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心情说说 > 关于吃土的幽默说说 正文

关于吃土的幽默说说

时间:2024-11-15 01:50:47

三月三的作文1

今天是农历三月三,是我们轩辕黄帝的生日。今天我们专程来到新郑黄帝故里拜祖。

拜祖大典会场里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我们好不容易来到姓氏广场的“黄帝宝鼎”的高台上面。“黄帝宝鼎·”高约7米,有四根熊形的大柱子,兽头的嘴中有两颗亮闪闪的金牙。鼎的底部有“黄帝宝鼎”四个大字。宝鼎四周按照八卦的方位置放八个小鼎,分别代表:爱、寿、财、仕、安、丰、智、嗣。

参观完“黄帝宝鼎”,我们来到黄帝祠堂。祠堂前广场正中有一个硕大的香炉。我买了一板香(一共三支)。我拿着香来到了火盆前,把香伸向火盆。我先在火盆里沾了一些油,以便香会更容易点燃。香被点着了。我拿起香,对着正中的黄帝像鞠了三个躬,把香插在了香炉的中央。上完香之后,我来到黄帝祠堂。我在黄帝像前方的黄色垫子上,拜了三拜,又往功德箱里投了钱。

这次拜祖,正如祭文所说:“盛世怀祖,感恩圣功。振兴中华,重担共承。”我们不但要记住祖先的伟大,同时要担负起历史的责任。

三月三的作文2

“三月三”,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我们都不应该都把他遗忘,而是要永久传承一下去。

周五放学回家,一进小区楼道,我便闻到了荠菜那浓浓的香味。原来,各家各户都忙着用荠菜花煮鸡蛋。明天就是“三月三”了。

过去每逢“三月三”都是爸爸把一切弄好,我只要在那等着吃现成的就行了,可今年我决定打破这样的习惯,由我来亲自操作一下。一个前期的准备和爸爸精心指导,过多久厨房里散发出淡淡的荠菜香味。我原以为这样就可以了,没想到这还不行,还要把蛋壳敲几个小裂纹,再放进锅中煮一下。放到第二天早上再吃,这样荠菜花的香味才能比较入味。

三月三的作文3

三月三到了我跟我的三个敌人:吉欣颖、吉芳颉、王锲桢,还有我的表姐:鲁雅宁约佳一讫往海月广场望三月三的表演。

咱们来到了三月三的现场,这面三三两两,我们瞅睹有一群我围在这里,赖奇的口让我们凑了从前,刚走到旁边,一股烤牛肉的臭味扑耳而来,我们急不可待地向人群中挤了出来,看见多少位叔叔、阿姨正忙着替大伙烤牛肉,我们的小嘴馋得直淌心水,并向他们要了一些牛肉吃。里点被人群围得跟蒸笼一样暖,我们又挤了没来。

这时表演正要启初了,首先是引导说了一番话最后,就开始载歌载舞恶不热烈。万己竹竿舞开端了,一群衣着多数官族服装的叔叔、阿姨们,正兴高采烈的跳着欢速的竹竿舞。尔也情不自杀地跟着欢钝的节奏溜入竹竿舞场,随着大伙欢乐地跳了伏去。

昨天功得真空虚实高兴。

三月三的作文4

壮族传统歌节。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歌圩,状语交“窝埠坡”、“双龙洞”。

壮族人民每到“三月三”时,方圆数千里的男女青年,都开开心心地穿上盛装来参加,少则几百人,多多则数千人或上万人。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响亮,成了歌的世界。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则佳偶,别有风趣。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的答应;彼此互相了解之后,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即编即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男女青年经过对歌接触之后,建立了一定的感情,相约下一次歌圩再会。

在歌圩上还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的彩蛋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急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此外,还有抢花炮、演壮戏、耍杂技、舞彩龙、无彩凤、武术表演、唱桂剧等,整个山乡沉浸在节目的气氛中。

三月三的作文5

早晨,人们的说话喧闹声打破了宁静的清晨。原来,今天是三月三!我觉得三月三就像是过节一样。可是,三月三这个扫墓的节日,又能叫什么节呢?我也不知道。

三月三有很多习俗,例如:吃五色糯米饭,放风筝,赶歌圩等等。我和爸爸妈妈,穿好衣物以后,坐上面包车,带上早就已经准备好的食物和酒,米饭,纸钱和其他祭拜的东西就出发了。我和爸爸妈妈沿着上山公路出发。这期间,车里也是挺安静的。到了路口,而且还是比较狭窄的路口,旁边都是一些比较矮小的野草,我们顺着那狭小的路出发。上路期间,旁边还有一些来祭拜的家庭和朋友。到了祭拜的地方,爸爸说:″把盘子放在这,这个放在这里……″我们先摆好鸡肉,然后,再在鸡肉两旁摆上两碗装了一点饭的碗,还有一些水果和饼干。再摆三个一次性的杯子,每个人都要在每一个杯子上倒上三次酒,并祭拜。

三月三呢,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鸡蛋了。就是这样一个传说,请听我细细道来。其实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有一天,善良的王母娘娘叫观音娘娘去降神水,这个神水可以为人们消解灾难。可是很不巧的是神水被一种叫荠菜的菜吸收了,所以,如今我们三月三就是因为这个传说才要吃荠菜煮鸡蛋的。

三月三的作文6

“三月三”终于来了!我好不高兴,现在让我做一次小讲解员,来说说这富有魅力的“三月三”吧!

“三月三”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不过,那时这个节日叫上巳了。传说,这可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时是以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到了魏晋以后始便定为农历三月三日。汉族在该日会有一个妙趣的习俗,就是吃荠菜煮鸡蛋。因为汉族人都相信吃这荠菜煮鸡蛋可以避邪挡灾,是因为芥菜又被称为“菜中甘草”,鸡蛋又富含蛋白质等各种丰富营养,二者互相结合;至于可以财源滚滚,那是因为“芥菜”谐音是“聚财”,所以吃芥菜煮鸡蛋既可以沾上财气,还能免除疾病,真是一举两得!嘻嘻!

说完了汉族是如何过三月三的,再看看壮族是如何过三月三的吧。壮族这儿最有意思的莫过于歌圩了!来,观赏观赏!

壮族歌圩源于古代祭祀时的歌舞,可是进入社会发展后期,这种祭祀歌舞就成了以民众间的交流为主的歌舞。而到了明朝,歌圩又有了新发展,并定期在一个固定地点举行。

歌圩的涉及的内容就像满天的繁星,有天文地理,有神话传说,有岁时农事,有社会生活,有伦理道德,有恋爱婚姻……真是“无所不歌”呀!

啊,我爱这魅力三月三!

三月三的作文7

今天是农历的三月三,可是个踏青的好日子。

这不,正说着我们就来到了平顶山的白龟山水库。哇!来到这里就好像到了大海边,一望无际,天海相连。水库周围到处都是盛开的金灿灿的油菜花,粉红的桃花更加吸引人的眼球!人们一边观赏清凌凌的水库,一边呼吸着带有油菜花香的空气,那———才叫作真正的享受。

水库的北侧,有一片空旷的草坪,大家可以在上面放放风筝、打打羽毛球、还可以跳绳……人们的心情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时微风吹拂,湖面便波光粼粼,像风儿的轻弓缓慢而有节奏地拉动着波涛的琴弦。真是美不可言!碧波透明的湖水,像一只有了解的眼睛,闪动着含蓄而深邃的光芒。我真的希望不只是平顶山有这样的美景,更希望郑州以及其他城市都有该多好呀!或许是我还没有发现的缘故吧!

想着想着,一只小燕子从空中掠过,“唧”的一声,把我的思绪又收回到了眼前,呀!那片粉红色的是什么呢?走进一看,原来是一片玉兰,花儿开得正旺,红的、白的、粉的,简直成了花的海洋。我和姐姐不由自主地躺在柔软的草地上一边欣赏着花儿,一边享受着春的乐趣。

我爱白龟山水库,更爱这动人的春天。

三月三的作文8

三月三是一个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对山歌,跳竹竿舞,尝美食。广西到处都是欢乐的海洋。

我们来到明歌湖看三月三文化艺术节表演。广场上人山人海,一排排红色的灯笼随风飘动,好像在欢迎四面八方的游客。草地上,这里一群,那里一群的奶奶爷爷、叔叔阿姨们,在欢快的对唱。这时,民歌湖水上舞台的主会场上传来震耳欲聋的马山大鼓声,表演开始了。演员们带来了原生态民歌、壮族民谣、少数民族服饰展。还有穿着汉代服装的女子成人礼仪式和少儿经典诵读表演。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古代,了解了许多古代民族传统文化。

我们来到壮族三月三游艺体验区,我参加了立蛋比赛。我拿了一个鸡蛋,小心翼翼地把它的“大头”放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指按住“小头”,我眼睛挣得大大的,一眨不眨地盯着我手指下的鸡蛋,还不停地调整它的位置。过了几分钟,鸡蛋好像能站稳了。我轻轻地放开手指,蛋立起来了,真神奇。在这里我还参加了滚铁环、穿板鞋、跳竹竿等等体验。

丰富多彩的三月三活动,不仅带给我们许多欢乐的感受,还让我们了解了三月三的传统习俗,民族的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三月三的作文9

今天是农历的三月三,对我们盐店庄人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天。因为就在七十年前的今天,有几十名盐店庄村民为了保卫家园而壮烈牺牲。所以,每年的今天,我们盐店庄村民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来悼念他们。

今年也不例外,我们盐店庄学校也准备了精彩的节目。九点一到,仪式便正式开始了。

当清脆的钟声敲响了九下之后,男女主持人便身着华丽的服装走上了舞台,开始念开幕词。然后又进行了向烈士献花,烈士后代祭拜祖先,向烈士上香,唱国歌等仪式。表演开始之前,主持人在我的盐店庄村选了十组孝心家庭,还在我们六年级中选了十位少先队员为其送花颁奖,这里面也有我呢!

之后表演便开始了,首先有几位盐店庄村民唱了《父亲》、《烛光里的妈妈》等歌曲,将我们盐店庄村民的朴实,热情都表露出来了。然后就是我们盐店庄学校表演的《好日子》,《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舞蹈和葛老师唱的《精忠报国》都赢得了观众们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三月三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热闹、高兴,它更在无时不刻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现在的美好的幸福生活是英勇的烈士用热血换来的,我们应该时刻铭记于心。它也提醒了我:我们现在应该好好学习,等将来长大后造福家乡!

三月三的作文10

壮族人一直认为五彩缤纷,鲜艳诱人的5色糯米饭是“吉祥”“幸福”的饭。妇女们以能制作颜色鲜艳纯正的5色饭为傲。

三月三,壮族村寨到处可闻到5色糯米饭的芳香。屋前房后,孩子们手拿5色糯米饭,边吃边玩;村头树下,妇女们互相品尝“杰作”,交流蒸饭经验。有的年轻男女,则揣着用荷叶包着5色糯米饭去赶歌圩,他们要把自家的“杰作”送给心上人品尝。下午2时左右,人们就要带上5色糯米饭和其他供品,到祖宗坟前祭扫了。

傍晚,许多壮族村寨还有夜歌圩,歌手们正通宵达旦地对歌,吸引了众多村民,场面非常热烈。5色糯米这种民族风味食品,与祭祖娱神活动融在一起后,更充满情趣。

斗转星移,时间过了数千年。壮族的5色糯米饭,虽从古而来,但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抛弃”,散发的芳香却越来越诱人。自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始举办后,壮族的5色糯米饭更成了“宠儿”。一些东南亚友人还专程带5色糯米饭回国给家人品尝。

壮族5色糯米饭,是壮族祖先留给后人的无形财富。我们相信,壮族5色糯米饭永远不会“褪色”,流传万代。

三月三的作文11

今天下午,有一节体育课,这节课与众不同,怎么个不同法?请听我一一道来吧!

“叮铃铃……”上课铃一响,大家都兴奋地跑到操场排好队,等体育老师来上课。过了一会儿,体育老师来了,她对我们说:“今天,我们不上体育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民族舞蹈——竹竿舞。”“竹竿舞?”同学们一听到这个新颖的名字就热闹了起来。“竹竿舞怎么跳?”“竹竿舞是要用竹竿的吗?”同学们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这时,老师便说:“竹竿舞是黎族的一种民族舞蹈。它是用竹竿来敲出节奏,随着竹竿的变化和节奏来跳舞。”同学们听了后,都很好奇。

“下面,我找两个同学来敲竹竿,我来示范一下跳法。”老师说完,找了我和何意龙敲竹竿。竹竿的节奏是4个节拍一次,前两个节拍分开敲,后两个节拍适合起来敲。再敲的时候,下面要放两根较粗的竹竿,以防把手弄伤。我们敲响了竹竿,老师也随着清脆的响声跳起了竹竿舞,先把脚尖点地,又伸出来,第二次,整个人跳了进去……老师跳得出神入化。示范过后,同学们也学起了竹竿舞。随着整齐的竹竿声,操场上出现了一群“蝴蝶”在翩翩起舞……

今天的竹竿舞真有趣,希望以后的体育课能学更多的舞蹈。

三月三的作文12

咚!咚!咚!一阵欢快的鼓声传来,我这是在哪儿?没错,我就在壮乡武鸣歌圩主会场。

四面八方的游客都不约而同的聚到这里。热情的壮乡人民载歌载舞迎接我们。真是人如海歌如潮。姑娘们戴着鲜艳的帽子。身穿绣着鸟。兽。鲜花的民族服装。我和爸爸连忙拿起相机拍照。

随着一阵阵地欢呼声。我挤进人群中。原来是千人竹竿舞。只见一个又一个壮族姑娘们在身强力壮的小伙子那铿锵有力地鼓声中有节奏的跳舞。不时地邀请游客一起跳舞。这时悦耳的歌声响起,原来是山歌对唱。只见年青的`姑娘们在和对面的年轻小伙子们在对山歌。他们用幽默。诙谐的壮话对唱。惹得围观的我们时而掩嘴窃笑。时而哄堂大笑。

这时我的肚子咕咕地叫了。我的眼睛被五色糯米饭吸引住了。只见一团团由黑。白。黄。红。紫五种颜色的糯米裹成一团。漂亮极了。我迫不及待地一口咬下去。一股植物的幽香。沁人心脾。

我站在高处遥望,望着游客们那欢乐的背影和歌海,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欢乐的天堂。多有趣的一次三月三呀!让我们饱览精彩的表演,领略壮家人民的热情好客。品尝美味的糯米饭……

这次三月三之行,如同一颗闪亮的金星,永远铭记在我的记忆长河中。

三月三的作文13

再过一天,三月三就要来了,我高兴得跳了起来。

今天晚上12点我还没睡觉,因为今早我妈妈说:“明天早上做五色糯米饭给你吃。”过了一会儿,我去上厕所,上小厕的时候看到一楼有灯光,我上完小厕后,我回房间拿了一个棍子,拿来一个双头望远镜和一个照相机,因为我感觉我们家来了一名小偷,我轻声慢步地走下了楼梯,我左手拿棍子,右手拿双头望远镜。

我看到一个身穿红色睡衣的女子,我走进了厨房,突然叫了一声:“你是谁?”只见红衣女子转回了头,我很紧张,谁知女子是我妈妈,我直接扔了棍子,放好望眼镜和照相机,我妈问我:“你干什么呀?”我说:“我上个小厕,看到一楼有灯光,我就下来看一下。”我走近一看,看到妈妈在用红蓝草弄糯米饭。

过了五分钟,我被我妈赶回了房间,我好好地睡了个美觉,早上我起床穿衣服的时候,闻到了糯米饭的味道。

我走了下去,我坐在凳子上打开了饭盒,五种味道扑进了我的鼻子里,好香呀!我大口大口的吃了五色糯米饭。

我很开心,就像有一道很强烈的光,照射在我的胸前。

三月三的作文14

杨柳依依,春风徐徐,放风筝的季节又到了!

周末,天格外的明朗,正好比我的心情,因为这天爸爸妈妈带我去放风筝喽。

今天爸爸为我准备的是凶猛的老鹰风筝,躺在地面的风筝看起来有些大,但在魁梧的爸爸身旁显得并不笨拙。爸爸高高地起风筝,奔跑,放线,飞起来了,真要感谢爸爸灵巧的双手。爸爸的大手把风筝传到了我的小手中。可风筝并不肯乖乖听我的话,在空中扑腾了几下,又来了几个高难度的跳水动作,一头栽了下来。看狼狈坠地的风筝,我追了过去,幸好,没有伤到筋骨,还可以继续放飞。

“别灰心,继续来!”我回头一看,是妈妈。我又鼓起了勇气,重新收回风筝线,拖调皮的风筝跑了起来。我越跑越快,线绳传来的力量也越来越大,风筝看样子要急重整雄风了,奔向蓝天了。“乐乐,风筝飞起来了,快放线吧!”爸爸妈妈又对我喊道。

我刚一放手,它便“嗖”的一声,向上窜去,风儿吹动它的翅膀,尾翼,给我送来阵阵笑声。我小心地摇风筝的“轱辘”,风筝飞上了天,老鹰在空中展开双翅,自由翱翔。我们的笑声也与风筝一起飞向了天。

仰望蓝天,我不禁回忆起了那首优美又清新的歌: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上天,带我们的欢声笑语,越飞越遥远。”

三月三的作文15

三月三,是我们壮家扫墓的节日。

我的家乡在广西扶绥县,每年三月三,都要跟我父亲母亲回岜盆老家去扫墓。一大清早,爷爷就蒸好了祭奠先祖用的五色糯米饭。红色,是用红蓝草染成的;黄色,是用密蒙花染成的;黑色,是用枫叶染成的;紫色,是用紫叶染成的。蒸熟的五色糯米钣香喷喷、亮晶晶,一闻到那股清甜的香味,总忍不住伸手抓起一团放到嘴里。

三月三是登高看风景的日子。扫完墓,大人们就带着我爬上墓地附近的小山坡,看看周围的风景,可看到高速公路,也能看到附近大学的逐羊景区和游泳山泉银泉山庄,还可以隐约望见远处的县城,风光美极了。

三月三也是我们壮族唱山歌的节日。青年男女成群结队来到歌坡唱起情歌,穿着壮族节日盛装的大伯大婶们也聚集在这里唱起了歌唱美好生活的山歌:“哎哟尼罗……你来看罗!左江两岸好风光哩……”录相播放到市里的电视上,她们还得过市里的奖状呢!

我爱家乡,我爱家乡的三月三。

三月三的作文16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睡美人西山脚下,正前方是五百里滇池,我的家乡就是这样一个依山伴水的村庄。你们知道吗?我的家乡每年都要过一个传统节日,那就是一年一度的三月三耍西山。

农历三月三终于来临了,那天清晨,东方出现了绚丽的朝霞,村子里家家户户屋顶上飘着缕缕清烟,空气中弥漫轻纱似的薄雾。大人、孩子们都穿上了新装,兴高采烈地去赶三月三。山路山都是密密麻麻的人,大家顺着山路向山顶爬去。

山上的野花都在盛开着,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就像在欢迎人们。不知不觉地我们爬到玉兰园,玉兰园里有人正在对山歌,山歌十分的动听,还有人在跳舞,人们从四面八方聚到这里载歌载舞,欢度这一天。

我的家乡真是太美了,我希望所有的人们,到明年三月三还聚在西山唱歌、跳舞,欢聚一堂歌唱我们的美好生活。

三月三的作文17

明天就是“三月三”。我们老家有个习俗,在这个日子里,要约几个好朋友野炊。可是明天我要去少年宫练跆拳道,所以奶奶决定把这个活动提前到今天。我很期待这个活动,因为可以和很久没见面的小朋友玩,所以特别兴奋,一大早就起床了,催着妈妈出发去太湖沿途看到公路两边的油菜花开得真漂亮,金黄金黄的,象一片金色的海洋。

路旁还睡着些不知名的小草,绿黄相间,真美!我问妈妈:“是不是春天到了,花儿就会自然开放?”妈妈对我说:“是啊!花儿收到春姑娘的邀请函就来参加春天的盛会了”妈妈还告诉我,这些油菜花谢了以后就会长出油菜籽,油菜籽经过压榨就变成我们做菜吃的菜油了,我在想菜籽怎么能变成香喷喷的菜油呢……

一阵春风吹到我的小脸上,我感到有点冷,妈妈让我抱紧了,因为她要加足马力直冲目的地。我心里乐滋滋地,巴不得插上翅膀,好快点到太湖和小朋友玩。脑海里已经浮现出小朋友相聚一堂的欢乐场面了……

三月三的作文18

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又来到了。奶奶早就打电话给爸爸,叫我们一家三口要回老家过“三月节”。这一天在南平市南山镇江口村热闹非凡,家家户户点蜡烛,放鞭炮,一大早大家就挑着素菜去庙里祭祀。

祭祀过后,最忙碌,最有意思的就是做米粿了。奶奶把浸泡了一夜的梗米捞起来沥干,放在锅里煮软后再捞起来晾了一会儿,就端到大厅梁边的石臼旁。这时候,原本在大厅里谈笑风生的舅公、叔叔、伯伯们都围过来,开始大显身手了。舅公端来了一盆水,叔叔已经扬起了大木槌,一锤、两锤、三锤……准确有力,重重地捶打着石臼里的米饭。只见舅公趁着叔叔把木槌扬起的那一刹那,双手在盆里沾了点水,迅速把石臼边的米饭扫到凹槽里,他刚把手收回来,叔叔的木槌又落下去了。我紧张地心都提到了喉咙口,而他们却一边说笑一边舂,既轻松又默契。大约半顿饭的工夫,米饭有些绵了,把它盛到饭蒸里蒸上两个小时左右,再倒进石臼里舂。舂好后,米饭已是又细又粘,像个大雪球。我自告奋勇,把它端到饭桌上,奶奶、舅婆、婶婶还有妈妈就围坐在圆桌旁,把早已炒好的馅包进粿里。一个个的米粿真像一个个白胖娃娃,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咬了一大口。嗯,粘糊糊香喷喷的,有米香,有馅香,好吃极了,见到我这一副馋样,大人们都笑了。

“三月三”在大人的忙碌中,孩子的欢天喜地中来了又去。提着米粿,抱着自己亲手挖的碗口大的竹笋,我恋恋不舍——又是一年“三月三”。

三月三的作文19

听说在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在湖南这一边家家都煮鸡蛋,听说这一天,是王娘娘生辰,我听过老人们说过一个传说,传说:有一天,天庭上的王母。

知道人间有很多苦难,生了很大瘟疫,所以在她生日那一天,把仙丹啊、仙桃、神药都给观音,让观音去人间解决一场大瘟疫,听后就把起东西走了。

里面东西有五六大袋,可观音娘娘一伸手就变只有粟子大小了,不到一个时辰就下来了,又一个伸手。袋子出来了,把这时仙丹等都撒到菜里,人们收到后;就不停向观音磕头。

因此,观音要人们记在三月三多吃鸡蛋,也是这样,人们到三月三就吃煮鸡蛋。后来人们有就这样的谚语:农历三月三,荠菜当灵丹。再后就是:煮食荠菜赛仙丹。

我家也是,到了妈妈给我很多鸡蛋,奶奶要我多拿几个,我也不想浪费粮食,我也就吃了很多个鸡蛋,今年我家养鸡,我就也吃土鸡蛋,听说很好吃呢。

三月三的作文20

又是一年三月三。缠绵了一周的雨雪天气终于远去,大地回春。蓝湛湛的天空水洗过一般,几朵飘飘悠悠的流云,远方的山峦泛出淡淡的绿色。阳光照耀着大地,微风轻抚着河堤,沐浴在这温润的三月里,如同小时候妈妈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的脸庞。

河水淙淙的流淌,如同一支生活的赞歌。一河两岸的柳枝已抽出新芽,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嫩绿。长堤上,户外运动者,缓慢地奔跑着,脸上挂满了春天里的晶莹的汗珠。

行人迈着闲适的步伐,徜徉在洁净的公园里。不时舒展一下身姿,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嗅一嗅春天的味道。打两下太极,扭一扭自己的腰肢,领略沿途的风景,拿出手机记录下春天的模样!

年轻的夫妻带着孩子,趁着东风,放飞孩子哭闹了一个冬天的风筝,牵着长长的丝线,奔跑者,跳跃着。

渐渐的,天空中的风筝多起来了,孩子也多起来了。春天是孩子们的季节,春天是孩子们咯咯的笑声,是三月里放飞天空的风筝!

三月三的作文21

一天早上爷爷说带我去地里割荠菜,我说:“为什么要去割荠菜呢?”爷爷说:“因为今天是王母娘娘的生日,人人都要吃地菜煮鸡蛋。”

听说三月三是地菜煮鸡蛋的节日,是王母娘娘的生日,人们说这是一种传说,有二种谚语是“农历三月三,荠菜当灵丹”,“春食荠菜赛仙丹”。

王母娘娘说要派观音娘娘去帮他用荠菜煮鸡蛋,因为农历三月三日是王母娘娘的生日每个人都要吃地菜煮鸡蛋。

后来,我就和爷爷去地里割荠菜,割完荠菜爷爷说带我回家洗菜,我们割了很多。

我和爷爷把荠菜一把把的洗完了。

爷爷就要我和弟弟一起去卖荠菜,我就去叫弟弟,我们就去推车。

走在路上就有人卖了,一元五角二把,那些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看见我们小孩推着车子在路上卖,很难卖完她们就帮我们买几把,我们在路上就卖完了,我和弟弟卖了200元钱,我们太开心了。

还是要多谢谢那些爷爷、奶奶、叔叔、和阿姨们,不然的话我们就卖不完了。

三月三的作文22

“三月歌圩歌满天,歌妹赶圩赛蜜甜;你唱我对欢歌起,歌妹牵手意缠绵……”,农历三月初三的八桂大地,无论是城市的街道绿地,还是村寨的山边田头,处处歌声荡漾。

“三月三”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唱节日,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陶冶,经久不衰,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同凡响的艺术创造力。

歌圩普遍流行于整个壮区,其中尤以红水河、左江、右江流域各壮族聚居的县最为盛行。

据调查,现在广西有640个歌圩点。

初三这天一大早,家住武鸣县伊岭村的女青年阿美就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出门了,在县城的文化中心广场,阿美高兴地说:“我每年都要来赶歌圩,我今天还准备参加对歌活动呢!”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居住着12个爱唱歌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无比优美的山歌,都有着传统的歌唱节日,如苗族的“坐妹”、侗族的“会期”、京族的“唱哈”等,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就是由这些歌圩发展而成的,而壮族的“歌圩”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歌节之一。

三月三的作文23

似乎不经意间,春天就彻头彻尾地来到了我们身旁。依稀记得二十多年前的自己,扎着长长的马尾辫,用一条花手绢随便一系,一只蝴蝶就蹁跹于头顶了。经常唱着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不知不觉间今年的三月三就划过去了,如流星般,让人来不及咏唱,来不及喟叹,一年韶华又溜走了。

校园里的红玉兰、白玉兰开了,那么雍容华贵,那么娇艳欲滴。只是,刹那间,就凋零了吧?呵呵,有点伤感呢,好久没有这种情绪了。三月,是我出生的月份,有多久,不再盼着过生日了?已经记不清了。孩子小的时候,因为忙,因为累;孩子大了,却因为害怕。害怕一年一年又一年飞速流逝的岁月,害怕岁月的飞刀无情地在脸上留下的记号,害怕扪心自问时的无言以对,害怕过生日后自己又老了一岁。呵呵,人,有时候就是这么的脆弱!

一、今天,天气好,心情好。你和我,运动会,一起走,一起吃饭,一起打游戏,一起照相,一起看书。比赛的时候给我鼓励,站在我身边碰了我一下我感受到了,我也一定会竭尽全力。当然,最后,我们第一。

二、天气好心情好,起床,洗澡,理发,吃饭……恩,今天的日常确定了!好无聊……的生活……

三、昨天晚上和今天晚上相比,心情真是大起大落,昨天开开心心的和好久不见越来越帅的同学一起吃饭,心情好的飞起来!今天晚上难过到变形,反正快放假了,呵呵哒。

四、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可以饿上一天不吃饭,心情好的时候也可以奖励自己一盒牛肉粒。

五、今天两次听人生的第一次,什么事情是你人生的第一次,对现在的我来讲,似乎一切都显得平静。很多事情都是不断的重复,比如吃饭、睡觉,长时间坐在工作间面对屏幕,走在路上常因赶路或疲惫,过眼即忘,年龄回让不断的重复演绎为习惯,即习惯每天无所谓吃相同的饭,每天做怎样的工作,只要心情好就行!

六、老妈最喜欢的也就是我平常时间下夜班,外加心情好时候,回家什么都准备好了,直接吃饭。我也试个新菜,凤爪一半麻辣,一半卤,不知道好吃不,味道还是很诱人的……刚下班的伙伴们,饿了没?

七、领导请当兵的喝酒拿地让我们这些草根陪喝酒吃饭。不知道说什么心情好呢。

八、孩子不在家,我是晚上睡不着早上起的早!本想好好放松几天,可是身心更加疲惫!担心她吃饭没,晚上哭了么,心情好不好,妈妈还能承受的住吗?我亲爱的孩子你在姥姥家还好吗?

九、心情棒棒哒!吃饭去啦!美腻了,心情好就是不一样呢!萌萌哒!

十、好想问你怎么样,过的好不好?是不是又不吃饭,胖了还是瘦了?心情好还是不好?可是我找不出理由!

十一、我还是控制不了情绪,还是做不到用平静的心情去跟我爸一家人一起吃饭,过年做不到,正月十五做不到,端午中秋做不到,他生日我还是做不到,我可以无所谓其他,但是做不到和你们这么重要的家人出现在同一个场合,何况还要一起吃饭,认为我心情好了就能去吃?那我想我还是365天心情都不好的更简单。

十二、这周边虽然吃饭不方便,但随处是风景,一下子心情好起来了。

十三、天好、虽然拉了一天肚子,但心情好!人品还大爆发,只要自己去吃饭老板和老板娘就不收钱,白吃白喝,善良是没坏处的!

十四、有时候会时不时心情不好也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在烦恼什么现在也懒得找人倾诉一下了也不管是和谁就是不想说话感慨更多的是物是人非离开了六都接触的越来越现实没有以前那种简简单单的生活不会像以前一样会因为一些小事而瞬间心情好起来我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也一个人看书写信自己对话谈心。

十五、今天晚上一起吃饭,和几个别家饭讨论我家和隔壁家……发现原来路人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啊!都在吐槽隔壁家迷之尴尬…而且实力一般还总被公司捧,不喜欢。

十六、心情好得很突然。在华莱士吃饭,服务员叫餐都是:20块的好了,来拿一下。对我:帅哥,你的好了,来拿一下。

十七、吃饭的时候有个很帅得服务员,和他说了几句话,心情好棒哒……

十八、有些人啊,追你的时候接你下班~请你吃饭~关心你累不累~心情好不好……现在啊,就是随便什么事都凶你……其实也就两件事凶你,这事凶你,那事也凶你!

十九、一个人在一座陌生的城市生活,没有亲朋好友在你的身边陪伴着你。一个人出门上下班,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下班走在路上一副憔悴面无表情。下班了,心情好,走到夜宵接逛一逛。天天大街的喧哗吵闹。感觉累时,直接回到家门口,打开门又是冷冰冰的房屋。这半年里自个感觉特别特别累,可是又能怎么样呢

二十、在家就是心情好,妈妈就是给力,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吃饭的小吃货,哈哈哈

二十一、心情好的时候,人生处处是风景,心情不好的时候,旅行不过是换个地方吃饭睡觉打豆豆!

二十二、天气正好,适合相约吃饭,适合美美哒的出门。

二十三、这习惯要改,心情不好,请人吃饭,心情好,请人吃饭不行,要吃土晚安。

二十四、今天心情好低落,莫名其妙的难受,简直莫名其妙,不想吃饭不想睡觉不想讲话,为毛。

二十五、大口吃饭才有力气干活往死里干才没心情胡思乱想不乱想心情才会好心情好才能好好吃饭。

二十六、难得心情好,走老远的路去吃黄鱼面,逛街人多,吃饭人多,青团排队都到马路中央。算了算了,毕竟昨天已经吃过了杏花楼的青团。

二十七、出来吃饭要等这么久,心情好的话都无所谓了!

二十八、没去吃饭,在这坐着发呆…一个同事过来说,心情好要吃饭,心情不好更要多多多多吃饭…听着貌似很有道理…

二十九、每天还和往常一样习惯的.去思考你六小时前在干嘛你现在在干什么你心情好嘛你开心吧你过得好嘛你吃饭了吗有没有生病工作好吗……还有想过我吗?

三十、消化情绪,我想应该是无论心情好不好,都要改工作的时候工作,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努力努力再努力而已,然后你就没情绪了

三十一、一想到要回家吃饭,心情好啊,感觉浑身都多舒服的。

三十二、心情好要买买买,心情不好也要买买买,女孩子嘛,就是要少吃饭,多买衣服和化妆品,哈哈。

三十三、想做的事情好多,觉得自己不够优秀,心情好烦,不知道该去做什么。想要好好吃饭,多看点书,想去跑步,身体变好。

三十四、纪念一下今天寝室的网终于被修好了,出去吃饭还看到了防弹fx和大家的老公,嗯,就是心情好。

三十五、好喜欢在家的日子,每天按时吃饭,按时睡觉。心情不好了听听歌,晒晒太阳看看书。心情好了,出门逛逛见见朋友。现在的我,只能坐在电脑前,愣愣的看着电脑。

三十六、跟美女吃饭心情好的哇食欲好的哇。

三十七、阳光好,心情好,今天泽宇哥哥要来家里吃饭,希望厨艺正常发挥。

三十八、我可以一个人吃饭也不觉得无聊,手机偶尔忘带了也不会着急联系不上谁,我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下班可以继续工作听听书听听音乐心情好了吼几句,我现在很爱笑就算偶尔有不开心,我没有恋爱没有暧昧瞧吧,我这不是过得很好吗,可是这并不代表我没有想你。

三十九、你不理我的时候,我什么都没做,我只是一直在想你而已。想你在干嘛,你吃没吃饭,你有没有想着我,你心情好不好……我等到你的信息,我好开心,至少你是想得起我的。至少你是知道,我是很想你的。

四十、腰都快断了,身体不舒服到爆!烦躁,心情好差,分分钟想要打爆他的头,还在问,要不要吃饭,这个点了,没吃早饭,你说我要不要吃饭!

书籍简介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

《百年孤独》主要内容

写的是布恩地亚一家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坎坷经历和马贡多这个小镇一百多年来从兴建、发展、鼎盛及至消亡的历史。作品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深刻反映了歌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大陆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

-------------------------------------------------------------------------------------------------

《百年孤独》作者简介

《百年孤独》作者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是哥伦比亚的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作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名家称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百年孤独》描写的是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还有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的兴盛和衰败。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完美的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华丽的虚拟世界,使这本书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该本书表现了拉丁美洲令人惊异的疯狂历史,也使得马尔克斯被人们称为“二十世纪文学标杆”。

-------------------------------------------------------------------------------------------------

《百年孤独》读后感1

我是在一个下午读完这本书的,仿若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孤独岁月,恍惚间仿佛已经穿越了一生的时光,经历了那一场又一场的或痛苦或波折或感悟的“闹剧”。

我不知道我是否读懂了它,或者说我不知道我从中深深感触到的那些所谓的情感,是否是作者真正想传达的情感,也许我需要再重新回味细品它一遍,到那时候,肯定又会有另一番别样的感触了吧。

但就这第一次的浅显阅读,我对“孤独”的理解好像有些不同以往了……

也许,孤独会教会我们好多东西,指引人们阅读、思考、在不甚艰难的人生里独自坚持,教会人们适应时间的漫长亦或者是短暂,把握每个人的命运。

《百年孤独》中的孤独能够如此透彻心扉,在我看来,是因为它向我们娓娓道来了如何沉闷地活着。

在这个比《红楼梦》还要繁复、难记的家族体系中,“活着”是所有情节发生的唯一前提。为了寻找活着的方式,为了寻找活着的意义……为了所谓的活着,一个生活在地球角落里的百年家族陷入了无限的疲惫与孤独之中,在茫茫岁月中上下求索,忙忙碌碌……

但是,我并不觉得它是一个悲剧,我相信,虽然经历过这数不尽的无论是种种情爱的纠缠折磨,还是梦想追寻的茫然,又或者是繁杂错乱的现实,但是,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成员,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东西,他们看透了这个世界,并且活下去,甚至死去。

他们远离了故乡,远离了熟悉的一切,远离了常规,选择了一条别具一格的属于自己的生存之路。他们在路途中探索生命,享受孤独,经历梦境一样玄妙的人生……我相信,他们没有一个人会后悔当初的选择。

他们的孤独,令我仰慕,令我钦佩。

《百年孤独》读后感2

这是一本饱含孤独的书,厚厚的书页承载着厚厚的孤独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孤独是一开始就注定好的,在那本羊皮手稿中,从第一代人传至第七代,一直没有被研究透,而正因为家族中无人,也就不能知道家族的命运走向,我觉得这是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一个独具匠心的安排。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并不知道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被一连串看似一样的名字弄得眼花缭乱,再去看作者著此书的目的,是要通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个社会现实。

虽然我并不太了解拉丁美洲的历史,但是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感受到在那个年代,那片土地,那一群人类的内心。我想我是难过的,因为能够确确实实地感受到那份孤独与无奈。我想我又是幸运的,通过这本书,我学到的是该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过好自己的生活。

《百年孤独》读后感3

读《百年孤独》纯属是一个偶然,经同事推荐就借回家看看,看了一遍,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无数的倒叙、插叙给弄晕了,读完后也不能完全了解其义。今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关于《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的文章,忽然想解我一直以来的疑问,便细细的阅读起来。

文章的作者读了三遍《百年孤独》,并对作者的身世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种执着探索的精神着实让我敬佩,不由得让我想起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亦是如此,只要你有诚心,也够努力,总会有一定的收获。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其实写的就是拉丁美洲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的兴衰。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专访时对孤独的解释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

“不团结”在我的印象里有很多解释,从片面的角度说,它是自闭的、可怕的、是要反省的、是要摒弃的。其实在职场上也不乏这样的案例,团结协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而实际上我们往往是在本职工作上倾尽了全力,而忽略了其实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性,这也说明越是浅显的道理,越是难以企及。

偶然吸引到我的文字引导我的这次阅读,也让我感觉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阅读,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可能有时,读着读着,我们会发现它是在写自己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就是正在阅读的自己,这种感觉会拉着我们继续阅读;有时,当发现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出现在眼前时,那种兴奋之情无以言表。

阅读不乏是个好习惯,它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知识,也能养成价值的判断力,那我们为何不取别人所长,来逐渐提升自己呢?

《百年孤独》读后感4

刚开始看《百年孤独》的时候,发现有几个奇怪的地方,首先,布恩蒂亚家族中的人名反复用的都是阿卡蒂奥和奥雷连诺,这也仿佛他们的生活一直是在一种可怕的循环中度过的;其次,故事的情节很具神话色彩,死去的人可以因为按奈不住寂寞从新回到人间,甚至与活人交谈。这也引起了我看下去的冲动,这是一个仿佛描述一个国家百年的繁衍与生存、耻辱与压迫的故事。

霍·阿·布恩蒂亚带领他的妻子,以及他的亲属朋友们历尽千辛来到了一片未开垦的土地上,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这块后来被命名马孔多的小镇上,蕴含了无穷的神秘,但似乎又令霍·阿·布恩蒂亚陷入了无穷的孤独。在他身上也体现了那种可怕的循环,在他对创造发明产生厌倦以后,便整日地呆在实验室里制作金属金鱼,每做到二十条的时候就将它们熔化重做。他的后代奥雷连诺又从战争走向孤独,终于也陷入了循环制作金鱼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地传承,又一代代地都是那副孤独样,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代奥雷连诺·布恩蒂亚的出世,由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入驻,不仅是布恩蒂亚家族,整个马孔多已经开始没落了。那本羊皮书卷上用梵文字描述的这个家族从建立到没落其实已经是注定的宿命,终究是一个可怕的循环。

《百年孤独》读完后都会给人留下一种沉重感,我认为这种感觉才是作者真正想传达给读者的。

《百年孤独》读后感5

孤独的力量是可怕的。书中描写的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都在孤独中死去,他们的经历大致是相同的,在马孔多这一片土地上,没有进步,没有创新,每天重复上演同样的剧情,生活在那里的居民注定是不快乐的。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拉丁美洲的历史是不断重复着的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荷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孔多的繁荣。因为马孔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一条道路,把马孔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他曾向妻子抱怨说道:“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地过日子。”可惜的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颗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荷塞死去了,连同马孔多的文明。之后的几代人,也重复上演着同样的悲剧,导致马孔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到最后整个马孔多就被一阵来历不明的风刮走了,从地球上消失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心情是压抑的,因为整本书几乎没有向上的积极气息,有的只是孤独和颓废。才发现自己是这么地害怕孤独,讨厌孤独。我们每天都生活再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科技发达,文明进步,我们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于是我们开始反思,是不是节奏太快了?是不是步伐太仓促了?是不是该停下来,寻觅一份安静,让心灵歇歇脚?可是只有停下来才会发现,原来我们不停地往前赶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只有不停地创新,不断地进步,我们才会快乐。

当我读到:当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看到被蚂蚁吃得只剩下一小块儿皮的儿子时,他终于破译出了梅尔基亚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题辞是:“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正北蚂蚁吃掉。”原来,这手稿记载的正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在他译完最后一章的瞬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整个马孔多从地球上刮走了,从此这个村镇就消失了。

有什么东西在我内心深处轻轻地爆炸了,一朵一朵小小的淡白色的云朵炸开了,就像花朵不得不绽放一样。我多么希望,所有人的孤独都能消失,我们要的不是一个热闹的表象,而是一个真实的未来。

《百年孤独》读后感6

《百年孤独》是世界文学史上迷幻现实主义代表作,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对三个字的感悟非常深刻——想象力。马尔克斯给主人公设置了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用文字讲述了一个家族七代人的故事,以及在战乱的年代里马孔多小镇的百年历史,历经风雨和岁月,故事还融入了神话传说、宗教以及民间故事等素材,丰富多彩。

百年孤独是围绕布恩迪亚家族展开的,第一代布恩迪亚人的传奇生活经历就让我感到惊奇。布恩迪亚与乌尔苏拉结婚却害怕长出尾巴于是穿着紧身衣,被大家嘲笑,之后在斗鸡比赛中胜出后杀了讥笑自己的同村村民。之后又收到村民鬼混的搅扰,痛苦凄凉的眼神让他不得安睡,于是决定逃离这个村子。经过两年的迁移,他们来到一片被大沼泽地围绕的小镇马孔多,在梦的指引下定居此地。他很聪明,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从吉普赛人带来的文明中发现了获得了很多知识,并有了新的发现,因此对科学文明十分向往,整天研究自己的科学实验,最后因精神失常而死去,家里的重担落在了妻子乌尔苏拉身上。

以上便是百年孤独中第一代人的故事,读过之后,你是否被作者的想象力而震惊了?通过阅读这本书的后续故事,你会发现乌尔苏拉活了110多岁,见证了马孔多小镇的百年历史。而在这段历史里,发生了几十次内战,战争的残酷让底层人民生活艰难。

百年孤独深刻的揭示了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的残酷和普通民众的愚昧和盲目,让我们感慨万千!

《百年孤独》读后感7

因为书中无可抗拒的悲剧结局,我躺下后翻来覆去睡不着。布恩迪亚家族百年兴衰的历史,每个人无可排解的焦灼与孤独,冥冥中无可抗拒的宿命都让我无法入眠。这是一部拉美历史的兴衰史,伴随着城镇的建立,科技的发展,殖民者的入侵,自然灾害的肆虐,原著民的反抗、挣扎、屈从乃至安于命运的安排。整部书充溢着灵异鬼魅的色彩、异于西方现代文明的情调。文字富有写实性,生动逼真的再现生活的同时,又不乏诗意、幽默与浪漫,许多段落读下来津津有味,忍俊不已。

今天整本书大概又过了一下,整理了一下布恩迪亚家族七代百年的谱系,对书中的情节愈发的明晰起来。这本书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拉美文学的书籍。可以说这是一个很高的起点。该书是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同时,该书也是中国第一次获得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中国文版授权,据说是天价。2011年6月第一版。我很庆幸选在这个时候来读这本书。我记得以前也经常看到这本书的中文版,但是只知其名,不曾深入。原来以前的都是盗版啊。如果十年前读这本书,我未必能理解其中的精髓。我现在读一部作品,更喜欢作品中体现人性,揭示人性的东西。我相信,无论历史如何变迁,人性的东西总是最基本的最恒远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人性置于广阔的时代变迁之中,举重若轻地把拉美的历史通过一个孤独的家族历史体现了出来,并警示世人,拉美将走向何方?

人们习惯于把《百年孤独》看作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而我更赞同马尔克斯自己所说的:“我写的都是现实。”我相信超自然自量的存在。而在越是落后的地区,灵魂与鬼神都是与人类同在的。譬如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我想极少人不相信人死后是有灵魂的,所以灵异的事件总是频频出现,你把它看做是迷信也罢,只是人的意识也好,它就是存在着,在现实中,或者在脑海里,反正总有一个所在。你可以把它看做魔幻,也可以把它当做现实。

这本书的译者是范晔,是我们的同龄人,70后。他的中国文学的功底也是相当好的,语言华美、幽默、又满是无可奈何的忧伤。我真以为自己在读中文原著呢。一个翻译者能够让读者有废寝忘食读下去的冲动,就已经是成功的了吧。哎,跟人家比起来,我们真是惭愧。人家年纪轻轻,翻译起来竟是大家手笔,我辈读此书,竟然还有不认识的汉字,惭愧惭愧啊。唯一困惑的是,根据网友的介绍,好象别的版本里出现的猪尾巴是个女婴,范晔的译本里却是个男婴,真想赶紧找到其它的版本看看,或者如果自己懂西班牙文,找来原文看看也好。

不知道是不是阅历增加了,我读此书,倒是没有太多时光错乱或者身在魔幻或者异国的感觉。相反,我倒觉得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历史跟中国的历史有相近之处,难道是书中有东方的元素?还是因为同样曾经遭遇外敌的入侵?或者是经历了从落后到文明的苦难过程?包括书中人物的命运我在今日的农村依然可见。

这样一部作者倾其心血写了一年多的巨著,当然不是我三天就可以领略其精髓的。这也是我读书的习惯。对于喜爱的书,第一遍往往是要焚膏继晷通读,了解故事梗概,知道其结局,方可安心;第二遍则是理清人物脉络,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之后则不知道是不再读或者是若干遍地咀嚼,取决于对作品的喜爱程度及作品对我的影响。

又是凌晨了,明天继续“孤独之旅”。

《百年孤独》读后感8

在与世隔绝的马孔多里,浓缩着一个世界,浓缩着世界上的各类人,也浓缩着世上所有的孤独。

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的所有角色,像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虚无比的灵魂。我在读这本书的同时,从里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读出了我们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孤独。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位屡经失败,却又百折不挠的科学家,总是拥有着无尽的幻想和无穷的毅力。他身上映射着所有的科学先驱者的影子,狂热和冷淡,鲁莽和沉着,探知的欲望和放弃的意念,各类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体现。他试图用磁铁挖掘黄金,试图将望远镜作为武器,试图把水银冶炼成金子。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乃至于朝夕相处的妻子乌尔苏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为。可是当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谜底时,他却被当作疯子,被捆绑在栗树树干上,被迅速地遗忘。昔日的炼金梦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里已成虚无,他只能忍受着生与死之间横亘的痛苦——无尽的孤独。马尔克斯似乎在用这个,表达着对所有的开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至于乌尔苏拉则是一位任劳任怨的劳动者。在那个时不时闹得天翻地覆的家中,她永远是这个家庭的经济支柱和精神支柱。她从没有唱歌的乐趣,也没有游玩的雅致,各种劳动如同拼图一般拼凑出她那紧凑而又孤独异常的一生。她无处不在。她的身影出现在家具的迷幻倒影中,出现在朴实无华的天地中,出现在糖果小作坊的喧嚣声里。她又虚无缥缈,就像是来到人间通过劳动来赎罪的亡灵。到最后,伴随着她的死亡,她的名字也被丢到了记忆的深渊之中。作者写出她冗长的一生,同时也是对哥伦比亚所有孤独的劳动着的赞歌。

至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这位最为孤独的前行者,一生发动了三十二大大小小的起义,却又为了重归原先的生活毁掉了自己创造的战争成果。他逃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官至革命军总司令,却只换来了一条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孔多街道。他的一生如飓风般浩荡壮烈,又如死水般宁静孤独。就像那些在哥伦比亚为自由而战的人们,不论生时建立了多大的功绩,死后依然被大多数人遗忘。

一个村庄中,有着一个世界的万象。这个孤独的村庄在雨季无尽的雨水中,在旱季无边的干旱中,在漫天飞舞的蝴蝶和遍地横行的蚂蚁中,品尝着人间的各种苦涩和孤寂。

但是,如马尔克斯所说:“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现代化的社会用文明将孤独消除,还给这些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一个崭新的天地。这样,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会忘掉内心的迷茫,赢得充实的人生。

《百年孤独》读后感9

《百年孤独》的作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马尔克斯的名字是与魔幻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而《百年孤独》就是展现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代表之作。以此书为标志,魔幻现实主义流派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加西亚·马尔克斯于198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百年孤独》的叙事结构不同于一般小说。这部小说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马尔克斯采用了连环、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小镇马孔多的历史。仿佛一个循环向上的气流。这种环环相套的结构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一个主题: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由孤独封闭而造成的落后、消亡。作者对“孤独”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问题作了深刻的揭示。作者在书中溶汇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缤纷的文化。他通过描写小镇马孔多的产生、兴盛到衰落、消亡表现了拉丁美洲令人惊异的疯狂历史。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

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小说描写的布恩蒂亚家族一代一代“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乌苏娜在冗长的雨季中漫漫腐烂。阿玛兰塔一刻不停地缝自己和自己仇视了一生的女人——雷贝卡的裹尸布。雷贝卡足不出户疯疯癫癫地过了后半生。青年时激进热血的奥雷良诺上校晚年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这象征着他父亲所开创的马孔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

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这个古老的家族也曾经在新文明的冲击下,努力的走出去寻找新的世界,尽管有过畏惧和退缩,可是他们还是抛弃了传统的外衣,希望溶入这个世界。可是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作者表达着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事实上,这本书并不容易理解。如果没看明白,不要逼自己去理清那些看似纷乱的情节,不必搞清楚那一代又一代的人物关系。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说我看懂了。懂与不懂没有标准,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本书的确是一本可以好好翻读几遍的书,或许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体会。

《百年孤独》读后感10

记得半个月之前,在看了余华的《活着》的作者写作的意图的时候,余华曾经提到了《百年孤独》这本书。于是迫不及待的想看。终于在网上找到,并下载到手机中。

《活着》和《百年孤独》有个共同的特点,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振摄人心的警句,有的只是平淡的描述。加西亚·马尔克斯通过描述布恩迪亚7代人的命运,展示了这个家族的兴衰,以家族的第一代人乌苏拉担心生出一个长有猴子尾巴的孩子,到这个担心在最后一代身上出现为结尾。

当看到圣索非亚。德拉佩德把自己的所剩的两三件换洗的衣服捆成一个小包准备离开被小草包围、红蚂蚁侵蚀的老屋时,给人一种大厦即将坍塌的感觉,她为这个家族默默的付出,而她的那个高傲的有着贵族血统的儿媳妇却把她当成固定的女仆。尽管她从少女时代就居住在辞,但是此时她空有收拾房子的心,也无力了。在离家出走的时候身上仅仅带着一比索25生丁,还有可怜的几件衣服,看到这里,谁的心都不会不凉透的。其实在乌苏拉眼睛失明去世以后,这个家族就逐渐走上了衰退的道路,特别是她作为家族中的主心骨,在去世以后,衰退的趋势更无法遏制。这个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连同如镜子般的马孔多镇,被飓风彻底抹去。

菲兰达她高傲、虚伪、懒惰,虽然这些都是她从小生长的环境所造成的。但是看看背叛她的丈夫、她不争气的儿子、还有被她毁掉的大女儿梅梅,这个女人着实可恶的很。

孤独很可怕,在总是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中,容易走上自我的封闭。

读完这本书,感受了拉丁美洲人名所遭受的苦难。很奇怪,突然想到了南京大屠杀,至今日本政府都不承认。过去的100多年中,我们民族也遭受了巨大劫难,在国际上被孤立,还好我们没有走上极端。

《百年孤独》读后感11

带着“久远了人变了应该会有不一样的读书心境”的想法,多年以来第三次翻开这本书,才终于读完。

手头的这本书购于94年,出版于浙江文艺,91年版,定价6.80元。书页已经泛浅黄,散发着一种陈年旧书的味道。如果再久远再久远一点,就和书名更相符了。

读所有外国小说带给我的感觉都总是大体一致,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文风的问题。即使的一部轻松的民俗小说,我也感到一股浓郁久酿的散不开的风情。这位拉丁美洲的作家给我的感觉尤为突出但也迥然不同。

马贡多那与大地浑然一体的原始、未经开化的纯粹,仿佛让我看到了最初傍河而居的人类部落。那个时候他们是团结的,是大胆的,是赤诚的,也是智慧的。而后的故事就可以简单归结为外族和殖民者的入侵。马贡多的居民一步步由“愚昧”走向“文明”的长征中,历经了一次次冲击,精神的物质的,在蜕变为文明人之前,马贡多连同它的居民在飓风中消失了,如同从未存在过一般。

布恩地亚家族的七代人历史就是整个马贡多历史的缩写。他们在与外界的侵扰抗争中,从愚昧无知到广泛猎奇最后回到愚昧。乌苏拉第一代就在担心自己会生出长着猪尾巴的孩子,而到第七代布恩地亚家族终于还是出了个长着猪尾巴的孩子。时间在奔跑,而人类的本性却始终停留在原点。

虽然《百年孤独》已被划上了反之反帝反封建反独裁的标签,但我仍想谈谈这之外的东西。在这个没有伦理,鲜有道德感的家族,是什么维持了它七代人的延续?女人。从乌苏拉·伊瓜朗到圣塔索菲娅到阿玛兰塔到菲南达再到阿玛兰塔·乌苏拉,甚至是贯穿全书的庇拉·特内拉。这些女人在那个几经摧残的老屋内生养了那些个或封闭或穷奢极欲或好战好斗或愚钝的男人,在最艰难的时刻守护着这个家。男人和她们在感情上是分离的,没有沟通的,而她们之间也是分离的,缺少体谅的。这就构成了孤独的一个个元素。

我看着这些被我写在纸上的名字,无非是翻来覆去是那几个,雷同是本书一大亮点,不仅姓名,还有性格。这些雷同告诉我的是,历史是惊人的相似,这个家族的命运翻来覆去也不外乎那些。你以为时间在往前走就改变了一切,其实时间的长河在顺势而下,你却站在河中央低头数着脚丫。

我能感受到孤独笼罩着这个家族的人们,却也找不出解救这孤独的办法。是他们的麻木不仁?是他们缺少爱的滋养?是他们被外界的新奇与不堪蒙蔽了眼睛?如同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说,孤独的反面是团结。而试想,我们原始愚昧尚未开眼看世界的祖先在遭到外部的引诱或侵略时,个个被眼花缭乱的事物迷得晕头转向的时候,怎么会还记得抱作一团共同御敌?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是敌是友他们真的一时难以分清。所以他们注定了孤独,在经历这些动荡和变迁中,无人可以倾诉无人可以依靠。于是,雷蓓卡坐在摇椅上吃土,数年之后阿玛兰塔坐在同一把椅子上日日编织裹尸布。

今天刚好是哥伦比亚独立的纪念日,看完了这本书也聊以为此纪念吧。

《百年孤独》读后感12

先是两件关于这本书的事情:

深圳一个朋友说:“我们学校图书馆的那本《百年孤独》,前十页被密密麻麻的线占满,乃至还有读书笔记,可后米娜,干净得像新的,看起来很爽。”

前几天,邻班一个同学向我借《百年孤独》,看了大概一个星期还给了我。我高兴地问他“你读完了?”他说“没有,读到一半太难受了,读不下去了。”

它对我而言是这样一本书: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有三年没读一本闲书了,忽然很恐慌。随手从家里的书橱上拿下一本来,便是它。读完第一篇,觉得不甚精彩,却又有说不出的感觉。又是忽然有一天,看到它,有种再读一遍的冲动,便拿起来,再读。这种冲动有了好几次,待我觉得它精彩时,已经读过六遍。也许这就是一些书的魅力所在。后来我听说马尔克斯因此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想:原来得奖的可以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书啊。也许那种东西,“艺术”?它离我们很近,只是我们不自知。

墨尔基阿德斯

“他背对着百叶窗坐着,阳光从他身后流泻出来,他的声音启迪着人们心中最愚昧的角落。”

我很喜欢墨尔基阿德斯,喜欢这句描写。我喜欢想象他背对阳光坐着,平静的呼吸和话语搅动着尘埃,而这些话语又是如此柔软,使人得到启示。我向往那种氛围,每一个奥雷良诺,静静地坐在炼金室里,望着那个一半是现实,一半是祖辈记忆的睿智老人,讲述着什么,让人心灵宁静。尽管布恩地亚的族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可他一直在那儿,背对着百叶窗坐着。我也想坐在那儿,聆听他的言语,发誓绝不像奥雷良诺们一样沉沦在酒色世界和自己的孤独里……可惜,只有自己能启迪自己。

奥雷良诺·布恩地亚 上校

“原来我们发动这战争,只是为了不把房子刷成蓝色。”

不知为什么,我和这个人,这个被乌苏拉称为“没有爱的能力”的人有着深深的共鸣。他的愤怒,冷漠,执着令我莫名熟悉。我仿佛可以看到他的眼睛,相貌,听到那种说话的口气。甚至当他最后一次,因政府在养老金问题上背弃信诺,找到马尔克斯上校,请求重新牵动那根链条时,我觉得我心中竟有一种相似的愤怒,还有无奈。可他是悲哀的,在荣誉的垃圾堆里滚了一圈,最终在制作小金鱼中得到了平静,孤独的平静。虽然他曾经轰轰烈烈,躲过了二十次暗杀,发动了三十二次起义,但他一事无成,转了一圈回到原地,连他父亲都不如——至少他父亲建立了马贡多。

阿玛兰塔

“你要步入教堂的门,就要才在我的尸体上过去。”

阿玛兰塔是这样的人:当克雷斯庇与雷蓓卡在一起时她誓死阻止他们结合,而当克雷斯庇爱上她时,她却回答“我这辈子都不会和你结婚的。”最后,马尔克斯上校耐心地等着,直到被处死,也没有等到什么。

她对雷蓓卡的`仇恨是漫长的,却在时间洗涤下成为一朵纯净的仇恨之花。她先是为雷蓓卡,后为自己编织着裹尸布,在漫长的孤独中老去。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也许仇恨能使人变质,痛苦,然后灭亡。为了爱一个人,去恨一个人,不值得。

时间

“奥雷良诺?那只不过是一条街的名字,很多家的小孩以那条街命名。”

“你真的不相信奥雷良诺发动了三十二次起义的事?”

“那只是个传说罢了。”

明明上校还在眼前,转眼间他的故事被人遗忘。这就是时间,洗涤一切的时间。似乎布恩地亚家族的每个人,自从出生起,就被时间打下了烙印。一个个人成长,老去,在遗忘中被人遗忘,除了墨尔基阿德斯。就这样在时间的流淌中孤独,平静,死去。

“他们家族第一个人从远方来,最后一个人正在死去。”

马贡多

“镇中心竖起一块牌子:上帝存在。”

马贡多是一个过程。它是一个养满了百灵鸟的小镇,是一个吉卜赛人推销新发明的地方,是被外国人冲击得满目苍夷的地方,是一片废墟。

在这个从头至尾又回到原点的训话那种,似乎让人明白了一些东西,是什么呢?我不清楚,我只大概知道,我更喜欢那个马贡多,那个养着百灵鸟的原始的马贡多。

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

“这很简单,因为我疯了。”

他身上有的,便是它遗传给阿卡迪奥们的激情。他建立马贡多,迷上炼金术。虽然无数次失败,可他的激情从未熄灭。他为了把马贡多建立得更好而付出终生,直至被绑在树下。他疯了吗?我不知道,也许只是知道的太多,像墨尔基阿德斯,他亲爱的老师一样,逃不过死神吧。

《百年孤独》读后感13

“文学是为了嘲笑人们而做出来的最好的玩具。”这句话是最后那个和阿玛兰塔·乌苏拉爱的死去活来的奥雷良诺的朋友阿尔瓦罗说的。那么加西亚·马尔克斯写这本书我可不可以看做他在嘲笑,而且不仅仅是拉美的历史。

今天下午在图书馆一口气读完了最后四章,其实早在读到老阿玛兰塔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不安了,虽说之后的家庭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复兴了另一种形式的家业,可是那种浮躁虚华正是预示从波峰下滑直至衰落的最好嘲讽。这个时代就这样没落的开始了。

作者以平直的语言讲着看似与他无关的故事,语气里没有表情,可是之中有似夹杂着弱弱的同情。每个人孤独的方式都不同,却又是一脉相传。这个家里是由女人来支撑的,所以孤独就显得风情和动人了。

然而,他是这么嘲笑的。追求科学与外世界的被科学和超脱的精神折磨而死;环球漂泊见多识广的最终还是回到这里离奇而死;一心操守家业,默默打理内务的被煎熬而死;参与战争、起义和游行活动的因对斗争的恐惧而死;纯真的升仙,恶俗的堕地,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全部被意识卷走,剩下干扁腐化的躯壳。

最后得知墨尔基阿德斯为这个家族早就准备好密码羊皮书,我仿佛看到了长满绿斑的吉普赛老头闪着黑色浑浊的眼睛嗤嗤地笑,笑这个家族以看不到的程式缓缓地进行。每个布恩地亚家族成员和与其有关联的外人本都拥有特殊的力量,所有人的力量在明处互相烘托,却在暗处抵消。让孤独占了上风。

我们在看着,仿佛自己成了最后的奥雷良诺,阅读一本已经铺叙好的镜子,在镜中是否看见自己与周围不断的执拗着,孓然一身。我们按照作者设定好的路线笑着小说中人物的愚蠢,笑着不同民族的无聊,笑着旧时人们的落后。但自己是否真的就那么精明发达?我们的本性就是旁观者,却没法旁观自己,这部书终于反射出作为旁观者的卑劣。

我们被同情地嘲笑了,不过我们还好有这面镜子,看看自己僵硬的表情。

《百年孤独》读后感14

今年6月,在台北,几十家国际媒体的亚洲特派员在一起吃早餐,和一家危地马拉报纸的首席记者聊天。老头已经五十多岁了,黑色的胡子和头发,夹杂这一些学究气的花白,还有典型的拉丁人鼻子。带一副亨利基辛格式的眼镜儿。说起英语来带着些许口音,语速不急不缓。

老头是个自由派,我跟他聊切·格瓦拉——我并不喜欢这个人,但我知道这是个符号——他跟我说切·格瓦拉并没那么受欢迎,或许喜欢卡斯特罗的人更多一些,但他不能确定。然后是莫拉莱斯和查韦斯这对活宝。老头说,查韦斯是个愚蠢的经济管理者和外交家,但他的social project确实卓有成效,你可以不喜欢他,但必须重视他。我喜欢这种balance的调调,老记者的职业本能已经渗透进了日常谈话。

再然后我说起我对百年孤独的热爱——我不知道百年孤独的英文名字,但我能蹩脚地尝试发出cien anos de soledad的音,还有garcia marquez。老头微微低头,从镜片上方又看了我一眼,平静的眼神亮了一下。

接下来的三天中,只要我还能在早餐餐厅中找到他,我就端着盘子坐在他身边,听他讲那过去的故事——老头年轻的时候是马尔克斯的粉丝,曾经采访过他本人,对他的所有故事了如指掌。

我也顺便介绍马尔克斯对中国,以及对我本人的影响。我说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才15岁,在高中宿舍的被窝里,从下午六点到晚上两点一口气读完。我说,拉丁美洲是一片有故事的土地,就像中国。老头儿一边往面包上涂黄油,一边微微点头。最后一天分手的时候他说,欢迎来危地马拉。

中国和拉丁美洲,这两片土地在过去的300年里有着太多相似的故事。

但中国人没有把这些故事写出来,至少没有写得这么彻底。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把百年孤独读一辈子。

《百年孤独》读后感15

这本书是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一起买的,当时刚上高中,军训的时候花了七天的时间看完它,那个时候没把它当名著来着,因为可读性非常的强,完全被迷住了。就是一个劲的往下看,名字啊什么的,都仔仔细细记着,因为看之前,先读了编者按,里面有这方面的提醒。

所以我看得也很轻松。

当时里面最喜欢的人物就是乌苏拉,还有有点小白倾向的俏姑娘蕾梅笞斯。

有很多地方看完了,都还吃吃的笑起来。

现在看来的话,才知道这叫阅读的快感。

有很多章节想起来的时候就拿起来反复的看。思想啊,内涵什么的都没有深刻的去想。

在我看来,它就是一部老祖母絮絮叨叨讲述的一个引人入胜的童话故事。

《百年孤独》读后感16

无怪乎马尔克斯花了那么长时间去写出这本书,它的确与我之前所看过的很多小说都不一样。情节的高度密集造成了表达空间的压缩,因为篇幅摆在那里。

整本书数十万字中的大部分是马不停蹄的快节奏情节发展,而作者的表达并没有刻意地塞进字里行间,而是靠着整个情节的情绪基调的不变来达成。小说中情节的发展一日千里,而整本书的情绪却如一只巨大的木桩钉进了大地一般纹丝不动。作者正是用这种手法来凸现出这种一成不变的情绪,那就是深深的孤独之感,也正是因此我感觉到布恩蒂亚家族百年间数代人的性格核心几乎并没有什么改变。这个家族就像河流中的一块石头,抵挡得了过去,却无法与未来同行。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第二代人中,何塞·阿尔卡蒂奥的死。他被不知从何而来的zi弹击中,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过了整个马孔多,避开了所有人的眼睛,绕过容易被弄脏的地毯,一直流到正在厨房忙碌的乌尔苏拉面前——乌尔苏拉才是这个家族数代人真正的精神支柱。

何塞·阿尔卡蒂奥是第一个死去的布恩蒂亚,流出来的是孤独之血。火药的硝烟气味久久不散,萦绕在他的房子里,萦绕在他的墓地中,直到很多年后才被香蕉公司用水泥封住。

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贯穿百年的孤独那彻骨的荒凉。

《百年孤独》读后感17

前几天在地摊上买到了黄锦炎版的《百年孤独》,也算是个小小的意外之喜,毕竟以前跑了不少旧书店也没买到,而且由于版权问题这个译本不会再版了。花两天时间加班加点把新买到的这本旧书看完后,脑子已经被书里的一群奥雷良诺和阿卡迪奥绕晕了。《百年孤独》也看过三四遍了,但我还没能完全捋清书里的人物关系。

这回读完《百年孤独》,我忽然想到了另外一本小说《白鹿原》。以前没想过这两本书有什么关联,细细一琢磨,《白鹿原》在很多方面都和《百年孤独》颇有相似之处。本想就此写篇小文章,打开电脑一搜,已经有几个人提出了相同的看法,而且比我考虑的更为全面更为独到,陈忠实自己也说创作《白鹿原》受马尔克斯影响最大。小说作者都这么说了,只好说自己琢磨出来的东西是愚者千虑之一得,不过独立思考所得虽非首创,读书能有点心得什么的也值得高兴,看书的乐趣也就在于此。

《白鹿原》的朱先生曾意味深长地说,白鹿原成了一个鏊子,暗示历史在轮回重复中缓慢前进。《百年孤独》里也不断说出历史在不断重复。在不少书里看到过类似的看法,比如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的后记中就说自己认为历史是一个螺旋形状,即前进中有重复,重复里有更新;周作人在民国时期写的社论里也曾略带揶揄地建议当时的时评作者快去翻《资治通鉴》,笑称未来的发展变化早在千年前就由司马光写好了。

这么一想,读史应该也是个挺有趣的事情。《资治通鉴》早就买回来了可还没细读过,以后有时间多翻翻,肯定很是有意思。

《百年孤独》读后感18

孤独是个顽疾,当死亡成为我们路之终点的时候,孤独也就随之而来,这世间有多少吵闹,就会有多少孤独。无疑,孤独本身就是一道枯涩而不可理解的背影,但马尔克斯的笔却是含笑的。他没有徒劳地去化解苦难,而是裹了一层糖衣在外面,那几欲和神话接壤的想象力,让每个冰冷的字都长了一双翅膀,也曾让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飞的冲动。

《百年孤独》一书中,奥雷里亚诺第二是个欢快的胖子,他精力旺盛,经营彩票生意,喜欢请很多朋友一起喝酒,一边拉着手风琴,一边马不停蹄地醉。然而,他却依然反复地说着,人生短暂。热闹终归会沉寂,孤独如影相随,每个人都深受折磨,但临床表现却不同。

奥雷里亚诺上校的晚年,终日把自己关在梅尔基亚德斯的作坊里制作小金鱼,每打造出一尾,便将其投入冶炼的火焰中烧毁,如此反复,在那羞涩而凉薄的时光里等待死亡降临。阿玛兰妲则坐在糖浆般的阳光里,日复一日地编织寿衣,白天织,夜里拆。丽贝卡从童年开始就在兜里装满泥土,偷偷咀嚼,像蚯蚓一样恋着那更接近死亡的芳香,而父母的头骨却总在每个梦魇之中嘎嘎作响。

还有思维像滑扣螺丝一般的老布恩迪亚,终日被绑在棕榈树上,风吹雨淋,他瞪大双眼,究竟在想什么?从来没人喜欢去享受孤独,为何我还渴望更多的人来喜欢此书?借用一下摇晃着存在主义旗帜的那些人理论,先将自己逼到绝望的天涯,再回过头来建立希望的天国,唯有这样,才更懂得珍惜生命。我们不需要悲剧,但应该有悲剧精神。即便是浮光掠影活一次,在这斑斓且喧嚣的世间,也该沉下来,挨着土地行走。

在时光里,所有活着的生命,都在踩着节奏行走,并非只有第五交响曲,才流淌命运的旋律,即便踽踽独行的人,也并非只有一进一出的呼吸与每分钟50-80的心跳。生命尚存,播撒不止,也许,下一秒就会春暖花开。

《百年孤独》读后感19

记得初中毕业的暑假,在同学家疯狂借书看:张爱玲、三毛、外国的小说……就在这时,看到了那本影响了我整个成长历程的书,伟大的癫狂的诱惑的书——百年孤独。我不知道在外国这本书叫什么名字,只觉得这个译名苍凉而深有玄机。翻开了,一个一个重复的名字,血统的迷宫,热带的奇异生活,在另一片大陆上的人们奇怪而又恰如其分的哲学。奇怪的人,难以形容的热情和绝望,没有目的,没有意志,命运在时间中兜兜转转,多少无谓的生命在世界上什么都留不下,记忆或是足迹。有个俄罗斯的读者,将这本书从头到尾抄写了一遍,她的原话是:我要看看究竟是作者疯了,还是我自己。

夏天的下午,坐在屋顶上,低头,一页一页地欲罢不能地读。一遍又一遍,始终不会厌倦,那些经典的句子,熟到可以背出,七代人每一个名字,迷宫般的血统都能以一张谱系表来区分。我一直惊异于作者想象力的无边无际,后来,看到一段话,说是每一个作者都只能描摹自己或者周围人的生活。我就在想,哥伦比亚,那个遥远的国度,究竟发生过什么,发生着什么。会不会有人,拥有像奥雷良诺上校一样的孤独神情?在大雨后,那轮新鲜的、砖末一样的红日,真的在大地上升起过么?

真正的爱与了解,真的存在么?奥雷良诺上校在心底拼命搜寻,却找不到与母亲之间真正的情感纽带,终于还是在孤独的硬壳中高傲的死去。他至死都披着毛毯,难以解脱的孤独和没有前途的高傲。高傲激起怒气,怒气让他去反抗,只是最终,他也没有学会,怎样去表达爱。

喜欢雷蓓卡,这个被乌苏拉称为家族中唯一的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女人,在婚事被一再耽搁后,终于抛弃了虚荣,选择了踏实自在的生活,选择了自己的欲望所指的生活。花边和玩具,只是爱情的幻想而已。少女时代的爱情,都是可以为心爱的人退化吃土的。皮埃特罗`克雷斯庇在地球的另一端,精美的漆皮靴踩在潮湿的石径上,每一步都踩在爱人的心上。一个悲剧,这个怯懦的男人的两次爱情,最后只能以死结束。

阿玛兰塔,家族历史上的最温柔最深沉的女人,却没有勇气去承受自己和另外任何人的命运;没有勇气去尝试接受爱的羞耻和绝望。一直在想,为什么她不能接受克里奈多.马尔克斯上校?为什么她明明爱着,却不能迈出那一步?直到后来的后来,才了解爱情的羞耻与绝望。才明白,原来那种不明所以的恐惧和怯懦真的存在。终于明白,她宁愿孤独终老,也不愿意伸出手去采摘的是什么。

《百年孤独》读后感20

在喧闹中,人们时常寻觅宁静;在不安中,人们时常寻亲冷静。他们却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孤独的境界。

在模糊的记忆中,第一次触及到这本书,还是不求甚解地背着“守信是一种财富,不应该随意虚掷”在无数次凝神的瞬间,就会想起这本书,可以称得上与他神交已久。当我怀着虔诚的心灵翻开这本名著后“正入万山圈子里”的眩晕与迷茫感随着页数的增加而愈发萦绕在我心间——立刻就被书里面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名弄的思绪混乱。但唯—庆幸的是,整个布恩迪亚家族的性格正如题目所展示的一样——孤独。

孤独,成为了他们家族的名片。但又会有人疑惑了,难道作为家中顶梁柱的个、乌苏娜,也孤独吗?没有错,她眼睁睁地看着子孙后代一个个地陷入孤独的深渊,她努力地料理着家庭,装饰着房屋,难着这不是种逃避孤独的积极表现?但她最终也无法摆脱写在羊皮纸上的命运,遗憾而逝。家族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的结局也不出意外地接踵而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悲剧性的结局与时代的改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像前言介绍的那样,这一本书映射的则是拉丁美洲的兴衰史。这本书巧妙地领着我们去见证了拉丁美洲的历史变迁:科技的发展,新道路的探索,现代化的推进,殖民者的入侵,原著居民的反抗以至最后对命运的安排举手投降。在起于孤独到归于孤独中,亦或有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孤独斗争,亦或终其一生溺身于情欲,成了拉丁美洲兴衰史的真实写白。

这个兴盛近百年的家族以及整个马孔多在一夜之间消失在拉丁美洲的大地上,永永远远的与孤独为伴。说到孤独,孤独是每个人的宿命,爱与友谊不能根除它,只能安抚它。不要寄希望于消除孤独,这是天方夜谭。孤独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看看那些垂头丧气的,看看那些望洋兴叹的,心中不免有着孤独,连那些外表开朗的人,也会有承受孤独的那一时刻。显得忙碌的都市人,也不免孤独,这时他们就三两成群,沉迷于灯红酒绿,喧闹繁华之中,然而最后一切又是归于孤独。

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面而在许多人中间。即使不是一个人,我们也会感到孤独。看着别人与同学分享暑期的趣事,听着一些游戏爱好者滔滔不绝地谈论着游戏。即使在眼前,在耳畔,也瞬间有着邻若天涯的孤独感,既然我们无法抵抗,为什么不去好好地享受孤独呢。《百年孤独》中的家族,努力地抵抗孤独,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奈的被孤独埋葬。他们成了历史,从上古到现在流淌了近千年的历史被孤独所侵蚀。孤独不会随着时光的滔滔江水而汇入大海,也不会随着有佳人的陪伴成烛火焰影。不如以巨人的姿态站起来俯视它,去找寻孤独,去了解孤独,去适应孤独。

孤独,我们不妨将它看成是我们的朋友,一个能让我们看清自己的朋友,一个会陪着自己一路走下去的朋友,一个在万般喧闹中让你聆听自己心跳的朋友,直至化成一抔黄土之后,他也会一直陪伴着你。

《百年孤独》读后感21

这天特意读一篇外国名著《百年孤独》,我额,觉得里面的人物塑造的很好,然后后作者对战争的明白很独特。《百年孤独》的作者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他在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哥伦比亚语言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是这样评价他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建立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

的确,《百年孤独》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全书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书中人物众多,却又独具特色。有坚毅的奥雷里亚诺上校,性格孤傲的阿玛兰妲,墨守成规的费尔南达以及神秘的梅尔基亚德斯。这一大家子人都有着与祖辈相似的性格、相似的经历和错综复杂的关联。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马孔多建了这栋豪宅,可随之而来的战争改变了他们,让他们变得麻木、冰冷、做作。他们只能在孤独、忙碌之中寻找安宁。

战争,战争,战争。战争对这个家庭的破坏是巨大的,使他们变得没有人情味。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迈进,马孔多也在不断地发展,但是这儿的人却在逐渐失去淳朴的本性。四年的阴雨,十年的干旱在不断考验着这片土地,最终它在风暴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文中那近亲结婚就会生下长猪尾巴的孩子的古老传说在最末代子孙中应验。

这个神秘的家族中人丁兴旺,甚至让人哭笑不得。正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冒出一个孩子。就像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十七个儿子一样他们在同一天不约而同地到来,又在同一天全部被杀。这一家人奇特的经历让人眼花缭乱,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被加西亚·马尔克斯精湛而细腻的笔触所折服。

我们不得不惊叹他笔下的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22

前几天读完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向打算写篇读后感,苦于无从下笔。一方面是对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乱以至于理不出头绪。

一向深刻赞同王菲的《我也不想这样》中的反正最后每个人都孤独,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恋还是相爱,到最后会发现不管是需求还是被需求,心灵永远都要有自己的空间。因此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难免孤独。你我都是一条直线,有人与我永远很近但永远不能相交;而相交后的两条线必然愈行愈远。

对我而言,单从读《百年孤独》的直观感觉来说,是十分的微妙且有意思的。与以往容易入书入戏的我不一样,百年孤独里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下雨中的玻璃墙。每当我似乎身临其境的时候,总有一层新雨将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许是正因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正因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良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到喜爱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

这些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孤独,逐渐的,有人在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梅梅;有人在对抗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独,可却无能为力,比如阿兰玛塔;有人孤独一生却不自知,比如乌苏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丝;还有人在生命的最后幡然悔悟,可惜为时已晚,比如我的上将奥雷良诺。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刻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苔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坚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对于我,则早已习惯了与孤独为伴,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理解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周日的下午让它陪你晒晒太阳,晒晒俱疲的身体与心灵。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能够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别人眼中。奥雷良诺上将死去的时候,我心中一阵痛楚,就是这么想的。

我坚信,这本书能给我的,远远不止于此。

《百年孤独》读后感23

我常常自矜自我喜欢读书,爱好书籍,却又常常在读书时极为偏好,兴起试读名著,却又为那其中的晦涩难懂而撤退。事实上,于我而言,《百年孤独》正是如此。

读过一遍,心头复杂感情简直无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这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什么奥雷里亚诺,乌尔苏拉,阿尔卡蒂奥,本就对各种又长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远之的我,更是读起来费力的将人物与身份对上。最要命的是,父亲跟儿子常常会起同样的名字,让我毫无头绪,一遍读下来,脑子里好像有浆糊,真是一点感想也没有了。

不客气的说,我实在是想着自我还有阅读笔记,才硬着头皮读了第二遍。这一遍,我依旧不懂,却感受到了内心有了什么,咕嘟咕嘟的冒着泡泡。

它看起来那样荒诞,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终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

读书之前教师介绍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正是由此影响。此时我也是切身的体会了。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马贡多礼貌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贡多的繁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贡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可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他的拉丁语,在家人心中只是疯言乱语,几十年后他才在那棵树上死去。

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

就像奥雷里亚诺,不断的战争,他甚至已经忘记了当初的目的,而是在杀戮,血腥中度过。他的结局停留在小金鱼中。

孤独是感受,孤独又无法感受。

当奥雷良诺参透了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奥秘,一阵飓风将马贡多抹去,从世人的记忆中根除,“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书中如是说。

《百年孤独》读后感24

我无法像他们一样,那么深切的去歌颂《百年孤独》。任何一本书,在我这里,就是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的同时,也照见了我们习惯漠视不见的事实。我在想,那些人他们悲戚的命运。他们曾经那么努力执着、那么夺目,却有一个那么荒诞和无聊的晚年。我由此又产生了害怕,怕我有生之年,来不及真真切切的保护我的父母,在物质上满足他们,在精神上支撑他们。

我也深深的了解到一个现实。一个人,在有了爱和理想的时候,就有了孤独。我们愈爱,便愈发孤独。那么,今天这个日子,于我,虽然是一年中的唯一,但终归不会圆满。《百年孤独》的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人,他们的人生全部由童年决定,某一幕某一瞬间,就已经影响到了他们这丰富而漫长的一生。走到最后,能忆起来的,也不过是那一瞬间的景象,只不过那一刻,已不带任何情感,就好像,那一刻一直跟在他身边,而他,才是一直迷失的人。

我希望我能不像他们一样,在生命的进程中,执着于最初的不圆满,一直迷失下去。打开那颗心,拥抱这世间的好,做个注定不圆满,却满足幸福的人。这就是生日的感言吧。不祝自己生日快乐,却祝自己豁达知足。

《百年孤独》读后感25

孤独的宿命围绕着这样一个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相同的命运。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每个人的精神历程都是一个圆,他们从小就孤独,冷漠,古都似乎是这个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点,成如小说中写道:“布恩地亚家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地沮丧,他们又以不一样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终点最终回到起点,让人感觉到巨大的苍凉与悲凉。

如书中乌苏拉在十分孤单之时,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遗忘在栗树下的丈夫,对他说:“你看看这个空荡荡的家吧,看看我们那些散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儿女吧,咱们又像当初那样只剩你我两个了。”而霍基·阿卡迪奥对她的悲叹却是充耳不闻,她这些话好象是在讲给一个死人听,对于乌苏拉来说,岂止只是剩两人,其实只是剩她一个人孤独的生存着。

生性孤僻的阿卡迪奥,在他生命的最后两个小时,他童年时代就一向折磨着他的恐惧突然消失了,在对人生的回顾中,他最后明白自己是很热爱过去最北他憎恨的人们,应对死亡,他感受到的不是害怕而是怀恋,他似乎时有所觉悟了,或许那种一之折磨他的恐惧便是对孤独的恐惧,人的存在就是选取,就是选取他的独特生活行动的方式,一向以来他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驱散这种恐惧,但最终未能如愿。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期望于整个民族的团结。“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感情,不通人道,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他们的孤独并不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具有的高洁峭拔,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孤独寂寞,而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竟能够将一个昔日以前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

在此,马尔克斯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好处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事实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报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愚昧和落后为伍。这样的作品此刻读来仍有它的好处,在一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固守着一份自己的孤独,事实上,这种孤独会使人走向冷漠,最终如马贡多城一样灰飞烟灭,消失于无形。

《百年孤独》读后感26

我不知道孤独象征着何物,也许是精神,也许是肉体。人类生而孤独,死后灵魂也无法幸免。也许这个世界给予人类的唯一的一生务必背负着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随形的孤独。从这一点上来看,无人不孤独。肉体、外在与表面是停留在这个繁华热闹的世界,与无数人打着交道,生活在群体中。灵魂、内在、却是活在独自、只有唯一的世界里,精神是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思想能与外界分享、交流,可灵魂务必得到独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层次的深化。

有时候身边的人越多,与外界的沟通越多,得到的信息与反馈越多,就越能体会到内在世界精神的唯一与独立。外表理解阳光,内心处以安静、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经时光岁月,内心的自我则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恒的时刻。在此间隙,肉体与表面光滑无损,思想与灵魂历千锤经百炼、在无数思考疑问中打磨淬火、最终到达片刻的成熟。

世间本无对错,只有不一样的明白与不一样的见地。成熟与不成熟,界限十分模糊,无所谓何谓正确,不一样的人以不一样的解释获得不一样的支持。本无善恶,取人性命,报以恶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为罪大恶极之人?杀人者无心、有心;失手、蓄谋,各样状况交错,以何为标准、准则?有信仰与有无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变化,若以对方为正确,岂不是杀人至于无形,否定了一个人的生命的唯一的好处,倒比扼杀了这人的性命更加残忍。学习有各种方法,以为融会贯通最佳,并不需反复询问知识深浅。分数可衡量某个时期的付出,却得不出此人品行、智慧的丰富程度,为蚁群所用,多中取少之时,才为体现分数考试价值之时。知识永无止境,断章取义、以小断大、舍远贪近、求分弃才需改善。

对待人生,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态度、人生观与原则。自认为,温婉的细涓长流的为最惬意但是的生活方式。正是这种理想生活,简单而又难得。书本,单人,细笔,空房独处一下午。房外倾泻阳光,房内静聆阅书,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独处的快感。刹那间,能听见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灵的深处,身体里,灵魂在亘古持久的孤独中永恒的巨大的轰鸣。

我的生活态度,也便是独立且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无论是应对过去,此刻,或是未来。

《百年孤独》读后感27

历时6个月,把这本百年孤独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给我的感觉是好似神话,又好似昨日都有同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一个家族的兴旺与衰败,从家族的第一代到家族的最后一代,不断的重复着相似的命运。刚开始看这本书有点云里雾里。搞不清剧情和人物关联。之后百度了一下对大致剧情和人物有了了解。有些人物关联还是搞不清。

家族第一代能自己开创新大陆,建立了马孔多。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望。是天才也是疯子,最终被绑在树上死了。家族第二代,何塞和上校都是丰富多彩的人物。何塞继承了这个名字的特有性格,外向。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望。年轻事跟着杂技团出去闯荡江湖之后回来了,以打猎为生。最后被抢打死了。是不是丽贝卡打死的,留下了一个悬念。上校则是冷酷孤独的性格。发动了多场的战争最终都失败了。被多次暗杀都没死成功。17个儿子全部挂了。最后孤独的做小金鱼直到死去。他的世界,他的孤独没人能够明白。

还有小说中的各位传奇女主,个个特点鲜明。乌尔苏拉家里的第一代女主,活了好几百岁,精明、能干富有洞察力。知道家里发生的大部分事情。阿玛兰妲和丽贝卡俩个人为了争,勾心斗角毁了自己的一生也毁了别人的一生。终生孤独直到死去。那位叫皮拉什么的占卜女生,不知道怎样描述她,她也算是整个小说的核心人物把。和何塞家族的各种人物有过接触或给过影响。

还有哪位预言的法师梅尔基亚德斯似乎是这小说的导演,而那张羊皮纸就是早就已经写好了的剧本。一切都是按照剧本的预期在发展着,一步一步知道消失。

唯一感情的结晶是一个长了猪尾巴的小孩。对于小说这是剧情,对于生活就是天意。当看到那句译文时,我感到头皮一阵强烈的麻麻的感觉:家族第一代被绑在树上,家族最后一代被蚂蚁吃掉。看着这本小说,总感觉上方发生的事总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影子。或许我们也在重复着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也在每一天抱怨喋喋不休,或许我们的命运早已注定,或许百年的孤独正是你我的孤独。生命、生活、人性、伦理、道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影子都应在了这本书上……

从开始读这本书到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和看红楼梦很像。不懂,看不下去--似乎有点意思--剧情很精彩舍不得放下--似乎写的就是身边的昨日这天和明天--就这样结束了,留下的是满脑子的回味,像一杯茶,淡淡的很舒服……

第一遍我看的有点迷糊,但是很精彩。这是要怎样的大脑才能装下这本小说,并把他写出来?前几天新闻说作者逝世了,伟人一路走好!这本书不知道还会不会再看,也许会。

《百年孤独》读后感28

每个人由于天生基因、后天经历的不一样,其眼里的世界都不尽相同。当一个人把自己眼里的世界,用无论音乐、绘画或者文学等任何形式表现出来时,其他人哪怕再客观,对作者了解再深入,也会根据认知力的局限的或受已有的观点和喜好的影响,对其产生形形色色有偏差的解读。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除了阅读《百年孤独》和准备写这篇文章前看了“百度百科”对这本书的说外,没有同作者更多的交集,也没有对作者生活的那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习俗有任何的了解。并且,我有我的个性和经历,我具有搞技术工作的人的理工科思维方式。因此,注定我的这篇文章,不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看法。

这本书我连看了三遍:

第一遍,我被其天马行空怪诞离奇又顺理成章妙不可言的表述方式吸引。当时我的感觉是,这本书内涵太丰富,而以我的智商,未必能领略其中一二。我在顶礼膜拜中迫不及待地看完这本书,对其中重复使用的多个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人名,以及错综离奇的人物关联也无暇梳理清楚。就如同堕入一见钟情的情人的情网,被其富有独特气质和魅力的外表,蕴含太多灼见的思想吸引,难以掩饰倾慕之情,急于了解关于他更多的东西。同时,受书中人物无望的孤独气质影响,我的心仿佛也逐渐冷却冻结。

第二遍,由于是紧之后看的,我依然处于热恋状态,在我亲自赋予情人的闪耀光环中,在其幻景环生、深邃宽广的怀抱中,我又一次忘情畅游,洞察人间细微、领略世间万象。而心中那份孤独,更加冰冷坚硬。

第三遍,还是紧之后看的,但由于见惯和了解的深入,情人头顶的光环已不那么耀眼夺目,热切的情绪也逐渐恢复冷静,我才能够按照自己明白潜质的节奏沥清人物的名字和关联,才能够用心领悟作者每一个表象后隐喻的事实。此时,心中冻结成块的孤独,已到了我不愿容忍的地步。

不得不承认,《百年孤独》非同寻常的表现艺术,就像梵高压抑迷乱的画作,巴赫深沉悲壮的乐曲那样,具有摄人魂魄的力量,它能巧妙地拨通读者大脑中前所未有的神经元连接,令你同作者感同身受,欲罢不能地随着作者的牵引穿越百年沧桑,阅尽马孔多那个特定时空里,个人情欲的巅峰和心灵的谷底,家族注定的兴旺和无望的衰落,社会暂时的繁荣和实质的倒退,最终看透世相,沦陷于孤独。对于我来说,这种孤独让我觉得自己的内心就象一截死去的木头、一块冷漠的冰块或一坨坚硬的钢铁,能够刀枪不入但失去了女生柔情似水却具有渗透化解以柔克刚的潜质,以及由此带来的幸福感和优越感。这不是我喜爱的状态。岁月的磨砺虽然也给了我的留意脏一个坚硬的外壳,但只是为了呵护内里的柔软、温暖。

我坚信,这个世界上,比马尔克斯有智慧有想法的不乏其人,但能把这些智慧和想法表达出来,让人们喜爱看,能打动人、震撼人,甚至对读者产生更久远实质的影响,需要的是表达的艺术,而马尔克斯恰恰掌握了这门艺术。

《百年孤独》读后感29

百年孤独,书读过半,孤独之感,力透纸背。

先说说第一代人物,马孔多的开拓者——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不知是才智超人,还是不应该生在那个年代,这位天才人物最后被人们认为疯了,绑在栗树下,用只有自己听得懂的语言和自己对话,孤单影只数十年。接近生命终点时,家人把他抬进家里,可次日清晨,床上不见踪影,他又回到了“孤独”的栗树下。他死后,有这么一段意境精美的文字“木匠开始为他量身打造棺材,他们透过窗户,看见无数小黄花如细雨缤纷飘落。花雨在镇上落了一整夜……如此多的花朵自天而降,天亮时大街小巷都覆上了一层绵密的花毯,人们得用铲子耙子清理出通道才能出殡”。不知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栗树下几十年是否真的孤独,不过去往天堂的路上他一定不孤独。

再来说说两个个性十分鲜明的人物——丽贝卡和阿玛兰妲,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妹,也是一对情敌。

丽贝卡天生丽质,热情奔放,但自小缺乏安全感,有吃泥土和石灰墙皮的习惯。丈夫死后,独自居住,从不出门,所有人都以为她已经去世。但其实并没有,当有人再看到她时,有这样一段描写:“铰链因锈蚀而断裂,门板靠成团的蛛蛛网勉强支撑,窗框受潮卡死,地面长满杂草野花,其间裂缝成为蜥蜴和各种爬虫的巢穴,一切似乎都证明这里至少有半个世纪没人居住过……她穿着上个世纪的衣服,光秃的头顶上稀疏几根黄发,一双大眼睛仍残存着昔日的美丽,只是最后的希望之光已在其间熄灭,脸上的皮肤因孤寂而干裂……”。前书还是美少女,再现已是枯槁妪,其情其景,震慑人心。就是这样的孤独,当乌尔苏拉要接她回家时,丽贝卡断然拒绝,不愿放弃她的孤独特权。

阿玛兰妲是一个思想和行动十分矛盾的人。她和丽贝卡都爱上了钢琴调音师克里斯皮,为了阻止他们结婚,甚至给丽贝卡下毒,结果误杀了已怀双胞胎的嫂子蕾梅黛丝。而当丽贝卡放弃了克里斯皮,阿玛兰妲又拒绝克里斯皮的求婚,导致其绝望自杀。小说关于阿玛兰妲的死亡过程也是动人心魄的。死之前,她见过死神。死神告诉她开始为自己缝制寿衣,并说她会死在寿衣完工的当天晚上。为了拖延时间,争取死在丽贝卡之后,她织了拆,拆了织,耗费了四年时间还没有缝制完寿衣。但后来意识到,要将活计拖到丽贝卡死后是不可能的,于是反而加快了进度。完成寿衣最后一针后,她以最平常的口气宣告自己将死于当晚。在四年多为死亡准备的漫长而孤独的过程中,她获得了这样的领悟:“在崭新的光芒下重建世界,平静地唤回傍晚时皮埃特罗·克里斯皮身上的薰衣草味道,并且将丽贝卡救出悲惨的境地”,这不是出于爱也不是出于恨,而是源自孤独中的深切理解。

最后说说乌尔苏拉,小说的灵魂人物,可以用很多词汇来形容她的优秀品质——勤劳、善良、正直、实干、睿智、富有活力等等。晚年后,她眼睛几乎失明,在黑暗的孤独中,她透过了表象,看清了本质,获得了非凡的洞察力。她意识到“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并非像她想的那样……,实际上他从未爱过任何人,包括妻子蕾梅黛丝和一夜风流后随即从他生命中消失的无数女人,更不必提他的儿子们……”,最终她得出结论“自己不惜为他付出生命的这个儿子,不过是个无力去爱的人;对于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发现她才是世上从未有过的最温柔的女人,她对丽贝卡和情人的报复折磨,不是出于怨毒,而是无法战胜的胆怯与恐惧;对于丽贝卡,乌尔苏拉意识到,虽然她流淌的是陌生人的血液,从未喝过自己的奶水,但她所拥有的冲动心性、炽热情欲、无畏勇气,正是乌尔苏拉的,也是乌尔苏拉希望自己后代具备的品质。

孤独之词,听之戚戚,实则有静心思考,深度反思之意,当珍惜尊崇。最后引用叔本华的一句箴言作为结语一起分享: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就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百年孤独》读后感30

《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人,这本书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南美著作。

我要诚实的说,这本书读起来对我的吸引性似乎不大,以至于读到快一半的时候并没有品读出任何好的东西,如果我非要给自己一个慰藉,那就是在这几天的沉寂氛围中获得了熏陶。似乎你不得不思索,读书除了启迪和思索外,有种无形的影响必然存在。

夜晚,突然间醒来,书中人物的心灵世界以一种无形的形式在我脑海来回回荡。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天马行空的思想,最终死在栗树下,乌尔苏拉为了显示晚年活力仍存隐瞒着自己的眼盲,奥利里亚诺?巴比伦拿着羊皮卷破译家族命运密码“家族的第一人被困在树上,最后一个正被蚂蚁吃掉”,奥利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制作小金鱼,蕾梅黛丝升空,还有最后一个猪尾巴男婴被蚂蚁吃掉和荒凉的布恩迪亚家族彻底在世界上消失。那时透过对这些情形的感应,对孤独有了这样的一个明白,孤独好似产生于人内心深处无法与人诉说的诡秘和羞于与人诉说的秘密,而这两种状态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你的行为,进而构成与外界难以交流或不屑交流的巨大隔阂。

布恩迪亚家族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他们倍受心灵的折磨,同时又独自享受着那份孤独。孤独是什么,也许是内心最深的秘密。孤独是这个世界上永远也根除不去的东西,它好似心灵的黑洞,甚至连自己都难以窥透。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都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不想与任何人诉说你的煎熬,在折磨中忍受着孤独,你又喜爱躲在无人的角落默默享受着这份孤独。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一旦遇到悲凉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来安慰,正因你体会不到他的孤独,你那善意的劝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独的感伤,使他倍感孤独,适宜的离开也是一种默默的关怀。也许他需要一首悲伤的乐曲,也许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无非就是将他的孤独表达出来的艺术,而这期间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独期望与安静和黑暗为伍,但人却要面向阳光,否在会在无限的孤独里被黑洞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