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举例三个死于安乐的名言 正文

举例三个死于安乐的名言

时间:2025-01-12 01:04:19

教学目标:

1) 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

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 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 学生齐读课文。

3、 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投影显示: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行拂(    )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 小组交流,讨论,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 学生讲解课文大意。

4) 师生共同补充。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解释2遍、课文1遍。

2) 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句2句和事例1个。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1)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2)背诵课文。

二、分析课文内容: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 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三、内容拓展: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

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四、比较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五、谈谈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

内容预览: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一、文学常识

l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l“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l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与孔子合称“孔孟”,他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二、原文

舜发(1)于畎(2)亩(3)之中,傅说举(4)于版筑(5)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6),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7)。

故(8)天将降大任(9)于是(10)人也,必(11)先苦(12)其心(13)志(14),劳(15)其筋骨,饿(16)其体肤(17),空乏(18)其身,行拂(19)乱(20)其所为,所以(21)动(22)心忍(23)性,曾(24)益(25)其所不能。

人恒(26)过(27),然后(28)能改;困于(29)心,衡(30)于虑,而后作(31);征(32)于色,发(33)于声,而后喻(34)。入(35)则无法家(36)拂(37)士,出(38)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注释

(1) 发:被起用。(2) 畎:田间水沟。(3) 畎亩:田间。

(4) 举:被举用。(5) 版筑:筑墙时,两边用木板夹住,中间填土,用杵捣实。

筑:捣土用的杵。(6) 举于士:从狱中释放出来并被任用。士:狱官。

(7) 市:市场。(8) 故:所以。(9) 任:担子,责任。

(10) 是:这样。(11) 必:一定。(12) 苦:使……苦恼。

(13) 心:心意。(14) 志:志向。(15) 劳:使……劳累。

(16) 饿:使……忍饥挨饿。(17) 体肤:身体。(18) 空乏:穷困缺乏。

(19) 拂:违反,阻挠。(20) 乱:扰乱。(21) 所以:用这些来……

(22) 动:使……惊动,使……震撼。(23) 忍:使……坚忍。(24) 曾:通“增”,增加。

(25) 曾益:增加。(26) 恒:常常。(27) 过:过失。这里是犯错误的意思。

(28) 然后:这样以后。(29) 于:在。(30) 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31) 作:奋起。(32) 征:征验,表现。(33) 发:吐发。

(34) 喻:了解,明白。(35) 入:在里面,指国内。(36) 法家:有法度的世族大臣。

(37) 拂:辅弼,辅佐。(38) 出:在外面,指国外。

四、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样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身上原来所没有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国家常常灭亡。

这样就知道忧愁祸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五、字词、句式

1.字音、字形

畎(quǎn)亩 傅说(yuè) 胶鬲(gé) 孙叔敖(áo) 百里奚(xī) 筋(jīn)骨 行拂(fú)乱其所为 衡(héng) 拂(bì)士

2.通假字

①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② 衡于虑。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③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3.词类活用

① 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使……饥饿。

空乏其身。空乏:使……穷困缺乏。

动心忍性。动:使……惊动。

② 名词用作形容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国外。

4.一词多义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反,阻挠) 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辅佐)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被起用) 发于声(表现)

5.特殊句式:困于心:状语后置,“于心困”。

六、理解性默写

全文的中心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文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课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课文第三段是承接第二段进一步阐述观点,其中“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行拂乱其所为”而言;“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苦其心志”而言;“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动心忍性”而言。

列举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论述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由个人推论到国家,提出判断的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七、简答题

1.概括全文主旨。

通过一些历史人物成长,必须经过艰苦磨难的事例,进一步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逆境对成才的作用,进而论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这两个问题,揭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

2.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二段--举例论证,说明人才必须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主要论述了人处于逆境才能奋发向上,国无忧患就会遭受灭亡的道理。

第四段--突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题的另一版本见下)

第一段--列举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一个人成就大业都要经受肉体和精神上折磨的观点。

第三段--谈人论国,进一步阐述观点。

第四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4.第一段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这些人的共同点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都经历艰苦磨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说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即逆境成才。

5.孟子从反面论证亡国的原因,但正面意思很清楚,这就是:

一个国君,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也要经受内外两方面的磨难。

6.孟子认为国家长久不衰的条件: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7.请写出有关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①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②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③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今天,社会安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我们来说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不要贪图安逸,要居安思危。其次,它激励着我们发愤图强,争取更大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发展到什么程度都要有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对于个人来说,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意味着在竞争中处于失败之地;对于国家而言,落后就要挨打。

《鱼我所欲也》中考试题汇编

(2012绵阳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者不可得兼 兼:同时

B.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施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恩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行道之人弗受

有好事者船载已入 而不知人之乐

C.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此之谓失其本心

山峦为晴雪所 洗 其人遂无以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 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仪”,观点明确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二)阅读《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1416题(8分)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万钟于我何加焉 而山不加增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其林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文:

16.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2分)

(三)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第12~14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

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 ②有教材为“辩” ③有教材为逗号 ④有教材为叹号 ⑤有教材为逗号 ⑥有教材为逗号 ⑦有教材为“乡” ⑧有教材为冒号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蹴尔而与之 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呼尔而与之

1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2011年广西柳州)

---------------------------------------------------------------------------------------------------------------

(四)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同“避”,躲避)

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践踏)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

10.下列甸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相与步于中庭B.苛政猛于虎也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管夷吾举于士

11.把第1卷《鱼我所欲也》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此之谓失其本心

12.根据《鱼我所欲也》的内容填空(2分)

孟子认为人之“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他通过的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的取舍等方面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五)(2011年广安市)

阅读《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完成29-32题(15分)

【甲】鱼,我所欲。。。。;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3)今谓人曰( ) (3)何故( )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31.【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 这个比喻来阐述 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 的中心论点

-----------------------------------------------------------------------------------------------------------------------------------

32. 【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

(六)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厉害

B.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得到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增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12.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这句话中“而”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学而不思则罔

C.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D.朝而往,暮而归

13.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鱼与熊掌进行对比,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B.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C.屈原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终遭奸臣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汨罗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孟子舍生取义这一主张

D.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七)甲 鱼,我所欲也。。。;贤者能勿丧耳

乙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恶: (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7.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18.请摘录原文申的语句,填写下表(5分)

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共同的追求:-----------------------------------------------

(八)甲:一箪食。。。。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

(4)其弟子谏曰( )

22.翻译句子(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患: (2)蹴尔而与之 蹴:

(3)乡为身死而不受乡: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7.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呜之(《口技》)B.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 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 (庆阳市2009甘肃省)

(十)(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18.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2分)

(十一)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6分)

(1)鱼,我所欲也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6.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

7.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

(十二)(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辟:)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译文:

(3)简答题(5分)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论证和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3分)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2分)

a.

b.

(十三)9.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

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C.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一)答案:6.C 7.B 8.B

(二)14.(3分)D15.(3分)先 前(有人)宁可死也不愿意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 却接受了16.(2分)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三)12.(1)及,到践踏(用脚踢;踢) (2)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放弃;止)13.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1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四)9.D(得:同”德“,动词,感激恩德)10.B(于:比,介词)11.(1)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2)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来的思想12.鱼与熊掌,万钟(丰厚的俸禄)(2分,每空1分)

(五)答案29.患:祸患,灾难 是:这、这样 谓:对……说 故:缘故、原因30.(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31.舍鱼而 取熊掌 舍生取义 天下不如生命珍贵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32.“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1分,答到“正义、大义”均可得1分)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2分)

(六)11.C(加:益处,好处)12.B(原句中的“而”与B项中的“而”都是转折连词,但是A.并列连词,又,并且;C.顺承连词,来,就;D.表修饰,可不译)13.A(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是比喻论证)

(七)15.(4分)(1)茍且 (2)假如,假使 (3)厌恶 (4)史册16.(4分)(1)(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得以,(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牚(2)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或:本心)17.(2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18.(5分) (中心句子各占2分,共同追求占1分)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而取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八) 21.(1)用脚踢 (2)通“辨”,分辨 (3)特别喜欢(很爱好)(4)他,指公孙仪22.(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2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2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2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2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九):6.(4分)患—祸患,灾难蹴—用脚踢 乡—通“向”,从前 已—停止7.(3分)C(C项均译为代词“……的人”;A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并列关系连词;B项分别译为“他的”、“恐怕”;D项分别译为“却”、“就”)8.(6分)(1)(3分)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2)(3分)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9.(3分)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1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答到任意2点即可,2分)

(十)16.(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 (2)感激17.(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分)(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2分)18.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2分)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十)一:5、鱼,是我所喜欢的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6、舍生取义7、人为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十二)(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①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缺少“苟且偷生”不得分)③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③“乡”通“向”,从前④停止,放弃⑤天性,天良(6个词,共3分,每个0.5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③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④(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4个句子,共4分,每句l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每句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句不得分)(3)简答题:①道理举例(两空共1分,每空0.5分)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共2分,举例典型1分,叙议结合1分,列举其他,如抗”非典”英雄等的典型事例,大意正确即可得分)②答案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十三)9. D 10. C 11. B12.(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2)用脚踢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13.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