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政府自身建设名言 正文

政府自身建设名言

时间:2024-10-06 12:19:02

事业单位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的演讲稿1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首先,对局党委给我这次竞争上岗的机会表示感谢!下面,我将本人的基本情况介绍一下:

我叫xx,今年 25 岁,中共党员 , 毕业于济宁人民警察学校, 1996 年参加公安工作。参加公安工作以来,本人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及同志们的支持帮助下,能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不断改造个人的主观世界,忠于职守、服从命令、勤奋工作,忠实地履行人民警察的职责、义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组织上也给予了许多荣誉。先后被授予XX市优秀人民警察、XX市打霸除恶先进个人、XX市追逃先进个人、XX市公安调研先进个人、XX市优秀国家公务员、XX市人民政府优秀信息员等荣誉称号; 97 、 98 、 99 连续三年被评为局优秀民警。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我的任职优势有如下三点:

一、政治上积极上进。本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能够不断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了立场坚定、帜鲜明、积极进取、对公安工作保持着满腔热情。

二、有一定的公安工作经验。在派出所工作期间跟随领导、同志们学习、掌握了一些工作技巧和方法,严格执法,文明执法 , 在全市率先推行了“公开听辩制度”、“驻村调解室制度”;在“处法”工作中,主办了 4 期 106 人参加的教育培训班 ; 参与侦破刑事案件 36 起,主持查处治安案件 460 余起,主持办理民事纠纷 800 余起,为辖区的一方安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XX 年调入局机关工作以来,能够迅速进入角色,及时完成了由治安民警到文字秘书的转变。已编写《公安工作简报》 38 期、《公安信息》 98 期、撰写领导讲话及其它文字材料 20 余万字。

三、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本人在警校学习期间,曾两次获得二等奖学金,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参加工作以来,为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又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完成了专科知识的学习。现在正在我省省委党校进行法律本科的学习。工作中,先后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公安体裁稿件 109 篇,其中国家级 5 篇、省级 38 篇,撰写的《五起涉枪案件案情分析及对策研究》、《建筑霸的种类、特点及打击策略》等 7 篇调研文章被上级公安机关采用或转发。

总之,工作这几年来,由于组织、领导及同志们给我创造了比较宽松、优越的环境,加上本人的主观努力,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我如果通过此次竞争上岗走向领导岗位,决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努力做到:

首先 , 进一步加强个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修养。认真学习三个代表,身体力行三个代表,把自己锻炼成一名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的基层公安干部。

其次,准确定位,发挥好参谋、助手的作用,当好联系民警与领导的纽带和桥梁,与单位正职齐心合力搞好工作。

再次,遵纪守法,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在群众中保持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

如果我没有竞争上,我也决不灰心丧气,这说明我在某些方面的条件还不够成熟,我一定会一如既往的干好本职工作,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再接再厉 , 争取早日实现自己的目标,为公安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的演讲完了!

谢谢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事业单位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的演讲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叫xx,富兰克林有句名言:推动你的事业,不要让你的事业来推动你。今天,我正是为推动我的事业而演讲。

泰戈尔曾经说过,“生命应当如夏季的鲜花一样绚烂”。明年,我将步入“而立之年”。如果说人生如同一趟旅程,那么30岁就是一个重要的驿站。站在这个人生的驿站前,回首这么些年的工作和生活历程,我不时会在心中萌生许多思绪,常言道:三十而立,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世纪,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在竞争激烈、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今天,扪心自问,我能立什么?我深思过,我迷惘过,也无奈过,我知道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我从未停止过追逐生命绚烂的脚步。

1998年,学校毕业,我成为了一名教师,与一群群纯朴可爱的少年共度了六年的美好时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促使我在工作上不敢有一丝松懈,这六年当中,不论面临怎样纷繁多变的复杂局面,我都能尽心尽职地做好本职工作。单从教学成果而言,我没有多大收获,是遗憾的;但当我引领一群群孩子走出愚昧迈向文明之时,我又为自己身为一名教师而深感欣慰。是的,我付出了许多,但得到的更多,我学会了组织与协调,学会了关爱与支持。

2004年4月,通过湖南省公务员考试,我幸运地进入组织部工作,在这里我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在组织部三年来,我先后在研究室、组织科、市直机关工委工作过,现在干部人才科工作。多岗位的磨炼,我在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这一切增加了我参加竞争的勇气和信心。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具有永不言败的个性。

一是工作面前有“闯劲”。对待工作我总是奋力开拓、顽强拼搏,力求做得最好。二是困难压力面前有“韧劲”。俗话说“困难像弹簧,你强他就弱”,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我都能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正确对待。三是业务面前有“钻劲”。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难题,总是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向行家学,向同事学,向实践学,向书本学。

第二,具备了较全面的工作技能。可以说,通过在组织部三年来的认真学习和实际工作经验积累,我能适应组织工作。

第三,能适应组织部紧张的工作节奏。大家都知道,组织工作事无巨细,十分繁忙,经常加班加点,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但我从没有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不管领导和组织交给什么样的任务,从不讲价钱,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完成。

香港首富李嘉诚说过,他在用人方面不喜欢“大材小用”,也不喜欢“量才适用”,而是喜欢“小材大用”。因为“大材小用”纯属浪费,“量才适用”容易让人自满、使人懒惰,只有“小材大用”才有利于激发员工的潜能,促进工作的创新,从而达到事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的目的。如果各位领导、各位同事给我一个“小材大用”的机会,我将尽我所能,不负众望,紧紧围绕我部的中心工作,按照“政治坚强,作风正派,业务精通,工作出色”的要求,理清思路,勤奋工作,全力以赴抓好科室和个人自身建设。

一是加强学习,熟悉情况,尽快实现角色转变。

二是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三是严格管理,加强团结,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四是严以律己,谦虚待人,树立良好外部形象。

各位领导,同志们,勤恳奉献的你们,让我学会了如何做事业;公正而有责任感的你们,让我懂得了要堂堂正正做人。我不敢用谎言去赚起一份信任,因为时间会把我还原,我不敢用短暂的热情和冲动来表现一时的`自我,因为生生不息的组织事业需要浇注永恒的心血。我将用青春与活力弹奏起“创先争优”的交响,用智慧与能力描绘出锦绣的前景。我认为我们每个参与竞争上岗的人都拥有了一次宝贵的人生经历,我们的生命将因此而更加绚烂。奥林匹克运动有一句口号,“参与即是胜利”。因此,胜利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后,我以一幅对联来结束演讲,上联是“胜固可喜,宠辱不惊看花开”,下联是“败亦无悔,去留无意随云卷”,横批是“与时俱进”。不管结果怎样,今后,我将一如既住的勤奋学习,努力工作。

谢谢大家!

事业单位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的演讲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

我叫**,现年25岁,中共党员,毕业于**大学。感谢领导给我这次机会让我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参加工作近一年半的时间我不断学习实践,自己的`理论水平、业务技能得到了明显提高。我竞聘外勤主任的优势有以下三点:

一是有严于律己、诚信为本的工作作风。我信奉诚实待人的处世之道。始终以“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为信条,严格要求自己,尊敬领导,团结同志。在工作中,廉洁自律,与客户既做知心朋友,又保持一定的距离,为人处事的作风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充分肯定。

二是工作能力强。在近两年的工作中,积极主动,始终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努力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领导同事们的帮助下,开拓思路,积极探索收回不良贷款的有效方法。一年半的时间收回贷款420万元,占前任客户经理放贷额的50%;参加清收竞赛,清收不良贷款及利息共计68.3万元。

三是综合协调能力高。在大学担任四年学生会主席的我,参加工作后更加注重社会经验的积累。认真领会联社对各项工作任务的要求,争取工作主动性,使自己在学好业务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较好的处理各种业务及关系。

如果我有幸竞争到这个岗位,我将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一.加强对客户经理工作热情及责任感的培养。信贷资金是辖区人民的血汗钱,用好、管好信贷资金是每一位客户经理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我要求大家时刻树立“以顾客为本”的思想,认真解决顾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顾客的青睐。 增强团队意识,提高整体凝聚力,在队伍内部形成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良好工作氛围,使大家能够愉快的开展工作,激发内在潜力,释放出更大的工作能量与热情。

二.规范信贷运作。首先加强贷前调查,其次。将我们的工作管理制度化、服务优质化、工作效率化。确保我们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

无论竞聘成功与否,我都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扎实的工作、务实的作风,提高自身素质,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申发论述被称之为是申论

申论论文写作三要素

一、立意

立意简单理解即为写作的行文意图,具体到申论文章写作中,因为我们的文体是固定的——议论文,所以立意即可理解为是这篇文章的总论点,围绕的核心观点。因此,立意决定了一篇文章是否跑题、偏题。而根据文章评分档次的划分,一旦跑题即为判定为四类文,得分极低。所以考生在文章写作中,首先把握好立意的选取。

立意的选取有两点标准:对不对;好不好,这两个标准,对不对是前提,只有立意是对的情况下才能追求好不好。

如何正确选取立意呢?两点原则需要把握,一是立足题目,二是背靠材料。其实这也是寻找立意的两点方法,称之为题干点睛法和材料致胜法。一个对的立意,必须是符合题干要求和材料主题的。当然这里面又根据命题的不同,有多种情况的出现,如题干关键词与材料主题不一致的情况怎么确定最佳立意等。

二、标题

标题是展现文章核心思想的窗口,是立意的外在表现。好的文章一般描述为“凤头”,要小而精致。标题也是阅卷人第一眼看到的地方,所以不仅要规范,还要有亮点。文章的正常写法或者称之为基本写法为两种:

主题词+对策,如:树立忧患意识 保障城市安全;加强制度建设 治理城市顽疾

主题词+意义,如:落实民生政策 提升幸福指数;合理规划城市 打造幸福生活

标题如何进行亮化呢?

1、 引言式

通过

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

——以道德建设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2、比喻式

采用比喻的修辞方式,使得标题更加生动形象。如:启明星、助推器、压舱石、指向标等。

如:政府要当好“裁判员”;用文化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3、对称式

采用A+B的写作结构,打造句式结构一致的标题,如:

天变不足畏 安全当先行;

推动全民阅读 促进社会进步

三、结构

对于申论文章的结构,有两点要求,一是要完整,一篇逻辑完整的议论文体文章,应该包括三个部分,开头、论证过程、结尾;二是要匀称,切忌头重脚轻,或者段数过多,分论点表述单薄等问题。

常用的申论文章结构为:

五段三分和六段三分

五段三分式结构如下:

开头+分论点1+分论点2+分论点3+结尾

六段三分结构如下:

开头+过渡段+分论点1+分论点2+分论点3+结尾

在过渡段中可以阐述的内容为跟总论点相关的现状、背景、原因、影响等维度。

申论论文常见4种结构

申论文章写作分值一般在40分,因此这一题型是申论考试的关键题型。对于考生的得分高低和拉分的多少非常重要,在这里,中公教育专家罗列一些开头的常用结构写法,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归纳概括式

1、结构:开篇引题+现状描述+总论点

2、演示:眼下,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成为摆在执政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在某些沿岸的海湾、河口及局部海域,如大连湾、辽河口、锦州湾、渤海湾、莱州湾和胶州湾等,环境污染比较严重;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程度在加剧,面积在逐年扩大;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因此只有用法治良方,才能治愈环境污染顽疾。

3、分析:第一句引出环境问题,即材料的核心话题。第二句开始高度概括环境问题的宏观表现。最后一句从“因此”开始引出总论点。

二、转折递进式

1、结构:好现象+转折词+问题+影响+总论点

2、演示:现阶段,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总体是好的,在联系服务人民群众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也存在着不符合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问题,特别是有的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一些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奢靡之风严重。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有鉴于此,为官需切实树立服务百姓的.思想。

3、分析:第一句集中阐述主题之下好的一面。第二局集中阐述主题之下已然存在的问题。第三句就问题进行影响分析。最后引出总论点。当然,考生可以也可以在归纳概括式中添加影响分析。对于方法可以综合运用灵活掌握。

三、设问式开头

1、结构:在归纳概括式或转折递进式两种开头中,总论点的前一句添加一个设问句,以形成自问自答的效果。

2、演示: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政府的自身建设不断进步,科学民主决策和依法行政的水平稳步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在重大项目建设、土地出让、经济管理与民生问题上决策失误现象仍时有发生,市场中食品药品安全和重点领域安全生产问题比较突出,损害了群众利益,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实施阳光透明决策是关键。

3、分析:此种开头就是在转折递进式口头的基础上,添加一个设问句。当然,这种问句出现的方式和位置现实可以变化的,例如可以放在文章开头第一句,或经过一到两句话的描述来自然引入设问句。

四、引言式开头

1、结构:名言警句+影响分析+好现象+问题+总论点

2、演示: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儿童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尽管我国在儿童成长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依然存在着虐童、留守儿童、流浪儿死亡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故此,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儿童成长已迫在眉睫。

3、分析:在上述开头写发的基础上,在第一句引入名言警句,但首先名言警句的适用要贴切和新颖。同时,名言警句的引入通常是起到一种引领和指引的作用,因此第二句可以首先做影响分析。

本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庆历五年(1045年)

文章是思想的载体、艺术的表现。我向来主张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当然,读文章也应从这两方面来读。如果让我在古今文章中选出一篇最好的,只许忍痛选一篇,那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千百年来,中国知识界流传一句话:不读《出师表》不知何为忠;不读《陈情表》,不知保为孝。忠孝是封建道德标准。随着历史进入现代社会,这两《表》的影响力,已在逐渐减弱,特别是《陈情表》,已鲜为人知。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产生于封建时代的《岳阳楼记》却丝毫没有因历史的变迁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它如一棵千年古槐,历经岁月的沧桑,愈显其旺盛的生命力。北宋之后,论朝代,已经南宋、元、明、清、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六代的更迭;论社会形态,也经封建、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三世的冲击。但它穿云破雾,历久弥新。呜呼,以一文之力能抗六代之易、三世之变,以传统的文字,能表达一种跨越时空的思想,上下千年,唯此一文。

一、文章达到的“三境之美”

1.一文、二为、三境、五诀

这篇文章到底好在什么地主?在下评语前,我们不妨先探究一下好文章的标准。

请看全文:

庆历四年春,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

一段叙写这件事的缘起。以事起兴,作一个引子,用“事”字诀。

第二段描写洞庭湖的气象,铺垫出一个宏大的背景。借山川豪气写忠臣志士之志,用“形”字诀。

第三四段作者借景抒情,设想了两种“览物之情”,创造出一悲一喜的意境。通过景物描写营造气氛,水到渠成,即用“形”字诀和“情”字诀,由 “形境”过渡到竟境。连用

第五段,导出哲理,作者将形和情有意推向理的高度,设问:有没有超出上面那两种的情况呢?有,那就不是一般人,而是“古仁人之心”了。这种人超出物质利益的诱惑,超出个人的私念:在朝为官,不忘百姓;被贬江湖,不忘其君。太平时忧天下,危难时担天下。进也忧,退也忧,那么,什么时候才乐呢?到文章快结束时才推出一声绝响,一个响亮的哲理式结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官要做这样的官,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的是“理”字诀。这个道理一下讲透了,这个标准一下管了一千年,而且还要永远管下去!这是文章的高潮,全文的主题,是作者一生悟出的真理,也是他的信念。不管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官员都有忠奸、公私、贤愚、勤庸之分。而公而忘私,“先忧后乐”是超时代、超阶段的道德文明、政治文明,是人类共同的永远的精神财富。范仲淹道出了这种为人为臣的本质的理性的大美,文章就千古不朽了。作者讲完这个结论后,文章又从“理”转移到 “情”:“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写出一种向往和惆怅。

第六段,不经意间再轻带一笔转回到记“事”:“时六年九月十五日”,照应文章的开头,像一个绕梁的余音。至此文章的形、事、情、理都有(注意本文没有用典),形美、意美、理美三个层次皆有,这已到了一个完美的艺术境界。

这篇文章的核心是阐述“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但如果作者只说出这一句话,这一个理,就不会有多大的感染效果,那不是文学艺术,是口号,是社论。好就好在它有形、有景、有情、有人、有物的铺垫,而且全都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述,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在“理境”之美出现之前,已先收 “形境”、“意境”之效,“三境”之美具全。再加上贯穿始终的文字之美,算是“四美”了,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分别达到了很难得的高度,借用王勃在《

2.文章的两类作者:政治家与文人

虽然我们给出了一个“一文”的要求、“二为”的宗旨、“三境”的标准、“五诀”的方法,但并不是谁人拿去一套就可以写出一篇好文章。就像数学课上不是老师教给一个公式,人人都得一百分。这还得有一个艰苦的修炼过程。

凡古今文章,从作者角度分有两大类。一类是文人、专业作家的作品。作者先从文章形式入手,已娴熟地掌握了艺术技巧,然后再努力去修炼思想,充实内容,但无论如何,由于阅历所限,其思想总难拔到多高的境界。就像一个美人,已得先天之美,又想再成就一番英雄业绩,其难也哉!第二类是政治家、思想家之作。这类作者是从思想内容入手。他并不想以文为业,只是由于环境、经历使然,内心积累甚多,如火山之待喷,不吐不快,就借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当然,大部分政治家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他们忙于事务,长于公文、讲话、指示等应用文字而不善美文,或者根本就没有修炼到思想的美,很难做到“四美具而二难并”。但也有少数政治家、思想家,或因小时就有文章阅读或写作训练的童子功(如人外表的先天之美),或政务之余不忘治学(如人形体的后天训练),于是便挟思想之深又借艺术之美登上了文章的顶峰。就像一个美女后来又成就了伟功大业,既天生丽质,又惊天动地,百里挑一。中国文学传统很重视这类人的“道德文章”,如古代的贾谊、诸葛亮、魏征、韩愈、范仲淹。近代的梁启超,现代如毛泽东等人的文章。这些都是政治家之文,政治家美文是用个性的话说出个性的思想。如果只会用共性的语言说共性的思想 就是官话、套话,有理而无美,这不叫文章,也不可能流传。另一脉,如古代的司马相如、李白、王勃,现代的许多专业作家的“文人文章”。因为文章第一位还是表达思想,“理境”为“三境”中最高之境,所以相对来讲,先入艺术之门,再求深造思想难;先登思想之峰,再入艺术之门易。况且文人求“情”而不求“理”,是以个性的语言说出个性的情感。常“美”有余而理不足。所以真正的大文章家,政治家,思想家出身的多,而专攻文章,以文为业的反倒少。历史上的范仲淹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学者,也许他从来也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作家。后人在排唐宋八大家之类的排行榜时,他也无缘入列。但这恰恰是他胜过一般文人之处,或者历史根本就不忍心将他排入文人之列。

所以要弄清《岳阳楼记》的文章之美,还得从思想家和政治家的角度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的人格之美

人们都熟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却常忽略了文中的另一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前者是讲政治,怎样为政、为官,后者是讲人格,怎样做人。前者是讲政治观,后者是讲人生观。正因为讲出了这两个社会、人生的最基本道理,这篇文章才达到了不朽。其实,一个政治家政治行为的背后都有人格精神在支撑,而且其人格的力量会更长久地作用于后人,存在于历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指外部世界,不为利动;己,指内心世界,不为私惑。就是说:有信仰,有目标,有精神追求,有道德操守。结合范仲淹的人生实践,可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一是独立精神。

范仲淹于太宗端拱2年(989年)生于徐州,出生第二年父亲去世,29岁的母亲贫无所依,抱着襁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23岁的范仲淹开始外出游学,来到当时一所大书院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昼夜苦读。一次真宗皇帝巡幸这里,同学们都争先出去观

在人性中,独立和奴气,是基本的两大分野。从上面的事例中可以看出范仲淹卓然独立的精神。家虽不幸,决不会因寄人篱下而自矮三分,就是对皇帝也不搞盲目的个人崇拜,你过你的路,我读我的书,何必涎着脸去自我表现,这在封建社会是很难做到的。我们不要小看人格的独立,就整个社会来讲,这种道德的进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奴隶制度造成人的奴性,封建制度下虽有“士可杀不可辱”的说法,但还是强调等级、服从。进入资产阶级民主社会,才响亮地提出平等、自由。人性的独立才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标准和道德意识。中国封建社会长,又没有经过彻底的资本主义民主革命,人格中的奴性残留就多,直到现在许多人也在变着法媚上。对照现实,我们更感到范仲淹在一千年前坚持的独立精神的可贵。正是这一点,促成了他在政治上能经得起风浪。做人就应该“宠而不惊,弃而不伤,丈夫立世,独对八荒”。鲁迅就曾痛斥中国人的奴性,一个人先得骨头硬,才能成事,如果他总是看别人的脸色,他除了当奴才还能干什么?

范仲淹自己有独立精神,他对历史上这一类的人也就格外敬仰。1034年,当范仲淹第二次被贬到桐庐任上时,他知道这里就是汉代高士严子陵隐居之地。严是汉帝刘秀未发迹时的好友,刘称帝,严坚决隐而不出。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独立精神正是他所追求的。他便为严子陵修了一座祠堂,并亲写了一篇《记》文,文末歌曰:“云山苍苍,江水茫茫,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四句话流传甚广,也成了他人格精神的写照。

1038年,范第三次被贬赴润州(今江苏镇江)任上时,途中经彭泽拜谒唐代名相狄仁杰的祠堂。狄刚正不阿,不畏武则天的权势被陷入狱,又贬为县令。范当即为其写一碑文,歌颂他:

“呜呼,武暴如火,李寒如灰,何心不随,何力可回!我公哀伤,拯天之亡:逆长风而孤

文字掷地有声。而此时作者也正冒着朝中的“暴火寒灰”独行在被贬的路上,他以诗言志:“心焉介如石,可裂不可夺。”而他所描写的狄仁杰刚不可摧,方不可变也正是自己的形象。

二是牺牲精神。

怎样处理公与私关系,是判断一个人的道德高下的最基本标准。我们熟悉的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的人,苟利天下,一毫而不拔,宁可我负人,决不人负我。有的人处处为国着想,为别人着想,关键时刻可以牺牲自己。如果社会上都是第一种人,那么,这个世界成天尔虞我诈,偷砖拆瓦,早就毁灭了。幸好还有这第二种人,社会才和谐,才进步。范仲淹一生为官不懒,为人不奸。他的道德标准是只要为国家,为百姓,为正义,都可牺牲自己。兹举两例。

1038年宋西北的夏建国,赵元昊称帝。宋夏战事不断,边防主帅范雍无能,1040年仁宗不得不重组一线指挥机构,任命范仲淹为陕西经略招讨副使(副总指挥)赶赴前线,这年他已52岁,这之前他从未带过兵。范仲淹一路兼程,赶到延州(今延安)。延州才经兵火之后,前面36寨都被荡平,孤悬于敌阵前。曾先后任命数人都畏敌而找借口不去到任。范说,形势危急,延州不能无守,就挺身而出,自请兼知延州。

范仲淹虽是一介书生,但文韬武略,胆识过人。他见敌势坐大,又以骑兵见长,便取守势,并加紧部队的整肃改编,提拔了一批战将,在当地边民中招募了一批新兵。庆历二年(1042年),范仲淹密令19岁的长子纯佑偷袭西夏,夺回战略要地马铺寨。他引大军带筑城工具随后跟进。部队一接近对方营地,他令就地筑城,十天,一座新城平地而起。这就是后来发挥了重要战略作用的像一个楔子一样打入夏界的孤城———大顺城。城与附近的寨堡相呼应,西夏再也撼不动宋界。夏军中传说着,现在带兵的这个范小老子(西夏人称官为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不像原先那个范大老子(指前任范雍)好对付。西夏见无机可乘,随即开始议和。范以一书生领兵获胜,除其智慧之外,最主要的是这种为国牺牲的精神。

范与

三是理性精神。

范仲淹的独立和牺牲决不是

“当公之知,惟惧忠不如金石之坚,直不如药石之良,才不为天下之奇,名不及泰山之高,未足副大贤人之清举。今乃一变为忧,能不自疑而惊呼!为公之悔,傥默默不辨,则恐

晏殊是他的恩师,入朝的引路人。这件事充分体现了范爱吾师更爱真理。

他刚到西北前线时,朝野上下出于报仇心理和抗战激情,都高喊出兵。主帅命令出兵,皇上不断催问,左右不停地劝说。但他认为备战还不成熟,坚持不出兵。主帅说:“大凡用兵,先得置胜负于度外。”他说:“大军一动就是千万人的性命,怎敢置之度外?”结果,上面不听他的意见,1041年好水川一战,宋军损失6000人。此后宋军再不敢盲动,最终按范仲淹的策略取得了胜利。这种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到900多年后类似一例就是共产党的粟裕将军在淮海战役前中央三下其令要他帅师渡江,他三次斗胆向中央和毛主席上书,建议战场摆在江北,终于为毛泽东所接受,这一决策使得解放战争提前胜利三年。

纵观范仲淹一生为官,无论在朝、在野、打仗、理政,从不人云亦云,就是对上级,对皇帝,他也实事求是,敢于坚持。这里固然有负责精神,但不改信仰、按规律办事,却是他的为人标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能超然物外,克服私心,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就是君子,不是小人。可惜,千年来人性虽已大有进步,社会仍然没有能摆脱这种公与私的

三、作者留给我们的政治财

孙中山说,政治是治理众人之事。再说白点,就是治理国家,为百姓办事。这是一个不分时代、不分地域所有的政治家都要面对的问题,是一个需要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课题。

范仲淹对政治文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个“忧”字上。《岳阳楼记》产生于我国封建社会成熟期之宋代,作者生于忧患,成于忧患,倾其一生和一个时代来解读这个“忧”字。好像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转折时期,专门要找一个这样的解读人。

范仲淹的忧国思想,最忧之处有三,即忧民、忧君、忧政。也可以说是留给我们的三笔政治财富。

一是忧民。 他在文章中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就是说当官千万不要忘了百姓,官位越高,越要注意这一点。

既然政治就是管理,官和民的关系就是政治运作中最基本的内容。忧民生的本质是官员的公心、服务心。是怎样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有的人为官,做民众的牛,在服务和奉献中享受快乐;有的人做官,骑在民众的头上作威作福,在

范仲淹从1015年27岁中进士到1028年40岁进京任职前,已在基层为官13年。如果说27岁以前的“断

这期间他较突出的一件政绩是修海堤。1021年,范仲淹调泰州,任一个管理盐仓的小官。当时泰州、楚州、通州(今南通)位于淮水之南,东临黄海,海堤年久失修,海水倒

出身贫寒,起于基层的范仲淹一生不管地位怎么变,忧民之心始终不变。1033年,全国蝗旱灾害流行,山东、江淮地区尤甚。时范已调回朝中,他上书希望朝廷派员视察,却迟迟得不到答复,他又忍不住了,冒杀头之祸,去当面质问仁宗:“我们在上面要时刻想着下面的百姓。要是您这宫里的人半天没有饭吃会是什么样子?今饿殍遍野,为君的怎能熟视无睹?”皇帝被他问得无言以对,就顺水推舟说:“那就派你去赈灾吧。”当年他以一个盐吏因上书自讨了一个修堤的苦差事,这次他这个谏官,又因言得差,自讨了一份棘手难办的赈灾之事。但从这件事情上倒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办事才干。他一到灾区就开仓济民,组织生产自救。灾后必有大疫,他遍设诊所,甚至还亲自研制出一种防疫的白药丸。赈灾结束回京后他还特意带回灾民吃的一种“鸟味草”,送给仁宗,并请传示后宫,以戒宫中的奢侈浪费。我想,他的这个举动肯定又引起宫中人的.反感。你去赈灾,完成任务回来交差就是,何苦又要借机为宫里人上一堂课呢?就你最爱表现,这怎能不招惹人嫉妒?正如他自己后来总结“一日登朝,则不知忌讳”。

范仲淹是一位行政能力极强的政要。他的忧民,绝不像其他官僚那样空发议论,装装样子。他每治一地,必有创造性的惠民政策。他在西北前线积极改革用兵制度。当时因战事紧张,政府在陕西征农民当兵,士兵不愿背井离乡,便有逃兵。政府就规定在兵的脸上刺字,谓之“

宋代税收常以实物缴纳,以余补缺,移此输彼,谓之支移,但运输费要纳税人出。范晚年知青州,百姓往200里外的博州纳税,往返经月,路途劳苦,还误农时,运费又多出税额的二到三成。农民之苦,上面长期熟视无睹。范心里十分不安,他改革征税方法,命将粮赋折成现金,派人到博州高于市价购粮,不出五天即完成任务,免了百姓运输之苦,还有余钱。一般地方官都是尽量超征,讨好朝廷。他却多一斤不要,将余钱退给青州百姓。

诚如他言:“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可以看出他的忧民是真忧,决不沽名,不作秀,甚至还要顶着上面的压力,冒被处分的危险。像上面所举之例,都是问题早就在那里明摆着,为什么前任那么多官都不去解决呢?为什么朝廷不管呢?关键是心中没有装着老百姓。所以“忧民”实际上是检验一个官好坏的试金石,也成了千百年来永远的政治话题。这种以民为上的思想延续到共产党就是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专门写过一篇《为人民服务》。2004年是邓小平百周年纪念。我受命写一篇纪念文章,在收集资料时,我问研究邓的专家:“有哪一句话最能体现邓的思想?”对方思考片刻,答曰,邓对家人说过一句话可作代表,他说:“我这个人没有什么大志,就是希望中国的老百姓都富起来,我做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我听后肃然起敬,细想从他1962年提出“白猫、黑猫”受批评,到文革后复出支持农村土地承包,其一生所忧全在百姓,可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从范仲淹到邓小平,凡真心把当官看做为民办事的人,无不都时刻忧民。

范仲淹的第二忧是忧君。他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也就是说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想着“君”。而他所说的“君”则代表国家。

无论过去的皇帝还是现在的总统、主席,虽权在一人,但却身系一国之安危。忧君便是忧国。于是,以“君”为核心的君民关系、君政关系、君臣关系便构成了一国政治的核心部分。明君贤臣、昏君奸臣,抑或懦君庸官就决定了一朝政府的工作质量。忧君不是阿谀奉承,而是从国家利益出发说真话,提意见,犯颜直谏,“直辞正色,面争庭对”,“敢与天子争是非”。封建社会伴君如伴虎,真正的忧君是要以生命作抵押的。范仲淹因为对君提意见,说真话,前后三次被贬出京城。

范仲淹1028年经晏殊推荐到京任秘阁校理——皇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这是一个可以常见到皇帝的近水楼台。如果他会钻营奉承,很快就可以飞黄腾达。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宦官、近臣如高

原来,这时仁宗皇帝虽已经20岁,但刘太后还在垂帘听政。朝中实际上是两个“君”,一个名分上的君仁宗皇帝,一个实权之君刘太后。这个刘太后可不是一般人等,她本是仁宗的父亲真宗的一位普通后宫,只有“修仪”名分,但她很会讨真宗欢心。皇后去世,真宗无子,嫔妃们都争着能为真宗生一个孩子,好荣登后位。刘修仪自己无能,便想出一计,将身边的一位李姓侍女送给皇帝“伺寝”,果然生下一子。但她立即抱入宫中,作为己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刘随即因此封后。真宗死后她又当上太后,长期干预朝政,满朝没有一人敢有异议。范新入朝就赶上太后过生日,要皇帝率百官为之跪拜祝寿。范仲淹认为这有损君的尊严,君代表国家,朝廷是治理国家大事的地方,怎么能在这里玩起家庭游戏。皇家虽然也有家庭私事,但家礼国礼不能混淆,便上书劝阻:“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干脆再上一章,请太后还政于帝。这一举动震动了朝廷,那太后在当“修仪”时先夺人子,后挟子封后,又扶帝登位,从皇帝在襁袍之中到现在已20年,满朝有谁敢置一喙?今天突然杀出了个程咬金,一个刚来的图书校勘管理员就敢问帝后之间的事。封建王朝是家天下、私天下,大臣就是家奴,哪能容得下这种不懂家规的臣子?他即刻被贬到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任副长官——通判。他第一次进京。在最方便接近皇帝的秘阁只待了一年,就砸了自己的饭碗。

范仲淹百思不得其解,十三年身处江湖之远,时时想着能伴君左右,为国分忧,现在终于进京,却一张嘴就获罪被赶出京城,这朝中到底是行的什么规则?(他不知道一千年后,人们发明了一个词,叫“潜规则”)一块石头沉沉地压在他的心头。

范仲淹第二次进京为官是三年之后,皇太后去世,也许是皇帝看中他敢说真话的长处,就召他回朝做评议朝事的言官——右司谏。我国封建社会的政府监察体制分两部分。一是谏官,专门给皇帝提意见;二是台官,专门弹劾百官,合称台谏。到宋真宗时,谏官权已扩大到可议论朝政,弹劾百官。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台谏制度有其一功,它强调权力制约,是中国封建制度中的积极部分,便是皇帝也要有人来监督,勿使放任而误国事。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到

后与帝都是稳定封建政权的重要因素,看似家事,常关国运。就是现代社会,第一夫人也会影响政治,影响国事。以毛泽东那样伟大的人,错娶江青,对他个人、党和国家都带来恶果,不堪回首。范仲淹知道这种家事纠纷的背后是正邪之争,皇后易位的结果是奸相专权。他联合负责纠察的御史台官数人上殿前求见仁宗。半日无人答理。司门官又出来将大门砰地一声闭上。他的犟劲又上来了,就手执铜门环,敲击大门,并高呼“皇后被废,何不听听谏官的意见!”这真是有点不知高低,要舍命与皇帝辩论了。看看没有人理,他们议定明天上朝当面再奏。

第二天,天不亮范仲淹就穿好朝服准备出门。妻子牵着他的衣服哭着说:“你已经被贬过一次了,不为别的,就为孩子着想,你也再不敢多说了。”他就把九岁的长子叫到面前正色说道“我今天上朝,如果回不来,你和弟弟好好读书,一生不要做官。”说罢,头也不回地向待漏院走去。“漏”是古代计时之器,待漏院是设在皇城门外,供百官暂歇等候皇帝召见的地方。范仲淹这次上朝是在1033年,比这早46年,公元987年,宋太宗朝的大臣王

不知范仲淹上朝时壁上是否真的刻有这篇文章。但范仲淹此时的确是忧心忡忡。他忧皇上不明事理,以私害公,因小乱大。这种家务之事,你要是一般百姓,爱谁、娶谁,休妻、纳妾也没有人管。你是一国之君啊,君行无私,君行无小。枕边人的好坏,常关政事国运。历史上因后贤而国安,后劣而国乱的事太多太多。同是一个唐朝,长孙皇后帮李世民出了不少好主意,甚至纠正他欲杀魏征这样的坏念头;杨贵妃却引进家族势力,召来安史之乱。

他正盘算着怎样进一步劝谏皇上,忽然传他接旨,只听宣旨官朗朗念道,贬他到睦州(今浙江桐庐附近),接着朝中就派人赶到他家,催他当天动身离京。这果然不幸为妻子所言中,顿时全家老小,哭作一团。显然这吕夷简玩起权术来比他高明,事前已做过认真准备,三下五除二就干净利落地将他赶出京城。他 10333年4月回京,第二年五月被贬出京,第二次进京做官只有一年时间。

如果说范仲淹第一次遭贬,是性格使然,还有几分书生气,这二次遭贬,确是他更自觉地心忧君王,心忧国事。平心而论,仁宗不是昏君,更不是暴君,也曾想有所作为,君臣关系也曾出现过短时蜜月,但随即就如肥皂泡一样地破灭。范仲淹不明白,几乎所有的忠臣都如诸葛亮那样希望君王“亲贤臣远小人”,但几乎所有的君王都离不开小人,喜欢用小人。他离京后渐行渐远,忧君之心却越来越重,正如后来在《岳阳楼记》里说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专制和权力高度集中的制度下,君既有代表国家的一面;又有权力私有的一面。这就带来了“君”的两重性和“臣”的两重性。君有明、昏之分;臣有忠、奸之别。遇明君则宵衣

范仲淹的第三忧是忧政,即政府机关的自身建设。

一个政权的腐败总是先从吏治腐败开始。当一个新政权诞生后,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干部。通常,官位成了胜利者的最高回报,和掌权者对亲信、子女的最好赏赐。官吏既是这个政权的代表和既得利益者,也就成了最易被腐蚀的对象和最不情愿改革的阶层。只有其中的少数清醒者,能抛却个人利益,看到历史规律而想到改革。

1035年,范仲淹因知苏州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任尚书礼部员外郎,知京城开封府。他已两次遭贬,这次能够回京,在一般人定要接受教训慎言敏行,明哲保身。但这却让范仲淹更深刻地看到国家的政治危机。他又浑身热血沸腾,要指陈时弊了。

这次,范仲淹没有像前两次那样挑“君”的毛病,他主要针对的是吏治之弊,干部制度问题。也就是由尽“谏官”之责,转而要尽“台官”之责了。原来这宋朝的老祖宗,太祖赵匡胤得天下是利用带兵之权,阴谋

这次,许多正直有为的臣子也都被划入范党,分别发配到边远僻地。朝中已彻底没有人再敢就干部问题说三道四了。这次范仲淹离京,几乎没有人再敢为他送行。只有一个叫王质的人扶病载酒而来,他举杯道:“范君坚守自己的立场,此行比之前两次更加光彩!”范笑道:“我已经前后‘三光’了。你看,来送行人也越来越少。下次如再送我,请准备一只整羊,祭祀我吧。”他坚守自己的信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虽三次被贬而不改初衷。

从京城开封出来到饶州要经过十几个州,除扬州外,一路上竟无一人出门接待范仲淹。他对这些都不介意,到饶州任后吟诗道:“三出青城

范仲淹已三进三出京城,从东海边到北地大漠,来回调动已不下20次。他想,看来这一生只有在人们讨嫌的目光中度过了。但是他坚持独立的人格,决不与腐败的吏治同流合污。

但忠臣注定不得休闲。就像周恩来虽多次遭毛泽东的批评,写检讨,甚至被迫准备辞职,但救火的时候还是要用他。范仲淹也是这样,自1036年被贬外地4年后,西北战事吃紧,皇帝又想起了他。1040年他被派往延州(今延安)前线指挥抗战。1043年宋夏议和,战事稍缓,国内矛盾又尖锐起来。赋税增加,吏治黑暗,地方上暴动四起,仁宗束手无策。庆历三年(1043年)四月仁宗又将他调回京城任为副相,又免了吕夷简的官,请范主持改革。史称“庆历新政”。这是他第四次进京为官了。

这次他指出的要害仍然是吏治。前面说过,范仲淹第三次被贬就是因为上了一个“百官图”,揭露吏治的腐败。七年过去了,他连任了四任地方官,又和西夏打了一仗,但朝中的吏治腐败不但没有解决,反愈演愈烈。他立即上书《条陈十事》。他说,第一条,先要明确罢免升迁。现在无论功过,不问好坏,文官三年一升,武将五年一提,人人都在混日子。假如同僚中有一个忧国忧民,“思兴利去害而有为”的,“众皆指为生事,必嫉之,沮之,非之,笑之,稍有差失,随而挤陷。故不有者素餐尸禄,安然而莫有为也。虽愚暗

他不但上书,还实干,派许多按察使到地方考察官员的政绩,调查材料一到,他就从官名册上勾掉一批赃官。有人劝道:“你这一勾,就有一家人要哭!”范说:“一家人哭总比一州县的百姓哭好吧。”短短几个月,朝廷上下风气为之一新。贪官收敛,行政效率提高。但是,由于新政首先对腐败的干部制度开刀,先得罪朝中的既得利益者,必然会有强大的阻力。

他的朋友欧阳修就最担心这一点,专门向仁宗上书,希望能放心用范仲淹,并能保护他,不要听信谗言。“凡小人怨怒,仲淹当自以身当,浮议奸谗,陛下亦须力拒。”但是皇帝没有为他力拒小人之怨和纷纭的浮议。他一次又一次地无法“自以身当”,终于在朝中难以立足。庆历四年(1044年),保守派制造了一起谋逆大案,将改革派一网

毛泽东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干部制度向来是政权的核心问题。不管是忧君、忧国、忧民,最后总要落实在“忧政”上,即谁来施政,怎样施政。治国先治吏,历来的政治改革都把吏治作为重点。范之后神宗朝的王安石变法,仍然将吏治改革作为重点。范仲淹当年指陈的吏治弊病至今仍然有现实意义。他在《岳阳楼记》里一再讲的进亦忧,退亦忧,在朝也忧,在野也忧,正是一个政治家对治国实践和历史规律的深刻思考。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在邓州任上,这年他已57岁。自26岁中进士为官,四处奔波,三起三落,已31年。现在他可以静静地回顾一生的阅历,思考为官为人的哲理。忽一天他的老朋友

这文章是对我国封建政治文明的艺术性总结。中国封建社会近三千年,政界人物多得数不清,历朝皇帝334个,大臣官员更不知几多。但能写出《岳阳楼记》,并被后人所记住,学习和研究的只有范仲淹一人。现在我们知道要出一篇好文章是多么不容易了。好文章是一个人在一定的时代为背景下全部知识和阅历的结晶,是他生命的写照。其中不知要经历多少矛盾、冲突、坎坷、辛酸、成功与失败。这非主观意志可得,只可遇而不可求。因此一篇好的文章就如一个天才人物、一个历史事件,甚或如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不是随便就有的,它要综天时地利之和,得历史演变之机,靠作者的修炼之功,是积数十年甚或数百年才可能出现的一个思想和艺术的高峰。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千年易过,好文难有。

范仲淹为我们写了一篇千古第一美文,留下一笔重要的艺术财富和政治财富,他也就以不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载入史册。

2008年6月29日

(摘自2008年10月上半月《美文》)

作者梁衡: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作品有科学史上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夏感》等被选入教材,属于被选入中学教材数量较多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