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天柱山的优美句子 正文

天柱山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4-09-30 09:22:00

在安徽天柱山山麓,一条山溪顺着山势穿越跋涉,潺潺的溪流优雅的敲打着两侧的石壁,映衬着上面的刻字,于是人们称之为山谷流泉文化园。园子里苍松翠柏,幽竹休篁辉映着溪中的流水,把园子衬托的幽雅宁静的很。

我来的时候正是秋天,三两飘零的落叶在懒懒斜照的秋阳下烘托出秋的适意。园子里的刻石密布在山溪两侧的石壁上,被岸侧的树木环绕着,因为刻石被涂上了艳丽的颜色,让秋天自然的黄红生命主打色都成了陪衬。我第一眼看见这些密密匝匝的刻石就不由有些愣神。那是十年前的一天,我陪一个远道而来的少年同学来这里闲逛,无意间被它深深震动。震动的不只我一个人,还有同来的学友以及来这里游览的许多人。他们的目光被深深的吸引,陷入深深的思绪又都化成不断的唏嘘与嗟叹。我们被参天的树木,盎然的花草,枝头的飞鸟,悠长的溪流,流星般的刻石包裹的全然不觉,体味到了什么叫物我两忘。那一时刻,我甚至觉得那不是刻石,分明是一轶轶篆刻在石壁上的青史,是盛开在石壁上的灿亮霞光,是抱着琵琶浅唱低徊的青春美少女,是涤荡风尘两袖清风的青衫士子,并由此演绎出一块块会说话会歌唱的石头,这是上天赐予的传神之作。

天柱山的浅秋丝毫觉察不出萧索和荒凉之意。即使经历深秋的冷冻霜寒,红枫也不能遮挡刻石的色彩,而是努力的向刻石的颜色靠近。炫目的红色把刻石的苍然之美推向极致,不由倏然击中我的内心,让我在历史的卷册里沉浮恍惚。那时刻我心明眼亮,通体透彻,在历史和现实间生出不可言说的明亮和怡悦。我在爬满苍苔的石壁上细细的辨认,企图找出尘封于历史烟尘中的某个背影、某个场景、或是人们来此的某种理由,而不想通过听取导游背诵般的讲解来了解其中的秘密,或者说是关于这里美的秘密。因为世上美的事物需要经过亲历和感受,在思考中窥探的。

我常常久久地静想,天柱山凭什么让皇帝垂青,文人钟爱,游人推崇。园子里汇聚了从唐代到当代的近400方石刻,诗词赋铭记文体兼备,楷行草隶镌五体俱全,名冠安徽全省。它融进了许多文学的元素与时光的记忆,本身就是一轶历史,一部文学典籍,一个发现美、探寻美、思索美的'大观园。

在园子里的一个亭廊里,一个古代仕女打扮的现代女子正在古筝上忘情的弹奏着高山流水,声音从弦上汩汩流淌出来,同时也流淌着时光的印记和情绪。琴音在园子里回荡,溪水、鸟鸣、清风、云朵于是停驻在了枝头,听她独自弹唱。在如水般浸润的琴音里,我仿佛看见了历代文人们一路驱驰的脚步,在此反复吟哦的身影。当在石壁前精雕细琢的石工背影慢慢淡去,那些刻石便将天柱山的历史和美的秘密呈现在了我的面前。就在我专心倾听琴音的时候,我仿佛觉得自己成了历史故事中的主人公。美有时会让人产生一种忧伤和怜惜的感觉,一如此时我对园子的依恋已经深化成款款深情,心理填满了一切关于美的东西。

我曾无数次在园子里进进出出,大多数是出于工作需要。然而,每次羁绊住我的目光的往往是这里的幽雅的环境和折射着历史光芒的刻石。春天,这里是一首浪漫的唐诗,红梅点点,花草飘香;夏天,这里是一幅泼墨山水画,苍松翠柏,青翠欲滴;秋天,这里是一曲激情狂想曲,枫红似火,漫天归流;冬天,这里是一阕婉约的新词,林木疏淡,梵唱悠然。由此,我想到春天用嗅觉、夏天用视觉、秋天宜触觉、冬天用听觉来感受这里的美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不论是哪一季,也无论用那种感官来感受它,你都会不由自己的捧出心灵。

风起了,沿着风来的方向看,让我们回溯到那个叫做唐的朝代,然后经过宋元明清,风最终停留在了上个世纪90年代。这些刻石乘风而来,凡经历风的淘洗的事物大抵是自由的,自由带给刻石生命的圣洁的光环,摆脱折戟沉沙的阵痛,散发着飘逸之气。否则,它们又如何能行旅千年?而且让人觉得它们会将美一直进行到底。我沿着溪边的小径徘徊,注视着点缀在石壁上的刻字,犹于与古代文人们面对面地对话。那些洋溢着儒家风骨和山水情结的刻字仿佛大仁大智之人予以我启迪,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长久的涉足山水之间,我又属于谁者?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我心底有那么的坦荡、润泽、豁达与大爱吗?

于是,我知道了这些刻字为什么能羁绊住我的目光,挽留住我踯躅的脚步了!

大多数时候,园子里都是一派宁静。静静的注视着这些刻石,我倾听到了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等文学大家在此留下的趸音。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情绪低落的情境下,一经来此,便使浮躁不安的内心泊歇于山水间。他们怜惜万物的大爱都化成了一个个优美的句子,一个个俊逸的字迹与沧桑的石壁一起经历风霜雪雨、晨风夜露,然后凝结成永恒的华美篇章。我不知道他们来此之前经历了怎样的浩荡长风,是否也像人们所说的曾经飘蓬流散、泪湿青衫,但我却感受到了他们在这里隐身物外的脱俗超凡。将大爱献给山水,所有的伤痛皆成美丽。

在这个园子里,所有的景物都成了他们思索和写作的主题,进而化成某个美景、某个意象,那经过反复锤炼的句子在时光中传承延续,让整个园子充满了文学和生命的气息。

在这种气息里,所有来自尘世的喧嚷和浮躁都化成平静,并趋向于无。

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夜幕从空中降了下来。那些刻字落在了溪水中,犹于落在水底的点点繁星,在薄暮下与水奏响了美的乐章。你会觉得它们仅仅是刻字吗?它们分明是一道道山水的圣谕,一个关乎大自然之美的宣言。

风中飘散着秋露的清寒与泥土的味道,天上偶有飞鸟和云朵浅浅的划过,显现出秋日的闲淡与适意。秋枫一日日红了起来,浸透着激情和浪漫情怀的生命色,与刻字和谐相融。我久久的凝视着刻石,忽然有一种彻悟的惊觉,这些刻字传递着幸福和大爱,散布着快乐与希望。于人生,于生命,此时在心底涌起莫名的忧伤和期许。“半夜朝风起,常年涧水流”,想来,人生也需要这样的心境罢!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教授的一本文化散文集。

他用脚步来寻找,中华文化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让他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在西北高原上,寻访敦煌,寻访阳关,问候沙鸣山、月牙泉。他用心听历史的咒怨,听文化的唉叹,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写了一本“旅行考察记”就事论事,见事论事,对中华文化是不够的,不全面的,所以他必须走到国外,换一种眼光,对比地看中国文化,他用纸笔将大家头脑中一个个物像清晰化、明朗化。他描写的不是景物,而是看到山水鸟鱼、亭台楼阁后心中的想法和被尘封无人问津的历史,可怜朱耷面临朱家王朝的最后覆没,只好先僧后道,清心寡欲孤苦一生隐没在山林中。这还不算,多么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号八大山人。说道对八大山人的了解,居然有人写“中国历史上八位潜迹山林的隐士,通诗文,有傲骨,姓名待考”。不知朱耷看到会作何感想,他又能怎么想呢?无可奈何,只好作罢,笑之哭之了也。

余秋雨就用这般手法将朱耷、苏东坡一干中国文人,写得淋漓尽致。他写得愁怅,我们读得也感叹。感叹老天怎么不给中国文人、不给中国文化一个机会呢?莫高窟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悲剧中一个错步上前的小丑,书上写道:一位年轻诗人说:“那天傍晚,当国外冒险家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看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从伤口在滴血。”王道士用莫高窟的大批文物、经卷换了外国人的银元,换来了现在敦煌学专家的屈辱。彼时,又仔细想想这种衰怨是毫无道理的。机会一直有,只是这人们太忙,忙于战争,战争将天柱山的居家感一扫而光。在面对苍翠山色的时候?站在山岔口余秋雨是否感到苍凉?在历史的舞台下,天柱山是否感到寂寞?白了发的苏州等候了千年,只好梳着一头白发,危严襟坐,而美名飘四洲西湖做着怎样的梦呢?狼山脚下骆宾王在思索着什么呢?信客匆匆走过每家的门口,吴江船悄悄地驶过太湖,牌坊依然肃穆地立在雨中,白莲洞黑黝黝的洞口仿佛凝聚着宇宙,留下一个宁静给三峡,李白乘舟远去了……故然,中国文化有诗、有词、有琴声、有宗教,但历史比它们苍凉,它早把这一切用战争和时间剥削殆尽。不能让可怜本已所剩无几的中国文化留下一点儿什么吗?

中国文化不仅需要辉煌,废墟也能将它点缀。

中国文化中“废墟”两字值得一提余秋雨在文中说:“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中国历史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中国人若要变大气,不能再把所有废墟驱逐。……”

现代中国需要废墟文化。废墟是葬送,也是反思。废墟不需要掩饰!我们太善于掩饰!

余秋雨说:“其实废墟也是一种文明。”他把废墟写得悠久和古老,让我感觉到废墟不过是一群上了年纪的老人,固执的想守住本属于自己那独特的辉煌。

仔细听?你似乎能听到夜航船摇浆的声音?天一阁藏书的哀怨?都江堰虽稳当造福千年却又无奈落寞的声音?这便是中华文化的声音吗?苍凉而荒老的声音吗?

中国文化究竟是谁人主宰的?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2

如果梦想是云朵,那么书籍一定是云朵身后的蓝天,让云朵可以歇息;如果梦想是大厦,那么书籍一定是大厦的根基,让大厦巍然屹立;如果梦想是航船,那么书籍一定是航船的船舵,让航船到达彼岸。我愿圆梦路上飘满书香,然后一路高歌,走进梦想。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书中自有一方世界,一处繁华,所以当我的指尖轻轻翻过《文化苦旅》细细阅读时,我就在那一方世界经历一场苦旅,品味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与苦难。

寻一处僻静,轻轻翻开《文化苦旅》,伴着淡淡书香,我看到信客的狼狈与高贵。说信客狼狈是因为他们从遥远的地方带着委托的货品回来,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风雨雨,正如书中所说:“走东路过来,显得极端疲劳;走西路过来,则显得特别窝囊。”他们是极尽狼狈的。说他们高贵是因为他们坚守做为一名信客最基本的原则——诚信。就像那个年轻信客谨记老信客的告诫。一路上都记着给别人的承诺,说到做到,把委托的货品一分不少地带回来。信客不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们做着最辛苦最平凡的事,用诚信联系着乡村与城市。信客诠释了“诚信”二字。

信客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苦难的开始,却依旧坚守诚信的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圆梦路上,伴着淡淡书香,我收获诚信。

寻一处僻静,轻轻翻开《文化苦旅》,伴着淡淡书香,我看到一个戏剧大师黄佐临的爱国之情。黄佐临在英国留学时,中国爆发“七七事变”。呵,一个是和平安逸的英国,一个是战火纷飞的祖国!他却毅然选择祖国,回来‘赴国难’。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不是将军,但也算是士兵。”黄佐临回到满目疮痍的祖国,用笔做武器,揭露黑暗,控诉战争!和祖国站在一起。黄佐临毫不犹豫地选择祖国,源于他的爱国之心。他深深地爱着这个生养他的地方。

黄佐临见证了中华文化被掠夺的苦涩,却依旧坚守爱国的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圆梦路上,伴着淡淡书香,我收获爱国。

寻一处僻静,轻轻翻开《文化苦旅》,伴着淡淡书香,我看到一代名导谢晋的执着。谢晋把拍电影作为他的职业,不管遇到多大的阻力,他依旧执着。他像个单纯不谙世事的孩子,执着地追求着。在一种叫“敬业”的精神中追求更美的电影艺术。生活中的他何尝不是如此敬业?他辛苦地把几个子女养大,其中的辛酸无人能懂。他不仅努力做好拍电影这个职业,还努力做好父亲这个职业。

谢晋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大浩劫,却依旧坚守敬业的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圆梦路上,伴着淡淡书香,我收获敬业。

正如‘文化苦旅’这四个字一样,《文化苦旅》诉尽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诉尽五千年文化的辛酸历程。在《文化苦旅》中,那些书中提及的人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都见证了文化的苦旅,又都对中华文化不离不弃,依旧坚守。品读这本书时,就是在经历一场苦旅,苦后却悟得文化历尽艰辛后的甘甜。其实圆梦,何尝不是一场苦旅?但有书相伴左右,便觉得虽苦犹甜。我愿这场苦旅中飘满书香,然后我一路高歌,走进梦想!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3

闲叙:昨天前脚刚将签名改成“世人都派余秋雨的不是,其实人品和才情是该分开的。他的很多好句子,是惊心动魄的。”今儿就将博客重新开张为读书博客。博客题目出自(梁)萧统的《昭明文选序》,原文是“历观文囿,泛览辞林”。囿字似有些偏,我便自作主张改为苑字。本意是用来记载一些读书时零碎的思绪以及倾心的好句子,分为「摘」和「评」两个部分。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出现,是我所处灰色时空里的一个惊叹号。尽管这里面有一些文史硬伤、生造词、欠斟酌等等小遗憾,总体是瑕不掩瑜的,我也是爱不释手。于是先从这本书开始我的征程。

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余秋雨《文化苦旅·青云谱随想》

(1)计成,西施却被家乡来的官员投沉江中,因为她已与“亡国”二字相连,霸主最为忌讳。

(2)苏州人甚至还不甘心于西施姑娘被人利用后又被沉死的悲剧。明代梁辰鱼作《浣纱记》,让西施完成任务后与原先的情人范蠡泛舟太湖而隐遁。——余秋雨《文化苦旅·白发苏州》

「评」关于西施的传说,有两种传言采信最广,一是她和后来的陶朱公(即范蠡)一起泛舟太湖,这种说法被一些人取笑为“成人童话”。而我也更倾心于另一种说法,即西施沉江。因为四大美女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对应西施、昭君、貂蝉、杨玉环。被誉为沉鱼的西施最后沉江真正成了“沉鱼”,不失为是一个有趣的巧合。可是泛舟隐遁的传说却是更多人愿意相信的,就像西湖白蛇的传说中硬是加上许士林衣锦还乡救出了母亲,也许这些“仁慈”的“画蛇添足”让信善的人们更为心安。另外要提出的是,第一个主张“泛舟太湖”论的不是梁辰鱼,最早见于东汉袁康的《越绝书》,梁只是将这个说法推上了高潮。

(1)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

(2)他用与洞庭湖波涛差不多的节奏,把写景的文势张扬得滚滚滔滔。

(3)“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史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泪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余秋雨《文化苦旅·洞庭一角》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4

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余秋雨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那些明丽堂皇的页篇亦免不了留下晦暗的'阴影,所以我愿意选择走进文化本身。细细研读《文化苦旅》,静心浅品,了解文化苦旅及其存在的意义。

我想必每个人对旅程的感觉应该都是美好的,因为我们可以去一个自己不曾生活过的地方。穿过这个陌生地方的每一条街道,领略不一样的风景和风土人情。同样,这些也是我对旅程的一个想法。

当我第一眼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游记散文《文化苦旅》的时候我的心中不免有了疑问。旅程应该是享受的、快乐的,余秋雨先生为何要在“旅”这个字前面放一个“苦”字,他的旅程是不是和我们的旅程又有别样的不同。我们现在的旅游理念多为拍拍照,买买纪念品之类的,去的也大都是一些繁华城市,名胜古迹。这种旅行的方式反而使我们忘了一个地方它那从千古传递过来的文化底蕴。作者书中的足迹断不了一些诸如莫高窟、都江堰、武侯祠等著名景点,但也不少浓墨着笔于一些不为我们熟知的地方。一种把旅程赋以文化,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文化苦旅》这本散文集中的文章,作者的修辞、语言都较现在流行的散文有着很大的区别。现在散文多是优美、细腻之词,读后让人联想到的是娇柔之美。但是在这本书中的散文,各个旅程的描写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多是朴实的文词。读起来让人感觉是那种肃穆的静谧的美感。

我想这本书中的每一处文化,每一位在文化这本厚厚的字典中留下过绰约身影的人,他们所存在的意义都是一样的。时间如白驹过隙,当岁月在文化的眉间留下悠然的印记时,我想,那边是文化存在的最温暖的方式。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充斥着每一寸土地,每一颗炽热的心。

以前也曾听过对这本书不好的评价,把此书贬低的一无是处,自己也因此去和别人争执。现在想来却是没有意义,他人无法品味书中喜悲,又和我有几分关系呢?我只要默默品读书中精髓,淡然笑之就好。每个人的喜好不同,自己又有何资格去妄加评论呢?我想,书中的余秋雨先生,就是怀着一颗淡定却又正直的心,走遍大江南北,想着,念着,行着,写着……

文化苦旅,我想这大概就是生命的意义。正是因为有苦的打磨,有岁月留下的痕迹,它才显得如此珍贵。而文化,就存在于每个人的眉眼中,因而清浅,因而悠长。

合上书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潮和人群,每每,处处不在宣泄着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我们真应该去辽阔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体验……释放自己那涌动着满心,满眼,满脑的渴念……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5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述苦旅。”翻开这本书,我看到余秋雨的脚步遍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他行行重行行,风尘仆仆,用有限的光阴赴一场千年之约,执着如孔子,坚定如夸父。

在此之前,我曾未想过那些历经风吹雨打的古建筑、人文景观的背后隐藏着深沉的故事与厚重的历史。我跟随着余秋雨,走进了那道隔开了历史与现在的大门,在历史风尘中如虔诚的朝圣者一路前行,他时而低头背手,在断壁残垣前静静沉思,时而又喃喃自语,步履沉重……

什么是苦旅?

我想,不只是简单的旅行,也不只是对历史的悲叹与感怀,而是思想于文化上无止境的思考与不断的探索。无论是悲欢离合,无论是温柔浅言,无论是丰功伟绩,无论是痛心疾首,最终都是要回归于历史的本真与漠然,历史的冷眼旁观罢了。而余秋雨在探索寻找的,是他自身与历史的关联,他想从那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找出合乎人类生命结构底蕴的东西,他祈求寻找到与自己心灵共振的灵魂。

初读《文化苦旅》,犹邂逅意中人,让我怦然心跳,让我痴迷忘返。走进它,我似乎摆脱了城市的喧嚣,远离了现实的纸醉金迷,再无嘈杂的吵闹声,心中的浮躁在被一点点的抹去,只剩下灵魂的质朴与本真。

这一场千年之约,更像一场心灵盛宴。卸下了追名逐利的假面孔,背上旅行的包裹,在历史的云烟中寻找自我价值,探索人生意义。叶圣陶曾在《读<经典常谈>》中写道:“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实用的人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来,胸襟宽广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各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

我想,余秋雨便是这种人,甘当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炬手,为我们的精神作指引。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或许便在此:摒弃浮躁,静下心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古时有趣的灵魂交谈,思考生命的本质,养一份淡然之情,修一身宁静之气,为现世添一分安宁。

透过现实的重重纱窗,抬头望去,那道穿行于青山绿水山间的瘦削而坚定的身影,指引着我们前行,去赴那场浸润着唐风宋雨的千年之约。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6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家余秋雨做到了。作为全球唯一一个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对当代世界文明做出了全新思考与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书谢了余秋雨先生冒着各种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和印度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的经历和他对世界文明的思考和提醒。更多的是对中华文明、文化的考察评判与思考。

书中所描写的人文事故我依然历历在目,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谢家门孔”这一章节。

谢晋是一个著名的导演,他是为电影而生的,是电影的召唤,他才来到这个纷繁的人世间。他的一生可用一个字来概括—苦。他有三儿一女,却有两两个儿子患有智障,晚年两度丧子。一生为电影事业付出,却被人称作“一种待开发的东西”。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沮丧,而是坚强的去面对。

家里来客人的时候,谢晋总会毫不介意的把他儿子介绍出来,向客人讲他儿子的情况。

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让谢晋一直放心不下,谢晋常常亲自为他儿子洗脸、刮胡子,小儿子怕痒不愿刮胡子,谢晋就哄他说:"满脸胡子,多丢人啊。"儿子就会乖乖的让谢晋剪胡子。儿子头发长长了谢晋就专门去学理发,然后回家给儿子修剪,一推一剪透出父亲的慈爱和对儿子的关爱。

在有人称他是“一种有待开发的东西”时,他面无表情。却从那以后,有了一种滔滔不绝的激情,针对别人的这种想法一吐委屈:“你们都说我年事已高,应该退居二线,但是我早就跟你说过,我是六十岁成熟的,那你算算……”

“他这是创造主体的本能呼喊,也是一个强大的生命要求自我完成的一种尊严。”

《文化苦旅》凭借作者对山水的诗化描写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故事化叙事,来寻求一种对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礼,从而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文化苦旅》所带我领略的世界文明之美,触动我的心灵,勾起我的憧憬。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7

人人都悄然归位,死心塌地地在雨帘包围中默默端坐。外界的一切全成了想象,夜雨中的想象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遥远。

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帖;在夜雨中思念友人,会思念到立即寻笔写信;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字也会变得滋润蕴藉。

在夜雨中想象最好是对窗而立。黯淡的灯光照着密密的雨脚,玻璃窗冰冷冰冷,被你呵出的热气呵成一片迷雾。你能看见的东西很少,却似乎又能看得很远。风不大,轻轻一阵立即转换成淅沥雨声,转换成河中更密的涟漪,转换成路上更稠的泥泞。此时此刻,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会干扰这放任自由的风声雨声。你用温热的手指划去窗上的雾气,看见了窗子外层无数晶莹的雨滴。新的雾气又朦上来了,你还是用手指去划,划着划着,终于划出了你思念中的名字。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 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着生活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最好推力。

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获得纾解,找个地方隐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假隐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举动让中国特有的隐的文化开始产生变质,隐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声全然黯暗。尽管如此,我们对隐还是保有着正面看法,因为古代中国给文人发展的空间实在大狭隘了,逼得他们除了隐或许只有一死,与其这样让自己的雄心壮志殒落,我们会选择沉潜,待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

余秋雨曾说他常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从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贬,既遭贬谪,而永柳二州又是荒远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泽之间,将其困厄感伤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赏山水之间与文章创作之中,使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了「永州八记」这样出色的山水文学,这样的一代士人的气节与傲气让后世学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和疑问来瞻仰这位大文豪。

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8

书写,书写文化之苦旅。描述,描述历史之盛衰。――题记

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我一直以来欣赏懂史且敢于评论批判历史的学者,而也同时认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无数学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万千部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为出色的上品。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的。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的轮盘上的空白。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因此,“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

走进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9

刚开始翻开目录看到都是讲的国内或者国外的景点。自己也是爱旅游的人,所以抱着好奇的态度看完了整本书。

读完整本书回想起来,发现自己印象最深的只有两个地方。其一是刚开始的寺庙,“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蒂指教,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一首《送别》勾起了多少青春回忆,每每听到这首歌,总是有种莫名的心酸,好像就应该落泪才能对得起这首歌的意境。也是在此,我才知道这首诗是李叔同写的,人称弘一法师。

其二是在写苏东坡文字狱的时候,也就是乌台诗案。看完整个案件的过程,对苏东坡莫名的感到心疼。或许我们现在的人只记得苏东坡的诗,记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记得“……不思量,自难忘”。从早前意气风发的诗词风格到晚年诗词的粗犷,心酸,无奈。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一场莫须有的案件,削平了一个人多少的棱角。在那大漠孤烟直的地方,还会有人记得这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吗?这个故事也让我看到人性的邪恶,也是整个社会甚至是当代社会都存在的弊端。社会上总有些人嫉妒那些才华比自己好,成就比自己高的人,总会想方设法捏造些罪名强加于他人身上。大部分分不清是非黑白的人,总喜欢跟风,认为反正不危及到我自身的利益,那么跟随大流踩一踩也是可以的。舆论的压力,社会的压力迫使当权者不得不流放自己看重的人,可想而知这个社会风气该是如何的令人悲伤。慎思,慎行,慎言,六个大字,应该学会如何做人。

整本书都在讲景点,也在讲文化,文化附着在这些建筑,这些风景里。文化的成败对于一个国家的兴亡真的很重要。文化的形成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积淀,但是毁灭往往在一瞬。

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

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

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在流光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铸上妖冶的印记。

友情的败坏是从利用开始。

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步,何惧毁谤。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0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

“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题记

初读余秋雨先生的这本《文化苦旅》,是在一个闲适而慵懒的午后,它沉默的立于最底层的一个角落,藏青色的封面上寥寥几个大字,与其他花里胡哨的“畅销书”相比,确实平淡了许多,若不是时有耳闻,当时绝不会拿起它。而当翻开这一张张洁白柔软的纸页,午后的暖阳轻柔地拂在清晰整齐的字迹上,顿时升腾起阵阵墨香。被一行行充满魔力的字迹吸引,思绪缓缓走入先生的那个世界,走向那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历史古迹,走近那一篇篇古迹下掩埋的文化往事,走向遍布苦旅足迹的山河,走近饱经风霜的中华文化……就此,踏上别样的旅程。

从温婉秀丽的江南小镇到大漠孤烟的西北荒原,从千里冰封的北国废井走到人文富饶的中原沃土,先生一步一个脚印,让自己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其中山河风景的秀美之中又与祖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文化往事交融纷杂,历史的沧桑感与自然的旖旎磅礴交叠于一体,认人无端地感动,无端地谓叹。

在书中与作者一同浏览的一幕幕,一处处都让人为之折服赞叹,在秋雨先生大气而不失细腻的笔触下,我们被引领见证了他的足迹下、视野中的中华大地。拿《都江堰》中的描写来说,从开始未见的不屑与懒散,到一步步走向那处,再到所见时的震彻心扉,我们似是被一只手牵引着随着一行行墨迹伴着当时的作者走向此处,没有华而不实的辞藻,描写得却充满魔力与大气,几处短短的描写,作者的文学底蕴早已显露,身临其境之感,更是无以言喻。

而身为一位文人,在探索大好山河之景时,秋雨先生更多的是在探寻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他走过大半个中国,从阳关的一片茫茫沙丘中看到了多少年前边关将士的悲壮,从北国一口废井眼中窥测着曾经文人的停歇与古人的征战,从杭州西湖中幻想着几代人的心血汗水……足迹之下,先生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祖国河山的秀美,更多的是中华历史长河中文化的风尘往事。

毋庸置疑,这是一场苦旅,一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的苦旅,更是一场见证中华文化被窃取、被亵渎、被破坏的苦旅!先生在自序中写道:“那是一种这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最后总要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山河,文化,苦旅。

田园风光作文 篇1

乡村的一年四季是最美丽的,硕果累累的,鸟语花香的,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乡村的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柳树长出长长的头发,春风拂过,柳树摆动着头发,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姑娘站立着。小河开始了它那美妙的音乐,那声音时而快,时而慢,时而高,时而低,好像要当一名出色的演奏家一样。河边的小草抬起了头,在感受着太阳伯伯散发下来的阳光。

乡村的夏天是炎热的。小狗耷拉着舌头,低下头爬着在地下喝水。小草在太阳公公的照射下,垂头丧气的低着头。大地上毫无生机,只有躲在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着。

乡村的秋天是硕果累累的。在果园,黄澄澄的大鸭梨压弯了枝头,大大的红苹果挂在枝头就像一个个红红的灯笼一样。晶莹剔透的葡萄挂在枝架上像紫色的水晶。在田地里,玉米耷拉着长长的胡子,一粒粒玉米挨在一起像一位正在露出洁白牙齿的朝我们微笑着,慈祥老爷爷。

乡村的冬天是充满欢笑的,大地盖上厚厚的的白被子。屋顶也戴上了雪白色的帽子,好像要美美的睡一冬天。孩子们穿上厚厚的棉衣,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小动物都回到家里冬眠去了。

我爱乡村,但更爱乡村的一年四季。

田园风光作文 篇2

位于安徽省潜山县的天柱山是国家重点4A级风景名胜区,它风景秀美,以奇石、怪柱闻名,一年四季景色宜人,素有“小黄山”的美称。去年暑假,我有幸和爸爸一起游玩了天柱山。

为了享受登山的乐趣,我们没有坐缆车,而是徒步前行,走在光滑的石板路上,望着两旁的风景,听着林中鸟儿的欢叫,我们不知不觉就来了天柱山的第三高峰——飞来峰。传说当年女娲补天时不慎将一块五彩石丢在了天柱山的一座山峰上,飞来峰因此得名。整座山由一块巨石构成,峰顶上的飞来石像一顶皇冠,端端正正地戴在飞来峰顶上。飞来石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让人看了胆战心惊。许多游客看到飞来石,都会惊讶地张大嘴巴。

离开了飞来峰,我们继续向前,经过一番艰苦的攀登,我们终于来到了天柱山的第一高峰——天柱峰。说它是第一高峰,一点不为过,只见它高耸入云,像一根擎天柱,屹立在云端,既壮观又雄伟。要想和天柱峰合个影,可不容易,因为它时常云雾缭绕。这不,我们刚想拍个照,天空突然下起了雾,天柱峰没一会儿就躲进了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天柱峰让我们感觉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正当我为此感到遗憾时,一阵大风吹过,天柱峰再次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我兴奋地大叫着,赶紧把它抓拍了下来。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天柱归来不看峰。”天柱山美得像一幅画,我置身于群山中,心情格外开朗。美丽的天柱山,我还会再来的!

田园风光作文 篇3

乡村的早到晚都很美,就让我来给你讲讲吧。

早上浓浓的雾在天空发散着,太阳从东方升起,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小鸟在枝头唱着歌,草上有几颗露珠在上面,好像把它当作滑滑梯一样,鸡在外头叫着,农民们拿起锄头到山上去种菜。我推开窗户,微风立马吹了过来,让我感受到一点点凉意,这样的空气让我心旷神怡。

中午,太阳像红红的大火球,菜园里,我和外公在收笑弯了腰的黄瓜,像月亮的茄子,红彤彤的胖番茄,火辣辣的辣椒,在果园里我们在收又肥又绿的大西瓜,像一颗颗珍珠的葡萄,像在与我们捉迷藏的香瓜,我和外公都带着丰收的喜悦笑了。

晚上,太阳从西边落下来了,浓浓的炊烟在空中飘着,农民伯伯们带着疲劳回家了,夜深人静的时候,青蛙叫着,知了叫着,狗也叫着,就像“田园交响曲”,荧火虫发着光,在空中飞来飞去。我趴在窗户边看着月亮和星星,看着这宁静的夜晚。

我把窗户给关上了,带着疲倦去睡觉了。

田园风光作文 篇4

暑假,我们一家人开车去农村观赏田园风光。汽车行驶在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上,我像坐在了摇篮里,身体左摇右摆,感觉有意思极了!路两边的玉米像一排排穿着军装的战士一样,笔直地站在那里,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到了那里,哇!这里真像一幅风景优美的图画:路的两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亭亭玉立的柳树下面长满了绿茵茵的小草;碧绿的芦苇环绕在池塘的四周;几个漂亮的凉亭挺拔在池塘中间。我站在凉亭上,看到一条黑色的鳗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几条欢快的小鱼在水中欢蹦乱跳,溅起了一圈圈波纹;还有几条可怜的小鱼翻着肚皮漂死在水面上。我们几个又跑到羊圈旁,拿一些青菜喂羊,这些羊儿争先恐后的'吃着我们手中的菜叶。我发现羊的眼睛像闪亮的玻璃球一动不动,雪白的羊毛卷曲着,羊角像木头一样坚硬。我们给羊儿起了好听的名字:贪吃羊“弹弹”,温柔羊“嘟嘟”,可爱羊“欢欢”……这些羊发出了“咩咩”的叫声,好像在说;“真是太谢谢了,我们好喜欢你们呀!”这时妈妈叫我们吃饭了,热情好客的主人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吃玩饭我们就恋恋不舍的离开了这里。

我觉得乡村景色真是美丽,不仅空气清新,而且非常宁静,感觉很舒服!

田园风光作文 篇5

教学目标:

1.能有顺序地介绍乡村景物。

2.试着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

3.学会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教学流程:

一、文始激情情始生

1、课前背诵关于田园的诗词(形式多样)

2、组织教学

我们班的课堂口号是: 听要——认真 说要——清楚

3、创设情境,直观激趣

播放田园风光图片,学生边看边回顾其中的场景。指名交流自己的所见所想。

二、佳作导航促文思

1、看了刚才的优美图片,老师也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创作——(边出示剪画作品边介绍)六一儿童节那天,老师想亲手为小朋友们制作一份礼物,想来想去,我决定用一幅剪画来表达老师对小朋友们的节日祝贺,于是我就拿起剪刀完成了这幅作品。

同学们,在“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乡村生活,积累了好多描写田园风光的素材,那么怎样围绕中心

其实,写好作文很简单,只要做到两点就够了,一、记住自己看过的好词佳句。二、读文章时能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方法。现在,老师就来做一个思维训练,你看到的这些词语,看谁能在20秒内记下来。 嫩绿油绿 浅黄金黄 粉红桔红 炊烟袅袅树木葱郁 稻香扑鼻麦浪金黄 瓜果飘香五谷丰登 鸟语花香鸡犬相闻

同学们的记忆力真是非同一般,让老师佩服。前几天我在看报纸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一篇小美文,因为也是写的田园风光,所以很感兴趣,今天拿过来跟大家分享。看看同学们在总结文章写法上有没有绝招?

现在,你拿出手中的文章,跟同桌一起读,边读边总结它的写作特点。

1.佳作欣赏 2.章法导写

大家讨论一下,这篇文章中有什么可取之处?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汇报:

(1)文章结构: 总—分—总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3)写作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移步换景(地点变化)

(4)拓展总结

除了本文体现的这些,你还知道不一样的结构,顺序和修辞吗?

写作方法各种各样,如果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就会让文章增色不少。今天,我们也来写一篇描写乡村景物的文章。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三个题目,(出示)现在,你先用5秒钟时间选择一个题目,OK了?再用三十秒时间思考,你想写什么景物? 我选择的题目是《》,我准备写按顺序写等景物。

看来同学们已经心中有数了,老师宣布作文要求,对大家的要求有三个,一是做到作文三个不,“口不能言目不斜视笔不停止”。二、试着用上课前积累的词语。三、时间为30分钟。提前写好的同学默读自己的文章,并用波浪线画出文章中的亮点。 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安静的写作环境,我对老师们的要求是三选一:1.你可以选题目自己写一篇文章。2.看自己带的书。3.如果有事,悄悄地走出去。 计时开始。 三、快速行文情寓中

学生习作,老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并学出四个层次的代表,标出序号。

四、文终情未了

1.作品展览,教师指导学生评价。并当场打分。 提示评价要求。

2.读一读自己的作文,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改一改句子。

习作要求: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对乡村生活、田园风光的感受、体验,通过观察,创作出剪画图片。再围绕中心描写景物,或者写活动中的见闻、趣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构思提示:

1、围绕主题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经历的、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也可以是景、物、人或事)写下来。

2把写的内容表达清楚,注意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

3写完后先认真读一读,再和同学交流,互相改一改。

田园风光作文 篇6

早晨,空气清新迎面吹来的凉风会是你神清气爽,看!鸟儿在叽叽喳喳的唱晨歌,小溪慢慢的流淌,太阳把温暖的阳光洒向田园,柳树吸取阳光变得充满活力并在津津有味地听小鸟唱歌。

黄昏,在远处的小山顶冒出一缕青烟,用手摸摸地面还有一丝余热,凉爽的微风中带着一丝暖意。瞧天空中只见深红的晚霞已经染红了半边天空,蔚蓝的天空换了一件深红色的裙子,美丽的晚霞形状不同千姿百态,两匹马在空中赛跑跑着跑着不见了消失了踪影,是哪位魔术师把黄昏装扮得如此美丽迷人?

夜晚,太阳依依不舍地离开天空,美丽的月亮给幽静的大地洒下一片银辉,温柔的月光照在小溪里小溪显得更加美丽,天空好像一张蓝色的波斯毯上面镶嵌着黄色的“小宝石”“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小星星唱起了悦耳动听的歌,

宁静的夜晚安静而又迷人,鸡、狗、猫、鸭、都睡了,花儿小草也睡了,人们也进入了甜美的梦想。

田园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首歌,田园美的让你留恋!

田园风光作文 篇7

当你游览在青山绿水之中,当你沐浴在阳光雨露之中,当你散步在满天星空之下,当你小憩在小草野花之中……我想,没有一个人会不为大自然创作出这样的杰作而感到惊叹,这里是哪呢?听我慢慢道来。

形容这里,不是单单一个“美”字所能表达清楚的——斑斓的彩林,青蓝色的湖泊,缭绕的云雾,壮丽的雪山,还有雄伟壮观、令人叹为观止的瀑布……哦,对了,还有那充满了民族风情的藏族寨子。真是美妙绝伦!之前,我们就听说藏族人把这儿的湖泊称为海子——大海之子,一点不假,当我第一眼看到九寨沟的湖时,还真就把它当成了大海之子——青蓝色的湖水,与蓝色的大海比起来,真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毕竟是湖泊,总是比无边无垠的大海小得多,难怪,藏族人会把这里的湖泊称为海子!走在水边的栈道上,放眼望去,青蓝色的湖水与四周山上的彩林的颜色形成强烈的层次感,树的颜色有青翠的绿色,耀眼的红色,古朴的墨绿,淡雅的黄色……看到湖水与彩林的颜色的搭配如此美妙,我不禁感谢大自然,感谢大自然的恩惠,给我们带来这么美妙的视觉享受!

听了我的介绍,你知道这个“世外桃源”是哪了吗?没错,它就是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九寨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