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关于不爱言谈的名言 正文

关于不爱言谈的名言

时间:2025-01-16 19:59:43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中〕《周易·系辞上》

一字不可轻与人,一言不可轻许人,一笑不可轻假人。

〔中〕薛瑄:《读书录》

一言出口,驷不及舌。

〔中〕《旧唐书·苏世长列传》

行必先人,言必后人。

〔中〕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话》

销于言而敏于行。

〔中〕《论语·里仁篇》

言之昭信,奉之如机。

〔中〕《国语·晋语五》

动人以行不以言。

〔中〕《晋书·中宗元帝肃宗明缔记》

大不及行,可耻之甚。

〔中〕薛瑄:《读书录》

言必行,行必果。

〔中〕《论语·子路》

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中〕《礼记·杂记下》

忠言逆耳而利于行。

〔中〕《孔子家语·六行》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中〕《老子》

行不违道,言不违仁。

〔中〕苏轼:《孙觉可给事中》

动见臧否,言知利害。

〔中〕王勃:《上刘右相书》

行,发于身加于人;言,发乎迩见乎远。

〔中〕韩愈:《省试颜子不贰过论》

言不过辞,动不过则。

〔中〕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诗》

言为世范,行为士则。

〔中〕刘义庄:《世说新语》

言顾行,行顾言。

〔中〕《礼记·中庸》

言忠信,行笃敬。

〔中〕《论语·卫灵公篇》

听言观行,知人之良法。

〔中〕薛瑄:《读书录》

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代。

〔中〕《孔子家语·三恕》

轻言轻动之人,不可以与深计。

〔中〕薛瑄:《读书录》

听其方,则侈大而可乐;责其效,则汗漫而无当。

〔中〕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

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

〔中〕朱熹:《〈四书集注·论语·宪问〉注语》

临行而思,临言而择。

〔中〕王安石:《仁智》

言者志之苗苗,行者义之根。

〔中〕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

危言危行,独立不问

〔中〕苏轼:《杭州召还充郡状》

惠不在大,以赴人之急为至,言不在胜,以破时之惑为至。

〔中〕黄晞:《聱隅子·文成篇》

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

〔中〕顾炎武:《与人书三》

金人也曾二缄问,谨言方能到慎行。

〔中〕冯玉祥:《参谋长会议》

言行相诡,不祥莫大焉。

〔中〕《吕氏春秋·淫辞》

言有物,行有格。

〔中〕《礼记·缁衣》

出于其日,成于其手。

〔中〕苏轼:《思治论》

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中〕苏轼:《诸葛亮论》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也。

〔中〕《孟子·离娄下》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中〕《论语·宪问》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中〕《论语·宪问》

一篇美好的言辞并不能抹煞一件坏的行为,而一件好的行为也不能为诽谤所玷污。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古希腊罗马哲学》

判断一个人,与其根据他的言词,不如根据他的行为。因为言词漂亮但行为令人不敢恭维的人,到处可见。

〔德〕克劳狄斯:《谈良心》

人生来是为行动的,就像火光总向上腾,石头总往下落。对人来说,一无行动,也就等于他并不存在。

〔法〕伏尔泰:《哲学通信集》

在紧张的行动中间,言语不过是一口冷气。

〔英〕莎士比亚:《麦克白》

人前做得出的,方可说;人前说得出的,方可做。

〔中〕史典:《愿体集》

有两类人将饮恨而死:一类是空有钱财而未受用,一类是空有知识而未实践。

〔波斯〕萨迪:《蔷薇园》

青蛙也许会叫得比牛更响,但是它们不能在田里拉犁,也不会在酒坊里牵磨,它们的皮也做不出鞋来。

〔黎〕纪伯伦:《沙与沫》

多鸣之猫,捕鼠必少。

俄罗斯谚语

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

〔苏〕高尔基:《论剧本》

空车子,响声大。

美国谚语

无论给它调上些什么油酱,我都不愿把我今天说过的.话吃下去。

〔美〕莎士比亚:《无事烦恼》

口头的推测不过是一些悬空的希望,实际的行动才能够产生决定的结果。

〔英)莎士比亚:《麦克白》

名人名言——言谈

●说真话是一种义务,而且这对他们也是更有利的。

——德谟克利特(古希腊)《著作残篇》

●人有很强的说话能力,但是他的大部分话是空洞的,骗人的。

——达·芬奇(意)《笔记》

●谁告诉我真话,即使他的'话里藏着死亡,我也会像听人家恭维我一样听着他。

——莎士比亚(英)《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实话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我们节省着使用它吧。

——马克·吐温(美)《赤道环游记》

●宁可因为说真话负罪,也不要说假话开脱。

——萨迪(波斯)《蔷薇园》

●修辞立其诚。

——《周易·乾》

●不可巧言令色,曲从苟合,以求人之与己也。

——程颢、程颐(宋)《二程粹言·君臣篇》

●发言须句句有着落方好。人于忙处,言或妄发,所以有悔。

——薛瑄(明)《读书录》

●君子之精神命脉存乎言,考言而责实存乎德。故言也者,德之华也,不可伪也。

——王崇庆(明)《海樵子》

●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当从心,巧言由来当禁。

——(太平天国)《戒浮文巧言谕》

●谈话犹如立遗嘱:话越少讼争越少。

——格拉西安(西班牙)《处世的艺术》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

——莎士比亚(英)《待人》

●假如发生的事情都是伟大的,就不会有琐碎的谈话。

——赫兹里特(英)《论机智与幽默》

●在众人面前作冗长的演说而又不恭维你的听众,就只会引起人们的厌恶。

——歌德(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如果有人知道,我们总是多么易于误解别人,他就不愿在人前信口开河了。

——歌德(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绳是长的好,话是短的好。

——列夫·托尔斯泰(俄)《哈吉穆拉特》

●话最多的人是最不聪明的人,在一个演说家和一个拍卖人之间,几乎没有区别。

——纪伯伦(黎巴嫩)《沙与沫》

●德进则言自简。

——薛瑄(明)《读书卷》卷一

●真有特殊见解的三言两语,较之不痛不痒的长篇大论要可贵得多。

——王朝闻《一以当十·也为了耐看》

●在语言交际中要善于找到一种分寸,使之既直爽又不失礼。这是最难又是最好的。

——弗·培根(英)《人生论·论礼貌》

●我把言谈的优美与雅致看得比话题的分量与深度更重。

——蒙田(法)《随笔集》

●每个人都可能诚实地说什么,但要说得有条不紊,明智又恰当,却没多少人能够做到。

——蒙田(法)《随笔集》

●思想麻醉的力量远不如言语那么强。一个人话说多了,会对自己的话信以为真。

——巴尔扎克(法)《幻灭》

●问题在于用事实证明有理。没有事实,有理也不值一文。

——罗曼·罗兰(法)《母与子》

●切忌浮夸铺张。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

——列夫·托尔斯泰(俄)《给克拉斯诺夫的信》

●不能用温和语言征服的人,用严肃的语言更不能征服。

——契诃夫(俄)《女人的信札》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孟轲(战国)《孟子·尽心下》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荀况(战国)《荀子·非十二子》

●言语须是含蓄而有余意。

——程颢、程颐(宋)《二程遗书》卷十八程颐语

●言不贵文,贵于当而已,当则文。

——程颢、程颐(宋)《二程粹言·论学篇》程颐语

●理直而出之以婉,善言也,善道也。

——吕坤(明)《呻吟语·应务》

●厚时说尽知心,提防薄后发泄;恼时说尽伤心,再好有甚颜色。

——吕坤(明)《续小儿语》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钱琦(明)《钱公良测语·规世》

●誉人之言太滥不可,责人之言太尽不可,一事虽不畅意,日后亦无悔心。含蓄之妙不可不知。

——石成金(清)《传家宝》

●锅头饭好吃,过头话难说。

——钱大昕(清)《恒言录》

●说话不在多,在于说得对,说中了事和理的要害,能打动听者的心。

——谢觉哉《工作与学习·话不在多》

轻声是安全之母。——巴尔扎克(法)《人生的开端》

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子,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敢,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萨迪(波斯)《蔷薇园》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礼记·祭义》

凡为人言者,理胜则事明,气盛则招拂。——程颢、程颐(宋)《二程遗书》卷十一程颢语

与人言,宜和气从容。气忿则不平,色厉则取怨。——薛瑄(明)《读书录》卷九

凡与人议论,务要色和词畅,非临时可勉强,大抵养定者色自和,理定者词自畅,义理虽是,而诚意未著,亦未能动人。——张岳(明)《杂言》

善辩的天赋是一种把智者仅仅思考的思想说出的才能。——哈代(英)《托马斯·哈代的晚年生活》

在甜言蜜语中间,假话听起来像真话,真话实际上就是假话。——莱辛(德)《爱米丽雅·迦洛蒂》

难听的实话胜过动听的谎言。——尤里·邦达列夫(苏)《瞬间》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孟轲(战国)《孟子·公孙丑上》

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荀况(战国)《荀子·大略》

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战国)《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战国)《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或谗言似信,不可谓有诚;激盗似忠,不可谓无私;此类是而非是也。——嵇康(三国·魏)《释弘论》

凡听言,要先知言者人品,又要知言者意向,又要知言者识见,又要知言者气质,则听不爽矣。——吕坤(明)《呻吟语·应务》

闻恶不可就恶,恐为谗夫泄怒;闻善不可即亲,恐引奸人进身。——洪应明(明)《菜根谭》

闻小人言语,如嚼糖霜,爽美之后,塞冰凝胸。——金缨(清)《格言联璧·接物》

闻君子议论,如啜苦茗,森严之后,甘芳溢颊。——金缨(清)《格言联璧·接物》

有人告我某谤汝,此假我以泄其所愤,勿听也。若良友借人言以相惕,意在规正,其词气自不同,要视其人何如耳。——史典(清)《愿体集》

人有投我之所好而以言诱我者,能察之,无为其所诱而至流,则智矣;人有知我之所恶而以言激我者,能察之,无为其所激而至于忿斗,则名矣。——史典(清)《原体集》