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
有修养有名望的人务求实际,而不图外表好看;致务于自身的修养锻炼,而不计较自身以外之物。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宋·包拯《明刻本附录》
清心:摒除私心杂念。直道:率直地为人。无私和正直这是修养处世的根本。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明·王守仁《传习录》上
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汉·王符《潜夫论·叙录》
卓越的人不追求虚有其表,有修养有名望的人致力于实际。
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明·朱之瑜《诚诚二首》
修养自身品性,处理好人之间的关系,唯一靠的`真诚。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
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 朱熹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篇一:王阳明名言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上面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散文家余秋雨在《王阳明法书集》的序言中写道:“倘若把中国历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学家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王阳明(守仁)的名字。由于他的哲学思想高超、警策、简明,又由于他的人生经历曲折、奇特、宏富,他在中国文化领域的知名度是其他许多哲学家无法比拟的。“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宋明理学,叠起一座高峰,比之汉唐绎学的理论思辩方面,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而阳明之学则是中国儒家的最后一个高峰,并成为近世启蒙思想的先导。梁启超称王阳明“是一个豪杰之士”,是因为他在程朱理学笼罩一统天下,以极大的勇气,挺身而出,用“心即理”的学说之与抗衡,以“知行合一”理论戳穿了那些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他的新说,对当时社会,“像打一药针一般,令人兴奋”,“吐出很大光芒”。
王阳明的这一观点像极了上面贝克莱的观点——存在即被感知。看见花时,感觉到了,花就存在;没有看见时,感觉不到,花就不存在。但是,两个人还是有所区别的:贝克莱是要通过“存在即被感知”这句名言解决认识论问题,到最后,为了保证物的存在,贝克莱还不得不搬出了上帝来保证外物的存在。王阳明不同,其“心外无物”说的是意义问题,和维特根斯坦的“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近似。也就是说,“心外无物”是指心乃生发意义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尽管五彩缤纷,但对我毫无意义可言。就当你未见到那个美丽的女子时,在你心中那个人便根本不存在,只有你见到她,那美丽才会呈现于你眼前,于你而言才会具有意义。先生说致良知,良知在于我们的`本心,与龙场悟道一样,你未见龙场之时,世界于你只是狭小的周围一圈,当你来到深山自然之中,心会变得与自然一样广阔,便能窥见更多的真理。
篇二:王阳明名言
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3、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4、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5、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6、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7、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8、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9、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10、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11、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3、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4、知行合一。
15、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1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7、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1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9、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篇三:王阳明至理名言
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0、“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1、“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王阳明名言。
12、“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篇四:王阳明最经典名言名句
1、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 《传习录》
2、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守仁 《传习录》
3、 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王守仁
4、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
5、 破山中之贼,易 破心中之贼,难 ——王阳明
6、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守仁
7、 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
8、 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王阳明 《传习录》
9、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阳明 《传习录》
10、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王守仁
11、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
12、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王阳明
13、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王守仁
14、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守仁
15、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王阳明
16、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王守仁
17、 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
18、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王守仁
19、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阳明
20、 为学大病在好名。 ——王守仁
21、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王阳明 《传习录》
22、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守仁
23、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边寻。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24、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王阳明
25、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王阳明
26、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王阳明 《传习录》
27、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王阳明
28、 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王阳明
29、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王守仁
30、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王守仁
31、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王阳明
32、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王阳明
33、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王阳明 《传习录》
34、 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 ——王阳明 《传习录》
35、 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王守仁
36、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王阳明
37、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王守仁
38、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王阳明 《泛海》
39、 “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王阳明 《传习录》
40、 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王阳明 《传习录》
41、 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王阳明
42、 无声无臭独知时, 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 沿门持钵效贫儿。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43、 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王阳明 《双峰》
44、 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王守仁
45、 圣人处此更有何通? 圣人会怎么做? 圣人会怎么做? 王先生在贵州面临生死,衣食无着的情况下,如此问自己。 ——王阳明 《王阳明》
46、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王守仁 《传习录》
47、 心即道 道即天 知心则知道 知天 ——王阳明
48、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阳明 《大学问》
49、 “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王阳明 《王阳明全集》
50、 心无外物,物以心生 ——王阳明(闪点情话网)
51、 问君何事日憧憧? 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 良知二字是参同。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52、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王阳明 《传习录》
53、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王守仁 《传习录》
54、 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 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 ——王守仁 《读易》
55、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 亦谬乎? ——王阳明
56、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王守仁 《传习录》
57、 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 ——王阳明
58、 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王阳明
59、 天理即人欲 ——王阳明
60、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王阳明
61、 个个人心有仲尼, 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62、 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 ——王阳明
63、 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说闲话。 ——王阳明 《传习录》
64、 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王阳明 《传习录》
65、 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王阳明 《传习录》
关于修身的名言警句
1、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罗素
2、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卢梭
3、人的思想是可塑的;一个人如果每天观赏一幅好画,阅读某部佳作中的一页,聆听一支妙曲,就会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一个新人。——罗斯金
4、虔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过灵魂的最纯洁的宁静而达到最高修养手段。——歌德
5、只有美貌而缺乏修养的人是不值得赞美的。——培根
6、一个人只要有耐心进行文化方面的修养,就绝不至于蛮横得不可教化。——贺拉斯
7、应当在朋友正是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不可在事情无望之后再说闲话。——伊索
8、有谦和、愉快、诚恳的态度,而同时又加上忍耐精神的人,是非常幸运的。——塞涅卡
9、不能摆脱是人生的苦恼根源之一,恋爱尤其是如此。——塞涅卡
10、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爱默生
11、人支配习惯,而不是习惯支配人。——奥斯特洛夫斯基
12、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西塞罗
13、虚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利中而变成真实。——泰戈尔
14、许多思想是从一定的文化修养上产生出来的,就如同幼芽是长在绿枝上一样。——歌德
15、如果通过修养达不到提高鉴赏力的目的,修养两字也就毫无意义了。——波伊斯
16、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康德
17、要想有教养,就要去了解全世界都在谈论和思索的最美好的东西。——马·阿诺德
18、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列夫?托尔斯泰
有关修身的古诗名言
1. 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司马光
2. 修身不言命,谋道不择时。唐代诗人 元稹
3. 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明末清初教育家 朱之瑜 《诚诚二首》
4. 修其身而后交,善其谋而后动。战国时期哲学家 杨子
5. 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齐家。 曾参,春秋末年儒家大师 曾参
6. 乐太盛则阳益,哀太甚则阴损。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7. 贪则多失,忿则多难,急则多蹶。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
8. 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
9.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明代文学家 王守仁 《传习录》
10. 有人问我修身法,只种心田养此身。 吕岩又名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 吕岩
11. 修身遵曾子三省,从政秉周官六廉。明代明臣 于谦
12.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左氏辨》
13.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四书集注·孟子集注》
14.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唐代文学家 韩愈 《原道》
15. 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16. 处世须存心上刃(忍),修身切记寸边而(耐)。明代小说家 吴承恩
17. 不修身而求今名于世者,就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南北朝教育家和文学家 颜之推
18. 欲理会七尺,先理会方寸;欲理会六合,先理会一腔。明代文学家,思想家 吕坤 《呻吟语》
关于修身的名言警句
1、习气那个怪物,虽然是魔鬼,会吞掉一切的羞耻心,也会做天使,把日积月累的美德善行熏陶成自然而然而令人安之若素的家常便饭。——莎士比亚
2、显而易见,骄傲与谦卑是恰恰相反的,可是它们有同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是自我。——休谟
3、欣赏艺术美,需要知识修养;领略自然美,同样需要知识修养。修养越深,展现在你眼前的美的疆域就越广阔,你获得的美感也越丰富。
4、性情的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增强生活能力。——池田大作
5、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黑格尔
6、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是一定的,这个我们叫做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培根
7、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卢梭
8、真正的谦虚只能是对虚荣心进行了深思以后的产物。——柏格森
9、习惯是人的第二本性。它使我们不能认识一个人的主要本性,就这一点而言,习惯既非残忍也不迷人。——普鲁斯特
10、习惯成自然是个魔术师。它对美丽的东西是残酷的,但是对丑陋的东西却是仁慈的。——威达
11、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培根
1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培根
13、文明就是要造成有修养的人。——罗斯金
14、好脾气是一个人在社交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都德
15、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泰戈尔
16、劳动,不仅仅意味着实际能力和技巧,而且首先意味着智力的发展,意味着思维和语言的修养。——苏霍姆林斯基
17、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
18、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高尔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