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请为我搜索孔子的名言警句 正文

请为我搜索孔子的名言警句

时间:2024-11-06 07:25:43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熟悉两则文言文中的生字生词,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案。

2、能根据文后的注释理解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背诵两则文言文

2、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完成《学奕》的学习任务)

一、预习探究

1.读课文,熟悉本文生字生词。

2、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3、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随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指名读文。

(3)检查自己结合注释对文的理解情况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二、合作交流

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让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师生共同讨论,再进一步结合注释,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4、练习背诵课文。

三、品读感悟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说一说,教案《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案》。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做事的重要性。)

四、扩展延伸

把以前学过的文言成语故事再讲一讲背一背;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文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完成《两小儿辩日》学习任务

一、预习探究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注意停顿。

2、说一说《两小儿辩日》讲的是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

二、合作交流

(1)教师指导理解"孰、为"两个字的意思和读音。

(2)生生互动,交流收获,质疑解疑。(你读懂了哪一句?还有哪些问题?谁能解答这些疑问?)

(3)师生合作交流,重点解决文中的两个问题。

(补充资料:太阳距离地球到底有多远。)

三、品读感悟

1、看了两小儿的表现,你想对两小儿说些什么?

2、作为孔子能坦白自己也有所不知,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呢?孔子是一个什么人物,结合手中的资料谈一谈。

3、这么博学的人也有不懂得问题,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4、练习背诵课文

四、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读《列子》这本书,试着背诵其中的一两篇。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二、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3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3、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的诗句我们熟悉的有: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理解题目,提出质疑

1、弈:下棋学弈:学下棋

2、就题目提出问题

(预设所提问题:谁学下棋?跟谁学?怎样学的?学的结果怎样?)

三、初读课文,寻找节奏

1、自由读,学生提出学习困难:不好读;读不懂

2、老师逐句领读。(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速度,准确处理轻重音和语调。)

3、再自由读,找到读文言文的节奏。

4、齐读,再把没读懂的句子读出来

四、逐句理解,把握语气

师:理解了意思会读得更好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大家讨论,知识的积累

2、理解句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a、对照注释自己来理解

b、联系学过的课文理解

如:"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之",联系《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杨氏的儿子。之:的

"通国之善弈者也。"之:的。

"善弈者也"中的"善",联系《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善于

"善弈者也。"善:善于

"者"联系古诗句:"有志者,事竞成。"者:…的人

"也":肯定的语气。

c、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d、再吟这句,吟出弈秋围棋大家的风度

3、理解②③句"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A、小组讨论理解意思。(对照注释逐词理解)

B、逐词交流汇报②③句的意思

注意:五个"之"的不同意思

"惟弈秋之为听"之:无实在意思

"一人虽听之"之:弈秋讲课

"思援弓缴而射之"之:鸿鹄

"虽与之俱学"之:另一个人

"弗若之矣。"之:另一个人

C、看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讲两句话的意思

D、分角色吟诵课文

这两个人学弈的经过文言文只两句话就描述得清清楚楚,可见文言文的简练。

这两个人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下棋,他们是怎么学的?

指一生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再指一生: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各自学得怎样呢?一起回答--

生齐读: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教案《1文言文两则教案》。

E、师生合作吟诵

老师给大家开头,一生读第一个人的表现,一生读第二个人的表现,一生读最后的结果。(师读:使弈秋诲二人弈…三个学生分别接读。

师生合作读两次)

F、成语运用

用两个成语,形容两个人是怎样学习的。(专心致志、三心二意或一心一意、心不在焉)

用两个四字词语,说一下两个人的结果。(学有所成、一无所获)

4、理解④⑤句: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什么原因让两人的结果大不相同?有人提出质疑

A、自由独立逐词理解④⑤

B、交流汇报

C、感情吟诵

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师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反问的的语气)

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

(指生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强烈的语气。练习两遍)

回答--生齐读:曰:非然也。(读出肯定的语气)

师:为是其智弗若与?生:非然也。

两种结果不是因为后边的人不如前边的人聪明,而是因为两个人学习的态度不一样。这真是--(板书:)态度决定成败。

D、感悟道理

从这则文言文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学习、做事时,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F、联系生活,深入理解

五、吟诵背诵,欣赏感悟

把古人读诗文的情景能再现在我们的课堂就好了。

1、指名吟诵全文点评2次)

2、试背全文

六、拓展延伸,体验快乐

1、出示文言文

再看一句文言文: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这是《学弈》这则故事的前面的一句话。

2、自由读

3、师生齐读

4、理解大意

大意:比如说,下棋只不过是一种技术,一种小的技术。不专心致志,就学不会。

5、再次齐吟

结束语:

由此可见,专心致志则大有可为也!

七、布置作业:

背诵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一人专心致志学有所成

一人三心二意一无所获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意思。背诵课文。

2、能了解古今语言的区别,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理解课文。

3 、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 对文言文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2.教学难点是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投影片):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2.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能有声有色背诵更好),也可读两遍。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五、练习背诵

六、课后扩展

教师把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习读文言文,还可以试着背诵一篇。

七、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表演作业)分小组、分角色,演课本剧;

3、(搜集作业)搜集文言文形式的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两小儿辩日

教学步骤:

一、提示课题

1、今天学习第30课《两小儿辩日》(齐读课题)

2、学生汇报预习收获。

3、根据学生汇报,补充有关知识。

二、展示目标

我们已经学过文言文《对弈》,你能结合学习文言文的体会和本课要求,说说这篇课文我们该完成些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明确重点学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初读课文。

2、学生谈课文大意。(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将学生意见分歧较大的词句写在黑板上)

3、质疑:在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小组交流

1、重点理解分歧较大的词句以及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质疑、释疑。

(三)汇报讨论,交流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用或联系旧知识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

(1)住关键词理解句意。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以”、“去”各是什么意思?你能把它们的解释放在句中说这名话的意思吗?

(2)联系旧知识理解词意。

(3)古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理解词意。

如“孰为汝多知”中“为”在这两课的注释中有“说”、“是”等意思,它们用在这儿恰当吗?想想现在“为”一般可组哪些词,它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

同样的,“知”可以变成什么词? (此外,“问其故”可补充主语孔子;“车盖、盘盂”不必照注释说,可直接说名称┅┅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只要解释清楚、通顺,可创造地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同桌互说。

4、指名说。

5、集体评说。

6、想一想: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7、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8、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引发学生争辩,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9、刚才你们已经深入理解了内容,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吗?(学生运动自由组合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指导学生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表演出来。)

10、大家再读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给读出来,齐读课文。

(五)自学方法,背诵课文

1、理解课文结构,即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自己背诵课文,比比谁背得快,背得巧。

3、指名背诵,说方法。

4、集体背诵。

5、总结全文。

重点总结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所用方法,充分肯定学生见解,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书设计:

日初 盘盂

日初远 日中 车盖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学奕》是一篇叙事明理的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讲述了围棋高手弈秋教两个学生学下围棋,因两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二人学习结果也迥异不同的故事。告诉人们,并不是他们的智力有别,而是后者不用心学习,三心二意,自然学不好知识。故事告诫人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课文文辞凝练,寓意深刻,是孟子的传世名篇。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的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学情分析】

《文言文两则》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也是小学生第三次接触文言文。尽管学生以前接触了两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方法已有了接触和了解,但前两篇相比本文来说比较浅显。因为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因此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从理解课文内容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句把句子读通顺。

【教学目标】

1.学习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课文,了解故事内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节奏停顿得当、讲究抑扬顿挫。

3.理解重点词句,能从课文中领悟道理。

4.对文言文产生一定兴趣,并尝试在课外读一些文言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教法学法】

范读示范法、朗读指导法、点拨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2.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引读“单元导读”。

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

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

二、简介孟子,导入新课。

1.出示名言,指名朗读。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问:大家知道这些句子出自何处吗?(《孟子》)

你对孟子这个人又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经典之作——《学弈》。(板书课题)

“弈”字是什么意思?“学弈”呢?

三、范读引领,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个别难度的句子,对照译文多读几遍。同时圈出难理解的词语,在相应的地方标上注释或记号。

2.解决生字词。

ì hóng hú zhuó fú ǐ

学 奕 鸿 鹄 弓 缴 弗 若 之 矣

3.教师范读。要求:边听边想老师在读这篇文言文时与平时读课文有什么不同?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总结:老师读的速度比较慢;在句中的停顿比较多;读出了不同句式的语气。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通过指名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练读,解决学生学习文言文难度通顺的困难。

四、研读探究,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2.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等。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讲故事内容。

五、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两个人各是怎样学下棋的?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2.学得结果怎么样?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3.学习的结果不同是智力的问题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六、再读课文,总结学法。

1.自由读课文,试着背诵。

2.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篇课文的?

总结:多朗读----看注释----懂句意----释全文----明道理

七、作业超市。

自选其二:

1.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分小组、分角色表演课本剧。

3.选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的文言成语故事,并尝试用学过的方法学习。

板书设计:

一人 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一人 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第二课时

一、品读名句,激趣导入。

1.出示孔子名句:“三人行,必的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孔子名丘,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教过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可谓学识渊博,可他也曾被难住过,想不想知道是谁,用什么问题把他难住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中的第二则文言文。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梳理学法,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多读课文;二要结合注释理解句意;三要把句意串起来读懂全文;四要明白一个道理或意境。

3.学生自学课文。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交流共议。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东游:向东游学。 辩斗:辩论,争论。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师追问:关于这句话,你还了解什么?

预设生答:全文总起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出场人物有三个:孔子和两个小孩

孔子虚心,不耻下问;两小儿的辩论很精彩,连孔子都吸引了。

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句话?指两生读,评价,自读。

②一儿曰:我已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认为。 去:离。 日中:中午。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中午时候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近。

引领学生理清两个小儿的观点。相机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远

一儿 远 近

③一儿曰:日出处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

一儿曰:日出处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及:到。 盘盂:盛东西用的器皿。 为:原因。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

理清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大:如车盖) 远 (小:盘盂)

一儿 远 (冷:苍苍凉凉) 近 (热:如探汤)

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视觉和感觉)一个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初升时离人远。同样的事物太阳,两个小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看来,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④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决:判断。 孰:谁。 汝:你。 知:知识。

整句话的意思说,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多呀?

师: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两个小儿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竟然不能决也。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从“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科学还不够发达,对于宇宙的探索还不够深入,不知道情有可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了不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就是渊博与孔子,也一定有自己不知的知识。)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作业超市。(自选三项完成)

1.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2.你赞同哪一个小儿的观点,请你用科学知识说明你的观点。课后查一查相关资料吧。

3.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

4.推荐几篇文言文自学,《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大:如车盖) 远 (小:盘盂)

一儿 远 (冷:苍苍凉凉) 近 (热:如探汤)

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纯洁美丽好姑娘,正是君子好(追求的)对象。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晶莹如水眼波妙。

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了解我的人,能够说出我心中忧愁;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有什么要求。高远的苍天啊,我怎么会是这样?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当初离家出征远方,杨柳飘扬春风荡。如今归来路途中,雪花纷飞漫天扬。

8、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天气阴又冷,雄鸡喔喔报五更。丈夫已经归家来,我心哪能不安宁?

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你的衣领色青青,我心惦记总不停。

10、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美君子文采风流,似象牙经过切磋,如美玉经过琢磨。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1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别的山上的石头,能用来和玉器媲美。

13、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送我一只大木瓜,我以美玉来报答。不仅仅是为报答,表示永远爱着她。(注:风诗中,男女定情后,男多以美玉赠女。)

1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译:没有不能善始的,(只)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 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

15、死生契阔(qikuo),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译: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16、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译:月亮出来亮皎皎,月下美人更俊俏。

17、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译:大老鼠啊大老鼠,别再吃我种的黍。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 理想新乐土。(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

18、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鸿雁·斯干》

译:溪涧之水蜿蜒流淌,南山景致青翠幽深。

19、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扬扬,可以乐饥。《诗经·陈风·衡门》

译:陈国城门的下方,游玩休息很理想;泌丘泉水淌啊淌,清流也可充饥肠。

20、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经·小雅·白驹》

译:皎洁的白色骏马,在空寂的山谷 。它咀嚼着一捆青草,那人如玉般美好 。

21、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译:为人却没有道德, 不死还有什么意思。

22、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诗经·周南·卷耳》

译:让我姑且饮酒作乐吧,只有这样才不会永远伤悲。

23、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译:汉水滔滔深又阔,水阔游泳力不接。汉水汤汤长又长,纵有木排渡不得。

24、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诗经。召南、江有汜》

译:江水长长有支流,新人嫁来分两头,你不要我使人愁。今日虽然不要我,将来后悔又来求。

2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恰似在河水那一方。

26、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译:面对政局我战兢,就像面临深深渊,就像脚踏薄薄冰。

27、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28、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2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30、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译:心中的幽怨抹不掉,好像没洗的脏衣裳。静下心来思前想,只埋怨飞无翅膀。

31、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大雅·荡》

译: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古人有话不可忘:"大树拔倒根出土,枝叶虽然暂不伤,树根已坏难久长。"殷商镜子并不远,应知夏桀啥下场。

诗经的文学常识

1 采诗说

采诗是《诗经》的来源之一。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

2 献诗说

《诗经》作品编选与收录的主要来源就是诸侯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颂扬,这种说法在《国语》和《左传》中也有记载。

3 删诗说

汉人认为《诗经》经过孔子的删定,现代人则认为这是说法是不可信的。同时删诗也是《诗经》的来源之一。

4 风

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这是《诗经》的种类之一。

5 雅(通“夏”)

即正,是朝廷正乐,是西周王畿的乐调,是《诗经》的种类之一。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大小雅分类的原因:(1)依《毛诗序》的说法,是“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2)音乐有别,应用的场合不同。

6 颂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是舞曲。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7 赋

就是平铺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是《诗经》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

8 比

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是《诗经》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

9 兴

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数在诗歌的开端。是《诗经》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1)吟咏对象不会是所咏之词,只是为了押韵。

(2)兴兼比。吟咏对象和词之间关系密切,具有相似性。

(3)烘托氛围。

10 四家诗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毛诗出自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

史记经典名句语句摘抄

1、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司马迁 《史记》

2、 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 《史记》

3、 不知其人,则不为其友。 ——司马迁 《史记》

4、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

5、 顺 不妄喜;逆 不遑馁;安 不奢逸;危 不惊惧;胸有惊雷而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也 。 ——司马迁 《史记》

6、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司马迁 《史记》

7、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

8、 屈原贾生列传:举世混(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司马迁 《史记》

9、 祸不妄至,福不徒来 《史记》

10、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司马迁 《史记》

11、 孔子世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司马迁 《 史 记》

12、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史记》

13、 李将军列传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司 马 迁 《史记》

14、 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 《史记》

15、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记》

16、 日者列传:得不为喜,去不为恨。 ——司马迁 《史记》

17、 太史公自序: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司马迁 《史记》

18、 商君列传 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司马迁 《史记》

19、 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司马迁 《史记》

20、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史记》

21、 管晏列传: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 辱 — —司马迁 《史记》

22、 虽被万戮,岂有悔哉! ——司马迁 《史记》

23、 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司马迁 《史记》

24、 以权利合者,权力尽而交疏。 《史记》

25、 高祖本纪: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司马迁 《史记》

26、 淮阴侯列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司马迁 《史记》

27、 刺客列传:天雨粟,马生角 ——司马迁 《史记》

28、 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司马迁 《史记》

29、 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 ——司马迁 《史记》

30、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 《史记》"

31、 见人不正,虽贵不敬也;见人有污,虽尊不下也。 《史记》

32、 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 —司马迁 《史记》

33、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史记》

34、 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 亦 归 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司马迁 《史记》

35、 魏文王问扁鹊 魏文王问扁鹊:“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 扁鹊曰:“长兄最善 , 中 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魏文王曰:“可得闻邪?” 扁鹊曰: “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史记》

36、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 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 三代之际,非一代之智也。 《 史 记》

37、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 皆 无 益于子之身。 《史记》

38、 法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史记》

39、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史记》

40、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 相 , 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史记》

41、 孔子曰:“言尔志。“蒧曰:”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 舞 雩 ,咏而归。孔子喟尔叹曰:“吾与蒧也!” 《史记》

42、 韦编三绝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 《 易 》,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史记》

43、 倒行逆施 始伍员与申包胥为交,员之亡也,谓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 必 存 之。”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史记》

44、 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 矜 其 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史记》

45、 优孟马谏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楚庄王之时,有所 爱 马 ,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黙,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髃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ren而贵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史记》

46、 (吴)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 苦 。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史记》

47、 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 , 虞 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司马迁 《史记》

48、 鸡鸣狗盗 齐闵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 王 曰 :“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 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 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 《史记》

49、 "All men will die, but death could be weightier than Mountain Tai,or lighte" r th an a feather.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史记》

50、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