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孔子名言故事讲堂 正文

孔子名言故事讲堂

时间:2025-01-15 22:50:44

《孔子学堂》是一本漫画书,同学们,大家一起看看下面的孔子学堂讲座

孔子学堂讲座观后感1

今天,我读完了吴祚来的《孔子学堂》,里面的名句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可见礼让多么重要,只要礼让治国,还有什么事办不到呢?人们要学会礼让,别人就会尊敬你;国与国之间互相礼让,战争也不会发生;君臣民之间互相礼让,这个国家民心不会动摇,将坚不可摧。孔子对他人礼让相待,他人也就以礼相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走在一起,一定

有我的老师。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要学会谦虚,要相互学习。孔子老师在谈论“君子”时,子贡夸他而孔子却说这是给他戴高帽子。以及谈论其他问题时,孔子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只要有道理,就值得深思。可见孔子是个多么谦虚的人。

孔子学堂讲座观后感2

带领我进入国学的视野。我从书中了解到孔子和他学生的许多故事,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

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培训机构举办的

意思大概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从来不人云亦云;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妈妈听了我的想法表扬了我,说我领会了书中的话并能活学活用,能够强大自己的内心,而不会被别人轻易打到。她说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

《孔子》读书笔记1

我读了一本书,名字是《孔子》。

孔子生下来很穷,他三岁的时候,爸爸就死了,他和妈妈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它不像其他儿童一样玩耍,而是学习礼仪。***妈死后,他开始立志学习,只要他不会的都要仔细地询问。40岁的孔子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开始当官治理国家,可是大官们都不听。他想寻找一个更好实现理想的地方,就开始周游列国。在途中,他收了许多徒弟,回到了故乡,写下了《春秋》这一本书。他死了以后,弟子们为了纪念他,写了《论语》这一本书。

“昔仲尼,师项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在周公的太庙里,不停地问这问那。我也要像他一样勤学好问,想方设法解决自己不会的问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只要有不会的就去问。孔子每天都在大树下大声朗读。我也要像他一样坚持学习,节约时间,坚持做到每天早晨都大声朗读。

《孔子》真是一本好书。

《孔子》读书笔记2

最近,我学习了《孔子游春》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讲了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洒畔观赏迷人的春景,并借水论人和弟子们各谈其志。从这篇课文,我觉得孔子把大自然都做他的讲堂,在什么地方都能讲课。我还觉得孔子虽然孔子要传授道理给弟子们,但他不会直接告诉弟子该怎么去做,他会说一段比较深奥的话语,让弟子们自己去

学完这篇课文,我对孔子产生了兴趣,便去翻阅了关于孔子的其它故事。这故事又让我觉得孔子不仅善施教化、充满智慧,我还发现他其它特点。

故事是这样的:在认识孔子之前,子路好武,每天衣着不整,子路总惹事生非,去孔子学堂捣乱,还有时差点划到孔子的鼻子,但是孔子并没生气,反而感觉有趣。几次之后,孔乙己子对子路说:读了书就有学问,就像在竹箭上装上羽毛,箭头又安上了箭镟,这样箭就更利害了!你与其这样每天混日子,还不如来我这读书吧!听了这话,子路去偷偷听了几堂课,对孔乙己子佩服的五体投地,就求人介绍他进学堂。

从这个故事,我又体会出孔子循循善诱,不摆架子,不小心眼。由此看来,孔子才是真正的好老师啊!

《孔子》读书笔记3

《穿越历史看孔子》这本书,让我百读不厌,爱不释手,对孔子产生了极大的研究兴趣,我试着对孔子做了一次专题小研究。

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三十七日,孔子出生于战乱纷飞的春秋时期。而那时的人们不曾想到这个婴儿十几年后会成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孔子的母亲名叫颜徵在,父亲名纥,字叔梁,他是当时有名的武士之一,为鲁国立过两次功,曾任陬邑大夫。孔子名丘,字仲尼,他还有个哥哥,名伯尼,又称孟皮。

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他的母亲便带上孔子和孟皮去他们的老家:曲阜城内的阙里。曲阜在当时是鲁国的国都,如今,中国每年都会在山东曲阜举行祭祀孔子仪式,不仅如此,全国还建立起孔子思想学会;儒家学派,孔子与老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并称为四位思想史上的顶级宗师。孔子主张儒教,老子主张道教,苏格拉底主张目的论,但是他们都是以“百善孝为先”为根本和最基础理论,由此可见,“孝”和“善”是多么的重要和分不开呀!

再说孔子,他刚来到曲阜,就被这素有“礼乐之邦”的城市感染了,于是他更加勤奋学习,这也为他日后做为“圣人”打下坚固的基石。

公元前523年,孔子到晋国,向闻名于诸侯的乐官师襄学琴。师襄,春秋时期出生于鲁国,为乐官,他擅长于磐,《史记》里说师襄:“以击磐为官,然能于琴”。孔子向师襄学琴,非常刻苦,他曾三番五次地领会《文王操》的曲调、技巧、志趣神韵和作者周文王的风貌精神。由此可见,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认真、虚心的。也因为他喜好音乐,领悟力、欣赏力都很强,以致后来在周游列国时,在齐国听到了优美的《韶》以后感叹到:“尽美矣,又尽善也!”其实《韶》是世俗结合,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也表达了文化思想,这也让孔子达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入迷程度。

在雒邑,孔子遇见了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生于楚国,世代都为掌管周王室的典籍的史官,所以孔子便向他虚心请教六艺: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写字)、数(计算)。他还去请教了周王室的乐官苌弘,他也是孔子的老师之一。他擅长六艺,他还是个占卜、星象家。孔子从他那里体会到了音乐的“美”和“善”,孔子也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兴于诗”于孔子另外一句

到晚年,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后,便带着弟子们返回了鲁国,此时孔子已经见闻丰富,便开始删改《诗》、《书》,定《礼》、《乐》,修改《春秋》,孔子为此注入了许多心血,是他把中华民族的古代历史文化集合起来,这些书是中华民族思想上的里程碑,更是中国史上一颗闪耀的明珠!

朱熹曾说:“天不出仲尼,万古如长夜。”没错,假如没有孔子,世界上不会出现儒教,也不会出现“尽善尽孝”这个理论。世人都在学习孔子,纪念孔子,领悟孔子思想,他是世界的一代“十全十美”的思想圣人!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读一本《穿越历史看孔子》帮我打开了圣人的世界,何乐而不为呢?

《孔子》读书笔记4

于丹的孔子忽然就热了起来。于丹的孔子用朴素的真理,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让大家忽然感觉到,孔子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也参与了其中,并从中感受了点什么。把这点感受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1.“做人第一,学问第二”——体育与德育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体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少年儿童身体素质的主要任务,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体育的教育目标之一。体育课是学生的必修课,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所收到的效果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体育教学在对人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使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问题,成为广大的体育工作者所关心的热门话题。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除了突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三个方面外,更加具体并强调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体现和渗透。可见,学校体育炼“身”的同时更要炼“心”。不仅要锻炼学生健壮的体魄,更要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体育活动多数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体育活动中的团队也是多种多样的,班级、小组、教学比赛中临时结成的队(组)等等,都构成了团队。在集体项目中,团队更是体育活动的基本单位。体育活动非常有益于团队意识的形成。团队精神需要团队成员具有强烈的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识。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识不仅是一种心理、思想品质,也是一种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合作精神渗透在角色之中,能够在体育活动中扮演好所承担角色的人,就被认为是具有合作意识和能力的人。

因此,我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把握当代少年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创造性地探索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

2.快乐比知识更重要.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的心态让人充满智慧,直接指向成功.”

知之者不如好之着意思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是一种大知识.

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心理学家也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上体育课,最初往往是从兴趣出发,他们喜欢有兴趣的游戏,喜欢比赛,特别关心自己的成绩,希望得到教师对自己练习结果的鼓励和表扬。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将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思想教育与学生的身心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景活动中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也还说,做一件事光凭爱好还不行,还必须不断收获快乐才能成功.

体育教学中现在崇尚“快乐体育”。快乐体育指的是深层的心理快感或成功感,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立足尊重学生的体育运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乐趣,并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快乐,有吸引力的。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最佳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喜悦、和谐的情感与气氛。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是体育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成功教育的必经之路。事实证明,通过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当然,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并不代表教学的整个过程,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创新教学的一个点,是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为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快乐”并不是没有任何失败的痛苦,某些人认为体育的某些项目不可能带给学生快乐,但因其具有某种特别的运动价值而主张必须保留,还有些人则认为既然不能带给学生快乐,就应该减去这些项目,增加学生喜欢的项目,其实这两种看法,既没有看到痛苦和快乐,失败与成功的内在联系,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不可能否认痛苦和失败的存在,因为只有经过了失败的成功才能真正理解到快乐的含义。经历上自己的努力拼搏才能感到真正的乐趣,这些正是学生投入到终生体育的原动力,例如长跑项目的运动员,每天必不可少的经历许多次的胸闷,气憋的痛苦,而最终把目标实现,最终把一项纪录打破,这时只有他体会到了体育的快乐,体育的真谛,又如我国有途步走遍祖国的从事体育人,他又经历了多少苦和累,挫折与痛,才能达到了目的,只有他才体会到了体育的快乐,体育的真谛。快乐体育的含义,简单地说是“寓教于乐”这就是体育的最高境界。体育的发展是人类追求着快乐的发展,体育教材与体育乐趣有着天然联系,它须要我们去研究、提炼、利用他们把这体育内在的魅力带给学生。

《孔子》读书笔记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行为准则,也是绝对光速宇宙观的一个自然的`推论,在《道纪》第五章中有相应的论述。当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实践的,孔子说:“那就是恕,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同样是子贡关于这个行为准则与孔子的一番对话很值得研究,这段对话出现在《论语》第五章: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说:“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说:“子贡啊,不是你能做到的。”目前流行的解释就是:子贡想要做的“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是子贡的能力不及,无法做到,是“你做不到,有人能做到”的意思。比如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中就是这样解释的:“赐呀!这非你(能力)所及呀!”如果翻开《论语集注》,就会发现这样的解释还是来源于朱熹。朱熹认为子贡做不到,还解释了子贡为什么做不到。朱熹认为子贡所讲的“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是“仁者之事,不待勉强,故夫子以为非子贡所及”。也就是说“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的事是仁者的事,不是勉强能做的来的,所以孔子认为不是子贡能力所能达到的。熟悉《论语》的朋友应该对子贡有所了解,他热情、聪明、好学、能举一反三。《论语》中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往往给人以鲜明的画面感,孔子曾经用这样的语言来赞美子贡:“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一个可以“告诸往而知来者”的人都做不到的事,还有谁能做到?因此,我以为,孔子的意思是:“没有人可以做到的”。在我们平常的对话中经常有这样的场景,某甲阐述了一种设想,某乙可能会说:“算了吧,你根本做不到的。”所有人都明白,乙并不是质疑甲的能力,而是质疑甲的这种设想的可行性。同样,在孔子和子贡这段对话中,孔子所质疑的并不是子贡的能力,而是子贡所说的这句话的可行性。孔子认为“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的设想根本就做不到,因为它自相矛盾!不是吗?“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这样的要求本身就已经强加给别人了。因此,可以付诸实施的只能是“我不强加给别人”,而不能附加任何前提条件;可以终身实践的只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第五章汇集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类似于老师给学生的评语。如果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那么这一章中所列内容的思想价值就不大,因为,那是针对个人的。但是,我们只要细细的品味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内容都是孔子借弟子们的言行,在阐述适用于所有人的宏观的道理。例如:

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装饰,对宰予又能指责什么呢?”孔子接着说:“以前我对待别人是听其言而信其行;现在我对待别人是听其言而观其行,就是从宰予这里改变的。”借批评宰予的不刻苦,孔子要说明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有多么大。

再例如: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伥。”子曰:“伥也欲,焉得刚!”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就说:“申伥就是刚强的人。”孔子说:“申伥有欲望,怎么能刚强呢?”借着对申伥的评价,孔子在说明“无欲则刚”和“世上根本就没有无欲之人”这两个论点。可见《论语》第五章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都是以小见大、由浅及深的人生道理,并不是针对某一个弟子的操行评语。因此,孔子与子贡的这段对“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的探讨也是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人生实践准则的一个宏观阐述。

《孔子》读书笔记6

孔子的时代是氏族宗法制向地域国家制转型的时期。孔子思想是氏族贵族社会性格的表现。孔子创始的这一儒学心理文化结构复杂多元,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很大影响。

孔子维护周礼。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套典章制度规矩。它由原始巫术礼仪演变而来。周公在这一演变转化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周公制礼,即周公整理、改造、规范了巫术礼仪、先人习俗。一方面,它注重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的严格规定;另一方面,它因为延续氏族共同体的基本经济社会结构,而保存了原始的民主性和人民性。古典文献和现代民俗学都可印证。

这套礼仪对于氏族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是不成文的习惯法(信)。礼仪繁多,其起源和核心是尊敬祭祀祖先神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氏族贵族衰弱,土地私有,商业兴盛,新兴阶层壮大。“群臣太富”。经济的强大导致政治的夺权、军事的侵吞。沿袭氏族部落联盟体系的天子—诸侯—大夫的周礼统治秩序彻底崩溃。赤裸裸的压迫剥削和战争主张取下温情脉脉的礼德面纱,公开维护压迫剥削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理论(管仲—韩非的法家思想)取得优势。

孔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明确地站在了保守的一方。但历史的前进无法阻挡,即使它有时要付出很大的牺牲。战国文明和秦汉帝国出现了,早期宗法制中的民主仁爱人道也被历史无情地淹没。恩格斯说:“生产的每一进步,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

历史向来就是在这种悲剧性的二律背反中行进。正如战争是历史进步的推动力,但反战也是人民正义的呼声。正如挫折使人痛苦低沉,但也使人成熟强大。

君主集权专制取代氏族贵族民主。落后的家长制的氏族统治结束了。

孔子好古复礼,向往西周礼乐仁和的“黄金时代”,是逆历史潮流的,是不现实的,是保守落后反动的,是有时代局限性的。但他反对残酷的压迫剥削、反对战争扩张,强调仁义道德,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人民性。其仁学思想体系就建立在这样一种矛盾复杂的基础上。

孔子释礼归仁,将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体内在自觉,成为周公制礼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又一重大创举,为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后世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也因此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象征,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仁学思想可分四因素: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个体人格。其整体特征则是实践理性。

一、血缘基础。

释礼归仁。礼是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体系,即:氏族/家/大夫——部落/国/诸侯——部落联盟/天下/天子的体系。孝悌为仁的基础,亲亲尊尊为仁的标准。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恩格斯)。人类早期社会无不如此。中国当代社会依然存在,“任人唯亲”而非“任人唯贤”。

二、心理原则。

作为社会规范的礼,是以食色声味和喜怒哀乐等人性为基础的。那么,人性是什么呢?以“三年之丧”为例,孔子认为只要心安就可以了。儒家重视这种孝慈亲情,并将其心理化,转变成人性之一。动物不守丧,只有人守丧。外在社会规范变成内在心理要求。疑点是,宰我认为三年太久,一年可已。不是不守丧,是度的问题。孔子却认为宰我不仁。不过一切皆在是否心安,这是重视心理原则。人性如同修养,亦人人不同。孔子将观念、情感、仪式(宗教三要素)消融满足在日常生活亲子关系中,而不须再建立宗教神学信仰,使得儒家成为准宗教(不是宗教但起到了宗教的作用)。这也是为何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士大夫知识分子不信宗教的深层原因。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照样可以活,因为儒家起到了宗教的作用,以至于一些人要把儒家儒学变成宗教乃至国教——儒教(没有这个必要也不太可能)。儒学重视完善人的伦理心理状态,也就是完善人性,培养适度、美好的人性,追求君子圣人的人格理想人生境界。

三、人道主义。

既维护上下尊卑的氏族社会等级秩序,又保存原始民主人道的温情脉脉,坚决反对残暴过分的压迫剥削。此即中庸,“籍敛中而庶民附”。

由亲及人。由爱有等差到泛爱众。“亲亲爱民”,此民仅指氏族部落联盟内的自由民,不包括夷狄异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从整个氏族社会的和谐发展的角度来主张一种原始的人道主义。仁的人性体现在社会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中。人对他人要有责任心,不能只顾自己;对社会要有责任感,不能只顾自己身边的一小群人。

这里的人道主义是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遗风。禅让、明堂可为佐证。

这与后来发展成伪善的仁是很不同的。这时候的仁还带有很大的忠诚性。

四、个体人格。

仁,在外的表现是人道主义,在内的表现是个体人格的独立自主。也就是所谓的“君子。”它要求氏族贵族成员承担起复兴周礼的历史重任。它既是理想人格又是个体行动。它把对原始氏族首领的要求标准降为对所有氏族成员的要求标准。孔子以身作则地实践了这种具有历史责任感的伟大人格。

基于这样的追求,在认识论上孔子重视教育,强调学习历史和现实的知识,提出了一些普遍的教育规律。勤奋学习与磨练意志相辅相成。刻苦的自修与伟大的使命感使个体人格达到仁的最高点:杀身成仁。在这里,孔子把本属于宗教信徒的素质要求归结为不须服从神的个体自觉。所以,中国的志士仁人不需要佛祖和基督,却同样会有献身精神和救世理想。

正如康德所说,古人把哲学家特指道德家,即在理性指导下自我克制的人。它不仅仅是一些道德教条,而是半哲学半宗教的理想人格。

五、上述四个方面共同形成了一个整体特征:实用理性。

《孔子》读书笔记7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读书笔记8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习中,我只知道孔子的这两句名言,但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话为什么能千古流传?读了《孔子的故事》这本书后,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故事》一书从孔子的出生以及成长开始讲起,主要讲述他开创杏坛教育,招收弟子,广推周礼、六艺之道,周游列国14年,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暮年的孔子,因为抱负不能施展,开始编撰《春秋》,他的言论以及与弟子们的对话也被编写成《论语》一书,千古传诵。

孔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很多举止行为都值得我们学习。从他初习周礼,到下定决心学习圣贤,造福于民,孔子的虚心好学、求实上进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我感受最深的是寒窗学易。由于孔子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渐渐地,母亲没有能力教导他了,就把他交给了外公。一个下着大雪的冬天,孔子在雪地里一会儿原地小跑、一会儿扎马凝神,一会儿又俯卧在地练双臂腕,读到这里,我想:孔子才十岁呀!一个十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带着疑问,我继续往下读。原来是孔子是在看《周易》的时候,有一些疑问,见外公在休息,由于天气寒冷,于是就练武强身一下。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学好问,热爱学习,尊敬长辈的孔子。我想:孔子真是勤奋啊!在这样冷的天气里也不休息,仍然在学习,而且遇到不懂的就虚心请教外公,怕[

《孔子》读书笔记9

何谓“恕”也?“恕”乃宽容之意,中国文字中有八个字可以进一步地诠释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许你会说:当今社会想做到这一点太不容易了,那么就请把今天的社会与当时孔子的时代进行比较一下,不用翻词典,就一个时间概念可以体现——春秋战国时代……,难道我们当今的社会比那时还动荡不安吗?孔子的学生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两个词,他就过了一辈子!就这么简简单单。

佛家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和一个老和尚,两人出去下山化缘。走到一河边,这个小和尚因为刚入道,什么事情都必恭必敬地学师傅。一看那有个姑娘要过河,他师傅就问姑娘,说你要过河,我背你过去,于是老和尚就把姑娘背过河。姑娘向老和尚道过谢意后,老和尚领着小和尚继续走。而小和尚对师傅刚才的举止是目瞪口呆,可他又不敢问,于是走啊走啊,大概憋了有20里路,小和尚终于忍不住问道说:师傅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可以背那姑娘过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而你却背了她20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道理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该放下时就放下,“仁者不忧”嘛。当今我们很多老师,会因为生活里不开心的事,而把那种不愉快的情绪带到课堂;再加原本对学校或领导的不满,此节课如果哪个倒霉的家伙撞到了这位老师的枪杆上,那就是自找苦吃了。学生在成长阶段他们会学习他周围的一切事物,即使他不是主动学,但周围的事、物对他都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老师今天可以无缘无故地拿学生出气,在学生心目中,他就会认为:下次我不开心时,迁怒于别人,那也是天经地义,因为老师就是这样做的。这就是“言传身教”,当然这是反面教材。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里,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过的犹如快餐,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培养感情,学生从小就看见的是那种缺乏人情味、没有宽容之心的社会,那我们的人类将发展到何方去?

人们常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形容老师这个职业,为了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社会与人类,教师欲使学生具有很好的德育意识,必先建立自己的良好德育意识,一切行为从“恕”开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尽心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必恭必敬地问道:“何谓‘仁’者”?,孔子回答道:爱人;然后樊迟又问道:“何谓‘智’者?,孔子答曰:知人。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到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仁”的真正核心就是做你身边的这件事,爱你身边的人,即爱亲亲,泛爱众,仁民爱物(陈新汉《哲学与智慧》P310)陶渊明,因为自己的一头耕牛之死,而伤心难过半休。为师,育德不是教德。今天的老师能否理解学生,爱学生?这是最基本的德行体现。有的老师认为师、生是两大永不相容的阵营,甚至拿出《孙子兵法》那一套研究出所谓的《班主任兵法》来“对付”学生。想想“兵法”被用于你死我活的战场之中,如果我们的老师都是用“兵法”这一套来与学生相处,那么师生的关系会是什么样子?未来我们熏陶出来的学生又怎么会有爱心?所以只有老师具有了永远的爱心,爱学生之所爱,能做到义、礼、智与信于一体(如不能全做到,哪怕一样也比没有好吧),这样也就达到了“不言而育”了。还需要所谓的“兵法”来“对付”学生吗?或者读者会说:你这说的这种爱是很高要求的爱,我们很难做到……。试问爱还有高低水平之分吗?要么爱,要么不爱,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也许你还会说:照你这样说,我们的学校德育就没有必要了?在此笔者绝无取消学校德育教育形式的意思,而是希望学校里的德育应当搞清楚德育应以谁为中心?是不是说一切以中央的文件、地方的指示、学校的规定来进行学校的德育?是不是只有德育老师的课堂才是德育的地方?离开了所谓的德育课堂就不言德育了。是不是我们的德育老师才应谈德育其他学科教师就不用言德育了?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我想应首先建立全体教师的德育意识。学校、学校本乃育人之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是学校全体人员义不容辞之责任。而且,每位教师都要严于律己;因为只有正己,才能正人。

以上只是笔者在读《论语》时,观今之德育工作而领会出的道理。记得一位德育老师曾在发表过文章说:在德育课堂上他教育学生要正直、诚实、守信等等,而自己、包括学校领导每天都行欺骗之为——老师应付领导、领导应付上级、上级应付上级(中央)……。如果我们的生活圈是这样的一个德育氛围,那我们未来的校将不校,国将不国?

正如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两个词,他就过了一辈子!其实现代的我们可以比曾子过的更简单,一个字足亦——仁。因为《谈文·心部》:“恕,仁也。”“恕”属于“仁”的范畴。这个字就是希望我们人类从自己的仁心与善心去处理自己周边的情感与物质利益。在人际关系上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推及到当今教师的话,就是要用一颗仁慈的心去看待学生天性中“恶”的一面(记得一位西方古代哲学家曾说过:人的天性就是——天使加魔鬼);要通过“正己”进而影响学生,而不是采用兵法来“驯服”学生。赫尔巴特在其德育目的原初说中曾讲过:人对德性的需要是永远的。最重要的是这些道德准则只有学生主动愿意去追寻时,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教师的德育责任就是从自我德育意识培养开始,即从“仁”始亦,感染学生、激起自己然后才是学生心底的那份德育原初欲望!

孔子已离开我们太久,他不可能今天来教导我们什么是德育?怎么来教德育,可为何孔子的思想能对我们每个后人有这么大的魅力?也许我们会说他是圣人,而圣人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有行动能力的、有人格魅力的人。而孔子的思想集《论语》教给我们的就是:简单的生活、获得心灵的快乐,所以我们的教师能带给学生的也应当是他们应有的快乐,而自己也从中体会到更大的快乐。

《孔子》读书笔记10

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是儒学的奠基者,他的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仁”,《孔子的故事》这本书更是对孔子一生品格的赞颂。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孔子的一生介绍。从这本书中,我看出了孔子的谦虚、大胆、聪明、好学和勤奋。孔子三岁时就丧了父亲,十七岁丧了母亲,自己只能流入孤僻和冷酷,但是他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更加好学、更加勤奋,不懂就问,这让我也想起了他的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的谦虚令我最敬佩。在他身上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记忆犹新。

一天中午,烈日当空,孔子正坐在一辆马车上赶路,忽然,孔子听见了两个孩子的争论声,好奇的他走过去一看究竟。“你们好,小朋友。”孔子先打了招呼,“请问你们在争论些什么?”“我们在争论太阳早晨时离我们近还是中午时离我们近!”一个小孩抢先回答。孔子听到这个问题后,开始认真思考,可想过来想过去,他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便又问了一下两个孩子:“小朋友,你们说说看你们自己的理由!”“我先说。我认为太阳早上离我们近,因为早晨时的太阳大,所以我认为太阳早晨时离我们近!”个子高一点的小孩说道。“不,我反对。我认为太阳中午的时候离我们近,因为太阳在中午的时候最热,所以我认为太阳中午的时候离我们近!”个子矮的小孩说道。孔子听了两个小孩的话后,仔细想了又想,觉得两个孩子的话都很有道理,但他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答案,于是,他没有不懂装懂,而是对两个孩子说:“两位小朋友,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也不知道!你们让我回去再想想吧!”……

孔子就是这样的谦虚,没有不懂装懂,他这样的好习惯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也正是因此,孔子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开阔了眼界,使自己变得更加博学,最终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是儒学的奠基者,他的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仁”,《孔子的故事》这本书更是对孔子一生品格的赞颂。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孔子的一生介绍。从这本书中,我看出了孔子的谦虚、大胆、聪明、好学和勤奋。孔子三岁时就丧了父亲,十七岁丧了母亲,自己只能流入孤僻和冷酷,但是他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更加好学、更加勤奋,不懂就问,这让我也想起了他的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的谦虚令我最敬佩。在他身上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记忆犹新。

一天中午,烈日当空,孔子正坐在一辆马车上赶路,忽然,孔子听见了两个孩子的争论声,好奇的他走过去一看究竟。“你们好,小朋友。”孔子先打了招呼,“请问你们在争论些什么?”“我们在争论太阳早晨时离我们近还是中午时离我们近!”一个小孩抢先回答。孔子听到这个问题后,开始认真思考,可想过来想过去,他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便又问了一下两个孩子:“小朋友,你们说说看你们自己的理由!”“我先说。我认为太阳早上离我们近,因为早晨时的太阳大,所以我认为太阳早晨时离我们近!”个子高一点的小孩说道。“不,我反对。我认为太阳中午的时候离我们近,因为太阳在中午的时候最热,所以我认为太阳中午的时候离我们近!”个子矮的小孩说道。孔子听了两个小孩的话后,仔细想了又想,觉得两个孩子的话都很有道理,但他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答案,于是,他没有不懂装懂,而是对两个孩子说:“两位小朋友,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也不知道!你们让我回去再想想吧!”……

孔子就是这样的谦虚,没有不懂装懂,他这样的好习惯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也正是因此,孔子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开阔了眼界,使自己变得更加博学,最终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相由心生,改变内在,才能改变面容。一颗阴暗的心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有爱心必有和气;有和气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

★口乃心之门户。口里说出的话,代表心里想的事。心和口是一致的。

★一个境界低的人,讲不出高远的话;一个没有使命感的人,讲不出有责任感的话;一个格局小的人,讲不出大气的话。

★企业跟企业最后的竞争,是企业家胸怀的竞争,境界的竞争。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的修养不够。

★有恩才有德,有德才有福,这就是古人说的"厚德载物"。

★人的一生就是体道,悟道,最后得道的过程。

★好人——就是没有时间干坏事的人。

★同流才能交流,交流才能交心,交心才能交易。

★同流等于合流,合流等于合心,合心等于交心。

二、关于成功

★要想成功首先要学会"变态"——改变心态、状态、态度等。

★成功之道=思考力×行动力×表达力。

★许多不成功不是因为没有行动前的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

★功是百世功,利是千秋利,名是万世名。

三、关于团队

★什么是团队,看这两个字就知道,有口才的人对着一群有耳朵的人说话,这就是团队。

四、关于沟通

★沟通必须从正见、正思维、正语、正精进、正念出发,才能取得一致有效的合作。中国人的沟通总是从家里开始的。

★高品质的沟通,应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上,而不是情绪上,沟通从心开始。

★沟通有3个要素:文字语言、声音语言、肢体语言。文字语言传达信息,声音语言传达感觉,肢体语言传达态度。

★影响沟通效果有3个要素:场合、气氛和情绪。

★沟通的3个特征:行为的主动性,过程的互动性,对象的多样性。

★沟通的5个基本步骤:点头、微笑、倾听、回应、做笔记。

★沟通的5个心:喜悦心、包容心、同理心、赞美心、爱心。

★沟通是情绪的转移,信息的转移,感情的互动。沟通没有对错,只有立场。

★人际沟通,最忌讳的就是一脸死相。要学习《亮剑》中李云龙的笑。笑能改变自己,笑能给人以力量,笑能创造良好气氛,笑能带给他人愉悦,笑是成功的阶梯。

五、关于得失

★放下才能承担,舍弃才能获得。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话说乾隆有一次在朝上放了个屁,台下的和珅脸就红了;乾隆很高兴,大臣们都以为是和珅放的;和珅很会为皇上"分忧解难",深得皇上信任。两百多年后的一天,秘书陪市长和局长参加一个会,在电梯里,市长不小心也放了个屁,为缓解"难堪",市长和局长都看了看秘书,这时,秘书沉不住气了,解释说"不是我放的"。第二天,市长就把秘书给辞了,秘书不解,市长说:你丫的屁大点的事都承担不了,留你何用?

★杀生是为了放生,吃肉是为了给植物放生。

六、关于人才

★用人之长,天下无不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

★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有口才的人一定是人才。在美国谁会讲话,谁口才好谁就当总统。

★怀才和怀孕是一样的,只要有了,早晚会被看出来。有人怀才不遇,是因为怀得不够大。

七、关于学习成长:

★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胸怀是修来的。

★不怕念起,就怕觉迟。

★我们要做到花钱三不眨眼:孝敬老人花钱不眨眼;为铁哥们花钱不眨眼;为了学习成长花钱不眨眼。

★毛泽东说过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不是知识就是力量,而是使用知识才是力量。

★毛泽东还说,三天不学习就赶不上少奇同志了。

★别人身上的不足,就是自己存在的价值。

★思考力是万力之源,

★一个人心智模式不好的话,就容易知识越多越反动。

★一个人成不了大事,是因为朋友太少,朋友质量不高。

★你把经文放进脑子里,那是你给自己开光。

★最好的投资地方,是脖子以上。我们有多少人一生都把钱花在了脖子以下了。

你把《道德经》背下来,老子跟你一辈子。

你把《孙子兵法》背下来,武圣人跟你一辈子。

你把《论语》背下来,孔子曾子跟你一辈子。

你把《心经》 《金刚经》背下来,佛菩萨跟你一辈子。

★一个不懂传统文化的管理者能成为亿万身价的富豪,但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企业家。

★多花时间成长自己,少花时间去苛责别人嫉妒别人; 

★如果你认为命不好,想改变命运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个好命的人交朋友。

★08年以后谁不会讲中文就特别没档次了,08年是中文折磨英文的时候到了,奥运会开始,把所有的报幕都改成中文方式。我学外语是为了教外国人学中文,见到老外不要说:对不起,我英文不好,第一句话要说:你好,你会中文吗?

八、关于聪明和愚笨

★最笨的人,就是出色的完成了根本不需要干的事。

★了解别人是精明,了解自己才是智慧。

★一个人心态要是不好的话,就容易聪明反被聪明误。

九、关于孝道

★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

★明天道,了人道,开启商道,你的人生才能带来圆融。

★种下一个善念,收获一种良知;种下一种良知,收获一种道德;种下一种道德,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

十、关于营销

★销售不是卖,是帮助顾客买。

★所有营销在中国可用一个字"儒"来代替:儒{人 + 需};佛{人+ $}。

★企业只有营销才能实现利润,其他的都是成本,企业最大的成本就是不懂得营销的员工。

★让顾客连续认同你你就成功了。

★顾客不仅关心你是谁,他更关心你能给他带来什么好处。

★顾客不拒绝产品,他也不拒绝服务,他只拒绝平庸。

★拒绝是一种惯性,当顾客拒绝我们时,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十一、关于金钱与财富

★不要活反了,生活本身就是财富。

★财散人聚,人聚财来。

★挣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花。钱少,自家的,多了,就是大家的,再多了,就是人民的,所以叫人民币。

★老说没有时间空间的人,这些人是最贫穷的人,最傻的人就知道把钱存在银行,银行是把不爱花钱的人的钱拿来,给爱花钱的人去花。

十二、关于茶和酒

★郑板桥说:酒能乱性,所以佛戒之。酒能养性,所以仙家饮之。所以,有酒时学佛,没酒时学仙。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

十三、其他

★毛泽东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那么多人干扰我,哪有我做球星的价值!--马拉多纳。

★包容心,就是用人所长,必容人所短。

★同理心,懂得认同别人,站在别人的立场。沟通上没有对与错,只是立场不同而已。

★赞美心,赞美是人际沟通的润滑剂,赞美会让别人把正确的事继续做下去。

★《易经》里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从《西游记》里就表达得更好,故事里的妖精就是"天上"的动物,下到人间就变成了妖精。天上一日,人间一年。

-------------------------------------------高品质沟通-------------------

1、“心态不好,知识越多越反动;心智不一样,注意力也不一样”;

2、“成功者的行为就是平常人眼里的变态(心态和状态)。攥钱的秘诀-变态”;

3、“人脉就是钱脉,关系就是实力,朋友是最大的生产力”;

4、“从今天起,我发誓,我再也不想挣钱了,我要攥钱”;

5、“同流才能交流,交流才能交心,交心才能交易”;

6、“如果你觉得你的命不好,就去与那些命好的人在一起,你的命就会得到改善”;

7、“顾客不仅关心你是谁,他更关心你能给他带来什么好处”;

8、“沟通的5个基本要素:点头、微笑、倾听、回应、做笔记”;

9、“沟通的3个要素:文字信息、有声信息、肢体动作。文字传达信息,声音传达感觉,肢体传达态度。”

10、“是的、是的、是的、没错、就按您说的办”;

11、“问题就是答案,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就按您说的办”;

12、“如果您愿意,我愿意花我的时间来协助您”;

13、“顾客不拒绝产品,他也不拒绝服务,他只拒绝平庸”;

14、“沟通先从家人、朋友开始”;

15、“如果你是对的,世界就是对的”;

16、“您看待人的想法,就会影响那个人的行为”;

17、“赞美别人会让别人把对的事情继续做下去”;

18、“成功之道=思考力*行动力*表达力”;

19、“沟通5心:喜悦心、包容心、同理心、赞美心、爱心”

20、“表达不同意见时,请您保留对方的立场,大家只是立场、看法不一样罢了”;

21、“认同别人更容易肯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