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为天地立心是宋朝谁的名言 正文

为天地立心是宋朝谁的名言

时间:2024-09-28 19:21:54

立春。

写下这两个字,就有些心神荡漾。

立,是开始。按历书上的说法,从这一天开始,就进入春天了。秋收冬藏,大雪倾城,都成过去,此一番,又是新开始,新天地,新希望。

裁一卷红纸,做了春帖子。

是立春节气里的风俗。又名春端帖。

这风俗,若按图索骥,可以上溯到宋朝。宋朝文事之盛,前所未有,书法、绘画、诗歌,各领千秋,就连自烟花柳巷始,不登大雅之堂的词,进入文人的圈子里,也蔚然成大,在中国文学史上独占一席之地。

究其原因,其实也简单。宋太祖赵匡胤自开国以来,就提倡以文治国,崇文抑武。文人一支笔,可写风月,可写太平,可修经史,即便指点江山,端足了架子使尽了力气,也颠覆不了江山。

宋太祖是武将出身,黄袍加身,一匹马,英勇威猛,战沙场,扫劲敌,发动陈桥兵变,改国号为“宋”。江山帝位来得不容易,自然不想被谁效仿,凭借武力再夺了去。

有史学家考证说,杯酒释兵权中有诸多疑点,该是文人的杜撰和演绎。但宋一代偃武重文,以文治国,却是不争的事实。完善科举制度,重用文人,立嘱后代不杀文臣,一系列的政策,对宋朝的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名人辈出。唐宋八大家之中,宋占了六家。

宋朝皇帝普遍能书画善诗词,也有好文采。最有名的宋徽宗,不爱江山爱丹青,诗词写得好,画的好,字也写得好,书法创“瘦金体”,更是举世闻名。

作为最高统治者,帝王执掌生杀,具有无上的权力,个人的喜好,往往也成为一个国家的流行,影响整个朝代。江山更迭,一朝又一代,成王败寇,你方唱罢我登场,回首过去,仍有那一纸锦绣和文采风流。

按宋制,翰林一年八节要撰作帖子词。诗体近于宫词,多为五、七言绝句,文字工丽,或歌颂升平,或寓意规谏,贴于禁中门帐。“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尤其盛行。

春年年来,春帖子年年写。

屋外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屋内泼墨挥毫,心思辗转。

是不是好帖,登不登大雅之堂,算不了什么,揣对了圣意才是最重要的。借文人之笔,歌圣德,颂太平,这一点人人心知肚明,受困于一念,殚精竭虑,委曲求全,一字一句之间,其实也有说不出的难。

古人凭着各自的领悟,总结了四大靠不住,春寒、秋暖、老健、君宠。

前三个,是天地间的自然,非人力可以掌控,后一个,则是君心的叵测。此一时,鲜衣怒马,春风得意,彼一时,一声惊雷,也许就是雨打浮萍,青衫落魄到白头。

若能得无羁无绊,谁又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所以,宋诗人杨万里在晚年,举杯慨叹:“一生幸免春端帖,可遣渔歌谱大章。”

相比来说,更喜欢民间的春帖子。

不拘平仄,不负责江山国事,要的是实用,一张大红纸,画上春耕图,配上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生产,提醒人们注意按照节气进行耕作播种。

画工粗糙,一头耕牛半顷田,信手勾勒,意到了就是春和景明,春风浩荡。立春前几日,便有人敲着小锣竹板,唱着赞春词,穿街过巷,挨家挨户送上一张,谓之送春。

农耕时代不在,这实用而体贴的风俗,除了陇南民间,还有刻意的传承,各地已经趋向式微,渐渐淡出生活之外。大浪淘沙,光阴的广陵散这么弹着,散尽了江山烽火,散去了人情世故,一转眼,已是喧嚣繁华的今朝。

不会做诗,也不会画春耕图,只在纸上描了一株梅花,右下角,毛笔小楷写了一行字:东风吹散梅梢雪。

是宋人白玉蟾《立春》诗中的一句。

白玉蟾,这名字念出来,真是好听。

我在写的时候,几次将“蟾”写成“禅”。总觉得,更符合他道人的身份,禅,是莲花菩提,干净空灵,而蟾,是两栖动物,满身疙瘩,丑陋有毒,很少被人用在名字里。

有说,他出生的那一晚,他的母亲做了个梦,梦见一只玉色蟾蜍,从窗户外跳进来,落到手边,忽然就惊醒了。因此,给他起名玉蟾。

这说法,充满神话色彩,对应着他传奇的一生,虽有趣,却不足为信,如此渲染,无非是想告诉世人,他不是尘世间的寻常人物。

或许,原本就是简单。蟾,在古代是吉祥之物,开运,纳财,蟾宫折桂,喻的是科举登第,榜上有名。是添丁之喜中,长辈寄予他的一个期望。

这一首诗,名为《立春》,切合节气时令,却不是为春帖子而写。

白玉蟾的一生,和杨万里一样,不曾做过春帖子。不同的是,杨万里的是幸免,在朝为官,但不曾为此费过心思,是有一份侥幸在。白玉蟾则是一生不仕,荣华也好,落魄也罢,从来没有过相逢。

不是才华输人。他天资聪慧,7岁能赋诗,9岁熟背儒家九经,还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自小就有“神童”的声名。

也不是没有入仕的念头。12岁时,他去广州参加“童子科”考试。按宋律,通过考试的童子,由皇帝亲自殿试,成绩出众者,便可赐进士出身,然后授官。学而优则仕,他走的也是这个路数,甚至走得更早。

宫殿森严,一重又一重,他和来自各地的童子们,被人带领着,穿过肃静幽深的走廊,走到正襟危坐的考官面前。都是十来岁的孩子,饶是素来不是怯场的,这会儿也都有些紧张,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每一句话,都要小心思考,谨慎答对,唯恐一时失言,名落了孙山。

看到“织机”为题,他心下一喜。

这题对他来说,不难。

他家住海南,天之涯,海之角,古时偏远之地,纺织业却是发达。当地人都有一手很好的纺织技巧,榻布蔽体,盛装出行,精细轻软、色彩鲜艳的织锦,是每年向朝廷进贡的珍品。

每天都闻机杼声,常见母亲坐在织布机前,踩蹬,拉梭,从早到晚,不仅要织布,供家里人穿戴,还要把织好的`布缝成衣服,送到集市上卖,贴补家用。他 年纪虽小,却懂得母亲的操劳,捋一把线,递一只梭,偶尔兴起,他也会趁母亲不在家的功夫,坐在上面,装模作样地织上一会儿。

低头看看身上穿的布衣,想着母亲夜以继日的劳碌,少年心事,一时飞作淋漓墨——

山河大地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

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

少年心性,天真,坦荡,想象力也丰富。听听,山河大地,纵横交错,可作织机,百花如锦花红柳绿,颜色好看,就当作织布的丝线,再拿了日月作双梭,在天地虚空的地方,织上一匹五彩布。

天无穷,地无尽,这得是多大的一匹布啊。

一首诗是好是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解释。说到底,是个人标准,就像看一个人——喜欢了,怎么看怎么好,不喜欢,怎么看怎么别扭,甚至看一眼就觉得烦。

这首诗,看在考官眼里,只三个字:太骄狂!大笔一挥,不予录取。

入仕的道路从来曲折,天下才子济济,一举得中者,毕竟是少数。有人屡考屡败,考到白了头,考得白了头发,白了胡子,还不肯放弃,一半出于羞耻,一半出于不可言说的希望。学成文武艺,售予帝王家,一身本事,找不到买家,心里总是不痛快。

很多时候,路没有尽头,是心里的方向错了。此岸非彼岸,穷尽一生,江山还是那江山,要抵达的还是那么远。

少年心思没那么多辗转,倒是有着斩钉截铁的果断。他为自己选择了另一条路——一个人,背起行囊,迎着风,上路了。

他离家的理由,有说是他杀了人。

为何杀人?杀的又是什么人?卷轶浩繁的史料,没有一笔交代,至今是个谜。可能落了榜不痛快,与他人发生冲突,失手伤人,也可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谁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一帆风顺,但有时,机缘巧合,一件事,或者一个转念,就有了不可逆转的改变。

那一年,他16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打算。只是敢舍弃,不为赋新词强说愁,也没有欲说还休,做一个翩翩的追风少年,回回头,挥挥手,就此别过。

盘缠微薄,也难不倒他,开口就是诗词,动笔就有书画,三教九流,百家杂语,不拘形式顺口就说,信手就写,不必冥想也不推敲,随便一个噱头,就可以换一碗饭吃。

这一首《立春》,便是他在路上所作。

走在路上,时间不分明,但有足够的时间欣赏沿途的风景,四季轮回,景色迥然,花草树木,风霜雨雪,每个节气都会有不同的风景,一个不经意的相逢,就能对上心里的光阴日月长。

先看到的,是路边的那一树梅。

天地空旷,寒风瑟瑟中,一抹嫣红泅散,残雪点点,飘摇在细瘦的梅梢。一阵风刮过,纷纷扬扬下起梅雪,有细碎花瓣在空气中弥散开来,顷刻间,落了一地还满。

冬去春来,终有雪尽冰融的一天。

他走到树下,就这么站着,就这么看着,一时间悲喜交集。

一场说走就走的行走,这话说着浪漫,令人向往,可当真正走起来时,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种种辛苦——路越走越陌生,没有路标,没有认识的人,没有方向,没有归期,书信也无法传递,囊中羞涩,掏不起住店的钱,就住在荒村野外的破庙里。

他有一首诗《云游》,路上的悲苦全在里面。

身上衣裳典卖尽,路上何曾见一人。

初到孤村宿孤馆,鸟啼花落千林晚。

晚朝早膳又起行,只有随身一柄伞。

也想家。千里迢迢,山重水复,孤单和寂寞,无处安放,仿佛断线的风筝,醒来不知身在何处,日落不知栖身何处。两鬓有了白发,连心事也疲倦了几分,走到哪里是终点,走到什么时候是结束,没有答案,问心,心也不知,更与何人说?

立春,居二十四节气之首,在古代是一个重大的节日。

在皇家,是隆重的仪式。皇帝会带着文武百官到都城之东的田野上迎春,一色的青衣青旗,唱“青阳”之歌,舞“八佾”之乐,祭青帝(司春之神),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还要颁布谕旨,提醒百姓注意农时,不误耕种。

在民间,是喜庆的热闹,簪春花,办春宴,吃春饼,剪春幡,鞭春牛,缝春鸡……,即便有的地方有风俗拘束着,这一天不能出门,要在家里接春。用红纸包着一种叫“春菜”的蔬菜,或种在沙土里,或挂在大门口,然后贴上“迎春接福”四个大字,摆上清茶、甜酒,点燃线香,待立春时刻一到,再燃上长长的一挂鞭炮。

一年之计在于春。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人们把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这一天。

这些,都与他无关。自始至终,他是一个旁观者。

一个人,是寂寞的,万水千山走遍,没有人陪,也没有人分享,喜悦,美好,感动,悲伤,落泪,都是自己。从一地到另一地,来的时候是自己,走的时候还是自己。

立春,是节气的转换,也是节气善意的提醒——有时候,你以为的荒芜,其实只是过渡,春天来了,一切,都会过去的。

冬去,春来,节气的轮回,一年一交替,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站在一个新的起点,面临一个新的开始,任谁都会精神为之一振。那些被扯碎了,飘散了,干瘪在光阴深处的憧憬和希望,又会像破土而出的草木一样,绿茵茵的饱满起来。

这一点,古人早就懂得。在甲骨文中,春字下面是一个“屯”,像草木钻出地面,曲折而又艰难的形状。

立,是开始。

春秋时讲立德、立功、立言;北宋有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一份责任和使命。而对于他来说,立春,更多的是立心。

从父母的庇护到自身的独立,以不同的姿态独立于世人之间,他在努力追寻着一种“立”的方式,立下希望,立下目标,立下决心,立下誓言,最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从此阳春应有脚,百花富贵草精神。这两句诗,干脆通畅,引人遐思,把春天所带来的转变透彻表达出来,也把他的心迹写得明明白白。

生命的长度,注定要用一双脚来丈量。他怀揣着这微小而温暖的向往,丢掉冬的沉赘,敞开清朗的心,在烟雨斜阳外,在山水微茫处,竹杖芒鞋,淡淡走,缓缓行……

大浪淘沙,才名终不掩。

他写的诗词,体裁广泛,情景交融。袖中一卷书,手中一支笔,足迹踏遍南宋半个天下,诗文也传遍半个天下。后人评论他“诗有唐音,有宋体”。

他画的梅竹,奇拔俊逸,别树一帜,使岭南美术开了新篇。《竹石来禽图》、《墨梅图》,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他的书法创作,大多是率意为之。他天性嗜酒,常趁酒作草,落笔如风。草书《天朗气清》,是他的传世之作,在南宋书坛允推上品,康熙皇帝谈及他的草书,有龙翔凤翥之势。

他在道家,更有着无上的地位。据记载,他是南宗五祖之一。烟火深处,亦是菩提道场。至于修道的原因,正史上没有记载,我也不好随便猜测。道有尽,缘无穷。相遇抑或重逢,都不是人间虚话。

他自号海琼子。按照古代户籍划分,他算不上地地道道的海南人——他的祖父籍福建闽清,后来,奉朝廷旨意,在海南开馆授学,一家人从此落籍海南。

他原本也不姓白,而是葛家的子孙。本名葛长庚。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如何他就姓了白?

一说,他6岁时,父亲亡故,母亲带着他改嫁到雷州半岛的白姓人家,于是改姓白。

另一说,他本姓葛,除去上面的草头,以谢天地父母,除去下面的勾曲,以谢兄弟妻子,只以中间的曰字,加撇为姓,由此一身清白,山水逍遥,云游天地之间。

这两种说法,在史书上都有记载。若不需究根问底,我愿意相信后一种。

从16岁那年,他就辞别家人,把自己放逐到路上,从春到秋,从夏到冬,三十六年时间里,足迹踏遍十二省,大江南北,深山茂林,处处都有他行走的身影。

没有人知道,他要去往哪里,栖在何方,他的脚步从未在一个地方长久停顿,千山万水,只是人生的来来去去。也没有人知道,他卒于何年,他的生死,迄今仍是一个谜。

看过他的一张画像,一手扶石,一把摇芭蕉扇,身后,一棵老松。松枝上,悬一葫芦酒壶。他独坐松下,表情纯粹安详,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听过根据他诗词改编的曲子《道情》——

白云黄鹤道人家,

一琴一剑一杯茶。

羽衣常带烟霞色,

不染红尘桃李花。

在他的背后,总有说不完的传奇。画竹成墙,隐身术夜遁,托梦降生,蟾仙下凡,文笔峰羽化成仙……故事演绎一番又一番,许多真相被还原成了一千种模样,但拂去漫漶不清、众说纷纭的尘埃,他仍是绝艳,是人们心中的一句惊叹。

将写有他诗句的春帖子,挂在窗前,倚着窗子侯春风。

要侯多久?不用掰着手指数日子。古人凭借经验和智慧,已在《月令七十二侯解》中给出了答案: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准确地说,这里的侯,是物候,但物候总是撵着时令走的,到了什么时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物候,一个节气分三侯,一侯五天时间,不急不慢,有序有致,有始有终。

喜欢这样的约定,有些期盼、有些焦急,心里却是不慌乱。不需翘首以盼,不必心心念念,所有相逢,都是注定。

《岁时记:古诗词里的节气之美》,冯辉丽 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6月

此书收录了作者诗词鉴赏随笔的精华,作者依照物候流转、节气变迁,精选了24首经典古诗词,以它们作为切入点,由节气、诗词写到岁月、人生,再到诗人、词人在历史背景里的命运。使此本散文集融人物小传、文化随笔、诗词鉴赏于一体。读来婉转缱绻,一唱三叹。

古代经典名言警句 1

1、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马致远)

2、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3、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4、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6、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7、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8、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9、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曹雪芹)

1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11、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礼记》

12、可望而不可即。(刘基)

1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14、书到用时方恨少。

1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16、君子忧道不忧贫。——孔丘

1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8、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之

1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20、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古代经典名言警句 2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31.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32.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4.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3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3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4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4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4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4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4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48.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5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51.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52.学不可以已。—《荀子》

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5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译: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5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译: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译:读书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笔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样。

5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译: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老了只能后悔、叹息。

5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古名言警句励志

58.学而不化,非学也。—宋·杨万里

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59.好学而不贰。—《左传》

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60.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秦伯》

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6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6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63、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晋·葛洪

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64.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人家功成名就了,人们才觉得惊奇、称异,不晓得成功的后面,是多么的不容易。你们这些小孩子,应该早早立志,“人活一口气,树在一张皮”,人不立志,终归是个凡人。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曾 国藩教育子侄读书,提出三点要求,首先就是立志,然后才是持之以恒地向学。曾国藩说:“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 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在中国文化里面,宋代大儒张载——张横渠先生有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已成为宋代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目标,后世学者都以此立志而学,事实上也应该如此读书求学。

以上举完了年老勤于学的例子,下面再举年幼志于学的例子。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北 齐的祖莹八岁的时候就能够咏诗,能背诵《诗经》《尚书》等经典。祖莹,字元珍,范阳南北朝时后魏人。《魏书?祖莹传》中载:祖莹“八岁能通《诗》、 《书》,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于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由是声誉甚盛,时号为圣小儿。十二岁为中书学生,时人云:京师楚楚袁与祖,洛中翩翩祖与 袁。以文学见重,常言:“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 ?”

祖莹好学,十二岁为中书学生,时时沉缅于书籍,夜以继日地苦读。父母担心他身体会出毛病,禁止他读书,晚上不给他火种。他暗将火种藏在灰里,等到父母都睡熟了,就用被子把窗户遮盖起来,点起灯来读书。中书监高允赞叹说:“此子才器,远非诸生所急,必当前程远大”。

有 一次,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祖莹被选为主讲。学生都已经到齐了,祖莹因为夜里读书太迟,睡过了头。他慌忙之中误将同房学生李孝怡的一本《曲礼》当作 《尚书》。上了讲台才发现拿错了书,张天龙很严厉,祖莹不敢再回去换书,就将错就错,把《曲礼》放在面前,诵读《尚书》三篇,不漏一字。讲罢,李孝怡发现 了这一情况,报告给张天龙,所有的人都极为惊异。

高祖得知此事后,招祖莹入宫,令诵五经章句并陈述大义。听后大加赞赏,并开玩笑说:“昔尧流放共工到幽州北裔之地,这么差的地方,怎么忽然出来个神童呢”?祖莹后官至一同三司,进爵为伯。

另外一个是唐朝的李泌,他七岁的时候下棋,就能够以此为题,当场赋诗。李泌是宋朝以前最大的藏书家,在他父亲李承休一辈已有藏书两万余卷,到李泌相德宗、封邺侯的时候,藏书已过万余卷。韩愈有诗说:“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后世才将藏书之处称“邺架”。

李泌是历史上一位类似诸葛亮、刘伯温的传奇人物,但论智论功,似乎又在此二位之上。诸葛亮累死于蜀汉,刘伯温被迫服毒身亡,相比之下,李泌就比他们都高明多了。

李泌,字长源,唐朝中期赵郡中山人,自幼时以“奇童”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以后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帝,其间四落四起,位至宰相,封邺县侯。

李 唐江山遭安史之乱的.大劫而能不垮,实赖两人之力:外面靠郭子仪东征西讨,朝里面靠李泌运筹帷幄。李泌不但在军事上出谋划策,以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平定安 史之乱,居功卓著;而且在李辅国、元载等权佞横行之时,还为朝廷选荐、保全了一批中唐名将如韩晃、李晟、马燧等人。至于处理与回鹘、吐蕃等异族关系,李泌 献言建策,为当时唐朝外交政策的主要决策人之一。其他如兴屯田、定人事、开财源等,李泌也无不与之,多谋善断,屡见奇效。

李泌的奇功之一,一身胜任总长、外长、财长数职,奇功之二是对皇帝家务的全面介入。皇帝的家事历来就属于“闲人免进”之列,否则就是找死。历史上,因皇帝闹家务而骨肉相残,导致政局大动荡甚至皇权崩溃的事例太多了。

当 李泌之时,朝廷之脆弱,实在已容不得再祸起萧墙。李泌以其耿耿忠心,过人的才智,当仁不让地充当了皇室调停人,竭力修补肃宗与玄宗之间的对立,苦苦维护肃 宗父子间的正常关系。他甚至甘冒杀身灭门的风险,阻德宗废立太子、谏肃宗宠立张后。在中唐内忧外患之际,朝廷能维持政局的基本稳定,李泌功莫大焉。

李 泌之奇,还奇在他同皇帝之间奇迹般的君臣关系。李泌曾对肃宗自陈有“五太”:“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与肃宗、代 宗、德宗三帝,李泌始终保持着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与肃宗“出陪舆辇,同榻而寝”;李泌不荤不娶,代宗强使其娶妻食肉;对德宗则指其为桀纣而无妨。

尽管李泌因遭权佞忌嫉,四次罢官下野,但新帝即位,立即便征召李泌。连为四帝宠幸,史所罕见,其因一则李泌忠心可鉴,所言所行无不为皇帝江山;二则李泌智比张良,洞彻人性,宠辱不惊,功高不傲,功成即去。三则李泌进谏建言极具策略,总是设身处地,循熏善诱,感悟帝心。

《旧唐书》把李泌并入八人合传中, 篇幅不过区区千多字,且评价极低,指责他“长于鬼道,随时俯仰,无足可称。”欧阳修《新唐书》有所匡正,语近公平,但也未充分重视。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惜笔墨,于客观之中还李泌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