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宋真宗的劝学格言 正文

宋真宗的劝学格言

时间:2024-11-17 05:34:33

劝学诗

朝代:宋代

作者:赵恒

原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劝学诗注释及翻译

《劝学诗》表示的`意思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考取功名后,才能得到财富和美女。

宋真宗颇具文学才能。上面提到的那首《劝学诗》,很有后来胡适之白话诗的味道。

语言通俗,说理明确,老百姓一看就打心眼里喜欢。千百年来,华人以勤读书为首务,这首诗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劝学诗赏析

此诗为北宋第三位帝王宋真宗赵恒的一首诗,用“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来劝勉学子读书上进,这几句诗虽然有着鲜明的功利倾向却在民间广为流传。

“黄金屋”指代荣华富贵的生活,“颜如玉”指代美貌的女子。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概括了过去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和追求。其实列举这两者只是一种借代的说法,它们是一朝金榜题名出人头地后最具代表性的收获,这里也就代指出人头地。古代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求的就是一个出人头地。所以人们也就常用这句话鼓励别人或子女读书。

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启示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用现代理念去解释,读书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功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学能,以投身社会,服务人群。

作者简介:赵恒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 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

至道三年(997年),赵恒即位。 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政事。

景德元年(1004年),辽朝入侵,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赵恒亲征,双方会战距都城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三百里外之澶渊,局势有利于北宋,但因赵恒惧于辽的声势,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不顾寇准反对,以每年给辽一定金银为“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赵恒在位后期,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驾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谥号为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永定陵。后累加谥至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赵恒好文学,善书法。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即出自他,其目的在于鼓励读书人读书科举,参政治国,使得宋朝能够广招贤士治理好天下。

宋真宗赵恒,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宋真宗赵恒劝学诗全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劝学诗

宋代: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简析

“黄金屋”指代荣华富贵的生活,“颜如玉”指代美貌的女子。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概括了过去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和追求。其实列举这两者只是一种借代的说法,它们是一朝金榜题名出人头地后最具代表性的收获,这里也就代指出人头地。古代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求的就是一个出人头地。所以人们也就常用这句话鼓励别人或子女读书。

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启示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用现代理念去解释,读书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功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学能,以投身社会,服务人群。

人物介绍

赵恒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赵恒即位。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驾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谥号为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永定陵。后累加谥至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赵恒好文学,善书法。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即出自他,其目的在于鼓励读书人读书科举,参政治国,使得宋朝能够广招贤士治理好天下。

劝学诗的分类

古代的“劝学诗”,按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六类:

一、立志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明 杨继盛《言志诗》)

二、勤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三、惜时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 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万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佚名《昨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明 文嘉《今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清 钱泳《明日歌》)

四、方法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五、体会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六、乐趣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元 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民国 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

赵恒的劝学诗就在下面,下面是他的全文以及翻译,各位,请看:

赵恒劝学诗的全文翻译

劝学诗

宋代: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简析

“黄金屋”指代荣华富贵的生活,“颜如玉”指代美貌的`女子。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概括了过去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和追求。其实列举这两者只是一种借代的说法,它们是一朝金榜题名出人头地后最具代表性的收获,这里也就代指出人头地。古代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求的就是一个出人头地。所以人们也就常用这句话鼓励别人或子女读书。

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启示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用现代理念去解释,读书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功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学能,以投身社会,服务人群。

关于劝学的古诗:

1、志士惜日短。 愁人知夜长。 傅玄 《杂诗》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

3、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 杜牧 《留诲曹师等诗》

4、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观书有感》

5、书中有女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劝学诗》

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古今贤文》

7、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绝句》

8、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贾岛 《剑客》

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乐府诗集 《长歌行》

10、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神童诗》

11、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杜荀鹤 《题弟侄书堂》

1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 颜真卿《劝学》

13、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始作镇军参军经曲》

14、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咏史·其一》

1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16、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孟郊 《劝学》

1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二首·其一》

18、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年书。 王安石《赠外孙》

1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20、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2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22、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杂诗》

23、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

24、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柏学士茅屋》

2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淮南子》

26、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 陆九渊《读 书》

2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

28、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明 杨继盛《言志诗》

29、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神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