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排比入题,先声夺人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诚实,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为守信,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丽,或素雅,因为诚信,它变得美丽。(《因诚信酿造生活》)
排比,能增加文章气势,朗朗上口,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用来状物,能景象纷呈;用来叙事,能酣畅淋漓;用来说理,能气势磅
2、整散交错,灵巧入题
若能掬起一捧月光,我选择最柔和的;若能采来香山红叶,我选择最艳丽的;若能摘下满天星辰,我选择最明亮的。也许你会说,我的选择不是最好,但我的选择,我相信。(《我的选择,我喜欢》)
整散句结合,能使句式灵活多变,增添文章旋律感和音韵美,给人一种审美感受。开头用“月光”—“柔和”、“红叶”—“艳丽”、“星辰”—“明亮”构成铺排,色彩鲜明,有先“色”夺人之妙,兼具音韵之美。
3、引文入题,典雅厚重
清代张潮《出梦影》中有言:“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
引用前人文句,顺着引文的文气,巧妙引出话题。
4、细腻描绘,形象入题
我曾用水的眼睛审视生活,生活也曾如秋水般阴郁、遥远。阳光透过枫林洒下来,我顺着光束向上望,却似乎又看到一望无际的蒹葭,雾雪般的白色,水草般的柔软。在一片渺渺中我看到了妈妈的眼睛,看到了当年妈妈做出选择的那一刹那。(《让睫毛载来爱,载来幸福》)
描述性语言往往容易流于刻板和平淡,但如果考生能巧妙抓住特征,注意借鉴,灵活地加以创新,则能打破描绘的刻板和叙述的平淡,让形象的描述飘逸出令人心荡神驰的诗情画意。
5、警句突现,启迪入题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与死,除了那几声欢呼,几阵痛哭外,便再没了别的。那么,生与死之间的——生命呢?(《生命是什么》)
警句式的开篇令人注目。“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死之间是生命”。凝练、平易、深刻、精辟。
6、对话开篇,引人入胜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涅磐前对从弟子说:“你看看我的牙齿,怎么样?”“都掉光了。”“那以舌呢,还在吗?”“还在。”“所以说,坚韧的东西总是比坚硬的东西强”。(《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一则深透禅机的`对话,引出了“坚韧”的内涵,推出了文章的观点。
7、事例开篇,简洁铺陈
选择是难的,更何况是心灵的选择。高渐离为了荆轲,他选择了死;马本斋的母亲为了革命,她选择了牺牲;祝英台为了真挚的爱情,她选择了化蝶。在这友情、亲情与爱情之间的选择,他们是这样做的——(《生死之间》)
文章开头以名人事迹简洁铺陈:高渐离为友情选择了死亡,用自己的头颅捍卫了“士为知已者死”的至理
8、对称开篇,整齐明快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
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学会历史般的旁观》)
文章开头用一组对称句子,赋予蝶、蜂、花人的性情,通过生动贴切的拟人手法,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体现了考生高超的语言技巧。
9、诗词开篇,凸显底蕴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是李后主的感悟;“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的感受;“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是徐志摩的不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又是苏东坡的坦荡……(《美丽的离别》)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9.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10.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1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司马迁《屈原列传》)
1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13.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司马迁《屈原列传》)
14.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司马迁《屈原列传》)
1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16.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
17.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18.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19.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
20.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21.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2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2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2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26.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27.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28.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杜牧《阿房宫赋》)
29.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30.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3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宫赋》)
3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3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3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苏洵《六国论》)
35.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苏洵《六国论》)
3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37.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38.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0.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4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44.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4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46.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4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1、运用一分知识, 需要十分积累。
2、知识是万能之母,实践是万能之父。
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4、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治太平者未之有也。
5、读书时,我们的脑子已经不在自己的生活领域内,是在他人的思想战场上。——叔本华
6、有书读的要做事,有事做的要读书。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我要你们做有知识、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国民,不要你们做书呆子。——陶行知
7、成人读书难免有点一知半解。在一生中我们只有一次懂得如何充满热情地进行青春期阅读。——茨尔特·白哲特
8、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莫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
9、我读书很杂,专业书外,古今中外的非专业书也尽力翻翻,绝未"学富五车",但深觉对专业往往大有启发,相通之处,对做人处事也常有帮助。——徐中玉
10、古人谓有益之书为"经师"是对的,从"经师"那里获得有用的知识,这才是读书的最终目的。——牟世金
11、读书不仅是为了自己获益,而且也为了使别人有可能来运用他们的知识。——柯勒律治
12、读书时先看开头和结尾,然后认真想这中间是怎么过来的,想过后再看书是怎么写的。只有这样读书才能消化"别人",读出"自己"来,这叫"推读"读书法。推读的形式很多,如读书名、读书尾、读概要、读半篇等。推读实际上是假设,这种假设在阅读中不断接受验证并最终得出结论。推读能使读者紧紧追踪作者的思路并随时鉴别自己的见识,因而可以有效地开拓思路,提高读书效率。——李政道
13、各种蠢事,在每天读书的影响下,仿佛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
14、学问不都是在书本上得来的,在事实上得的经验,也就是学问。 —— 陈毅安
15、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 ——富兰克林
16、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在谈话。
17、读了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 ——[俄]奥斯特洛夫斯基
18、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英]培根
19、两个人如果读过同一本书,他们之间就有一条纽带。 ——[美]爱默生
20、读书足以恬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英国)培根
21、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洪优
22、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这两件东西是结合为一体的;工作的失败都起于对因果关系的无知。
23、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作者:(宋)司马光
24、好学则老而不衰,可免好得之患。
25、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 作者:(元)陶宗义
26、有些人生来只会吸收书中的毒素。——琼森
27、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学问,也不可能有欣赏能力,文采和渊博的知识。
28、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29、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佚名
30、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佚名
31、读书太多最容易成为自以为是的无知者。——卢梭
32、读书应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一样。
33、长大在于吃饭,快乐在于读书。
34、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明冯梦龙
35、我一直深信,并没有一样东西是永远属于我们的;生命就好比旅行,也许在旅行的途中我们会拥有有些东西,但是究竟不能带走它。——佚名
36、看书未必有益,因为有些书实在不适合我们少年儿童来看,不是因为书出得不好,而是因为有些书的内容,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思想就会跟着走,所以就影响了学习。
37、饭可以一不吃,觉可以一不睡,书不可以一不读。
38、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变人。
39、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词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
40、学习的方法:一、工作中学习,学习后工作,二、做比说重要,习比学有效。——郭台铭
41、读书可以晓古知今,洞察内外;读书能穿越时空隧道,到达过去、现在和将来。
42、识字,是一切探求之起步。识字是一种很重要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以至其他一切知识的学习,都必须以认字为前提和基础。
43、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宋)赵恒
44、读书力求三性:籾性、记性、悟性。有韧性没有记性,读了白读;有记性没有悟性,书是死书。三性具备,堪称知识富翁。——魏明伦
45、童年读什么,长大以后就拥有什么。
46、多读多抄,这二者是必须保证的。
47、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英]史美尔斯
48、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作者:朱熹
49、书到精绝潜心读;文穷情理放声吟。——《对联集锦》(公司周年庆祝福语)
50、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陈鹤琴
51、"一本好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
52、"和书籍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53、"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54、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
55、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56、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澜中飞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贵重的货品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弗·培根
57、好书如密友,终身不相忘。——英国谚语
58、但愿即是快乐,缔造即是快乐。
59、久物之味,久则可厌;念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60、念书对付伶俐,也像体操对付身体一样。——艾迪生[英国作家]
61、虚假的学问比蒙昧更糟糕。蒙昧比如一块清闲,可以耕种和播种;虚假的学问就象一块长满杂草的荒地,险些无法把草拔尽。 —— 康因
62、阅读一本不适合本身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需会这样一种本事,选择最有代价最适合本身所需要的读物。——别林斯
63、常识无涯,而生命有限。既要博古,又要通今,时间实在不足用。所以,用功念书开始要早。青年不尽力,更待何时?——梁实秋
64、念书不独改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力,盖理义收摄故也。
65、展开新海光耀的艺术翅膀,托起将来闪耀的灼热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