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某一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
《蝴蝶》观后感1
这是一部小清新的偏文艺的电影,全片节奏欢快,感动满满。画面很美,情节简单,故事很暖。过了很久,我来写这篇影评,我只是想说:“每个人都在掩饰着自己,唯有爱,让我们回归真实,变得圆满。”
电影中的老爷爷,看似脾气暴躁又固执,没有更多的老人的慈祥和蔼,而小女孩呢,年纪虽小,说话谈吐却又像一个大人,懂得好多大人世界的事情。
一个像小孩的老人,一个像大人的小孩,因为一场追逐蝴蝶之旅,彼此慢慢靠近,慢慢放下防备。老人因为儿子的离去郁郁寡欢,孩子因为家庭的关爱缺失愈加调皮,前者怀着对儿子沉重的爱,后者怀着对母亲炽烈的爱。因为爱的缺失,他们极力掩饰着,但幸运的是,是灵魂的靠近,是爱的包围,他们遇见了彼此,找回了那份缺失已久的爱。
世间万物,唯情不死,唯爱至上。
《蝴蝶》观后感2
谁能否定生命的美呢?
没有人可以。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而从生命诞生起,它注定是美丽的……
一棵小草,又瘦,又小,但它却能组成广阔的草原;一滴水,又弱,又轻,但它却能汇成江河湖海,铸造山川秀美;一条毛毛虫,又恶心,又难看,但它从破茧而出的那一刻开始,他就蜕变成世界最美的生命——蝴蝶。而人也是一样的,形态各异的人也是美丽的,也许我们不可以改变自己的容貌,但我们的心灵可以提升,我们的心灵在受到一次次洗礼当中,醒悟、净化,这就是心灵上的蜕变,我们的心灵也可以如蝴蝶一般,在世界的天空中翩翩起舞。
心灵,是人类最美丽的地方,应该说是万物最美的地方,它就是万物身上的蝴蝶。
但美好的总易破碎,人们总会感到可惜。蝴蝶虽然美丽,但它的一生非常短暂,多少天的奋力蜕变,只为活四五天,这就是蝴蝶的一生。但是,我要感谢自然创造出了这样的生物,因为它用这短暂的生命给世间带来了靓丽的风景,它挥舞的翅膀给我们、给世间带来了绚丽的色彩。人的生命可能有许多个四、五天,但是又有多少带给了世界美丽?我们的一生也很短暂,谁能保证你能说完你最后的话,但我们也要让生命的美渲染世界……
昨夜,我含着眼泪看完了《蝴蝶》这部法语电影。当初决定看这部电影只因为一句话——独有长达4分钟欧洲最美丽的蝴蝶“伊莎贝拉”破茧成蝶的最美画面。我喜欢蝴蝶穿梭如虹般唯美光影,我希望看见它破茧成蝶的画面,因为它是那样美丽,蝴蝶生命的律动,那破茧成蝶的霎间,给我的是生命的感动,心灵的震撼……
因为这霎间的永恒美丽,我真切地感到:
谁能否定生命的美呢?
没有人可以……
《蝴蝶》观后感3
很久以前就看过希区柯克的电影,但是那都是一些诸如《西北偏北》《后窗》的一些悬念惊悚电影。这回看《蝴蝶梦》本以为是风格差不多的电影,但是其悬念惊悚部分却不是很强。
看完整个电影,就其故事情节来说,我很是羡慕女主人公的。一次简单的旅行就可以遇到自己的真命天子,而且他又是典型的高富帅,这无异于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女主人公就这么爱上了德温特先生,俗话说得好——“爱情里最先投降的就会处于被动”,我们的“灰姑娘”就是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想象一下,从恋爱到求婚,以至于再到后来他进入曼德利,与其说她在和德温特谈恋爱还不如说是德温特一直带着她去各种地方,最后带到了曼德利。
女主人公爱的辛苦,尤其是在进入曼德利之后,一方面要克服地位不相称的自卑感,一方面还要忍受无时不刻不出现的瑞贝卡,最重要的这个他深爱的男人——德温特先生,她却越来越看不清了。她甚至不敢保证德温特是爱她的,认为德温特和她结合只是要弥补瑞贝卡的离开。
看到女主人公在爱情里受到的煎熬,我又想到了一个著名的文学人物,那就是简爱,但是不同的是,当罗切斯特对简爱求婚时,她却拒绝了。在简爱的眼中,没有比平等更加重要的了,在这份爱情里存在着不平等,这触及到了她的底线,所以就算再怎么爱罗切斯特她还是选择了离开。在我看来,爱情是不会一帆风顺的,要想维系爱情总是要有一方委屈求全的,选择错过是不明智的,错过之后也许就会抱憾终身了。这一点我还是很赞同《蝴蝶梦》中女主人的,她知道等待,也会等待,最后也确实等到了德温特的爱,所以这个结果还算是个不错的结局。
我们生活中有一些东西很重要,重要到我们可以为之受伤、受委屈,但是我们仍然再坚持,只因我们始终相信我们的忍耐获得的回报是值得的,多年之后我们会为自己当时的执着而感到欣慰,因为我们收获到了更多有意义的东西。
《蝴蝶》观后感4
一直想不明白,如烟花般寂寞的梦,还是如梦般寂寞的烟花。梦和烟花本质是相同的事物,美丽却脆弱。一场蛰伏已久的胜华,刹那间便已消散,轻而易举的破败。
拾掇完一场幻觉遗留的感念,撤销一切华丽的装潢,回首人间,得,便是恩赐;失,也只是一次寂寞豪赌丢掉了注。最终,或者两个人一起看这落寞的人世,或者一个人踱一条注定了结局的路。
《蝴蝶梦》,中国曾有周公梦蝶,不知是碟化作了周公,还是周公化作了蝶。这是一种境界,并非这一切略带着可笑的感情可以媲拟,更何况是被人规定了情节,掺杂了罪孽,顺带着刻意丑化,做一个铺垫,衬托另一些纯洁。看到这个片名,有一些悸动何从心底萌发的期待,可是最后只能淡漠,想,还是换个名字的好!
**世纪*的背景,黑白的质感,画面投在布上,有明显粗细线条上下的抖动,略显得不大清晰。拉上窗帘,隔绝了外面的灯火,一个漆黑的氛围正好合适,让自己突然想起小时候,整个村子的人都被移动电影的人吸引,晚上,聚集在不大的场地,看着黑白跳动的人物和背景,心里是极大的欣喜。抬头,便是满眸的星星,散乱地流落在幕空之中,如大颗大颗的眼泪,散着洁净的光。大片麦子散发的香味,还有最后心安理得地爬上爸爸的背,回家。然后,便在暖暖的夜风和舒适的脊背上安安稳稳的入梦。回忆过后,习惯性的抬头,上面是刷了白色石灰的光滑屋顶,随着电影的画面的转换,同样的光暗交替。
两岁于二十岁的差距,在这十多年的磨合中,变化的又岂是这个时间的长度!
本是外国的电影,却被应配上中文的对白,不管如何,总显得突兀和拙劣,不太美好的开始,却没有离开的冲动。一个男子和悬崖的入场,才真正结束片头的序幕。似乎是一个人企图寻找结束,却被无辜长如的女子打搅,男子粗暴的责备之后,便是女子慌张的逃离。
一个是独居而性格淡漠却有强制、易怒、充斥着大男子主义的男子——麦克西姆·德温特。一个是身份低微、为生活流落的孤女——梅西。如此尴尬的开端,接下去便是被注定好的纠缠。德温特曾有一个最好的妻子,好并指美貌、才学等等,一年前在海上遇难。之后便一个人阴抑的生活。眼神中的冷漠与不可捉摸,在加上本身高贵的血统带给人的敬畏。触动了一个自卑但同样有着女性柔弱心性女子的感情。德温特的随意亦或是因之某些微妙的感觉,两个人便顺理成章得开始了约会。
敞着顶棚的车,在某个城市的角落漫无目的的前进,两个人的感觉,便在两排不断后退的树丛中升华。彼此的对视,然后便笑了,一个是怜惜,一个是爱惜,抑或是悲伤转移。
女子容易心动,特别是面对略带冷漠却坚毅的眼眸,面对有着疏朗英俊脸部线条的男子,有怜悯触动的母性,接着便转变为不知道真假的爱情。男人因为这个平凡笨拙却清澈的女子勾起内心潜藏的快乐,于是爱情如此轻而易举,亦或是一场飞花雪月的残局。
德温特的地位,给了他可以粗暴对待任何人的权利,包括这个新婚的妻子。
一个动作便引发他彻底的愤怒,然后女子便惊恐地询问自己哪里错了,这是女人的虐根。最后男人虚假的认错和抚慰,很容易便抵消了女人的眼泪,一束花便有赢回了女人对他的全部情感。这是感情吗?我真的真的不敢认同!
男人很容易放弃,女人却忘不了男人的甜言蜜语
她说想把回忆像香水一样装在瓶子里,任何时候都不会腐坏,想起的时候,便打开瓶子,得到的便是永恒的快乐。
他说时间消耗了我们幸福的先机,你的错误让我们没有了可能。
《蝴蝶》观后感5
演出歌剧《蝴蝶夫人》是青岛大剧院的又一次惊艳之举。悉尼歌剧院常驻王牌剧团的原版歌剧《蝴蝶夫人》,以豪华的演出阵容,一流的演出水平,以完美的剧情和艺术表演,极其唯美地阐释了蝴蝶夫人与平克顿悲情的爱情故事,为青岛观众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
但我只想说,在这里,我看到了最纯粹的歌剧。
高高在上的汉译字幕,大体解决了看懂歌词的问题。对于整个歌剧的剧情来说,简洁、明快的故事为歌剧的音乐表达留出了足够的空间,也可以让观众不会纠缠于错踪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之中。《蝴蝶夫人》整个剧作就是为蝴蝶夫人而设计的,无论是平克顿,还是五郎、美国领事、佣人铃木,或者那个蝴蝶夫人与平克顿的孩子,都围绕着蝴蝶夫人,突出了蝴蝶夫人的中心地位。剧作家普契尼由法国作家皮埃尔·洛蒂的
当然,观看演出的功课还是要做的。从怎样欣赏歌剧到作品的剧情特点,从人物的梳理到主创人员的资料,大致的了解对于我这个“音乐盲”“歌剧盲”来说,是一次扫盲,也是试图更好欣赏并领略到歌剧好处的自觉努力。正是这样,当激烈的音乐响起的时候,我的思绪可以在平克顿、巧巧桑等人物的歌声中,比较容易走进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长崎,走进一个美国海军和日本艺伎之间的爱情故事之中。
歌剧之“歌”可能与我们日常所接受的歌并不是一个概念,听懂歌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仅是不懂意大利语,听不懂用意大利语演唱的歌剧,而且更有可能是在传统的审美
游走于《蝴蝶夫人》的艺术感觉中,对巧巧桑变成蝴蝶夫人的过程及其情感世界特别感兴趣。巧巧桑作为具有日本艺伎,所承载的是日本文化的传统与日本女性的情感表达方式,她对平克顿的感情及态度,用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的话说就是,“日本的伦理道德观要求人们必须严格履行自己的义务和情义”。但作为日本文化的承载者巧巧桑却嫁给了美国人,成为蝴蝶夫人。作为蝴蝶夫人,她既带有日本女性的特点,而又自认为她应当遵守美国法律。在日本,当一个男人需要一个“精通音乐、舞蹈、按摩或其他技能的艺伎”时,他需要“跟这个女人的雇主签订协议,以保证女方获得一定的经济保障”。在日本,艺伎是不能结婚的,而她一旦结婚之后,也随之失去了做艺伎的资格。因为生活所迫,巧巧桑不得不做了艺伎,但当一位美国大兵出现在这位追求自由爱情的女性面前时,她以日本的情感方式和法律方式嫁给了美国大兵平克顿。从艺伎巧巧桑到出嫁成为蝴蝶夫人,她严格履行着自己的义务,更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寄托到了平克顿身上。同时,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不得不放弃家族及其文化的依托。对于蝴蝶夫人来说,最令她痛苦的,是生活于幻想和现实中的美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冲突之中,那一根纠缠于平克顿和巧巧桑之间的飘逸的白丝带,演尽了人间说不尽的缠绵爱情,既让平克顿与巧巧桑连结在了一起,又使他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正是在这种距离的对峙与融合中,才显示着男女对唱的抒情,爱情象征的幽远,也是对日本与美国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整合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期盼丈夫归来的蝴蝶夫人的情感世界,与其说她是在等待,在坚守,不如说她是挣扎在两种文化的矛盾与冲突之中。生活在日本的蝴蝶夫人,成为美国人的妻子,因而用美国法律理解她与平克顿的爱情与婚姻,当这种矛盾无法化解时,她又用了日本文化中最唯美的自然方式,以刀自杀实现其唯美的生命历程的终结。
观赏西洋歌剧,让我想到了西方美学中的“美的距离说”。
《蝴蝶夫人》把观众拉进剧情之中,又让观众保持着理性的审美姿态,剧作家准确地把握并写出了以蝴蝶夫人为中心的戏剧冲突,这种冲突不是她与平克顿或者铃木、五郎或者其他什么人的冲突,而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内心与情感的冲突,是蝴蝶夫人内心的自我冲突,也可以说是是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命运冲突。对此,演员以精湛的演出对剧情进行了发挥与阐释,将戏剧冲突演绎到极致,而同时,演员的每一个动作以及情感的抒发,又总是在进行着艺术的控制,让观众沉浸于艺术世界中的同时,保持着欣赏者与艺术的一定距离。也可以说,演出者对剧情的理解与把握,都在于恰到好处,既有发挥,又有节制,恰好带来整个舞台的艺术象征性和表现性。
巧巧桑出嫁时带在身边的那把刀极具隐喻意义,蝴蝶纷飞,芳雅如菊。在日本文化中,无论菊还是刀,作为生命与生活的两极,都具有唯美的特征,蝴蝶夫人以刀实现了最后的唯美,也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后的洁雅与激情。
《蝴蝶》观后感6
《蝴蝶效应》是由影星艾什顿·库奇在20xx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别的科幻、惊悚电影,讲述的一个回到过去改变未来的故事,是一部用生命本质和哲学来说事儿的电影。
回想我自己也有很多这种一念之差的细微片段改变了整个生命的片段,命运象无可挽回的无轨飞车,变化莫测到了离谱的份儿上。人的生命总是由这样一些微小的因素来决定,我们因为感觉它的神秘,所以称之为不可抗拒的命运。
电影《蝴蝶效应》只是通过种种互相矛盾的事件向观众展示了命运的无限可能性。 童年的埃文是一个失忆症患者,因此它的童年中有很多空白,而这些空白将成为他人生中可以控制的转折点。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凯莉,埃文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 影片看似在讨论一个现实不容改变,命运不容挑战的问题,怎么和“蝴蝶效应”联系在一起呢?且让我们看看蝴蝶效应的概念及其意义。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事物存在普遍联系,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它的意义在于解释因为一些小问题而引发不可收拾的局面的现象。
这样看来它与电影的主题就非常贴切了,现实就是采取了这样一种被称为“蝴蝶效应”的手段来实施惩罚的。
从原则上讲,没有人会为了过去某个该死的回忆去劳神费力的改变世界,而如果一个人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他就更不会为了某个该死的回忆去改变世界,因为他本来可以创造历史。
从逻辑上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如果一个人回到“过去”做了些改变,那就从根本上动摇了“现在”存在的依据,那“现在”就不存在了,这个人又怎么回到“现在”呢?既然“现在”都不存在了那就动摇了这个人存在的依据,所以这个人
又不存在了,既然这个人都不存在了,他又怎么能回到过去呢?
从伦理上讲,事物的诞生于灭亡是依据一定的顺序进行的,这就好比一个人的父亲绝不可能在他儿子出生后才出生。如果那发生了不知将是多大的灾难。
当我们在窥视别人的时候,又从何知道我们是否被窥视呢?生活总有那么多的不确定性和各种各样的联系,这就是“存在与不存在,相关与不相关”的哲学。
影片基调灰暗,最难过的就是一次次的分析。但当分析结束了,眼前就豁然开朗。这一部让人感觉忧郁的电影,我仅
《蝴蝶》观后感7
许多被好评的电影,其实都比较闷的,《潜水钟与蝴蝶》也如此。
在1995年的时候,才情丰富、俊俏迷人的法国时尚杂志Elle的总编辑尚多明尼克正值44岁的快乐时期,突然间脑干中风,全身瘫痪,不能言语,只剩下左眼还能眨动。
这样的生命有什么意义吗?是的,尚多明尼克觉得自己的生命犹如禁锢在潜水钟里,沉没在无边无际的大海深处。可是尚多明尼克却能用他的想象走到无穷无尽的地方,如蝴蝶一直在寻找最美丽的花朵。蝴蝶的.翅膀扇动了潜水钟无法托起的生命,翱翔在天地之间。我们怎么不为此感动。一个伟大的灵魂,靠着眨动左眼,在友人协助下,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写下一本不同寻常的回忆录。回忆录就是《潜水钟与蝴蝶》。他告诉人们一个灵魂多么孤寂,又多么幸福。
在看电影时候,我百般去理解潜水钟象征什么?蝴蝶又象征什么?随着电影展开,我渐渐理解。或许这个理解对于他人来说不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我是正确的。每个人因为不同的人生历程,有不同的生命感悟。我想潜水钟和蝴蝶暗示着以下意义。
潜水钟是无法动弹的躯体,蝴蝶是无所不能的思想。潜水钟是生活的无力感,蝴蝶是梦想的飞翔感。潜水钟代表痛苦,蝴蝶代表幸福;潜水钟代表死亡,蝴蝶代表诞生。何止一个脑干中风病人如此,难道我们平常人不如此吗?我们常感觉生命被关在某个箱子里,沉沦在欲望的深海里。如何解脱?只能放飞自己的思想蝴蝶吧,寻找梦想的花朵。
生命是无力的,思想是自由的。思想可以达到生命无法达到的地方。到达最高的山,到达最深的海,到达最广阔的草原,到达最迷人的森林。
《蝴蝶》观后感8
潜水钟与蝴蝶
中国古代有这样的说法,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事实上,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感言,在某种意义上,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人们好奇和关注,乃至成为炒作的对象。一般面对死亡,人们最普遍的反应无非有三,恐惧,不舍,或是忏悔。对于有的人:死亡是一种渴望,意味着被抛弃的孤独生活的结束,对于他们,与其丑陋地活着,不如浪漫地死去。而本书的作者,甚至比这些人处于更加苛刻的境地。对于几乎完全失去行动能力的可怜作者,他的生活也几乎完全失控,丑陋地活着很辛苦,浪漫地死去也不能。作者有一天下午向雕像吐露忧愁时, 看见玻璃上反射出一张陌生, 丑陋, 变形, 受病魔折磨的脸, 样貌扭曲了, 活动能力没有了, 欢乐也被带走了, 此时的他却有一份莫名恬适感涌上心头, 然后笑了出来, 对于一连串的灾难, 他决定当成笑话。病前他性格幽默,病后他仍保持难得的幽默感, 自嘲自己的“好运”和“吉星高照”, 但病后的幽默变得笨重。即便如此, 他仍坚持用唯一能动的左眼皮眨眼示意, 完成这本书。在本书出版的后两天,作者完成了他这一生的使命,走入了历史,或许在他闭上双眼的一刹那,灵魂也乘着蝴蝶的翅膀自由的遨游于广阔的天空了吧。这不由令我想起这次5.12大地震中那许许多多平凡的人,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希望留给自己,他们这样的死何尝不是达到了道教“死而不亡”的境界。
世事、人生虽可以规划,但结果往往难料,虽然在内心深处我们总期盼生命中的某些人、事、物能恒常不变,希望好运和幸福可以永远眷顾,但事实上无常本是一种常态。在书的最后一段写道“在宇宙中是否有一把钥匙,可以解开我的潜水钟?有没有一列没有终点的地下铁?哪一种强势货币,可以让我自由?”虽然终究没有人可为其打造一把钥匙解开潜水钟,也没有一种强势货币可以买回自由,然而他毅然将痛苦转化为创意,将绝望转化为文字来提醒大家要惜福,能正常活着就是幸福,保持一份从容和睿智应对生活与死亡。
《蝴蝶》观后感9
影片的灵感来源于著名的混沌理论"蝴蝶效应"。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芝(Lorenz)于1960年代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他说,亚马逊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洛伦芝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意思即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
电影主人公伊万希望通过回到那些消失的记忆(在这二十多年里,他总会突然失去记忆,而每当他醒来的时候都会面对无比可怕的现实,而所有人都当他精神病患者)去改变过去的细节,希望能挽救他的错误和朋友们的现状,回到现实却展现了不同的情景。每次小小的改变都会引起大大不同的未来。他希望能与凯蕾共度余生,但他又不想伤害琳妮,同时,他又忘不了汤米对他的伤害。他尝试过很多次,结果是不完美的,总有人活在痛苦中。最后,他做出了对谁都好的决定--他放弃了凯蕾(凯蕾在小时候曾为了能见到伊万而放弃了跟随妈妈,选择了她讨厌的,无赖的爸爸),他回到过去,拒绝了凯蕾。终于,凯蕾和他的哥哥汤米获得了事业的成功,而伊万和琳妮也成了永远的朋友。只是,他与凯蕾变成了陌路人。幸福是需要牺牲的(片尾语)。剧情的结局并不欢喜,但伊万不会再为他糟糕的童年而懊悔,他甩去了包袱,终于活的自在了。有时放弃也意味着幸福啊。
现实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我们总是打算做好每件事情,并尽量不去伤害每个人,但常常事与愿违。就是在平时我也总在想能回到过去,改正那些耿耿于怀的错误,改善目前的境遇。这部影片告诉我们,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会或大或小的影响我们和周围其他人的生活和未来。我们不可能回到记忆中,但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尤其在与人交往中的细节,不要让未来的自己后悔今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或许这些细节会影响你的明天。
要想达到幸福,总是要有牺牲的。伊万期望一个每人都圆满的结局,却总是伤害了更多人。这种幸福令他感到痛苦。最后他选择了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放弃了暗恋的女孩,为他人争取到了个幸福的结局。当然我们也在追求幸福,我们也要面临牺牲的抉择。这部电影或许会告诉你该如何做。
《蝴蝶效应》真的是部很棒的电影。对你的未来很有帮助。一定要看一看。认真看,前一小时你是不会真的懂它的。
《蝴蝶》观后感10
我想我能看到《蝴蝶效应》这部电影也是一个绝对的机缘巧合,首先我要感谢推荐这部影片的人和此剧导演。这样的导演不多,我真的佩服这位导演,五体投地,看得我,无法言语不看真心是一个遗憾,如果想一遍过,希望不要快进。
曾几何时,我们会想起过去那些不堪回首的记忆,也许我们都曾这样想过,时间会因我而倒退,退到整件事的开始,让我把它做得完美。没有人可以判断这个世界到底是不是真实的,仅仅凭借现有的感官来判断是不可能的,所以就要借助第六感,然而第六感是个很玄虚的东西很难把握,总之它比我们可以把握住的感官要难以控制,听、触、嗅、视、味,来的是那么真切,然而那些所谓的真切就真的是真的么?庄生梦蝶,被自己的梦所萦绕,自此分不清自己梦蝶,还是蝶梦自己。我当年曾说,我不会像庄生一样,我还分得清自己,那是因为我还没有庄生那种境界。然而今天我迷惑了,或许这种迷惑是一种开始,也是一种结束。
我想,该发生的就一定会发生,“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也希望有回到过去这个能力,但是看到主角拥有这种能力之后,我不禁凝重。就算能回到过去,能改变朋友的友谊?能不犯错误?能追回当初没有好好珍惜的人,能鼓起勇气对心爱的人说声“我爱你?”能拯救家人的疾病缠身?能拯救你自己内心?于是我们都要学会适应自己的宿命,即使有再多的不愿意。或许埃文的宿命就是最终和心爱的凯丽形同陌路,然而最痛苦的莫过于,埃文心里明白而凯丽却糊涂,所以难得糊涂真的是
影片基调灰暗,最难过的就是一次次的分析。但当分析结束了,眼前就豁然开朗。这一部让人感觉忧郁的电影,我仅体会到了这些,虽不盛肤浅,但我却受益匪浅。
《菊与刀》是把菊与刀都融合在一个民族身上时,我们知道,这是静与动的交锋,文与武的融合,善与恶的争辩。为大家分享了菊与刀读书笔记摘抄(通用6篇),欢迎欣赏!
菊与刀读书笔记摘抄 篇1
《菊与刀》是一部介绍日本国民性的书,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而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是一本分析日本人文化性格的图书。而作为一名日语专业的学生,想要对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有所了解,于是便选择了《菊与刀》这本书。
作者在书中把日本民族文化的矛盾性形象地概括为“菊花”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日本武家文化的象征。该书以《菊与刀》命名,象征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在我看来,菊代表了日本民族中谦和,随性的一面,同时也说明日本民族具有菊一样的品质。刀则让我想到了日本民族的“武士道”精神。它承载着日本民族的希望与毅力,同样也代表着日本民族好战的一面。“菊与刀”这三个字更能充分的概括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人既好斗又谦虚和善,既忠贞又心存叛逆,既顺从又不愿受人摆布等等,都能体现出日本人矛盾的性格特征。
日本天皇自古以来就是日本人强烈的效忠对象,虽然日本天皇一直扮演着“傀儡”的角色,但日本人对日本天皇的效忠感却从未消失。正如书中所说“日本天皇和日本是不可分割的,没有日本天皇的日本不是日本”,“没有日本天皇的日本是难以想象的”“日本天皇是日本国民宗教生活的核心,是日本国民的象征,日本天皇是个超越宗教信仰的对象,即使日本战败,日本天皇也不会受到谴责”等。对于他们而言,只要是能表示“对陛下尽忠”、“让陛下为我们放心”的事,那边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崇拜之至今日在很多人心理依然存在。
日本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长期、稳定的封建等级制造成的影响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最深层。在日本,日本天皇不是人,是神,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所有寄托。在明治维新前的日本,要求忠义的对象仅仅是被指向各个大名和将军。而在明治维新后,新的统治者将这种力量抽离出来,附加在日本天皇身上。但由于“忠”是献给最高统治者的,因此就只能献给或许只有精神力量但全无实权的日本天皇。在日本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各得其所,各安其份”。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在社会等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同样也有自己没有办法改变的地位。即使日本天皇没有掌握实权,仍然是所有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
这样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战争中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日本天皇的存在在日本俨然已经发展成宗教,神的话语是没有人可以质疑的,这就为日本的战争找到了借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对为日本天皇“忠诚”找到借口。日本士兵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特性,可概括为勇敢、残暴、致死效忠、绝对服从。这样森严的等级制度让每一个日本士兵都认识到自己的作用与能力。不管自己的国家在物质上能不能与美国抗衡,仍然会不惜一切在精神上给对手打击。而日军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勇猛充分印证了他们的所谓在、武士精神,这种战争中的不怕死精神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出现,但作者对这种不怕死的行为十分的不理解。然而,战时的士兵被冠以了军国主义的思想,幼时的等级观念在这个时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上级的命令是惟命是从。这样的心理给日本整个民族在二战中带来了遭难,也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了这个民族。
另一点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日本人对于“恩”的理解。首先,书中提到日本人对于“皇恩”都应无限感激地接受,近代日本用尽一切手段使这种感情及于日本天皇一身。日本人对生活越是热爱,就越是感谢“皇恩”。其次,在日本看来报恩是由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他们绝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会主动帮助陌生人,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习惯。日本人他们自认为是历史的债务人,他们的日常决定和行动都必然发自这种负债感。最后,日本社会所讲的“报恩”和“雪耻”的概念在我们并不陌生,但在日本文化中却有异于我们熟悉的东西。比如“工作”也是要报答的情义之一,所以努力工作、极端敬业是毫无疑义的,否则对不起工作给你的恩惠。并且在工作是要对你的领导做到尊重与服从,这也是日本独特的文化内涵所要求的。“雪耻”是对自己名誉的洗礼,当名誉蒙羞时,如果不报复、不洗刷罪名就对不起自己的名誉。
对于“忠,孝,仁”的理解。在日本的文化中,“忠”“孝”“仁”都占很重要的地位。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却极为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 每一个日本人,尤其是日本男孩,自小接受的是“忠诚”、“仁义”、“孝顺”的教育。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践行着繁复的礼仪,并且是发自内心地真诚对人,和歌、俳句也体现了日本文化崇尚美感、温和谦让的一面。但与中国人不同的是,日本人把“效与忠”认为是无条件的。书中写到:在中国,比忠和孝两种更崇高的美德是“仁”。父母必须有仁,如果统治者不仁,人民是可以揭竿而起的。效忠与否,完全是取决于仁与不仁的。而在日本,这是绝不可能被接受的。作者在本书中也提到,日本并没有一种“极端的权威主义”。许多国家的青年人往往热血而冲动,但在日本人眼中,“青年期应该是一个服从家庭意志并培养家庭责任的时期”。日本人说,“他们尊重父亲是为了训练、为了练习自己对权威的服从和尊敬”。所以日本的“顺从”文化是极其特殊的,所以日本在温顺接受美国的改造计划时他们的心理绝对不是“韬光养晦”,反而是真诚的反思自己的错误。
读过这本书,不得不说一说让日本国力大大增强的明治维新。1868年,以大久保利通、西乡隆胜、木户孝允等为代表的日本革新派为了废除封建割据的幕藩体制,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恢复日本天皇至高无上的统治权而实行“明治维新”,从而发展资本主义,并逐步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长期锁国下的日本,终于在国际外部压力转换成为国家内部变革的动力下,展开了明治维新运动。在明治维新的纲领指导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级官员所组成的考察团,赴欧美各国进行考察。从此日本开始了国家工业化,开办官营工厂,并大力的扶植民营企业。在一连串的努力下,明治维新使得日本变得更为富强。
明治维新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但其成功也为日本甚至是全世界,同时带来一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其一是,当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因其富强而成为世界的强国之一,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令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不断的对外出击。对全世界来说,明治维新的成功为他们带来的是极大的威胁,因为一个小小的岛国日本,竟然能够击败当时的大国 — 中国,甚至打败欧洲强国 — 俄国,令世界其它的列强大感震惊。
明治维新中的教育、军事、立宪和经济改革的成功,也令日本的国内军人势力抬头。明治维新的立宪改革中,军人在很大程度上拥兵自重,也掌握了国家决策大权,和德国迷信武力争霸的一样,日本自此也埋下了军国主义的`隐患,同时连带的激起极端的民族主义。此结果使得日本在之后,向亚洲各地区入侵,甚而攻击美国,终致自陷二次世界大战的泥淖之中,成了人类民主自由与和平的残害者,也因广岛长崎的原子弹,使日本成为全世界唯一遭到原子弹攻击的国家。日本人民的死亡与财产损失,也算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迷梦下的惨痛代价。
明治维新,带给日本经济发展及国富兵强,即使在明治维新的百年之际,日本仍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国家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的改革维新运动,必须以苍生为念,以增进人民福址及人类全体幸福为依皈。反之,由于少数的人民和军阀的思想阻碍,终将带给日本人民、甚至世界其它国家无法弥补的伤害。
纵观全书,可看出日本民族在礼仪上的观念和态度上的严谨,同时日本是一个很团结的民族,自从日本派遣唐使来华,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礼仪之国,儒家文化也深深影响着日本民族的道德标准。
我认为,还是作者的一句话最能概括日本:“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
最后,通过菊与刀这本书,不仅增加了我对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双重性的理解,同时让我对日语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想要去更深入地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
菊与刀读书笔记摘抄 篇2
对于日本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我想所有稍微了解中国近历史的人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也许会随着时代改变而变化,随着那场战争越来越离我们远去而有变化,但是中国与日本却永锭会有剪不乱理还乱的微妙关系。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从小到大看过不少抗日影片,上过历史课,同时又在日常生活水平使用着日本的产品,享用着日货带来年方便。所以我对日本也怀有矛盾的心情。所以对于自己这种矛盾的心情,我也希望通过更多的了解日本,了解日本人而找到更适合的态度。于是决定选择此书。
如书名“菊与刀”所述,日本人呈现给世人的是极为矛盾行为。“菊花与刀”两者都是这幅画中的一部分。日本民族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有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层,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序上表现出来的。”
作者从日本人日常行为入手,从中发气隐藏在外部行为背后的,深深扎根于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次相关的日本人的义量,恩等观念。最后作者的结论是,日本的文化是不同与西方“罪恶感文化”的“耻辱感文化”。
为了解释日本人的心理特征,民族特征当然不能忽视社会压力对成人的约束作用。但是作者也没有忽略对日本人个体的成长过程所受的培养模式的关注。这其中就涉及到社会化地人格的塑造作用。
根据美国社会学者帕森斯的理论,“人格也是一个系统,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制将文化械式——价值、信仰、语言和其符号内化为人格系统,使人格系统得以结构化,通过这个过程,行动者才愿意把动机的能量投放于角色之中,即愿意遵守规范,进而使人格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机构相一致”。
一个好的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不仅体现在对研究对象的解程度上,我想还应该体现在对事特发展趋势的准确预见性上。在本书的末尾一章“投降以来的日本人”中,作者提到日本的国家非军事化,将精力投入到经济发展中,并预言:“日本假如不把军事化列入预算,她如愿意,不需多少年便能工巧匠自己人的繁荣打下基础,并可成为东方贸易中不可缺的国家。”历史证明,日本的非军事化的确为其经济的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六十年代的越南战争,日本接下美国大量的武器订单,赚取了大量外汇,经济发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
当然,在指出日本人性格中的善变一面后,作者也没有肯定日本人的军国主义思想不会卷图重来。“如果我们了解日本人对这种行为的变化如何怀恨在心,我们便能很容易想象出日本人为了恢复将日本的名誉托付于军人之受的过去时代,他对同以前的战友结党感到多么满足。”而一直以来,日本右翼团体也确实毫不掩饰的表现出这种趋向。本尼迪克特的预言又一次得到应验。
菊与刀读书笔记摘抄 篇3
刚听完老师介绍了这本书,一向不怎么读书的我有了想看看的冲动,放学回到寝室后就迫不及待上网淘宝。百度看了一下书的内容介绍,心理油然而生一个词“好书”。还没有看完就直接拍下了。很快,就收到了书。
刚刚收到书,就翻着看了几页。书的内容很吸引人。我也爱上了看书。翻着翻着没几天就看了一半,对书中的内容和案例我很感兴趣,也有了对日本这个民族全新的认识。或许我读书太慢,两个星期才看完,这当中也完成了老师布置的读书笔记。
读完《菊与刀》后,有了更新地认识日本的理念。不再是传统地对日本有憎恨、反感,他是一个险恶,冷酷无情和残忍,不讲道理,没有正义感的民族。这些都是受到某些历史原因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而导致对日本的认识不全面。某些抗战剧和历史原因往往会指引我们的认识走向单方面性,历史我们不容否认。但是我们在研究和认识日本大和民族时我们更应该客观地对待。
我想,全世界的人民都是热爱和平的,战争只是某些和个别军事力量所挑起的。我们应该客观理性看待日本大和民族,在研究大和民族时我们应该客观地对待,而不该感情用事和片面。我们在看待历史事件时更应该保持头脑清晰,历史事件和民族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联系,但更应该注重的是是否是必然联系?
读完《菊与刀》,我更了解了这个矛盾复杂的民族,不再是之前那样肤浅的认识。这个民族可以用“魔一样的民族”来形容,用战时美国人的话来说就是让人无法理解。这个民族“生性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有礼,既顽固又能适应,既训顺又恼怒于被人推来推去,既忠诚又背叛,既勇敢又懦弱,既保守又好新。”是的,这样矛盾性格用“魔一样的民族”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日本大和民族有着极端的一面,但是又有着全世界都应该学习和借鉴的美德。例如在礼仪、自我约束、教育方面等都是优秀的成分。其中,日本人在引进中国文化中“孝道”方面做得比中国还要好。在书中这样介绍,在日本,“孝道”的含义是:在一个几乎包括父亲、祖父、他们的兄弟以及后裔的团体里,一个人要根据辈分、性别和年龄,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这里的“各就其位”并不是保守,而是一种基本家庭成员之间对长者的尊重。日本人认为:通过自我约束,他们能使自我变得更有价值。说到教育,书中举了个案例:出于某些原因,我有点不安宁,微微摆动了一下身子。老师看见后带着温和但又严厉的口吻说:小姐,显然你今天的精神状态不合适学习。你该回到自己的房间去,好好想想。这就是日本人教育女孩子的特点:不那么严厉,还给予特权。“孩子学的不仅是规则,还有习惯。”这就是日本教育的优越性。除了这些,日本战时的忠诚似乎更能体现一种爱国。战时的日本对日本天皇那是绝对的忠诚,用书中的话就是“日本天皇的意义要远远超过国旗”,这也才有了战时日本士兵剖腹自尽以示效忠的事例。这些在现今看来好像并不可取,中国有句古话“胜败乃兵家常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材烧”,或许在中国就不会有极端事件出现。但是在那样的历史条件和那样的民族文化中我们不得不承认那样的极端的存在似乎也是一种必然性。
一个民族,只有充分了解本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才能在各个领域中不同层次地把握自己的命运。让我们在《菊与刀》中更好地了解大和民族,求同存异,让中华民族走得更强更好!
菊与刀读书笔记摘抄 篇4
我告诉自己,困难只是暂时的,从来都没有放弃。
今天,把《菊与刀》读完了,之前没读这本书是很想不明白,日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为什么那么一个小的国家经济实力却如此强大,那么小的一个国家民族性格却又是如此的残酷。
读完《菊与刀》,我想我明白了。明白了日本之所以是日本的内在原因,不用解释,你需要去理解。
最近,给我印象最深,也是接触最多的是日本的动漫。说起日本动漫,我不得不说《火影》中塑造的鸣人形象,已经成为了我的偶像。
《菊与刀》讲述了日本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特点和文化。
日本,他的文化和中国文化差异还是很大的。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他的文化中没有善与恶的区别,认为人内心深处都是善的。所以也就没有报应这一说。日本崇尚情理,只要在情理之中的就是对的,哪怕是恶的。
日本是一个严格的等级制国家,最高的是日本天皇,当然实权并不在日本天皇手中,后面有幕府、大名、武士等等。日本人特别重视忠与孝,所以,你会看到,在战争中,日本人宁可战死,切腹自杀,也不做战俘。日本人的尊严就是战斗到底。在孝方面,体现在日本人的家中,家里面各种礼节,当然在中国就没有那么复杂。
日本人特别爱干净,每天都洗澡,就像韩国人一样。
其次就是日本民族中,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一面。日本人在我们看来不可理解,在任何一个国家看来都不可理解。
日本人讲究各得其所。
我们文化概念和日本人的往往差异是很大的,甚至是相反的。
比如,日本人的婚姻和中国甚至其他国家的差别。日本人在婚姻和其他性交往的两码事,妻子是妻子,在外面风流也正常。他们的婚姻就是为了繁衍。
结婚并不能限制他们的性自由。
读完《菊与刀》,我的理解是人的精神如菊花,只要精神在,菊花就会艳丽绽放,人的志向如刀,常常清洗锈蚀之迹,刀就会锋利闪烁。
菊与刀读书笔记摘抄 篇5
西方人的眼眸,东方人的瞳孔,遥遥相望的远观,比邻而居的近睹,美国人眼中的日本和中国人眼中的日本自然不尽相同。《菊与刀》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二战时期的经典著作,是战时美国对日本军事外交政策极具价值的参考读本。穿越浩渺的时空,拨开历史的烟云,让我们与作者比肩而立,透过人类学家睿智的望远镜,客观的审视日本。
恬淡静美的菊,锋锐尖利的刀,代表日本皇室的家徽,象征武士精神的图腾。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孕育了日本国民的矛盾人格,恰似一株并蒂莲,一刚一柔却又同根同源。正如作者所言"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矛盾织就日本文化的经纬,矛盾架构日本国民的人格。
精神观与名誉观对行动指导的矛盾。一方面狂热信仰精神至上,绝不欣赏意志消沉;一方面对失败、排斥的反应很敏感,极易陷入悲伤抑郁。假想于时刻曝露在全世界目光的注视下,对名誉的珍视随之无限放大。因而对名誉的守护,或是酝酿成对自我无尽的恼恨、在悲伤抑郁中辗转难眠、甚至自杀以洗刷污名;或是演变成对他人疯狂的报复,在羞恼狂怒中寝食难安、用极端行径为己正名。
"报恩"思想在分辨是非中的矛盾。"恩"与"报恩"是日本国民的思想必修课,从呱呱坠地起到成为佛龛上的灵位,对这一科目的实践将贯穿一生。"忠、情义、人情、义务"是对"恩"的回馈,界限的划分使其难免矛盾冲突。书中四十七士的故事正是日本文学中处理此类矛盾的生动标本。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同于中国"仁"至上提供了相对统一公正的裁决是非标准,日本"忠"至上由于其巩固统治的本位局限,尽管在战场上支撑日本军人的无畏忠诚、在政治上维持国民的安定秩序,但仍存在盲目性和缺陷性。
对享乐的追求与克制,对子女的放纵与管束,战争中与战败后的日本……对矛盾的梳理是作者行文的主线。尽管日本积极学习世界、拓宽视野,但其"各安其所、各得其位"的等级观念仍根深蒂固。国民性可以随时代平稳改变但很难被彻底颠覆,因而出版近七十年后,《菊与刀》仍是初识日本值得推荐的优秀读本。
无论是美国人眼中的日本、中国人眼中的日本、亦或是日本人眼中的日本都是同一个日本,所谓的不同只是出于关注的重点不同。潜意识的接受了自身即为合理,下意识的忽略了与己相同的部分,只关注与己相异的部分,并企图解释其存在性、探索其合理性。对镜自观,往往会被自我中心主义所局限。静伫旁观,往往又会因视角所限止于片面。因而完整全面的了解一个民族,不仅要关注他的国民如何评价他,要关注他在其他各个民族眼中究竟如何,甚至需要从不同的时间横断面来剖析他。
菊与刀读书笔记摘抄 篇6
“菊”与“刀”,是本尼迪克特对日本人形象的提炼。本尼迪克特以“菊”与“刀”为中心,通过等级制、养育、义理、人情等方面,完成了一本名叫《菊与刀》的巨作,详细介绍了各守本位而井井有序的日本社会,将日本复杂的国情清晰地剖析了个透彻。
正如本尼迪克特在书中所说,日本人“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服”,的确,日本人的身上充满了矛盾,正如代表着他们的菊与刀。从意象上看,“菊”是指菊花,是一种可供观赏的美学植物,象征着日本皇室;“刀”是指武士刀,是一种具有实用攻击性的武器,是武士道精神的象征。而这两者,恰是日本百姓的普遍信仰。
但我认为,菊与刀的涵义还可以延伸至更深层的东西:菊花娇柔淡泊,映射的是日本人交往时的温文尔雅与文质彬彬;武士刀坚硬锐利,代表的是日本人骨子里的独立创新和个性自我。一柔一刚,两者仿佛太极阴阳调和般,充满了哲学色彩,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大和民族。
大和民族是个实力不容小觑,但却难以捉摸的民族。因此本尼迪克特认为,“想要理解日本人,首先必须弄清他们对秩序与等级制的信赖”。而毫无疑问,日本社会严密的社会等级,是从中国学习而得,经过自身改造后的成果。而支撑着这个庞大的结构运作的正是儒学的“孝道”与“氏族”。
先师孔子曾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事实上这也是他所说的另一句名言的佐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种传统的儒家为政理念,为古代社会等级制度奠定了一个稳固的思想根基。而中国本土庞大的宗族团体,则以血缘,将阶级稳固地捆绑在了一起,为等级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凝聚力。
约在公元六、七世纪,随着中华文化圈在东亚范围内的扩大,儒家世俗文化便从中国流向日本。但由于国情的不同,经过多个世界来的吸收与改造,日本最终将此内化为了一种,更适合自身发展的等级制度。
首先是孝道,日本的孝道与中国截然不同,日本的孝道不会硬性要求他们面对整一个大家族,而只限定在能接触到的最亲密的亲人之间。
因此,“氏族”就取代了宗族的维系功能,应运而生。氏族是在日本神道的基础上,以神社为基础的一种区域划分的族群。共同居住在这片区域的人们,或许血缘不同,但他们由于信奉同一个神明,因此都是这位神明大人的子孙。
虽然日本的社会等级固化程度较高,但由于横向与纵向流动相对自由,因此民众对此的接受程度高,经年累月,便被保留了下来。而在日后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中,每一代的养育,便是一轮新的固化教导。不同的等级辈分,要以不同的礼仪以区别对待。
因此,每一个孩子都被从小教育着,要恪守本分,因此久而久之,这便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公民默契了。而在《菊与刀》中,这也是接下来要论述的义理、人情等一切行为的根基。由此可下定论,日本的等级制度,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以日企为例,集团内部的等级,通常也是森严的等级产物。日企常用的管理手段,通常有“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与“论资排辈”等。其中终身雇佣,为公司的绝大部分雇员,提供了一个安定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看,也维持了企业内部等级结构的相对稳定,极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而年功序列这种工资制度,则将员工的在职年龄与所获报酬直接挂钩,这一方面鼓励了员工的忠诚度,同时也平衡了相同年龄等级的员工之间的横向工薪差距。至于“论资排辈”,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清晰的等级链条,则有利于技能的师徒传承。
当然,这样的举措,也存在明显的弊病。终身雇佣制捆绑了员工的自由,而且容易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而年功序列则将年龄作为衡量工资增加的标准,这忽略了职工的生产技能与业绩等必要的考核项目,不利于员工充分发挥创造力。论资排辈同理。
以小见大,日本社会同样因为等级制度,产生了不少的不利影响。其中最显著的便是由于阶级固化,社会压力增大,日本社会愈发朝“低欲望社会”发展,人口减少,老龄化程度加深,这已经愈发成为了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关注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日本的未来将何去何从,这可能还要经过有识之士们的一番努力。
总而言之,日本从一个弹丸之地发展至今日的资本主义强国,以等级制度为首的文化助力绝对是功不可没的。而大和民族也向世界展示了他们超强的学习能力,他们能将彼之“菊”,搬回到来,充分生存后,锻造成自己的“刀”。且不论这刀的好坏,刀柄握在大和民族手中,他们自然冷暖自知。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地通过一本文学作品,窥探到了他们的片像,但这刀确实他们高速发展,最上手的武器。
最后作为结尾,我斗胆改一改本居宣长的一首诗: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菊与刀》。虽然直白得缺少些许美感,却是我此刻最真实的感受。
稻盛哲学读后感1
这本书非常棒。
我是稻盛和夫的粉丝,我看了很多稻盛和夫先生的著作,并且严重认同先生的经营哲学。知和行,到我这似乎就断开了,学了不少,但能践行的却微乎其微,惭愧啊,不是真知,只能算“见过”而已。
忘记了是谁推荐的《干法》,这是阅读稻盛和夫先生的第一本书,是曹岫云先生翻译的,后来也阅读了其他人翻译稻盛和夫先生的著作,对于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的认识绝对没有曹先生到位。
我一直以为曹先生不过是个翻译家,大概对日语比较在行,没想到曹先生对阳明心学理解如此深刻,窥一斑而知全豹,看见曹先生之于国学,亦是大师级的人物。
将阳明心学与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一比较,两箱辉映,令人豁然开朗。”致良知”不就是“作为人,何为正确”?真我是心,心之本质就是良知。从心出发,方向对了,离目标就近了。
阳明心学这几年也在学习,学得头昏脑胀,一头雾水。稻盛和夫的著作也一直在学习,却收获甚少。曹先生此书,孟夏的一桶凉水,醍醐灌顶,突然惊醒,但愿这种收获会伴我终生,而不是一时之快。
稻盛哲学读后感2
非常赞叹我们书院老师们的智慧,让我们在读《活法》之前先读李老师的《稻盛哲学随笔》的《活法》大义,我个人觉得:任何一本书,序言是关键的重点,理解了序言,就容易读懂正文了。《稻盛哲学随笔》就是我们读懂《活法》的钥匙。
在之前,我只在公众号“明德企业文化研究院”里面读到些李老师对《活法》的解读,感觉很受益。这次真心感恩书院组织的《朗读者精进成长100天》活动,让我完整地读到李老师的《稻盛哲学随笔》,刚读完《活法》大义,真的非常赞叹李老师把《活法》的序言理得这么有深度、有逻辑性、有实践性。
李老师对《活法》序言的剖析:人生的意义和方向在哪里?在于提高心性、磨炼灵魂。如何做到?需要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坚持正确的做人原则,以辛勤的劳动来塑造人格,遵守宇宙的意志,运用心想事成的法则,找到开启人类睿智的“智慧宝库”钥匙,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稻盛哲学的两大理论基础:中国的孔孟之道、阳明心学和中国的大乘佛法。再来,我们在师资班学习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立志爱国、感恩、勤俭、修福、诚敬、利他”。带着李老师细致的解析和师资班的学习内容,进入《活法》正文的五个篇章,我想收获一定不一样,它们是可以融合的。
电影《一代宗师》有句著名台词“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即见到自己的优势和弱势,见自己的心性,了解自己,提高自己;“见天地”,即见到局限,见自身的渺小;“见众生”即超脱自己的局限,成就自己后还之于众生。稻盛先生成就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和拯救日航,无私奉献经营哲学,愿意为众生付出,完成了整个人生的三见格局,稻盛先生作为中日友好使者,他要回报中国。我们学习稻盛哲学,学习他的心愿,学习他的精神 ,就是为了提高心性,为社会为世人做贡献。
进入社会工作以来,学习稻盛哲学和结缘明德书院,是我最大的收获:学习稻盛,让我认知;结缘书院,让我践行。感恩书院各位老师和各位学长的陪伴学习成长。
稻盛哲学读后感3
一、经营哲学
稻盛和夫在逆境和困惑中,领悟了有关人生、工作和经营的理念、思维方式,以及其它的方式方法,归纳总结起来就是哲学。
哲学是科学的科学,这个标准定义对企业经营管理貌似作用不大。稻盛先生的哲学则很简单明了:有关人生、工作和经营的理念、思维方式、方式方法的归纳总结。比如:京瓷哲学78条。
稻盛先生说:在我的哲学中,树立高目标,持续不断地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把自己逼入绝境,极度认真地生活,敬天爱人。所谓的经营哲学其实是人生智慧。做人做事做公司是相通的,它们是相通的。你能看到人性的底部,你就能经营好自己的公司。
二、稻盛哲学的原初
不论是“京瓷哲学”还是“阿米巴经营”,它们都是稻盛先生在制造或销售“现场”与员工一起流血流汗、拼命工作中建立起来的。但他最原初的思想来源于哪里呢?
1、年幼时亲人的影响
爷爷的影响:信佛。
父亲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为人正直诚实。这成为京瓷甄选人才的首要标准。
母亲的影响:爽朗慈爱,舍己从人,自己对自己负责。无论遇到何种逆境,都不会消沉,时刻保持着开朗的心态。
2、成为孩子王,早早了解人性
孩子王必须懂得:掌控和驾驭快乐、如何掌握人心、如何拥有人格魅力。拥有人格魅力就需要有气势、魄力、智慧、正直、正义、公平。
稻盛经常帮助一位同学免受欺负,该同学为了表示感谢,三番五次说他爷爷想邀请稻盛去他家摘柿子。这一次,稻盛终于去他家摘了很多柿子。第二天,这位同学的爷爷非常生气到学校告状,说稻盛擅自摘了他家的柿子。结果稻盛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这次受伤的经历,让稻盛不由得反思:为什么有些人说话言不由衷,不可信呢?
后来,他终于省悟:语言并没有独特的含义,可能只是一种特定的环境中人物性格的反应。一句话,一件事,一个理念,甚至一个人的表现,都应该放到特定的背景和场域中去看,它们只是环境的产物。
于是在后来的经营管理中,稻盛特别重视氛围和场域的建设。
稻盛哲学读后感4
谈到企业经营,哲学不可或缺,为此经营者必须提升自己的心性。一般,人们并不认为哲学以及人生观有多么重要,但正是哲学决定了经营和事业的成败。想把公司搞好,让员工幸福,先决条件是最高经营者必须提高自己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境界,稻盛和夫把迄今为止在京瓷和KDDI 的经营实践中切身体悟到的经营的原理原则归纳为十二 条,称之为“经营十二条”。
首先,是明确事业的目的和意义——“树立光明正大的、符合大义名分的、崇高的事业目的。”为什么要办这个企业,这个企业存在的理由到底在哪里,当然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必须要明确地表明自己创办事业的目的及意义。事业的目的、意义还是要尽可能以高层次、高水准为 好,换句话说必须树立光明正大的经营目的。要让全体员工拼命工作,大义名分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设立具体的目标——“所设目标随时与员工共有”。
用具体的数字明确地表述目标,不光是销售额,包括利润都要建立明确的目标,并用数字具体地表示出来,而且这种目标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必须明确。所谓空间上明确,即目标不是全公司的一个抽象数字,而是要分解到各个部门的详细资料。每位员工努力完成任务,各个部门就能达成目标,公司整体目标也自然达成。但是稻盛和夫并不主张建立长期目标,任何未来经营状况的不确定性,长期计划会影响公司的经营和员工的工作热情。
第三,胸中怀有强烈的愿望——“要怀有渗透到潜意识的强烈而持久的愿望”。
稻盛和夫相信境由心造,心中蓝图就必能实现,换句话说,无论如何也要达成目标这一愿望的强烈 程度就是事情成败的关键所在。
第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坚持不懈的做好具体工作。
”稻盛和夫认为成功没有捷径,努力才是通往成功的光明大道。迄今为止,大企业的成长发展史,他们都是从小事业开始的,点滴积累,不断创新,踏实努力,坚持不懈才有后来的辉煌。一开始就想抓大商机,想靠偶然碰巧的生意发财都靠不住,长不了。企业发展的要诀一点不难,认真做实事,一步一步踏踏实实,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如此而已。
第五,销售最大化,经费最小化——“利润无须强求,量入为出,利润随之而来”。
销售额最大、经费额最小的经营原则,构筑让经营者可以看清经营实况的管理系统,并使该系统有效运用,才能实现高效益企业体制。
第六,定价即经营——“定价是领导的职责,价格应定在客户乐意接受公司又盈利的交汇点上。”
在正确 判断产品价值的基础上,寻求单个产品的利润与销售数量乘积为最大值的某一点,据此来定价,这一点应该是顾客乐意付钱购买的最高价格。真能看清看透这一价格点的,不是销售部长,也不是营业担当,而非经营者莫属,可以说是定价的普遍原则。
第七,经营取决于坚强的意志——“经营需要洞穿岩石般的坚强意志”。
所谓经营就是经营者意志的表达,一旦确定目标,无论发生什么情况,目标非实现不可,这种坚强意志在经营中必不可少。经营者如果缺乏无论如何要达到目标、履行承诺的坚强意志,经营将难以为继。一味地将经营凑合情况变化,其结果往往不妙。
第八,燃烧的斗魂——“经营需要强烈的斗志心,其程度不亚于任何格斗。”
格斗场上所需要的斗魂,经营者也必不可少。脾气太好,架都没有吵过的人应该把社长的位置让给有斗志心的人。经营者如果缺少斗魂,不能为保护员工而发挥昂扬的斗志,将必败无疑。
第九,临事有勇——“不能有卑怯的举止”。
真正的经营者,还必须具备胆识,所谓胆识是见识+胆力,或者说见识+勇气。因为具有灵魂深处坚定不移的信念,所以才会顶天立地无所畏惧。经营者只有具备这种胆识才敢于面对一切障碍,正确判断,坚决实施,摆正经营之舵,在经营中勇往直前。
第十,不断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明天胜过今天,后天胜过明天,不断琢磨,不断改进,精益求精”。
不是以现有的能力决定将来能做什么,而现在就决定一个似乎无法达成的高目标,并决定在将来的某个时点达成它,盯住这个目标,通过不间断的顽强努力,提高自己现有的能力,提高到将来的某个时点能达成的既定的高目标,如果只以现有的能力判断今后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就根本无法开拓新视野,现在做不成的事,今后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做成,这种强烈的使命感才可能开辟一个新时代。
第十一,以关怀之心,诚实处事——“买卖是双方的,生意各方都得利,皆大欢喜”。
这里所说的关怀之心又可以称之为利他之心,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要考虑对方的利益。必要时即使要自我牺牲也要为对方付出,这是最重要的。中国古代《诗经》里说“满招损,谦受益”,尊重对方,为对方着想,也就是利他行为,乍看会给自己带来损失,但从长远看,一定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良好的结果。
第十二条,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抱着梦想和希望,以坦诚之心处世。
不管处于何种逆境,经营者应该保持开朗和积极向上的态度,这也成为了我的信念,既然从事了经营,就不要害怕各种经营课题接踵而来,而且问题越是困难,越是不能失去梦想和希望。
感想
认真的看完稻盛和夫先生对于其一生经营经验的归纳总结,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经营一个企业如同经营一个大的家庭。需要家庭中的大家长有足够的魄力和领导能力才能使一个大家庭的成员向着同一个目标奋斗,同时也需要各个家庭成员心甘情愿服从大家长的领导,同时为整个家庭的发展献计献策,共同努力。在公司的经营中,经营者必须尽足够的努力和有足够坚强的毅力和魄力,必须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和预期收益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也要对企业的员工充分的关爱,使员工对公司以及领导者有认同感,愿意与公司共患难共发展。
在遇到公司经营瓶颈时,在员工的支持下,努力的开拓创新也能够使企业渡过难关。在和其他企业合作交易的时候,不要过分在意自己这方的利益而毫无顾忌的去损害对方的利益,否者是不会长久的。在一个公司的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只有广结善缘才能在困境的时候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帮助,而不是坐视不理,落井下石。“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很有道理的。成功其实很简单,一是每天都把想做的事做成,日积月累,你的成功就是辉煌的。二是每天都比别人的努力更多。中国有句话叫厚德载物,德很厚,就可以承载很大的企业。做企业如果把对员工好作为一种手段,好让员工为企业多干活,这不是德。德是追求员工物心两面的幸福。
我曾经说过企业的动力有两个,一是客户需求,二是员工努力。所以做企业最终极的追求目标是把企业作为员工创造物心两面的幸福的平台,把企业真正变成为员工提供物心两面幸福的平台。道德有四个层级:一是损人不利己,二是损人利己,三是在利己中利他,四是在利他中利己。第一类人的人生最终是负数,第二类人偶然会得到好处,但是做不大,不能长久。第三类人做企业的目的是利己的,但客观上帮了别人;第四类是所有员工物质和心灵的利益都得到保障时,企业利益就来了。
无论是公司经营还是个人的自我经营,都应该认真去理解稻盛和夫先生的经营哲学中的深刻含义。总的来说,经营需要的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坚定的意志,明确的目标,超人的胆识,独特的创新,以及极高的道德。只有在万事具备的情况下,一个企业才能长久不衰的运营下去。即使国情不同,企业体制不同,内在环境不同,但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内在动力都是一样的。
稻盛哲学读后感5
作为一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企业家,稻盛和夫在自己的成长发展中也建立自己独特的经营哲学,即著名的阿米巴经营哲学,即“小集体独立核算制度”。阿米巴经营哲学的核心理念就是自行制定计划、独立核算与持续自主成长。而这一核心理念除了让阿米巴经营成为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经营理念之外。也让稻盛和夫与他的京瓷公司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企业的代名词。可以说,京瓷公司本身就是一个大的阿米巴,而京瓷中的每一个小阿米巴的正常高效运营最后凝聚成为京瓷的终极发展力。
1、精细的部门独立核算方法。
阿米巴经营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企业组织结构上的创新,这种创新主要基于阿米巴的五个经营目的:实现所有员工参与的经营模式;企业衡量员工贡献值的重要指标就是核算,积极地培养员工的目标意识;(这我让联想起中旭教给我的无论是员工还是企业都要靠结果交换,商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有这种商业底线)企业必须施透明度的经营;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整合;培养领导人。在五个经营目的中,前两个经营目的就是发挥企业全体智慧的根本因素。稻盛和夫认为,实现所有员工参与的经营模式可以通过这四个方面:
(1)企业可以通过授权促使员工参与经营活动。
(2)自己的职场要靠自己去经营。
(3)领导自己的团队。
(4)集结现场员工智慧的组织结构:合并和分裂是阿米巴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稻盛和夫认为:对于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阿米巴,一定要努力压缩分散经营的成本,提高核算,也就是将考核没有通过或业绩一直不突出的阿米巴进行合并,以提升阿米巴的效益。在阿米巴经营中,合并和分裂一样,都不能够简单地整合或划分,而是看在阿米巴领导者能力之上的,如果一个阿米巴业绩不佳,可以整合到业绩好的或阿米巴领导者能力强的阿米巴中,以后这这个阿米巴业绩好转,其领导人能力有了提升,再将其分裂出去。看似矛盾的分裂和合并,实际上在分裂中有合并,在合并中有分裂。在恰当时候惊醒阿米巴分裂与合并,是阿米巴经营哲学的真谛,更是阿米巴的最高智慧。
2、全员式的管理理念。
现在有很多企业,老板管高层,高层管企业,中层和中层以下都是在执行领导的决定,却总是执行不力,执行不到位,导致其内部管理效率大打折扣,成本不断增加,利润越来越低。对此,在稻盛和夫看来,一家企业的管理制度良好,利润就会增加。阿米巴的经营策略就是一个小集体一个领导,让员工站在经营者的角度去工作,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出独当一面的优秀员工,还能够让企业的管理更加有效。阿米巴经营成功的关键就是通过一个个“独立核算的小集体”来提升企业的发展力,这样有利于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更够让员工了解企业的发展意图。员工在理解阿米巴的经营理念后,接下来就是去实践。阿米巴经营的实践最重要一点就是让员工全部都参与进来,让员工在阿米巴的经营中生根发芽。在实践过程中,阿米巴领导人一定要事先设一个人细节的透明,通过高度透明的管理方式让员工非常清楚认识阿米巴,从而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够积极认真地投入到阿米巴的实践活动中去。
(1)每一位员工都是企业的主角——这是阿米巴经营中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阿米巴经营中最困难的一个部分。在阿米巴经营中,让每一个员工都成为企业的主角,不仅体现出了企业对员工的个人价值的尊重和认可,而且非常有利于增加员工在企业中的归属感,让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大大提升,从而为企业的发展留住人才。如何让将自己当做阿米巴中的主角,首先就要求阿米巴领导人有着过人的“识人”能力。阿米巴领导人在认识到员工的优点与缺点之后能够根据员工的自身的特点去引导员工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同步进行。稻盛和夫认为,企业是一个建立在人与人合作基础上的经营组织,企业的行为人格化是聚拢人才的关键,也是让员工全身心投入到企业中去的关键。
这就告诉我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避免出现“角色错位”现象,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因为“角色错位”现象而忽视员工的力量。毕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而员工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承载者,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人的努力,所以企业一定要把人力资源的积累当做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不论是高学历的科研人员,还是低学历的普通员工,他们都是企业发展中的有用之人。故而,善于发掘每一位员工的潜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集结每一位员工的智慧,使他们每一个人都充分地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建设中来,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稳健的发展壮大。
(2)金钱能够买来人才,但是留不住人才。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如果企业领导人总是寄希望于用金钱去留住人才,那么很有可能会事与愿违,而且还会出现两种这样的现象:第一种现象,用金钱去留住人才的企业领导人可能会让员工感到自己不被尊重这样的企业不是善待人才的企业,因而吸引不了人才,更留不住人才;第二种现象,用金钱去留住人才的企业领导人可能只会迁就人才,而不会管理人才,只要他一管理,员工就走。所以,在京瓷中稻盛和夫一再强调:“物质条件只是挽留人才的基础,但是他不京瓷公司留住人才的全部。”在阿米巴经营中,向员工提供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一直是挽留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即便是再怎么优秀的人才来到公司,都应该被给予足够多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因为没有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就算优秀的人才愿意留在公司,愿意工作一辈子,公司也不需要这样的人才。因为在三五年之后,他们就完全变成了庸才!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方式。通常来说,一个好的工作环境能够让人才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能够感到企业经营理念中人性的闪光点,能够让他们觉得在这样的企业中工作是一种幸福,更为重要的是,员工在企业内能够找到一种健康、和谐、快乐的“感觉”,有感觉而生感情,产生‘雷尼尔效应’。为了这种“感觉”和感情,员工会做出牺牲,放弃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的选择,最终留下来。
然而,能够留住优秀员工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尊重员工——将尊重人才的理念融会到企业的核心发展理念中。除此以外,在阿米巴经营中,还倡导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用吸引人才的企业文化留住优秀员工。以下几点是稻盛和夫一直倡导的企业文化理念:在京瓷企业文化建设中,任何人都不能将留住优秀人才这种企业文化当做“装饰品”,要将这一点做到位,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企业文化建设要突出进去精神。对企业经营理念和传承文化的宣传能够增强人才对企业的认同感、忠诚度和归属感,更能够让人才被激励,从而愿意为企业奉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京瓷的文化理念的作用更多的是一种“心”的力量,只要员工能够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和企业“心往一处想”,那么这样的企业文化就能够成功留住优秀人才。
正如中旭股份的总裁王笑菲老师说的:“雄鹰属于天空,猛虎属于森林,鲨鱼属于海洋,职业化的员工属于真正职业化的优秀的法治化的公司平台。所以,老板想要如何打造你的核心团队呢?不是空降几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过来,而是要投资雄鹰飞翔的天空,猛虎奔跑的森林,鲨鱼生活的海洋;换言之,就是要投资员工工作的氛围,投资企业文化。”
3、基于合伙人理念的企业经营与全员式的经营哲学。
通常,我们认为老板与员工是无可争议的上下级关系。然而,企业不是老板一个人的,是属于公司所有员工的。所以,不是老板不是一个人在管理企业,而是老板和公司所有员工都在共同地管理企业,老板与员工的关系不仅仅是单纯地上下级关系,更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就像是合伙人一样。而合伙人理念就是让所有员工都参与到企业的经营中去的最好方式。可以说,这种经营理念打破常规我们以往的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认识,这种创新带来了从思想观念到行为模式的的根本转变。用我们中旭股份的话来说把“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让员工“自动自发”地为企业发展做结果。
在阿米巴经营模式下,合伙人理念与全员参与式经营主要由以下几个方式组成:
(1)销售额最大化,费用最小化。在稻盛和夫看来,企业经营无非就是一个环境问题——为员工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再说就是如何增加销售额和减少费用的问题。企业经营就是这样简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就是一种成功的管理。记住: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2)每一位员工都要懂得经营。每一个人都是公司的主人,每一位员工也都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企业帮助他们安排花销,只要企业能够帮助员工做到这些,就会快速地提升企业的管理经营能力。
(3)员工作为合伙人,企业应该帮助他们朝气蓬勃地开展工作。在京瓷集团,阿米巴经营仅仅依靠企业领导是行不通的。每一个阿米巴的成员大约有10个,而他们都是阿米巴中最重要的组成因素。如果1000个人中有一个人偷懒,那么其影响就微乎其微,但是10个人中有1个人偷懒,那么阿米巴的盈利能力就会大大降低。正是因为阿米巴中的人数较少,所以阿米巴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而让员工投入到工作中去并不是仅仅依靠制度的约束,更多的是要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要让员工朝气蓬勃地去工作,发挥员工的特长,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就能够将企业的活力释放到最大。
4、稻盛和夫的动员式管理:阿米巴经营与赋权。
赋予员工足够多的权力一直是经营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这是实现全员参与式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位时间核算的各项指标的作用并不仅仅是是考核员工的业绩,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赋权——以单位时间的各项考核指标作为京瓷为阿米巴赋权的范围与程度。由于阿米巴经营不是一种单纯的利润管理模式,而是以实现全体员工的参与为目的的经营方式,因此光靠单位时间核算来衡量现场业绩是无法实现阿米巴的全员参与式经营的——赋权式经营必须具备五种条件关系才能够形成全员参与式经营:
(1)企业内部的信任关系是形成赋权经营的最基本条件;
(2)严谨的数据;
(3)及时将数据反馈给现场;
(4)在赋权经营的过程中,阿米巴领导人要及时检查阿米巴的编制是否符合工作特性,尤其是工作流程;
(5)赋权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对员工进行教育。
令我感触最深的一章是———意志式经营。我们不论是做企业经营管理,还是做销售市场开发,或者是搞项目,我都会遇到挫折、打击,都会历经坎坷,受到重重困难的阻挠。是什么还能支撑着我们继续走下去,永不放弃?是意志!意志力是人们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有拥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抗拒经营中、工作中、生活中、事业中、努力拼搏奋斗中的巨大风险,才能拥有我们想要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首先明确方向,进而将想要成功的渴望灌输到经营潜意识中去,是我们拥有奔向成功的不懈动力。随后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和精神向前冲。虽然,在我在路途中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我们拥有对付困难最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坚持不懈!尽管和困难作斗争的滋味很不好受,但是只要我们有恒心,“地狱”也会变成“天堂”!相信每天进步一点点也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只要我们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只要我们付出“最后1%的努力”做出最出色的工作,我们就能成功!
就像稻盛和夫先生所说的一样,我们不要“更好”只要“最好”!从细节入手磨练“敏锐度”,只有出色的工作才能产生“完美主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企业的精益化管理,“精益”就是“完美”,代表着我们对做事完美品质的追求。因为,人生+工作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这是稻盛和夫先生送给我们的人生发展方程式,他正是用这个方程式经营着自己的企业和人生,同时也成为指引人们前行的路标,并引导越来越多渴望成功的人走向美好的明天。
我觉得读过石川康先生著作的《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特别有收获,特别有感悟,它是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一下子明白了原来企业需要这样经营,这对我以后的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帮助。是一本非常值得度的好书精品读物!极力推荐所有中旭股份的所有同胞们,全国所有BOSS们,所有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人们都好好读一读,你们一定会受益匪浅的!以上是我读过全本书中感触最深的章节,书中还有其他章节、观念、理念与中旭股份所倡导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观点如企业内员工应该开放分享经验、知识、智慧;老板和员工都应该不断学习、持续成长;企业自利则生,利他则久等观念不谋而合,真诚希望你们能抽时间拜读一下!
稻盛哲学读后感6
秉持哪种思维方式度过人生属于个人的自由,但由于思维方式不同,人生也将迥然不同,换句话说,想要度过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就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那么这样的思维方式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必须知晓。
“小生意靠讨价还价,大生意靠蓄势造能”。读了这部书以后,对这句话感触颇深。对企业的经营者而言,德行是重中之重,是做人的根本,是修身养性的标准。其中最重要的品质是指品德和人格,而非能力和手段。企业经营需要的是凝聚大家的力量,靠团体去赢得市场的认同,而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企业家在单打独斗,为员工在打工,努力经营的同时员工冷漠的旁观,为自己寻找后路。无法获得大家真正的接纳与信服。这个可能就是德行缺失的反应。
那么德行以外,企业进步发展的动因是什么?答案是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一方面靠提倡完美主义,全力以赴而非尽力而为。另一方面需要相应完美主义的心态,对流程、成因、人性的了解,做事才会了然于胸。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稻盛先生提倡坚持立场,持续的发力,研发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是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后的灵感激荡。而要让市场接受更需要创新产品的各个部分提升,比如造型、材质、包装等等。提出研发能够”让手划破“的产品的理念。极致的提倡设计美学、工业美学、材料美学的结合。
结合我们公司自身来说,在国际范围的生物杀虫剂市场中,与日本的企业有过接触和交流,日方的负责人田边博士本身就是技术的带头人,对代工产品的要求近乎严苛,对产品的侵染性、致死率、存活率等要求开始时超出我们自己的产品的要求。相对于欧美市场的产品包装,日本的产品更是精美。采用的是食品级的HDPE材质,另外再附上可透气的膜。外包装加上卡通设计,把天敌防治的科学理念体现的十分生动,既可爱又容易让人接受。与德国包装设计的严谨求实,美国产品设计注重品牌的理念相较,日本的设计似乎更合乎国内市场现状。寓教于乐,活泼又不失品质。我想这个可能是日本一贯的严谨性,所以说稻盛和夫老先生的哲学思想在这个技术崇拜的日本社会土壤当中升华,简明扼要。
说起组织创新,是提倡集体主义的延伸,阿米巴经营对今日的中国企业家来讲,已经成为心向往之的组织形式,对于背后的“全员经营”的核心理念我们不妨来做一下探讨,书中提到京瓷在美国设立分公司时,与当地雇员也会存在思想的不一致,特别是书中提到之前在美公司亏损,换了美方经理以后逐步扭亏,在公司经过全员努力终于盈利时,按日本公司的管理发放的话大家都有份,而美国的企业则认为是经理的功劳,员工只是负责做事,所以经理拿大部分的奖金。所谓文化差异就在此,美方的高管很难理解东方文化熏陶下的利益分配,最后使得美方经理也离开公司。
中资公司因为文化上和日资公司同源,所以对其企业经营的理念和方法比较容易接受和吸纳,对于其一百多年市场经济背景下,调整优化后的企业经营思想的倍感认同,心向往之。特别是明治维新以后阳明心学在日本广泛传播,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稻盛老先生尤其推崇,以善恶为标准来进行判断,而非得失。对当下崇尚物质的国内社会风气来讲,犹如醍醐灌顶。基辛格博士对中国40年改革的成果有过评论—一进一退,物质进步、精神倒退。日本把中国传统的士大夫精神运用于商道,得之甚幸,学之甚幸。
书中还提起善学习、会学习。学习是要学习根本,而非枝叶,要从自身条件中来进行,"和魂洋才"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提出来的理念,保持自我的文化自信的同时大量吸收西方先进思想,帮助日本成为一流国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古就有之。
现在国内经济正处于逐步恢复的阶段,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烦忧。透过现象看本质,还是人性、时机。机会一直有,关键是能否把握,无法把握的机会不应该称作机会,愿诸君努力,提升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