也逐渐有了一种“医德为先”的治病潮流;白方礼投身于慈善事业之中,以爱心帮助了一位位学子,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效仿白方礼老人的善举。只有不断立足于平凡大众的生活中,吴孟超才会赢得人们的赞誉,人们也才会以其为自己行事的榜样。只有不断奉献自己爱心,追求一种平淡的生活,白方礼才会成为后人心中的人杰,社会上才会不断涌现出更多的白方礼。

淡泊可以帮助一个国家的繁荣强大。“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真正的贤人是不会计较得失的,因为他们一心投身于事业之中;而小人是百害无一利的。因为他们只会追名逐利。钱学森放弃美国的高薪,毅然回国,投身于科技研制之中,终使中国国力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没有像钱学森这样于淡泊中明志的贤臣,又怎么会换得祖国的迅速崛起?正因为祖国中少了一些汲汲于名利,只为做高官的小人,祖国才会不断发展,不断繁荣。

梅花凌寒独自开,让人们记住了它的淡泊;小草一生默默无闻奉献,让人们记住了它的宁静;陶潜性本爱丘山,让人们记住了他的高远,他们虽然没有很高的官职,也不是“一品大员”,但他们是一位位光彩照人,彪炳史册的“一品百姓”!

将心归于平静之中,这样才会做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才会成为“一品百姓”。

淡泊名利作文800字 篇2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多少年来,这句话成为无数人修身养性立世持家一贯坚守的经典训诫。

淡泊于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没有包容宇宙苍生的胸襟,没有洞穿世俗凡尘的眼力,那是万难做到的。

淡泊于名利,方能成大器,方能攀上人生的高峰!在物欲横流、人性沦丧的当今,有志者更应守住那份内在的淡泊。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抛弃权欲、物欲,守候清贫坦然面对身边的繁华喧嚣纸醉金迷。我们有着自身的人生价值体现,教的学生家长满意社会满意,走在外面一身朴素却能散发迷人的光泽,这应该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能够真正看透看开,能够真正做到与世无争,淡薄名利又谈何容易!为了自己的事业,忽视了健康,淡漠了亲情、友情,甚至可以丧失人性。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们为了追求所谓的高分,为了证明自己的水平,为了得到一点点奖金,为了做一名所谓的优秀教师,为了一个虚拟的职称,总之,为了一切个人利益,许多老师不得不采取各种非常手段。抹杀一批又一批的学子的天性,扼住祖国命运的喉咙。淡泊,是一种纯粹的感觉。一份远离名利、是非、欲望的清澈心智。名和利,都是过眼烟云,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生为名利所累,实在是本末倒置。淡泊,是一份明悟的感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一种淡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更是一份淡泊。但是必须要清楚,淡泊人生,并不是消极逃避的处世态度,也不是看破红尘的思想懈怠,更不是消极避世的一味沉沦颓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算得上是个淡泊者,“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凭这淡泊,颜回成了千古安贫乐道的典范。

工作之余说说闲话,调节一下气氛,放松一下心情,也属正常,全都憋着,没准会憋出病来,看得见的深度那才叫深度,要城府太深了,无法看见,就该叫深渊了,那才是最恐怖的……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保持一份学习的心,愉快地享受工作与生活,如此,不快乐也挺难的!所以,选择淡泊吧。不要把什么名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这些虚名看得太重。抛开一切名缰利锁的束缚,让人性回归到本真状态,从而获得心灵的充实、丰富、纯净……扪心自问,或许,我们只能在这个社会做着自己。该追求的去追求,该放弃的得放弃!当你看淡了一些的时候,或许,你已经淡泊名利了。随遇而安,不用去刻意。今天你想这样,明天可能又换样了,总之,去做自己想做的!做完了也不要后悔,没用。好好的做一个人就好!不迁怒,少愤怒。大道理讲不完的。

呵呵,自己去感悟或许会好些。

淡泊名利作文800字 篇3

从古至今,世界上涌现出了很多伟大的科学家,他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不清,比如:李四光、邓稼先、爱因斯坦、诺贝尔、居里夫人……但我最敬佩的是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是波兰裔法国籍女性物理学家、放射性化学家。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她是第一个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也是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伟大科学家。她一生中共得过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十种著名奖金,得到国际高级学术机构颁发的奖章16枚,世界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授予的各种头衔107枚,为人类的科研事业做出了伟大的成就。

虽然她功勋盖世、闻名天下,但是她却极端藐视名利,视名利为粪土。

居里夫人曾把英国皇家协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给女儿当玩具,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决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将一事无成。”

伴随着荣誉接踵而来的是繁忙的社交活动和频繁的记者采访。这本是宣传自己的好机会,但她不为名利所动,反而觉得这是对自己科研工作的骚扰,居然躲到了乡下去。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在我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宠坏的人。”

居里夫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她取得的科研成就和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更在于她的自我奉献精神。

她从小就有高度的自我奉献精神。早年,她为供姐姐上学,甘愿去别人家做佣人;当她在科研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并没有用自己的科研成果获取物质利益,而是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看成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当居里去世后,她承受着巨大的丧夫之痛,毅然接过了居里所有的担子,把放射学这门课教得更好,建设起一个能让居里的亡魂感到安慰的实验室,使更多的青年科学家在这里成长,共同发展科学事业……

居里夫人为人类科研事业的发展贡献出了自己全部的才智和心血,她一生创造和发展了放射性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放射性物质,直至最后把生命贡献给了这门科学,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里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恒的里程碑。

居里夫人高贵的品格就像她杰出的科学成就一样在人类文明史上闪烁着令人崇仰的光辉,激励着我们不断地完善自己……在拜金主义思想日益盛行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以居里夫人为楷模,传承和发扬她的优秀品质和自我奉献精神,开创美好的未来!

淡泊名利作文800字 篇4

今天,在这个以经济为发展主流,充满物质诱惑的社会中,要保持一颗淡泊名利,“宁静而致远”的简单心境是非常不容易的。“淡泊以明志”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淡不是平淡,是绚烂至极也,是素静质朴,宁静深沉,是深邃的执著,是内心的祥和,是深入的淡定,是物我两忘的境界。

高山无语,深水无波。淡泊名利--作为做人的一种准则和风格,它是对人生的深层领悟,是人生境界的极致。淡是一种醒悟和超脱,坚持“有所不为然后有所为”,特立独行而不趋炎附势,稳重坚韧而不浮华燥动,义无反顾而举重若轻。

淡泊名利,就要把事业看得神圣,把明利看得很轻,不经心在意。不能把高官厚禄,物质生活成为约束自己的桎梏。淡然,无影无形,却是一种大智慧。淡者,宽容,谨慎,执著,从而不忘乎所以。淡是底色,成就华章。心灵淡然若水,人生就如行云流水,轻盈飘逸。大家大成莫不如此。

世界上凡是贪图物质享受的人,他们的生活就会陷于靡烂,精神空虚不堪,品德不会高尚。为了能得到更高一层享受,可以不择手段,钻营名利,勾心斗角,甚至于卑躬屈漆,丧尽天良,投人所好,失去了大节,丢掉了人格。

当前,绝大多数人还是为生计而奔波。一些人还是为名利而周旋于社会,人际,工作之间。我并不排斥物质,人人都有追求较好物质生活的权力,但也要“君之爱财取之有道”。正当的追求上进,积极进取是无可非议的,要大力弘扬的,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

淡泊名利,说到底是一个人如何看待和处理得与失的问题。人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当你用不正当的行为得到了高贵的社会地位出人头地了,但你不知不觉中失去了青春,朋友,甚至是做人的尊颜。你每天山珍海味,食之无味,不如粗茶淡饭活的自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命是短暂的,生命易逝,美好的东西难以保持。

我们每个人应该抱有这样得人生态度,在社会上尽可能积极进取,在内心深处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一份淡然。

淡泊名利作文800字 篇5

人生的价值,是如马云等为梦想事业奋斗而有所体现还是摒弃杂念,平淡人生?当然,人生的价值应是如禅语所言,人生所求,归隐人生,终淡泊明志。

小草的种子在冬季藏于土壤只为初春染绿大地;幼虫不断吐丝默默忍受蜕变的痛苦只为破茧成蝶;落花无言不拘于泥只为“化作春泥更护花”。正如那句禅语所言:人生本修行,万般皆身外,何必苦苦相争?万物如此,人生的价值何尝不是如此。

三毛,一位不受世俗纷扰的女作家。她远离都市,与丈夫荷西到撒哈拉沙漠定居,开创了浪漫散文。“何必那么劳累自己,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啊。”是啊,归隐如她,淡泊人生。

淡泊人生,无望繁华,使人生价值崇高致远。

林肯曾言,不要让世俗的喧嚣掩盖灵魂的音乐。面对青春文学,小清新文学的不断流行,他依然忠于本心,于淡泊人生中,在他的小说里阐述着一段又一段饱含人生百态的故事。终于,他的小说被人挖掘。而他,莫言,宁静中沉潜,蓄势待发。

淡泊人生,宁静致远,使人生价值在沉潜中体现。

庄子,不愿当一国之相,人生逍遥是他的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他的追求,“庄公梦蝶”是他对淡泊宁静生活的体现。道法自然,而他,将道家法则不断完善。

淡泊人生,化无为而有为,使人生价值上升到另一境界。是以,诸葛亮所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为人生百态求得一份安宁;泰戈尔“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精美”是为了在繁华中感悟静美得真谛;雪小禅所说“简洁的生活如禅”是指按照自己的本意生活而获得心灵上的轻松……“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人生的价值,自是如此。

反之,范进一生追求功名利禄却在得知中举后得了“疯病”;商鞅追求荣华富贵担任丞相提出变法,最后却惨遭“车裂”;夸父为实现目标追到太阳而不断向前奔跑,最后渴死在路中。因此,“悠然见南山”之情,简简单单亦是美。

人生,应是淡泊明志,宁静如风,无论归期何处。淡泊人生,应如辛弃疾所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无论世界喧嚣,我心宁静似海。

淡泊名利作文800字 篇6

不争,是说不要争名夺利。古往今来,无论是商场还是官场,很多人为名利争得头破血流,伤痕累累。身体的伤倒无妨,可怕的是良心也千疮百孔。和珅便是典型,他聚积的不义之财比国库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身份地位,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他最后得到了什么?千夫指,万人骂,满门抄斩,遗臭万年。而那用了一辈子时间争夺的财富和权势也瞬间消失。且不说这些,和珅拥有一刻真正的快乐吗?皇帝面前忙着阿谀奉承,同僚背后又忙着算计谋害。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像和珅这样的小人,怕是要一生戚戚了。

不争,是说不要互相攀比。如果我们总是比谁穿得更时尚,谁的生日过得更气派,那永远没有人能挂上“最”的标签。前些日子看湖南卫视的《变形计》,一个深圳的富家公子去大山里跟一群朴实的孩子生活了一周后,满怀真情地说,在深圳的学校里,同学们只会比穿名牌,可是在这里,他感受到了真正的友情和发自内心的快乐。去山里之前,他叛逆顽劣,或许是校园里那些毫无意义的攀比所致。其实,光鲜亮丽的外表能带来什么?吸引无数倾羡的目光?但这目光又有几分是针对人的呢?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不能随波逐流陷进形形色色的物质泥沼,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用实实在在的知识来充实自己。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比气质,比内涵,用内在的光彩去赢得最真挚的目光。

不争,是说不要过分注重结果。如同读《红楼梦》,我们应该细细品读每段文字的精妙,而不应只为那凄惨的结局而悲伤。凡事都有过程,结局总会到来,在结局到来之前,我们不妨学学愚公,享受过程。移山,听起来像个笑话,可愚公却想:我搬一点儿就少一点儿,而且有妻子儿女,甚至邻居帮我,何况我“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山,定然是能移走的!于是心里轻松了,身体上的劳累也算不得什么了。试问,有几个人能让自己每天都快乐?可见要珍惜过程,如果结局注定失败,也不要悲春伤秋,因为还有那些努力拼搏的日子值得珍藏,我们已经学到了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不争”二字,蕴涵了无数伟人处世的真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淡泊名利作文800字 篇7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何人不想留取丹心照汗青?谁不是十年磨一剑只待收拾旧山河?

姜太公钓鱼,愿都上钩,结果钓上了雄才大略的文王。

诸葛亮隐居山林,自号卧龙,结果一卧来了个刘皇叔。

不管是文王慧眼识珠找到的姜子牙,还是刘皇叔三顾茅庐请来的孔明,不管他们是钓鱼也好,睡觉了罢,总之都是为了建功立业而谱的前奏。但他们懂得善待名利,而不像有些人迷恋上了名场利网,以至于为伊消得人憔悴,最终落得个头撞南墙才知悔。

发明大王爱迪生,年轻时不知疲倦地工作,创造了1000多项发明的神话,然而在晚年时,他却被名利迷住了,追求个人名誉。虽说没有成为别人摒弃的对象,然而科学的王冠却从此离他而去,于是再没有了他在发明专利上可喜的报告。

同是在科学研究一线工作的袁隆平院士却恰恰相反,他被国际水稻所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同时,他还受到了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以及联合国的各种表彰。然而,袁隆平院士并没有因此而停步不前,他依然在为他的稻下乘凉美梦而奋斗在科研一线。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国际水稻所所长这样评价他。或许,他的下一步就可以震撼全世界!

不过,我个人并不认为善待名利等价于淡泊名利,真正能淡泊名利的能有几个人呢?况且,所谓的淡泊,我认为实际上是对现实的逃避。当然,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一些平淡,()但一味的平淡只会让我们感到乏味。我们不需要也不应该像陶渊明那样追求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本身并不是什么淡泊名利的代表人物,只是在人生战场上败退后给自己就两句安慰话罢了,否则他才不会说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样看似豁达,实则充满抱怨和自我安慰的话哩!

但我们倒可以学学居里夫人,这位荣获过两次诺贝尔奖的伟大女性,从来都未珍惜过她所获得的奖牌,她的观点是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像这样对名利宠辱不惊,才是真正的豁达,真正的善待名利,真正的走出了名利的阴影。

善待名利,宠辱不惊是充满阳光的成功的一面,而贪欲,沉迷是阴暗的通往绝径的一面,如果你走进出境了名利的阴影,回头或许还不晚。

淡泊名利作文800字 篇8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世上不存在不为名利而奔波忙碌的人,却时不时涌现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贤士。当我们走出名利的阴影,当我们不再为眼前的繁华所着迷,便能乘着宁静的舟楫,奔赴遥远的远方。

一颗远离尘世喧嚣的心,可以让你感悟到世间的诸多美好;一种淡泊宁静的心境,可以助你的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他曾躬耕陇亩,近乎籍籍无名,但他甘于寂寞,静待卧龙飞天的那一刻。终于,他等到了那个赏识他的圣明的君王。他是诸葛亮,一个淡泊名利、内心恬淡的人。或许正因为如此,他被誉为智慧的化身,成了之后贤士修身齐家,处事立世的标杆。古人云:“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当我们把名利视作过眼云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才能如孔明先生一般,真正拥有铸成大业的力量,在青史中留下姓名。

保持淡泊宁静的心态,在蛰伏中默默地锤炼自己,才能到达梦想的彼岸。《泰坦尼克号》这部影片曾在奥斯卡金奖上获得多个奖项,其导演卡梅隆也因此获得了“电影鬼才的称号”。然而卡梅隆并没有沾沾自喜,反而蛰伏起来,十几年如一日地策划,最终推出了轰动全球的《阿凡达》。试想下,如果卡梅隆因为自己所拍的《泰坦尼克号》而骄傲自满,那么还会有《阿凡达》这样的传世之作吗?如果卡梅沉迷于世人的称赞而蹉跎了时光,那么他还会成就更好的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吗?因此,一个人要想更上一层楼,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就要学会保持一颗宁静的心,不论外界如何诋毁或质疑,只管潜心修炼。

淡泊名利的心态可以让我们拥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五柳先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便急流勇退,过上了悠然自得的生活。从此,他的眼里没了官场的尔虞我诈,目之所及皆是美好。他嗅到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烟火气息,体验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生活,自此胸怀“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的廊宇之心。何也?不过是浮沉尽拂去,挥一挥衣袖,拥抱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愿你我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以淡泊宁静的心境驶向心念的远方吧!

淡泊名利作文800字 篇9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弃官归隐,道出了“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千古名言;三国伟大的军事家、文学家诸葛亮也留下了“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不朽诗句;儒家经典作品《论语》写下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经典名句。无论现在还是过去,无论和平还是战争,无论田园还是官场,却总能诞生出一群有着相同的品格、志向、淡泊名利,富贵于我如浮云的伟人。

“真正的科学研究者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完全舍弃了功利观点。”居里夫人便是一位“真正的科学研究者”。她是一介女流,却曾获得过许多令世人羡慕不已的荣誉,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07个,她却从不因此而陶醉。英国皇家协会的金质奖章,是极高也是非常难得的荣誉,却只能成为她小女儿手中的玩具。国之功臣黄旭华先生也是一位真正的科学研究者。他为研制核潜艇“甘做隐姓埋名人”,30年“水下长征”无怨无悔。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黄旭华顺道探视老母,95岁的母亲与儿子对视却无语凝噎,30年后再相见,62岁的黄旭华,也已双鬓染上白发。面对亲人,面对事业,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默默无闻,寂然无名。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们不贪图富贵、名利;他们心怀天下;他们无私奉献着自己;他们是我辈之楷模。

“一杯洗涤无余,万事消磨运远,浮名薄利休羡。”“假如你吃了鸡蛋,觉得好吃,这就行了。何必要看生蛋的鸡是什么样子?”这就是现在著名文学家钱钟书在被粉丝的邀请时所说的话。他也曾不过生日,在八十岁生日时,他谢绝了一切祝寿,并有言在先:“不必花些不明不白的钱,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

淡泊于名利,方能成大器。汪国真曾写道“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名利金钱皆是身外物,过多的关注他们便会被羁绊双脚和未来。如若过多的在意它们而不去见一见大山的巍峨;不去见一见大海的浩瀚;见一见大漠的广袤;见一见森林的神秘,那怎能对得起自己的青春。做新时代的追梦人,淡泊名利,不贪图富贵,以青春之我,铸就美丽灵魂。

淡泊名利作文800字 篇10

正如女子之爱美,世人皆爱名与利,人民教师亦不能免俗。由于教师职业具有特殊性,所以正确对待名利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

应该说,我们的教育已经在功利化的路上走得比较远了。许多地区的教育管理者动辄以如此言论引导教师:“同志们好好干!干出成绩来,政治上得荣誉,经济上得实惠!”相信这句话是每个高中教师都耳熟能详的,因为自走进学校的第一天开始就被上级叮嘱,而在以后的工作中又反反复复被强化。于是大家都奔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前进前进前进进了。

试想,教育管理者高举一面大旗走在前列,上书斗大的“名、利”二字而不是“文”与“德”,广大教师诚惶诚恐跟在后面亦步亦趋,我们的教育能走向何方,能走得多远?

泰戈尔说:“荣誉羞着我,因为我暗地里求着它。”又说:“鸟翼上系上了黄金,这鸟便永不能再在天上翱翔了。”愿大师的话能震动那些扭曲而麻木的心灵,还教育一个比较冰清玉洁的女儿身。

人生在世,谁不想有所作为;芸芸众生,谁不想成就一翻事业?世间的隐士高人视名利为粪土,对其之以鼻:佛家的得道高僧说名利皆为虚幻之物,然而世间真正能够不为名利所惑的人又有几个呢?

老庄信奉“无为”人生哲学,把世间的一切皆看作虚幻之物,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可这些不真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为既将逝去的荣华富贵而发出的无可奈和的悲鸣吗?

陶渊明淡泊名利,崇高清淡,过着采菊东离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生活,成为后代所敬仰的一位隐者。然而他不正是由于受到当朝权贵排挤而愤然辞官的吗?可以说陶渊明他虽出世,但心却入世。

李白更是一副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脱俗心襟。可是终不也发出了“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叹息吗?名利是帆,名利是墙,几多奋斗,几多沮丧:名利是场,名利是网,几多较量,几多迷茫,然而世间却是深陷于名利大网的佣人多,善待名利的智者少。

姜太公八十岁垂钓于渭水河畔,直钓钓鱼,漏掉的是只知游水嬉戏的蠢鱼,钓上来的却是智慧眼识珠的文王。姜太公追求名利,却没有委心倔从名利,他等到了真正可以让他施展才华的文王。因此,姜太公懂得善待名利。

所以,对于那些懂得名利的人来说,名利不是束缚心灵的网,而是催人奋进的帆:不是泯灭人性的毒酒,而是激发潜能的药引。它可以使人更加斗志昂扬,充满激情。因此,我们每一人都应正确的面对名利,给它一个公正的评价。

淡泊名利作文800字 篇11

苍蝇竞血,黑蚁争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物到人,语句短促有力,发人警醒。)

在名利关口面前,人们的态度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追名逐利,一种是淡泊名利。(摆出两种鲜明对比的态度。)

名缰利锁,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受制于它。(引例得法)赵括为追求良将之名,而身死军灭,留下纸上谈兵的千载笑名;项羽沽名钓誉纵虎归山,终演乌江自刎的悲剧;李斯在长有封侯的利诱下,参与沙丘之谋,拥立胡亥为帝,被利益腐蚀成一个跪着的侏儒。

但如果没有名利,就像没有绿洲的沙漠,使旅人失去了心中的希望。没有名利,就像没有黑夜的白昼,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没有名利,就像味觉失去了苦的感觉,虽然品尝得到甜的滋味,但失去了品尝甜的欣喜。如果你善待名利,将名利作为奋勇进取的动力,那么名利将成为你的风帆,伴你渡过征程,送你走向成功。(优美的语言阐述名利的重要性。)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明确我们的志向。但淡泊名利,绝不是不追求名利。如果世人都清心寡欲,那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剖析淡泊名利的含义。)

世上没有不为名利的超人,只有善待名利的智者。我们常羡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殊不知,这正是他们受到当朝权贵排挤而愤然遁世,他们的作为正好说明虽出世,但心却入世。(证明世上没有不为名利的超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结果钓上了雄才大略的文王。诸葛亮隐居山林,自号卧龙,结果一卧来了个刘皇叔。他们追求名利,却没有委心屈从名利,他们等到了真正可以让他们施展才华的明君。(说明只有善待名利的智者。)

古人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诱惑日趋纷繁的社会里,固守节操、淡泊名利并非易事。淡泊待名利,必先修身正心。颜回居于陋室之中,箪食瓢饮,亦能自得其乐;梭罗居于湖畔之上,一泓净水,便是心灵充实的源泉。水稻之父袁隆平没有被名利绊住前进的步伐,依然在为他的稻下乘凉美梦而奋斗在科研一线。居里夫人,这位荣获过两次诺贝尔奖的伟大女性,从来都未珍惜过她所获得的奖牌。(用典型的事例说明怎样做到淡泊名利。)

荣华梦一场,功名纸半张。每一杯过量的酒都是魔鬼酿成的毒汁,多一点的贪婪都是幸福的刽子手。面对名利,请从淡泊始。

淡泊名利作文800字 篇12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每当我读到离骚的时候。最让我有所感受的就是这句话。偶尔在感受粽叶清香的时候,就会仿佛看到屈原站在河边纵身一跃。我想他在那是一定想到了这句话。

屈原大可像其他世人一样,竭尽全力的讨好君王,以求得终身荣华富贵。可是他没有,因为它那高尚的价值观不愿向低俗的利益屈服。他亦可两耳不问天下事,只顾着自己的闲适生活,可是他也没有那样做,因为他的价值观告诉他要心系天下,心系百姓。他也的确做到了,不然在他跳入的河畔,怎会有那么多的善良百姓为了他聚在一起,向河内投入那么多的粽子。

也许,他的价值观害了他,没有这价值观,他不会不断的劝谏君主,引来龙颜大怒,使自己流放到荒芜之地。也就不会引来奸诈小人,使自己只能无奈高呼“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是,他的价值观也帮了他。使他在颠沛流离的同时还能想到“吾独困乎此时也”那份淡然,被多少后世学子学习。亦使他在穷困之时,不愿放弃自己的高尚品质,仍要“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份高洁,不知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影响了多少人。

回顾现实,当今的社会正是缺像屈原这样的人。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不断向前。社会上的那种追求名利的风气在不断盛行,有很多人披着“学者”的假衣,却早已忘了什么才是一个学者的本质。从电视上,报纸上,人们不断的重新认识那些学者,他们出版书籍,不是为了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或是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以警醒大众,让社会反思,他们只是为了赚钱,只是为了去享受生活。而这些人和屈原相比,先不论其他,光品质这一点,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我相信,如果当今社会多几个像屈原这样品质的人,敢于批判现实,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当我合上语文书,价值观与利益的纠结早已消失,因为书中的屈原已经给了我答案。

淡泊名利作文800字 篇13

古人云: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名利、欲望就如过眼云烟,真正值得拥有的乃是高尚的节操。看淡名利,方能成就大业。

名利如人生路上的“拦路虎”,越过它,人生之船才能扬帆起航,倘若不能放弃名利,那结果只能适得其反。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成功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脚印,他的伟大功绩也被载入史册。然而在他富有盛名之时,他的同事、朋友却渐渐离他远去,甚至连与他相濡以沫38年的妻子也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阿姆斯特朗为了追求荣誉名利,狠心地将家庭抛在脑后,最终丧失了亲情。阿姆斯特朗的“脚印”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把“脚印”载入史册,但却不能把盛名的“脚印”带入生活。

我们的人生不是舞台,没有永远的追光灯。

与阿姆斯特朗的追求盛名相比,莫言父亲很好地诠释了淡泊名利的内涵。莫言喜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一个举国上下都为之振奋的消息。为了祝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著名慈善家陈光标预赠一栋房子以示庆贺,但莫言父亲以“无功不受禄”严词拒绝。这一举动让我们不禁为之肃然起敬:如果换作是见钱眼开的人,恐怕早已乐开了怀,欣然接受了。但莫言父亲淡泊名利,即使再有价值的东西,不经过自己劳动得来的一概不收,在这样的思想熏陶下,产生莫言这样的大作家也就不足为奇了。

淡泊名利就要勇于放下,不因小利而背叛自己的初衷。晋代陶渊明一生淡泊名利,向往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当朝廷以五斗米的俸禄来请陶渊明为官时,陶渊明不为所动,依然选择归隐山林。他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正气值得我们讴歌与传承。

俞敏洪曾说过:“金字塔如果拆了,只不过是几堆散乱的石头,日子如果毫无目的地过下去,那只不过是几段散乱的岁月。”人生需要有目标地前行,但在我看来,这目标绝不是追名逐利,而是追求自我,实现自己纯真的梦想。愿淡泊名利之花开满每个角落!

淡泊名利作文800字 篇14

风温柔的吹过耳畔,眼前是碧海蓝天,踩着脚下的细软,悠闲的走过时光一段,回首,那岁月的艰难,忽然会想,‘淡泊名利,心自安然;’

看惯了风云变幻,品味了世事维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点点,一滴滴,描摹着人生的风景画面;空白,是心灵的荒芜;欠缺,是失败的影印;浓重,是跋涉的脚步;轻淡,是疲惫的驿站;

站在山脚,仰望山巅;,是诱惑的彼岸,拼尽所有也要一往直前;不会理会鸟语花香,不会理会山花烂漫;风景就在身边,却把它当成了多余的装点;只要自己的梦可以实现,生命都可以成为成功的祭奠;

站在山巅,回望起点;没有了欣喜,没有了怡然;那一阵凛冽的风,模糊了双眼;满身的伤痛,疲惫的容颜;跌坐在抬起的地平线,手里握着的只有山脚下那瓶水的温暖;

生命是一个历程,生活是生命的风景;不要为了生活忽略了身边的风景,也不要为了生活遗忘所有的心情,风景是美丽的,记住了风景才会让生活充满了节奏和韵律,失去了节奏和韵律的生活必然会枯萎、颓废,没有朝气;

淡泊是一种状态,不是说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凡事不可强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尽力,成败只是结果,并不是一次判决;

名利是欲望的枷锁,欲望没有止尽,名利的心就不会终结;

人本尘埃,无需再惹尘埃;人本世俗,无需再入世俗;放下名利,心自清矣;

海风习习,海浪微澜;天高地阔,心自安然;宠辱得失,富贵荣华,宛若云烟;

山珍海味,金履玉衫,只得一日三餐,一身丝绵;属地千顷,楼宇万千;只用三尺帷幔,半亩桑田;

想一隅红尘,半生烟雨,遗落多少心情;明争暗斗,刀剑血腥,淹没多少风景;自然是心灵的驿站,风景是幻梦的家园;赏一川秀美,委婉清明;观天水苍冥,豪迈心情;

淡泊名利,心自安然;淡泊名利,云淡风轻;

累了,就到山上欣赏一下风景,累了,就到海边放松一下心情;只有自然的风景,才会让你领略到心之安然!

一、书籍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原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

二、作者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长大后成为一名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

三、写作经历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或《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

四、《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25篇

第1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200字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和爱丽丝梦游仙境,如此不同,又如此相似。对斯诺来说,那次红色中国之旅是他生命中仅有一次的神奇体验。一个外国人,竟然和万里之外东方古国的农民、战士、革命领导人有了联系,产生了羁绊,这大概就是一期一会的缘分吧。

至于我,我仿佛也跟着斯诺一道,走进大西北的窑洞,看见一顶顶帽子上的闪闪红星。外国读者读本书,会赞叹,会惊讶,会满足好奇心。而对我来说,这就是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真真切切的故事,先辈们的故事,我们是他们结出的果实。

斯人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他们欢笑,流泪,战斗过,现在接力棒传到我们手里了。

第2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300字

这是自己第二遍读这本书,却给了自己更不一样的感触。正是这位勇敢的美国记者用客观真实的笔端记录了此前被世人诸多误解的“红色世界”,在那里,尽管满是贫瘠的物质条件和艰苦的斗争,但更多的是看到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精神光辉,看到那些共产党人所代表着的未来中国的希望。

真的细看了这本书后,你才会真真正理解为什么那个时候成千上万的人,尤其是年轻人都跟随着一起干革命。他们每个人都在为着民族的前途在奋斗,那种意义感绝不仅是打土豪分田地所得的经济解放。看完全书,你会不自然地想着那一辈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知今日生活的不易。当然,如今社会中也有新形势下的种种弊端和问题,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最应当学习的就是老一辈共产党人的那种奋斗精神,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更应这样。

第3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400字

如果中国没有解放,在一个个充满枪声、炮声的日子里,百姓是多么痛苦啊!我想你们都在繁华的城市生活,我们今天的幸福,谁又想过这些都是怎么来的呢?这些都是谁得来的呢?

这都是工农红军得来的。这几天我怀着好奇地心情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这本书用讲故事的形式,勇猛战斗,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战胜敌人,在失败中不灰心,不气馁,在途中帮助过许多百姓,深受百姓的爱戴。

这本书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官帽山上的300多名红军被敌军重重围困。红军团长许光达突然看见有一条长长的藤罗,马上带领300多名红军战士用藤罗顺利下官帽山。红军战士用智慧和勇敢突围了。

还有一个故事:夏明翰在1921年成为共产党员,1928年,由于叛徒的出卖,夏明翰不幸被捕。夏明翰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起义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从这两个故事中让我知道了红军战士们以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胜利的凯歌,为中国人民事业立下了不朽功绩。红军的精神,是一笔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做祖国的栋梁之才。

第4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500字

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穿过国民党的防线,进入华北地区的红色区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采访红军的西方记者。作为记者,他想去那是自由地探寻真相。在这片他逐渐了解并热爱的土地上,他目睹了中国饥荒爆发和腐败的人地社会现象。

要前往西北的苏区,他必须穿过蒋介石政权的重重封所锁,这段旅程因而险象环生。但是斯诺有非常多的问题他想要找到答案——中国共产党是一些什么?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他们真的准备和蒋介石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他们运用的是怎样的军事战术?没有任何人确切地知道答案,所以斯诺为了解答他和其他人心中的疑惑,不畏险阻进入了苏区。

斯诺为我们展示了一群有血有肉的红军战士和那些伟大仔领袖人物。他描述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其出身和他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通过访谈与对话,他还搜集到大量有关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并在这个作品中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此外,他还深入红军战和根据地老百姓之中,对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军事策略、和红军战士们的生活,和陕北根据地的社会制度,教育等情况做了广泛的调查,让全世界知道了为什么红军没有任何军事物资却能继续生存并扩大队伍。

这正如“红星”这个字其含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第5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600字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作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十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作者为我们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当时红色中国的状况,使我们身临其境。斯诺为我们不带党派之见地对红色中国的政治局面做了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报道。

一个外国人却与当时的红色中国产生了羁绊,他本没理由为了这些冒险来到中国,他究竟为何要这么做?我想,他是想让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被人铭记吧。

他为我们介绍了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徐海东、徐特立等人的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则是毛泽东的故事。

他从小便是一位用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坚毅且好学的孩子他曾和伙伴们自主地进行体能训练,为良好的身体情况打下了基础。我想这些也是他能成功领导中国走下胜利的原因。

明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目标同是打败日本,夺回红色中国,为什么毛泽东却选择了共产党呢?

我想这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一些细微之别

共产党认为中国人民不应该内斗,应该联合起来对抗,并对联盟的条件做出了退让。他们还善待农民和工人,绝不抢他们一分钱。而国民党却在不断地攻打自己人——也就是“赤匪”,而且,对于日兵的态度却是不断的退让。

读完《红星照耀中国》我懂得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所以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当下,且要努力向未来迈进,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时代。

第6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80年前,红色的中国布满谜团。一位美国记者斯诺单枪匹马前往中国,与中国共D的领导交流,也介绍了红军的故事。

毛泽东、朱德、彭德怀……一个个领导人,虽出身卑微,但凭着努力与坚持成为领导人。他们朴素,只为百姓,丝毫没有领导的架子,与战士们同甘共苦,正是他们,壮大了红军。

毛泽东是一个精通中国历史的学者。他博览群书,一丝不苟,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天才型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斯诺评价说,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认为他有点粗俗。”是的,就是这样一个“粗俗”的人,让中国站立起来!他,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他,就是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布满沼泽的草地上,有着他们顽强的身影;在漫天飞雪的雪山上,有他们坚定的脚印。他们就是红军。

他们翻过了十八座山脉,经过十二个省份,占领六十二座大小城市,突破十个地方军阀的包围,顺利闯过六个不同民族地区。有些地方是中国军队几十年都没有走过的。

斯诺说:“红军长征是军事史上最伟大的业绩之一,成吉思汗西征东归,汉尼拔翻过阿尔卑斯山的壮举与红军长征相比,就像一场假日远足,不值一提。”他们敬业,认真,藐视一切困难,敢于竞争,敢于胜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就是红军精神!

当我们在明亮的屋子里,当我们安心的学习,也许没有意识到,现在的美好生活,建立在无数革命先驱的生命上,让我们努力读书,报效祖国!

第7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读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我感受颇深。

毛泽东,我们伟大的领袖。一个平易近人,富有幽默感、朴素的人。在长征途中,毛主席和他的夫人只是住在两间窑洞中,四壁简陋,空无所有,仅仅挂了一些地图。虽然他做了十年的红军领袖,千百次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可是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只是一卷铺盖和几件随身的衣物。他一点也没有领导的架子,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伙食普通,衣着简朴。

毛泽东认真研究哲学,一丝不苟。有一阵子作者向他采访共产党的党史,中途一次一个客人带来几本哲学新书给他,于是他要求作者改期再谈。在接下去的三四天中,他专心读书,似乎其他什么都不管了。他是一个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的人。

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他坚持不懈,不屈不挠,不是一下子就这样的。少年时代的他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在学校刻苦读书,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锻炼他们自己。他们知道中国的未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艰难困苦的能力。

毛泽东是一个重感情,有着相当深邃感情的人。当他讲到在战争死去的同志或由于饥荒引起的大米暴动中的死人事件时,他的眼睛总是湿润的,他和红军战士们共进退,因为有了他卓越的指导,红军变得更加强大。

读了书中的三四篇,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我知道了好多事情,里面的情节深深影响了我。

第8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我喜欢听些老故事,尤其是那些红色故事。而《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就收录了许多红色故事,我来详细谈谈其中长征的故事。

年,蒋介石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为什么只说第五次呢?因为前四次的围剿都被这支在华南六年的部队——红军给击败了。可这次蒋介石动用了90多万兵力,这对红军来说无疑是场灾难,就在这迫在眉睫的情况下,毛泽东等领袖宣布让红军约9万人的主力部队北上延安,这就是有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先突破了敌人的阻击,他们在金沙江遇到了彝族,因为红军善于与人民交流,刘伯承将军也会些彝族语,于是和谈后的彝族人民与红军一起对抗共同的敌人。林彪先锋队强渡了安顺场,此后一支两支的部队陆续渡过了河,但这样的速度无法使红军快速全部的渡岸,于是召集30位英雄组建敢死队抢夺泸定桥,准备强渡大渡河。泸定桥已经被敌人拆去了木板,这三十位英雄冒着炮火爬过了铁链,铺好了桥,使红军到达了四川境内,后又爬过了一万六千尺的大雪山,过了荒无人烟的炮铜岗,于1935年进入了川藏边界的大草地。过草地是红军最艰难的时刻,因为大草地上的少数民族并不了解红军,便远远地后撤,红军有钱而无法买粮,且不说饥饿,草地上更多的是天灾,但红军却战胜了这些天灾人祸成功进入了延安。

这些故事虽然只是被寥寥数笔的记下,但这个历史却依然那么令人赞叹,这伟大的军事行动是敌人永远无法做到的,因为敌人沾沾自喜时,红军已经度过了大渡河,敌人还在计划时,红军已经完成了会师。正如毛主席的一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第9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最近,在老师的推荐下, 我阅读了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它真实地采访当时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不但如此,作者斯诺还贴近农民、工人以及红军,详实、准确地描绘了当时苏区的社会情况。宛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这本书让不在苏区的人们正确,清晰地了解到当时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方方面面: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

斯诺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有趣的太多,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红小鬼的话。当一个红小鬼给斯诺端来水,斯诺更正之前的“喂”的称呼,改称“同志”道谢。“那个少年先锋队员大胆地看着我,‘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这些孩子当时大概十二三岁。不难看出,即使在那段艰苦的岁月中,人们虽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但是精神生活却无比丰富。这些青年人作为长征中的大部分,用自己年青的视角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征程。我想红军长征之所以能够胜利,是因为这股“青春力量”。有数据显示,长征时红军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青春”无论在任何时代作为任何东西,都是一股强有力的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巨大。青年引导着历史前进的方向。梁启超就曾说过“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是一个充满战火硝烟的年代,《红星照耀中国》著作就是在那样一个时期完成的。而我们这一代生长在和平年代的人,更应该去阅读这本书,去了解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第10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读完全书,埃德加.斯诺冒着风险只身前往苏区进行采访,为西方世界带来了苏区红军的真实信息。而掌握了官方的国民党用宣传机器经常歪曲事实。所以埃德加斯诺的访问对世界了解当时的苏区和红军以及红军领导人有了很大的贡献。

不知道这本书有没有进行删改,在读了《毛泽东传》后,基本内容是相符的,又或许《毛泽东传》也借鉴了斯诺的书。

最近读的三本书《毛泽东传》、《邓小平时代》、《红星照耀中国》都跟中国近现代史有关,跟共产党有关,因此也对党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共产党是怎么成立、发展、壮大和夺取政权的脉络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这本《红星照耀中国》是埃德加斯诺以访问苏区的时间顺序撰写的他在苏区四个月的见闻,书中有对红军政策的描述,还有相当一部分介绍了主要的领导人的事迹,包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林彪等。书的最后是其对中国革命的主观分析,包括国际国内形式,国共的关系,苏联对中国影响,日本的侵略等。

总的来说,书的内容没有太多惊艳的冲击,毕竟很多事件已有所了解,对这个美国记者尽量客观尊重事实的职业操守还是有几分信任的。

第11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生命旅程,愿智慧之光照耀一生。

《红星照耀中国》,一本真实描述红色中国的著作。埃德加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述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点一滴,描绘了坚忍不拔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战士,英勇卓越的革命斗争,以及熠熠生辉的革命理解。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行举止,构成了传神而又立体的影像,令读者无不身临其境,为之动容。作品没有过多的政治说教和歌功颂德,写得富有生活气息,很有趣味,读来轻松愉快,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精神风貌。

那个时代的共产党,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传奇。或许他们十分孤独,但却在幽暗的历史隧道中闪闪发光。时间会印证真相,功过有后人评判。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国土,而当权者却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号,把屠刀指向人民。整个中国都处于水深火热,这种时候迫切需要有人,站出来挽救危局,这个人无疑是毛泽东领导下的共产党。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地参加革命,参加共产党(尤其受此书影响,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奔赴中国战场)。正如夏明翰诗所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因为这是一个有理想的政党。

而共产党是人民的队伍,得民心者得天下。共产党的胜利,从某个角度折射出当时蕴藏在民众思想里的智慧之光,这是正义的力量,也是中国的希望。

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争取解放,支持独立的道路上,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遗忘及背叛!

第12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状况。

作者透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状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仅在政治好处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述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西行漫记》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作家社此次推出中译本七十周年纪念珍藏版的《红星照耀中国》,获得译者董乐山先生家属独家授权。书中首次汇集1937年英文初版、1938年中译本初版、1939年英文修订版等三个早期不同版本中的所有珍贵图片。

新版《红星照耀中国》的图片安排,以1937年、1938年、1939年三个不同版本危险后顺序,前面版本中已用图片,后面不再出现。凡英文原版中的图片,则尽量援用最初说明,以使读者了解该书与西方读者最初见面时的原貌。

第13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有一首歌唱的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如果中国没有解放,在一个个充满枪声、炮声的日子里人民的生活是提心吊胆,担惊受怕。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他是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来到动乱的中国在报社工作。埃德加斯诺常年跟随红军共同生活,并时常和中央的领导面对面交流,他与中央主要领导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此书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文学作品,埃德加,斯诺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十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我读到了,书中大官僚家庭的儿子周恩来先后就读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先后在法国英国,德国学习。先后组织了上海罢工,八一起义,是党的创始人,是著名的革命组织者,无私的忠诚于党国。我读到了四十岁的毛泽东在长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国民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红军的成长不仅呈现了他个人的成长轨迹,而且呈现了红军的成长历程。

他们,虽然出生不同,但却有着相同的遭遇。大批年轻的红军战士刚毅坚韧,勇敢顽强,忠贞不二,坚定如一,充满格斗信仰和牺牲精神,为国家而战。

《红星照耀中国》可以让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所受过的苦难、牺牲,今天的幸福来自多少人昨天的血汗,才能铸造今天的辉煌。

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感受中国红军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第14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在英语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

《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在《红色照耀中国》中,作者用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善良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同时,作者在书中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读这本书,我了解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的生平经历,我仿佛亲眼看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付出的艰辛,我知道了“真正的”红军的生活,我还知道了“红小鬼”,我又为那些经历战争和被白军剥削的老百姓深感同情,我“亲身经历”了那次的西安事变……《红星照耀中国》真切地让我们再次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进行革命的伟大光辉历程,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和英雄壮举。

读《红星照耀中国》之前,我对当年的战争一知半解;读《红星照耀中国》之后,我也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引用书中“中文重译本序”中胡愈之的一段话:“今天在又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变的日子里,为了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大踏步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进,重读这样一本书是值得的。”

第15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这是伟大革命家毛泽东的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读书可以赋予人丰富的知识色彩。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红色的略呈灰灰的书的色调,立即给人以“红色”的感觉,更兼有历史的厚重感。

翻开书本,心就平静下来了,平铺直叙、娓娓道来他的西部之行,而一个个鲜活人物跃然纸上,一幅红色苏区斗争图浮现在眼前。作者运用欧美作家善用的描写的手法,以平视的角度,朴实的笔触给我们讲述着那段历史。朴实的语句却将东西方文学的区别体现的淋离尽致,当时这样的文章应该算作新闻或通讯了,而在今天就是一部传记了。

“在我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这是对伟人毛泽东的描写——是一个喜欢憨笑的人。

西路军的很多故事、当然也包括很多女红军战士惨烈经过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在中国革命史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当年的残酷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红军精神。让我们现在拥有了如此安宁的生活。我们现在所获得的一切都是鲜红血液换来的,为了这些,我们不得不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吧,珍惜今天所拥有的,跟一位美国人——斯诺一样深爱这片红色土地或者说更爱这片土地,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第16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埃德加·斯诺,他是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来到动乱的中国在报社工作。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在他的一生,除了为欧美报刊写过通讯稿以外,她完成了十一本著作,其中极大部分是和中国问题有关的。一九七一年回到瑞士以后,他还写了《漫长的革命》一书,由于抱病在身,没有作最后的审订。可见,他把中国看得如自己的母国一样。

假如中国没有解放,还像从前那般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话,我们是不是像待捕的羔羊一样,颠沛流离,无处定居。而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都是红军为我们赢来的。他们用坚韧不拔的毅力战胜敌人,在失败中不灰心,永不气馁,才能迎来这和平安宁的盛世。毛泽东、彭德怀、徐海东、周恩来……他们是一个又一个的领导人,凭着一份救国救民的执念,壮大了红军,造就了今天。他们身先士卒,与红军同甘共苦,不为利益,只为百姓们能够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不为功名,只为让中国人不再遭受别国人民的欺辱。红军战士们用他们的汗水,用他们的鲜血,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一首首胜利的凯歌。他们的精神在激励着我们,我们要像他们一样为祖国争光。

我们要向红军战士们致敬!向中国共产党致敬!向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领导人致敬!向无私奉献的人们致敬!红军战士宛如一颗颗红星,照耀中华大地,照暖了,老百姓的心灵,照醒了现代人的灵魂,让中国走上了繁荣富强之路。红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美好世界,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付出我们的实际行动,让中国走上世界巅峰。

历史是痛苦的,历史是不堪回首的,历史是耻辱的,即便如此,这段历史我们也不能忘记,即使不会再次发生,我们仍要铭记历史,我们要背负着历史带给我们的耻辱,带给我们的教训,带给我们的光荣为祖国做更多的贡献。

第17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红星照耀中国》出自美国的作家埃德加-斯诺之手。全书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根据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所见所闻而做的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状况。

斯诺经实地采访,用真实而生动的笔调描述了诸多红军将领及领袖非凡的人生经历,其中以毛泽东为首的几人极具代表性。

文中写道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十四小时,而身体却身份健康,生命时刻充满活力,身体仿佛如铁打的一般。这一切都得益于小时候在田里干过农活。毛泽东从小喜欢读书,熟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十八岁的时候他在校六个月后退学,给自己拟定了自修计划,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并且自始至终都执行着。每次他都是图书馆一开门就进去,到了闭门才出来。期间他努力研习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

红军是一支战无不胜,无坚不摧,英勇顽强的人民军队,这无疑在红军长征中体现了出来。红军真正实现了官民平等这一体系。

在书中,斯诺还对国民党进行了狠狠地驳斥,驳斥了他们一向对外宣传共产党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的这种行为。他在书中对毛泽东大为赞赏:毛泽东是一个精通中国就学的且极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对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作者在书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如一颗闪耀的红星照耀着中国的西北,且必将照耀全中国。”几十年后也却如作者所说,共产党以如一颗红星,照耀了全中国,让中国走向了富强繁荣的道路。

我们生于和平年代,没有令人颤栗的炮火声在耳边轰鸣,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学会感恩,向在中国前进道路中的革命烈士感恩,若没有他们,何来如今的幸福。

红星闪闪耀中国,长城巍巍护中华。

一寸山河一寸血,百万青年百万兵。

愿“长征精神”永存在每个中国人民心中。

第18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八十年前,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埃德加斯诺,来到中国某报社工作。他常年跟随红军生活,孤身一人,探索红色中国革命,将其所见所闻真实记录,汇编成一部纪实性报道作品。

手捧《红星照耀中国》,曾经的一幕幕历史画面,如画卷般徐徐展开。书中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看后却令人惊心动魄,震撼不已: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祖国的领土,敌人残忍的屠刀指向人民,整个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就在国难当头时,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开始挽救危局……

中国工农红军与敌人斗智斗勇,顽强作战,通过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敌方多次包围,摆脱险境,四渡赤水河,勇夺泸定桥,飞渡金沙江……红军的有勇有谋让我叹服,他们不得已进行的大规模转移——-二万五千里长征,可谓历史奇迹,体现出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素质,几乎无人再敢小瞧这只骁勇善战的军队,无人再敢轻视这股不可/抵挡的力量。

在作者笔下,仿佛能听到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嘶哑却嘹亮的呐喊声、看到许多杰出的革命前辈们镇定自若,部署着作战计划、无数仁人志士在战火纷飞的根据地,用火一般的热情,百折不挠的进行着革命工作……他们都在坚持着自己心中崇高的革命信仰!

这部书是一部浸满鲜血的历史图册,它让我们明白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所经受的苦难和牺牲,懂得我们如今的和平幸福生活,来自昔日中国革命前辈们的浴血奋战。这部书的魅力,就是描绘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军队顽强拼搏、不屈不挠、英勇卓绝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赞颂了领袖人物的伟大,让我们重温了中国共产党令人骄傲的历史!

当年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新中国的建设,更需要我们继承革命精神,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征程中焕发出新的光芒,让闪亮的革命红星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第19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在《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斯诺在其中写到了未来的红军------“红小鬼”。

“红小鬼”们是英勇的、勇敢的。在“他告诉我,他今年十五岁,四年前在南方加入红军”中体现那些“红小鬼”都是自愿加入红军的,大部分是因为地主或放债人压迫,都没有田地可以种的。

“红小鬼”们在少年先锋队中有各自的职位。比如:少年先锋队队员在红军里当传令员、伙夫、号兵、侦探、无线电收发员、挑水夫、宣传员、演员、马夫、看护、书记、甚至教员!我有一次看见一个这样的少年在一幅大地图跟前向一班新兵讲解世界地理。这写出了他们为红军、革命拼命地学习,不怕牺牲,有热烈的求知欲。

“红小鬼”们不怕苦不怕累。在“‘长征很困苦吧?’我冒昧的问。‘不苦,不苦。跟同志们在一起,什么长征都不苦。我们革命的少年不能想到事情苦不苦,我们只能想到当前任务。如果它要我们走一万里,我们就走一万里,它要我们走两万里,我们就走两万里!’”体现。写出了他们是有革命在心中的,一心向红军。

“红小鬼”们对自己的职责很负责。在“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他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中体现。说明“红小鬼”还是忠于红军的。

“红小鬼”们很乐观,无忧无虑。在“他们永远是愉快的、乐观的,他们不管行军的倦怠,一碰到人就向他问候:‘好呀!’”他们还有坚忍、苦干、活泼的精神。

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将士!

第20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13岁的宝贝女儿给我来电话,说初二老师要求的,她和我都要同时写一篇《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这本书以前叫《西行漫记》,我读过。这是斯诺的一部惊世骇俗的通讯名著,记录着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长征和团结抗战的故事。但是时间久远了,书中的一些细节我有的记不太清楚了。

因为热爱孩子的缘故,其中的一个细节我很清楚。那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战争中,有一群“红小鬼”在闹革命。他们以极其顽强的、现代孩子简直无法想象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和敌人、和艰难困苦的恶劣环境斗争。

斯诺在书中写到:“在开了枪眼的雉堞上刚兜了一半,我就遇见了一队号手——这时总算在休息,这叫我感到高兴,因为他们的响亮号声已接连不断地响了好多天了。他们都是少年先锋队员,不过是小孩子,因此我停下来对其中一个号手谈话时就采取了一种多少是父辈的态度。他穿着网球鞋、灰色短裤,戴着一顶褪了色的灰色帽子,上面有一颗模模糊糊的红星。但是,帽子下面那个号手可一点也不是褪色的:红彤彤的脸,闪闪发光的明亮眼睛,这样的一个小孩子你一看到心就软了下来,就象遇到一个需要友情和安慰的流浪儿一样。我想,他一定是非常想家的吧。可是很快我就发现自己估计错了。他可不是妈妈的小宝贝,而已经是位老红军了。他告诉我,他今年十五岁,四年前在南方参加了红军。”

斯诺采访了这名红小鬼。他继续写到:“我(红小鬼)的家在福建漳州附近。我平时上山砍柴,冬天就采集树皮。我常常听村里的人讲起红军。他们说红军帮助穷人,这叫我喜欢。我们的家很穷。一家六口,我的父母和三个哥哥,我们没有地。收成一半以上拿来交租,所以我们老是不够吃。冬天,我们烧树皮汤喝,把粮食省下来作来春的种子。我总是挨饿。有一年,红军来到漳州附近。我翻过山头,去请他们帮助我们的家,因为我们很穷。他们待我很好。他们暂时把我送到学校去读书,我吃得很饱。几个月以后,红军占领了漳州,来到我们村子上。地主、放债的和做官的都给赶跑了。我家分到了地,用不着再缴税缴租了。家里的人很高兴,都称赞我,我参加了红军,那年我11岁。我的两个哥哥也参加了红军。”

斯诺继续写到:“红军里有许多象他一样的少年。据共产主义青年团书记冯文彬说,在西北苏区一共有少年先锋队员约四万名。单单在红军里谅必有好几百名: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之间的少年,他们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象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少年先锋队员在红军里当通讯员、勤务员、号手、侦察员、无线电报务员、挑水员、宣传员、演员、马夫、护士、秘书甚至教员!有一次,我看见这样一个少年在一张大地图前,向一班新兵讲解世界地理。我生平所见到的两个最优美的儿童舞蹈家,是一军团剧社的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从江西长征过来的。

我继续在斯诺的书中读到:“你可能会想,他们怎样能经受这样的生活。已经死掉或者被杀的,一定有不少。在西安府污秽的监狱里,关着二百多名这样的少年,他们是在做侦察或宣传工作时被捕的,或者是行军时赶不上队伍而被抓的'。但是他们的刚毅坚忍精神令人叹服,他们对红军的忠贞不贰、坚定如一,也只有他们这样意志很坚定的人才能做到。”

后来曾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耀邦同志和著名的解放军开国上将——当时的娃娃司令就是这些红小鬼中最杰出的代表。

我逐字逐句重温了书中的这段文字,温故而知新,我再次被80年前的红小鬼的朴素的故事震动了。现在的孩子,吃的穿的玩的想的和80年前的红小鬼相比,简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可以说,现在孩子的生活就是80年前的孩子抛头颅洒热血为之艰苦奋斗的理想。

暂时合上《红星照耀中国》这本惊世名著,我和宝贝女儿以及她的妈妈,我们一起商议,达成共识:

一、在安静的环境下,用半年的时间,我们都默默的一字不漏的诵读该书两次。

二、半年后我们都以书中最感人的人物形象为主题来讲故事给街坊邻居和同学朋友听。

三、我们都养成勤俭节约和热爱劳动的习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同事,在先烈们开创的和平、阳光、自由和幸福的环境下珍惜生命努力学习,做社会需要的能人。

《红星照耀中国》博大精深,高山仰止。我的感悟很多很多,但是最大的希望就是:我的孩子和中国千千万万的孩子一起,要像80年前红小鬼一样,为中国的和平崛起而努力奋斗。

第21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布满层层迷雾,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冒险进入那里,去看清迷雾后的真相。一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红色革命根据地——苏区。经过访问与调查,迷雾背后的真相终于向外界揭开,他将在此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用平实、质朴的文字将这段历史记录了下来。

在书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许多红军革命人物,有精力过人、一丝不苟的毛泽东,也有头脑冷静、不屈不挠的周恩来,有让地主乡绅闻风丧胆的贺龙,也有吃苦耐劳、真诚坦率的彭德怀,有沉默谦虚、与士兵同甘共苦的朱德,也有尽职尽责、认真传授知识的徐特立,有极其真诚、四肢灵活的徐海东……这许许多多的革命人物共同构成了这个红色中国的颗颗红星,在革命的夜空中闪闪发光。

这些优秀的革命人物都有火一样的爱国热情,在他们的成长过程都曾或经历或目睹了劳动人民遭遇的各种不幸与艰难,为了不让更多的人遭遇不幸,他们共同选择了革命道路!他们都出身平凡,却都有救国救民的意识。身为领导人,却与苏区的劳动人民和红军战士同甘共苦,从不摆架子,不为名利,只为解放中国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日子。

朱德相貌平平,长得不高,却十分结实,身子像铁打的一样。他天性温和,而且沉默谦虚,作为红军的总司令,而是和战士们打成一片,像亲兄弟一样,从不摆架子。他也常和兄弟们坐在一起,向兄弟们讲话都要脱下帽子,和他们讲故事,一起打球。他吃苦耐劳,和士兵们同甘共苦,闲下来时也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日常生活中像是没有脾气,但对待工作的时候却认真严苛,尽职尽责。他可以说是红军中非常优秀的一位领导人,正像文中所说的那样:“毛泽东是这一斗争的冷静的政治头脑,朱德是他的热烈的心,以行动赋予了他生命。”朱德是一个深受爱戴的人,他为人民的解放而斗争,他的名字已被历史所铭记。

此外,作者也介绍了红军战士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上红军大学,可以学习读书写字,可以看红军剧社的演出,也可以踢球、比赛……对此,作者都曾亲身参与其中。关于长征,作者也写了整整一篇。我知道了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他们有坚定的信念,不怕苦不怕累,坚持不懈,终于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成功会师。他们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我也要向他们学习,不怕吃苦,延续长征精神。

如今,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共产党就似一颗红星,永远照耀着中华大地!

第22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他好象同中国其他地方的胆怯的农民不属于一个族类,一双炯炯有神的快乐的眼睛含着一种挑战的神情,还有一定的吓人气派。”看到这句话,我不禁“噗”的一声笑出来,一面为这位美国作者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新奇而笑,一面又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的“神”而大为震动。迫不及待地向后翻去。

埃德加·斯诺所写的《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通过他的描述,我看到了一个此前虽有所了解却并不熟知的延安根据地。当面对误解和扭曲,红色中国的领导人敞开胸襟,热烈的欢迎这个远方而来的不速之客。无拘无束的告诉他他们所知道的一切。然后信任地通过这个青年,告诉全世界,在世界东方的战场上,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生的故事。

在这里,西北的漫天黄沙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民主之风;滚滚的硝烟暂时退却,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军民一心的生活景象。他们坚定、执着、深邃而不乏快乐和幽默,他们是为了幸福而战的勇士,他们更是活生生的、与普通人无异的市民。

不同于其他书籍上描写的民生凋敝,也不同于历史上讴歌的艰苦卓绝的抗争,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优秀中国共产党领袖、是一群敢爱敢恨,真心的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它深切让我认识到了共产党与人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感情源自于对祖国的热爱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并坚持这条路走下去。或许这就是中国在党的领导下在历史的洪流中日益富强,走向民族复兴道路的根本原因。

2008年5月12日,整个中国都为之沉默了。在这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昨天还是一片如花似玉的景象,夏天的勃勃生机刚刚弥漫开来,就被一场突如其来的8。0级大地震毫不留情的摧毁成一望无际的废墟。数万人的生命就在那一瞬间一命呜呼!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在地震爆发后的当天,年过六旬的温总理,在第一时间内奔赴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孩子们挺住,我是温爷爷。”面对随时可能发生五六级余震,每一次震动都有可能导致一些断残的墙体进一步坍塌滑落。尽管如此,温总理仍然执意要爬上废墟堆,亲自拿着喇叭凑近缝隙向埋在里面的孩子们喊话。这一刻,我被深深的感动了。这一句普通的话,不仅蕴含着一个长辈对晚辈的关心和关怀,倾注更多的是鼓励孩子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树立战胜灾难的信心,让他们早日走出灾难的阴影。这一句普通的话,不仅是一个爷爷对孙子的疼爱和怜悯,表现出更多的是用温情去抚慰孩子们受伤的心灵,让他们重拾亲人的温暖。这一句普通的话,不仅展现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的至爱之情,而蕴藏更多的是,当看到人民遭受苦难时的一种“爱之切”和“痛之切”,想要大声告诉灾区人民一声,你们不是在孤军作战,还有温总理和全国人民,只要坚持住,就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中国式平民总理,这个头衔不仅代表了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更表现了在党的阳光下,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创建一个没有贵贱、为人舍己、和谐平等的社会。这不正是共产主义所追求的吗?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过去留给我们的是深切的追念,但未来只留给我们一个模糊的背影。

未来并非循规蹈矩,而是要我们在党的阳光下,发扬与民同乐、以群众为重的优良传统,用手中的画笔为和谐、繁荣的社会增光添彩,为大同的理想而执着追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第23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80年前,红色的中国布满层层谜团。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这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革命战略根据地。他探索红色中国,将所见所闻一点一滴的真实记录,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

近日,我重读经典,内心依旧澎湃不已。整本书以斯诺的第一视角,生动丰富地描述了红色根据地大大小小的人物与事件,他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运用文字的力量将这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斯诺的语言很平实,他没有添加过多的修饰性的词汇或者一些美化的文笔,即使朴实无华,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特点。他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如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彭德怀、徐海东等,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叙述,如苏区教育(比如红军大学)、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国民党政府的暴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横亘在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有了更具象的把握,对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我亡国之祸的革命先驱更加心生敬畏。

斯诺对革命者的描写狠狠地驳斥了国民党,书中是这样描述毛泽东的:“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对周恩来的着墨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除此之外,还有黄埔军校毕业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林彪;使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贺龙;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洛浦、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等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通过他的叙述,我仿佛看到无数仁人志士在战火纷飞的根据地,用火一般的热情与铁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挠,自信乐观地坚持着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他们是一群有气质、有风度、有抱负、有力量的领导者!

一幕幕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令人激动不已。毛泽东夜晚在灯前认真摆弄飞蛾、百姓们“似乎毫不例外地都在从容不迫地从事田间劳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嘶哑却嘹亮的呐喊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苏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队、一段令我们自豪与骄傲的历史。

本书一经发表,就产生了了巨大的反响。它驳斥了国民党刻意扭曲的宣传,向世界人民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革命。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读完这本书后,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即使到了今天,它的影响力依然不曾消减。

斯诺写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全世界。80年后,正如书中所言,革命事业已经照耀了全中国,而中国也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当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最完整的教育,当我们还在为各自的人生纠结忙碌着,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红星照耀中国》提醒着我,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第24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以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完成本书的写作。作为一名西方记者,斯诺所站的是一个公正客观的角度去描述当时人民百姓的生活和心理状态。除此之外,还表现出了红军及其领袖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状况。这本书可以说是让人们可以进一步的去了解当时十分神秘的中国的红色革命。并且,他把自己在红色区域的所见所闻都一点一滴的记录下来。后来汇编为《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的内容丰富而且生动。

1936年,中国革命与战争最凶猛、最危险的时期,斯诺孤身一人冒险穿越南京国民党军队的新闻封锁,长途跋涉来到西贝苏维埃地区,寻找红色中国。故事都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更是让我对当时的人民、红军、毛泽东等等都有了崭新的可谓是颠覆性的认识。

在苏维埃社会一节中,有两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共产党在西北所以受到群众拥护,其当前的基础显然不是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而是有点象孙逸仙博士的主张:耕者有其田。”;二是“有一件事可以说明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有基础的,那就是在所有老苏区里,警卫工作几乎全部由农民自己组织起来担任的。”

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结的那样,正是由于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农民才会主动组织起来保卫自己的红色政权;也正是由于秉承了这样的理念,共产党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得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不断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

在我的认知范围中,当时的人民一定都受到了思想的禁锢并且十分保守,甚至可能有些木讷。但是事实却是截然不同的。他们中的许多人也会进行批评和抱怨,这无疑就是他们言语自由开放最直接的证据。大部分农民团结一致,并且看好“苏维埃”和“红军”,以此证明他们思想觉悟是很高的,有共同的追求,有目标,并且坚定不移的支持着自己的信念。对比当今,我们貌似更缺乏精神信念这一块儿,这是我们所欠缺的地方。

这本书中所描绘的红色中国,与我们教科书上所学到的是有许多出入的。相比之而言,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靠。

说道红军,就不得不提军队。在斯诺看来,他感受到了红军高度的政治觉悟,认为红军是中国唯一的一支从政治上来说是铁打的军队。在真正的红军一节中,作者这样描写到:“他们向来都同士兵并肩作战,团长以下都是这样。一位外国武官这样说,单单是一件事情就可以说明红军拥有极大优势的敌人的作战能力。这就是红军的军官们习惯说的:“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弟兄们,向前冲!”。同样是六个字,差别却是很大的。第一种是把自己与士兵放在了同一个位置,与士兵们心连心。

提到红军,另一个比提的就是长征了。电视里所演的长征真的是惊心动魄、惊险万分。红军通过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敌人的重重围堵,摆脱危险困境。无论是四度赤水河、勇夺泸定桥、飞度金沙江等等都显示了红军的有勇有谋。当时,当他们面对一些少数民族的人民时,当当地人民对他们闻所未闻,他们仍旧是勇往直前,他们的功绩、作为都帮助他们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是吸引了一部分人来参军。这足以证明了中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和感召力。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次武装巡回宣传,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世界,非凡的心里素质,而这些也仅仅占了全书的一小部分。也可以说,红军的长征也仅仅占了中国革命的一小部分。

第25篇:《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华民族正处于苦难之间,这种苦难来自于她的两个收养的孩子的内斗,和强大近邻的觊觎。

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党章党旨都源自西方,西方文化的舶来品在中国生根发芽,成为了在华夏大地争夺统治权利的两大党派。即便在日本暴露出其对中华民族的强烈的侵略欲望时,两党依旧争斗不已。

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国民党的胞弟的身边,在斯诺的想法里,这个弱小的政党,将会在其兄弟面前会很快覆灭,斯诺由此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自己可能是见到他们的最后一个外国人。因此,这个即将失败的政党,也许会有一些被记录的必要。

一九三九年六月初,斯诺正式踏上前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旅程。不得不佩服一个外国人的勇气,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所说到的:“为了要探明事情的真相,难道不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吗?我发现我同这个脑袋正好有些联系,但是我的结论是,这个代价不算太高。”我相信这种危险程度并没有被夸大——在斯诺刚进入苏区不久,外界就流传出斯诺遇害的消息。

这种勇气,在今天依旧值得称赞。他在苏区停留了四个多月,为我们带来了价值极高的报告文学。得以让我们在现在,通过一个外国人的眼睛,了解共产党早期的模样。

全书三十万字,共分十二章,介绍了中共多位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徐海东、李德等人。斯诺注重于领导人们的私人经历,因为在斯诺的采访中发现,诸多中共领导人对于自己的经历是不在意的,当他们成为一名苏维埃主义者时,当他们参与到中国红色革命的洪潮中去时,他们已经完全融入集体中去了,在他们口中再难听到“我”、“他”等字眼了,他们的表述往往变成“委员会决定……”、“根据会议……”等等,似乎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已经在集体决议中得到充分体现了。斯诺每每刻意地询问关于他们自己当时的看法,他们已经说不出所以然了。而且,斯诺也在中共领导人的身上发现了一些相同的特质:他们几乎都是贫苦人家出生;他们从小便表现出抗争精神;他们在身居高位的时候,依旧保持着平易近人的品质。这些特质使得斯诺如沐春风,并与诸多的领导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另外,书中也描绘了许多普通的红军战士。个性各异,却都淳朴可爱,保持着单纯简单的信仰。他们或许不知道什么是马列主义,但是,他们知道是谁分了土地打倒地主,他们愿意跟随这些人,去解放全天下受压迫的农民。正是在这种纯洁质朴的革命信仰下,他们爬雪山,过草地,追随红星踏过万里长征。

书中也穿插介绍了红军的成长历史和目前的形式和政策。从蒋介石发动的五次围剿,到刘志丹在西北开创苏区。我们都可以从这些记录中感知到中共发展的不易与容易。“不易”来自于国民党的镇压和打击;“容易”来自于底层人民的支持和欢迎。在这么多年的国共斗争中,红区不断的扩大,我们可以推断出,易与不易,愈来愈取决于人民自己的选择,而非执政党的意愿。中共能够赢取人民的支持,在斯诺看来,主要是两大政策的实施:土地改革,建立统一战线抗日。在这两点下,人民认识到了共产党才是真正可以救国救民的政党。

在书的最后,介绍到了斯诺采访结束不久就发生的震惊中外的事件:西安事变。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扣留在西安,以兵谏的形式来要求蒋介石答应抗日的请求,建立统一战线。斯诺将所有挖掘出来的细节全都详细地叙述出来。以客观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了真实的历史事件以及之后略显荒谬的处理方式——我是指蒋介石为了顾及自己的颜面所做出的可笑行为。

斯诺的文字优美,风格诙谐,严肃的报告文学中也能透露出一点轻松,正经的纪实文学中也有着玩笑般的描述。在这种愉快地阅读氛围中,将那个年代的共产党的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

浮躁生活的我们,对当下的一切充满了质疑与否定,我们似乎已经不是斯诺笔下生活在苏区的那群农民,对共产党交口称赞。但我们何妨,去读读这本书,轻松自在。看看最苦难的日子里,它最可爱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