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朱熹关于活学活用的名言 正文

朱熹关于活学活用的名言

时间:2024-11-15 13:39:08

一、细心解读胸有成竹

文本解读,是提高我们语文老师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设计教材的有力途径。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我们的一贯做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读熟古诗,逐字理解意思,逐句说出大意,然后再背诵古诗,背诵大意,背诵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已。

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方式无疑是被动的,填鸭式的,课堂上教师的行为是在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古诗的文学知识,没有情感的体验,没有换位的思考。这样的课堂缺失了一种灵动之美,一种思考之美,一种涵咏之美,显然与我们当前的教学理念是相悖的。为了突破古诗教学的藩篱,走一条情感与思维、积累与创新的教学之路,课前作为教师细心地解读文本,显得尤为重要。

一开始,我抛开所有的教辅资料,自己一遍遍的吟诵着两首古诗,不管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还是读者的角度,总觉得两首诗简简单单,第一首就是介绍陆游教育自己孩子子聿的读书的事情,第二篇就是朱熹的读书感受。当我以学生的身份再来读时,从两首诗中读出了一番乾坤——在以孩子的身份对其间的字词进行追问时,追问出了一片柳暗花明的世界。

例如,在第一首诗中——

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从题目开始,我一次次追问:子聿是谁?为什么陆游单单对子聿说这些?陆游有几个孩子?陆游以怎样的心情和语气对子聿说这些话?陆游还有哪些教育子女的故事?——对题目的追问中,我通过查阅网络和相关的资料,知道了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写下了大量的优秀的爱国的诗篇,除此之外,还写下了大量教育子女的优秀诗篇,其中,《冬夜读书示子聿》,他一气呵成八篇,这是他的名扬千古的一篇。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易经独不遭秦火,字字皆如见圣人。

汝始弱龄吾已耄,要当致力各终身。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

吾曹舌本能知此,古学工夫始可言。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宦途至老无余俸,贫悴还如筮仕初。

赖有一筹胜富贵,小儿读遍旧藏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世间万事有乘除,自笑羸然七十余。

布被藜羹缘未尽,闭门更读数年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简断编残字欲无,吾儿不负乃翁书。

绝胜锁向朱门里,整整牙签饱蠹鱼。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圣师虽远有遗经,万世犹传旧典刑。

白首自怜心未死,夜窗风雪一灯青。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读书万卷不谋食,脱粟在傍书在前。

要识从来会心处,曲肱饮水亦欣然。

从这些诗句中,我感受到一位对子女谆谆教诲的陆游,一位刚正不阿的陆游,一位教育子女品行为上的陆游……联系《示儿》诗,一位身系国家、忧国忧民的陆游仿佛和我们走的很近很近,回到课文,读着八首育子诗,一位关心子女,殷殷教诲子女的陆游仿佛和我们很亲很亲。陆游,在我的心中复活了!陆游,一生教育子女的准则是知书达理,为人正直。为此,我阅读了关于陆游教育子女的古诗,因为这些文字的缘故,我和这位距今八百多年的爱国诗人仿佛走在了一起!看到了他的容颜,听到了他的声音!

再看具体的诗句,继续追问——“古人”,你知道哪些古人做学问的故事?“无遗力”是什么意思?由“无遗力”你想到了哪些和他相近的四字词语?“少”“壮”两个字你想到了哪些与读书做学问有关的名言或者警句?”“纸”这个字你想到了那个历史故事?“觉”和“绝”分别是什么意思?由“知”和“行”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通过这样的追问,我从28字的诗句中解读出了一串成语:“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就是孜孜以求,就是持之以恒,就是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就是坚忍不拔,就是孜孜不倦,….l..

解读出了一串警句:由“少”和“壮”想到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解读出了一串历史故事: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纸上谈兵……解读出了学习的一串方法: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知性合一。

通过这样的解读,我看到了一个文化的陆游,单包的文本渐渐变厚了,单纯的讲读讲解变为了唤醒学生已有积累的方式,教师的说教被学生智慧的语言所取代。所以说,文本解读,是走向古诗教学的有效途径。

二、虚心涵咏创设意境

本课我带领学生精读两首古诗,略学一首古诗,从古诗的内容上,从古诗反应的道理上,这三首诗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陆游的诗为读书之因,朱熹的诗为读书之果,也可以说陆游的诗为我们诠释了读书的方法,朱熹的诗为我们阐释了读书的最终境界。所以,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切身体察,感同身受,师生在情绪场中共同感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在陆游的诗中,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体会感悟陆游为什么对子聿说这些话?

也许子聿天资聪颖,但调皮顽劣,于是他对子与说——

也许子聿饱读诗书,但不求甚解,陆游怕他将来只会纸上谈兵,于是他苦口婆心的对自己疼爱的儿子说——

也许,陆游回顾自己一生夙愿为了,希望子聿继承自己的理想,为国家效力,所以他对子聿说——

作为一生想报效国家,为国出力的陆游,夙愿未成,当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已是74岁了,经历过奸人的陷害,经历过朝廷的冷落,经历过铁马冰河驰骋沙场,也许,此时,他对子聿充满了殷殷的期待,希望孩子能完成父亲的夙愿,为国家出力。所有,他对子聿说——古人……要躬行。

然而,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陆游的诗留在了子聿的心里——读……

然而,一百年过去了,二百年过去了,至今,八百年过去了,这首诗已成经典,激励着你,激励着我,启发着你,启发着我,做学问,孜孜以求,做学问,学以致用啊!此时,生活在八百年前的陆游,他谆谆教诲子聿的声音,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听——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就这样,在复沓式的朗读中,教室中,仿佛回荡着陆游的声音,这声音,不仅穿越了时空,更穿透了我和孩子的身心哪!

同样关于朱熹的《观书有感》,同样创设了情境,孩子们在反复地涵咏中,体味着诗人的情怀——:我这样引导:这是朱熹写下的读书感受。如今,诗人离我们已去,八百年过去了,这首诗却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它唤醒了多少求知上进的人们。今天,我愿把这首送给大家,因为你们如同雨后的春笋,唯有孜孜以求热爱读书,才能获得灵动的知识,才能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啊!——半亩……活水来!

男孩子们,让我们把这首诗送给所有的女孩子,因为爱读书的女孩才是最可爱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女孩子们,有来无往非礼也,让我们把这首诗从给所有的男孩子们,因为爱读书的男孩子是最有思想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是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反复吟咏,复沓朗读的过程中,古诗作为一种经典,作为一种文化,在孩子心里扎根。大大拓展了古诗的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厚了古诗教学的文化底蕴。

三、读写结合,活学活用

教学的最后环节,我把两首古诗同时呈现,引导学生思考,面对两首古诗,你对读书又有了哪些新的思考,请把你的想法写下了,伴随着古琴曲《平沙落雁》,孩子们陷入了沉思,开始执笔播种自己的认识和思想。稍后,孩子们一一汇报,有的创造了新的读书名言,有的又灵动的文字表达了自己读书的决心和方法,其中,范逸君同学写下了关于读书的七绝——

观书有感

范逸君

少小怀志愿有为,学海无涯时似金。

观书方知天地大,人生漫漫在于勤。

徐畅同学写下了十六字令——书

十六字令书

熟读百遍皆入目。

不满足,

诗词口中吐。

回味这节课,作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所思所感,一切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设计,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一幅幅立体的场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师生投身其中,体味着短短的诗句背后的广阔的背景,体会着诗人的浓浓的情怀。感谢这次古诗教学,给我了新的思考和智慧!

《论语》中谈论学习方法的内容不是很多,但其中有关学习方法的名言,对我们今天的学习还是具有指导作用的。现依据摘录的内容浅谈自己的认识。

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一

1、学与思的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这句话的大意是: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知;只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学习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求学者无不想通过学习而有所收获,但古往今来,为何学者如牛毛,而成者如麟角呢?其根本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做到学与思的有机结合。例如学习语文离不开背诵,特别是名诗名文必须要逐字逐句,甚至是一字不漏地背诵,但背诵绝不是死记硬背,机械式的记忆,而是要在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句式的特点及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这样背起来才连贯,不会结结巴巴,不会把句子读断,或增一字减一字,从而形成学习语文的语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不是求知的目的,求知的目的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前担下学会运用知识。如果硬背,机械式的记忆,完全不领悟文章的含义,像鹦鹉学舌那样,就不可能活学活用知识。由此可见,要想提升自己,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必须努力去学,并把学与思密切结合起来,做到“口而诵,心而惟”,这样才能在死的书中,读出活的知识来。

2、注重复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认为学了知识后,并按时去复习它,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同时更认为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从中会有新体会、新发现。这两点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不过时,值得我们借鉴。

通常我们把复习叫作“炒现饭”,认为这项工作意义不大,不如用这个时间去学新的知识。其实不然,因为学的知识越多,遗忘就越快,如果不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收获甚少。求学者一定要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绝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事。复习过程就是与遗忘作斗争,复习做得扎实,就能唤醒过去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回忆起当时获取知识的情景,使之成为一段段美好的回忆,这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温故”何能“知新”?这里仅举当代作家毕淑敏读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来阐述这个道理。8岁时她初识文字,看到美丽善良的人鱼公主居然变成大海上的水泡,读出的是伤感;18岁情窦初开,读出的是爱情;28岁初为人母,读出的是对人鱼公主家人的关切;38岁开始写作,再读竟不由自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48岁为了写这篇文章,读出了此篇是写灵魂的故事。这样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常读常新,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个典型的事例是对孔子“温故知新”观点的最好诠释。我们在学习中千万不可忽视复习,凡是创新都有一个温故、反复探究的过程。

3、向他人、向社会学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述而》

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

孔子主张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以他人为师。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吸取知识的途径、方法是不同的,所以向他人学习,就能够取长补短,弥补自己平时学习的不足。正如柏拉图所说:“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仍只有一个苹果;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孔子虽强调“道不同,不相为谋”,但可以与道不同的人一起学习,交流学问,这反映了他在治学方面的博大胸襟,谦虚宽容,海纳百川,学说上是对手,学习上是朋友。向社会学习,“每事问”,这既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因为除了向老师学习外,更要向他人、向社会学习。孔子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表率,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写道:“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长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可见孔子成为一代圣人,绝不是先天俱备的,而是后天努力学习的结果。“三人为师”“每事问”,“不耻下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能成就圣人,自然也能成就一切做学问者。

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二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朱熹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以他为代表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及东亚诸多国家和民族,乃至全世界华人社会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及作用。800多年来,朱熹的学术著作备受推崇,经久不衰,素有春秋出孔丘,南宋有朱熹的美誉。他的许多优秀思想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尤溪是朱熹的诞生地,尤溪人素有崇尚朱熹、崇文重教的习俗。为深挖文化内涵,彰显办学特色,我校以朱子文化为核心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一、彰显个性,打造主题文化育人环境

朱熹学识渊博,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他博大精深的儒家理学思想是营造育人的肥沃土壤。为此,学校首先从个性化的主题出发,把朱子文化摆在了育人的显要位置,让全校师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这一特色鲜明的文化氛围。

1.校园布置,展现特色。2011年,学校新筹建的教学大楼,从整体布局上确立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架构了以朱子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格局:在教学楼一层架空层墙上,木刻朱熹画像、朱子生平简介、朱子劝学语录等;二至六层教学楼走廊、楼梯、教室墙壁等多处挂着装帧醒目而典雅的朱熹诗词名句;外墙大字书以取自朱熹治学思想精华的立德、长智、健体、尚关为校训。这些精心的布置,不仅是一种文化装饰,更是从直观上让全校师生感受浓浓的朱子文化气息,激发师生学习朱子文化的热情。

2.主题宣传,营造氛围。学校对自身的管理理念持以共商共议的态度。以朱子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管理主题向广大师生宣传,在得到认可和共识的基础上,才予以确立。在宣传过程中,虽然只是校长在全体教师会议上提出一些想法和措施,向教师征询一些意见和建议,似乎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为,但也就是在这一看似无为的过程中,朱子文化的气息已悄然漫开,遍布校园。

二、传承经典,挖掘主题文化育人素材

朱熹虽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重要的文化大师,是儒学的集大成者,但毋庸讳言,他的思想理论也不全然是金子。因此,在传承过程中,我校注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学校所用,为师生所用。

1.汲取育人精华,丰富德育阵地。朱熹一生不断地进行德育理论方而的研究和实践,留下了丰硕的成果。如:关于立志、克己、省察、涵养、主敬、穷理、笃行的自我教育内容;洒扫应对的蒙童教育思想;禁于未发的教育原则;各因其材的教育方法;制定规范的教育实践等。这些德育思想对于育人来说有着极其深远的借鉴意义。于是,学校组织精干教师尽可能地将这些丰硕成果加以提炼供全体师生学习,丰富学校德育阵地。

2.学习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朱熹的教学思想是在继承儒家先贤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在广泛考察了历史和当时教育的各种情况,考察了教学的各个方而,并结合自己长期的治学

三、开展活动.渗透朱熹优秀思想

在主题文化建设理念的指导下,学校从全而传承朱子文化,营造和谐校园的宗旨出发,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有效地宣传了朱子文化,传承了朱子文化,让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从心灵深处去深深地

1.开展读书活动,走近朱熹。学校开展了以读朱熹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让每位教师每年至少读一本有关朱熹的书写5000宇的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亲近朱熹。学校结合我县是朱熹诞生地这一人文优势,开展了多项与朱子文化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游览紫阳(朱熹)公园、参观南溪书院、观看半亩方塘、瞻仰朱熹塑像;高年级开展寻找朱熹足迹活动;组织师生观看有关朱子文化的视频这些活动,拨开了历史与时空的垂蔓,让师生们近距离地接触了朱熹,亲近了朱熹,更深切地感受理学大师酚酚的文化气息。

3.开展研讨活动,贴进朱熹。为了进一步了解朱熹,更深入地领会朱子文化的精髓,学校还专门组织开展了以朱子文化为主题的多种研讨活动。有针对朱熹理学思想的谈我眼中的朱熹活动;有针对教育教学思想的谈学朱熹的收获活动;甚至还专门设置一些主题聘请县朱子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到校开讲座。这些举措,从不同程度上进一步把朱子文化的传承引向深入,让师生们真正地踏进朱子文化的精彩世界。

吐.开展活学活用活动,活化朱熹。任何管理都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而,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如此。我们宣传朱子文化,传承朱子文化,真正的目的不是让师生们读读朱子诗书、说说朱熹故事等,而是要让他们从朱子文化中汲取养料,丰盈自身,让古人的思想精髓在师生们的身上重现光彩,获得新的生命力。基于这一目的,我们在开展学习朱子文化的过程中,始终把学和用结合在一起,并且把用摆在了突出位置。全体师生如何运用朱熹的思想修身育德,教师如何运用朱熹的教书育人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学生如何运用朱熹的读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学校通过开展学朱熹,用朱熹活动,引导师生从这些问题出发深入学习和实践,努力把从朱熹思想中领悟到的精髓贯穿于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四、延伸经典,塑造儒雅书香校园

朱子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还应该具有向外延伸和辐射的意义。它是一个点,它所辐射的外在区域才是无限广裹的文化世界,也是我们努力触摸的愿景。所以,学校在开展学习朱子文化的同时,大力鼓动师生广读群书,丰富学识,让书香飘满校园,让校园成为真正的文化圣地。

总之,朱子文化博大精深,它是我们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源头活水。它的清澈,它的甘甜,它的深远,它的广博无不成为师生们饮之不尽的生命源泉。作为学校的引领者,我们的努力和探索还在继续,我们校园的朱子文化还会更具生命力,校园的书香还会飘得更沁人心脾,校园的一切一定会更和谐、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