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王羲之对生死的名言 正文

王羲之对生死的名言

时间:2024-10-12 00:27:37

兰亭,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兰渚山麓之兰溪江畔。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与其友孙绰、孙统、谢安、支遁等共四十二位名士在兰亭为修禊举行集会。修禊是远古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人们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在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在这次聚会上,人们采取一种“曲水流觞”的方式饮酒,即引水流环绕成弯益的渠道,与会者分散处于渠边各个位置,将酒杯放在流水的上游,任其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杯而饮。与会者一边饮酒,一边赋诗。王羲之时任会稽内史,是当地最高行政长官,因会稽郡名义上是当时会稽王的封地,王羲之名义上是作为会稽王府的属官来管理此地,所以官名称“内史”而不称“太守”,实际上两者职责基本相同。王羲之是这次聚会的东道主,很可能是用公款请客。后来有人说他召集此次聚会有搞统战的意图,是代表东晋王朝与东南地区的士大夫搞好关系,这可聊备一说。

众人所写的“兰亭诗”现存四十一首,见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十三。这些作品有的是四言诗,有的是五言诗,分别出自二十六人之手。其他与会者或没有作诗,或所作已经失传了。王羲之本人所作现存两首,在众人之诗中属于上乘之作,不排除他事先作了一定准备,即所谓“宿构”。《兰亭集序》即是王羲之为这次聚会所写的序言,同属于即席之作,也不排除他在筹办聚会过程中已有所酝酿,见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卷八《王羲之传》,题一作“三月三日兰亭诗序”。

《兰亭集序》全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记述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描绘了周围的景色、当日的气候和聚会的活动内容,其中对兰亭一带景色的描绘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东晋以前,南北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北方著名文人多,但北方山水景色相对单调;南方山水奇异秀丽,但缺乏有才华的文学艺术家予以描画。东西晋之交,大批北方士族迁徙南方,清丽的南方山水景色在他们眼前展现出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一带尤其成为士大夫们向往的山水胜地。《世说新语·言语第二》载:“顾长康(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顾恺之不愧为著名画家,善于捕捉山水景物的特点,他的这几句话就成为对会稽山水的经典性评价。王羲之更是寝馈于家乡山水之中。《晋书·王羲之传》:“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任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日:我卒当以乐死。”交代上述背景,是为了说明:第一,王羲之喜爱山水并善于描绘山水,不是一个孤立现象。当时社会上特别是士大夫阶层中正盛行一种欣赏山水的风尚,人们观赏和描绘山水景色的水平因此得到很大提高。王羲之自然受到这一风尚的影响,同时又是它的重要推波助澜者。第二,王羲之对兰亭一带景致的出色描绘,也是以他对家乡山水长期的观察感受为基础的。这样的景色可以说已经融入他的灵魂,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因此他随意点染,寥寥几笔,即能准确传神。

当然,包括王羲之在内的东晋士大夫之所以醉心山水,并不仅仅是为山水的自然景色所吸引,而且蕴涵着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思索追寻。大约从西汉中叶至东汉中叶,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儒家的思想也成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人生观、价值观。按照儒家学说,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体认和践履“仁义”的道德原则,遵循“三纲五常”,承担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使命。如果面临舍弃“仁义”与牺牲个体生命之间的选择,那么应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简言之,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在人生本身,而在于一种道德原则和社会理想。只要体认、践履和实现了这种原则和理想,人生就有了意义和价值,因此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大约从东汉中叶开始,政治日趋腐败,世风日下,接着汉末大乱,三国争战。在经历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和安宁之后,又是八王之乱,北方少数民族乘虚而入,晋室东渡,南北分裂。儒家所倡导的社会理想成为泡影,暴露出其空洞虚幻的本质;儒家的人生理想也失去依托,遭到怀疑。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究竟是什么,这种思索和追寻的重心也从普遍的道德原则和社会理想转移到人生本身,于是一种主体生命意识憬然觉醒并迅速滋长蔓延开来。人们意识到空洞虚幻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是靠不住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应主要在人生本身。这种意识又分化出了两种似相反而实相成的主要取向,一种是珍惜生命本身,追求顺志适意,以至放纵不羁,甚或服食药物,乞求长生和成仙;一种是深感自身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觉得成败、贵贱、生死都微不足道,于是力图超越有限人生,达到对宇宙本原(如所谓“有”或“无”)的体认。如果说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先秦两汉时代人们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认识,标志着中华民族已完全走出蒙昧时代,实现了对人类总体属性的理性自觉,那么汉末魏晋时期人们的这种主体生命意识就标志着中华民族对人的反思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已从类的总体属性深入到个体生命的`层次,从类的自觉发展到了个性的自觉。

一旦确定以人生本身作为关注的焦点,人本身空间位置的大小、生命的长短等原来并不显得重要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人们开始认真关注人生本身时,才深刻意识到人生原来是如此的渺小,又是如此的短暂。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自然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无限。人们在关注人生本身时,自然而然注意到与之相关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因此伴随汉末魏晋时期主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空间意识和时间意识(合称宇宙意识)也觉醒了。于是在汉末魏晋人关于生命的思考中,就反复出现这样的感喟:“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生年不满百,常怀干岁忧”(以上均出自《古诗十九首》);“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伴随着主体生命意识、空间意识、时间意识的觉醒,人们的山水意识也觉醒了。这首先是因为,山水是人类生存必须依赖的环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与山水之间本有一种天然联系。当人们关注人生本身时,自然也开始关注山水,仿佛能从渊渟岳峙中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律动。其次,与人生的渺小和短暂相比,山水是巨大的、永恒的,因此山水是最容易使人们感受到人生的渺小和短暂的对象物,反过来也就成为人们藉以感悟和表达主体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的最佳载体。汉末以降,特别是魏晋以后,人们观赏山水的风气日盛,描写山水的山水诗、山水散文、山水画逐步兴盛起来,深层的原因还在这里。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反映的正是当时士大夫由观赏山水进而感悟主体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的思维理路。在寥寥几笔勾勒兰亭一带的山水景色之后,作者举目远望,视野扩展到整个天地之间,但见“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接着又上升到对“宇宙之大,品类之盛”的观照和思考。然后在这一深广背景下俯瞰人生。作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人生虽然渺小,但通过不同的方式,有时候还可以实现自己的心愿,“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过这种情形不可能经常遇到,一旦事过情迁,这种快乐就不复存在,剩下的就只有追忆的“感慨”了;更让人“兴怀”伤感的是,连作为勾起人们对往日欢乐之回忆的唯一线索的种种场景,也“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似乎要将人们愉快的记忆抹去,又似乎有意让人们在今昔对比之中唏嘘不已;然而最残酷的事实,还在于人生短暂,每个人都“终期于尽”,与这个世界的所有一切告别,这就不能不使人感受到莫大的“悲”、“痛”了。由“快然”到“感慨”,再到“兴怀”,层层递进,最后触及人类最深的隐痛,最大的悲哀。在意识到这一切都不可改变,而且古往今来人们已无数次体验过同样的悲痛之后,作者首先对所谓“一死生,齐彭殇”的说法给予了否定,同时对当前的美景和快乐表现出加倍的留恋。他要将此景此情记录下来,让这一刻化为永恒。如前所述,“一死生,齐彭殇”也是主体生命意识觉醒后的取向之一,但与它相比,王羲之的取向从自己的真切感受出发,显得更真诚,更贴近人情,更充分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主体生命意识,也更容易引起后世人的共鸣。

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真诚自然而又精警深刻相一致,本文的语言风格也疏朗淡雅,自然圆美,但又流转中度,自具章法。如从句式的运用来看,开头连用三个四字句,交代兰亭聚会的时间;接着一个九字长句,交代聚会地点;然后一个四字句,交代聚会事宜。在这个句意群内,句式参差错落,节奏或顿或延,言简意赅而又从容不迫,语气舒展,读来琅琅上口。以下各处句式的安排,也大致有同样的特点和效果。第二段以“当其”、“及其”、“况”等字眼领起一个个句意群,标示内容的层层推进,又以“感慨系之矣”、“岂不痛哉”、“悲夫”等感叹词句穿插其中,表明情感的积聚升腾。它们前后呼应,既使文章的内容显得有层次,有变化,又使全文一气贯注,浑然一体。《兰亭集序》在用词、句法、章法上的上述特点,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王羲之的书法在笔画、字体、章法上的特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风,从水中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圈圈年轮……那么朋友,我们从时代的大舞台上走过,又该留下点什么呢?我们应当留下青春的骄傲,寻梦的足迹;我们应当留下真我的风采与个性的张扬,我们应当留下无悔的演绎和星光的灿烂!

2、美: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宁静的村庄是淡雅的美。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悟美的心灵。

3、心有明灯,便不会迷路,便可拒绝黑暗、胆怯,拥有一份明朗的心情,一份必胜的信念,一份坦荡的胸怀……心有小窗,便有亮丽的阳光进来,小酌一些温暖的故事,便有自由清风邀约一些花香或者白云。心有琴弦,纵然客去茶凉,仍有小曲缓缓响起,仍有满树桂花知音而化为酒香。

4、蜡烛有心,于是它能垂泪,能给人间注入粼粼的光波;杨柳有心,于是它能低首沉思,能给困倦的大地带来清醒的嫩绿,百花有心,于是它们能在阳光里飘出青春深处的芳馨。

5、美,可以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也可以在炸毁的大桥旁,可以在芳香扑鼻的鲜花上,也可以在风中跳动的烛光中;美,可以在超凡脱俗的维纳斯雕像上,也可以在那平凡少女的笑魇里。生与死处在两个世界,但美却可在生死边缘上闪闪发亮,这就是生命的力量——生命的至美

母爱是一本我终生无法读完的巨着;母爱是一片我永远也飞不出的天空。

18、当枯黄的秋叶随风摇曳时,深秋飘然而立校外,月光下,父亲的影子拉得很长,硕大的风衣将瘦骨嶙峋的父亲裹了进去,我心头一阵酸楚。

19、人世间的真情就像一张大网,时刻温暖着人的心扉,就如妈妈的爱一样,永无止境。

20、岁月,是一首诗,一首蕴含丰富哲理的诗,岁月是一峰骆驼,驮着无数人的梦想。

21、船的命运在于漂泊;帆的命运在于追风逐浪;人生的命运在于把握,把握信人生,方能青春无愧。

22、往事如歌,在人生的旅途中,尽管有过坎坷,有过遗憾,却没有失去青春的美丽。相信自己,希望总是有的,让我们记住那句话:错过了太阳,我不哭泣,否则,我将错过月亮和星辰。

23、假如生活中你失败了,请不要将忧伤的泪水写在脸上。失败也是一种收获,生活中最得要的是有一份十足的勇气和一个创业的胆量。

24、曾经以为,一次无奈的哭泣,便函是人世间所有的沧桑;一个小小的挫折,便函是人生所有的失败。是十四岁告诉我……

25、月光清幽。淅沥的雨滴打在茅屋上,昏黄的灯光下,母亲密密地缝着游子的夹衣,忽然,一阵冷风挤进茅屋的窗隙,母亲似乎着凉,带着浓浓的倦意咳嗽了几声。我梦中惊醒,怔怔地看着灯下年迈的母亲……

26、夜晚,春风柔和地吹着。我托着下巴,坐在落英缤纷的台阶上,脑海里又浮现出一件难忘的事。

27、一张贺卡,就是一份温馨的友情,一份热情的祝愿。它把春的信息捎来,它把爱的种子撒播,它把美好的祝福传达,它把人间的真情传递。

28、我们做事不应该空眼其大而不屑其小,它会使我们变的好高务远,不切实际;也不应该念其粗而忘其细;而应该脚踏实地,粗中有细,完成任务。

29、我将是一架护航机,让所有的劫机者头破血流,不让“9。11”的悲剧重演;我将是一个智能法官,让冤案重洗,让罪犯束手就擒;我将是一辆无敌坦克,让所有的来犯者焦头烂额;我将是一位自由女神,让所有的人不受压迫;我将是一个纳米医生,让所有的绝病病人起死回生;我将是一只保护森林、河流、自然界的神鹰,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

30、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31、痛苦是黑暗中的摸索,前进的路途中满是坎坷;痛苦是无人理解的悲哀,无助的面对一切挫折;痛苦是心灵最深的折磨,无泪且无法直言;痛苦是天生没有的表情,是烦恼中的恶魔。

32、愚蠢是一种天生的无奈,是一种后天的懒惰,是一颗自己种下的恶果,是一条好果实中的蛀虫。

33、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将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谎言是一个无尽的黑洞,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复。

34、阴险,是一条披着羊皮的狼,干着不见天日的勾当;阴险是善良的公敌,嫉妒的朋友;阴险是一座心灵的冰山,让人透过清澈感到的是阵阵的寒意。

35、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自私是一块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别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

36、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37、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宁静的村庄是淡雅的美。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悟美的心灵。

38、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的。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

39、伽利略、牛顿、爱迪生是人不是神,其缺点错误在所难免,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巨人”。试问,有谁能否认物理学中的落体定律、惯性定律、抛物体运动规律、摆振动的等时性现象是伽利略建立或发现的呢?有谁能否定牛顿作为经典物理学创立者的地位呢?有谁能否定爱迪生是对人类物质文明有重大贡献的大发明家呢?

40、徒有万般“羡鱼”心,而无一丝“结网”意,结果定会一事无成。这道理虽然浅显,但实际上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楚认识到的。有的人希望成为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可是却畏于钻研科学知识之难;有的人想继莫泊桑之后,再夺“短篇小说之王”的桂冠,但又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有的人想一鸣惊人成为“音乐巨匠”,却惰于在五线谱的田地上埋首耕耘;有的人愿自己成为体育明星,却怠于“闻鸡起舞”进行训练。如此心怀鸿鹄之志,而身属燕雀之行,连一条小小的鱼都会捉不到,更何况要实现那恢宏的大志呢!

41、选择是一个崭新的开端,选择高耸入云的峭崖便需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选择波涌浪滚的大海便需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选择寒风劲厉的荒漠便需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博大胸怀-----

42、生活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生活如酒。童年就像鸡尾酒,色彩斑斓,甜美之味令人回味;青年就像冰镇的啤酒,色彩浓黑,清凉的同时又让人觉得苦涩;中年就像烈性酒,纯净无色,辛辣之味使你五脏六腑都会灼热;老年就像葡萄酒,久存弥香,滴滴让你感受到香中之甜。(《生活是什么》)

43、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的色彩---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是艳丽,愈加热情,愈加旺盛。(《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44.诚信是小朋友将拾到的一分钱放在警察叔叔手里时脸上的笑容,是少先队员宣誓时眼中的闪光。

诚信是焦裕禄推开乡亲柴门送去的那一阵春风,它是孔繁森将藏族老妈妈冻伤的双脚捂进怀中的深情。

诚信是开国领袖面对新中国第一缕曙光作出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召唤。诚信是继往开来的领路人俯瞰西部作出的“中国要实现伟大复兴”的决定。

45、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情感的珍视。

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万物的眷恋。

择博爱,就是选择高远的人生志向。

46、不要放弃希望,希望使人正视困难与失败。困难与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失去希望,失去与之斗争的勇气。屈原爱国,“上下而求索”;一旦楚国灭亡,他失去了希望,便只剩下跳入汨罗江这条绝望之路了。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指出句式并口译。

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 其致一也 判断句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省略句 放浪形骸之外 省略句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倒装句 当其欣于所遇 介宾结构后置

不能喻之于怀 介宾结构后置 晤言一室之内 介宾结构后置

2、翻译下列句子。

(1)我们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会集,为了做禊事

(2)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

(3)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4)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5)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6)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7)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

(8)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从造化,最终必然都要消亡!

第二课时

课内探究学案答案

二、学习过程

(1)《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2)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3)如何理解作者这种情感的变化?

(4)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多媒体展示探究结论

(1)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2)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揭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A)。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B)。( A和B是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痛”的原因。)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情调转入低沉。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3)由乐转悲,看似突兀,却也顺理成章。作者由眼前的兰亭相聚的欢乐,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处的情境: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情随事迁,喜欢的会不再喜欢,拥有的会不再拥有,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进而想到生命短暂,深切感悟到,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终究会曲终人散,面对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由生离到死别,自然乐极而生悲,令人痛心。在这个古今人共同面临的无奈面前,作者不由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

(4)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这种雅致的景色是“乐”的重要方面,而优美的景色又容易触发作者对人生的深度思考,所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引发了作者的“痛”感。

课后练习与提高

1.B(“目”应为“认为、品评”)

2.D(A组中的“焉”均为兼词“于之”;B组中的“固”均为副词“一定”;C组中的“相”均为副词,偏指第二人称;D组中的“而”均为连词,前者表承接,后者表修饰。)

3.A(A项中的“骨鲠”古今意思相同,都是“耿直”的意思;B项中的“同志”文中指“志趣相投的人”,现在多用于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C项中的“名誉”文中的意思是“声望”、“声誉”,即好的名声,现在的意思是“名声”,泛指社会评价或指“名义上的”;D项中的“不顾”文中的意思是“不去看望”,现在的意思是“不照顾”或“不考虑”。)

4.C(①是王羲之的书法特点,③是王羲之的淡泊的性情,⑤是王羲之傲岸的性格。)

5.D(“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适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并且不是“王述对此深为怨恨”而且是“王述对此深以为遗憾。”)

6、 (1)王羲之平常喜欢服丹食药,涵养性情,不喜欢住在京城,他刚渡过浙江,便产生了终身住在这里念头。

(2)如果别人能这样入迷,不一定赶不上他。

兰亭集序优质学案篇二:

【学习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学习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背景资料】

1.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2.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 ,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3.序

“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兰亭集序》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4.《兰亭集序》由来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5.名句积累(关于士人的死生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6.成语及常用语 ① 游目骋怀(开怀) ②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束缚)③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变迁而发生变化)

7.常识

① 纪年法 岁在癸丑(干支纪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帝王年号) 赵惠文王16年(王公纪年)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年号干支并用)

②暮春(孟春 仲春 季春)

③禊(在风俗,临水为祭,消除不祥,选在三月三日)

【基础知识】

1、生字注音

修禊( ) 癸丑( ) 流觞( )游目骋怀( )

感慨系之( )趣舍万殊( ) 齐彭殇( )放浪形骸( )

会稽( )临文嗟悼( )

2、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____通____

虽趣舍万殊 “趣”通“取”:往,取。

3、字词活用

【少】少长咸集:年纪小的,年纪大的,形容词用作名词。

【带】 映带左右:像带子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齐】齐彭殇为妄作:同样看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兴怀】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固知一生死为虚诞:同样看待,或看成一样,数字活用为动词。

【视听】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动词活用为名词。

4、词语古今异义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做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斯文】

古义:这篇文章。如:亦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

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5、特殊句式

◆省略句:

⑴省主语:

(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

⑵省介词宾词: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⑶省介词“于”:

映带(于)左右

悟言(于)一室之内

◆倒装句:

⑴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2)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