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中国历代中医格言 正文

中国历代中医格言

时间:2024-09-22 11:39:55

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

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

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

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

16.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1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秋·尽数》)

18.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

19.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孟子·尽心》)

20.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22.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23.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素问·上古天真论》)

2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5.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

26.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27.食后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清·尤乘《寿世青编·孙真人卫生歌》)

28.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29.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明·解缙《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六百二十》)

30.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31.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

32.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33.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34.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35.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36.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7.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8.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9.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0.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41.凡为医者,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和柔。(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42.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43.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44.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45.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明·江瓘《名医类案·医戒》)

46.(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47.(医)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明·万全《新刊万氏秘传幼科发挥·肺所生病》)

48.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49.夫医必自爱自重,而后可临大病而是托。(清·怀抱奇《医彻·品行》)

50.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51.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清·喻昌《医门法律·自序》)

52.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53.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54.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55.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素问·五藏别论》)

56.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57.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58.(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59.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国语·晋语八》

60.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大会时间:2015年9月9~10日

(8日报到)

大会地点:安徽省亳州市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的发布,中医药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战略机遇期。为顺应中医药发展的这一大势,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两个《规划》,助力中医药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同意,中国中医药报社与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亳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第五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会议将于9月在安徽亳州举行,以“中医之道·绿色药都·健康中国·世界共享”为主题,围绕未来“十三五”中医药发展总布局、“一带一路”中医药海外发展战略规划和两个《规划》落实等核心问题设计主题演讲和嘉宾研讨,以期凝聚中医药行业共识,推动中医药在新形势下快速发展,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会主题:战略•改革•发展

年度主题:中医之道•绿色药都•健康中国•世界共享

二、会议目标

战略引领,医药并重;发挥优势,绿色发展;积极探索,互联网+中医药。

三、会议内容

紧紧围绕打造“健康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紧密结合《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的落实,深入研讨“十三五”中医药战略发展、中医药海外发展战略规划等核心问题。会议还将借助我国最大中药材市场所在地亳州建设绿色药都之机,进一步贯彻落实刘延东副总理提出的发挥中医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五种资源作用的要求,推动中医药绿色发展,打造世界药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做出新贡献。

四、大会时间

2015年9月9~10日(8日报到)

五、大会地点

安徽省亳州市

六、会议规模

500~600人

七、参会对象

各中医药主管部门、有关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中医药机构负责人和中医药行业及社会各界专家学者代表等。

八、会议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药报社、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亳州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亳州市药业发展局、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亳州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亳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支持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国药学会、中国中药协会、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台港澳中医药交流合作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国针灸学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保健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等。

九、会议主要议程安排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叩掌与养生的相关性。方法:通过轻松的叩掌锻炼,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养生观念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去。结果:方法简单易行,容易接受,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

【关键词】叩掌;养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变化,人们对防病健身、养生保健越来越重视,而从生活中总结提炼并验证流传的中医养生尤显其重要意义。几千年中医对人们自身的养生措施研究至深,开拓至广,形成了令世界感叹的根深叶茂的养生学,它是一种在自然哲学指导下,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养生的文献浩若烟海,养生的思想包容了道、儒、佛、医、墨、法、兵、阴阳诸子百家,可以说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养生,古代又称“摄生”、“养性”、“卫生”等,是人们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达到维护身心健康、延长寿命的行为过程。中医防病健身有其独特之处,特别主张自己学会养生之道,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正如《遵生八笺》中说:“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人的生老健病取决于自己的行为是否遵循自然规律养护身体。本文就叩掌与养生作粗浅探讨如下。

1养生与中医心身相关的思想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天人合一”、“天人一体”的关系,要健康长寿就应“道法自然”,人防病健身的关键就是顺应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要健康就应顺应这个规律,“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正如《素问》:“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说明中医学非常强调适应四时,顺乎自然的保健养生原则。《灵枢·本神》:“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养生不仅要注重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重精神的保养,使得形体健壮和精神充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历代养生家都重视精神情志的调摄,主张守神全角,保形全神。“神明则形安”以调神为第一要义, “守神而全角”就是从调神入手,通过保护和增强心理健康而促进形体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中医养生有“动以养生,静以养神”之说,主张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刚柔相济。“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防止早衰。“静净养神”,“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精神宁静,神气安和,恬淡寡欲,就可以真气调顺,益寿延年。中医学把人的正常状态看作是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的协调状态,疾病状态看作阴阳内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双方失去平衡的结果。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无论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还是自我锻炼、药物调养,均以阴阳协调为宗旨。早在《素问·四气调神论篇》即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疾病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体自身,一切有利于维护正气、抗御邪气的措施都能预防疾病和早衰,预防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历代医家强调摄生保养于患病之先,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未病防病”,“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总之“防患于未然”。中医养生有其独特之处,重视以人为本,人是调养的中心,神是人之本。养生宜顺应自然规律,心身双修,阴平阳秘,药食并调,动静结合。

2手掌与全身各脏器组织的关系

我国古典医学著作《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局部与整体是辨证统一的,每一个局部都与全身脏腑、经络、气血密切关联,通过观察人的体表,包括手的状况,就可以知道人体内部脏腑的情况。《丹溪心法》中所说的“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以知其内脏,则知病矣。”《灵枢·形气脏腑病形篇》载道:“小肠病者……若寒甚,独肩上热,及小手指次之间热。”在《论衡·骨相论》中指出:“按骨节之法,察皮肤之理,以审人之性命,无不应者。”

现代医学认为,手掌是人体内各部器官的显示器,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手作为外在肢体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与此同时,在触觉方面,手还担负着比任何皮肤区域都更丰富的感觉功能。

(1)手掌皮肤具有皮肤的一般功能,然而只有汗腺而无汗毛,手背温度与体表温度相仿,掌中温度则高于体表温度约0。2℃~0.8℃,它是掌侧汗腺分泌的量度指标,与人的情绪有关,这也反映出手掌同内在生理机制的相关性。

(2)手掌皮下的血液循环极为丰富,微循环密集,使人体的大量生物电信息和非生物电信息在手掌中聚集。手掌中纹理由微血管和微循环控制的区域,由于供血和微循环调节不同,而发生形状的变化,细胞人分解代谢也受到影响,而发生表征局部的隆起和凹陷、发展和萎缩。

(3)手掌是末梢神经的集中区。古人云:十指连心。根据解剖发现,手指的神经直接连着大脑,说明手与脑、与心有着密切的关系。手掌皮肤的敏感度,远高于其他部位的皮肤,手部的触觉强于人体的其他部位,当我们接触并需要了解某一物体时,无论何人都将手作为工具。对冷热、软硬、干湿、涩滑的感觉比任何部位都细微。

(4)手部是经络穴位的集中区。

由于手上有六条经络通过,其心经、小肠经、心包经、三焦经都是以心脏为终点,所以中指、无名指、小指都与心脏密切相连。日本的额田原臣先生从事体育按摩多年,发现手上有47个反射区。韩国也曾出现过一个配有33个穴位的手穴位图。

3叩掌方法与养生的作用

叩掌听之是一个简单的事,每个人都可随时随地做到,但其叩的方法与之我们平常不同,要五指张开,用力的去叩击,要叩到手掌发红发麻为止。因手掌与全身各脏腑的联系,所以叩掌可激发人体的正气,调理各脏腑的气血、阴阳,使之循环不息。

3.1调理气血阴阳的平衡。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同源,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气血的生成、输布功能正常, 经遂的畅达, 是维持生命的重要保障。调理气血是养生保健的核心, 就是要着眼人体衰老、机能减退、气血衰少、血流不畅或经遂痹阻不通、病理产物阻滞气血等因素, 保障气血生成与流通, 使其达到濡养全身的作用。精气神是人身三宝, 中医学对生命活动常以精气神合一, 精气神互化,精气神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精化气, 气生精,精气互化, 精舍神, 气生神, 神又为精气之主宰, 三者共存亡。所以, 人体衰老与精气神的衰少息息相关, 是中医养生保健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精气神活动是伴随五脏功能活动的, 五脏藏精、舍神、主气化, 调理五脏的阴阳气血, 也就寓意着调理精气神。又由于神为精气之主宰,“失神者死, 得神者生”(《灵枢·天年》), 故养神尤为重要。“心藏神”(《素问·宣明五气论》),“心者, 神之舍也”(《灵枢·大惑论》),调神多从心治。大凡神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 一由营气之不足”(《景岳全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所以,养生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维护阴阳平衡,守之则健,失此即病。把人的各个环节的阴阳交互作用、消长变化处于协调、和谐状态视为健康,“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人防病健身的关键就是顺应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要健康就应顺应这个规律,“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3.2调理脏腑的平衡。随着现代生活的节奏不断的加快,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是当代社会人类普遍存在的多发病。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保健在养生中的作用。《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怒伤肝,思伤脾。”《灵枢·本神》说, :“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可见五脏的一系列病变都可由于神不内守而引起。《杂病源流犀烛》说:“太上贵养神,其次才养形。”五脏以和为贵,六腑以通为用。因此,中医养生强调养心守神。叩掌可使人收心,守神,以达到“无恚嗔之心”,“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进入一种“宠辱皆忘”的恬儋境界,“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养生的根本应从“守神”做起。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积极的情绪的体验,能提高人的生活能力,增强人的精力与体力,并能驱使人去从事积极的生产活动;反之,消极的情绪体验会降低人的生活能力,减弱人的精力。现代医学还认为某些疾病如高血压、溃疡病及月经不调可能与情绪不良有直接的关系。

3.3叩掌也是一种运动。《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古语曰“动则生,静则死”。可见生命在于运动。中医学对此也有精辟论述。《素问·汤液醪醴》有“微动四极(四肢)”以治疗水肿的办法。华佗创五禽戏。《诸病源候论》中颇多“养生导引法”,教人以运动来养生与治病。妙卜台秘要》:“劳动关节常令通畅,寻常有力,每食后行五百步,疲倦便止。”叩掌也是一种运动,可改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等的功能与结构,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对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生长壮老已是人生的自然规律, 通过合理叩掌运动使得人体脏腑功能协调, 阴阳气血平和, 精气神合一, 以延缓衰老, 延长生命。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工作压力的加大,人口的老龄化,各种潜在的威胁和慢性疾病的增多,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而叩掌方法简便易行,操作独特,其理论体系和应用与中医养生系系相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随着时代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叩掌之法将会得到发展推广,与其他中医养生之法一同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

参考文献

[1]王晨霞。从掌纹看健康。漓江出版社,2009

[2]汤小虎,唐辉。谈中医养生保健方的致中和思想;陕西中医,2007,28,8,1103—1104

[3]谭颍颍,刘昭纯。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理论建论的影响探讨。陕西中医,2006,27,10,1253

[4]张恒文,余万桂,李玉和。浅谈中医学养生法则。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317

[5]张雪亮。中医养生理论随想。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2,55

[6]方晋平。中医心理致病因素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9):1757

[7]盛星明。浅谈天人相应与中医养生[J]。中医杂志,2003, 44(2):1572157

[8]邓大学。中医养生八法—献给热爱生命的人们[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 14(8):525

毕业论文网 http://www。lw54。com

[9]贾磊,史琦兰。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应以传统体育为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增刊:4—5

[10]孟景春。中医养生康复学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5,46

[11]王新华。中医学基础。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