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卢卡帕乔利的名言 正文

卢卡帕乔利的名言

时间:2024-11-16 03:12:35

摘要:作为会计最重要的核算方法,可以说没有借贷记账法就没有会计核算,但对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借”和“贷”的含义却一直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为此,文章从借贷记账法的产生过程来说明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借”和“贷”的本来含义,使初学者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借”、“贷”的含义。

关键词:借贷记账法;记账符号;“借”;“贷”

一、讲解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借”和“贷”的含义时遇到的问题

我们会计老师在讲解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借”和“贷”的含义时,无一例外地回避触及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借”和“贷”的本来含义,几乎异口同声地将“借”与“贷”说成只是单纯的记账符号,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含义,会计老师在讲解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借”和“贷”的含义时都规定:“对于资产类账户而言,借方表示增加,贷方表示减少;对于负债类账户而言,借方表示减少,贷方表示增加;对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而言,借方表示减少,贷方表示增加;对于成本、费用类账户而言,借方表示增加,贷方表示减少;对于收入类账户而言,借方表示减少,贷方表示增加。”这样的规定很复杂,很繁琐,学生也不易理解,降低了学生学习会计的信心和学习的兴趣,给学生以后的会计业务处理学习设置了障碍。而且即使这样,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无法解决:

其一是一些特殊账户无法用此规定来解决,如“累计折旧”这个账户是标准的资产类账户,但计提折旧时我们写的会计分录却是:“借:管理费用(制造费用);贷:累计折旧”,对“累计折旧”这个账户,“贷”却表示折旧增加,而不是表示折旧减少;又如“待处理财产损溢”这个账户也是标准的资产类账户,但在盘盈原材料时我们写的会计分录却是:“借:原材料;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对“待处理财产损溢”这个账户,“贷”既不表示增加,也不是表示减少,“借”也同样如此,在这里“贷”表示材料盘盈,“借”表示材料盘亏;再如“利润分配”这个账户是所有者权益类账户,但在给投资者分配利润时我们写的会计分录却是:“借:利润分配;贷:应付利润”,对“利润分配”这个账户,“借”却表示分配利润的增加,而不是表示分配利润的减少。

其二是账户之间余额(发生额)的结转也难以用此规定来解释,如月末(或年末)必须把损益类账户的发生额结转给“本年利润”,但是收入、成本、费用、支出等都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又如月末应把完工产品的“生产成本”转给“库存商品”(即借:库存商品;贷:生产成本),但“生产成本”却没有减少,前面的规定根本就说不通,学生也很难去理解。

二、讲解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借”和“贷”的含义时产生问题的原因

我们大家都知道,借贷记账法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当时的记账符号是dare、avere,后来又经过发展,流传到英国,形成欧文簿记,用的记账符号是debit、credit,后来又流传到日本,记账符号被分别翻译成“借”和“贷”两个汉字,最后才流传至中国,我们现在用的借贷记账法是经过“三传手”才传到中国的,我国从日本引进这种记账方法时仍然使用日文中的两个汉字“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所以才称为借贷记账法,至于作为记账符号的两个汉字“借”和“贷”是什么含义也就无从了解了。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借”和“贷”不像我国本土的增减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增”和“减”以及收付记账法的记账符号“收”和“付”那么简单明了,那么通俗易懂,“增”和“减”、“收”与“付”都是一对反义词,它们代表账户的两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是相反的,可以相互抵消的,可是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借”和“贷”却是同义词,让它们去代表账户相互相反的两个方面,学生难以理解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么我们要搞清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借”和“贷”的`含义,就得从这种记账方法产生时它的记账符号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说起。

实际上威尼斯的钱商在记录他们的业务时,如果业务内容是“某相对人”从钱商处拿走货币(包括此人从钱商处借走货币或取出存于钱商处的货币),则记在此人的名下的dare(即借方);如果业务内容是钱商从“某相对人”处获得货币(包括此人将货币存于钱商处或将过去从钱商处借走的货币偿还给钱商),则记在此人的名下的avere(即贷方)。任何时点上双方孰为债权人孰为债务人,取决于dare(即借方)与avere(即贷方)的累计差额。也就是累计dare(即借方)大于累计avere(即贷方)时,则“相对人”是债务人,累计dare(即借方)小于累计avere(即贷方)时,则“相对人”是债权人。凭借dare(即借方)与avere(即贷方)两个记账符号,钱商可以很好地记录下他们的金融业务。

卢卡·帕乔利的“debito、credito”记账法。意大利的学者卢卡·帕乔完善了这种记账方法,使其适用于任何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的核算。在记账符号的选择上,用意大利语的debito和credito分别取代了威尼斯方言的dare与avere。在意大利语中,credito意为债权,debito意为债务,这种debito、credito记账法首先风行意大利,随后风行欧洲。进而传播至世界各地。英语中debito、credito被分别翻译成debit、credit,显然,在英语世界这种记账法应当叫做debit、credit记账法。

欧文的“debit、credit”记账法。英国学者欧文进一步完善这种记账方法,在记账符号的选择上,用英语的debit与credit分别取代了意大利语的debito和credito,在英语中debit意为债务,credit意为债权。

日本的“账合之法”。日本近代文明缔造者福泽谕吉,在他的一部名为“账合之法”(记账方法)的译著里,将美国学校用簿记教科书中使用的debit和credit翻译成“借”与“贷”,这一译法被他的弟子们继承。在日文中,“借”的动词形式为借为,“贷”的动词形式为贷于。前者意思为从某处“借来”,因而形成债务,后者意思为“借给”,因而形成债权,两者为具有明确相反指向的一对反义词。所以福泽谕吉的翻译尊重了西文的原义,“借”、“贷”两个字的意思完全对应上了英语的debit和credit(或意大利语的debito和ncredito)。

中国的借贷记账法,现在使用“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所谓借贷记账法是谢霖和孟森从日文翻译过来的,但在汉语中,用同义字的“借”与“贷”来翻译日文里的一对反义词“借”与“贷”或英语的debit、lcredit或意大利语的debito和credito,显然不当。正因为这样的翻译,为了回避使用相同意义的字做相反方向的资金运动的记账符号这个事实,才把“借”与“贷”说成是单纯的记账符号,不能不说是一个是会计教学中的悲哀,也是学生学习会计的一个悲哀。

三、讲解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借”和“贷”的含义的正确方法

根据上述分析,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借”和“贷”本身是有明确的含义的,只不过它的意思已经不是两个汉字“借”和“贷”表面上的意思了,作为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的“借”表示资金运动的去向、用途、现有状态、终点状态,而作为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的“贷”表示资金运动的来源、原有状态、起点状态,作为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的“借”和“贷”是一对反义词(如英文中用“debit(借方)”、“credit(贷方)”作为记账符号,而“debit”意为债务,“credit”意为债权,是一对标准的反义词)。因而同一账户的借方发生的金额(或余额)和贷方发生的金额(或余额)可以相互抵消。这样就还原了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借”和“贷”的原始含义,它不仅对一般账户适用,对特殊账户(如“累计折旧”、“待处理财产损溢”、“利润分配”)也适用,另外账户之间余额(发生额)的结转也就好解释了。“借”和“贷”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来反映来同一笔资金的运动情况,因而有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样就解决了上面所提到的两个问题。

参考文献:

[1]陶丘山.探索借贷之义[J].财会月刊,2002,(5).

[2]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杨时展.中华会计思想宝库[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4]葛家澍.会计学导论[M].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8.

此刻,我在一个安静的角落了,静静的静静的遨游在会计的书海的世界里,认真记录下了笔记。下面请大家阅读欣赏。

古代会计阶段

文明古国如中国、巴比伦、埃及、印度与希腊都曾留下了对会计活动的记载。后来,欧洲庄园的管家需要就其管理成效向庄园主汇报。

我国《周礼》中有会计官职的设置,如“司会”,掌管国家和地方的财产物资。

元代就形成了“四柱清册”,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意思就是“原有的+新得到的=拿走的+还剩下的”。

巴比伦人民精于组织管理,设置“专门记录官”。

埃及首先出现了“内部控制思想”。

印度与希腊出现铸币,并记录在账簿中。

近代会计

一般认为近代会计始于复式簿记形成前后。1494年,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中专门阐述了复式计帐的基本原理。——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复式簿记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随后传播至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又传入德国、英国、法国等

工业化革命后,会计理论和方法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从而完成了由簿记到会计的转化。

1.折旧的思想

在工业革命出现以前,耐用的长期资产往往比较少,商人们一般都是将耐用财产在报废时一次性冲销,或者将耐用财产当作存货(未销售的商品),继而在年终通过盘存估价增减业主权益。但是随着长期资产的日益增多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做法已经无法正确地确定盈亏,因此长期资产应该在其经济寿命期内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分摊,“折旧”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2.划分资本与收益

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投资者与经营者日益分离并更加关心投入资本的报酬。因此,必须将业主的投资与投资报酬收益进行严格的区分,使得会计人员必须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同时也要求进行收入与成本费用的恰当配比,更使收益表成为对外披露的重要报表之一。

3.成本会计

重工业的发展与生产规模的扩大使企业的制造费用激增,成为产品成本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伴随着企业生产的日益复杂化,制造程序与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也相应复杂。这些变化都对成本会计制度的出现提供了契机。最终,以存货的计价作为突破口,形成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

4.财务报表审计制度

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日益明显。作为不参加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所有者,必然关心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因此要求管理当局定期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但是又由于管理当局与所有者之间微妙的利益对立关系,同时也由于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所有者(可能并不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对管理当局提供的财务报表不可能完全信任,所以希望能够由客观、中立的会计师进行验证,以增加财务报表的可信程度。这就形成了财务报表审计制度。

1854年,苏格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许会计师协会,这被誉为是继复式簿记后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现代会计

“公认会计准则”(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GAAP)的“会计研究公报”(ARB)的出现为起点。这一会计发展阶段,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标志着会计的发展进入成熟时期。

公认会计准则

1929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起到了催产的作用。经济危机过后,人们认为松散、不规范的会计实务是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挽救会计职业,会计界认为必须着手制定会计准则。1934年,第一批会计准则得到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会计师协会的共同认可,这批准则共包括6项内容,即

(1)利润必须实现;

(2)资本盈余不得用以调剂任何一年的当年收益;

(3)子公司并购前存在的盈余不得算做母公司的己赚取盈余;

(4)公司职员的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单独列示;

(5)库藏股股利不得作为收益;

(6)捐赠资本不作为盈余。

1937年,证券交易委员会开始公布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关的法规《会计系列公告》(AccountingSeriesReleases,ASR),并在ASRNo.4中将制定会计准则的权利赋予会计职业界,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则保留有监督权与最终的否决权。以后,会计准则制定团体先后经历了“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以及现在的“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其中,FASB自成立以来,迄今已经公布了133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CorFAS)。

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

除了公认会计准则的出台外,新的会计分支——管理会计逐步形成与发展。早期的管理会计主要体现为执行性管理会计,侧重于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管理会计逐渐由单纯的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过渡到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把决策会计放到主要位置的现代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从传统的、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去,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三座里程碑。

另一个重大的发展是会计研究方法上的拓展

70年代以前,规范性会计研究法占据主导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后,实证会计研究开始出现并逐渐取得了与传统的会计研究方法共领风骚的地位。

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逐步实现了“实践—理论—再实践”,这样一种不断循环往复的科学研究思路,从而既保证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一致性,也能使会计理论在实践中经受检验,避免了“空中楼阁”式的尴尬!

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的希望能的到财富,有的希望得到快乐,也有的希望得到一个家。而我的愿望却很小很小,我只希望能在一个安静的角落了,静静的静静的遨游在书海的世界里。

古代会计阶段

文明古国如中国、巴比伦、埃及、印度与希腊都曾留下了对会计活动的记载。后来,欧洲庄园的管家需要就其管理成效向庄园主汇报。

我国《周礼》中有会计官职的设置,如“司会”,掌管国家和地方的财产物资。

元代就形成了“四柱清册”,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意思就是“原有的+新得到的=拿走的+还剩下的”。

巴比伦人民精于组织管理,设置“专门记录官”。

埃及首先出现了“内部控制思想”。

印度与希腊出现铸币,并记录在账簿中。

近代会计

一般认为近代会计始于复式簿记形成前后。1494年,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中专门阐述了复式计帐的基本原理。——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复式簿记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随后传播至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又传入德国、英国、法国等

工业化革命后,会计理论和方法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从而完成了由簿记到会计的转化。

1.折旧的思想

在工业革命出现以前,耐用的长期资产往往比较少,商人们一般都是将耐用财产在报废时一次性冲销,或者将耐用财产当作存货(未销售的商品),继而在年终通过盘存估价增减业主权益。但是随着长期资产的日益增多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做法已经无法正确地确定盈亏,因此长期资产应该在其经济寿命期内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分摊,“折旧”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2.划分资本与收益

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投资者与经营者日益分离并更加关心投入资本的报酬。因此,必须将业主的投资与投资报酬收益进行严格的区分,使得会计人员必须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同时也要求进行收入与成本费用的恰当配比,更使收益表成为对外披露的重要报表之一。

3.成本会计

重工业的发展与生产规模的扩大使企业的制造费用激增,成为产品成本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伴随着企业生产的日益复杂化,制造程序与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也相应复杂。这些变化都对成本会计制度的出现提供了契机。最终,以存货的计价作为突破口,形成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

4.财务报表审计制度

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日益明显。作为不参加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所有者,必然关心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因此要求管理当局定期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但是又由于管理当局与所有者之间微妙的利益对立关系,同时也由于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所有者(可能并不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对管理当局提供的`财务报表不可能完全信任,所以希望能够由客观、中立的会计师进行验证,以增加财务报表的可信程度。这就形成了财务报表审计制度。

1854年,苏格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许会计师协会,这被誉为是继复式簿记后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现代会计

“公认会计准则”(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GAAP)的“会计研究公报”(ARB)的出现为起点。这一会计发展阶段,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标志着会计的发展进入成熟时期。

公认会计准则

1929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起到了催产的作用。经济危机过后,人们认为松散、不规范的会计实务是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挽救会计职业,会计界认为必须着手制定会计准则。1934年,第一批会计准则得到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会计师协会的共同认可,这批准则共包括6项内容,即

(1)利润必须实现;

(2)资本盈余不得用以调剂任何一年的当年收益;

(3)子公司并购前存在的盈余不得算做母公司的己赚取盈余;

(4)公司职员的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单独列示;

(5)库藏股股利不得作为收益;

(6)捐赠资本不作为盈余。

1937年,证券交易委员会开始公布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关的法规《会计系列公告》(AccountingSeriesReleases,ASR),并在ASRNo.4中将制定会计准则的权利赋予会计职业界,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则保留有监督权与最终的否决权。以后,会计准则制定团体先后经历了“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以及现在的“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其中,FASB自成立以来,迄今已经公布了133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CorFAS)。

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

除了公认会计准则的出台外,新的会计分支——管理会计逐步形成与发展。早期的管理会计主要体现为执行性管理会计,侧重于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管理会计逐渐由单纯的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过渡到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把决策会计放到主要位置的现代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从传统的、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去,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三座里程碑。

另一个重大的发展是会计研究方法上的拓展

70年代以前,规范性会计研究法占据主导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后,实证会计研究开始出现并逐渐取得了与传统的会计研究方法共领风骚的地位。

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逐步实现了“实践—理论—再实践”,这样一种不断循环往复的科学研究思路,从而既保证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一致性,也能使会计理论在实践中经受检验,避免了“空中楼阁”式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